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跳绳的正确姿势

儿童学跳绳的正确姿势,第1张

儿童学跳绳的基本步骤

  儿童能够进行锻炼的运动其实蛮多的,跳绳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跳绳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完美的锻炼和健身方式之一,学起来很简单,跳绳的价格也比较实惠,同时也比较方便携带。可以说跳绳是一项比较健康的运动,适合现代的小孩子玩,不但有很多的乐趣,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促进骨骼发育,虽然孩子刚学跳绳的时候,可能会很吃力,但关键是需要好好练习才行。那么,儿童学跳绳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呢

  1、学会掌控绳子,使得收放自如:测量好绳子的长度,将绳子双折,绳子的长度要从腋下到达地面才算是标准的。然后双手放身侧成垂直状,就是手肘与手臂成直角。把两根绳头都握在右手里,开始挥动,一圈又一圈的绕转,直到右手能活动自如,再换左手,做同样的动作。

  2、跳绳的时候身体跳动的频率要和绳子的节拍保持一致:转绳子的动作熟练之后,要听清楚绳子碰到地面的声音,把每一次声音连接起来,就变成节拍了。现在不但一面使绳子转,并且双脚也一起跳动,一直练习到双脚的跳动能跟上绳子的转动,使手脚能同速进行。这个运动是促进眼、手、腿三部份肌肉的协调,如果孩子开始的动作都正确了,那么孩子以后跳绳的姿势就会合乎标准。刚开始总是不太能得心应手,不要在意,只要有恒心,必能跳得顺利。

  3、把分解的动作连起来不断的练习,,使得动作能够达到纯熟的配合:孩子可以先不用绳子,只是双脚在地上跳,心里数着1—2—1—2,跳起的高度要使绳子能从脚底通过,弹回的动作就不必太费力。用力跳的时候,绳子就从脚下通过,轻跳的时候,绳子正好在头项上。每跳起一次,绳子就从脚下穿过一次,速度慢可增加腿部韧力,速度快可增加耐力并消耗脂肪。刚开始练习时,总是用有弹回动作的跳法,那是一种慢速跳绳法。而无弹回动作却可以随心所欲,快慢任凭自己决定。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穴道数量在历代的发展中,慢慢地累积,到明朝的《针灸大成》,就已经记载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有六十七个穴道,心经、心包经最少,各有九个穴道。穴道的数量那么多,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

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

穴道,在《针灸大成》中称之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

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针灸大成》里面收录编成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1]

它的总诀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

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的处方正确,就什么

病都能治了。而且还说治病有如神灵,应手即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还说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传授的。因此,针一扎进穴道,连金锁都可

以打开。在这个歌诀里面还有:古人传授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的,所以歌诀说: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只能够教给那些好的

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这十二个穴道中,有八个是在膝至足,四个在肘至手。

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只要对针灸有一点概念的,几

乎每个人都知道,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养,也可用以治病的重要穴道。歌诀里说“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就是说三里穴的位置,膝眼又叫

“犊鼻”,在膝盖上有两个相当大的洞,长得有点像牛鼻子,外侧的叫“外犊鼻”,内侧的叫“内犊鼻”。足三里就在外犊鼻之下三寸,离膝胫骨棱一个拇指寸远,

也就是在两筋之中。主要功用治“胃中寒”,也可用以治疗心腹胀。胃中寒的症状,例如肠鸣,有“幽幽……”似水走动的声音,并且腹泻。

《四

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说只要是胃肠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外科方面,可以用治腿肿、膝、胻(胫骨)酸。内科方面,伤寒型的感冒,以及羸瘦、劳损,

都是因为慢性病,而肠胃功能已经很差了,变得羸瘦,还有“气蛊”,气蛊就是腹部因为消化不良以及水份不能良好地排泄而发生鼓胀的样子。还有,它还是一个很

好的养老用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针灸三里穴眼睛变宽,会看得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形成所谓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远,不能看

近。常扎这个穴就会变得很好,但是取穴要精确。针入八分或艾灸三壮。

依据我自己的经验,假如经常地针灸这个穴道,不但可以养老,而且假如要走远路,或要爬山,步行的能力也会比较好得多。还有这么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

干”,就是说三里要经常用艾灸,烧出灸疤来,甚至于让它经常都是湿淋淋的,让它常有出脓的现象,可以治疗老年性的病,例如血压高之类的毛病,经常灸它,可

获得很好的血液循环,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它在脚的第二指、第三指的中间

的这个脚丫子上五分,最主要可用以治疗四肢冰冷的现象,可以用治喜爱安静而不喜欢声音的“胃经热象”,长风疹块的瘾疹现象,咽喉痛,呵欠频数及牙疼。其实

频频呵欠就是缺氧了,牙疼在中医的概念上面,认为牙属于阳明,下牙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牙属足阳明胃经,这里的牙疼就是上牙疼。另外虚极而不能吃东西,针这个穴立刻就好了。

池穴:是在手肘上面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找寻的方法是:手臂稍微弯曲起来,把手掌对着自己的心脏,手臂上最高的这一条经络线就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

在这个经络上面的手肘弯弯处的穴道就叫做“曲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曲池拱手取”,拱着手找寻;“屈指骨边求”,在骨头的边缘可以找到它;它的作

用是“善治肘中痛”,可用以治疗肘的疼痛。又能治疗“偏风”,也就是中风半身不遂症状,还有手不能弯曲、不能收回来,表示这个手已经没有力,神经功能差

了,不能拉弓射箭了,因此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要拉弓射箭,必须要用到这条大肠经的肌肉的劲,却使不上力了。大肠经发生问题时

也会“筋缓莫梳头”,扎曲池穴也有治疗的能力,还可以用治“喉痹促欲死”,就是喉头的血液循环差了,好像不能吸到气了,又治疗发热、全身性荨麻疹、瘾疹,

由这点来看曲池穴还有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谷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气驻留的穴道,是在身体上的一个非常大的穴道,位置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间这个虎口,虎口开叉的上面一寸。它可以治疗“头疼并

面肿”,在《四总穴歌》里头,有这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

打摆子症状。也可治齿龃及鼻衄,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

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

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及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

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

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膝盖的后面,大腿与小腿交会的腿弯弯处,又叫做“膕”的横纹正中央。可以用来治疗腰痛不能站直起来,而且引到背脊梁都沉

重不堪,筋也不能够舒展开来,“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四总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法。又可以治疗“风痹复无常”,什么叫风痹呢?

痹就是血液不通,古时候把痹病分为三大类叫做风、寒、湿三痹,风痹是会走动的又叫做“行痹”,寒痹是会很痛的所以又叫做“痛痹”,湿痹是重着而不动的所以

又叫“着痹”,风痹是于风所引起的血液脉络的不通,因此叫他做“风痹”或叫做“行痹”,为什么讲“无常”?就是因为它痛不固定一处,到处跑着痛。“膝头难

屈伸”也可用这个穴治疗,不能够弯屈、也不能够伸展,那么“针入即安康”,可是必须注意这个穴道不可以使用艾灸,因为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血管。

山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道,在现代医学称之为腓肠肌的下方,古人叫做腨,也就是小腿肚,这个地方长得像鱼的腹部,所以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里头,就叫

它“鱼腹”,它位于腨肠分肉间,善于治疗腰痛,又可以通大便,用来治疗痔疾、大便难,又能治“脚气并膝肿”。如果肢体的“展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剌

便安”,扎了针就会痊愈了。

冲穴:足厥阴肝经的俞穴,也是肝经的原穴,在足大趾二指之间的脚丫子直上大约二寸的地方,这个穴道最主要的作用,可用以判断以及了解人的生死,在这个穴下

方有一个动脉经过,如果量测发现这儿的血脉不动了,这个人生命就垂危了。这个穴也能医“惊痫风”,惊痫是什么呢?就是被惊吓而发生抽筋、口吐白沫、眼睛向

上翻等等这种现象,中医把突发的病叫做风,所以称之为“惊痫风”。太冲也可以治疗咽喉的毛病以及心脏病,由于肝经主筋,所以它还能治两足走路不方便。并且

还可用以治七种疝气中的“偏肿坠”现象,也就是从一边的阴囊或者从大阴唇穿出来,太冲穴就是个很好用的穴道。除了用太冲穴以外,还有一个穴叫做“三角

灸”,在肚脐的下方,而左偏坠可以灸右边,右偏坠可以灸左边,再加上太冲穴,效果非常的好。另外太冲也可以治疗眼目似云朦,就是眼睛前面朦朦的,好像盖了

个东西似的。它又能够治疗腰痛,而且还“针下有神功”。

仑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当中有3个膀胱经的穴道,委中、承山还有昆仑,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与足跟筋的中间,它可以用来治疗足

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被用来治暴喘满冲心,也就是突然的发喘,心区满胀;又可以用来治疗举步行不得,一动就疼得呻吟,如果想要求得安乐,可考虑用昆仑穴

治疗。昆仑加委中用来治疗腰背痛效果非常的确实。

跳穴:是在胆经的穴道,在臀部腰下头胯的枢纽上侧边,是一个满大的穴道,环跳穴上面的肌肉非常的肥厚,要用很长的针才能扎到穴位,有的时候甚至要用到六寸

长的针。取穴的方法比较特殊:侧卧,底下的腿弯曲,上面的腿伸直。它可以治疗“折腰莫能顾”,就是腰像是被折了似的,不能够弯腰也不能回头。对风、寒、湿

三痹都有效;又可治从胯部连到小腿肚的疼痛;转身的时候又重又痛,根本就难以忍受的,扎环跳穴也很快就可以好了。

陵泉: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膝的前下方有一条骨叫胫骨,胫骨后面的一条骨,现代医学叫做“腓骨”而中医学叫做“辅骨”,辅骨的茎突也就是一个小骨头,这个小

骨头的前下方,有个洞,就称之为阳陵泉。《难经》有所谓的“八会穴”,其中有一个叫“筋会”,就是阳陵泉穴,筋就是肌腱或者是比较粗的肌肉束,阳陵泉就主

治筋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讲,“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就是在膝的下方外侧一寸的地方,可治“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膝肿、麻木、疼痛,以及叫做

偏风的半身不遂、而“举足不能起”,只要扎针深入六分,极其神妙。凡是扭伤了足踝、膝,或扭伤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会,阳陵泉”来治疗。

里穴:是心经的络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门上一寸的位置,此穴可以治疗“欲言声不出”以及懊恼怔忡这一类的心理层面的毛病。假如病人体质实,就有四

肢重以及头、腮、面颊红的情况;如果病人虚就不能吃东西,暴瘖,突然地哑了,或脸面没有颜色而且不光泽;都可以使用此穴治疗。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叉交大拇指与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侧的挠骨边缘就是这个穴,可用以治偏头痛,还可以治疗遍身麻痹,痰涎向上涌出,牙齿咬紧的口噤,如果能补泻得宜,应手就可以好了。《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只要头部的与颈项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疗。

[1]

编者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为马丹阳所撰。马丹阳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人仪,字宜甫,又名钰,扶风(今属陕西)人。金代道家、针灸家。大定七年

(1167年),抛弃巨大家业,皈依重阳君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医名为道名所淹。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于嘉泰甲

子岁(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

抱球式:1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成马步姿势。 2 抬起一只手,直至与肩膀齐平,将手掌转向下方。 3 另一只手则放置在自己的腰部。 4 右手缓慢向前伸展,伸至合适的距离就停留。 5 成功后,使左手向上提升到与头顶齐平的位置。 6 全身保持稳定,深呼吸5秒后,慢慢恢复到原来的姿势。 虎口式: 1 双腿微微分开,膝盖微微弯曲,左手握拳,右手张开掌心。 2 保持身体平衡下,将右手慢慢转至右侧公司。 3 将左手的拳头伸向前方,右手保持前面公司的状态。 4 俯视自己的左手,双目注视目标点。 5 左手绕过自己的身体,击向目标点。 6 再次平衡身体,深呼吸5秒钟,然后慢慢恢复到原来的姿态。 熊形式: 1 双手缓慢地向左肩和右肩各自砍去。 2 每个手臂都必须呈45度的角度。 3 站稳双脚,保持平衡。 4 重复动作3次,然后恢复原始姿势。 5 深呼吸5秒钟,然后再一次尝试以上的动作。 注意:以上三个姿势,必须在舒适的节奏下进行,如果想要更好的效果,可以每次加大的难度。

译文: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了著名的《鹅、鹅、鹅》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武则天当权的时候,多次呈上奏折进言说事,闯了祸被贬谪为临海丞“临海丞”是个官职名称,因为志向得不到伸展而沮丧消极,最后还辞官离开。文明年中期“文明”是唐睿宗李旦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徐敬业起兵想要对当朝造反,骆宾王前去投奔徐敬业,被布署为徐敬业的府中僚客。骆宾王替徐敬业写讨伐天下的檄文“檄文”就是古代贴在墙上的讨伐的布告,相当于公布天下的战书,严厉的痛骂武则天的罪行。武则天读过骆宾王写的檄文,惊讶地说“谁可以和骆宾王相匹敌啊!”然后又说:“有像骆宾王这种人才而不中用,是宰相的过错!”等到徐敬业的造反失败后骆宾王亡命天涯躲避祸事,最后不知足迹到了哪里。

终于翻译完了,呼~~好久没做翻译文了,有点小喘,呵呵,希望我能给您帮助!

藏舞它的特点在于膝盖的松弛,“肘”跟着膝盖颤动。动作豪迈大方,表现藏族人的热情,好客及开放。 堆谐:又叫“踢踏舞”它的特点是:粗犷豪迈 卓(果卓)演变成“锅庄”又称“热巴”特点是细腻,松弛。 谐:(玄子)特点是柔和,开朗。审美特点是一边顺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基本舞步 1、踢踏舞:身体动律重拍向下,双膝始终要保持松驰状态,随步法每拍自然颤动二次。

  (1)第一基本步(2)退踏步(3)抬踢步 (4)嘀嗒步(5)连三步(6)七下退踏步 2、弦子舞基本舞:身体动律是重拍向上,膝关节的屈伸应有韧性。

  (1)平步(2)靠步(3)单撩步(4)拖步 臂基本动作 撩袖2、摆袖3、掏甩袖 组合训练 踢踏组合2、弦子组合

首先一练习拉杠,接着摆腿打浪,顺势双手撑上杠,最后腹部贴杠饶杠一周(腿向上摆头向下的姿势),接着恢复开始的姿势,继续做

这个练习用言语不好表达,你最好向你们那里的老兵同志请教下!还有这个练习要注意手腕不要扭伤了,特别是打浪上杠靠得是背阔肌和二头肌

坚持练习就可以了。

一般正握刺激背阔肌更大

反握刺激二头肌更大

建议正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4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