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肱二头肌在练了好久好久,但是不显型,是肌肉本身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问题,望高手指点一二!

我的肱二头肌在练了好久好久,但是不显型,是肌肉本身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问题,望高手指点一二!,第1张

一、 杠铃弯举

1 立姿直杠弯举

站立,双手同肩宽握杠,自然速度弯举,时间1~2秒;下放时控制还原,时间3~4秒。上举时注意力应集中在整个肱二头肌上,想象并排的两条肌束如钢绳般收缩。如果想尽快使肱二头肌下端发展起来,则应将注意力和起动点均放在此处。还有,杠铃下放到底部时要有意识地伸直胳膊。如果屈臂,则难于刺激到嵌入肘弯的肱二头肌下端,这是很多健身者不太注意的地方。只要做标准次数(8~12次/组),都应刻意伸直胳膊,但8次以下(承重较大)为避免肘关节和肌腱无谓受伤,应保持胳膊自然的屈伸度。

常规重量组为每组10~12次至力竭,做3~5组。上身应保持正直,不要靠晃动身体借力,这对初练者最合适。系统训练半年以上者,应采用变速组或爆发式上举。实践证明,只要采用逐加重量的方法充分热身(至少2组,一般是3组),使肌肉和神经系统进入训练状态,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目标肌上,用适宜的重量(8次左右)做变速或爆发式弯举就不会产生伤害事故。中、高级水平者应在正式组的第3或第4序列将试举次数降至6~8次/组或4~6次/组,然后再回升到正常训练次数。这样既能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又能保证足够的训练量,使目标肌更好的充血膨胀。变速组是指将一个训练组分为前、后两个半程,两个半程的上举速度和还原速度有较明显的区别,从而使肌肉受到更强烈的刺激。

这个动作的主要作用是全面增大肱二头肌的厚度与块头。另外,可通过握距的变化重点刺激内外两个肌束:宽于肩部的握距对肱二头肌外束刺激较大,略窄于肩的握距对内束刺激较好。可根据个人情况侧重采用。

2 曲杠弯举

站立,双手执杠做弯举。由于是曲杠,小臂不像直杠那样紧张,参与用力较少,可保证更多的负荷加在肱二头肌上。

曲杠弯举的效果有争议,部分训练者认为效果不如直杠,主要是施加在肱二头肌上的张力不明显。

曲杠由于角度基本符合自然状态下手臂的内旋状态,肌肉感觉较舒适。直杠迫使双小臂呈一定的外旋角度,上臂和小臂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度,对抗负荷做动作时更明显,故感到张力效果十分明显。且无论上举还是下放都能保持持续紧张,使目标肌没有多少"喘息"机会。这种紧张度的存在使直杠弯举在发展肱二头肌的同时,对小臂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这是曲杠难于比拟的地方。从肱二头肌承担的负荷来看,曲杠由于小臂参与用力少,若重量相同,则承担的负荷大于直杠,对肱二头肌的刺激作用更大些,但在肌肉的持续紧张度上逊于直杠,特别是在杠铃下放阶段。由于角度适宜,对腕部不适或有伤者,曲杠则是代替直杠弯举的好方法。

训练要求与立姿直杠弯举基本相同,注意力应集中在整个肱二头肌上。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2、10、8、6、10次,做5个正式组,其中孤立重量组(10~12次/组)必须保证做3组。较高次数与较低次数的合理搭配,既能保证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又能保证动作的规格与次数,利于产生"泵"感的充血效应。

二、 哑铃弯举

1 坐姿哑铃交替弯举

坐于凳端,双手各执一哑铃,左右交替做弯举动作。

弯举时为保证动作的准确性,可采用对镜训练方式。这样可纠正低头助力的毛病。

为了让肱二头肌弧度更饱满、肌肉更厚实,应做"均衡弯举",哑铃尽量保持水平,不要左右晃动,使肱二头肌的内外两个肌束均匀受力;若为打造肱二头肌的尖峰,则须有意识地外旋小臂,仿佛要用小指去触碰肩膀。另外,可用一个小技巧来修饰上臂形态,兼顾肱二头肌下端。这就是在哑铃下放至底部时有一个自然后撤动作,幅度不大,但能令胳膊彻底伸直。然后以肱二头肌下端为起动点(意念也集中于此),带动哑铃弯举。次数变化在每组10~12次之间,下限不要低于8次,否则难以保证动作的规范。

为打破适应性,接受不同的刺激频度,有时可安排连续试举,一般是安排从重至轻的不同重量,而不是反向顺序。这更符合肱二头肌的耐受特点,也更容易挖掘其生长潜力,同时可避免拉伤肌腱。例如,以25公斤的哑铃弯举至力竭后(10~12次左右),紧接着试举20公斤的哑铃,无法再完成一次时立即接做15公斤的哑铃至力竭。这样重量呈现2~3个阶梯,但至多不要超过3个,每个阶梯重量相差5公斤左右,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进一步挖掘肌肉潜力,影响训练的综合效果。

2 哑铃斜板交替弯举

坐在后倾角为45度的斜板上,双手各执哑铃做交替弯举。

第一组的重量不要过大,目的是热身、确定动作路线和感觉,然后再逐加重量。正式组为5组,第3、4组可加至最大负重,次数为6~8次。

这种后倾角度能使肱二头肌上缘与肩部交接的肌腱处始终处于牵拉的紧张状态,利于发展肱二头肌上部。由于无法像普通状态那样"夹肘",下放时手臂的后展和上举过程的转腕动作对肱二头肌的下缘与尖峰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这是一个较全面锻炼肱二头肌的动作,也是健美巨星施瓦辛格极偏爱的一个必练课目。

由于这个动作的"支持性"较差,故整个动作过程应全神贯注。必须均匀发力,下落也应如此。上升至顶部时做顶峰收缩2~3秒钟效果会更好。

3 单臂哑铃斜托弯举

杠铃斜托弯举的目的是为了刺激肱二头肌的下端,所以下放至底部时双臂必须有意识地伸直,否则就失去了动作的意义。单臂哑铃斜托弯举不具备双臂执握的稳定性,对关节和肌腱的要求也较高,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肌肉的持续紧张给肱二头肌以集中刺激。

动作的细节要求是:一手扶凳,以提供稳固的支撑,持铃臂的伸展不要太充分,以免给关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要尝试做顶峰收缩(会很别扭,找不到通常的训练感觉),也无需刻意伸直胳膊,这样才能让肱二头肌保持持续紧张状态,达到较好的训练要求。

另外,由于单手执握依托凳面,没有任何借力机会,故采用的重量也应谨慎。仍然是5个正式训练组,第1组采用较高的次数,然后逐增重量。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5、12、10、8、6次,这更符合动作的特点和要求。

三、 牵拉类动作

牵拉类动作的特点有二:一是超常的持续紧张状态;二是为了对抗负荷和保持动作的稳定性,肌肉要承受强大的张力。

比较有效的动作是:

1 单杠徒手(或负重)引体向上

掌心向内反握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头肌上。拉起时要以肱二头肌的收缩力带动身体移动,下放时必须做到控制还原,保持身体稳定,缓慢降至最低位,不要顺势而下,否则得不到负功收缩的效益,肌纤维也得不到拉伸的张力。这正是引体向上训练的关键之处--拉伸使肌纤维产生的有益损伤(相比屈伸类动作,拉伸使肌纤维的有益损伤更显著)使肌纤维在获得充足营养和休息的情况下,能更好的超量恢复,体积和力量增长更明显。

一旦能徒于完成10~12次/组,就应在腰部挂杠铃片,使每组次数降至6~8个。若又做能到8个以上,则应再增加铃片重量,使之回归到6个左右。中高级水平者也可通过每组4次以下的低次数针对性地发展力量,以挖掘更大的潜力,使基础训练的负重得到提高,也相应提高了训练强度。

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2、12、10、8、6次,共做5组。关面2组12次为徒手动作,后3组逐增负重,这样总的组次数和强度都有了保证。

2 拉力器直杠弯举

立于十字拉力器架一侧,调节好拉力器长度,然后进行弯举。

先进行1~2组的轻负重练习,以确定一下线路及动作感觉,然后再逐步加大重量。

拉力器弯举的最大优势在于:施加在肱二头肌上的压力不会因动作角度而变小,张力效果非常明显。所以提倡下降时刻意控制动作,与铁块配重相抗。上升时速度应较快,也可用爆发力,但必须在充分热身后,且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在目标肌上。

我喜欢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头肌下端,以此发力带动整个弯举动作,做爆发式弯举。至顶部时停留1~2秒,做顶峰收缩,然后控制性还原。上臂形态因此获益匪浅。

3~5个正式组,逐加重量,次数为15、12、10、8、6。如果体力下降,也可只做3组高次数组,以肱二头的"泵"感为主要训练目的。

一般而言,拉力器弯举应安排在杠、哑铃弯举之后,偶尔(10~15天左右)也可倒过来,给肌肉一个"冷不防",以激发其活力,打破刚刚建立的动作定型。

除上述动作外,还有反向布道凳弯举、固臂板弯举、顶肘式弯举、俯姿哑铃集中弯举等动作,可做为训练的替代或补充。但不要为了追求动作形式的变化而采用一些看似花哨实则有害的弯举动作,如平肘式弯举(胳膊平放在凳面上)、倒地(卧姿)拉力器直杠弯举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掌握尽可能多的训练手段的同时,避开不必要的动作伤害,稳妥地取得一个个实质性的进步,使健美的臂膀成为你倍感骄傲的风景。

俩动作连发力肌肉都不一样 正手弯举需要肱二头做功 而反手弯举肱二头基本是软的 靠的是肱肌 锤式的属于杂种做法 对大肌肉锻炼根本不到位 基本是用来锤炼小臂肌肉的协调能力的(包括各种转腕弯举都差不多 健身可以 健美就算了吧)

而且你自己看动作就知道 弯举的运行形成远比锤式的大的多 弯举从180°到30°的最大行程 哪怕不做满哑铃划过120°不是问题 而锤式的 主要活动区域上下就在160~60°之间 有效发力不到90° 且运动期间肘关节后移 效果再打水分 同样做一个消耗的体能就不再一个当次上 自然效果不同(你坐姿弯举 膝盖不顶肘关节和顶住 耗力能是一样的么)

最后 健身一般以rm12原则为主 对肱二头等肌肉的专项锤炼更是以rm6~8居多(疲劳指定肌肉 防止借力) 这时前臂肌肉只要做到协调固定哑铃的功能就好了 10几个再多也没必要了

背阔肌是背部的两侧,肩膀的下面,胸部的后侧,当双臂贴近身体三头肌能挨着的地方, 其实,无论初习者还是有一定训练年限的“老手”,拥有令人羡慕的肱二头肌始终是他们的追求与梦想,并为此一直不懈努力。那么,发达肱二头肌究竟有哪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技术特点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又是什么呢 肱二头肌理想的形态是:直臂状态下侧视,其下端一直长达臂弯。弯曲时,呈半球状明显隆起(施瓦辛格和冈特的肱二头肌呈抛物线状,如停留在胳膊上的两座高耸的山峰)。这种理想形态对于先天长条形的训练者来说,可谓得天独厚。但拥有这种形态的人极少,大部分人侧视时臂弯处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缺口。所以,应针对性地优先刺激肱二头肌的下端部分,这样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上臂形态 下面介绍各类弯举动作的细节要点。 一、杠铃弯举 1、立姿直杠弯举 站立,双手同肩宽握杠,自然速度弯举,时间1~2秒:下放时控制还原,时间3~4秒。上举时注意力应集中在整个肱二头肌上,想象并排的两条肌束如钢绳般收缩。如果想尽快使肱二头肌下端发展起来,则应将注意力和起动点均放在此处。还有、杠铃下放到底部时要有意识地伸直胳膊。如果屈臂,则难于刺激到嵌入肘弯的肱二头肌下端这是很多健身者不太注意的地方,只要做标准次数(8~12次/组),都应刻意伸直胳膊,但8次以下(承重较大)为避免肘关节和肌腱无谓受伤,应保持胳膊自然的屈伸度。 常规重量组为每组10~12次至力竭,做3~5组。上身应保持正直,不要靠晃动身体借力,这对初练者最合适。系统训练半年以上者,应采用变速组或爆发式上举。实践证明,只要采用逐加重量的方法充分热身(至少2组,一般是3组),使肌肉和神经系统进入训练状态,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目标肌上,用适宜的重量(8次左右)做变速或爆发式弯举就不会产生伤害事故。中、高级水平者应在正式组的第3或第4序列将试举次数降至6~8次/组或4~6次/组,然后再回升到正常训练次数。这样既能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又能保证足够的训练量,使目标肌更好的充血膨胀。变速组是指将一个训练组分为前、后两个半程,两个半程的上举速度和还原速度有较明显的区别,从而使肌肉受到更强烈的刺激。 这个动作的主要作用是全面增大肱二头肌的厚度与块头,另外,可通过握距的变化重点刺激内外两个肌束:宽于肩部的握距对肱二头肌外束刺激较大,略窄于肩的握距对内束刺激较好、可根据个人情况侧重采用。 2、曲杠弯举 站立,双手执杠做弯举。由于是曲杠,小臂不像直杠那样紧张,参与用力较少,可保证更多的负荷加在肱二头肌上。 曲杠弯举的效果有争议,部分训练者认为效果不如直杠,主要是施加在肱二头肌上的张力不明显。 曲杠由于角度基本符合自然状态下手臂的内旋状态,肌肉感觉较舒适。直杠迫使双小臂呈一定的外旋角度,上臂和小臂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度,对抗负荷做动作时更明显,故感到张力效果十分明显。且无论上举还是下放都能保持持续紧张,使目标肌没有多少“喘息”机会,这种紧张度的存在使直杠弯举在发展肱二头肌的同时,对小臂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这是曲杠难于比拟的地方。从肱二头肌承担的负荷来看,曲杠由于小臂参与用力少,若重量相同,则承担的负荷大于直杠,对肱二头肌的刺激作用更大些,但在肌肉的持续紧张度上逊于直杠,特别是在杠铃下放阶段。由于角度适宜。对腕部不适或有伤者,曲杠则是代替直杠弯举的好方法。 训练要求与立姿直杠弯举基本相同,注意力应集中在整个肱二头肌上,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2、10、8、6、10次,做5个正式组,其中孤立重量组(10~12次/组)必须保证做3组,较高次数与较低次数的合理搭配,既能保证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又能保证动作的规格与次数,利于产生“泵”感的充血效应, 二、哑铃弯举 1、坐姿哑巴铃交替弯举 坐于凳端,双手各执一哑铃,左右交替做弯举动作。 弯举时为保证动作的准确性,可采用对镜训练方式。这样可纠正低头助力的毛病。 为了让肱二头肌弧度更饱满、肌肉更厚实,应做“均衡弯举”,哑铃尽量保持水平,不要左右晃动,使肱二头肌的内外两个肌束均匀受力;若为打造肱二头肌的尖峰。则须有意识地外旋小臂,仿佛要用小指去触碰肩膀。另外,可用一个小技巧来修饰上臂形态,兼顾肱二头肌下端;这就是在哑铃下放至底部时有一个自然后撤动作,幅度不大,但能令胳膊彻底伸直。然后以肱二头肌下端为起动点(意念也集中于此),带动哑铃弯举。次数变化在每组10~12次之间,下限不要低于8次,否则难以保证动作的规范。 为打破适应性,接受不同的刺激频度,有时可安排连续试举,一般是安排从重至轻的不同重量,而不是反向顺序。这更符合肱二头肌的耐受特点,也更容易挖掘其生长潜力,同时可避免拉伤肌腱。例如,以25公斤的哑铃弯举至力竭后(10~12次左右),紧接着试举20公斤的哑铃,无法再完成一次时立即接做15公斤的哑铃至力竭。这样重量呈现2~3个阶梯,但至多不要超过3个,每个阶梯重量相差5公斤左右,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进一步挖掘肌肉潜力,影响训练的综合效果。 2、哑铃斜板交替弯举 坐在后倾角为45度的斜板上,双手各执哑铃做交替弯举。 第一组的重量不要过大,目的是热身、确定动作路线和感觉,然后再逐加重量。正式组为5组,第3、4组可加至最大负重,次数为6~8次。 这种后倾角度能使肱二头肌上缘与肩部交接的肌腱处始终处于牵拉的紧张状态,利于发展肱二头肌上部。由于无法像普通状态那样“夹肘”,下放时手臂的后展和上举过程的转腕动作对肱二头肌的下缘与尖峰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这是一个较全面锻炼肱二头肌的动作,也是健美巨星施瓦辛格极偏爱的一个必练课目。 由于这个动作的“支持性”较差,故整个动作过程应全神贯注。必须均匀发力,下落也应如此。上升至顶部时做顶峰收缩2~3秒钟效果会更好。 3、单臂哑铃斜托弯举 杠铃斜托弯举的目的是为了刺激肱二头肌的下端,所以下放至底部时双臂必须有意识地伸直,否则就失去了动作的意义、单臂哑铃斜托弯举不具备双臂执握的稳定性,对关节和肌腱的要求也较高,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肌肉的持续紧张给肱二头肌以集中刺激。 动作的细节要求是:一手扶凳,以提供稳固的支撑,持铃臂的伸展不要太充分,以免给关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要尝试做顶峰收缩(会很别扭,找不到通常的训练感觉),也无需刻意伸直胳膊,这样才能让肱二头肌保持持续紧张状态,达到较好的训练要求。 另外,由于单手执握依托凳面,没有任何借力机会,故采用的重量也应谨慎。仍然是5个正式训练组,第1组采用较高的次数,然后逐增重量。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5、12、10、8、6次,这更符合动作的特点和要求。 三、牵拉类动作 牵拉类动作的特点有二:一是超常的持续紧张状态;二是为了对抗负荷和保持动作的稳定性,肌肉要承受强大的张力。 比较有效的动作是: 1、单械徒手(或负重)引体向上 掌心向内反握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头肌上。拉起时要以肱二头肌的收缩力带动身体移动,下放时必须做到控制还原,保持身体稳定,缓慢降至最低位,不要顺势而下,否则得不到负功收缩的效益,肌纤维也得不到拉伸的张力,这正是引体向上训练的关键之处——拉伸使肌纤维产生的有益损伤(相比屈伸类动作,拉伸使肌纤维的有益损伤更显著)使肌纤维在获得充足营养和休息的情况下,能更好的超量恢复,体积和力量增长更明显。 一旦能徒于完成10~12次/组,就应在腰部挂杠铃片,使每组次数降至6~8个,若又做能到8个以上,则应再增加铃片重量,使之回归到6个左右。中高级水平者也可通过每组4次以下的低次数针对性地发展力量,以挖掘更大的潜力,使基础训练的负重得到提高,也相应提高了训练强度。 标准的训练安排是:12、12、10、8、6次,共做5组。关面2组12次为徒手动作,后3组逐增负重,这样总的组次数和强度都有了保证 2、拉力器直杠弯举 立于十字拉力器架一侧,调节好拉力器长度。然后进行弯举、 先进行1~2组的轻负重练习,以确定一下线路及动作感觉,然后再逐步加大重量。 拉力器弯举的最大优势在于:施加在肱二头肌上的压力不会因动作角度而变小,张力效果非常明显。所以提倡下降时刻意控制动作,与铁块配重相抗。上升时速度应较快,也可用爆发力,但必须在充分热身后,且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在目标肌上、 我喜欢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头肌下端,以此发力带动整个弯举动作做爆发式弯举。至顶部时停留1~2秒,做顶峰收缩,然后控制性还原,上臂形态因此获益匪浅。 3~5个正式组,逐加重量,次数为15、12、10、8、6。如果体力下降,也可只做3组高次数组,以肱二头的“泵”感为主要训练目的。 一般而言,拉力器弯举应安排在杠、哑铃弯举之后偶尔(10~15天左右)也可倒过来,给肌肉一个“冷不防”,以激发其活力,打破刚刚建立的动作定型。 除上述动作外,还有反向布道凳弯举、固臂板弯举、顶肘式弯举、俯姿哑铃集中弯举等动作,可做为训练的替代或补充。但不要为了追求动作形式的变化而采用一些看似花哨实则有害的弯举动作,如平肘式弯举(胳膊平放在凳面上)、倒地(卧姿)拉力器直杠弯举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掌握尽可能多的训练手段的同时,避开不必要的动作伤害,稳妥地取得一个个实质性的进步,使健美的臂膀成为你倍感骄傲的风景。 这是我转载的象这些问题可以去百度上搜索!!1

跳投技术是篮球比赛中最重要的得分手段,该项技术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它是随着篮球运动对抗性的发展仅依靠人体自然高度很难在对抗中来完成投篮动作的前提下,通过人为手段“起跳”这一动作获取足够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来完成投篮动作的。据对2001—2002年我国甲A男篮比赛的统计,原地跳投技术约占(不包括罚篮)总投篮次数的58%左右,这充分表明我国篮球运动员掌握跳投技术的重要性。要想掌握跳投技术就必须从起跳、跳投技术、结合其它技术动作跳投和运用跳投时机四方面来训练。只有这几方面都得到完善并最终表现在较高命中率上,这种跳投技术才是完善的。就目前我国篮球运动员的跳投技术而言,这几方面问题尚未解决,跳投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一、起跳训练。起跳分为原地起跳,跨步急停起跳,跳步急停起跳三种方式。无论那一种起跳都要求突然而快速,充分蹬伸踝、膝、髋关节,同时以摆臂协调起跳表现出极强的爆发力。在当前篮球训练中的指导思想,必须要改变忽视身体训练的状况,给身体训练以足够重视。把科学的身体训练作为提高篮球运动员竞技力的十分重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起跳的训练可依次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1 原地蹬伸练习。练习者原地站立,两脚左右开立,稍比肩宽,重心在两脚之间,半蹲,两手自然垂于体侧做提踵练习。要充分蹬伸踝、膝、髋关节,保持上体直立。动作熟练后可以外加轻负荷连续快速做提踵练习,动员收缩肌肉更多运动单位的参与。练习负荷量、负荷强度要根据练习者水平确定。 12 原地起跳练习。在11的基础上要求跳起腾空,练习者原地站立,两脚左右开立,稍宽于肩,重心在两脚之间,膝不能弯曲,上体保持直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用踝关节主动屈伸,蹬地起跳,在空中要保持身体平衡。动作熟练后,可以适当的外加负荷进行练习。 13 原地上、下肢协调用力起跳练习。要求起跳腾空,练习者站立姿势同12只是加上两臂协同用力摆臂,保持上体直立,快速而有力的蹬地,同时控制身体平衡,动作熟练后可根据练习者情况适当的外加负荷练习。 14 原地持球摆臂蹬伸练习。腿部动作同11,两手持球位于腹部中右侧,左手在下托球,右手在上持球,右小臂贴于腰右侧。在蹬地的同时,左手向上快速托举球,右手保持球的稳定随球上举至右肩上投篮的位置,自然翻转,右手托球,两手和球都不能遮住视线。要求右手托举球时,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用指根以上部位托球,大拇指与小拇指控制球;球的重心主要放在食指和中指上。 15 起跳腾空出手练习。持球原地起跳在14的基础上,要求跳起腾空,在空中保持14的持球姿势,保持球的稳定后再出手。通过五个步骤的训练,使运动员认真体会肌肉用力顺序和身体平衡协调。同时通过轻负荷改进肌肉协调提高动作质量。二、改进跳投技术训练。就目前我国篮球运动员跳投技术还存在着出手问题,空中感觉问题,出手动作的不稳定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21 体会原地的投篮出手用力,体会持球手法和用力顺序。原地持球向上自投,体会持球手型,手臂、腕和拨指的用力顺序。注意:顶肘—屈腕—拨指22 体会空中出手的感觉。让练习者站在有弹性的蹦床上练习起跳,使其控制身体平衡,当练习者跳起接近最高点时,让练习者做徒手投篮动作,使练习者体会空中出手的感觉,逐渐过渡到持球跳投。23 出手动作定型。要掌握好原地投篮出手的用力和空中出手感觉,就要使其动作定型,就必须加强上臂、前臂、手腕、手指的力量练习和手指、手腕的控球能力。如:持哑铃上臂上弯举,固定大小臂练习手腕,手指不断的抓住下落的实心球或铅球,采用夹肘俯卧撑,经常用实心球对墙或篮板反复做投篮动作。 24 高点出手。要以高手臂投篮形式代替单手头上投篮形式最大限度的利用人体自然高度,特别是中、近距离的投篮为主。在篮下让队员只做屈腕拨指的投篮练习,然后逐渐过渡到中、近距离的投篮练习。 三、结合其它技术动作练习跳投。要使跳投发挥重要作用,还得与运球、传球、突破、配合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特别注意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使跳投技术熟练地与其它技术结合运用。31 跳投与运球的结合。运用311运球跳步急停投篮在运球过程中用单脚或双脚起跳(不宜高跳),上体稍后仰,两膝微屈,重心在两脚之间,快速起跳滞空,控制好身体平衡然后出手,落地时,用全脚掌着地或脚跟向前脚掌过度。落地后,双膝微屈,重心下降,两臂自然弯曲,保持身体平衡。注意:节奏32运球跨步急停投篮。在运球过程中突然急停时,先向前跨出一大步,缓冲制动,全脚掌抵地的同时,迅速屈膝,重心下降,身体后仰,减缓前冲力;接着迅速跨出第二步,用前脚掌内侧着地,脚尖内扣,膝关节内收,身体侧转微前倾,重心在两脚之间,两臂自然弯曲张开,然后快速起跳投篮。注意:节奏33运球转身投篮。运球过程中以左脚为中枢脚做前后转身练习。然后再继续以左脚为中枢脚做前后转身跳投。 34运球或接球后仰跳投。在形成一对一的情况下,进攻队员可积极主动的贴近防守队员然后快速起跳投篮。35 接传球投篮。一个人跑动中接球快速起跳投篮。接突破分球投篮一个队员突破对方的防守时,进攻队员接突破队员的传球投篮。四、如何运用跳投时机。不论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优秀运动员,都对投篮的命中率非常重视。长期以来广大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就如何提高投篮的命中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生物力学、解剖学和技术结构的角度去研究什么样的技术最合理,有利于提高投篮的命中率;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优秀投篮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如何改善投篮的心理状态,增强投篮者在对抗情况下的自信心,提高其抗干扰能力。然而良好的投篮时机,不仅可以增强投篮者的信心,提高投篮命中率,同时也可为同伴抢篮板球和保持全队攻守平衡做好准备。三是生理学角度而言,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所谓刺激就是指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如:防守者的位置、距离、动作。投篮时机不会自己出现而是必须通过个人战术或集体配合来创造。时机的出现取决于防守队员所占据的位置、距离和动作等三个因素。通过这种安排练就的跳投技术才能有很高的实战性,能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灵活自如的运用。41 通过个人的技术与判断获得时机投篮者在准确判断防守人的位置与距离后,利用个人技术动作摆脱防守,使防守队员丧失有利防守位置和距离出现跳投时机。 411看防守队员身体是否被伸展,如果被伸展投篮要及时果断。 412看防守队员双脚是否离地,如果离地投篮要及时果断。413看防守队员是否站在离进攻队员左边或右边或前面的一臂半的距离(防守者的手臂)。如果是,便可投篮,投篮要果断。414看防守队员是否做好了起跳的准备姿势。415利用运球急停,运球突破以及假动作使对方失掉良好的防守位置不能干扰投篮,投篮时要及时果断。42 利用配合获得投篮时间 主要通过传切、策应、掩护、突分等基础配合和利用全队战术使防守方为进攻队员出现非常好的投篮时机。 421在防守紧逼的情况下利用转移球的方法使防守队员降低注意力,切入接球跳投。 422利用进攻队员的策应使防守队员不能跟上进攻队员的步伐,此时投篮。 423利用进攻队员的前掩护或后掩护或侧掩护挡住防守队员的移动路线,出现好的机会时,此时可投篮。 以上是通过战术的配合创造投篮时机的主要情况。 43 利用时间差。当前防守技术、战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投篮者要想找到一个完全无人防守的机会投篮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已出现一种在激烈对抗、快速移动中,利用防守者和投篮者在掌握动作节奏快慢和主被动性的时间差,以占有有利的位置而暂时出现的时间差,空间差立即投篮。 431篮下形成一对一进攻的情况,积极贴近防守队员的一瞬间迅速起跳后仰投篮。 432在快攻中利用防守队员的身体重心尚未平稳的情况下快速起跳投篮。 433利用运球急停、急起改变动作节奏使防守队员处于被动情况下跳投。 训练中教练员应十分强调地提高运动员对时机的观察和分辨以及果断应对的品质。 五、讨论在运动技术的训练工作中,人们往往重视技术动作的规范合理,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却常常忽视了技术动作的实战性,特别是对抗的运动项目,掌握的技术应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怎样才能使技术动作既具有高效性又具有实战性呢?不应忘记学习任何技术动作都是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这一基本观念,技术训练必须建立在“反射论”的基础上。运动技术既然是条件反射的建立,那么它必然为一定的刺激所制约。启动跳投技术的刺激是什么?正是本文所提到的“时机”。 正如本文所说,跳投的“时机”具体地就是对防守对员位置、距离和动作的观察和综合判断。设计的训练方法不仅是保证正确动作结构的形成,而且必须有观察判断掌握“时机”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不仅是跳投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也是每一项运动技术训练所应遵守的原则。只不过在对抗性运动项目的技术训练中特别突出而已。六、小结。众所周知,比赛的胜败是由双方得分的多少而定,而篮球中的跳投技术是篮球比赛中运用的最多的得分手段,只有熟练地掌握跳投技术的起跳用力顺序,出手用力顺序,空中出手感觉,掌握跳投技术与运球、传球、突分等技术的结合,如何把握跳投的时机,并注意练和实战的结合,才能使练习者们真正的掌握跳投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8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