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武官制度?

明朝的武官制度?,第1张

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白户所(县)。都督府的官员高级官员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司长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的长官是指挥(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们共事的文官:兵部尚书正二品;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级别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难,但是武官相对容易,文官可就难了。开国功臣六国公只有李善长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无一文官,一百多个伯爵只有刘基、汪广洋是文官。整个明朝历史上得过爵位的武官不好统计,得到爵位的文官却十个都不到。可见武官级别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于宣德年间有一位叫张信的文官本来已经做到侍郎了,还要通过堂弟英国公张辅走后门,调任一个卫的指挥。

公侯伯多数可以世袭,指挥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袭。只有都指挥使、都督需要军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后,儿子继任指挥使。这样一来,开国功臣死后,几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袭出身。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巡抚

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亦名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接民”而名。明朝设置巡抚,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遣懿文太子陕西之行。至永乐十九年(1421),吏部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分巡各省,安抚军民,询察利病,于是产生了巡抚制度。但在宣德以前,巡抚非专设之官,有事则遣,事毕即还,巡行也无固定的范围。宣德五年(1430),御史于谦、越府长史周忱等六人被擢升侍郎,分抚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湖广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天顺、正德年间,曾两次下诏裁革,但旋即复设。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少有举人致其位者,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巡抚的加官一般为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兼理军务者,另加提督军务(有总兵官的地方加赞理军务,或参赞军务)的头衔。亦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在明朝,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这就可以防止因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不相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故朝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更迭,往往影响巡抚的易置。

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计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其以总督兼者,有直隶、甘肃、福建、四川各一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改行省,亦各设巡抚一人。

清代巡抚之官级一般为从二品,俱兼兵部侍郎及副都御史衔。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之大权。省内自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均为其属官。

泉司即“按察使”

臬台

明、清时按察使的俗称。官名。始于唐初,职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职。后曾改称采访使、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之上司,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处则以节度使兼。宋代不设节度使,初以转运使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前身,其职务则与唐观察使有别。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与官员考核。元代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称按察使,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叶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沿置,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别称臬台、臬司、廉访。《旧唐书安禄山传》:“[天宝]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明史职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为山西参政,升湖广按察使。”《清史稿职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省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臣亮言: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忠志之士忘身(10)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12),以光先帝遗德(13),恢弘志士之气(14),不宜妄自菲薄(15),引喻失义(16),以塞忠谏之路也(17)。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8);陟罚臧否(19),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20),及为忠善者(21),宜付有司(22),论其刑赏(23),以昭陛下平明之治(24);不宜偏私(25),使内外异法也(26)。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8):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9),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30),有所广益(3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2),晓畅(33)军事,试用(34)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5):愚以为营(36)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37)和睦,优劣得所也(3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39)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0)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1)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42),可计日(43)而待也。

臣本布衣(44),躬耕(45)南阳,苟全(46)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7)。先帝不以臣卑鄙(48),猥自枉屈(49),三顾(50)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1),遂许先帝以驱驰(5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53)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4)。受命以来,夙夜忧虑(55),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6),深入不毛(57)。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58),当奖帅(59)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60),攘除奸凶(61),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3)。至于斟酌损益(64),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5),不效则治臣之罪(66),以告(67)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68),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69),以彰其咎(70);陛下亦宜自谋,咨诹善道(71),察纳雅言(72),深追先帝遗诏(73)。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74)远离,临表涕零(75),不知所言(76)。[1-2]

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是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注释: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

蜀汉。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

(11)盖:大概;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至,从而;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朝廷;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治: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挑选。一说通“拣”,挑选;拔:选;遗(wèi):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缺点,疏漏

(32)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淑,善良;均,公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0)倾颓:倾覆衰败。

(41)痛恨:痛惜,遗憾

(42)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3)隆:兴盛。

(44)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亲自;耕:耕种。

(47)苟:苟且;全:保全。

(48)闻达:显达扬名。

(49)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0)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1)顾,拜访。

(52)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3)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4)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5)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

(56)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57)泸:水名,即金沙江。

(58)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59)兵:武器;甲:装备。

(60)奖帅: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

(61)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62)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3)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6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65)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6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

(67)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8)告:告慰,告祭。

(69)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

(70)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1)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2)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73)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4)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5)当:在……时候。

(76)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77)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一定要采纳啊!!

跆拳道馆里面平时训练的内容:

柔韧性训练

1.肩臂柔韧训练

肩臂柔韧性训练主要是增进肩关节的柔韧性,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上肢运动的敏捷、松长、环转等能力。主要方法有压肩、握杆转肩、开肩合肩、单臂绕环、双臂前后绕环等。

2.腿部柔韧性训练

腿部柔韧性训练主要是拉长腿部的肌肉和韧带,加大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主要训练方法如下:

(1) 压腿:正压、侧压、后压等。

(2) 劈腿:主要只横叉和竖叉两种。

(3) 踢腿:正踢、侧踢、里合、外摆等。

3.腰部柔韧性训练

腰部柔韧性训练非常重要,可以加大腰部活动的范围,俗话说:“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主要联系方法有甩腰、晃腰、下腰等。

(二)力量性训练

1.上肢力量训练

(1) 俯卧撑:掌式、拳式、指式、单臂式等。

(2) 杠铃练习:握杠铃屈伸、仰卧推举、提拉杠铃等。

(3) 其他方法:引体向上、屈臂撑、倒立、推小车等。

2.下肢力量训练

主要方法有负重深蹲、蛙跳、跳绳、冲刺跑、中长跑等(其中包含速度、耐力训练)。

3.躯干力量训练

主要方法有(负重)仰卧起坐、(负重)俯卧体后屈、两头起等。

基本技术

(一)基本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距离稍大于肩;两脚尖微内扣,后脚跟稍离地;

两膝微屈,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臂弯曲,左臂屈肘约成90度,肘尖下垂,左拳置于体前,拳眼斜朝上,与鼻持平;右臂屈肘小于90度,护住下颌,肘自然下垂,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左脚在前称为“右格斗式”右脚在前为“左格斗式”。

(二)基本步伐

(1)前进步:基本姿势站立(下同),前脚向前前进半步,后退紧跟半步。

要点:步幅不宜过大,上体姿势不变,跟步快速、紧凑。

(2)后退步:后脚先向后退半步,前脚紧接着回收半步。

要点:同上

(3)上步:后脚向前上一步,左右拳前后交换,两眼平视前方。

要点:身体重心平稳,移动迅速,前后脚保持适当距离。

(4)撤步:与上步相反

要点:同上

(5)垫步:后脚蹬地向前内侧并拢,同时前腿屈膝提起。

要点:后脚向前并拢要迅速,垫步与提膝不可脱节、停顿;身体向前移动时,不能向上腾空。

(6)插步:重心前移,后脚经前脚后面前插,两脚成交叉状,随之前脚向前上步

要点:插步时上体略右转,插步后前脚上步要快。

基本拳法、

(1)直拳

1.前手直拳:基本姿势站立,右脚蹬地,上体微右转;同时左拳内旋,直线向前冲出,力达拳面,右拳收至下颌处。

2.后手直拳:右脚蹬地,前脚掌向内转,转腰送肩,上体右转;同时右拳内旋,直线向前冲出,力达拳面。左拳收至下颌处。

要点:出拳时,上体不可前倾,腰要拧转;大臂催动前臂,不可先向后引拳再冲出。

(2)摆拳

1.前手摆拳:上体微右转,同时左臂内旋,抬肘至水平,使拳成平面弧形横击,臂微屈,拳心朝下,力达拳面

2.后手摆拳:右脚蹬地,上体左转,同时右臂内旋,抬肘至水平,使右拳成平面弧形横击,拳心朝下,力达拳面。

要点:击打时要借助转体的力量,转腰、发力协调一致;上体保持正直,不可掀肘,手腕不要弯屈,拳走弧形。

(3)勾拳

1.左勾拳;上体先向左转,重心微下沉;随之左膝及上体瞬间挺伸,并向右转体;同时左臂外旋,左拳由下向前上方勾起,拳心朝里,力达拳面。

2.右勾拳:右脚蹬地,扣膝合胯,腰稍右转,同时左臂外旋,右拳由下向上方勾起,拳心朝里,力达拳面。

要点:发力时,上体不可后仰、挺腹;重心下沉,脚蹬地拧转,上体跟着拧转,以加大勾拳力度。动作要连贯顺达,用力由下至上,发力短促。

(四)基本腿法

(1)正蹬腿:

重心前移,左腿直立或微屈支撑,右腿屈膝向前抬起,勾脚,收于胸前,膝关节快速蹬伸,力达脚跟;亦可送髋,脚掌下压,力达前脚掌。

要点:上体不可过于后仰,屈膝高抬,爆发用力,快速连贯。

(2)鞭腿:

重心移至左退,上体向左转,前脚掌为轴,左脚跟内转:同时,右腿扣膝、绷脚背向右侧摆起,随即右腿经外向斜上、向里、向前鞭甩小腿,脚面绷平,力达脚背。

要点:扣膝,绷脚背,发力时大腿带动小腿,力点准确。

(3)侧踹腿:

重心右移,右腿直立或微屈支撑;同时左腿屈膝抬起与髋同高,小腿外翻,脚尖勾起,展髋,挺膝向前踹出,上体微侧倾,力达脚底。

要点:上体、大腿、小腿和脚要成一条直线,大腿带动小腿直线用力。

扩展资料

跆拳道主要特点:

技术特点

1、腿法为主,拳脚并用:由于竞赛的需要、规则上的限制和跆拳道在进攻方法方面的特点,使得跆拳道技法主要是以腿法攻击为主、拳法攻击为辅。据统计在跆拳道技术当中,腿法约占总技法体系的百分之七十。

因此腿击无论在攻击范围、攻击力量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拳法的攻击,而拳法的招式一般偏重于防守和格挡。

2、强调呼吸,发声扬威:

在跆拳道的练习当中要求在气势上给人以威严的感觉,练习者常以洪亮并带有威慑力的声音来显示自己的威力。据日本有关研究资料证明人在无负荷工作时百分之十的肌肉会由于发声使他们的收缩速度提高百分之九,在有负荷工作时更是可以提高百分之十四。

这就是为什么在比赛当中,运动员会发出响亮的喊叫声的原因。在发声的同时停止呼吸,可以使人体内部的阻力减小;提高动作速度,集中精力使动作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3、动作追求速度,力量和效果,以击破为测试功力的手段:跆拳道不讲究花架子,所有动作都以技击格斗为核心;要求速度快、力量大、击打效果好,在功力的检测方面则以击破力为测试的手段。就是分别以拳脚击碎木板等,以击碎的厚度来判定功力。

4、以刚制刚,方法简练:受跆拳道的精神影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多是直击直打;接触防守、躲闪技术运用得比较少,进攻都采用直线连续进攻,以连贯快速的脚法组合击打对手。防守多采用格挡技术或采取以攻对攻,以攻代防的技术。

5、礼始礼终,内外兼修:在任何场合下,跆拳道练习者始终以礼相待。练习活动都要以礼开始,以礼结束,以养成谦虚、友好、忍让的作风,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的提高自己。 

技术类型

技术型:运动员在比赛中动作稳健,腿法多变,技术成熟,心理稳定,攻防一体,常常使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败下阵来。

力量型:运动员身体条件好,腿长肌肉爆发力强,先天素质高人一筹,攻势凌厉,常以力量取胜。

散手型:运动员作风顽强,比赛中多主动进攻,攻守得宜,自成一体,动作非常实用,有很高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技术。

进攻型:运动员进攻意识强烈,经常是追着对手攻击,用快速连续的技术动作压制对手。

防守反击型: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水平很高,也有很多的大赛经验,多是试探性进攻,在对手反击或进攻时找出弱点,然后很直接的回击。

-跆拳道

问题1: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明代始设,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正统六年(1441)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在明代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总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位在巡抚之上,正二品。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总督一般均带兵部侍郎(或尚书)、右都御史衔, 其职掌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高级长官世称封疆大吏。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名曰东三省总督。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谦 、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

布提按三司是明朝地方省级行政区中的三个平行的组织,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掌军事,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明代在地方设这三个官属,以使之分权,不致顾地方官权力过大。

总督和巡抚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官位,分别开府,但总督权力比巡抚稍大,而巡抚才是主管全省的三司最高长官。总督一般是管一或两省,清时共七大总督。

问题2:

万历年间由于海禁已开各沿海地带都很发达,每年输入中国的各种商品数难以计,杭州和南京就成为了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这也是一千年来积累的社会财富的集中体现。具体情况参阅《明末社会研究》。

问题3:

南京在元末与明代的旧称。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建康,将建康改为应天府,治所仍为上元、江宁,辖境还包括句容、溧水等县,明初定都于此,永乐十九年改称南京,清初将应天府改称江宁府,洪秀全后改为天京,后中华民国改为南京。

  周一:

  1、热身:跑步30分钟,4公里(8公里/小时)

  2、器械练习:胸,肱三头肌

  A:平板卧推 胸大肌 15次/组4 (配重60公斤)

  B:上斜卧推 胸大肌 15次/组4 (配重40公斤)

  C:上斜哑铃推举 胸大肌 15次/组4 (配重30公斤)

  D:仰卧臂曲伸 肱三头肌 15次/组4 (配重10公斤)

  E:绳索下拉 肱三头肌 15次/组4 (配重35公斤)

  F:腹部肌肉练习 斜卧上下卷腹 20次/组3

  3、跑步机走步: 60分钟 (6公里/小时6度坡)

  4、腹部肌肉练习 斜卧上下卷腹 20次/组3

  周二:

  1、热身:跑步30分钟,4公里(8公里/小时)

  2、器械练习:背,肱二头肌

  A: 硬拉 背 15次/组4 (配重40公斤)

  B: 助力引体向上 背 15次/组4 (配重20公斤)

  C: 坐姿拉背 背 15次/组4 (配重20公斤)

  D: 单臂俯身划船 肱二头肌 15次/组4 (配重15公斤)

  E: 肱二头肌弯举 肱二头肌 15次/组4 (配重25公斤)

  F: 托臂弯举 肱二头肌 15次/组4 (配重10公斤)

  G: 腹部肌肉练习 斜卧上下卷腹 20次/组3

  3、跑步机走步: 60分钟 (6公里/小时6度坡)

  4、腹部肌肉练习 斜卧上下卷腹 20次/组3

  周三:

  1、热身:跑步30分钟,4公里(8公里/小时)

  2、器械练习:肩,腿

  A:坐姿哑铃推举 三角肌 15次/组4 (配重30公斤)

  B:站姿划船 三角肌 15次/组4 (配重30公斤)

  C:站姿侧平举 三角肌 15次/组4 (配重10公斤)

  D:俯身划船 三角肌 15次/组4 (配重30公斤)

  E:史密斯杠蹲举 大腿 15次/组4 (配重40公斤)

  F:坐姿腿曲伸 大腿 15次/组4 (配重50公斤)

  G:腹部肌肉练习 斜卧上下卷腹 20次/组3

  3、跑步机走步: 60分钟 (6公里/小时6度坡)

  4、腹部肌肉练习 斜卧上下卷腹 20次/组3

  周四:重复周一训练内容

  周五:重复周二训练内容

  周六:重复周三训练内容

  周日:放松休息

  饮食上 运动完1个小时内绝对不能吃高热量食物

  蛋白质在1个小时后补充有助于增长肌肉

  如果按上面这么练 再减少饮食热量摄入

  一个月10斤-15斤没有问题

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的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 简言之,从荐举方式看, 前者是推举和考试相辅,而后者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在选才标准上, 前者主要看重才德,后者在 品第上偏重门第高低(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

影响:1,逐渐变成高门大族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2,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对私学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很直接的、很明显的。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正式开始的是隋炀帝,不过隋文帝也为科举制奠定的基础。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扩展资料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科举制度

想要通过健身房的训练,达到肌肉增长的目的时,那么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抗阻力的训练,也就是常说的力量训练。第二就是合理的饮食方案。

抗阻力训练制定方法:

进行增肌的抗阻力训练前,先需要有一套完成的训练计划,最常见的初级训练者方案是七天为一周,一周为一循环将全身主要肌群训练一遍。

每天训练目标:

每天的训练计划主要选取一个主要的肌群,普遍的训练方法是:周一训练胸大肌、周二训练后背的背阔肌、周三进行休息、周四继续锻炼胸大肌、周五锻炼三角肌、周六锻炼腿部和手臂肌肉,周日进行休息。

在一周的训练计划内,可以看到其中的周三和周日为休息时间,在劳逸结合中有效的提升,加快身体变化。

饮食计划

蛋白质的摄入:

想通过饮食调整身体状态,首先要满足饮食过程中高蛋白的摄入,蛋白质是肌肉的主要构成成分。蛋白质的摄入主要来自一些鱼类、瘦肉和蛋类之中,这些食物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碳水的补充:

除了蛋白质外还有碳水的补充,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并参与细胞的组成和多种活动,还有为身体提供能量。

制定好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拥有合理的饮食计划后,剩下的只有坚持实施计划,完全可以在短至3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1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