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分为上段、中段、下段3个部分,不同节段的颈椎操作方法略有差别。操作要点:在整个正骨过程中,保证“关节力点”都不离开复位拇指,并且要在患者颈椎自然活动范围内完成复位,复位成功后,拇指会有振动感或跳动感,可以有响声也可以没有。
一、寰枢关节脱位
颈椎第1、第2椎体的连接,为寰枢关节。
因其形状特殊,列为特殊颈椎。
其特点是,寰椎位于脊柱最上端,全骨呈不规则的环形,一无椎体,二无棘突,主要由两侧的侧块及连结于侧块之间的前后弓构成的后面中部有关节前弓凹,侧块为两侧骨质肥厚的部分,上面有关节凹支持头颅,与枕骨髁形成寰枢关节,下面有下关节面,与枢椎相连。
枢椎为第2颈椎,形状与其它颈椎相似,但在椎体上有向上突出的齿状突起,称为齿状突。齿状突根部较窄,其前面有关节面,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相关连。两关节的周围,有环绕交织的韧带和其它软组织的包绕,但两椎体之间无椎间盘。因此两椎的关节比其它关节活动范围大.
病因病理:
由于寰枢关节的结构与连结特殊,在外来暴力的情况下很易致伤,造成脱位。重者易造成齿状突骨折或脊髓、神经损伤,引起高位截瘫。
症状与诊断:
寰枢关节脱位中寰椎前脱位多见,脱位后,头部多支撑不住,头向前低,局部酸胀疼痛,往往用手托住下巴走路,头部运动功能障碍。重者四肢麻木,酸胀疼痛,霍夫曼试验阳性.x线侧位片显示错位,局部压痛明显。
治疗:
患者端坐位.助手站在患者一侧,一手托住患者的下巴,另一手托于枕骨部,双手向上引拔。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重叠放在助手手背上,两手同时相对用力推、扳,即可复位。但手法要轻巧缓慢,不可用力过猛,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良后果。陈旧性脱位,一人即可操作,复位后,用脖套固定4-6周,每周复诊1次,口服活血止痛药10天,即可痊愈。
二、颈椎软组织损伤
1.颈椎间盘脱出症
颈椎,正常人有7个椎体,特殊椎体有3个,即第1、第2、第7,3个特殊椎体在前面已经介绍了第1,第2两个。
第7颈椎称隆椎,形状和大小与上部胸椎相似,其特点为棘突长而粗大,近似水平位,末端呈结节状,浅居皮下,常作为辨认椎体序数及针灸取穴的标志。
其它4个为一般椎体.颈椎除第7节和第l胸椎的椎间盘外,共有5个椎间盘.第l、第2颈椎无椎间盘.
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可相应的改变形状。当脊柱向一侧弯曲时,椎间盘被挤压的一侧变薄,而对侧增厚,同时髓核也向对侧轻微移动.伸直时,则又恢复原状.
病因病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椎间盘可因受到多次反复的损伤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导致纤维环的退行性变.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烈动作,或暴力撞击下,可发生纤维环破裂,造成椎间盘变窄,形成椎间盘纤维破裂症,以致压迫脊神经根。
症状与诊断:
颈椎间盘脱出症和腰椎间盘脱出症影响的范围不一样.颈椎间盘脱出症影响四肢,而腰椎间盘脱出症只影响下肢.因此颈椎间盘脱出症比腰椎间盘脱出症病情重.当颈椎间盘脱出以后颈背部酸胀不适,上肢有放射性麻木酸痛。
x线侧位象显示生理曲线消失,重者反弓张。
治疗:
手法治疗,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在患者背后.一手放在头顶部,将头推向健侧前方,另一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处,放在头部的手在轻轻推动的情况下,慢慢向前或向突出的一方回旋,直至后仰头位.同时置于棘突的拇指,向健侧前方适度推、拨棘突,若拇指下有“咕喽”滑动感,即已复位。复位后,松解颈肩部紧张的组织。手法看。
2.胸锁乳突肌损伤
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为一强有力的肌肉.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端,肌束斜向上方,止于乳突。其作用是两侧收缩,头向后仲;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病因病理:
胸锁乳突肌损伤多因头向侧后方过仰而致。如物体挤压头部,向后侧方仰头过度,或突然躲避眼前物体,或颈部受风寒侵袭,或过急侧后仰和物体的直接撞击等,都易致伤。
症状与诊断:
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伤后肌束肿胀疼痛,头向健侧方倾斜,旋转困难、疼痛,触诊肌束变粗,压痛明显,肌张力弱,
治疗;用一拇指指腹沿肌束纵轴方向轻度推压,
作用:能将肿胀的瘀血消散2周即可痊愈。
3项韧带扭伤
病因病理:
项韧带的损伤,多有外伤史。如急转头部或重物挤压或撞击,都易致伤.颈部受外邪(风热、湿、燥、寒)的侵袭,也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症状与诊断:
伤后,一般局部有轻度肿胀,头部活动受限,疼痛,呈微低头状。触之条索样物“吱吱”作响,压痛明显。陈旧性损伤,触之钝厚,局部有压痛。重者仰卧屈颈疼痛加重,翻身困难。
治疗:
手法治疗,用单或双拇指沿纵轴从上至下复贴,拨正离位的肌筋.复贴手法4~5次后,被动左、右旋转1次头部,再用拇指置于伤处,轻度向前顶压5—6秒钟.顶压时一手托住患者下巴,以免低头,然后再用复贴手法上下走行2次。同时用1号外用洗药6次,肿胀痒痛者可口服活血止痛药物.2周内少低头,不用高枕。项部复贴手法见下图(图74)颈椎半脱位
三、颈椎半脱位与慢性颈椎病
1、颈椎半脱位
病因病理:
颈椎半脱位多因外伤而致。如跌扑、冲撞、坠下头部着地、重物挤压、急剧仰头或急转头部,均易造成颈椎半脱位。
症状与诊断:
伤后局部肿痛,颈肩背部酸胀不适,有的如同肩扛重物之压痛.头部偏歪向健侧,头部运动功能障碍,活动头部时疼痛加重。重者起卧困难,不能翻身。触诊伤部隆起,压痛明显,向患侧扳动头部时剧痛,有时还伴有向上肢放射的麻木胀痛感.
治疗:手法治疗,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一助手站在患者前面,用双手捧住患者头部两侧向上拔,同时医生用一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顶住脱位椎体的棘突隆起部位,向脱位相反的方向推压,若听到轻度的“咔嚓”声或拇指下有滑动感,即已复位.伴有骨折时,手法要轻,必须谨慎小心,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复位后,用脖套固定。
2.慢性颈椎病
慢性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40~60岁的人多见.此种病早期多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当一系列临床症状出现后,就会影响正常生活.以往临床经验证明,对颈椎病应当早期预防和治疗.
病因病理:
慢性颈椎病,也可称作颈椎综合征。一是多次轻度损伤引起;二是颈部外受风寒所致;三是工作姿势不当或长期低头作业,夜睡高枕,久而成疾.初期多表现为颈肩背部不适,触之颈部发凉,因为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挛缩,当急转头时,易造成扭伤。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生理曲线逐渐消失。
症状与诊断:
患慢性颈椎病的人多说不出病因,触之皮肤变硬发凉,韧带有条索样剥离感或“吱吱’作响声.有的颈部功能受限,头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背部有如同背重物的紧缩感.痛点多表现在肩胛内上沿和胸椎3、4之间.重者翻身困难、剧痛,上肢酸麻胀痛,久之则肌肉萎缩.
治疗:
手法治疗,用拇、食、中三指置于颈部两侧,上下运行拿捏4-5次,使颈部周围紧张的组织疏松。伴反弓张的颈椎,一手置于下巴向后扳,同时另一手拇指置于棘上向前推,两手相对用力推扳,用以矫正反弓张.伴侧弯的可用推扳手法矫正.开始手法要轻,不能盲目乱推扳.患严重强直性脊柱病者,更不能急于采用矫形手法。应先用松解手法,待症状好转后再用矫形手法.3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可好转或痊愈。愈后有的体征虽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但症状可消失.有的通过矫形手法治疗后,不但功能恢复正常,症状也完全消失。
肩胛骨酸痛主要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不当导致的,与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是可以通过调节一些生活习惯来进行治疗的,如果情况严重就细腰去医院进行治疗了,下面就来详细了解肩胛骨酸痛的治疗方法吧。
1、局部热敷
一般肩胛骨疼痛处气血都是不通的,而热敷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而且热敷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药物,药物热敷可以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缓解肩胛骨的疼痛。
2、按摩缓解
肩胛骨酸痛一般肩胛内侧肌肉会有僵硬和压痛,有经验的正骨医生还会发现局部多伴有胸椎错位的现象。按摩可以放松僵硬的肌肉,缓解酸痛,促进血液的循环。还可以通过正骨整脊,彻底改变病症。
3、拔罐治疗
肩胛骨酸痛的诱发原因之一是寒气侵袭,导致肌肉僵硬,酸胀,拔罐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可以采用走罐或者拔罐放血的方式来改善肩胛骨酸痛。
4、艾灸治疗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提升阳气、拔毒泻热的作用。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祛除寒气,缓解肩胛骨酸痛。艾灸可以选择肩井穴、肩_穴、大椎穴等穴位。
5、适当运动
肩胛骨疼痛在白领身上是比较常见的,原因是长期伏案工作学习,易导致肩胛骨僵硬、疼痛,连累肩膀胳膊活动不灵便。这时候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平时也要有意识的锻炼肩部肌肉,增加稳定性。可以在双手自然下垂的情况下做耸肩动作。也可以做双手上举或者双手像外打开的动作。
6、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如果肩胛骨酸痛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通过上面的方法治疗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那么就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千万不要耽搁,以免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7、肩胛骨酸痛预防方法
1、两腿站立,与肩同宽。收腹挺胸,身体微向前倾;
2、双上肢以肩关节为轴,做一前一后的单摆运动,双手相向、相对运动(左手在前时右手在后,反之亦然);
3、头颈部肌肉放松,随着手的前后摆动,头颈部节律性的左右摆动,其方向与摆向后方的上肢一致。
请注意,上述三个动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步协调、一气呵成的。朋友,当你出现颈肩部疼痛不适的时候,请进行“甩手疗法”吧。
站桩肩膀疼痛,除了极少数肩部病伤原因而致疼痛以外,其余多数甚至全部都是脊柱不正所致!脊柱不正的位置在胸椎,胸椎须微调,也就是大动不如小动,多数人都是胸椎左右弯曲!纠正方法是拔背同时左右上下微调。站桩实际就是正骨,首先正脊柱,细微末节纠正指关节与趾关节,贯穿部位是腕关节与踝关节(这几处关节骨头多)。当务之急首先纠正脊柱胸椎!两肩高低都必须调配至一样水平,这就是肩撑肘横,松肩要领在拔背,拔背要领在左右微调(拔脊骨的前提左右调),不断的微调脊柱尤其是胸椎。炼多少年也必须仔细认真的微调胸椎!一切架子无论是站桩还是套路都以脊柱为正骨核心!古代正骨才能开拳,否则一上来妄动必然以错误姿势形成习惯后患无穷!胸腔问题包括心肺问题也在胸椎上,因为脏腑涉及到各部肌肉与筋膜的表里内外相互牵系。什么是放松?秘诀就是正骨!切记,任何桩架都不是摆出来的,而是正骨正出来的。正骨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桩架。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核心要领是正骨!什么头顶悬尾闾中正,先把胸椎弄明白再深入细微。注意头部绝不能刻意用力上顶!脊柱要领如有师傅现场指导也要自觉,否则一条脊柱也要累死师傅,功夫入门是正出来的,桩功如是,动式亦如是,动式拳架还涉及到眼神与气息许多要领,那还远着呢。站桩的眼神也有许多细微要领须自己用心纠正,要时时刻刻找毛病!正脊正己,炼脊炼己。
经常有人会问用的是柔性正骨嘛?那么柔性正骨到底怎么正得骨?对这种正骨手法也有许多思考。“柔性正骨”的操作绝大多数时候就想手放在骨头上不动,或轻轻地按动或蠕动,与各种牵拉、旋转、拧动的正骨手法不同——甚至连屈指自从接触关节整复类手法时各位老师强调的“愈合先离”的操作要点也没有。
所谓“柔性正骨”看上去就是手掌或手指“按”在治疗部位上,并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还有就是以手掌叠按在多个椎体的棘突上向下按动,单纯从外形上看并没有什么稀奇。
后来在一些临床上实验这种手法,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1、有些人“按”一会儿就其效果,不必用力“正骨”;
2、有些人“按”需要一定的方向并保持一定的时间,才有效果;
3、有些人始终无效;
4、有些人第一次无效,做几次反而有效;
……
所谓“正骨”的理论其实有一bug:那就是为什么正常的关节运动不能“正骨”而非要把病人摆成不同的姿势然后在施以外力才能“正骨”呢?
前些时参加一些老师的课程,上课时老师提问:“人体最重要的感觉是什么呢?”
许多同学包括我本人也想回答是“痛觉”,但老师的答案是:“本体感觉”——即自己知道自己关节肢体位置的感觉。
人体有趋利避害的机制,在所谓姿势调控或运动控制过程中人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以“正骨”而言,正骨的目的是恢复人体对关节位置的感觉和控制,具体的方法是让人体的骨骼尽量归向中轴或接近正常的结构(屈指曾借用秦文清老师的概念称其为“先天本位”)。正骨或手法治疗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运动的治疗方法,起效的快慢则取决于“患者对自身肢体位置的了解程度”!
正骨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体对关节位置的感觉和控制,所以并不一定要扳的咔咔响才是“正骨”——以此来理解“正骨”则各种柔性正骨的方法无非是为了恢复人体对关节的感知和控制,其实正骨完全不碰骨头和关节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近年来台湾某先生的正骨理筋之文颇多春秋笔法,近日竟见有所谓“隔空正骨”之言论,但从此理思考则可以理解了)。
柔性正骨看似仅仅是手的不同部位按在骨头上不动,其过程则类似太极拳之“听劲”。先用及小的力量问动骨头,感知骨骼所受的异常拉力——这个拉力用先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张力异常”或“应力异常”,其来源有可能是关节囊、韧带、肌肉或筋膜等等。再用很轻的力量按动骨骼针对性的“卸掉”这些异常应力,而达到“正骨”的效果。
假设椎体的受力如虚线方向,此时按骨的方向是铅笔所示@的方向,才能达到“正骨”的目的,而非铅笔所划的虚线方向。看似简单的“按住不动”或“按住蠕动”,实际上手指或手掌的用劲(并非用力)方向是很复杂的。当年我在观摩毛先生治疗时,见他在应用柔性正骨之后,往往配合有类似传统正骨的颈椎侧板或胸椎的端提手法,这种操作应该是为了在卸掉单个骨关节的异常应力之后,通过“扳响”的手法调整关节囊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关节囊附近有很多本体感觉感受器,只用轻力按动骨骼可以更多的刺激这些结构而令身体恢复对关节的控制。与此相对应的是脊椎矫正活化器(整脊枪)刺激关节附近本体觉感受器用的方法是“快速、低幅度、冲击”的方法,这个方法之所以要“快速”是为了让肌肉“来不及”反射性绷紧保护关节—— 用手法模拟锤疗工具的经典动作就是李华老师的“锤正”正骨法。
柔性正骨及吸附力正骨是都是“慢速、低幅度、蠕动/滑移(吸附力方法)”,这些方法的操作是用相对缓慢的速度和较小的力量触按骨骼,通过灵敏感知骨骼异常应力来源针对性地卸掉加在骨骼上的异常应力,这种触压需要操作者的力量切实地按在骨上通过骨骼拉动关节囊即可,而不能再用过多的力量拉动肌肉。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对骨骼应力来源有所感知,运用医者的“听探的良知”来激活病人的“顺化的良能”来达到所谓正骨的目的。传统伤科从业人员多兼习拳术的原因也在于此,不过是通过拳术训练增强人体对劲力的感知能力和对劲点的控制能力而已,因拳术家受职业所限时常经历跌打所以治疗伤科之经验也尤为丰富。
没用。
肩周炎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40多岁50岁之间容易发病,因为比较疼,且持续时间长,而且也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可以治疗,所以发病期间是比较痛苦的。
但是,肩周炎发病,正骨是没有作用的,有时候甚至会起副作用。发病期间多休息,不提重物,可热敷。因为是自限性疾病,过一段时间都会自愈。这个一段时间,短的可能一二十天,长的可以三五个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