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偏瘫患者常有以下表现:
1、头晕、头痛或一过性眩晕
2、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站立不稳;
3、恶心、呕吐;
4、神志恍惚或嗜睡;
5、突然说话不利或说不出话来等症状变现。他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造成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偏瘫最好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推拿治疗
一、适应症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
二、辨证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证分型:本证以单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歪斜,舌强语蹇等为主症。初期患者肢体软弱无力,知觉迟钝或稍有强硬,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出现强直挛急,患者姿势常常发生在改变和畸形等。
﹙二﹚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三﹚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滚、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后伸的被动活动。约5分钟。
2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约3分钟。
3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发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约3分钟。
针刺治疗偏瘫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1)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性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是否正常的评定标准(改良Asworth评定)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突然卡住和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 <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主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明显的增加,在>50%ROM 范围,肌张力明显的增加,但是受累部分仍能轻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全ROM 范围被动运动困难
4级:僵硬,不能被动运动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①肌张力过强:肌张力高于正常的水平
②肌张力过低:肌张力低于正常的水平
③肌张力障碍:肌张力损害或障碍
肌张力高的康复治疗
治疗原则:痉挛的表现在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很大,因此治疗方案必须个体化。治疗计划(包括短期、长期的目标)应清晰可见,而且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必须能够接受。
1 正确的体位:保持肢体抗痉挛的良好体位称为良姿位,可以预防痉挛的产生。如果痉挛已经产生,良好的抗痉挛体位还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应避免各种可以加重痉挛的体位。患者应从急性期开始采取抗痉挛的姿势体位,可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模式体位,可减轻肌痉挛;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板床站立,也可减轻下肢肌痉挛;
2温热疗法:温热疗法指的是用温水、光线、电气、超声波等物理性热能治疗的方法,使麻痹、僵硬的肌肉和关节变柔软,减轻疼痛和麻木。我们日常见到的蜡疗 温水浴,超声波等都属于温热疗法。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温热疗法虽然好处很多,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一定要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该方法。
3牵拉痉挛肌群:牵拉痉挛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减轻痉挛、抑制挛缩的方法,通过将痉挛肌牵拉到适宜长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减轻肌肉的牵张反射、缓解痉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牵拉一定不要出现过度的现象,牵拉过度的话,将会加重脑梗患者的功能障碍。一般的原则是不要超过正常活动的幅度,针对某组肌肉痉挛,向痉挛相反的方向牵拉到刚有抵抗时再轻缓加大10-20度即可,应保持1-3分钟或更久一点。保持非常重要,肌肉在一定长度牵拉一段时间,亢进的牵张反射就会降低、痉挛就会减轻。
4引导主动运动:促进正确的主动运动是康复的主要目标。脑梗患者要主动地去运动,多加强肌肉的收缩这对患者以后的运动是有好处的。如果有痉挛现象的话,每天必须有适宜的被动运动及正确的主动运动,用引导式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引导主动收缩拮抗肌增加其肌力,同时也牵拉痉挛肌的运动。如推球运动
5作业治疗:对患者进行床上活动、体位转移、平衡能力与步态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自理能力等。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能力。心理治疗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心理指导,让患者配合治疗,尽早康复等。如滚筒训练:
6 矫形器:矫形器制作是痉挛康复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肌肉痉挛情况下,矫形器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肌肉的持续牵伸,骨骼、关节的固定,达到减缓肌痉挛、疼痛,预防和(或)矫正畸形,防止关节挛缩,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建立的作用。
痉挛是不容小觑的问题,建议大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任何康复训练都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切勿自行活动造成二次损伤。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偏瘫多因脑血管病变所致,如脑血管破裂、栓塞、痉挛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见症状就是患者肢体肌张力高、运动功能障碍,称为痉挛性偏瘫。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日常发现该病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
偏瘫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1、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3、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4、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偏瘫常见的症状表现:
1、精神改变:很多的偏瘫患者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个性的突然改变和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2、肢体麻木:患者会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而且患者还会出现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晕倒。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时发时停。
3、出现嗜睡状态:患者会突然出现嗜睡状态,即整天的昏昏欲睡。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等。
4、头晕:特别是突然发生的眩晕。头痛,与平日不同的头痛即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这些表现在偏瘫患者中也是极为常见的,希望能够引起患者的注意。
5、恶心呕吐:患者经常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刚开始还不怎么在意,可是后来患者自己也会感觉到这些不是偶然,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另外,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耳鸣。一侧或某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血等症状表现。
温馨提示:偏瘫病人由于恢复慢、活动受限而产生悲观失望、精神忧郁等各种心理。因此在护理此类病人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尊重和体贴关心他们,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锻炼。针对比较常见的痉挛性偏瘫患者,单纯的康复锻炼容易反弹,效果不佳,就需要结合FSPR手术将异常增高的肌张力降低,为后期的康复锻炼提供有利条件,使患者尽可能的趋于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根据偏瘫情况,酌情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脑部修复。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预防压疮、肌痉挛、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中枢性疼痛、抑郁、吞咽功能障碍等。
一般治疗
发病期间宜静卧休息,适当活动下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对症治疗,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应首先治疗脑血管疾病。
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血糖、血压等情况。
血压控制
准备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在收缩压<185 mmHg,舒张压<110 mmHg。卒中后的低血压应根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
血糖控制
血糖升高时,应控制在78mmol/L~100mmol/L;而低血糖发生时,应给予升血糖治疗。
4 宜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质饮食。
药物治疗
对于存在肢体痉挛的偏瘫患者,可以全身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及盐酸乙哌立松,或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石碳酸、肉毒素等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肌痉挛。有精神病史、脑血管病患者和老年人慎用。
中医治疗
多项研究认为,针灸、穴位按摩、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血栓通、养阴熄风通络汤等药物可用于偏瘫患者的治疗。
针灸刺激运动区能加速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进而恢复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和调节功能。
穴位按摩能促使病灶内尚未完全坏死的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促进病变区域和正常神经突触传递,发挥神经兴奋性,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时机:为了避免过早活动加重原发神经性损伤,一般主张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疾病无加重的情况下开始康复。
康复周期
Brunnstrom将偏瘫康复分为6期,评判依据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张力与运动模式的变化。
1期为患者不出现随意运动;
2期为患者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显著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4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期为患者肌张力逐渐恢复,并出现精细运动;
6期为患者的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运动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按照疾病时期进行的康复
急性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的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同时也要通过调整肢体和体位转换来预防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2~3期,除急性期治疗外应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肢主动活动。
恢复中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4~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3~4期,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抑制异常肌张力。
恢复后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4~6个月,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5~6期,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存质量。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有些患者在发病后6~12个月,有些在发病后1~2年。加强残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复,包括矫形器、步行架和轮椅的应用。防止异常肌张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
病情分析:您好,伤到哪里了?脊髓损伤?还是脑损伤?除了肌张力高以往,还有其他症状吗
指导意见:建议你详细描述你的问题。如果是脊髓损伤导致的症状,,可以进行针灸治疗,理疗,功能锻炼等等。这个病也没有很特别的方法,必定时间也太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