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现代启示

《易经》的现代启示,第1张

 导语:《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徵“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先以“坤卦”开始,象徵“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入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为《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歧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之说,便是以“民卦”的半象为用。

 易名的定义

 后世有人从《易经》内容所举例的动物,如龙啊!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着眼,并且采用《系辞传》所说,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诸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不过,此说并未引起重视。

 到了近代,有人认为“易”便是蜥蜴的简化,蜥蜴这种生物,它的本身颜色随时随地变化多端,当它依附在某种物体时,它的颜色,便会变成与某种物体的色相相同。《易经》是说明天地间事物的必然变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犹如经书中的龙、象等一样。但总不能叫它是“蜴经”,因此便取名为“易”。主张此说的,以日本的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为蜡烛台、“禹”是爬虫,同样的都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么《易经》的“易”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根据道家易学者的传统,经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所标出,认为易”字,便是上日下月“日月之谓易”的定义,最为合理。“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

 并且从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确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证明道家传统和魏伯阳之说“日月之谓易”的定义之准确性。目前《易经》的学术思想,在西方欧、美各国,逐渐大加流行,我们自己对国家民族祖先文化准确的定名和解释,绝对不能跟着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损文化道统的尊严。

 《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化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者,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的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羲画卦,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

 (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

 (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

 (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

 (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

 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以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的观念来推定。其实,这个“演”字,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为什么《归藏》易的排列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都是辅翼易学、发扬而光大之主要著作。这便是:

 (一)上经的彖辞。(二)下经的彖辞。(三)上经的象辞。(四)下经的象辞。(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八)说卦传。(九)序卦传。(十)杂卦传。

 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

 一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念,完全从尊孔的意识出发。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韩宣子适鲁,见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辞、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学的传承及其他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易学传承的系统。

 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传》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讲,这点应当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无太准确的资料。唯后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辨,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菑川)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

 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传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述,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探羲皇之室。

 两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汉以后直到现在,大致综合易学发展的系统,我过去曾胪列它为两派六宗。所谓两派:

 (一)即是以象数为主的汉易,经唐、宋以后,其间贯通今古的大家,应当以宋代邵康节的易学为其翘楚。又别称为道家易学系统的,这便是道家易学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间接受到王辅嗣等易注的影响,专主以儒理来说易的,这便是儒家易学的一派。

 所谓六宗:

 (一)占卜。(二)灾祥。(三)谶纬。(四)老庄。(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晋之初,由阮籍、王弼等开其先声。继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儒理”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一范围。史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观点。

 事实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说,还不能尽概两千馀年易学关连的内容。如果加上由象数易学的发展,包括术数的杂易等,应该可归纳为十宗,除了以上所说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七)医药。(八)丹道。(九)堪舆。(十)星相。

 至于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师,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禅解》、道盛和尚的《金刚大易衍义》等,都从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开发,虽别有会心之处,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学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学,都以象数为主,比较偏向于固有的科学性质,素来不为寻章摘句、循行数墨的学者所能接受,因此在过去的学术专制时代中,便被打入江湖术士的方伎之流,无法有所增益与发明,颇为可惜。

 事实上,《易经》学术思想的根源,如果离开象数,只是偏重儒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未免是很大的损失。古人所谓“象外无词”,也便是这个意思。如果潜心研究象数的易学,配合科学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发现,很可能会替中国文化的前途,开发更大的光茫。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企图,但始终不敢脱离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寿的《易林》、京房的《易传》、南宋以后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以及假托邵康节所著的《河洛理数》、明代术数家们所著的《太乙数统宗》等易书。虽然对于象数易学,别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胆地创设卦爻辞例,但仍困于灾祥休咎的观念,只作人事吉凶的判断,并未扩充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学的风气颇盛,如王船山、惠栋、江永、焦循等,都有专著,唯仍多依违于汉、宋儒易的范围,为清代的经学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斋、尚秉和颇得象数的效用,亦自成家。

 易学的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之范围。换言之,唐、宋以后所谓易学的内涵,它大要包括有“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

 “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此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维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内涵,无非教人知变与适变而已。知变是“理”智的结晶。适变是“象、数”的明辨。《礼记·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絜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絜静”的意义,是指易学的精神,是具有宗教哲学性的高度理智之修养。所谓“精微”的意义,是指易学“絜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

 从“理、象、数”的精华来看易学,由“乾”、“坤”两卦开台,错综重叠,旁通蔓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

 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乾、坤、剥、复、睽、家人、归妹、渐、姤、夬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四次。

 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元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画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絜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本书译事的经过

 本书的完成,说来非常惭愧。远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沧波先生对我说:商务印书馆要翻译《周易》为白话,这个工作,原来是由刘百闵先生担任。刘先生承诺以后,忽然作古,所以王云五先生与程先生谈起,想叫我来担任这个工作,我与百闵先生也认识,当时听了,便冲口而出承担了此事。在我的想法,如果没有别的打扰,每天翻译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谁知开始着手翻译时,才发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

 一、译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须要尽量与原文原意不离谱。不可以随便说自己的易学见解,也不能独取某一家的易学见解为准。

 二、上古的文字,一个字或两三个字便可代表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语意。如果已经了解了古文的内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来就是白话,用不着更加语译。现在既要用现代语来译出,既不能离经一字,又必须要加上解释字义、考证原意等工作。有时原文只用一个字,但我们需要用好多字来表达它,而且还不能作到尽善尽美。因此便要在“今译”以外,再加“今释”,才能了解。

 三、历代学者对于“五经”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库”以后的著述,如《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等书以外,要算有关《易经》的著述为最多,而且各家都别有会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这些资料而不顾,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当时的立意,是以汉易为原则,尽量避开宋易的解释。因为易学的内涵,虽然以“理、象、数”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象、数”的汉易,其理自然便在其中了。“象外无词”,原是研究易学的笃论。

 有了这些问题横梗在前,所以开始翻译乾坤两卦时,便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其馀每一个卦,原意计划用一个星期把它翻译出来,结果还是不能如愿以偿。

 在这一段时间,除了手边原有收藏有关《易经》的书籍以外,还得王新衡先生的帮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国学集要》第十种中有关《易经》这一全部的书籍,盛意可感,至今还欠上这笔情债。

 跟着,我的俗事和课务纷至沓来,实在无法闲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观”卦时,便搁笔迟延,一直没有继续工作。中间曾经写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请高明完成此事,结果岫老又坚持不便改约。

 去年春天,徐芹庭来看我,谈到《易经》译稿的事,他看我忙的可怜,便愿意替我完成其事。我当时也想叫他试试看。因为芹庭刚进师大的那一年,便认识我。除了欣赏他诚朴的气质以外,还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一个孝子,每个星期都要赶回苗栗乡下,赤脚耘田,帮助父母去种地。所以我就叫他先从《来注易经》入手,希望他对《易经》下番工夫,结果他的硕士论文照着这个目的来完成,博士论文则研究汉易。他目前偏重“来易”和汉易。从我研究“象、数”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远在国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后,芹庭送来全部译稿,他从“噬嗑卦”以后,一气呵成的成绩。我看过以后,便对他说:“很可惜”你仍未脱离“来易”及汉易的范围。但是,有了这样的成就,的确很不容易。

 这样一搁又是一年。到了年底,程沧波先生又催我交卷。我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芹庭的译稿,而且由芹庭负起这本书的著作责任。结果得到岫老的勉强同意,但说必须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因此才有本书的问世。

 但我仍以至诚,向商务印书馆和王云五先生以及读者,致无限的歉意。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达成想像中的任务,希望将来能够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经》的研究,贡献给大家以作补偿。这是否能成为“既济卦”或“未济卦”的祝词,便很难预料了。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二、鲁迅论《儒林外史》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敬梓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三、关于科举制度 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四、被严重扭曲的人格——《范进中举》评析(郭英德)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这是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明代开始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以上是对清代的科举制度的一个简单的介绍。知道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我们就知道范进在科举仕途上的跋涉是多么艰难的,也可以知道范进在科举仕途上都学了些什么书,他学问上的训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这是了解小说的一个基本背景,就是科举考试弥漫天下,八股文弥漫天下,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当中出现了范进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但在当时又是很普遍的人物。 范进是广东南海县人。小说对范进这个人物的描写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写他中举之前,第二个段落写中举之时,第三个段落写中举之后。通过这三个段落,我们可以看看在当时科举制度下,在以八股文来衡量人的学问、文章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一般的读书人、文人士大夫,他们的心灵是什么样的情况。小说通过范进这个人很生动地揭示了当时读书人的心灵。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段落,范进中举之前。范进中举之前又分两个小段:一个是进学之前,就是考中秀才之前;一个是进学之后,即考中秀才之后。进学之前是范进经历的很漫长的阶段。小说写范进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应考了,在30多年当中,他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他在小说中一出场,年纪已经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范进整整考了35年的时间。在这35年中,他经历了十二三场的考试,但他始终是一个童生,童生是刚刚起步,参加初试,还没有真正获得科举考试的名分。要有一定的名分,得是秀才,才算进了学。没有秀才的身份就不能进学,还是一个老童生。像范进这样的老童生在当时是很多的。小说前面描写的周进也同样是个老童生。范进也好,周进也好,他们名字都有一个“进”字,可他们通过这么漫长的科举道路的跋涉,却一直进不了学,小说这样描写是很有意味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人名,但名字中有一种意味。 小说描写范进一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这个时候已经是12月上旬了,他却穿着很薄的单衣,所以他冻得乞乞缩缩的,非常猥琐、非常悲凉的图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进入考场以后,因为年纪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几块。这是非常悲凉的形象。这种悲凉的形象一出场就给人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范进从20岁到54岁一直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一考再考?这要了解当时的实际状况。当时的读书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并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路可以走,他所能走的路是非常狭窄的,就读书应举这么一条路。天下的读书人很多,这么多人都挤在一条小胡同里,为什么不去找别的路呢?比如去经商,去学医什么的。为什么就非得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呢?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这诱惑力就是,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你跃不过它,又怎么样呢?小说写范进,虽然这么多年的科举考试一直考不上,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样一种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读书人的确是非常可悲的,当然也是非常可怜的。但他们到底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这是他们为什么能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跃过这个龙门,成为“人上人”。 那么,为什么范进这样的人,这么长的时间考不中秀才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当时的人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在的,怎么我的文章很好,但考官看不上呢?所以只要文章能中考官的意就行了,要揣摩考官的意图,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考生自己的文字能力,这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八股文的写作是一种很古板、很死板、很教条的写作,但这种很死板的写作也能体现某种文学的或文字的才能,所以很多十来岁、二十来岁的人,也能考中进士。那么范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描写: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周进来考童生,已经有了一种先验之见,因为周进很长时间的科举考试连童生都没考上,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款买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考上了举人他才考上了进士。所以他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他特别关照范进。小说有很生动的描写:周进看范进的卷子,用心用意地看了一遍,但他感觉的是,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根本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所以他心里想,怪不得三次都没有进学。但他想还是再看一看,所以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而这一看看出点门道、看出点意思来了,所以又硬着头皮再看第三遍,看了第三遍后,他才恍然大悟,说了这样的话:“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天地间之至文”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了。那么好到什么程度呢?他说:“真乃一字一珠!”那一字一珠的文章他怎么第一遍就没看出它真金的闪光呢?这就很奇怪了。他也在讽刺自己,实际上文字到底有多好呢?读了一遍、两遍、三遍,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看完后他就感叹了:“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所以,别的卷还没看,他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就中了秀才。 范进的个人生活是非常贫困的,那么他的家庭生活又怎样呢?小说里又有一段描写:他住在茅草棚的屋子里,这个屋子破破烂烂的,没有什么家具,没什么豪华的摆设。他的岳父是卖肉的,叫胡屠户。本来卖肉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在范进面前他有特殊的富态,因为他有钱,范进没钱,经常要靠他的资助,范进一家才能勉强度日。这个时候范进对他说:我中了秀才了,我想到省城里去考举人。胡屠户把他臭骂一顿说:你能考上秀才就是你的福分了,这就是你的命了,再想考举人,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别说吃天鹅肉,连天鹅屁也吃不到了。他看不起范进。于是范进悄悄地向别人借了钱,就去考试了。这是范进中举之前,主要写他的悲惨的境遇,同时也写了造成这种悲惨境遇的社会原因。 下面再来看看范进中举之时,小说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范进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家里已经好几天没吃的了,母亲也饿得两眼昏黑看不见。无可奈何,他只好把家里惟一一只老母鸡抱到集市上去卖。这个时候有人说他中了举人,他根本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来。一拉回来,便看到他家里高高地张贴了他中举人的报帖,这个时候范进不得不信,在这个信与不信的犹疑之间,他突然痰迷心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高声地说了一声:“噫!好了!我中了!”说完之后,他往后一绊就跌倒了,不省人事。人家把他灌醒后,他还是迷迷瞪瞪地,笑着就往外跑。这里有一段很详细的描写,对他的“疯”的描写。“疯”到什么样呢?疯到自己到集市上摔了好几跤,浑身血淋淋的,拍着笑着,还在一个庙的门口站着,满身满脸都是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还在那儿拍着,一直叫:“中了,我中了!”范进为什么疯了呢?好好的一个人,这么好的事情,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原来这是喜极而疯,他盼望的中举这一天对他来说是十分漫长的时间,整整35年过去了,到第36个年头他才盼到了中举这件大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他只有原来的一次次考不上的心理准备,考不上再考,他没有想过一旦考上了怎样。一旦他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经受巨大的欢喜,所以他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旁人也说:“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欢喜过头了,一口痰涌了上来,迷了心窍。从这儿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的确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同时对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巨大的摧残,这种摧残是潜移默化的,摧残到什么样呢?摧残到了人不像人的样子,丧失了人格,散着头发,满身满脸的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还跑到集市最热闹的地方,在那儿当众宣布:我中举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甚至都不相信自己中了。这种摧残人性的描写,让我们在笑的同时,心底也冒出一种悲凉。范进是非常可笑的,但更是非常可悲的。而且这种可悲不是范进一个人,在当时是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小说里描写,前有一个周进,这儿又有一个范进。这里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时候,而周进还没中举时,就几乎是疯了。他到南京看到举人考试的考场,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跨进那个考场,他一头撞在了考场中隔断的板子上,撞得头破血流,心里悲伤自己连踏进这个门的希望都没有。可以想见当时很多的读书人都要经受这个科举考试,很长时间考不上,但这是惟一可走的一条狭窄的路,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他也得走。 中举以后的范进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这里头有个寓意性的描写。范进虽然身份低,但毕竟是个举人了,中举给他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整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范进疯了后,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打他两巴掌,让他把口里的痰吐出来,他就能够清醒过来了。那么由谁来打呢?谁也不敢打,只有请他的岳父胡屠户来打:他的岳父平时对他任打任骂是常有的事儿,刚才讲了,他在范进中举前还经常骂范进呢。可这个时候胡屠户也不敢打范进,他说,中了举可是老爷了,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不是随便可以打的。但现在为了救他,没有办法,非打不可,只好壮起胆来打了他一巴掌。这一打,范进就清醒过来了。可胡屠户的胳膊却像不听使唤了,怎么抬也抬不起来,隐隐作痛,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所以他明白了,文曲星果然是打不得的。范进还是范进,可是中举给他带来了整个身份地位的变化,像有神附身一样,整个身份就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这当然是一种夸张寓意性的写法,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这种普遍的心态造成一种社会舆论、社会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范进才会闷着头,一门心思地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一旦走成了,他就能够身价百倍。小说写范进在疯的时候像在梦里一般昏昏沉沉的,什么都忘了,可醒来以后他还能记住一件事,“我也记得我中的是第七名”,别的什么也不记得了,但中了举人这件事他是横亘于心,所以才逼得他疯了。相信又不敢相信,在巨大的心灵挤压下,他的精神承受不了。这是讲范进中举之时的情况,也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一段描写。 那么紧接下来就是中举之后。中举后,顺理成章地,范进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此以后,果然有了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人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的奴仆、丫环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又搬了新房。这又有一个问题:范进才刚刚中举,为什么这么多人给他送房、送钱、送粮食,甚至来他家当仆人呢?刚才说了,中了举人就意味着做官当老爷了。而在清代,做官当老爷就意味着发财。清代有句谚语,《儒林外史》中也写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中举就意味着做官,做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这么多人给他送钱、送房子,都是要求有报答的,就是他做官后,给他们一定的利益,大家都有利,这个利当然比他们原先送的钱财要多多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不中举是大不一样的。吴敬梓在一首诗中写道:“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一贵一贱是身份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权势变化。所以范进中举后,他和胡屠户的关系就完全不一样了。中举之前他要靠着胡屠户的救济才能生活,可是中举之后他就可以给胡屠户送银子了。他有权了,他是大官的“预备役”了,当然这也显示出了他的地位,体现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范进自身地位的变化也引起了他人格的变化。当他经过了那么艰苦的科举道路的跋涉,终于做官以后,是不是更加爱护百姓,更加珍惜自己的地位呢?并不是,相反,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科举的跋涉,一旦当了官,他要找补回来,补偿他30多年失去的这些利益,所以他整个的性格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举之前,范进是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人,小说中描写“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自己吃不饱穿不暖,有点钱还想到救济邻居,见到平头百姓还和他们拱手作揖,和他们平起平坐,因为他本身是个平民百姓。那么中举之后呢,他就完全不一样了。中举后连称呼都发生了变化。在中举之前,他称胡屠户是“岳丈”,是尊称,可中举之后,他称他的岳父为“老爹”了。虽然是长辈,但他的地位已经高于人家,他就不那么称呼了。小说第四回紧接着写范进一系列丑恶的表现。在张静斋的教唆下,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在酒席上还扭捏作态,不肯用银镶的杯子和筷子,以显示守孝,用木筷子,可夹起的却是大虾元子,送到嘴里吃。这是非常生动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进中举以后,他的人格被扭曲了,这种扭曲意味着他当官以后在仕途上将会怎么做,恐怕他会更多地去找回自己所失去的。那么对百姓、对国家,他究竟能作出什么贡献呢?这就很难说了。从中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是怎么选拔人才的,真正选拔出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从他人格发生变化的这样一种现象,可以看出当时千千万万的读书人的精神面貌。 鲁迅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从小说对胡屠户的描写可以看出来。胡屠户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叫做“前倨后恭”。前面非常倨傲,后面又很恭敬。当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他没事儿就骂他,甚至觉得把女儿嫁给这么一个穷鬼,简直是倒了一辈子的运。这么多年,不知道贴了多少钱去资助这一家人,因为这是他女儿家,没有办法。他说:“不知我积了什么德,才让你考中秀才。”范进向他提出考举人的时候,他破口大骂,把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吐了一口痰到他脸上,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口气非常傲慢。可是在范进中举的时候,他把范进送回家,看见范进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皱皱巴巴的,一路上不知给范进的衣服扯了多少下,想把它扯平了。小说写范进中举后送给他银子,他当时就吹牛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他的嫌贫爱富表现得极为真实。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才有范进不懈地跋涉在科举的道路上的表现。当然这里也写出胡屠户这个特殊的人,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描写。 小说还有一个很生动的讽刺,也是描写特别精彩的,就是对范进本身的描写。讽刺有不同的程度,较低程度就是诙谐的笑,较高层次是像火一样非常辛辣的讽刺。在范进中举前,作者主要是写他既可悲又可怜;在范进中举之后,作者则更多地采用“婉而多讽”的写法,没有直接写他,而是通过他的言论和行动揭示出他的丑恶内心,这时候更多地是用冷峻的讽刺的笔调,不留情面地揭示他内心的丑恶。特别是第四回,写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后来又中了进士,中了进士更是忘乎所以。本来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他到处卖弄自己的学问,让人家对他仰慕,甚至恬不知耻地说:“苏轼是我朝的普普通通的人,凭什么大家都夸扬他呢?”他连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都不知道。就是这种淡淡的描写,通过人的言论,人的行动,揭露了他既无知又无耻的嘴脸。这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扭曲人的人格、心灵的

婚礼习俗,即过去从说媒到成婚直至“望三日”的一系列礼仪与程序等等。

过去,男女间的婚姻都是由媒人说合。媒人将女方生辰八字递给男方,男方接受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灶山龛里放上七天,如果在七天内没有磕碰(如打碗、争吵、损伤等,大灾祸更不用说)发生,就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叫算命先生排一排(俗称评八字)。如果相合,就由双方父母带子女相亲(俗称踏亲)。那时相亲不面谈,相亲后又互相找人问讯,了解对方的家庭概况及人品。双方认同后,由男方择日子送小定(即定亲俗称定头),少量的钱和一些毛线、衣料等物。送小定一般不办酒席,双方准备一些比平常略好点的点心,大部分是以煮两碗面给二位媒人吃。至此,双方的婚姻初步落实。

然后是择定吉日,男方起贴送日子(俗称送大定)。就是男方将算命先生所择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对方,同时送给女方一笔可观的“日子银”和“衣裳钱”。此前,男方要向媒人了解精楚女方嫁妆准备的情况,根据嫁妆的多少与否确定“日子银”的多少。即嫁妆丰厚,日子银多送,否则就少送。当然,这也不是完全对等,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与大方程度等有关。至于日子单,即两封贴子,封面写有“全福”二字,帖内写一“正”字。再直行写上“敢献恳逑,窈窕淑女,伏维允诺,才郎俊秀。”或“谨呈雁币,佳偶天成,伏乞金诺,天作之合”等字样。再准备两封空贴子,两支毛笔和两块墨,给对方写回贴用。一切准备就绪,两位媒人吃罢早餐,将日子单、日子银、衣服布料、金银首饰,以及红鸡蛋、桔子、五色果、万年青、柏树枝等送往女方家。当日中餐,女方家办送日子酒,邀请内亲外眷来。宴毕,女方回贴,表示应允,在男方送过来的另外两封空贴子上写上“夙缘既定,鸾凤和鸣,恭承雁毕,百世其昌。”或“恭承雁币,夙缔良缘,宁候星期,南国佳人”等字样,以示接受并允诺(写贴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求统一)准备完毕,女方将回贴并陪礼一起托付媒人带回男方,男方晚餐邀请四亲六眷办送日子酒。至此,这桩婚姻大事算是基本确立,从此双方家长就可以亲爱的名义互相称呼。接下来,男女双方都为操办婚事作准备。

女方家购置子货(即嫁妆),亲戚朋友都要送礼物(俗称送嫁),过去一般送生鸡蛋、衣料或被服等。男方家则准备婚房与婚床,给亲戚朋友发贴请吃酒。日子的前三日,男方要宰猪送到女方家(俗称送轿前肉),一来为女方办酒宴所用,二来为女方给亲戚朋友作“送嫁肉”之用。同时送去的还有两条大鲤鱼、红鸡蛋、桔子等这叫送“梳头叶”。

吉日的前一天晚餐,男方办酒宴,俗称“暖房”。传统说法,做舅公的席位要坐上横头,舅公未到,众宾不每时每刻席,待舅公做好,才能开宴。暖房夜,男方的要好朋友(俗称洞房客或相好客)要进行洞房间的布置(俗称护洞房)。而在女方家,女方也在姐妹的陪同下,给自己的长辈们一一跪拜。

吉日的当天,在男方家称作“正场”,早饭后,发轿迎娶,接新娘的队伍出发,媒人领路,吹鼓手、扛嫁子(嫁妆)的相好客跟后,人数根据嫁妆的多少而定。另外,因为过去扛嫁子的在路上是不能歇的,尤其是扛箱的和挑被的,所以必须得挑选年轻力壮的人。当然,队伍中更少不了一对年少的“陪姑”。待嫁妆扛回来后,新娘迎进门,拜堂结束后,晚宴是最丰盛的一场宴席。

而在女方家,则有另一番景象,将要出嫁的新人首先要做的是“开额”,照着算命先生在择日子中写着的“开额”时辰和方向,(如东南方、正南方、西南方等),在上间前放一张桌子,根据所定的方向摆正,桌子放镜子一枚,还有花粉,敏子(一种像牙刷似的擦头油用的刷子),花、红鸡蛋、桔子、五色线等。新人端坐在椅子上,在镜子面前,由一位年纪较大在的又内行的妇人,在新人脸额上涂上粉,用一根细线打个结,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两头把线张开,贴在脸额绞面毛和额毛,再用碗锋(打碎的碗片)把额毛和眉毛刮齐。或者只是拿粉、刷子在等在额头上做一下样子,这就是“开额”。有的是早晨在女方开额称为“正娶”,男方要送一桌“开额饭”,在送轿前肉这一天就带过去。有的是下午到男方开额,称为“小娶”,“开额饭”就免了。迎亲队伍到达后,扛嫁妆的开始一件件绑缚嫁妆,整好嫁妆后,如果是近路的,要看主人家有没有请他们吃酒的意思,若没有酒的,扛起嫁妆即可起身。若是有酒的则吃过酒饭后,略早于新娘起身。

宴席即将结束新人上轿出门之前,媒人挑起一担鸡蛋等物先走,到了男方家,一直挑进新人房间,前一头要放在床上,后一头要放在人们准备好的高脚桶上(又称生儿桶)。在男方,看到媒人来了,知道化轿快要到了。

出门时间到,新人起身出房门,新人及其至亲者如母亲、姐妹们就得响响亮亮的哭一番,这正如俗话说的“割牛当叫不叫,嫁囡当笑不笑”。此时,叔伯房份中的哥哥们相扶新人脚不踮地的扶上轿去,这所谓“头未梳、脚未绕(缠),毛力大拔上轿”。意思是说姑娘不愿意出门,时辰一到就被硬拉出门。一路上,炮仗引路,鼓手吹打,花轿扛抬,扛嫁子跟随,热闹异常。

花轿进门,新人在两位陪姑相扶下走进新房(洞房),婆婆和姑姑或其他亲近的女眷,急急忙忙将准备好的茶送进房间,新人做个样子,表示谢接。

接下来就是拜堂,拜堂是整个婚礼中的重头戏。吹鼓手们一进门就坐在二间窗前,一遍又一遍地吹奏乐曲。司仪即傧相高高的站凳子上念傧相:“天开黄道福寿长,香烟渺渺喜洋洋,东西击得龙凤鼓,窗前鸣锣掌号响。”一曲开场白后,接着是请新人、请新郎,新人新郎请出以后,接着是拜天地、拜龙王、拜家堂、拜祖宗等。然后交杯酒,新人新郎敬位,拜双亲。礼拜完毕,接着是拜内亲外眷的长辈。这些长辈都要准备结拜钱,念傧相的逐一唱过去,另一人专门拿着每人的结拜钱注意高喊某某是多少钱。此时的观众们都先静听,后议论。其后是夫妻对拜。拜堂毕,吹打奏乐、放鞭炮,新人入洞房。

自新人下轿进洞房起,直到晚上送洞房前,新郎不得进入洞房间。一般情况下,新人这一天除早上吃过一点,一天没有吃饭。此时,厨官烧好一碗面,名日“长寿面”,叫女眷送入洞房,关好房门叫新人吃,新人或多或少吃些,剩下的别人不能吃,一定要叫新郎倌吃,此时又叫“和同面”。

拜堂结束后,众亲朋好友入席喝酒用餐,主人要一桌桌轮着敬酒,以示对客人们的到来欢迎与感谢,酒宴结束后,众人稍事休息,新郎倌则在洞房客陪护下,逐个找长辈跪拜,有些做长辈的故意躲藏起来,新郎倌也必须想方设法找到。这些礼节完成以后,晚上八九点钟光景,开始送洞房。送洞房有很多讲究,一般是在参加酒宴的亲朋中选定六位青年送新郎进入洞房,连同新郎新人共八人,名谓“八仙”。特殊情况下人数可增加八至十几位,视新郎的好友结交多少而定,但必须是成双数。

送洞房前,洞房客要准备两盏灯(以前用红灯笼,后来用美孚灯),一只托盘,盘上放一对蜡台,一对大红烛,一对酒壶,一对金花等。送洞房开始,洞房客中的“班长”闹洞房大都念唱,先唱“大八仙、小八仙”上楼梯,“开门、开锁”等洞房经进洞房。进入洞房“讨凳头、讨茶、讨碗头”等等。接着又是“新人摆十三花、分鸡子、分碟头”等等,套路五花八门。在这一连串的程式中,始终都是新人在洞房经内容的要求下做,洞房内又与洞房外的份头邻舍等闹洞房者对着念唱。如“开门、开锁、讨凳头、讨茶、讨碗头”等过程,有时可能要翻来覆去数遍后才能通过,洞房内外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一般情况下,闹洞房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到凌晨二、三点才能结束,有的可能更长。这段时间里,洞房客若要出来解手什么的,必须是成双成对提着灯笼出来,也不能说小便大便之类的话,要说出去“望潮水”。

送洞房结束,洞房客离开。洞房间关门落闩,只留下新郎新人。新人从箱里拿出两对红鸡蛋,递给新郎,一对是剥了壳的,二人在红烛相映下,相对着吃掉,这叫“和同子”。还有带壳的一对放在被窝里,说是“孵子”。

吉日的第二天早上,新人拜祖宗。新人起床梳洗后,来到上间,此时厨下相和已摆好一桌已烧熟的碗头,当家人点好香烛,再叫新人分筷、分酒盅、倒酒,最后面向里边拜上几拜,算是拜祖宗。接下来又是摆设酒宴,俗称“落厨房”,众人客又是一顿饱餐,直至中午时分酒宴结束,客人们方可启程返家,主人家对客人送些红鸡蛋、馒头等以作回礼。用数斤猪肉和礼金送给媒人,俗称谢媒。

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一同前往女方娘家拜望,俗称望三日。望三日,夫妇二人不能过夜,要在当日返回。至此,整个婚礼算是全部完成。

当然也有很好玩的事,比方送鸡蛋,都是62个,82个这类数的送,数字吉利,好事成双,余个2估计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吧。收礼金也是,都是吉利数字放着的,有时送的人客气,礼金送得多,你不能都收,还要还多少。都是约定俗成的。 还有送猪肉,猪肺要割一块下来,费(肺)心的意思。还有打鞭炮的,分糖分鸡蛋的。新娘进门的时候规矩,别人也结婚冲突咋办,还有做舅舅的担篮子等等

有时候,完全不同线路的两辆电车会行驶在相同的方向,而且会停靠在相同的车站。位在田端和品川之间的山手线和京滨东北线就是其中一例。

敦贺崇史读研究所时,每个星期要搭三次山手线,前往位在新桥的大学资料室。每次都在早晨的固定时间搭上同一班电车。虽然已经过了尖峰时间,但几乎都没有位子可坐,所以他总是站在门旁,而且每次都站在同一节车厢的同一道车门旁。

他眺望着车窗外的风景,凌乱的高楼、阴沉的天空、粗俗的广告看板。

但这些风景经常被并行行驶的京滨东北线的电车挡住。京滨东北线的电车时而靠近,时而远离,行驶在相同的路段。因为速度几乎相同,所以靠得最近时,简直就像在同一节车厢内,可以清楚看到对面车厢内的乘客。当然,对面那节车厢内的人应该也可以清楚看到这里的情况,但无论再怎么靠近,双方都没有空间的交流。那里是那里,这里是这里,分别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一次,崇史注意到对面车厢内有一个年轻女生。她一头长发,有一双大眼睛,和崇史一样站在车门旁看着车窗外。崇史从她休闲的打扮推测她可能是大学生。

又搭了几次车后,崇史发现她每周二都会出现在对面那辆电车上。在相同班次的电车上,她总是站在同一节车厢的同一道车门旁。

崇史开始期待星期二的早晨。看到她的日子,他一整天的心情都很好;相反地,如果偶尔没有看到她,就会心神不宁,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事。总之,他爱上了那个女生。

不久之后,崇史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她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己?

当双方的车门最接近的刹那,他们两个人几乎是面对面的状况。

崇史当然看着她,但是,从某一次开始,她也看着他。短短的两、三秒钟,他们两个人隔着两片玻璃相互注视。

要不要对她露出微笑──崇史好几次都这么想,但最后仍然没有付诸行动。因为他担心觉得对方也在看自己只是错觉,也许她只是看着车窗外。

于是,崇史只能露出根本没有在看她的表情站在车门前,她当然也没有向他发出任何讯息。

就这样过了将近一年,崇史完成了硕士课程,也找到了工作,无法再在星期二搭乘山手线。

在最后一次搭乘山手线的星期二,他决定冒一次险。

他要搭乘京滨东北线,然后去她平时所站的位置,接近以前只能隔着玻璃相望的她。她会有什么反应?会惊讶,还是会无视自己的存在?光是想像这件事,他就忍不住心潮起伏。

但是……

她没有出现在那个固定的位置。崇史以为自己搞错了车厢,在电车内走来走去,但仍然不见她的身影。她不在电车上。

崇史失望地走回原来的位置,他平时搭乘的山手线出现在车窗外。他茫然地看着窗外想到,原来那班电车看起来是这样的感觉。

当两辆电车像往常一样靠近时,他不由地张大了眼睛。因为他在对面那辆电车上看到了她的身影。她并没有看向他,而是在车厢内缓缓走动。

电车停靠在下一站时,崇史跳下电车,急忙改搭山手线,再度寻找她的身影。

然而,他遍寻不著前一刻还在这辆电车上的她。崇史不顾周围的乘客对他皱起眉头,在狭小的车厢内走来走去。虽然才三月,但汗水顺着他的太阳穴滴落下来。

他没有找到她,她就像海市蜃楼般消失不见了。

崇史看着窗外,京滨东北线的电车渐渐远去。

那里和这里也许是两个平行世界……

他没来由地这么想道。

SCENE 1

「我们正在创造平行世界。」

夏江正在用汤匙吃用很多水果装饰的冰淇淋圣代,听到我这句话停下了手,偏著头看着我。她一头深棕色的长发也跟着垂了下来。

「就是虚拟实境,你有没有听过Virtual Reality?」我补充说道。

夏江露出「原来是那种东西」的表情,伸出舌头舔著鲜奶油。

「这我知道,让人看着电脑制作的影像,以为自己真的身处那个环境。」

「不光是看而已,也可以听到声音,也有感觉,总之,就是让人产生错觉,对人工创造的世界信以为真。飞行员训练时用的模拟装置也是一种虚拟实境。」

「很久以前,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实验者戴上很夸张的护目镜和像是手套的东西,据说那个人看到眼前有水龙头,然后有人指示他关掉水龙头,他就拚命做出关水龙头的动作。据说他真的感受到关水龙头的感觉。」

「这也是虚拟实境,但只是很初阶而已。」我喝完咖啡,看着玻璃外的马路。

我们正在离新宿大道附近巷弄的咖啡店内,右手腕上的手表显示即将下午五点了。因为周五的关系,下方的马路上挤满了像是上班族和学生的年轻人。

「你正在研究的是稍微高阶的技术?」夏江用汤匙灵巧地吃著看起来不怎么好吃的哈密瓜。

「是啊,不是稍微而已,而是高阶很多。」我抱着手臂,「你刚才说的情况也是如此,目前的虚拟实境工学都是经由人体的感觉器官产生真实感,我们正在研究的不属于这种情况,而是直接对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产生真实感。」

「什么意思?」

「比方说,」我伸出右手,轻轻握住了她的左手腕。她的手很小,很柔软,「你现在觉得自己的左手被握住了,但并不是左手认知到这件事,而是脑部从左手接收到信号后认知到这件事,所以,即使你的手并没有被人握住,只要把信号传到脑部,你就会觉得左手被握住了。」

「有办法做到吗?」夏江没有挣脱被我握住的手问道。

「可以啊,至少理论上可以做到。」

「所以这代表目前还没有实现。」

「只要让脑部曝露出来就可以实现了。」

「曝露?」

「把头部打开,当脑部曝露出来后,装上电极,根据程式传送脉冲电流。」

夏江撇著嘴,露出恶心的表情。

「太恶心了。」

「所以我们正在研发不需要打开头部,也能向脑部传递信号的方式。」

「是喔。」她仍然一脸不以为然的表情,搅动着剩下的冰淇淋圣代,然后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地看着我,「我问你喔,用这种方式创造的世界和现实会完全相同吗?」

「这取决于设计者,如果想和现实一模一样,可以这么设定,但和现在一模一样的平行世界到底有什么意义?」

「最后可能会分不清哪一个是现实。」夏江缩起肩膀,扮了一个鬼脑。

「我们正在设计的系统和安部公房的小说《完全**》很像,会有人把现实和虚拟实境混淆,小说的结局也使用了这个哏,但要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这种系统并不可能。」

「啊,原来只是这样而已。」夏江立刻露出无趣的表情。

「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有极大容量和计算能力的电脑,这个世纪应该还无法开发出来。威廉‧吉普森的《蒙娜丽莎加速器》(Mona Lisa Overdrive)中,出现了可以记录现实世界所有资讯、记忆容量无限的生物晶片,但在现阶段,还只是幻想而已。平行世界中出现的人物全都像是假人模特儿,背景的细节应该也很粗糙。」

「是喔,所以不可能和现实混淆,但是没关系,我想看看那个平行世界。」

「我很想对你说,随时欢迎来参观,但现阶段还无法满足你的心愿。因为我们目前还只能让被实验者看用线画出来的极其简单图形产生视觉认识,作为向脑部传送信号的方式。」

「是喔,真令人失望。」夏江用汤匙搅动着圣代的鲜奶油,但随即停下了手,「所以等一下来这里的人,也是在研究这个课题吗?」

「是啊,虽然和我的方法不同,但我们有相同的目标。」

「我记得你说他是你的高中同学?」

「不,是中学的同学,从中学到研究所都是同学。」

「一直到研究所?是喔,看来你们很合得来。」

「他是我的挚友啊。」

听到我这么说,夏江瞪大了眼睛,她的表情简直就像漫画中的猫头鹰。她可能觉得我刚才这句话很过气,但除了「挚友」以外,我想不到其他词汇可以正确形容我和他之间的关系。

「有一件事要先告诉你,」我竖起食指,看着夏江的脸,「我相信你看到之后就会发现,他的右腿有点瘸,因为那条腿有问题,听说好像是小时候发高烧留下的后遗症。」

「是喔,真可怜,」夏江说完,用力拍着手说:「我知道了,只要不提到他的腿就没问题了。」

我摇了摇头。

「没必要,他讨厌别人这么介意。我想要你知道的是,他走路有点瘸是他走路的方式,对他来说,丝毫不是痛苦,也并不在意这件事,所以你不需要特别在意这件事,当然也不需要同情他,知道了吗?」

在我说话时,夏江缓缓点着头,然后加快了点头的速度说:

「只要当作是他的特征之一就好。」

「就是这么回事。」我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顺便看了一下手表。已经五点零五分了。

「啊,是不是他们?」夏江看向我身后问道,我也跟着转过头。三轮智彦穿了一件灰色夹克,肩上挂了一个背包,正在店门口东张西望,身旁站了一个穿着长裤的短发女人。我看不太清楚女人的脸。

我轻轻举起手,他看到了我,然后对我露出好像小孩子般的笑容。

他们两个人走了过来。智彦像往常一样瘸著右脚走路,夏江说:「那我坐这里比较好。」然后走到我旁边的座位坐了下来。

「对不起,我迟到了,因为找不到地方。」智彦站着对我说。

「这种小事没关系,先坐下吧。」

「喔,也对。」

智彦请短发女生先入座后,自己才坐下来。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看过他请别人先入座。

于是,他们坐在我们对面,那个短发女生坐在我面前。我不经意地看着她,和她四目相接。

不可能吧,我立刻想道。

智彦把我介绍给她:「他叫敦贺崇史,我们从中学之后就是挚友。」然后他看着我,有点害羞地说:「崇史,她叫津野麻由子。」

怎么可能?我再度在心里嘀咕。

我和智彦在刚上中学一年级后不久就成为好朋友。午休时间,我主动向正在看科学杂志的智彦打招呼。

「你觉得真的有磁单极吗?」那是值得纪念的第一句话。

他立刻回答说:「即使在量子物理学中假设磁单极存在,但我觉得应该会有矛盾。」

那是我们认同彼此的瞬间,然后双方互不相让,争论不休。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当然不可能理解基本粒子论,只是相互卖弄一知半解的知识而已,然而,这场争论却充满了之前从来不曾体会过的新鲜和兴奋,我们立刻变成了挚友。

他的右腿不方便这件事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的友情,他具备了深奥的知性和敏锐的感性等很多我所没有的东西,他的意见经常对我造成良性 ,为我修正轨道,避免我选择平庸的道路。我持续为很容易封闭在自己小宇宙内的智彦带来外面世界的风,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虽然我们可说是亲密无间,但其实有一道无法填补的鸿沟。双方都发现了这件事,只不过谁都不愿提及。

那道鸿沟就是恋爱问题。

我加入了社团,所以交友广阔,也因为这样有了不少暧昧对象,甚至和其中几个人发展成恋人,但我从来不在智彦面前提及她们的事。虽然我原本觉得不必过度在意,也曾经试着和他聊这件事,但每次气氛都变得很尴尬,最后两个人都不愿再提这方面的事。

只要智彦能够交一个女朋友,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外形瘦弱,又戴了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确感觉弱不禁风,但我认识好几个外形比他更不起眼的人,身旁却都有一个漂亮女友。那些年轻女生不愿接近智彦的原因,绝对和他的身体障碍有关。我曾经在高中时,听到女生议论他,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一只脚稍微有点不方便,竟然会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时,曾经有一次我硬拉着智彦去和女大学生联谊。因为我听说那次来参加联谊的都是时下难得一见的乖巧女生,我期待智彦可以和她们谈得来。没想到我的期待在三十分钟后就落空了。那些女大学生只关心我们男生的滑雪和打网球的水准,以及开什么车子。中途智彦向她们发问,她们完全无视,根本没有回答。另一个男生贴心地向她们说明智彦的脚的事,下一刹那,尴尬的沉默立刻笼罩全场。智彦忍无可忍地站了起来,我立刻起身去追他。

「以后你自己去参加联谊就好。」智彦回头对我说,我什么话都答不上来。

之后,我和智彦之间很少聊起恋爱的话题。我们进研究所后不久,他和同校的大三女生交往,没想到对方只是尊敬他的学力,智彦却误以为是爱情,也把她介绍给我认识,但那个女生却当场声明,她并不打算和智彦交往。当时的尴尬至今回想起来都会不寒而栗。

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往事,所以这次听到智彦的事,我内心兴奋不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比他本人更高兴。

智彦告诉我,他的女友叫津野麻由子。虽然我完全无法想像对方长什么样子,是怎样的女生,但我对着这个未知的女生祈祷,希望她可以持续爱智彦,希望他们能够修成正果。

然而,当我一见到津野麻由子,这种想法立刻烟消云散。

出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之前在京滨东北线上看到的那个女生。虽然她头发剪短了,但绝对就是她。我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周都注视她的脸,之后她的面容也经常浮现在我脑海中。

她也看着我,露出有点惊讶的表情。我们四目相接,那是我们隔着电车门相互注视之后,第一次正视对方。

但她立刻露出微笑说:「请多关照。」她的声音不高也不低,听起来很舒服。「也请你多关照。」我回答说。

很可惜,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起我。刚才觉得她的表情有些变化,也许只是我想太多了,而且我也不确定以前她有没有看我。

「敦贺,听说你也从事新型实境研究?」相互打完招呼后,津野麻由子问我。

「喔,嗯……是啊,我刚才也正在和她聊这件事。」说完,我看着夏江。

「他说正在创造平行世界,但我听不太懂。」夏江看着智彦他们,吐了吐舌头。不知道是否因为我刚才看着麻由子的关系,此刻觉得夏江很轻浮,我忍不住后悔带她来这里。原本觉得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在男女人数上不太平衡,所以邀了以前网球社的同学夏江一起参加,但现在觉得根本不必在意男女平不平衡的问题。

「不是要先搞清楚脑部的信号系统吗?」麻由子问。

「是啊,这正是头痛的问题,对不对?」

我和彦相视而笑。

借由听和看电脑制作的声音和图像、 人类的感觉器官,创造出的虚拟实境世界称为「Virtual Reality」,我刚才向夏江所说明的、百迪科技正在研发直接向脑部传送信号,在人脑中形成虚拟实境世界的课题称为新型实境。

百迪科技将新型实境的开发视为最优先的研究课题,研发这个课题所需要的并非只是电脑技术的相关知识而已,MAC在几年前新设了脑部机能研究班,我和智彦的研究室都协助这个小组进行研究工作。

「她可能也会被分配到实境工程。」智彦委婉地说道。我和智彦就在实境工程研究室。

「是喔,所以我们可能一起进行研究。」

「对,只是不知道上面会不会同意。」麻由子说完,瞥了智彦一眼。

「如果真的来实境工程,那就凡事多拜托了,因为我们正在为人手不够伤脑筋呢。」

「听说视听觉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智彦叹着气说。我属于视听觉认知系统研究小组,智彦属于记忆包研究小组,的确没有听说他的小组做出了什么出色的成果。

「他经常告诉我,敦贺很厉害。」麻由子说完,直视我的眼睛。看着她双眼发亮的样子,我觉得内心好像有什么东西差点被她吸了进去。

「没这回事。」我移开视线。

离开咖啡店,我们一起去义大利餐厅。我和夏江走在前面,智彦和麻由子跟在我们身后。我顾虑到智彦的脚,所以走得很慢,不时回头看着他们,每次都看到智彦口沫横飞地对麻由子说话。麻由子注视着他的脸,听得很出神,仿佛不愿错过他任何一句话。

「她真漂亮。」走在我身旁的夏江说。

「还不错啦。」

「老实说,我觉得他们不太配,但也许这样也很好。」夏江压低嗓门说道。

「别胡说。」

我忍不住用严厉的语气说道,因为其实我也有同感,所以不想被夏江察觉。原本只是开玩笑的夏江有点不高兴。

在餐厅时,我们聊著兴趣爱好的话题。麻由子每个月都会去听一次演唱会或是音乐剧,我终于恍然大悟,难怪她和智彦合得来。智彦小时候学过小提琴,现在也是古典乐迷。

没想到当智彦聊起这件事时,夏江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原来她以前也学过小提琴,他们两个人聊得很投入,我和麻由子只能在一旁听。

我不经意地看向津野麻由子。她比我之前隔着电车门注视时更有魅力,虽然是脸蛋圆润的纯日本美女,但真正的魅力来自完全不同的地方。从她的嘴唇可以感受到无上的温柔和像母亲般的包容力,她的双眼散发出高度的知性和坚强的意志。原来这就是女人表情中散发出内在美。我立刻想到,能够发现智彦的优点,而且爱上他的女人,内心当然很美。

这个女人为什么会选择智彦?

这个想法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我立刻控制了自己的感情,把这个邪恶的念头赶出脑海。

「敦贺,你喜欢什么音乐?」麻由子问我。

「没有特别喜欢的,不光是音乐,我对艺术也一窍不通,我应该没有这方面的才华。」

「智彦给我看过你做的电脑绘图,我觉得都很出色,你绝对不可能没有艺术才华。」

我在学生时代,曾经用电脑绘图画过「异星植物」,她应该是说这个。

「虽然听你这么说很高兴,但电脑绘图这种东西,无论由谁来画,都可以画得很漂亮。」

麻由子摇著头说:

「不光是漂亮而已,而且很吸引人。我看到你的绘图时想,能够画出那些图案的人,一定可以看到宇宙。」她不知不觉在胸前握紧了双拳,也许是她想要强烈表达某种想法时的习惯。她发现我在看她,倒吸了一口气,把双手藏到桌子下方,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问我:「我说的对不对?」

「虽然很荣幸被你这么称赞,但其实我也不太清楚。」

「我觉得你很厉害。」麻由子斩钉截铁地说,再度露出好像会把我吸进去的眼神。我慌忙把腿上的餐巾折起又摊开,内心当然不可能不高兴。

我原本想告诉她,曾经在山手线上看到她的事,一厢情愿地认为也许她也想确认这件事,但当我准备开口时,又忍不住犹豫起来。一方面是顾虑到智彦的心情,更因为万一她根本不记得我,那我就会无地自容。

「你们有没有考虑到将来的事?」在甜点的蛋糕送上来时,夏江轮流看着麻由子和智彦的脸问道。

智彦似乎被蛋糕噎到了,慌忙喝了一口水。

「不,现在还完全没有……」

「啊?你们不是已经交往半年了吗?」夏江穷追猛打地问。

「现在还不知道以后的事。」智彦说完,瞥了麻由子一眼。麻由子微微垂下双眼,然后看着他,漂亮的嘴唇露出了微笑。看到她的表情,我内心产生了难以形容的焦躁。

「为他们两个人的未来干杯。」我举起装了浓缩咖啡的小咖啡杯。

夏江瞪大了眼睛,「你突然在说什么啊,用咖啡杯干杯?」

「刚才忘记用啤酒干杯了,智彦,来吧。」

「嗯,好啊……」智彦也举起了小咖啡杯。

「好奇怪,不过没关系。」

夏江说著,也跟着举起了杯子,麻由子最后拿起红茶杯和我们干了杯。这时,我的手指轻轻碰触到她的手指,我忍不住看着她的脸,她似乎没有发现我们的手指碰到了。

走出餐厅,智彦要送麻由子回家。夏江虽然邀我去喝酒,但我没有心情,独自从新宿车站搭车回家了。

电车上,我仰望着黑暗的天空,试图回想麻由子的脸,但以前曾经想过那么多次,今天却偏偏想不起来。于是,我试着回想刚才坐在我们邻桌那对中年夫妇的太太的脸,因为那个女人不时看着我们桌上的菜,我感到很奇怪,好几次都和她对上眼。我可以轻易想起那个女人的脸,甚至可以画出她的肖像。

我再度挑战麻由子的脸,还是想不起来。虽然她的短发、看起来很温柔的嘴,以及富有魅力的双眼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却怎么也想不起她整体的脸。

我在十点左右回到了位在早稻田的公寓,刚想打开灯,电话就响了。是智彦打来的,他刚送麻由子回家。

「你觉得怎么样?」智彦问我。

「什么怎么样?」

「就是麻由子啊。」

「喔……」我吞著口水,「她很不错啊,看起来很温柔,也很漂亮。」

「对不对?你是不是也这么觉得?」智彦得意地说,「是不是觉得我有点配不上她?」

我一时词穷,但他似乎并没有多想这份沉默的意义,立刻说道:

「她对你也很有好感,说你这个人很不错。」

「太好了。」

「这样我就放心了,以后应该也会很顺利。」

「是啊,你们有没有考虑结婚?」我鼓起勇气问道,内心隐隐作痛。

「有考虑,但还没向她提过。」

「是吗?」

「但是,」智彦用严肃的声音继续说道,「我想和她结婚,我无法想像和她以外的女人结婚。」

「我想也是。」

「你会声援我吧?」

「当然啊。」我不加思索地回答。

挂上电话后,我坐在地板上良久。虽然我无法顺利想起麻由子的脸,却满脑子都想着她的事。

另一个我说,太可笑了,你到底在想什么?今晚是你实质上第一次见到津野麻由子,她根本不记得你,而且她是智彦的女朋友,是你最要好的挚友智彦的女朋友。

我抬头看向窗户,在窗户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我的脸丑陋地扭曲著,扭曲得几乎变形了。

这是嫉妒男人的脸,我心想道。

看着暗恋已久的女孩与交情深厚的好友在一起,崇史陷入了复杂矛盾的情绪。如果另一个「平行世界」真的存在,他们三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本文授权刊登自皇冠/ 东野圭吾 《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

《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

《悬崖》是一部由导演刘进执导,于2012年播出的一部谍战题材类型电视剧,该剧由知名演员张嘉译和宋佳担任主演,该剧以创新的叙事模式和拍摄手法从众多同类型电视剧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标志性的一部谍战电视剧。

《悬崖》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哈尔滨,剧中男女主人公都是中共情报人员,男主人公周乙的公开身份是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特务科特别行动队队长,具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女主人公顾秋妍是一名高级报务员,但情报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为了方便长期潜伏在敌人内部,组织上安排他们假扮夫妻。他们的对手是警察厅特务科科长高彬,此人心思缜密、老谋深算,从一开始就针对周乙、顾秋妍两人的真实身份和关系开始产生了疑虑,就是在这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下,各色人物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的生死博弈的故事。

这部谍战剧之所以越来越吸引人,其中因素之一就在于其从初始的人物群体脸谱化逐渐过渡到人物个体有血有肉的塑造,《悬崖》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在极端情境下关注个体最真实的 情感 反应,不论哪个角色和经历,都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成为塑造主人公丰富感情世界的各条支脉。

演员张嘉译不瘟不火的表演把握了人物的精髓,所有的起伏都是在内心完成。他对 情感 的表述真实而理智,演绎得恰到好处。而本剧导演在拍摄手法上也是颇具匠心,整部剧中有许多大的篇幅,但台词并不多,全靠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镜头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对于如今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台词对白的电视剧市场来说,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改进。

《悬崖》改变了惯常的叙事思路。创作者努力追求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赋予谍战剧以更强烈的生活质感。全剧采取了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线索简单明了,不追求过分的戏剧化,而将叙事焦点对准主人公的心灵,重视人格魅力的表现和人性深度的开掘。影片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独特人生境界的精彩书写,这种另类的叙事方式是《悬崖》对于谍战剧的重要突破。

并且,《悬崖》这部电视剧刻意放慢了叙事的节奏,不刻意追求强情节,或者为了视角快感强行插入不合逻辑的悬念。因此与传统的同类型谍战剧相比较,在故事上情节跌宕、快速推进、叙事紧凑、悬念丛生的叙事模式之外创造了自己的新风格。这种慢节奏的内敛基调,相悖于人们惯常的重情节,轻人物的谍战剧拍摄模式,显得新鲜独特,韵味无穷。没有看重表面情节上的快速推进,而更加注重的是人物心里的冲突与节奏。

纵观《悬崖》这部电视剧,它的戏内戏外不乏张力,故事尽管讲得平稳,却能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镜头语言的使用上有效避免了模式化的影像方式,彰显出了全新的人物形象塑造力和丰富的戏剧张力,这部电视剧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谍战剧红海中显得出类拔萃,足以证明了其本身的出色艺术表现力和优秀的剧作质量,同时,它也为中国谍战剧类型的进一步提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看完后确实想抽顾秋妍这个女人几耳光!

顾秋研最后估计会当叛徒!

顾秋研被组织上选出来前往哈尔滨给周乙当名义上的妻子,同时又是他的发报员,组织上的筛选是很严格的,也只有顾秋研符合这方面的条件:1、形象气质符合周乙妻子的身份;2、在苏联受过训练,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3、会俄语,毕竟哈尔滨是俄国人修建起来的,要进入上层 社会 需要过语言关。

但是顾秋研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 自以为是

首先,她在已经怀孕的情况下,向组织隐瞒了信息,这是完全不顾组织纪律,将会给周乙带来巨大的危险。

其次,顾秋研在和邹乙工作配合之中,冒然决定让自己丈夫的弟弟张平均送情报上山,这一危险的举动直接将周乙推到了悬崖的边缘。如果不是她的小叔子张平均打死不承认,没有把她供出来,她和周乙绝对会被高彬给找出来,周乙打入敌人内部好几年的心血将白费,同时哈尔滨地下组织也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顾秋研这个角色在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是在配合周乙,同时又在给周乙制造一直行走在悬崖边上的紧张气氛。

为何说顾秋研最终会叛变呢?

理由很简单,一个是因为山上的叛徒并没有完全清理干净,老邹死了,还有一个更高级别的叛徒存在;另外一个原因是顾秋研的女儿莎莎。

邹乙在临死之前告诉顾秋研,高彬放了他之后,她会带着孩子回到山上,那么组织上会通过周乙留下的情报找出叛徒,那么顾秋研上山后,会找出叛徒吗?

不会,因为山上的叛徒就是顾秋研的丈夫张平汝。

张平汝会叛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女儿莎莎。莎莎上山后,从未接触过自己亲生父亲的她肯定和张平汝不亲热,作为父亲来说张平汝是不高兴,内心是不舒服的,更要命的是,顾秋研怀孕这件事儿,张平汝并不知道,作为男人来说,老婆下山好几年,回来带了女儿,说是自己亲生的,换谁也不会相信。

张平汝心里一直有这根刺无法拔掉,男人的尊严和猜忌深深地折磨着他,他决定铤而走险,向高彬去求证顾秋研生产莎莎的真实日期,他的这一举动被高彬利用,将莎莎的生产时间延后了2个月。

这就更加加剧了张平汝对顾秋研的怀疑,为了折磨和控制顾秋研,他以莎莎的性命来威胁顾秋研,让其充当张平汝与高彬之间的联络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顾秋研上山后,一定会引起组织上的高度怀疑,周乙死了,顾秋研完好无损地回来了,这里面是否存在着她与高彬之间的某种妥协,直白点说就是她是否当了叛徒?

在各方压力之下,又顾及到莎莎的安全,顾秋研被迫给自己的丈夫张平汝当起了联络员。

(以上纯属个人猜测,若涉及版权请联络删除)

麻烦你抽她的时候,使劲点,多抽几下!这种天天拽的不得了,干啥啥不行的娇滴滴的小资做派的**,真心令人作呕!

因为她这个人物的存在,这个片子的整体质量也大打折扣!

这部电视剧前半部分很好,结尾很差!剧情透漏想给山上送信都难,张嘉译走到边境还有人去追回来,岂有此理!结果张嘉译死了,顾秋妍活了!一伙傻子加白痴!

我认为《悬崖》一剧,每个角色的演绎都是超水平发挥。最突出的是反角程煜,演技爆棚,其扮演的伪警察头子让人恐怖胆寒,不愧是老戏骨。宋佳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山林中发报之后一个人拖着一支大枪在冰天雪地里被敌人围追的那场戏让人印象深刻。反观张嘉译的男一号反而表现平平,并不是他实力的最高水准,至到剧终,在悲壮的音乐渲染下,他扮演的角色慷慨赴死的那组镜头可以说是该剧的高潮。其作曲、剪辑和摄像功不可没。驾驭如此厚重复杂题材的作品,导演已倾尽全力。虽然有些情节的设计有些简单和程式化,甚至有些逻辑冲突和剧情穿帮的地方,但仍然是瑕不掩瑜,不失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红色谍战剧。

刚开始也讨厌她,当看到她躲在岩石边哆嗦抽着烟,还不忘把证明她身份的证件销毁时就不讨厌她了。(这场戏宋佳演得特别好)

按照顾秋妍的人设,她是苏联情报机构培养的高级精英人员,当然她的专业是发报,但是情报机构又不是蓝翔,你学挖掘机就光教挖掘机,你学修电脑就光教修电脑。情报人员培训,第一肯定是思想教育,包括保密意识在内的严酷纪律教育,然后是基本的包括武器使用,如何化妆潜伏这些通用工作技能,顾秋妍这样的,再有个专门的通讯技术培训。

然而这部精品电视里,顾秋妍似乎负责的,就是香港TV剧里那种烂好人、搅屎棍的角色,她不像个地下工作者,更像是个犯了傲娇病的富家**。组织上交代任务已经很明确,她过来后要听周乙指挥,归周乙领导,但是整部戏里,从头到尾,一但真有事,她从来都是自作主张,在她身上你别想看出一丁点地下工作人员的纪律性,一开始跟周乙不熟,老犯别扭,周乙要求她听命行事,她言明听归听,但是持保留意见,还要跟组织上汇报,后来她已经服气了,甚至说跟周乙都开始感情出轨了,但是没用,什么事得按她主意来,命令也没用,先是违反命令和保密条例,私自接触小叔子,还让小叔子给山上老公带自己的私信,表面上,只是坑死了小叔子极其女友,实际上,是她小叔子这个未经人事的学生崽,居然能离奇的扛住特高课的刑讯,什么都没交代就被枪毙了,要不这部戏开始没多久,她这个嫂子,然后就是周乙就已经被咬出来,全剧就该结束了。最后周乙让她按命撤退,她自作主张半路回去,结果周乙已经撤出来,还得自己回去自首,把她换出来。

我不知道是演员没有理解原著这个角色的内核,还是编剧在这个角色上多添了花瓶的蛇脚?否则你看隔壁《潜伏》里大嘴姚晨,同样是给人当假老婆,还是急就章硬拉来的,未经培训,当然在家也会跟余则成胡搅蛮缠,但是一说任务、一说纪律,真老实的很,专业上很拉跨,但做事从不给余则成拖后腿。而《悬崖》里这顾秋妍,基本上戏里的事都她惹出来的感觉,我们这里说恨不得上去给她两巴掌,可能很多有教养的绅士会觉得打一个女人不合适,也是,这位女同志本该交给组织上去枪毙才对。

小宋佳演这个角色,演的流畅的戏也有,一段是去旅馆送信,让人误会给周乙带绿帽子,还有一段就是跑白俄餐厅,去跟白俄余孽搞暧昧,这两段就演的相当自然,其余时候也不是说演技不好,比如山洞里差点冻死之类,可是这个角色的戏整体就是说不出来的别扭。

最好看的一部谍战剧!当然还有潜伏!

《悬崖》这部电视剧看了多少次没数过,只要是电视台重播也就跟着重看。顾秋妍这个角色在此剧中份量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一个在苏联培训的高级特工,上级能派她去如此复杂的环境假扮夫妻掩护周乙的工作,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的考验。由于不熟悉国内的斗争环境和自身“自信”的缺点(缺乏残酷斗争的经验)在实际斗争中错误百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正因为她的“错误”才有剧情的跌宕起伏,惊险不断,甚至把主人翁推到悬崖边,这就是顾秋研这个角色的魅力所在。随着残酷斗争的血与火洗礼,将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特工,也为后来成功揪出他丈夫的叛徒罪恶,除掉我部内的隐患。

我看了三遍。顾、是特别恨人!恨不得要杀了她,整个就是个饭桶!不过想想也就算了电视剧,终要有这种人或那种人,所以共产共就不应该派这种女人去干地下党工作。

想起妈妈,我有无数事情可说,反而不知如何开头,只好远远的扯起。我长的据大家说是很像爸爸的,我自己倒不觉得,但我的头发又粗又黑又多,这一点毫无疑问的像妈妈。妈妈的头发这几年来掉的很厉害,但是看上去还是很浓密,这就是基数大的明证了。乾隆皇帝用纯金造宝塔放他老妈的落发,连孝心都是金光闪闪的,我这样的穷学生可学不起。人在外地上学,妈妈生日也无法回去煮一碗长寿面,大概也就能寒假回家时给妈妈染染头发。再早一些的时候,我有时还承担替妈妈拔白头发的任务,后来拔不胜拔,就在方法上与时俱进了。虽然我妈抱怨我不熟练,染得太慢,但她还是表扬我染得很好。这么说来简直有些伤感,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不知何以至此。其实我妈妈很显年轻的,人家全不相信她有我这么大的女儿,对于这一点她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多次带着不加掩饰的得意跟我和我爸转述,我稍大后就懂得立即奉上谄媚的附和,不过我爸就不会像我这么配合了。

我妈可不止是显的年轻,虽然她经常在家喊:老了老了,并列举各种证据,其实她的工作比年轻时还多还忙,人好像比年轻时还爱买爱穿新衣服。我爸就笑话说,“比女儿还爱打扮,(为尊者讳,此处略若干说法)^_^”,不过我妈是不会理会的。每每上街归来,不管多么疲劳,总有精神把灯都打开,在镜子前把新衣服试来试去,还要找出旧的搭配来搭配去,并对我赖在沙发上懒得去试衣服的行径极度鄙视,逼我要向她学习,换衣服出来给她看。这也就罢了,如果上班回来非常高兴,也多半是因为新衣服受到恭维赞美了,这种开心往往能持续好几天!就是谄媚如我,也忍不住公开嘲笑她的虚荣。我妈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但是拒不承认,说:“我这是热爱生活,不像你们两个懒惰无聊。”说实话,我经常觉得我妈是很好看的,但是这个感觉可能感情色彩太浓。不过既然我妈都能昧着良心说我是美女,那我自然也该投桃报李一下。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童年印象来。我的童年过的非常混沌,只剩下些片断而已。我记得我妈有一件淡青色的丝绸衬衣,她穿着很好看,所以也常穿,后来越洗那青色就越淡的发白了。这个回忆的重点是,我小时候拉着妈妈的手,很喜欢偷偷把袖口上的那个扣子解开,把手伸进去摸她的手她的腕她的胳膊,那么温暖光滑丰腴,那种亲昵的抚摸的感觉真好。有一个印象就是她穿着这件青色的衬衣在街上走,我就又乱摸她,结果忘了她有没有阻止我,只记得她当时另一只手拎着给我买的糖。我也喜欢摸我外婆的手,她那时就已经老了,手上的皮松松的,触感不同,可是也很好。我小时候的比较结果是:妈妈的胳膊摸着更有弹性,更舒服。现在我还是喜欢摸妈妈的胳膊,把脸凑上去小狗一样蹭来蹭去的,不过我有点儿不好意思,所以比较克制,不比小时候肆无忌惮了。但是我就不记得我妈怎么温柔的抚摸过我,肚子疼的时候妈妈会给我揉揉,但是平时她就只喜欢乱掐我捏我,还说“嗯,真结实。捏着也有成就感。”太邪恶了!

我妈年轻的时候特别瘦,大学时一度连80斤都不到。一直到结婚还是很瘦,我爸爸也很瘦,我小时候也不爱吃饭,很瘦。我妈说,我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出去,人家的眼光都是充满同情的。-_-b…汗。为了我小时候不爱吃饭,我妈可是操尽了心,每天都要挑着花样做饭,为了吸引我吃饭,还把别的小朋友都叫到我家来请人家吃饭,希望造成大家抢的局面来促进我吃,各种开胃健食的药更不知试了多少。好在我小学三四年纪以后就慢慢变得很能吃了,现在我就很结实啦!如今我也不瘦,我妈妈也已经不可抑制的变胖了,爸爸的腰也要控制不住了,哈哈。经常听到我妈抱怨小肚子的问题,叫嚣着要减肥,吃饭时要克制,要运动,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我妈除了虚荣,还小资无比。而且还是那种欲小资而不得的小资,这太致命了。多年来的爱看爱情片,读言情小说,喜欢漂亮东西,长吁短叹,伤春悲秋,顾影自怜,附庸风雅,种种表现,我简直羞于描述,虽经我和我老爸无数冷嘲热讽,热情始终不改,庶几可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形容。我妈这样一个敏感自恋并且酷爱抒情的女子,生不逢时,出身贫寒,错过了成为小资的最佳季节和土壤,事实上只曾做过80年代所盛产的文学女青年。其实80年代那种宏大的理想主义气质部分的与她的本性相违,所以最后她的文学女青年也做的比较业余。真是可惜了她对“优雅”“精致”“丰裕”“远方”“多情”“艺术”种种词语和它们背后所指向的一切的迷恋。为人女儿,我本不该这么刻薄,但是我妈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伪小资,我对她的小资特质的亲切和热爱,是非为人女儿者体会不到的,所以我也就懒得表白了。

我的妈妈还很不讲道理。这一点在她和我爸吵架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其他时候属于偶尔露峥嵘型的。她的不讲道理和虚荣小资一样,是绝对不屑于掩饰的。例如在她和我爸争执的时候,我就必须站在她一边。小时候我还比较天真,还说:“我也得考虑你们谁说的对,才能决定帮谁啊。”结果我的妈妈给我当头一棒:“我要是对,还要你帮忙干什么!就是不管我对不对,你都站在妈妈一边,才能见出你和我亲!”——醍醐灌顶,受教受教。从此我才明白人和人交往时,特别是和女孩子交往时,有时也要尊重人家不想讲道理的权利。有的人对这一点明白的很晚,这就是没有家教或者领悟力太差的表现,因此吃亏那也是成长的代价了。我们家吵架的一般过程是很程式化的:1,我妈发难(总归是我爸做错了什么)——2,争吵——3,冷战若干小时——4,我百般游说我爸道歉(这时候要战略性地忽略谁的错比较多的问题),安抚我妈――5,我爸道歉,我妈摆架子,反复挑剔道歉的用词用语,犹如一个严苛的外交官6——我妈终于被我们两个逗笑——7,做饭,吃饭,恢复正常――8,余震,偶尔还提起一下表示不满。这种场面我不知经历了多次,所以遇到的时候全无害怕,偶尔厌烦,因为过程实在太相似了,结局一望而知,只能一边默默感叹他们两个没有创意,一边完成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使命。步骤5是几乎永远没有例外的——大家都是学过概率论的人啊,你们想想…算是作为本段段首句的支撑句好了。另一点经验就是争论正义之所在有时是没有意义的,放下无谓的争执,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妥协,其理论依据在于收益大于成本,并被实践证明是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避免拖延使双方受损的重要手段。这一重要的思想有人要通过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或者冷冰冰的政治理论分析才能得到,还自以为是什么独得之秘,得意洋洋的讲来讲去。我可不相信他们是在没有争吵的家庭长大,所以不得不感叹某些“学人”大概面对生活这一伟大宝藏时缺乏理解力和总结力^_^。

上面提到步骤8——余震,这就是我妈另一个特点,小气小心眼的例证了。小心眼是我妈妈极少数平常就肯承认的缺点之一。像“我就是不讲道理”这种大实话,她就只肯在步骤5和6之间偶尔无心的说出。而虚荣和小资,她是不以之为耻的。据我妈自己供称她是从小就很小心眼的,很容易和小朋友生气,一旦生气就不理人家,巷子里遇到时正眼也不看一下,只斜斜的瞅着别处,差一点要撞到墙上去。像这种事情,我可从来没干过。她要不是爱生气,也不会和我爸发生那么多次没创意的争吵了。而且吵架的时候言词也很没新意,还总爱把很久之前的旧帐翻出来,都快能整理出段子了,虽然我不敢建议她模块化操作,但是对这种明显落入下乘的吵架不知腹诽了多少次。我当然很少跟我妈争执,几乎只有听训的份儿,但是有时也难免解释一两句。这种时候就形成一种类争吵的局面,显然,从来都是以我低声下气的求和来结束的。生气的时候不是没想过从此不理她了,但是我从小就非常有理性,考虑一下我能不能一辈子不和妈妈说话呢?显然不能也没有必要。那么坚持三个月不说,和坚持三天不说,和现在就去求和有什么区别?难道能指望她主动示好吗?所以我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认同她的意见,但是总是抱着委曲求全,大局为重的良好心态迅速打破僵持,在表面上放弃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点上我比我爸爸要识时务的多。所以我妈承认自己在三点上不如我,不如我大度,不如我狠心,不如我有定性

跳舞毯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具备了娱乐性和趣味性的体育运动产品,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在室内进行运动的机会,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上的活力充沛。不过跳舞毯怎么用呢?下面就来和我们一起看看跳舞毯怎么用以及跳舞毯使用注意事项吧。

跳舞毯怎么用

1、初次拿到跳舞毯的时候,请不要使用,应将其展开并放置通风良好的地方,因为其大部分材质为塑胶制品,故在使用初期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应将其异味散发干净,再使用,以免造成使用空间的空气污染。

2、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避免跳舞毯与尖硬物品进行接触,以免跳舞毯发生伤损现象。

3、使用跳舞毯进行游戏时,最好脱掉鞋子,或者穿软底鞋在跳舞毯上进行游戏,不要穿着高跟鞋(特指女性朋友)等可能对跳舞毯表面造成损伤的鞋子进行游戏。如穿着鞋子进行游戏,

脚部踏在按键上时,应注意使用的力度,切不可过分用力。

4、跳舞毯收起来时是有折痕的,不要硬拉,否则会拉坏,放上几天不管,折痕就自然平整了,并且折痕会逐渐淡化。

5、打开跳舞毯时,最好先开窗通风一下,可以把包装里面的气味吹一下,然后再使用。

6、跳舞毯接电脑时,不要用电脑电视两用跳舞毯附送的电源。

跳舞毯使用注意事项

1、跳舞毯是一项不错的有氧运动,由于它是在室内进行,不受天气、时间的限制,爱好电脑游戏的人更适合练。用跳舞毯进行运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奏,一般来说,用跳舞毯来运动,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钟左右比较合适。跳舞毯运动至少应该半个小时才会达到锻炼效果,如果想通过这项运动来减肥,就需要运动45分钟以上。

2、跳舞毯比跑步能带来更大的趣味,它让你配合音乐运动,能达到心里放松的目的,有利于释放压力。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需要开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良好。

3、不适合人群为有骨关节病的人、血压高的人以及患有慢性禁病的人。

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跳舞毯包装里的光碟不是DVD播放机用的,光碟是电脑用来安装的程式软体,一定要注意了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85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