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誓死去西天取回真经。
在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第11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唐太宗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
太宗将其赐予玄奘,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玄奘是发下“誓死去西天取回真经”的誓言后出关而去。
扩展资料: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王+禹正空门
唐太宗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凤音显象化金蝉
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
弟圣僧”,赐号为“三藏”。三藏唐僧出关而去。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唐僧骑马西行。山边城,夜登双叉岭,被虎魔王部下生擒。太白金星搭救了唐僧。唐僧行至两界山,忽听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也!”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叫喊者正孙悟空。唐僧收悟空为徒。西行路上,悟空打死六个剪径的强盗,唐僧抱怨不已。悟空纵云离开唐僧。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不现款违背师言。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途径蛇盘山,马匹被鹰愁涧中之龙吞食。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座骑。
西游记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禹正空门,写唐太宗在地府阅历轮回事实,并从地府还魂后之事,他恪守诺言,大行善事,使得唐王朝根基坚固,福禄绵长,让囚犯回家与亲人作别,把数千宫女放出配了军士,这些善事,大得民心。西游记作者说教色彩极为浓厚,启发人生社会思想意义随处可见,如本回开头即有诗曰:
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
当然,西游记更多的是用形象的故事来教育人类个体生命:
却说太宗又传旨赦天下罪人,又查狱中重犯。时有审官将刑部绞斩罪人,查有四百余名呈上。太宗放赦回家,拜辞父母兄弟,托产与亲戚子侄,明年今日赴曹,仍领应得之罪。众犯谢恩而退。又出恤孤榜文,又查宫中老幼彩女共有三千人,出旨配军。自此,内外俱善,有诗为证,诗曰:
大国唐王恩德洪,道过尧舜万民丰。死囚四百皆离狱,怨女三千放出宫。
天下多官称上寿,朝中众宰贺元龙。善心一念天应佑,福荫应传十七宗。
西游记作者更重视人生实际上的积善成德,而不是饱读圣经,却言行不一:
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本回还写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李翠莲借唐太宗妹妹还魂事:
正嚷处,只见四五个女官,两三个太监,扶着他,直至殿上。唐王道:“你可认得你丈夫么?”玉英道:“说那里话,我两个从小儿的结发夫妻,与他生男育女,怎的不认得?”唐王叫内官搀他下去。那宫主下了宝殿,直至白玉阶前,见了刘全,一把扯住道:“丈夫,你往那里去,就不等我一等!我跌了一跤,被那些没道理的人围住我嚷,这是怎的说!”那刘全听他说的话是妻之言,观其人非妻之面,不敢相认。唐王道:“这正是山崩地裂有人见,捉生替死却难逢!”好一个有道的君王,即将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尽赏赐了刘全,就如陪嫁一般,又赐与他永免差徭的御旨,着他带领御妹回去。他夫妻两个,便在阶前谢了恩,欢欢喜喜还乡。
上文刘全夫妻本来都已经死亡,李玉英之死乃是因为她拔自己的钗环斋僧,被丈夫斥责为不守妇道,自缢身亡,刘全因为妻子上吊身死,悔恨交加,发誓杀生成仁,为唐太宗到地府进瓜,此种善行赢得冥王同情,让刘全夫妻还魂享受人生。而其妻死亡时间已久,尸体不存,故借猝死之太宗御妹身体还魂。
西游记本回写的第二个小故事是相良夫妻积德行善,虽然在阳间是个穷人,在阴间已经是个富豪,唐太宗在地府时曾经借他们的几库金银救济那无数的冤魂苦鬼,所以还魂后按照冥王之意归还其金银,然而相良老夫妻坚辞不受:
太宗见了本,知相良不受金银,道:“此诚为善良长者!”即传旨教胡敬德将金银与他修理寺院,起盖生祠,请僧作善,就当还他一般。旨意到日,敬德望阙谢恩,宣旨,众皆知之。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镌碑刻石,上写着“尉迟公监造”,即今大相国寺是也。
唐太宗召集大臣商议敬佛传道之事,大臣意见不一,各有其理,然太宗最后相信佛是圣人,慈悲为怀,不可毁弃,故传下旨意要大臣们推荐天下德行高尚、知识渊博的高僧,这时候,玄奘法师第一次出场:
当日对众举出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当时三位引至御前,扬尘舞蹈,拜罢奏曰:“臣星等蒙圣旨,选得高僧一名陈玄奘。”太宗闻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儿玄奘否?”江流儿叩头曰:“臣正是。”
西游记写到第十一回,取经的师徒四人已经全部亮相,而唐僧则是刚刚露面,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从这几回文字可见,唐太宗在西游记中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形象,另外,他的几个大臣,尤其是魏征,也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且有历史记载的基础,但这些君臣言论都带有了神话的意味。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沂阳人。祖父段达,任左卫中郎。父亲段行琛,任洮州司马,因段秀实而追赠扬州大都督。
段秀实品性十分孝顺,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一连七天没喝一口浆汤,母亲的病稍好一些,这才开始饮食。等到长大,变得深沉而果断。
天实四载,安西节度使马灵察委任段秀实为别将,随从讨伐护蜜有功,授任安西府别将。七载,高仙芝接替马灵察,举兵围攻怛逻斯,黑衣救兵来到,高仙芝大败,军士失散。夜晚鸦到都将李嗣业的声音,便大聋呼喊责备他说:“军队失败而希求逃脱,不是大丈夫。”李嗣业很惭愧,便与段秀实集合散兵,又组成了军队。军队返回,李嗣业向高仙芝请求,以段秀实为判官,授任斥候府果毅。十二载,封常清接替高仙芝,讨伐大勃律,军队驻扎在贺萨劳城,一战而胜。封常清追逐敌军,段秀实进言劝说:“这些贼兵病弱,是引诱我军,请警戒左右两边,搜索那里的山林。”于是歼灭敌军的伏兵,改任段秀实为绥德府折冲。
肃宗在灵武即位,征召安西兵节度使梁宰,梁宰暗藏反叛阴谋。段秀实对李嗣业说:“岂有天子告急,臣下安然,听信浮华虚妄之言,难道是明公您的意思吗”李嗣业便会见梁宰,请求出兵,梁宰同意了。于是调出五千步骑兵,让李嗣业统率奔赴朔方,以段秀实为后援,多次立下战功。而这时段秀实的父亲去世,因哀痛而损伤身体超出了礼制。李嗣业已经授任节度使,思念段秀实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上表请求守丧尚未期满的段秀实复职,后任义王友,充任节度判官。
安庆绪逃往邺,李嗣业与诸军包围了他,安西的军用物资都放在河内。于是上奏任段秀实为怀州长史,主持军州事务,加任节度留后。诸军挺进到愁思冈作战,李嗣业被流箭射中,死在军中,众人推举安西兵马使荔非元礼代理。段秀实听说李嗣业死去,便给先锋将白孝德送去书信,命令发兵护送李嗣业的灵柩到河内。段秀实率领将吏在边境上哭泣迎候,用尽自己的财产来办理葬事。荔非元礼很赞许他的义气,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光禄少卿,依旧任节度判官。
邙山战败,军队转移到翼城,荔非元礼被部下杀死,将佐也多遇害,惟独段秀实因明智得以保全。众人推举白孝德为节度使,人心渐渐安定。又升任试光禄卿,为白孝德的判官。白孝德改任邠宁节度使,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太常卿、支度营田二副使。大军向西迁移,经过的地方都加以掠夺。又因邠宁缺乏粮食,难以运输,便请求驻军在奉天。这时公家的粮库也空了,县官们担忧恐惧多半逃跑躲藏起来,军士成群结队地进行抢劫偷盗,白孝德无法禁止。段秀实私下说:“叫我担任军候,当不会成为这样。”军司马把逭话告诉了白孝德,便任段秀实为都虞候,暂且掌管奉天行营事,号令严肃统一,军府安然平和,代宗听说后嗟叹赞赏了很久。军队回到邻宁,再任都虞候,不久授任泾州刺史。
大历元年,马璘上奏加授段秀实开府仪同三司。军队中有个能拉开二十四弓却犯了盗窃罪的士兵,马璘打算赦免他,段秀实说:“将领有所偏爱,就会法令不一,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不能治理。”马璘赞同他的说法,最终派人杀了那个士兵。马璘决断事情如有不合理的地方。段秀实必定要坚持争论,直到马璘承认了错误才停止。马璘筑泾州城,段秀实掌管留后,马璘返回京城,加授段秀实为御史中丞。马璘已奉韶调移镇守泾州,他的士兵曾从四镇、北庭等地赴难来到中原,侨迁居住而且屡次迁移,积下很多苦恼忧怨。刀斧将王童之趁着人心动摇,引导作乱。有人报告了这件事,并且说:“等到夜间戒严,以报警的鼓声作为约定信号。”段秀实便召见击鼓人,假意斥责他击鼓计时有偏差,并警告他说:“每一更铜漏完毕,必须前来报告。”每次报告给他,就拖延几个时刻,四更完毕天就亮了。时间已经差错,王童之的叛乱便不能发生。第二天,告密的人又来说:“今天夜里将要焚烧草料场,会集救火的人共同作乱。”段秀实派人严加警备。半夜火发,便派人在军中传令说:“救火者处斩。”王童之住在营外,请求进入草料场救火,不被准许。第二天斩杀王童之,捕杀他的党羽共十多人在军中示众,说:“敢于怠慢迁移的人灭族!”于是迁往泾州。到达治所后,人烟空旷稀少,军队没有粮食供应。朝廷为此担忧,于是诏令马璘遥管郑、颖二州,来供养泾原军队,使段秀实为留后,二州治理得很好。马璘想到段秀实的功劳,又奏请他为行军司马兼都知兵马使。
八年,吐蕃入侵,在盐仓交战,我军失利。马璘被敌寇阻隔,到天黑还未回来,败将溃兵抢道回城。当时都将焦令谌与四、五位将领狼狈地回到城里,段秀实召见并指责他们说:“兵法规定:失去将帅,部下应当处斩。你们是忘了死罪而想要安定自己的家吗!”焦令谌等人十分恐惧,下拜了数十次。段秀实便召集城中所有未出战的士兵,派勇将统率他们,向东依据古原,排列奇兵阵容向敌人示意准备战斗,并且收合那些失败散亡的士兵。吐蕃兵看到这种情况,不敢进逼。等到夜间,马璘才得以归还。
十一年,马璘病重,不能主持事务,请段秀实代理节度副使兼左厢兵马使。段秀实便以十将张羽飞为招召将,分置兵力全副武装,以防备非常情况。马璘去世,军队在军营内举行哭祭吊丧之事,李汉惠在外迎接宾客,不是马璘的亲戚不能停留在灵堂旁。聚众交谈或相对而立者全部逮捕囚禁起来。都虞候史廷干和副将崔珍张景华阴谋作乱,段秀实便押送史廷干到京城,调崔珍及张景华到其它军镇,军中于是安定,不曾杀戮一人。不久授任段秀实为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使。三、四年间,吐蕃不敢进犯边塞,清廉俭约率直平易,远近之人都称颂他。不是公事聚会,不听乐曲不饮酒,家中没有妓妾,没有多余财产,办完公事以后,往往端坐静思。德宗继位,即加任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
程咬金当帝王这件事只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因为程咬金这儿个人讲义气并且没有心机,所以徐茂公,秦叔宝这些人才会让程咬金做瓦岗之主,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瓦岗内部的稳定,因为程咬金这个人对权利没有欲望,他当上了帝王之后,大家也不会因为争夺权利而导致瓦岗的四分五裂,所以程咬金是当帝王最好的选择。
当然在小说中虽然他们有意让程咬金成为帝王,但是程咬金成为帝王的过程却没有那么简单,他们一行人夺了瓦岗寨之后,再在里面喝酒,就听见外面一声巨响,他们当然要出去查看了,到外面发现刚才那声巨响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洞穴。在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之后,徐茂公就让程咬金进入这个洞穴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程咬金这个时候还没有看出他们的心思,他当然是不愿意下去的。
后来他们决定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谁下去,程咬金正好抓到了“去”,没有办法程咬金就只能下去了,程咬金进去之后中找到了一件龙袍,一个腰带,还有一双鞋子,程咬金这时候就很聪明了,直接就把这些衣服穿在了身上,然后抱上一个盒子就上去了,程咬金上去之后大家看到他这身装扮,就顺理成章的让他成为了帝王。程咬金做了几年帝王之后觉得没意思就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了。
其实这件事只是小说中的情节,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但是程咬金的确是大唐一员名将,程咬金跟着李世民征战四方,为大唐立下了悍马功劳,并且最后程咬金还得到了善终,程咬金知道唐高宗的时候才去世,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并且程咬金还是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
1 御史 卢奕 古文翻译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沂阳人。祖父段达,任左卫中郎。父亲段行琛,任洮州司马,因段秀实而追赠扬州大都督。
段秀实品性十分孝顺,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一连七天没喝一口浆汤,母亲的病稍好一些,这才开始饮食。等到长大,变得深沉而果断。
天实四载,安西节度使马灵察委任段秀实为别将,随从讨伐护蜜有功,授任安西府别将。七载,高仙芝接替马灵察,举兵围攻怛逻斯,黑衣救兵来到,高仙芝大败,军士失散。夜晚鸦到都将李嗣业的声音,便大聋呼喊责备他说:“军队失败而希求逃脱,不是大丈夫。”李嗣业很惭愧,便与段秀实集合散兵,又组成了军队。军队返回,李嗣业向高仙芝请求,以段秀实为判官,授任斥候府果毅。十二载,封常清接替高仙芝,讨伐大勃律,军队驻扎在贺萨劳城,一战而胜。封常清追逐敌军,段秀实进言劝说:“这些贼兵病弱,是引诱我军,请警戒左右两边,搜索那里的山林。”于是歼灭敌军的伏兵,改任段秀实为绥德府折冲。
肃宗在灵武即位,征召安西兵节度使梁宰,梁宰暗藏反叛阴谋。段秀实对李嗣业说:“岂有天子告急,臣下安然,听信浮华虚妄之言,难道是明公您的意思吗?”李嗣业便会见梁宰,请求出兵,梁宰同意了。于是调出五千步骑兵,让李嗣业统率奔赴朔方,以段秀实为后援,多次立下战功。而这时段秀实的父亲去世,因哀痛而损伤身体超出了礼制。李嗣业已经授任节度使,思念段秀实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上表请求守丧尚未期满的段秀实复职,后任义王友,充任节度判官。
安庆绪逃往邺,李嗣业与诸军包围了他,安西的军用物资都放在河内。于是上奏任段秀实为怀州长史,主持军州事务,加任节度留后。诸军挺进到愁思冈作战,李嗣业被流箭射中,死在军中,众人推举安西兵马使荔非元礼代理。段秀实听说李嗣业死去,便给先锋将白孝德送去书信,命令发兵护送李嗣业的灵柩到河内。段秀实率领将吏在边境上哭泣迎候,用尽自己的财产来办理葬事。荔非元礼很赞许他的义气,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光禄少卿,依旧任节度判官。
邙山战败,军队转移到翼城,荔非元礼被部下杀死,将佐也多遇害,惟独段秀实因明智得以保全。众人推举白孝德为节度使,人心渐渐安定。又升任试光禄卿,为白孝德的判官。白孝德改任邠宁节度使,上奏任段秀实为试太常卿、支度营田二副使。大军向西迁移,经过的地方都加以掠夺。又因邠宁缺乏粮食,难以运输,便请求驻军在奉天。这时公家的粮库也空了,县官们担忧恐惧多半逃跑躲藏起来,军士成群结队地进行抢劫偷盗,白孝德无法禁止。段秀实私下说:“叫我担任军候,当不会成为这样。”军司马把逭话告诉了白孝德,便任段秀实为都虞候,暂且掌管奉天行营事,号令严肃统一,军府安然平和,代宗听说后嗟叹赞赏了很久。军队回到邻宁,再任都虞候,不久授任泾州刺史。
大历元年,马璘上奏加授段秀实开府仪同三司。军队中有个能拉开二十四弓却犯了盗窃罪的士兵,马璘打算赦免他,段秀实说:“将领有所偏爱,就会法令不一,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不能治理。”马璘赞同他的说法,最终派人杀了那个士兵。马璘决断事情如有不合理的地方。段秀实必定要坚持争论,直到马璘承认了错误才停止。马璘筑泾州城,段秀实掌管留后,马璘返回京城,加授段秀实为御史中丞。马璘已奉韶调移镇守泾州,他的士兵曾从四镇、北庭等地赴难来到中原,侨迁居住而且屡次迁移,积下很多苦恼忧怨。刀斧将王童之趁着人心动摇,引导作乱。有人报告了这件事,并且说:“等到夜间戒严,以报警的鼓声作为约定信号。”段秀实便召见击鼓人,假意斥责他击鼓计时有偏差,并警告他说:“每一更铜漏完毕,必须前来报告。”每次报告给他,就拖延几个时刻,四更完毕天就亮了。时间已经差错,王童之的叛乱便不能发生。第二天,告密的人又来说:“今天夜里将要焚烧草料场,会集救火的人共同作乱。”段秀实派人严加警备。半夜火发,便派人在军中传令说:“救火者处斩。”王童之住在营外,请求进入草料场救火,不被准许。第二天斩杀王童之,捕杀他的党羽共十多人在军中示众,说:“敢于怠慢迁移的人灭族!”于是迁往泾州。到达治所后,人烟空旷稀少,军队没有粮食供应。朝廷为此担忧,于是诏令马璘遥管郑、颖二州,来供养泾原军队,使段秀实为留后,二州治理得很好。马璘想到段秀实的功劳,又奏请他为行军司马兼都知兵马使。
八年,吐蕃入侵,在盐仓交战,我军失利。马璘被敌寇阻隔,到天黑还未回来,败将溃兵抢道回城。当时都将焦令谌与四、五位将领狼狈地回到城里,段秀实召见并指责他们说
御史 卢奕 古文翻译翻译
2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3 积习难改的文言文翻译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4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5 范忠贞传文言文翻译范承谟是大学士范文程次子,十七岁时被选为侍卫。1652年(顺治九年),范承谟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弘文院编修。后累迁至秘书院学士。
巡抚浙江
1668年(康熙七年),范承谟担任浙江巡抚。当时,清朝建国不久,百姓尚未完全恢复生产,浙东的宁波、金华等地荒地非常多。浙闽总督赵廷臣上疏朝廷,请求免除赋税,康熙帝便命范承谟实地勘察。
经过考察后,范承谟上疏,请求免除荒田及水冲田地的赋税,共计三十一万五千五百多亩。
1669年(康熙八年),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都因水灾导致饥荒。范承谟便拿出布政使库银八万两,到湖广购买米粮,以平抑浙江粮价,救活灾民无数。后来,范承谟又上疏道:“漕米改折,每石折银一两。明年麦熟后,再补征白粮,以三年为限。重灾区依例加以免除。”康熙帝批准。
1671年(康熙十年),范承谟因病请求解职,被召回京师。浙闽总督刘兆麒、浙江提督塞白理上疏,表示浙江百姓纷纷请求让范承谟留任。给事中姜希辙、柯耸、御史何元英也上表道:“范承谟担任巡抚三年,爱民如子,查办贪墨,革除弊政,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帝便命范承谟留任浙江巡抚。
1672年(康熙十一年),范承谟上疏,提到湖州、嘉兴二府的白粮加耗有多有少,请求每石以四斗五升为限,又请求免除温州、台州二卫在康熙九年以前未交的赋税以及石门、平阳没有交足的轻赍月粮。康熙帝将这些奏疏都交付户部,命户部讨论施行。
遭到囚禁
同年十月,范承谟被擢升为福建总督,并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他上表推辞,没有获得同意,便请求入觐。1673年(康熙十二年)七月,范承谟到达京师,并入宫奏对。当时,他患病尚未痊愈,康熙帝命御医诊视,又赐药物。病势稍好,范承谟便赶赴福建,并将总督驻地由漳州迁到福州。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造反,三藩之乱爆发。范承谟察觉到靖南王耿精忠有反心,便上表朝廷,请求暂缓裁兵,又打算巡视边海,征调兵马防御。不料,范承谟的行动尚未实施,耿精忠便已叛变。耿精忠声称有海盗犯境,请范承谟前去商议。
当时,福建巡抚刘秉政依附耿精忠,也催促范承谟前去。范承谟知道事情有变,拒绝侍从护卫,孤身前往。耿精忠的党羽拔刀威胁,范承谟挺身向前,骂不绝口。耿精忠素来忌惮范承谟的威望,害怕杀了他会激怒百姓,便把他囚禁在土室中,并给他戴上刑具。他绝食八日(一说十日),却不能死。
后来,耿精忠派刘秉政前去劝降。刘秉政见到范承谟,一边前进一边作揖。范承谟命人将他扶下床,奋力将刘秉政踢倒在地,大骂道:“众反贼当受朝廷诛杀,我先夺你魂魄。”
遇害
1676年(康熙十五年)九月,清军攻克仙霞关,耿精忠打算投降。他找寻托词以求免死,又怕范承谟暴露他的罪行。十六日,耿精忠命人逼范承谟自缢。范承谟的幕客嵇永仁、王龙光、沈天成、从弟范承谱等五十三人同时遇害。
范承谟临死之时,戴上御赐冠帽,整理衣袍,向着皇宫的方向九叩首,然后从容自尽。叛党将范承谟的尸身焚烧,弃于野外。后来,泰宁人许鼎深夜收敛他的遗骸,加以隐藏。
1677年(康熙十六年),许鼎将范承谟的遗骸送往京师。康熙帝命内大臣侍卫出迎,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赐谥忠贞,并亲自书写碑文赏赐给他的家眷。1680年(康熙十九年),耿精忠伏诛,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割其肉祭奠父亲。后来,福建百姓请求为范承谟建造祠堂,康熙帝便亲自书写“忠贞炳日”的匾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