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用韵叫做押韵(压韵),也叫“叶(xié)韵”,是语音学上的名词
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诗、词、曲,包括民歌、歌词、戏曲,只要是吟咏歌唱的,没有不押韵的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所以人们常说“合辙押韵”
所谓韵,大体就是汉语拼音音节中的韵母,押韵就是把同一个韵部(韵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诗歌(包括词曲)规定的固定位置,一般都用在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末尾,这样就构成了押韵,所以又叫韵脚
汉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音节)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在前,韵在后,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写成“zhōng”,还有一些字和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同韵字凡是同韵字就可以用为韵脚押韵(字下带点的字是入声字,下同)例如: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轮台(tái)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lái)
句中的“哀”、“台”、“来”,它们的韵母都是“āi”,构成押韵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韵的
在汉语语音单韵母a、o、e的前面,还可以有i、u、ü这些韵头,有了韵头又可以组成若干韵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们虽然韵头不同,但主要的韵母(韵腹)相同,也是同韵字例如:
范成大(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徬桑阴学种瓜(guā)
杜牧(唐)《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chén),流水无情草自春(chūn)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rén)
“尘”、“春”、“人”,都是押韵的平声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韵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韵中“上平声”的“十一真”里的字,读起来也是押韵的
押韵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构成诗词的音乐美,也便于吟咏、歌唱、记忆和传诵
但是有时候我们诵读古诗时,觉得诗中的韵脚读起来并不押韵,感到有些别扭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的缘故,如果按过去的语音读,那是押韵的、合辙的当然今天让现代汉语诵读,自然就觉得不押韵了
诗歌押韵自古就有,但将它格律化是从齐梁时期讲究四声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高峰同韵相押(即音节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语音用韵,后来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用韵也就有所不同了
古人写近体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汉字的音节,都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声、韵、调韵书就是依照音节声、韵、调的不同情况把汉字编排起来的工具书按字韵分部编排,每一个韵部收有若干同韵的字,以便写作用韵时查阅,这样的韵书实际上就是查阅诗韵的字典
关于韵书据文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些韵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多已散失,并未流传下来到了隋代,陆发言继承和总结了前代韵书的精华,编写了《切韵》一书,盛行于世这部书共二百零六韵,因太繁细,不便于使用唐人孙缅把《切韵》改为《唐韵》,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成了当时作诗用韵的官书,用韵的标准到南宋时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和并起来,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成一百零七韵其后又有金人王文郁(山西平水)合并为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水韵”,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诗韵》,成为后世用韵的依据康熙时代编辑的《佩文诗韵》和后来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都是根据“平水韵”整理而成的
“平水韵”(佩文诗韵〉的韵目,共有一百零六个韵部,现分列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二十九韵)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珍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篠(筱)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ge)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xian)
去 声(三十韵)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迂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十七韵)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he)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说明:
(一)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无其他含义
(二)韵部表示韵母的分类(种类),把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找出其中一个字做为代表,就是所谓的韵部,如“一东”、“二冬”等等
“平水韵”在金、元以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写近体诗有时还要按照“平水韵”用韵至于某一韵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参考后面的附录《古诗韵常用字简表》
诗韵有宽有窄,韵部里同韵字数量多的是宽韵,使用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用韵方便字数少的叫窄韵,也叫险韵,使用时没有更大的回旋的空间,不大方便,故没有坚实的基础和出人的才华,会感到有较大的困难
我们今天写近体诗,如果通晓古韵,自然可以依照《诗韵》用韵,否则就不一定用古韵,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用韵
目前我国诗词界的宿老、专家们,在继承“平水韵”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发表了《中华新韵》,把一百零六个韵部合并为十四个韵部,大大方便了近体诗的用韵尽管《中华新韵》还在逐步完善中,但它已经为诗韵改革、繁荣诗词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国诗词界的一件大事
附: 关于《中华新韵》的韵部,现简介如下: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目
一麻 a ia ua
二波 o e uo
三皆 ie üe
四开 ai uai
五微 ei ui(uei)
六豪 ao iao
七尤 ou iu(iou)
八寒 an ian uan üan
九文 en in un ün
十唐 ang iang uang
十一庚 eng ing(ieng) ong(ueng) iong(üeng)
十二齐 i er ü
十三支 (-i) (★)零声母
十四姑 u
这十四个韵部中的汉字,刊登在二零零四年第六期《中华诗词》上《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见后面附录二
近体诗在用韵上我们主张“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双轨并行,互不排斥和影响,作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时我们大力提倡使用新韵但应注意的是:在一首诗作中新旧韵不能混用,用新韵要注明如用旧韵仍要求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出韵,否则就是混韵,这在创作时应引起重视
关于平仄
诗词格律的第二个要素是要讲平仄,毛泽东同志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什么是平仄呢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是汉语音节声调的研究要学习平仄,首先必须知道四声,所以要先从声调说起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是声调的主要因素汉字读音古代就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调,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平声自成一类,叫做“平”;上、去、入合为一类,叫做“仄”“仄”是不平的意思,“平”、“仄”是相互对立的两大类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它们是:
(一)阴平声 高平调
(二)阳平声 中升调
(三)上 声 降升调
(四)去 声 高降调
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的四声不完全相同,它高低、升降的具体形状和读法,现在已无法详细知道了,但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个中平调,上声是个升调,去声是个降调,入声是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说明了古四声的读法特点: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描述虽然是不明确、不科学的,但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古四声读法的大概,那就是:平声要平读,不上扬也不下降,尾音自然延长;上声从下向上读,猛烈高亢,没有尾音;去声从上往下读,尾音哀远简短;入声发音板滞短促,出声即收,毫无尾音
古代的平声,现在已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字,现在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字;只有去声字,现在仍为去声;入声字在某些地方方言中仍然保留着,但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
我们现在以普通话为标准来划分平仄,通过古今四声的对比就十分清楚了:
普通话四声: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
古代的四声:平声(上平声、下平声)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代入声字都转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这就是人们说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字派入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这样看来,古平声字尽管现在分为阴平和阳平,但仍然是平声;上声、去声仍是仄声,这些都不必用心去记只剩下一个入声,入声派入上声、去声中的仍然是仄声,也可不去理睬,要辨认的是入声派入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即可,而这类字数量并不太多,不难记忆更何况《中华新韵》(十四韵)中把入派三声的入声字都整理得很清楚,已附在相关的韵部中,查用起来极为方便,入声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诗词是一种可以咏唱的文学形式,讲究平仄可以构成声调高低、升降和长短轻重、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节奏感和强烈的音乐美,增强了诗词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好解释了平,就是平声(上、下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平仄是诗词格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平和仄这两种声调在诗词语句中交错使用着,使声调多样化,避免了平淡和单调,因而诗词作品读起来铿锵悦耳、优美动听
但平、仄在诗词中是如何交错使用的呢简单地说: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互(交错、交替)使用的
第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使用的
如 杜甫(唐)《春望》首联两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它们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平
第一句是仄起,仄仄(国破)后面跟着平平(山河),最后一个音节又是仄声(在)这就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第二句是平起,平平(城春)后面跟着仄仄(草木),最后一个音节又是平声(深)这也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但如果这两句做为一联成为对句的话,那么“国破”对“城春”,是仄仄对平平;“山河”对“草木”,却是平平对仄仄;句末的“在”对“深”又是仄对平这就是平仄在对句中的对立使用
不仅近体诗讲究平仄(有些古体诗,像入律的古风也讲平仄),就是词、曲也离不开平仄,所以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学习词和曲的平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节 关于对仗
(一)什么叫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骈偶,古代的仪仗队都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个词语的来源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诗词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相互映衬、对比,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对仗是指上(出句)下(对句)两句相对,构成一联,所以诗中对仗的一联也可叫“对联”(对子)
诗中的对仗,主要是字面相对,不一定句子结构也完全一致(当然结构相同更好,只是有时难于做到而已),一联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意思相类、相关或相反出句、对句的字,尤其是同一字位上的字和句尾押韵的字不能重复(相同)
律诗和绝句是非常讲究对仗的如王之涣(唐)《登鹳雀楼》的首联: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出句、对句都是五言句,字数相等“白日”对“黄河”,是主语对主语,名词相对;“尽”对“流”,谓语对谓语,动词相对;“依山”对“入海”,状语对状语,动宾词组相对,分别修饰和形容动词“尽”和“流”的具体状态诗句的意思是:太阳依徬着远山落下去了,黄河向大海汹涌奔流两句的结构和词性完全相对其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仄也完全对立,这是最工整、最标准的对仗句
对仗的基础是词的分类,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动词 ⒋数目词 ⒌副词 ⒍虚词 ⒎代词 ⒏方位词 ⒐颜色词
同类的词才可以组成对仗
但下面的几种情况要引起注意:
⒈数目词 除数量词一、二、三……万、亿等以外,如孤、半、独、双、单、群、匹等,也是数量词,它们自成一类,一般不和其它的词相对
⒉颜色词 自成一类,不和其它的词相对
⒊方位词 自成一类,不和别的词相对
⒋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相对,组成对偶
⒌连绵字只能和词性相同的连绵字相对,如:“鹦鹉”、“鸳鸯”等,这是名词性连绵字;“逶迤”、“磅礴”等,这是形容性连绵字;“踌躇”、“踊跃”等,这是动词性连绵字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是不能相对的
⒍叠字词、双声词、叠韵词,都应是各自为对
⒎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均应各自为对
为使对仗工整,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
⒈天文类:天、日、月、星、辰、云、雾、风、雨、霞、宇、霭等
⒉地理类:山、海、河、野、地、路、岭、江、峰、郊、嶂、洋等
⒊时令类:时、年、昼、夜、月、分、日、秒、春、晨、秋、寒等
⒋器用类:舟、船、盘、盏、刀、戈、灯、鼓、屏、棹、镜、杯等
⒌服饰类:衣、冠、巾、带、盔、衫、裘、鞋、袄、袍、钗、镯等
⒍动物类:犬、鸡、马、猿、虎、鹰、龙、狮、象、牛、兔、鼠等
⒎植物类:草、木、桃、梨、书、竹、麦、枝、菊、松、叶、柳等
⒏人伦类:父、子、儿、孙、友、女、叔、侄、婿、姑、舅、兄等
⒐人事类:情、名、禄、恩、仇、惭、宠、志、利、妒、德、等
⒑形体类:身、头、指、法、心、肝、手、爪、唇、眉、胸、足等
⒒宫室类:房、门、窗、台、阁、坛、宫、楼、殿、亭、榭、阙等
⒓干支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等
⒔代名类:吾、我、子、熟、尔、彼、君、谁、伊、余、他、之等
⒕方位类:东、西、南、北、前、后、左、右、边、角、内、外等
⒖数量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千、亿、群、两等
⒗颜色类:朱、尺、绿、红、白、黑、紫、青、蓝、灰、丹、黄等
⒘文艺类:诗、词、歌、赋、书、画、典、章、文、句、简、笔等
⒙专有名词类:具体的人名、地名等
这些小类如能组成对仗则更显工稳与巧妙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我们平常说的对联(对子),也叫楹联,律诗中对仗工整的一联,也可以用为对联所以对联也要符合对仗的标准和要求(当然对联更有它自己的格律要求)如我们熟悉的一幅春联:
五风十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联出句、对句,字数相等,用字对仗工整,平仄相互对立: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词性和修辞来说,它的对仗很工整:“五风十雨”对“万紫千红”是两个形容性成语相对,也是主语相对;“五风”、“十雨”和“万紫”、“千红”,都是形容性的偏正词组,分别在句中自对,又是两句相对;“皆为”、“总是”,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偏正词组相对,也是谓语相对;“瑞”和“春”,是名词宾语相对
从句子结构看:
五风十雨(主语)皆为(谓语)瑞(宾语),
万紫千红(主语)总是(谓语)春(宾语)
上下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巧妙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
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在网络上我与人有过古今韵用法的争论,在文字编辑工作中也碰到古今韵应用的争论,在诗评参选参评中也遭遇过“不合韵”的笑谈。由于多次碰到应用古今韵的问题,我就自己的想法谈一谈。
从时间上来说,今韵和古韵是有区别的,现代人的读音与清朝人的读音不一样,清朝的读音与明朝的不一样,明朝的读音与宋朝的不一样,宋朝的读音又与唐朝的不一样。按时间顺序来看,唐宋元明清相对现代来说都是古代,古代人说的都是古韵;对于清朝人来说,清朝之前所使用的都是古韵,而清朝人本身说的都是今韵;而明代人说的是今韵,唐朝宋朝元朝人说的都是古韵。按此类推,古韵是相对今韵而言的。
由于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诗作为科考应试的科目,必然存在一定的功利化,而韵是诗独特的组成元素,所以各个王朝的诗韵都不尽相同。至隋朝,诗韵的使用逐渐成熟,陆法言著作《切韵》,为后世诗作奠定了韵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音韵的范本。王朝的更迭不仅是政治军事上的更迭,还有文字上的变化与统筹管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不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因为地域和统治者的变化而变化,诗韵的变化最终是离不开政治的,京都语言、统治者的语言和编纂者的语言往往是决定一个朝代音韵的主要原因。
唐朝也有自己的《唐韵》,隋朝的《切韵》虽然不是出自官方,但唐王朝也对其心存芥蒂,我再也不用你的东西。大汉文字的语音万变不离其宗,唐韵再怎么修改,遵循的是一个王朝的私欲,而不是古韵有毛病。当然,唐朝人乐道于自己的新韵,他们也不会去用隋人的韵了,因为大家只认定当朝的官方语言。
唐朝人不用隋朝人的韵,宋代人也不用唐代人的韵,宋代人也有了自己的官韵,既《广韵》《礼部韵略》和《任子新刊礼部韵略》。难道现代人比古代人还要食古不化吗?想想,我们现在讲的是普通话,也要以普通话为标准,而不要一知半解地去念古人的“之乎者也”,可惜的是古人并没有使用拼音,我们不知道古人说话的音韵。今人使用古韵,莫不是不明就理吗?
元代人偏离诗词,注重散曲,用韵与前朝韵书也有极大的出入,元统治者不懂或不喜汉文字,对韵没有官方规定,而中原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基根,当时出自民间的《中原音韵》,出于文人骨子里对元统治者的一种抗议,强调“中原”二字。“中原”二字体现了不甘受制于元王朝的文人精神,他们本该继续使用宋朝的《广韵》,但文化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的,不管它代表的是统治者的意愿还是人民的意志,它都是一个时代的意识洪流。元朝人也有自己的韵,对他们来说就是“今韵”。
把历史缩小到一定的尺度,我们会发现汉文字一直在变化,汉语也在变化,随战争而变化,随迁徙而变化,随地缘而变化,随种族不同而变化,一个王朝越强盛,官方语言越具有凝聚力,更有影响力。到了明代,以官韵《洪武正韵》成为这个王朝文人吟诗作词的读本。文人要参考科举考试,考试要写诗词,他们不得不学习和应用明朝的官韵,这是对语言的尊重,是对文化的正视。我相信明朝人学元朝人读书讲话,不是装疯卖傻就是真的有穿越时空的能力了。今天,我们也学习古人读书,那么小学语文就及不了格。这是文化的进步,学习文化,没有实际使用的意义,也就失去学习的意义了。
入关之前,满清也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入关之后,虽然推行了首崇满洲、剃发易服和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但汉文化的强大足以让武力强大的满清政府意识到只有屈服于汉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不得不学习汉文化,起用汉文人,学讲汉语言。起用汉文人,学习汉文化,那就必须师从汉人,认同汉字。《佩文诗韵》在这个文化专制的王朝中,成了这个王朝士人作诗的“今韵”。
今天,科举废除了,诗歌爱好者对作诗也比较自由了,有一些清末文人是要押古韵的,也有一些乡土文化作品是按地方音押韵的,只要想押什么韵就押什么韵,没有一定的准则。为了统一汉文字的读音,在采用一拼音标注汉字的读音后,汉字的音韵更统一了。民国政府也制定了自己的官韵《中华新韵》,我们今天也有了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既然历朝历代都要求诗人作诗要押当朝的“今韵”,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去押古人的韵了,因为你几乎说不出口,别人也听不懂,不是一派胡言也算是鹦鹉学舌,为何不认认真真讲好普通话呢?如果你要押古韵,是要学唐朝的还是宋朝的?是押元朝的还是清朝的?我看都没有一个准,难不成这几个朝代的你都可以用上了,这不是乱套了?还不如好好说普通话,这才算是人话!
平水韵建议把相同、相近的读音归为一个韵部,上平一东、上平二冬、上平三江都十分相近,如果用现代标准普通话来读,ang、eng、ing、ong都十分相近,还有an、en、in、on也十分相近。从平水韵所列表看,平水韵首创作者系操宋末北方口音,清初推广者也操北方口音,如果用南方口音去读,这些音韵都会混淆不清。平水韵确实把许多相近相同的音韵归纳起来,起到简化的作用,但由于与标准普通话有很大的出入,看起来该归纳的不归纳,不归纳的又归纳了。
比如“冬”和“东”,本来都读“dong”,可是平水韵却分为两个不同的韵部,这只能说地域不同,读音不同;朝代不同,读音也不同。所以建议学好标准普通话,不要再去搬弄古韵了。
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是旧体诗就必要押古韵,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身为一个现代人,我认为他并不一定掌握古音古韵古平仄,因为他们没有听过,也没有完全掌握古韵的使用。任何一本古韵书上的字都是有限的,如果古韵书上有的,他们就对照一下,参照着填写进去。不过,并是整首诗词都是古韵,他们只是把精力多投放在韵脚上。这是一门非常辛苦的活儿,也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脱离了文学的艺术效果,音韵是给当代人或后代人读的,而不是写给躺在棺材中的古人读的。如果非要用古韵,诗词“押韵”的实际意义就不存在了。
写诗填词,为什么要押韵,不过是让语言达到和谐悦耳的目的,如果今人用古韵,说白了就好比崖州民歌要用普通话的韵一样,基本没有韵的意义了。押韵的初衷是为了语言上的呼应,今人用古韵就适得其反了。
古人作诗词是有一定功利性的,他们有政治目的和个人需求,所以迁就于官韵,因为官韵是皇帝批准的。如若参加科考,就要遵循官方的韵律,虽然官韵十分狭隘,也很保守。为了仕途,中华诗词受制于政治的形式就更明朗化了。唐以前对音韵格律没有过高的要求,隋唐以后,韵书的出现让旧体诗也有古新之说了。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文化复兴并非文化复古,任何文化没有站在时代的至高点去审视,都是迷茫的。
有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不必要枉费心机。有些老先生习惯寻字仿迹复古写诗,放着了好的普通话不用,反而戴着老花眼镜举着放大镜在字里行间查找。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但这种思想和做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向他们说不,更要向他们解释,让他们明白执迷一生而不悟的事。
创新,是突破前人的作法,只有科学性才能站得住脚,但你最起码不要迷信权威和古人,如果你仍在迷信古韵,那么对诗词的研究就不是研究,而只是绝对的盲从。
语音是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离开现代语言和地域语言不用,而是用古韵,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词格律,不过是缘木求鱼罢了。
诗词格律不过是让语言达到和谐的语音效果,用古韵押不上韵,好比用个英文单词又有何区别呢,这不过是一点浅白至极的道理,你又何必费尽心思去追求押古韵呢!
使用化妆品要用专门的卸妆产品卸干净面部,卸妆产品有很多,比如卸妆油、卸妆水、卸妆膏等,像是娇诗韵卸妆油就有很多人使用,但也有人没用过,那么娇韵诗卸妆油好用吗,娇韵诗卸妆乳怎么用?
娇诗韵卸妆油综合来看是好用的,很多人使用后给予好评,一些人使用娇诗韵卸妆油后觉得上脸很丝滑,卸妆油很快就能乳化,用水冲洗几遍就洗干净了,脸上的彩妆也能被清洁干净,不会有黏糊糊的感觉,是款不错的卸妆产品。
娇诗韵卸妆乳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
1、先挤压适量卸妆乳在手掌上,将双手合在一起揉搓一下,让卸妆乳沾满整个手掌;
2、再用手掌大面积按摩脸颊,还可以用手指绕着眼周、鼻翼、额头、下巴等地方打圈按摩,重点清洁可能残留彩妆的部位;
3、最后大家用清水洗掉面部的卸妆乳就可以了。
娇韵诗卸妆乳卸妆是比较干净的,用法也较为简单。很多人纠结用完卸妆油之后还需不需要继续用洗面奶洗脸,如果担心卸不干净,可以用温和的洗面奶清洗一遍,否则过度清洁容易长痘。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娇诗韵这个品牌,作为一个研发制作各种植物精萃护肤品的品牌,很多肤质敏感的人喜欢使用娇诗韵,娇诗韵比较有名、畅销的一款产品是娇韵诗纤妍紧致慕斯面膜,那么娇韵诗慕斯面膜怎么用,娇韵诗纤妍紧致慕斯面膜怎么使用?
娇韵诗纤妍紧致慕斯面膜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需要先用洗面奶进行洁面,洗干净脸后用毛巾擦干净水分。
第二步,取出适量的面霜,然后避开眼睛和嘴巴,在面部的额头、脸颊、下半部和颈部充分涂抹一层面膜。
第三步,静敷面膜十分钟左右,可以搭配一些按摩手法。比如把手肘放入右手的手掌中,把做脸放在左手掌上,以左手支撑头部重量,然后用手掌包住脸侧把头轻轻向左倾倒,使脸颊仅仅包裹以及按压,重复这个动作四次,再换右侧做同样动作。
第四步,用清水把脸部的面膜洗干净,做后续的补水护肤工作即可。
很多人使用娇韵诗纤妍紧致慕斯面膜觉得很不错,能帮助自己缓解熬夜造成脸部水肿的情况,有需要的也可以尝试一下娇诗韵这款面膜。
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可能会导致脖子常年挤压着肉和皮肤产生颈纹,其实颈部皮肤和面部皮肤一样重要,一些人只注重保养面部皮肤忽视了颈部,此时使用颈霜可以改善一下状况,像是娇诗韵颈霜就有很多人推荐,那么娇韵诗颈霜效果好吗,娇韵诗颈霜怎么打开?
娇诗韵颈霜效果不错,很多人使用后觉得好用,可以改善自己颈部皮肤松弛、横纹增加、肤色不均匀等问题,使用起来质地滋润不粘腻,很快就能被皮肤吸收,闻起来的香味很好,令人觉得心情愉悦,不少人使用后都给予好评。
娇诗韵颈霜打开的方法很简单,大家扭转密封瓶盖就可以了。娇诗韵为了取用方便和使用卫生所以使用了扭转的密封头,比旧版的敞口瓶更能锁住成分鲜度。
娇诗韵使用方法:将颈霜放入掌心回温,轻柔涂抹于颈部,将右手放在左侧颈部靠近耳根处,由耳根处慢慢轻压至胸部上方,重复5次,以左手在右侧颈部靠近耳根处,由耳根处慢慢轻压至胸部上方,重复5次。
大家涂抹按压颈部皮肤的时候要轻柔,不要太大力,大力拉扯皮肤可能会造成细纹。
化完妆不仔细定妆的话,妆容很容易会因为出汗出油脱妆,因此大多数人会用散粉或者定妆喷雾进行定妆,很多美妆品牌都研发制造了贴肤不脱妆的定妆喷雾,像是娇诗韵的定妆喷雾还挺畅销的,那么娇韵诗定妆喷雾怎么样,娇韵诗定妆喷雾怎么使用?
娇诗韵定妆喷雾挺不错的,很多人使用完娇诗韵定妆喷雾后的感觉是喷雾很细腻,可以给皮肤补水并且镇定肌肤状态,而且定妆效果好,能够长时间保持完好的妆效,夏天使用有防水防汗的效果,冬天使用有保湿润泽的效果,是一款不错的定妆产品,不少人使用完还会多次回购。
娇诗韵定妆喷雾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
1、化完妆后,先把喷雾拿到距离面部三十厘米左右的距离,然后微微仰头;
2、将喷雾的喷头呈四十五度角对准面部,之后闭上眼睛,轻轻抿嘴,接着手按压喷雾喷四下,喷在左右脸、额头、中央等位置;
3、最后等面部的喷雾干透就可以了。
大家使用定妆喷雾时记得屏住呼吸,不要吸入定妆喷雾的水珠,有些人可能会对产品成分过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