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

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第1张

 吴式太极拳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是一种传统拳术。下面是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83式名称

 1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捶

 15倒撵猴

 16斜飞势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扇通背

 22撇身捶

 23卸步搬拦捶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7单鞭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进步栽捶

 32翻身撇身捶

 33上步高探马

 34披身踢脚

 35退步打虎

 36二起脚

 37双峰贯耳

 38翻身二起脚

 39撇身捶

 40上步搬拦捶

 41如封似闭

 42十字手

 43抱虎归山

 44揽雀尾

 45斜单鞭

 46野马分鬃

 47玉女穿梭

 48揽雀尾

 49单鞭

 50云手

 51单鞭

 52下势

 53金鸡独立

 54倒撵猴

 55斜飞势

 56提手上势

 57白鹤亮翅

 58搂膝拗步

 59海底针

 60扇通背

 61撇身捶

 62上步搬拦捶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67迎面掌

 68转身十字摆莲

 69搂膝指裆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下势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迎面掌

 79翻身撇身捶

 80上步高探马

 81上步揽雀尾

 82单鞭

 83收势

  吴氏太极拳的发展

 杨禄(也有称“露”)禅(公元1799~1872年)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公元1834~1902年)从其学拳,后又遵师嘱拜于杨班候门下,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全佑创始吴氏太极拳后,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

 吴鉴泉(公元1870~1942年),又名爱伸,满族,从汉姓吴,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拳架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在大师兄王有林(茂斋)的积极辅佐下,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氏太极拳流派。从1928年起在上海授拳,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年创鉴泉太极拳社,形成吴氏太极拳南派。被后人成为吴氏太极拳集大成者。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出版《太极拳》一书。主要弟子有徐致一、赵寿村、吴图南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

 王有林(公元1862~1940年),字茂斋,吴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大弟子,山东掖县(今莱州)大武官村人。在师兄弟中居长。全佑谢世后,他与吴鉴泉切磋拳艺长达八年之多,辅佐其继承与发展吴氏太极拳。自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王有林留下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东、东北各地,主要弟子有彭仁轩、赵铁庵、修丕勋、杨禹廷、王子英、王省吾、曹幼甫、刘光斗、王历生等。

 修丕勋(公元1892~1976年),字桂臣,号柱臣,山东掖县(今莱州)程郭乡大武官村人。吴氏太极拳实战家、教育家,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年习武,拜埠上村八卦掌名师徐奎新为师。后师从王有林(王茂斋)学习吴氏太极拳,成为王有林(王茂斋)三大弟子之一,跟随王在京八年,与王子英、杨禹廷并称京城三大高手,曾任山东掖县国术馆教务长。主要弟子有温铭三、孙镜清、王咸正、周凤岐、战  波、修  占等。

 吴图南(公元1884~1989年,也有说1899年出生),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9岁起,先后从杨少侯、吴鉴泉学拳12年。后长期从事 武术 研究、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 武术 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先后出版《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剑》、《国术概论》、《太极拳之研究》等武术理论专著。主要弟子有马有清等。

 杨禹廷(公元1888~1982年),又名瑞霖,北京人。1916~1941年从王有林(王茂斋)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20岁始,在北平太庙及志华寺设场授拳。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主要弟子有赵安祥、王培生、吴连祯、冯士英、戴玉三、王光宇、李秉慈、张福有、李经梧(悟)等。

 吴公仪(公元1897~1968年),字子镇,吴鉴泉长子,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1924年受黄埔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社。1954年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命其次子吴大齐、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从此,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

 吴公藻(公元1901~1983年),吴鉴泉次子,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晖等赴长沙,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习。1934年任湖南省教练,成绩斐然。 1937年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1980年著《吴家太极拳》等。

 吴英华(公元1907~1997年),吴鉴泉之长女,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秉承家传,并协助父教拳。1930年与吴氏太极拳名家马岳梁成婚。曾担任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1942年起继任社长。先后在上海市国术馆、上海市体育宫教授太极拳。著有《吴式太极拳详解》等书。主要弟子有吴静妹、施梅林等。

 马岳梁(公元1900~1998年),吴鉴泉之长婿,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早年学医,后拜吴鉴泉为师,研习吴氏太极拳。1930年与吴鉴泉之女吴英华成婚,长期协助吴鉴泉广泛传教吴氏太极拳。1932年在上海成立鉴泉太极拳社,任第一副社长,1948年继任社长。1981年鉴泉太极拳社在上海复社,继续担任副社长,1998年任社长。于1951年与陈振民合著《吴鉴泉氏太极拳》一书。

 王培生(公元1919~2004年),又名王力泉,号印诚,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自幼习武,学有名师,辅得良友,从高克兴习练直趟八卦掌,又得韩慕侠教诲学习八卦、形意,从梁俊波学通臂拳,从吴秀峰学八极拳,后从师杨瑞霖(杨禹廷)学习吴氏太极拳,后经师爷王有林(王茂斋)精心指点。曾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著作颇丰,主要著有《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健身祛病锦九段》、《吴式太极拳诠真》、《实战八卦64散手掌》等。主要弟子有张耀忠、吴振军、高壮飞、张全亮等。

 李秉慈,1929年出生,北京人,师随杨禹廷36年之久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长期从事武术教学、训练、评审、裁判等工作,参与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创编工作,相继培养出刘伟、宗维洁、冯鸿昆、吴阿敏等一批吴式太极拳全国冠军。

 战  波,1942年出生,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师从修丕勋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现任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著有《太极内功健身八法》、《太极轮椅养生功》等以及出版发行《吴式太极拳推手及组合应用》、《吴式太极拳实战打法》、《吴式太极拳劲路用法》等教学光碟。主要弟子有赵雨含、张陆洋、李平和、邵丽萍、徐伟利、王俊东、韩华滨等。

太极练习开肩和开胯的方法:

1、开肩

掌心内含,撑起来就可以了。脚趾也是一样的也是轻轻的抓着地面,手指脚趾都是同样的,轻轻的绷起撑起。

要做到两肩崩弹,感觉到劲力能打到指尖,而且能够弹出去再自动的弹回来,这样效果就到了。并且从外形来看的话整个手臂会有颤动的感觉,从声音来听的话,肩部会发出“嘭嘭”的声响,需要在数量上多累积,由量变到质变,这点非常的关键。

2、开胯

时刻保持前后运动状态,切忌左右拧摆。多移重心有三个前提不得违背:一是固膝定脚,二是立身中正,三是裆的运行路线要接近直线。横向开步脚要齐,纵向开步要控制角度,左右横向开步时,两脚尖要在一条直线上。

扩展资料:

1、练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圆撑、虚撑、虚灵,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

2、初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肋骨下的腹肌要放松,这样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进行运动时,只须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

3、下肢的内撑外裹,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上下肢的灵活性全靠胯的领带。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发力就是在胯的旋转速度加快时产生。引化来力也只须松转而避之。

跳绳、立卧撑,以及站桩、绑沙袋负重等都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学武之人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所有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东西,都可以做为基本功进行训练。

不过,以实战为目的的太极拳,基本功应首推力量训练。但这个力量最好用抖大杆的方法练,这样可以练出弹性很好的力量,而不是健身房里练出来的那种单纯的肌肉发达(太极拳中称其为“拙力”、“僵力”)。

其次就是推手训练。推手训练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熟练各招式的用法。但没有力量这个物质基础,实战还是要吃亏的。

二楼的说得对,想实战就得真刀实枪地练,否则,再有力量、技巧再高,没有丰富的经验,统统白搭。

总之,力量、技巧、经验三者缺一不可。

“雀地龙”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个式子的名称,属于仆步类的下势,左腿小腿肚要求贴地。

沉肩坠肘与是含胸拔背联系一起的。功法是这样练的:

1、两脚与肩同宽的自然站立,心静体松,松肩垂手,大腿伸直。大约七分重心在两脚跟,大约三分重心在脚掌、脚趾。

2、两手伸直的分别从两腿外侧往上抬起来,手指向前松,抬起至大约肩关节的高度,腰背稍微向后松。练到这步是含胸拔背之势。此时如果用手去摸自己的胸大肌,是软的就说明肩是松开的,这样的松肩也有含胸动作,把脊椎挺直也能拔背。

3、松腰竖直的同时放松肩关节、肩胛骨、肘关节的屈臂往下坠落,松腕舒指的意念往上松一点,两掌心相对肩宽。练到第3点是体悟沉顶对拔松开的劲道,就是沉肩坠肘的往下沉劲推动了胸椎、颈椎往上松开的顶劲。放松肩部(含肩关节、肩胛骨)是手段,尤其是放松肩胛骨,沉肩是目的。松而不沉,这是假松;松而能沉,才是真松。注意的是沉肩坠肘不宜落下尽底,大约八成低度吧。

4、意想肩井穴与小海穴(肘内侧麻筋处)上下贯通,或者肩井穴与曲池穴上下贯通,两手大臂带动小臂分别往外又稍微向下的圆撑,圆撑后的外形姿势近似“八”字。注意圆撑的臂转角度,臂转角度过小功效不够好,臂转角度过大则大臂松得不够好。如想对臂转角度心中有数,用手指捏一下大臂肌肉的柔软度就粗略知道松得如何了。这个时候的肩往下更沉了一点、肘尖亦往下更坠了一点,沉肩坠肘落下的低度大约低多了一成。

5、含胸拔背的以肩胛骨的松沉势推动肘尖往前又稍微向下的松一点,同时意想肩井穴与涌泉穴上下贯通,、松腰塌胯、尾闾下坠、气沉丹田、开胯圆裆的松沉到脚底,成为腿膝微屈的开立步桩,沉肩坠肘亦同时顺着身势下沉而更加松沉。这个时候的肩往下更沉了一点、肘尖亦往下更坠了一点,沉肩坠肘落下的低度又大约低多了一成,就是说低到尽底了。由此看出,松沉不是滞重的动作,而是有变化的运动。沉肩坠肘和含胸拔背不是局部动作,而是一动引发全身动的整体协调动作,是整劲的拳势。

6、松开两手肘关节,小臂落下来;松开腕关节,手掌落下来轻轻的贴在两腿外侧;放松手指,意想中指点在地面,两手下垂时有点松沉的感觉。

7、最后顺着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缓慢均匀的往上撑起,同时松腰松胯的推动两手大臂胳膊松沉用劲带动小臂、手掌、手指往上抬起来,小臂、手掌、手指基本不用力。待抬起到三分之二行程时,手指向前松(手臂亦跟着向前方伸展)的往上领劲协助小臂、手掌继续抬起,两手伸直的往上抬起至大约肩关节的高度,大腿也伸直站立了,腰背稍微向后松。

接着重复第3至第6点的练法。

两肩、两胯关节是内家拳训练的重点之一,只有肩关节能脱开、下沉,并且肩胛骨能打开,用意时能左右、上下开合,腰腿的劲力才能送到手上来,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

  陈式 太极拳 ,是太极拳中的传统流派,其发展至今对于后人具有重大的作用,陈式太极拳在技击与健身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希望你们喜欢。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一:拳架要点

 陈式太极拳博大精深,想要学好它,我们第一步自然要从拳架开始学起。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此外,立身中正可以给人以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使人看起来更加精神。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讲究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要想达到此效果,就一定要做到立身中正。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二:发劲

 陈式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

 发劲要从练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拳架要求检查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三: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陈式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 武术 ,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 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 其它 拳法和 体育运动 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 经验 ,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氏太极拳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1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2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3 简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4 陈式太极拳学练的要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856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