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焉廋哉:从三个方面看透一个人
①视其所以:这个人平时是怎么办事的?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得当?②观其所由:他做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理想或者使命感在激励着他?③察其所安:他的乐趣在哪儿?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最舒适的?孔子认为,这三个角度可能是看透一个人的最好方式了!
孔子说:“分析其动机,观察其行动,了解其态度;人能藏哪里去?人能藏哪里去?”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篇一十章)]
(一)
「视其所以。」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这是从近处看。只看眼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
「观其所由」所由,是前日所行事。即是观非常之事。这也可以说,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亦即由过去的特别事迹,进一步认识此人。
「察其所安。」就前述所视所观之事而言,详察其办完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
「视,直视也。观,广瞻也。察,沉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见,故云视。而从来经历处,此即为难,故言观。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隐藏之义。知人很难,但用以上的方法,即由其人各种事迹去观察,便能知道他是何种人,是君子,是小人,皆能显然,他何能隐匿其实情。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段话是孔子较为得意的洞见。有人问孔子如何看透和识别一个人,孔子就说了这句话。
孟子的方法很简单:“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mao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意思就是要盯着对方的双眸看,如果一个人的双眸不清澈,眼神闪烁,游移不定,就是坏人;正直的人,眼神一定明亮。
“人焉廋哉”是指根本无法躲藏、无法掩饰,有经验的人一看眼神就能确认。
孔子的观点更加严谨,他提到用三件事来观察别人,这样也没有人能够藏得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简单地讲,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
看一个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能够知道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底想要做什么。
“视其所以”,指观察一个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做事。
“观其所由”,就是观察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是什么。比如某人做一件事,是为了满足私欲,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有面子,还是为国、为民、为社会、为他人能够变得更好。
“察其所安”指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觉得舒服、自在。他在什么样的时刻感到安心?使他安心的点到底在哪?这是愿景,是关于一个人对未来价值的追求。
孔子说:看一个人,从三个角度就够了--做事的方法,做事的出发点,让他安心的生活方式。
把这三个角度看明白了,他就再也无处躲藏。
解释:听一个人讲话的时侯,注意观察他的眼神,这个人的美与丑怎么能够隐匿起来呢?
出自《孟子》 的《眸子不掩其恶》篇。原文: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注释是: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出自《论语》。
孔子认为,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社会和国家,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
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
扩展资料:
孔子识人法,是对一个人从外看到内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即便他人的城府极深,极力想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藏起来,只要我们耐心观察,照样能让他们无所遁迹,乖乖地现出“原形”。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能做到前两点,可是这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他人,只有把握其价值观,才能彻底地了解他。言语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不靠谱,就连日常的行为也只是初步判断的标准而已。了解到他人做事时的动机,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他人。如果能认准其价值观和志趣,当算是真正知人了。
对于为政者而言,“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只有“善任”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保证国家的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这就需要为政者必须具备知人的本领,在选人用人时都能量才使用,使客观需要与主观能力达到完美的统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