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是青的为什么叫黄瓜?
实际上黄瓜的名字和它的来源有关,黄瓜原产地是今天的中亚和西亚地区,我国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曾派张骞出自西域,他在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些植物的种子,其中就有黄瓜,不过那个时候的黄瓜却不叫黄瓜,而是叫胡瓜,因为是来自于西域胡地,因此在汉武帝之后很长时间中黄瓜都被叫做胡瓜,直到东晋16国时期后赵国建立,胡瓜才被迫改了名字。
后赵的建立者是石勒,他家本是从北方草原入塞的羯族人,因此他是胡人出身,但是石勒最讨厌别人说他是胡人,甚至讨厌听到别人说胡字,所以他下令还是和“胡”有关的字词话语全部改掉,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不能出现“胡”字,否则一律严惩。史料上还说有一次石勒在宴会上故意用胡瓜拷问大臣,他指着餐桌上一碟胡瓜问大臣樊坦,偏让他说这餐桌上都是何物?樊坦知道说错了可就是大罪了,但他也很聪明,就说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了很满意。从此之后,胡瓜就被改名为黄瓜,黄瓜的名称就叫开了。
其实黄瓜这名字也并非不恰当,我们所吃的黄瓜虽然都是绿色的,但是它在成熟之后却是**的,而且是非常正宗的黄颜色,这样的黄瓜还被叫做“种黄瓜”,因为它的种子已经长饱满了,拿出来晒干,放到明年可以作为种子用。那么如果以黄瓜成熟后的颜色来看的话,称呼它为黄瓜又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也有说法认为黄瓜这个名称其实是来自于它成熟后的颜色。
也有说法说早期的时候人们吃黄瓜吃的都是他成熟后的**的黄瓜,后来有个小伙子因为实在饿极了,就摘了个还没长熟的黄瓜吃,发现这时候的黄瓜比长熟了更好吃,所以之后人们就开始吃青色的黄瓜了,但是由于以前都是吃的**的黄瓜,所以黄瓜的名字还是沿用下来了。
这两个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一般认为第1个更靠谱一些。其实黄瓜的名称有很多,不只是胡瓜一个名字,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它的名字还有刺瓜、王瓜、勤瓜、青瓜、唐瓜、吊瓜等。
为什么黄瓜叫黄瓜?
1、黄瓜成熟后确实是**的
我们通常吃到的黄瓜,一般都是绿色的。清脆可口,水嫩香甜的黄瓜,甚至引得大诗人陆游诗兴大发:“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碧绿黄瓜常吃,那么黄橙橙的黄瓜你吃过吗?其实,民间还喜欢把黄瓜叫“青瓜”,这是相对于它成熟后的颜色。
成熟后的黄瓜不绿变黄,民间称为“老黄瓜”。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喝老黄瓜籽是民间一道治病土方,在广东有一道靓汤——老黄瓜瘦肉汤……没错!成熟的黄瓜不再是碧绿的,而是真正的**。知道这个原因,你还会认为黄瓜的名字叫“绿瓜”吗?
2、黄瓜最初名叫胡瓜
黄瓜本不产自中原地区。关于黄瓜的来历有两个: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赵、燕、秦等与胡地接壤的国家,在打击胡戎、扩展领土时,从胡地引种而来的。二说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卫青收复河套地区时,从匈奴处引种到中原地区的。
明朝的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还习惯于把黄瓜叫做胡瓜。称“胡瓜一个,破开,以醋煮一半至烂,空腹服,一次吃完”可解四肢浮肿等病症。
3、黄瓜为啥改名为胡瓜
原产于胡地,所以黄瓜最初叫胡瓜。什么时候改的名呢?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四年,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原因时说:“隋炀帝生性多疑,听信邪理,他为了提防胡人,敏感到把胡床称作交床,把胡瓜称作黄瓜的地步。”
唐朝人杜宝编写的记载隋炀帝逸闻轶事的《大业拾遗录》中则说:“四年,改胡床为交床,改胡瓜为白露黄苽。改茄子为昆仑紫苽。”这里的“苽”发音为“gū”,原意指的是水生可食用的植物“茭白”。“苽”字后多被弃用,而人们更习惯于“瓜”字。
不过,同样编写于唐朝的《食疗本草》一书,对黄瓜的改名另有一说:“胡瓜,北人亦呼黄瓜,为石勒讳,因而改”。
这里说的是,后赵王朝的建立者叫石勒,本是胡人。他登基做皇帝后,下令全国禁使用“胡”字,违者问斩。因此胡瓜根据其完全成熟后的颜色,被人们称做了“黄瓜”。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现在黄瓜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春黄瓜、架黄瓜和旱黄瓜。而闻名全国的品种乃是外形美观、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宁阳刺瓜。
典故的可靠性?
有关石勒改“胡瓜”的典故的真实性并不高,石勒与樊坦都是《晋书》中明确记载的人物,根据《晋书》卷一百五记载如下:勒见坦衣冠弊坏,大惊曰:“樊参军何贫之甚也!”坦性诚朴,率然而对曰:“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勒笑曰:“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偿耳。”坦大惧,叩头泣谢。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赐车马衣服装钱三百万,以励贪俗。《晋书》只记载了典故的前半段,并没有关于“胡瓜”的后半段,疑似是后人附会的。
实际上关于“胡瓜”改“黄瓜”的确切年代应该在隋代,隋炀帝杨广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人,因此隋炀帝有一半的胡人血统,但是他本人却十分崇尚华夏蔑视胡夷,根据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第6卷《慎所好》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另有唐代杜宝的《大业杂记》载:大业四年“九月,(炀帝)自幕北还至东都,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白露黄瓜,改茄子为昆仑紫瓜。”
补充一点:我们吃的都是还未真正熟的黄瓜,真正熟的黄瓜是**的皮,里头的籽也很硬,当年樊坦看着的一盘黄瓜是真正熟了的黄瓜,皮呈**,口感较老,但后人发现黄瓜生(指未长成熟)吃更脆更好吃,所以就在绿的时候摘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