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的制作方法

膏药的制作方法,第1张

歌诀及注意事项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熬膏药应掌握的技术要领:1。炸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3。祖曰: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的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 黑膏药系以食用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

1. 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其优点是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药店或化工店买到)

3. 药料的处理: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的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与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熬枯去渣作准备。细料如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溶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在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细粉要过120目筛) 1.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医疗器械商场都有卖)

2.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本关最难,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温度太高)

3.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七日后膏成。

5. 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可最后撒上。

无铅无丹膏药的渗透主要靠膏药的促进渗透剂如麝香、冰片、氮酮等,无铅无丹膏制作方便,环境卫生,较易为患者接受。 取供试品5张,分别称定出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背称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药总重量减去裱背重量即为药膏重量,与标示重量相比较不得超出上表规定。

膏药是中药服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就是雪梨膏,它治疗咳嗽的效果非常好,那么自己可以熬膏吗?答案是肯定的,自己如何熬膏呢?

1、什么是膏方[/biaoti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

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为膏。《山海经》曾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

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2、自己能熬的膏方

秋季气候干燥、肺燥阴虚,常食膏滋类补肺养阴方,可补益肺肾、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现介绍几则润肺膏方供选用。

(1)川麦雪梨膏

原料组成:川贝母、细百合、款冬花各15克,麦门冬25克,雪梨1000克,蔗糖适量。

制作用法:将雪梨榨汁备用,梨渣同诸药水煎2次,每次2小时,二液合并,兑入梨汁,文火浓缩后纳入蔗糖400克,煮沸即成。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饮或调入稀粥中服食。

(2)补肺膏

原料组成:生地1000克,杏仁60克,生姜,白蜜各120克。

制作用法:将三药择净,研细,捣汁。余药渣水煎2次,2液合并,文火浓缩,加入药汁、白蜜煮沸收膏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适量送服。

(3)川贝二冬膏

原料组成:川贝母30克,天冬、麦冬、冰糖各500克。

制作用法:川贝母研极细末,将天冬、麦冬煎汁滤清,加冰糖熬膏,待冷,加入川贝母粉,和匀,瓷瓶收贮。每服10克,一日2次,白开水冲服。

(4)枸杞雪梨膏

原料组成:枸杞子10克,川贝母、细百合、款冬花各15克,麦门冬30克,雪梨1000克,蔗糖适量。

制作用法:将雪梨榨汁备用。梨渣同诸药水煎2次,每次2小时,两液合并,对入梨汁,文火浓缩后加入蔗糖适量,煮沸即成。每次15克,每日2次,含化,或温开水冲饮,或调入稀粥中服食。

(5)地黄藕梨膏

原料组成:鲜地黄250克,鲜藕、鲜梨各1000克,蜂蜜适量。

制作用法:将鲜梨榨汁,将梨渣与地黄、鲜藕水煎取汁,共煎2次,二液合并,文火浓缩后兑入梨汁与等量蜂蜜煮沸混匀,每次20毫升,每日2~3次,温开水冲饮。

(6)百花膏

原料组成:百部120克,款冬花、紫菀各240克,蜂蜜240克。

制作用法:将诸药择净,研细,水煎3次,3液合并,文火浓缩,加入蜂蜜适量煮沸收膏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适量送服。

(7)秋梨膏

原料组成:秋梨20个,红枣1000克,鲜藕1500克,鲜姜300克,冰糖400克,蜂蜜适量。

制作用法:先将梨、枣、藕、姜捣烂取汁,热熬膏,下冰糖溶化后,再以蜜收之,可早晚随意服用。

(8)枸杞桂圆膏

原料组成:枸杞子、桂圆肉各等量。

制作用法:将二药加水,文火多次煎至二者无色无味,去渣取汁熬成膏,每日3次,每次10~30克,温开水冲饮。

(9)洋参龙眼膏

原料组成:西洋参30克,龙眼肉250克,麦冬150克,炒枣仁120克,蜂蜜适量。

制作用法:将诸药水煎3次,三液合并,文火浓缩后,炼蜜收膏,每次30克,每日二次,温开水冲服。

(10)桔饼膏

原料组成:桔饼120克,南沙参、麦冬、天冬、花粉、枇杷叶(去毛)、甜杏仁、核桃、冰糖各250克,川贝母粉60克,白蜜6斤。

制作用法:将前八味药加水煎熬,共3次,去渣,合并煎液,浓缩,加入川贝母粉、冰糖、白蜜,煎透收膏。瓷瓶收贮。每次服15克,每日2次,白开水冲服。

(11)母冬膏

原料组成:川贝母30克,天冬、麦冬、冰糖各500克。

制作用法:川贝母研极细末,将天冬、麦冬煎汁滤清,加冰糖熬膏,待冷,加入川贝母粉,和匀,瓷瓶收贮。每服10克,一日2次,白开水冲服。

3、自己熬膏细节

膏方熬制有三道工序:首先是配料。通常是经过老中医的全面诊断处定的膏方,先采用汤剂处方诊治服用一段时间,确定有效后,再拟定膏方剂量。然后是浸泡。将配制药物和匀后,放入特定器皿加冷水浸泡12小时左右,以保证药物中的有效成份煎出来。最后是煎药。

将泡制好的中药配料放入一口大铜锅,加火熬制,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应及时搅拌,并去除浮于表面的泡沫,以免药液溢出,煮至2小时左右,过滤取出药液。药渣续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一般以淹没药料为准,如法煎煮三次再合并药液,沉淀后再用四层纱布过滤3次,尽量减少药液中的杂质。将煎出的药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发浓缩,同时用特制的大竹筷不断地搅动药液,防止焦化,逐渐形成稠膏状。

1、备好一张膏药皮、一块吸水棉,一瓶专用液态药水,下图中大的方块白色物质为膏药皮,小的浅蓝色方块物质为吸水棉。

2、把膏药皮揭开

3、把吸水棉放入膏药皮中

4、用注射器吸收瓶中的液态膏药药水

5、把药液注射到吸水棉上

6、把制作好的液态膏药贴在病灶处即成。

大家如果懒的自己配置药物的话,可以到医药超市购买活络油、正骨水、红花油等外用药液,用注射器把药液注射到吸水棉中即成,通常人们使用活络油、正骨水、红花油等外用药液治疗时,都是采用药液涂抹在皮肤反复摩擦的方式,这样操作比较麻烦费劲,也不能保障药物治疗的持续性,如果采用液态膏药的方式,就能避免上述缺陷。

膏药制作最新简便方法如下:

一、炒黄丹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二、炼油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注意,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吾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

三、火上下丹这时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

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注意;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个人体会;火上下丹比之离火下丹则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

四、加入药面离火候油稍凉。药面则缓缓加入其中。急用木棍搅拌。侯其油平。则再加贵细药面,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五、摊膏药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布大小,以竹筷点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注意;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

六、贴膏药贴前需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遇高度过敏者,膏药上撒点薄荷冰。放酒精灯上烤软,既可摊贴。

第一步:炒黄丹 也叫广丹(一般大一点的中药店都能买到,黑膏药的主要成分)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气 膏药则嫩。丹炒过 头膏药则老。

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二步:炼油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 注意,香油即为麻油(也可用纯豆油可以降低成本),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

第三步:火上下丹 这时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 注意;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

第四步;加入药面 离火候油稍凉。药面则缓缓加入其中。

急用 木棍搅拌。侯其 油平。则再加贵 细药面

第五步;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布大小,以竹筷点布之中心。

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 注意;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

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

第六步;贴膏 药 贴前需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

遇高度过敏者,膏药上撒点薄荷冰。

放酒精灯 上烤软,既可摊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4873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