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发型发饰介绍

中国古代发型发饰介绍,第1张

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图1)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图2)

图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镶玉步摇(右下为步摇上所镶玉片纹饰)

图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图3)

图3—1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圆冲出土,根据残物复原)

图3—2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图4)

图4—1琉璃制宝钿(江苏新海连市海州东门外五代墓出土实物拓片)

图4—2团花金钿(传世实物,现藏日本大和文华馆)

图4—3折枝花形金钿(广东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在其他地方看到了关于明代妇女发饰的介绍,此处不仅介绍了明代妇女的发髻,还详细讲述了关于明代妇女发髻和发冠的等级区别,希望可以给黛玉传做一些参考。

许多古代仕女画,还有诗文中的描写,给我们造成这样的印象,以为古代的女性都是把一头长长的青丝盘来绕去,做出许多形状奇妙惊人的发髻来,什么灵蛇髻,坠马髻,惊鹄髻,犹如乌云出岫,其势巍巍,高耸在女人的头顶上。其实,在很多时代,女性们并不总是这样处理头发的,至少在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女性不是如此。明代女性最通行的做法,是用髻、云髻或冠,把头发的主要部分,即发髻部分,包罩起来。出了嫁的妇女一般都要戴髻,它是女性已婚身份的标志。未婚女子就不能戴髻,要戴一种叫“云髻”的头饰,如《金瓶梅》中的春梅在只是通房丫鬟的时候,就戴银丝云髻儿(二十九回)、翠花云髻儿(七十八回),其他三个通房大丫鬟也都戴同样的云髻(四十一回、四十二回)。

不同材料做的髻,则暗示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家境一般的女性只能戴用头发编的髻,比如西门庆第一次看到的潘金莲,就是“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髻”(第二回);作为家人媳妇的宋惠莲,也是“戴着头发壳子儿”(第二十五回),即人发做的髻。有钱人家的妇女,则戴银丝编的髻,也有金丝髻,但不如银丝的普遍(第二十回)。到了重要喜庆场合,这金、银丝髻上要插满成套的首饰,即“头面”。宋蕙莲的梦想就是西门庆能给她“编(银丝)髻”,像潘金莲一样摆脱戴“头发髻”的命运。而孟玉楼和潘金莲一旦得知,西门庆真的打算“与他编银丝髻,打头面”,“就和你我等辈一般”,两个人都给气翻了,连孟玉楼这个一向假充和事佬儿的人,都再也忍耐不住了。她竟至于一反常态,专门去找潘金莲,阴险地进行挑唆,导致潘金莲跑去给西门庆支狠招儿的一幕,完成了书中无数次家庭内政治阴谋活动的一次典型运作。运作的直接结果,就是宋蕙莲白搭进了一条性命。一顶银丝髻能够影响人的生死,说明这“壳子儿”作为一个女人社会地位的绝对象征,是多么的重要。

比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这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所以,“戴珠冠”在当时就成了做诰命夫人的代名词,在二十九回里,就因为吴神仙看相时说春梅将来“必戴珠冠”,吴月娘心里便十分的不舒服起来,说:“我只不信说他春梅后来戴珠冠,有夫人之分。端的咱家又没官,那讨珠冠来?”后来,西门庆由副千户“转正”,吴月娘也就戴上了“翡白绉纱金梁冠”(第七十八回)、“五梁冠儿”(第九十六回),而潘金莲等偏房还是只能戴银丝髻。再后来,孟玉楼因为嫁给了知县的儿子、春梅因为做了周守备的正房,也都戴上了“金梁冠”(第九十一回、第九十五回)。此外,还有乔太太的“叠翠宝珠冠”、林太太的“金丝翠叶冠”等,大概即相当于《明史 舆服志》中的“珠翠庆云冠”,似乎在当时的习惯中,这类冠是地位更高的妇女才戴的,西门庆家的女人没一个有福气戴上。

女人可以为之闹出人命来的这些重要头饰,在今天人的眼里可很难谈上美感。冠一般呈扁矮的椭圆形状,而髻的基本形状则是圆锥体。女性要把这种小帽子似的东西扣在发髻上,而冠、髻内的空间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发髻当然就不可能再做成什么奇特恣肆的形式,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盘在一起。《金瓶梅》第二十八回就写,陈经济看见潘金莲临镜梳头,“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攒上,戴着银丝髻”,说得很清楚,是把头发做个最简单的“攒(攥)儿”,扣在髻下。第五十三回中,写李瓶儿把头发“仓忙的扭一挽儿,胡乱磕上髻”,展示了完全相同的盘发方式。定陵出土报告记录,万历的孝靖皇后的发式是“理顺后盘绕一周,余发掩于髻下,髻上又插金玉簪钗”,显然正是采用了这种“一窝丝攒”,而孝端皇后是“头发用带扎后盘于脑部稍后,横插金簪”,连扎头发的方式都与潘金莲的办法相同。两位皇后都戴着“黑纱尖棕帽”,即髻,作为实例,展示了明代女性处理头发和髻关系的方法。

  发饰艺术,点缀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饰,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女性发型的改变,传统的簪钗渐行渐远。留传下来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发饰簪钗,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妇女的发簪,在流传过程中,因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不断融入新的技法、样式和风格。它是高雅的,也是世俗的;它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

  这些簪钗,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意趣。一件件久远的,早已成陈迹的古代发饰,仍能感染着我们的原因,正是它们所表现出的生动神韵、精湛技艺和广泛内容令人叹服,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继续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中国古代发饰的起源,来自于劳动、御寒遮羞、装饰悦目,也来自于模仿和传感,它的类型有许多,簪、簪花,钗、梳钗、步摇、篦、金钿、银钿、冠,其中最古老的,是梳饰。

  一、梳篦:篦,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初时用以去除发垢。

  

  自从人类结束蓬头垢面的生活,开始注重自己的颜面和修整头发后,就有了梳。

  梳篦,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二、簪:中国古人用来固定发髻或发冠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簪的本名是“笄”,《说文》:“笄,簪也。”

  中国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戴冠,均须以簪钗约束固定。

  女子年满十五岁,如已许嫁,便将头发绾成一个髻,即以簪插发髻,以示成人“年以及笄”,此为“及笄之礼”。簪钗还常被用于男女间定情的信物。

  三、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在簪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簪多用于别、盘发髻,而钗主要用来插戴,起装饰作用。

  珠钗,最早要朔源到上古时期的人类,用动物的肢骨、玉石、象牙等材料制作发饰物,到商周时期,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逐步走向完善。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描绘女性的风情韵致。

  苏轼有词:“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银钗对乌发,钗的冷白与鬓发的乌黑形成对比,互为映衬,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还有温庭筠传神的句子:“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轻纤造型仿佛触手可及。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平直多滞板,横斜姿态,所以钗的插戴多横斜,以营造摇摇欲坠、温婉可人的柔美韵味。中国古代传统审美观点,也感染和陶冶着当今的人们。

  簪钗是中国古代妇女束发美发的工具,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结。

  在古代绘画、历史影视作品中,会看到扫黛眉、施胭脂、梳高髻,配以满头的金银花钗的婀娜女子。在诗词歌赋的描述中,我们也会想像到那发饰上的缤纷世界,这好像一直是中国古代仕女的经典形象。发饰是她们美发极其重要的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簪钗来装饰。

  皇室贵族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荆条编织的发钗),“拙荆” 便是古代中国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四、步摇:单股笄,称“簪”,双股笄,为“钗”,笄首有垂珠坠饰,称“步摇”。

  起源于先秦时代,是附着在簪钗之上、既贵重又华美的金玉首饰。

  一般用金银丝编为花枝,上缀珠宝华饰,有的还有五彩珠玉垂下,随着步履的颤动,珠玉也随之摇动。

  金镶玉步摇 五代高283厘米

  步摇是中国古代女子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

  插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之妇女,因为步摇所用材质高贵,制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妇女所能使用。

  步摇的制作工艺复杂,能充分体现出金银首饰加工制作水平。同时,我们也能由此推断出当时理想的妇女形象。

  《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步摇乃以黄金为首,如桂枝般相缠,下垂以珠,用各种兽形绕以翡翠为花胜。

  汉代的步摇,是以金为凤,下有鸱,前有笄,缀五彩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因步摇上有垂珠,再加以翡翠金玉之饰,益臻行步动态之美。

  唐代《簪花仕女图》中,那位手揭纱领的女子,其乌发上便是展翅金鸟饰的步摇,想来随着人的走动或轻风吹过而微微颤动,多么生动!

  民间工匠这种巧妙的造型构思和丰富的艺术想像,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头饰增添了无限的风情。

  五、华胜:即花胜。一种花形发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汉代,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

  六、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头饰。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

  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发饰的传统文化意趣

  流传至今的簪钗实物而言,发簪样式工艺丰富多彩,用于别盘发髻之外,有的簪首上部,还做成耳挖。

  簪钗所带来的美感,平添了女性的妩媚,高雅。更重要的是,其图形纹饰反应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寓意及艺术。处处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渗透着传统文化意趣。

  从簪钗上的图形纹饰上看,簪钗的装饰大致可以分为祥禽瑞兽、花卉果木、人物神仙、吉祥符号等。花卉果木中常见的有牡丹、莲花、梅竹、石榴、桃等。

  如明代的一支“水仙簪”,名中有“仙”字,是吉利的花卉,人们认为用它作吉祥图案可避邪祛秽,给家庭带来吉祥;

  祥禽瑞兽有龙凤、仙鹤、鹿、十二生肖等;

  如“梅花与鹿” 簪,因梅花分五瓣,比喻“福、禄、寿、喜、财”五种福。鹿借“陆”之谐音,“陆”与“六”同音,鹿又谐音“禄”,寓意六六大顺。

  吉祥符号有八吉祥、八宝、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以及各种传统几何纹样等。

  银簪的装饰方面不仅展现了精美的图纹,也体现了古人们深深的文化情结。这些簪钗上的图案纹样运用形象符号的组合,传达着祈福纳祥、爱情美满的愿望。

  如“喜鹊登梅”纹样由两只喜鹊和几枝梅花构成,民间有“喜鹊登梅,喜上(梅)眉梢”的说法。“鸳鸯戏莲”纹样,比喻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

  就情感而言,这些均表达为吉祥、富贵等,这是人类基于生存前提的普遍思想。

  明清时期,女性发饰达到了传统精湛工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成为历史上民间簪钗中最精美的发饰。当时民间流传的簪钗多以鲜明的世俗吉祥含义蓬勃发展。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像蝴蝶、蜻蜓、蝉等灵巧的昆虫都能够活跃在女性的钗头上,形成独特风景。有一组发饰中的白菜蝈蝈银制发簪造形生动,工艺精良。白菜与“百财”谐音,蝈蝈谐音“哥哥”,隐喻生男之意。

  再如鸭纹中鸭子的偏旁是“甲”字,甲是天下的第一位。故以一只鸭子喻状元及第。

  再如“三多”纹银质发簪,“三多”是指石榴、佛手与桃三种果实的组合。石榴多子,佛手的“佛”谐音“福”,而桃比喻长寿。所以“三多”象征多子、多福、多寿。

  所有这些精心设计的花卉、植物纹样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多是对生命繁衍、前程似锦的期盼。

  花草纹也是簪钗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以牡丹花为领衔的各种花草有几十种之多。例如一枚银簪中的“瓜田纹”,它的构思以田字为中心,与丰收的瓜果相簇拥,揭示了农田是丰收之源的深刻主题。

  现实生活人物的题材也十分精彩。一幅表现男女喜结良缘的图纹十分宏大,两对新人在庭院中喜庆欢舞,景物中的亭阁石栏、小桥流水、奇花异草一览无遗,这种诗情画意的图纹,极具审美情趣。

  还有一枚清代“蹴鞠纹”银簪,描绘的是古代军营中踢球的游戏场面,这也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一个佐证。

  民间发簪丰富的纹饰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文化生活情趣和习俗,把这些图纹融合起来,犹如一幅民间民俗画卷,给世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整体来看,它们风格写实,古拙浑厚,较之皇家贵族发簪更直接得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意趣。

  传统等级观念的缩影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饰讲究的是精巧而华美,而且所佩戴的头饰和女子的身份地位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也是不一样的。

  簪钗作为的中国古代妇女最为寻常的发饰,与各个级层的女性生活息息相关,无论哪个朝代,上层宫廷贵族多追求精美、绚丽。

  以唐代宫廷贵族中的妇女为例,发饰中的簪钗不仅品种繁多,使用材料贵重,多以金银珠玉为主。而且插戴数目也极多,而钿钗礼衣制的实行,更将其推向极致。

  钿钗礼衣是妇女在婚嫁等重要时刻,须穿戴花钗礼衣,不同等级的妇女戴钗有所不同。

  陆游有诗:“负笼银钗女,锄畲鹤发翁”,插戴簪钗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习俗。人们把自己对生活中最朴素的认知及最熟悉的生活体验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并抒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最简单的发型;第一种,半扎或全扎丸子头,加个发簪。第二种,两侧发须后扎。先洗完头发披下来,然后头发两侧捋出来一丢丢拉到头后面正中,用皮筋扎住,扎住之后绕一下。在分出一点长发放到前面。如果穿的是常服,不需要梳古代那种很烦琐复杂的发型,不要披发,脑后梳马尾这样过于朴素的发型。我认为目前适合汉服的只有盘发和堕马髻(不推荐,通常只有颜好气质佳的人梳堕马髻才好看。)避免过于可爱或非主流的发式,避免戴卡通,发夹等过于时尚的发饰。

如果比较日常的话,可以扎两个小丸子,也可以烫成卷发。做的比较活泼,可爱就可以。如果需要比较成熟或温婉的话,可以考虑底盘或是半披发。也可以考虑做一些编发都是可以的。给您推荐一些我做过的汉服发型教程。将头发束起,其实也是讲究利益,对他人表示尊敬。披发会让整个人看起来都是无精打采的模样,同时与干净利落的汉服搭配起来会显得不和谐。不过这也不是说一定要求梳整齐发髻,如果日常的穿搭将头发稍稍扎起,看起来干净利落即可。

适合穿汉服的发型有齐刘海盘发、露额盘发、高发髻盘发、发饰盘发、双麻花辫盘发、露额半扎发、简约盘发、斜刘海半扎发。有一个超级简单的做法,头发分成上下两份,上面的编麻花辫然后拧成♾用好看的簪子固定,下面头发分两份放在胸前。

像我们梳头发的时候,可以首先把头发中分,然后从两边取一部分的头发给它扎起来。然后从然后扎起来的头发中间戳一个小孔,把头发从孔中间穿过去,两边都是同样的。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一、结鬟式发型: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三、盘叠式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据《事物纪原》记载:“孙寿为堕马髻;1、双丫髻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

一、结鬟式发型 :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 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 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1、飞仙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 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 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3、垂鬟分髾髻 垂鬟分髾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 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髾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 “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髾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4、飞天紒 “飞天紒”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史·五行志》记载: “文 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 5、玉环飞仙髻 将发分六份,一股下垂后再上折成环状,五股向上盘卷成五个环,中间的 环最大,两侧渐小 ,多可至九环 二、拧旋式 :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分 为侧拧、交拧、叠拧。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 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 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1、随云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 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2、凌虚髻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 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 不脱落。 3、朝云近香髻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 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 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4、回心髻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 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 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三、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 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 称为“螺髻” , 《凝 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 代绘画、墓葬壁画中皆可见到。 1、单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章 怀太子墓壁画中,亦有此类发式。 2、双螺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螺髻 清晰秀雅,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亦有这类发型。 3、百合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4、盘桓髻 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 ,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 称:“长安妇人好为盘桓,到於今其法不绝”。 四、结椎式: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 结椎式 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纪原》 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 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历代皆有延用,变化甚多。主要有 高椎髻、抛家髻、堕(坠)马髻等几大类。 1、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 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 2、抛家髻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 两鬓缓长, 以泽胶贴而抱面, 《唐 据 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 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3、乌蛮髻 乌蛮髻,高而尖,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发型创造的。 《苗俗 纪闻》说: “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 倘所谓乌蛮耶。《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英姿飒爽的女侠红袖, ” “梳乌蛮髻, 贯金凤钗。 ” 4、回鹘髻 回鹘髻,是受回鹘族(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妇女的影响。 《新五代史 回鹘传》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 5、倾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 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6、堕马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 堕于头侧或脑后。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 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7、倭堕髻

据《事物纪原》记载:“孙寿为堕马髻。”《中华古今注》也记有“堕马髻 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汉乐府《陌上桑》形容采桑女子罗敷 的形象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五、反绾式 :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其变化一般有“双 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 、 、 1、峨髻、高髻 反绾成高墙,称“高髻”,如《簪花仕女图》之发式。据《妆台记》记载: “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 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 2、假发:义髻、蔽髻、髢、副、编、次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这是由汉代 的帼发展而来, 用木或纸制作的, 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 《杨太真外传》 据 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 3、半翻髻 半翻髻流行于唐代前期。唐《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妆台记》 : ; “唐武德中梳半翻髻” 。梳理时是把头发集在头顶,用帛带束住发束,再 朝前或朝后翻绾,有的还梳成双髻后翻之形,又叫双刀半翻髻。 4、双刀髻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 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 贴五色花子。” 5、半翻平髻 发垂两耳,额顶正中束以红绢包裹的义髻。流行盛唐,尤以宫廷和贵族妇 女中为多,后流行于日本。 6、惊鹄髻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 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 惊鹄髻。” 7、朝天髻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 其编法将发拢上, 束结于顶。 再反绾成高髻朝天, 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宋代所建 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8、元宝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 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 呈元宝状, 《晋 据 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9、十字形髻 在头顶梳十字形发髻, 余发下垂。 陕西西安草厂坡北魏墓出土梳十字大髻、 穿窄袖衫裙的彩绘女俑 六、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 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 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 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1、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 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 再梳结成髻, 置于头顶两侧, 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 俗称刘海, 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2、垂挂髻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 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 3、双平髻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 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 婚少女或儿童。 4、丱发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或称“总角”, 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 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1、用花边先量一下芭比娃娃的头大小,然后将蕾丝花边的边缘最小的剪下来备用。

2、准备几个珍珠,这个珠子也是从旧衣服上剪下来的。

3、先将针线穿过花边,如下图所示。

4、用针穿入一个珠子,然后再与花边缝合。

5、缝一个小的珠子,再缝一个大的,用同样的方法缝全部的珠子缝完。

6、全部珠子已经缝好了,如下如图所示。

7、在花边的任意一头穿上一条白色线,一会用白线扎紧头饰。

8、将头饰固定在芭比娃娃的头扎紧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654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