如何理解孟子四则中的良知?

如何理解孟子四则中的良知?,第1张

孟子良知说认为良知是道德的自性自明自觉,是先验的道德情理和精神能量,它能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主体而存在。孟子认为良知意识具有善的向度和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孟子良知说阐释了精神系统的能量结构,确立起传统道德意识论的基本理论范式。在良知理论视域中,道德教育是培养心性,圆融人格,感悟自然的德性修养过程。一、良知是人的先验的道德情理和精神能量从哲学上看,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之良知说是一种先验主义的道德哲学。孟子[3]认为仁、义、礼、智之善性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本质上是指的这种善性的先验性。可以说,对于人的精神的理解,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追求,只是西方哲学倾向于知性的理解,而中国哲学倾向于德性的理解。如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的柏拉图就曾在《理想国》中提出理念论之“回忆说”。柏拉图[4]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只是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体的影子,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本体是完美的,影子则是不完美的。作为人而言,其灵魂来自于完美的理念世界,只是出生时灵魂的记忆被消除,不过存在于灵魂深处来自于理念世界的完美知识并没有被完全抹去。随着人的成长,那些灵魂深处被遮蔽的知识就会逐渐被回忆起来。在理念世界的完美知识中,知识与德性是统一的,善是最高的知识。于是,在人的精神中,道德观念和知识也就是先验的和本质的存在。理论上看,孟子的良知说也是认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是先验和本质的存在,人是一个道德主体。孟子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天理与人理是相合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2]353。意谓“诚”是天道,人道的本质在于能够“思诚”,即体认和追求天道。就是说,良知出于本心,是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基础和根据,本心是上通于天道的。所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2]443。能坚持穷究自己本心的人,即可认识人性和天道,从而依天道(善道)而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现代文明在不断进步中也在疏离传统思维,将一切知识理性化,将价值经验化,将知识与价值分离。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与柏拉图理念论之“回忆说”都是注重寻求道德观念的先验根据和内在逻辑,并且把知识和德性统一起来,确立起了先验主义和本质主义的道德哲学。值得一提的是,对孟子“良知说”的研究远不及对柏拉图“回忆说”的研究那么自成一体。从思辨逻辑看,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理性主义的,孟子的性善论是情理主义的,两者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系统性的思维差异。从思想旨趣看,孟子尤其强调个人道德的自性自明自觉,强调道德是一个个人意识自信、自觉的过程。因而,道德关怀和道德教育直指人性和人心,是培育内心的正能量,精神的正能量。这样的思想,显然是远离和超越于功利主义、福乐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也不同于一般信仰主义的道德观,比如以个人行为与天主意旨之间的关系而论的基督教伦理。二、良知说构造了传统道德意识论的基本理论范式从哲学意识论方面看,孟子所言“所不虑而知者”的良知,构成精神系统的正能量,具有善的向度和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应该说,在现代知识的范畴内,孟子关于人的意识向度和维度的见解也是深刻而卓越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根本的理论范式。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良知意识),表征着人的意识的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恻隐之心,又称不忍人之心,不忍心看到生命的伤害,是一种同情的博爱情感。羞恶之心,是耻于自己的违善,憎恶他人的作恶,是一种意向性的意志投射。恭敬之心,又称辞让之心,是对于个人欲望的节制,是欲望的合理表达即是一种合理的欲望。是非之心,就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是非善恶分明,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智慧。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较之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意识构成的知情意三维理论,孟子的意识四维说更加合理而深刻。可以说,人的欲望乃是人的最基本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基础元素,是意识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欲望,自我意识即不复存在。还有上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意识向度论,也可以说是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比如,人类的爱的情感向度就是向下的,上辈的爱指向下辈,下辈的爱指向下下辈,以此类推。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尚需要现代心理学给以论证并加以阐发,以承接前人之原论并构建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还表明,情意欲知四维构成的人格意识是自我成长的;道德是人格的核心要素,是随着人格成长而养成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样的观念也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享有共同的视角。人格是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和内在的特征系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在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充斥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道德正是在各种心理冲突背景下的价值选择。三、回归良知本位的道德教育之方法论启示在孟子学说中,人道之本在于道德关怀和道德成长。良知说展开为德性修养的工夫论,强调德性内生和人格圆融,其关注的是心性、情理、自然。这样的理论视野和教育视角,体现出来一种特别的洞见和慧识,对于现代德育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在现代,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似乎忽略或遮蔽了良知的观念,道德培育缺失了一种内在的自性自明自觉的信念和正能量——让内心德性不断生长的原动力。现代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解析,尤其是把道德教育也置于一般知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之中,实际上形成一种外在的“他育”式的德育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因而,回归良知本位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必然的方向。良知教育强调“存心养性”,人性和人心的培育是德育的根本和基础,就是认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要的在于感受,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一种理解的教育,养成的教育。诚如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作起点。因此,道德教育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良知理论把人心(人的意识)看作是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和谐统一的精神系统,从而强调了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人格教育,重在内在情理的培育。蒙培元[7]在其专著《情感与理性》“全书提要”中认为:儒家重视情感的共通性、普遍性,并与理性实现了统一。所谓情理,乃是指人类共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良知”就是一种自然的又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同时是与理性相统一的,故称之为情理。真正说来,情理乃是一种价值理性,因为价值正是由情感需要决定的。只有承认人类有共同的情理,才能建立起来共同的和普遍的价值理性。所以,中国传统哲学肯定人类伦理是由情感决定的,同时肯定有一种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存在,即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把道德概念的理解、领会与情感体悟和欲念追求结合起来,追求情理教育,做到情理相通,才可能真正完成。情理相通,就是人格系统的情感、意志、欲望、智慧的和谐相通,也是内与外的相通,人文与自然的相通。所以,这个“通”是通于自然,或者说,通于自然精神。在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理论逻辑中,“良知”情理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伦理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出于人的内在的精神需要,成为人生的意义。这种观念也体现出儒家文化特有的德育方法论。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对于当时人是非颠倒的愤怒。

2原文: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主题,归纳之:经济是基础

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他提出的“四心”不仅对当今社会不无裨益,对我们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好的教育功能一、教育学生要有是非之心,它是智慧的开始“是非之心”就是告诉我们要具有基本的能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这是有智慧的表现。职专生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足够的进步。既是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又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一方面他们渴望自由,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又对现状的不满,感觉前途迷茫,特别是对有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缺乏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譬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公然顶撞老师、不服管教,谈恋爱泛滥,很多学生不仅没有羞愧感,反而沾沾自喜,相互吹捧,彼此介绍所谓的经验。这样不明是非举动不仅违背学校有关规定,也丧失了作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素质。最突出的就是上网问题。的确网络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王国的自由之窗,提供了新的人际交流方式,展示了新的生活娱乐空间。但是他们由于年龄比较小,自制力差,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不仅荒废学业,甚至因痴迷网游而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给自己、学校、特别是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他们有了很明确的是非辨别能力,就会有选择上网,就会拥有健康的人生信仰、道德信念、意志品质等,就能够自觉提高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如过滤信息、选择信息,可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二、教育学生具有恻隐之心,它是仁德的开始所谓恻隐之心,亦即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与关怀。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就是仁慈的开始,仁爱的开始。仁就是爱,爱自己,所以爱别人,是否同情、怜悯、关怀弱者,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的捍卫,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简言之,关系到以人为本道德信念的贯彻落实。当我们看到他人在痛苦,自己也会跟着痛苦,并想要去化解,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为了缓解、消除这种他人的痛苦而带来的自身的痛苦,通常我们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不再去看,转身走开,看不到了,也就不痛苦了;另一种是帮助、去安抚受难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选择后者。广东2岁小悦悦惨遭两辆车毫无人性的从身上碾过,18个路人匆匆从血肉模糊的肉体傍边经过,却没有留住一个人的脚步,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小月月事件震撼了国人,敲打着国人的心灵。人们都在扪心自问:社会为什么如此冷漠、如此麻木?人们同情心、良知、道德底线难道都不翼而飞了吗?记得一次在谈论起小悦悦事件的时候,当时我问在场的同学,假如你是当事人,会伸出救助之手吗?少数同学当时很痛快的说:“不会,害怕引火烧身” 。听到这样斩钉截铁的答话,看着他们稚气未消的脸,当时我心仿佛被针扎一样的紧缩,痛心我们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副作用的影响,首先学会明哲保身,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了。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却日渐下降。这就需要我们用孟子思想教育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通过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坚信学生不会让自己的灵魂沉沦下去,更多的学生心底都有一团善良的温暖之火,愿意帮助遇到困难和危险的人。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人人都应该有恻隐之心。善与恶虽然共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善良多一点,恶就会少一点。只要我们热心一点,这个世界就会温暖一点。冬天来了,这只是季节的寒冷,温暖传递下去,冬天就不会成为道德的冬天,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身处寒冷之中的人们更需要温暖,孤苦无助的人更需要援助。而人们对弱者的冷漠麻木,只能使他们的痛苦和不幸雪上加霜。人道主义历来对弱者蒙受的痛苦给予格外的关切,并把弱者痛苦解除的程度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数。因此,任何人都应该同情关怀弱者,自觉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不至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行纯洁而又高尚的动机。三、教育学生具有羞恶之心,它是做人的开始羞恶之心”指人固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恶”即耻辱,羞耻的心情。它是一种伦理意识,“知耻”就是知道羞愧与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考试期间,监考老师抓作弊学生,该生不仅没有感到自己做法不对,还毫不在乎与监考老师狡辩甚至恶语脱口而出;操场上经常乱丢垃圾,与干净的校园是那么格格不入,丢弃者却如无其事;爱情本来是相爱的男女两人之间内心深处的彼此欣赏,是两人之间的事,是双方的一片自留地,可有个别学生在校园等公众场合搂搂抱抱,激情相吻,甚至做出更出格的行为,毫无顾忌。不仅有悖人伦要求,也亵渎这份神圣美好的感情。这让我们做教师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仅在问:现在个别学生怎么成了这样现状?怎么连最基本的羞耻之心都没有了?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义”是一个人处事、做事的标准,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赖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来源:读写算·教研版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告子下)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样的好人,有这话吗?”

孟子说:“有的。”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干诡诈投机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的。如果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又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饥饿干渴的损害吗?人心也都有类似的损害。如果人能够不使饥饿干渴造成的那种损害,成为人心的损害,那就不会把比不上别人作为忧虑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 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不多,他的善性虽然有点丧失,但不会多;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他的善性虽然有所保存,但是极少了。”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孟子人性论思想摘 要:回顾中国历史,在现如今可称为古代哲学的历代名家中,孟子曾长期被世人称之为亚圣,其地位也是居于孔子之侧;而其对于哲学(儒家)发展史上,也同样担当着不容小觑的角色,孟子学说中,人性问题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本文也试以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等方面入手,对其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涵及论辨逻辑进行分析。孟子的性善说可以说是儒家内部第一个,自觉建立的、系统的、人性学说。并且,纵观儒家文化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性善说开辟了儒家人性论的主流与传统,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由此可以认定,孟子对于儒家正统人性论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同样也是研究、理解先秦乃至历史各时期儒家人性论的关键。关键词:孟子;人性论;性善论;影响作者简介:曹荻,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而其最根本的本质,是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更为尤其的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在儒家看来,理想人格的培养总是和人性问题所联系在一起,历代儒家学者通常认为构造理想人格,从而实现道德理想是成人之本,但是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可以说是对于人格学说的具体展开了。而作为儒学大家的孟子,他的人性论一直以来也同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一、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背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长河中,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一直受到了许多注目与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点,并在这一观点上进行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一)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作为儒学开山鼻祖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人性的一些本质问题,但人性究竟是怎样的,孔子没有说明。他虽然没有像孟子和荀子等人一样明确地提出人性论,但是却有许多直接和间接关于人性的论述。孔子的人性论从人情出发,对人性的弱点有着独到的观察,注重人性的经验论考察,充满人性关怀。因此,他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等道德条目,对后世影响颇深,特别是对孟子人性论思想产生,起到启蒙作用。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为其重中之重,虽然在现存的孔子的相关史料记载中,鲜有关于人性论的叙述,但我们仍不难在其对于“仁”的阐述中,看出孔子人性论的具体体现。陈德述先生曾提起:“仁被孔子认为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仁者人也’。在这里的仁,就带有爱人的意思,因此孔子在本质上是持人性善这一观点的。”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天生带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这不代表孔子没有看到人性中的弱点,但他不同于后来者,如孟子、荀子等人那样,陷入对性善、恶之间的争论中,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外在环境以及个人积累对于人性的影响,所以说,先天的优并不能直接决定后天成为君子,而是要在教育与日常生活中不断的锻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礼”来规范和矫正行为,从而完善人性。他将“礼”与“仁”进一步扩充到政治层面,这对于孟子后来的“仁政”学说的建立也提供了理论基础。(二)“四端”之情孟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性学说。这套人性学说不仅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且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继承孔子思想的孟子,把孔子的仁、义、礼、智阐发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四心说”是孟子人性善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人都具有这四种情感,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6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