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死前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留下万里江山

清太宗皇太极:死前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留下万里江山,第1张

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强健体魄的皇太极,不仅死前一天,而且一段时间内,都在正常处理政务,毫无病痛迹象,他为何会在胜利的前一年突然猝死?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去世,才52岁。他没有来得及留下片言只语,就这么不甘心地把父子两代人创下的坚实的基业抛给了不可知的未来。皇太极从小就跟随父汗努尔哈赤出猎习武,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一身高超的武艺和胆略。他体态丰满、壮实,即使是严冬,他外出打猎也从不戴暖帽,手也不 袖子里。无论马上马下,从来矢不虚发。实胜寺收藏有一张当年他使用的弓,矢长4尺余,大力士都拉不开。他不仅武艺出众,而且有文化,爱读书,是众兄弟中惟一识字的一个。

根据当时《清实录》的记载:崇德八年八月初九(1643年)晚上九十点钟时候,皇太极在清宁宫南炕上端坐而崩,享年52岁。因是突然死亡,所以,史书称他无疾而终。事实果真如此吗?表面上,不仅死前一天,而且一段时间内,他都正常处理政务,毫无病痛迹象。但是,从他死前几年内有关健康状况的记载看,他曾多次患病:崇德五年,圣躬违和曾到鞍山温泉疗养;六年,患鼻衄;七年十月,圣躬违和,实行大赦,显然病得不轻;十二月,又一次圣躬违和,以致停止出猎回宫;此后,崇德八年正月、三月、四月,连续发病。把这些情况和4个月后去世联系起来,可见就不是无疾而终了。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结合当时他曾向朝鲜问医,求取竹沥这味药的情况看,他很可能是中风猝死。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皇太极安葬在昭陵。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北陵。就在他死后第二年,1644年,明朝的统治就被农民起义的洪流彻底摧毁了,他留下的八旗劲旅一举进入山海关,从农民军手中夺得了天下,他六岁的儿子福临成为全国统一的清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的死让空旋的汗位成为众人争夺的目标,皇太极究竟凭借什么而最终胜出?他是否真如他人所说,是夺位的?努尔哈赤死了,谁来继承汗位?一时成了难题,因为他生前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只留下遗言,说汗位继承人由八旗王爷公推产生,并且由八王共理国政,推举出来的新汗若不纳谏,不遵道,八王还有权罢免他,而更择有德者立之。这样,该推举谁呢?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努尔哈赤生前,他的子侄中有4个人被他封为和硕(大)贝勒,那就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他们是同辈兄弟中地位最高的,能力也是最强的,自然是最有条件被推举为新汗的人。但这4个人中,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儿,显然不具备竞争汗位的优势;三贝勒莽古尔泰虽然英勇善战,但性情鲁莽,也不是能孚众望的人选;所以,具有竞争力的就是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了。应该说,论实力,两人难分高下,代善年齿居长,战功赫赫,且掌握正红、镶红两旗兵力,儿子岳托、萨哈廉也是很有影响的将领。皇太极呢?英勇超人,又机智有谋略,所领正白旗是一支精锐劲旅,努尔哈赤也曾对他有所偏爱。

这时,为人比较宽厚的代善顾全大局,他提出父汗欲立皇太极。他这样以父汗的名义提出,可见他的倡议是真心的。皇太极则说当立者兄也。两人互相推让,相持了3天,还是代善采取行动,他让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带了六七个人将皇太极抬举到父汗遗体前,向贝勒们宣布推举皇太极的意向,大家都说好。于是,皇太极就即位为新汗王。从这样一个过程看,皇太极是众贝勒们推举为汗的。那么,有人说他夺代善之位又是怎么回事?说他夺代善之位,是说他在努尔哈赤生前,一直处处与代善争功,还潜怀弑兄之计,搞阴谋打击代善,使代善失去努尔哈赤的信任,失去继嗣地位。这些确实是事实,史有明载,有夺位的意味,但毕竟最终是代善倡议推举了他即汗位,不是他夺取了代善的汗位。初登汗位的皇太极并非高枕无忧,八王共理国政的体制已严重威胁到他的权威,他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变革巩固自己的汗王宝座,又如何在各种权力旋涡中最终成为无上权威的专制君主的呢?

虽然皇太极被推举为汗,但是八旗王爷们对他的制约力也是很强的,他们既能拥立他,也可以废掉他。这种八王共理国政的体制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八个军事集团的松散联合,这样的政局是很不稳定的,皇太极必须树立汗王的权威,巩固汗王的地位,那就必须改变这种政体。如何改变呢?他采取这样的步骤:第一步,取消三大贝勒轮流值月制度,改变他们与汗王平起平坐的旧规。努尔哈赤晚年,精力不佳,指定4个和硕贝勒轮流值月,协助他处理政务。皇太极即汗位之初,仍遵守这个制度。到了天聪三年正月,皇太极提出,麻烦3位兄长轮流值月,多有未便,以后改由小贝勒们代替兄长们值月。这是削弱3个大贝勒权力的开始。

第二步,打击三大贝勒,消除分裂的威胁。三大贝勒中,阿敏是具有分裂威胁的最危险人物。他的父亲舒尔哈奇和努尔哈赤政见不合,曾率领自己的部属,想脱离努尔哈赤自立,被努尔哈赤处死。阿敏虽然在伯父努尔哈赤的抚养下长大,但杀父之仇难免不使他对努尔哈赤心存隔阂,还在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他就有过不遵从指令,私自到黑扯木开垦的行动。努尔哈赤死后,当子侄大臣们哭陵的时候,他对皇太极说:与诸贝勒议,立尔为主,尔即位后,使我出居外藩可也。还是想脱离后金自立。虽然他的这种想法没能实现,但他行动还是不遵约束,不止一次违抗军令,我行我素。天聪四年(1630年),他奉命镇守后金在山海关内占领的永平等四城,这是皇太极准备作为向关内扩充势力,灭亡明朝的据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可阿敏却在明军反攻时尽杀城中官民,将城中劫掠一空,然后驮载着抢掠的人畜、财物望风而逃,使皇太极有决胜把握的战略计划半途而废。前愆后过,皇太极再不能容忍,历数其罪行,在贝勒们一致同意下,将他打入牢笼,财产、奴仆以及他所领有的镶兰旗都划归他的胞弟济尔哈朗。

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异母兄,也是一员猛将,战功卓著,但对皇太极也不很尊重。天聪五年,皇太极批评他违反军令,常出差错,他不服,争论当中,他竟想拔刀相向。经过以代善为首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将他削去大贝勒名号,降为贝勒,并给于一定处罚。这是十月间的事,很快就是年底,准备新春朝贺礼仪,汉官李伯龙建议排定朝贺时的百官班次,皇太极便提出莽古尔泰虽然不是大贝勒了,但以往一直与朕并坐,现在如果不令并坐了,恐怕别国之人不知道他有罪,反而产生疑问,他又年长,可否仍令并坐。当初,因为4个大贝勒地位是平等的,所以,皇太极即位以后,每当朝会时,一直是4个人并排而坐,一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现在莽古尔泰不是大贝勒了,再并坐于上就不合适了。

皇太极提出这个问题以后,会上就有一半人坚持莽古尔泰不能再与皇太极并排而坐,这时,就看代善的态度了。代善开始似乎没有领会皇太极的意图,说:上谕诚是,彼之过,不足介怀,即仍令并坐亦可。但想了想之后,他又说: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甚非礼也……自今以后,上南面中坐,以昭至尊之体,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上侧,外国蒙古诸贝勒坐于我等之下,如此方为允协。大家都表示赞成。至此,3个大贝勒中剩下一个代善,他是真心拥立皇太极的,对汗权不构成威胁,而且,他已自甘退让,放弃了和皇太极平起平坐的权力。皇太极唯汗独尊的地位从此确立。崇德元年,他称皇帝,真正成为有无上权威的专制君主,从而取代了八王共理国政的军事贵族联合执政国体。确立了无上权威的皇太极终于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政治报复,但相对于当时仍然强大的明朝政权,皇太极又是如何崛起,并终于可以问鼎中原的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皇太极开始抓紧创制各种法令和制度,建立起一套封建制的法制体系。使官民行动都有所遵行,一切都纳入了封建化秩序的轨道。皇太极还努力团结其他民族,扩大自己的实力。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怀着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以诛戮 ,抚养满洲为基本国策,在辽沈地区实行残酷的民族屠杀和高压政策,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这样做的结果,激化了满汉民族矛盾, 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皇太极即位后,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考验,明智地实行新的国策: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规定满、汉两个民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享有平等待遇的原则。为此,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化民族对立为民族融合。

皇太极还将蒙古由盟友变为臣民。从努尔哈赤起,就实行与蒙古结盟策略,皇太极开始也袭用这种策略,当然,这种关系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于是,当国力强盛起来之后,他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变政治联盟关系为主属关系,骠悍的蒙古民族成为受国法约束的清国臣民,蒙古纳入清国版图。皇太极后期实行盟旗制行政体制,设立蒙古衙门,专司蒙古事务。如此的改变,不仅彻底消除了这一外部威胁,而且,大大增强了清国的军事力量。同时,皇太极变查禁宗教为礼敬喇嘛教,借此争取图伯特( )归附。不光如此,皇太极还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女真人本以采集、渔猎为主要生产手段,到努尔哈赤时农业才刚刚发展起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皇太极认识到有土有民为立国之本,不能靠掳掠为生,所以,发展农业十分重要,他说:劝农讲武,国之大经、厚生之道,全在勤治农桑,便采取措施努力发展农业,例如他曾专门下令不许修筑道路、城垣等工程有妨农务,违者治罪,还把是否勤于和善于管理农事作为考核官员的标准。

皇太极也注意到了多种生产兼顾。一是女真人赖以为生的传统采猎经济继续发展。二是改变努尔哈赤时期不甚重视手工业生产的局面,发展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等,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精粗绢帛都能织造,达到了服用自裕的程度。能够自行铸造西洋大炮,而且一次就可以造40门,可以说是批量生产了。还开始自造战船,增强了海上作战能力。除此之外,皇太极还根据形势的发展扩编八旗,增加兵员。皇太极时期,降服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不断扩编,到1635年(天聪九年),按满洲八旗之制,编为蒙古八个旗,正式确立了蒙古八旗制。成为一支直辖于皇太极本人、地位仅次于满洲八旗的军事力量。到1642年(崇德七年),更增设了汉军八旗。这样,清国的兵力就由努尔哈赤时的8旗扩编为24旗。同时,他还健全了军队组织形式,申明法令以严明纪律。

清朝的八位铁帽子王是谁?

清朝历史上有八位权势赫赫的王爷,他们在开国创业过程中战功最多、勋劳最大,所以他们的王位也是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孙继承。本家假若无人,还可以由旁支子孙袭封。这叫“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这项规制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

“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之子)、成亲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代善父子抬着皇太极登位

“八大铁帽子王”之中,礼亲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将近一半。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极所以能够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拥戴”之功。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勋劳”,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

天命十一年8月11日,努尔哈赤驾崩。

努尔哈赤的突然离世,使后金政权一时陷入真空,汗王虚位以待,国家群龙无首,当务之急是选定汗位继承人。此时,在汗王之下有一个八旗贝勒议政会议组织,由四大贝勒九小贝勒组成。四大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其中以代善年长,自然成为诸王首领。大小贝勒各个虎视眈眈,觊觎大位。然而,最有可能成为汗位继承人者是代善和皇太极两个人。皇太极勇力绝伦,通读汉藉,能文能武,深谙治国安邦之策,手下将卒皆精锐。代善战功赫赫,为人持重敦厚,但在文韬武略、治国才能和魄力方面远不如皇太极。在此关键时刻,岳托、萨哈廉兄弟二人向其父代善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应速即大位。”代善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赞同二子的意见,决意放弃与皇太极之争,变被动为主动,推举皇太极为王。代善随即就岳托和萨哈廉的意思分别向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征求意见,阿敏、莽古尔泰也都表示赞同。代善即召集大、小贝勒会议,宣布岳托等人提出的议案,众贝勒一致表示,“天人允协,其谁不从”,议案遂通过。

可是,出人意外的是,当代善代表议政贝勒会议“合辞”请皇太极即汗位时,皇太极却并不买账。他提出三点理由:一是先汗(努尔哈赤)生前“无立我为君之命”,我若即位违背先汗圣意;二是我不能“舍诸兄而嗣位”,我若越过诸兄继位恐怕受到先汗谴责;三是自已能力有限,“不克负荷”。不管众贝勒如何劝说,皇太极就是违拗不从。无可奈何之下,代善父子率众贝勒一拥而上将皇太极抬起,从大衙门一直抬到城内西北角太祖灵前。面对太祖灵位,大伙一边举哀嚎哭,一边强迫皇太极表态。

代善家得了三个“铁帽子王”

其实,皇太极这样做只不过是“拿拿把”而已,他哪里肯错过这个他企盼已久的良机?他所以要“拿把”,主要是担心大小贝勒们。他早已看明白,有的贝勒虽然口头上表态拥护,其实却在打着自已的“小算盘”。其中最突出的是二大贝勒阿敏,就在前一天,正当大伙在太祖灵前举丧之际,阿敏派他的亲信傅尔丹来到皇太极身边,悄悄地对皇太极说:“我家主子打算推举你继承汗位,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当上汗王之后,必须答应让我家单独自立,出居外藩。 ”皇太极听了十分惊讶。说来阿敏这个人搞分裂活动由来已久,早年他的父亲舒尔哈齐背离胞兄努尔哈赤擅自移居“黑扯木”(今清原县境内),在那里伐木盖房,重新打出“建州右卫”旗号,就是阿敏在背后捣鬼。努尔哈赤得知后大为震怒,将舒尔哈齐拘禁,没收其家产,又将其亲臣捆在树上用大火烧死。还下令将阿敏处决,幸亏诸王贝勒给阿敏求情,阿敏才活下来。可现如今阿敏仍不接受历史教训,依然我行我素不肯改悔,皇太极预感到形势严峻。最后,皇太极在大小贝勒一再“坚请”之下,“借高下驴”,接受汗位。皇太极在向众贝勒讲话时首先不指名地批斥了阿敏,皇太极说:“有人要求我当上汗王之后,准许他出居外藩搞独立王国。如果大家都像某某贝勒那样出居外藩,我不就成了光杆汗王了?我们这个国家还成个国家吗?”最后,他要求所有贝勒,每个人都要对天立誓,日后如有违背誓言者,让天地明鉴,得到报应。

9月1日,众贝勒及大小臣工齐聚大衙门,举行焚香告天立誓仪式。从此,皇太极登上后金国汗宝座。

十年后,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改“天聪汗”为“崇德皇帝”。同时,设立“铁帽子王”。为了酬谢代善一家的拥立之功,皇太极封代善为礼亲王,其子岳托和萨哈廉分别被封为成亲王和颖亲王。这就是代善一家仨“铁帽子王”的来历,也是“铁帽子王”制度的历史发端。

“呆公子”怒抛“铁王弓”

“岳托”在满语里是“呆公子”或者是“傻孩子”的意思,实际上,岳托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傻,很有头脑、很有远见。拥戴皇太极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除此之外他曾立有许多战功。所以,天聪五年皇太极为健全国家体制,效仿明朝制度设立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时,首先任命他为兵部主管,让他掌管国家兵政大权。崇德元年又封他为成亲王,使他进入“铁帽子王”行列。岳托从此重权在握,飞黄腾达。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岳托自从得宠之后,渐渐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甚至敢在皇太极面前“耍横”犯上。一个突出的事件发生在崇德二年8月。在此之前,皇太极的宠妻宸妃诞生一皇子,皇太极打算立此子为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大肆宣扬、大肆庆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蒙古各部首领闻知也纷纷前来贺喜。皇太极为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蒙古亲朋,下令左右翼八旗在盛京北教场举行一场隆重的摔跤和射箭比赛。岳托此时因身受风寒腰背疼痛,已向皇太极告假在府中养病。比赛大会召开前一天,皇太极派人前来看望岳托,同时请他出席大会,进行射箭表演。而岳托以身体尚未痊愈为由予以回绝。皇太极听说后,再次派人前来宣谕,谕中讲:如果你不出席,其他各旗大小贝就会有藉口也不来参加,而且你是右翼四旗的和硕贝勒,四旗诸王贝勒大小官兵都在关注于你。再有,你如果身体不适,射箭时可以慢慢拉弓,不用猛力。皇太极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岳托只好奉旨遵行。

比赛这天,北教场布置得十分隆重,会场正中是太宗皇太极的御座黄幄,黄幄两侧是蒙古宾客的白色帐篷,帐篷两侧是八旗诸王的帐篷。旗幡招展,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比赛分为两场,上半场摔跤,下半场射箭。以羊作为奖品,输赢以羊只多少分为等级。

下半场比赛开始后,岳托第一个出场,只见他在仆从陪同下,慢步来到靶场,然后面对靶子站稳,仆从恭恭敬敬地双手递上弓箭。岳托接过后举弓搭箭准备校射,可是他刚一开弓,立刻感到双臂一阵疼痛难忍,弓箭不禁脱手而出,一下子全都掉在了地上。仆从见状,慌忙俯身将弓箭拾起重新递给主人。岳托面带不悦,再次擎弓搭箭,结果依然如故,如此反复五次均告失败。岳托感觉脸都红到了脖子根,不由心头火起,大声骂了几句,拿起弓对着皇太极及蒙古客人的主宾坐席方向用力抛去,然后转身离开赛场。

岳托的举动可把在场所有人都吓坏了,人们都说岳托这下子闯下了大祸。蒙古外宾见此情况也都感到惊讶和尴尬。可是,皇太极却微笑地向蒙古王爷们说:“岳托这个人是有名的傻公子,这不又犯傻了? ”说完一阵哈哈大笑搪塞而过。

清初,凡是涉及宗室贝勒等重大案件均由议政王及刑部两个单位联合会审。岳托事件的处理也是如此。八旗议政王及刑部两堂对岳托会审结果,“以岳托素志骄傲,妄自尊大,今败露于众人之前,如此罪恶,难以姑容”判处他死刑。皇太极接过判文认为所判过重,将判书发回刑部命其重审。两堂遵旨,第二次开庭对岳托再审。二审结果改判岳托“幽禁别室,籍没家产”。然而,皇太极对这个判处仍然认为不当,又将判书驳回命其三审。两堂第三次开庭,这次改判岳托“夺所属人员,罚银五千两、解兵部任、削贝勒爵”。皇太极对这个判决还是不满。最后,皇太极亲自下令:免去岳托兵部主管之职、降贝勒为贝子、罚银五千两、在家软禁。至此了案。

这个案件本来是“欺君罔上”的重大案件,若是换其他人,这绝对是死罪,定斩勿赦。可是,由于岳托对皇太极有“大勋劳”,又是“铁帽子王”身份,所以这项“惩罚”不过是象征性的训诫,皇太极也是为自己挽回一点面子,仅此而已。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满清政权以几十万人口击败人口近亿的明朝,定鼎天下仅用了28年。满清政权发展壮大所用时间之短让人震惊,这其中除了爱新觉罗家族出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杰出人物之外,起到最大作用的还是八旗制度。八旗初建时期是平等的,后来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尊卑之别,是满族政权从部落分权向封建集权转化的必然结果。

八旗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随着满族政权发展壮大而逐步完善的。1584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当时以黑旗为标志,这也是后来八旗以颜色区分的起源。

1589年,统一建州三卫后,努尔哈赤新设红旗军由自己统领,将原来的黑旗军交给弟弟舒尔哈齐指挥。

1601年,随着势力发展,战争需要,努尔哈赤参照“猛安谋克制”将女真人打猎时临时性的“牛录”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改编后的牛录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这就是八旗制度的雏形。

1615年,努尔哈赤基本上一统女真诸部,统辖的人口百倍于刚起兵的时候,因此对于原有的四旗进行拆分重组,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个参领;五甲喇为一旗,设一个都统、两个副都统;而在参领之上的就是旗主,由努尔哈赤自己和他的子侄担任,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镶红旗旗主代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镶白旗旗主杜度,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旗主阿敏,八旗制度自此确立。

八旗创建初期,虽然正黄旗和镶黄旗由努尔哈赤亲领,但是八旗之间并没有上下之别,毕竟当时满族政权初创,需要所有人团结一心,不可能搞什么差别化待遇。而且当时的权力架构属于分权制,整个国家的大事小情、甚至于努尔哈赤继承人的确立,都需要八旗旗主贝勒,宗室贵族,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开国功臣共同商定。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分是从皇太极统治时期开始的。1626年,努尔哈赤突然病逝,皇太极在众人推举下继位。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地位、权力基本平等,努尔哈赤作为其他人的长辈和基业开创者自然能够让各方臣服于自己,是大家拧成一股绳;但当皇太极继位后,就出了问题,皇太极不论是年龄、功绩、威望在所有旗主中都不是能服众的,这使得八旗旗主并立、事权不一,满族贵族间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皇太极重用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对内进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而整合、改革八旗就是重要举措之一。

柿子要挑软的捏,皇太极继位后首先趁着多尔衮、多铎年幼,将他们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的正白旗变为正黄旗;又剥夺了晚辈杜度(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也就是皇太极的侄子)的镶白旗,改为镶黄旗后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

但是这个时候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实力还相对弱小,皇太极为了对抗其他兄弟,极力拉拢年纪幼小、但旗下实力强大的多尔衮兄弟,这使得皇太极实力大增。此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分别于1630年铲除镶蓝旗旗主阿敏,1635年铲除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被交给了皇太极的亲信济尔哈朗,正蓝旗和正黄旗混编成为新的正黄和镶黄旗,将豪格的镶黄旗扩充后改为正蓝旗,从此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为“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军,地位崇高,也使得皇太极手握117个牛录,成为八旗的第一大势力。

1643年,52岁的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经过多方博弈,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实力强大的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多尔衮真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将哥哥皇太极的手段学了个十成十,一方面指挥清军入关,使清朝入主中原,极大的增强了自己的权势威望;另一方面借征战之机分化、拉拢八旗中反对自己的势力。1648年,清朝基本平定天下的时候,多尔衮趁机弄死了自己的主要反对者、皇太极长子豪格,夺走了豪格的正蓝旗。即是要削弱反对自己的势力、扩充自己的力量,又是要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多尔衮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原本多铎的镶白旗变为正蓝旗;同时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个行为可以说当时多尔衮已经自比为皇帝了。

1648年,清朝基本平定天下的时候,多尔衮趁机弄死了自己的主要反对者、皇太极长子豪格,夺走了豪格的正蓝旗。即是要削弱反对自己的势力、扩充自己的力量,又是要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多尔衮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原本多铎的镶白旗变为正蓝旗;同时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个行为可以说当时多尔衮已经自比为皇帝了。

1650年,年仅39岁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去世,顺治皇帝亲政开始清算多尔衮势力,列出十四条罪状,剥夺多尔衮一切封号、毁墓掘尸。而在八旗方面。顺治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并接管了多尔衮精心打造的正白旗,从此“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白、镶蓝的次序和旗色再未变化过。

皇太极在八旗内划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是非常厉害的一招。一方面皇太极从法理上确立了自己高于其他八旗旗主的地位,名正言顺的扩充自己旗下的实力;另一方面突出“上三旗”的权势地位,使得“上三旗”为了自身利益团结在皇太极及其子嗣身边,拥护皇太极及其子嗣的统治地位。皇太极死后,正是“上三旗”将领索尼、鳌拜等人的拼死抵抗,阻止了多尔衮夺位的企图,使得皇位一直留在了皇太极一脉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90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