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引起的肢体活动受限,没有什么好的药物,只有通过平常的锻炼,锻炼有肩部逐渐向手部锻炼,可以吊个滑轮,让老人右边好手拉着绳子带动左边胳膊运动,时间要控制好,刚开始不要太多,感觉累就行,以后逐渐增多
患者应当健康饮食,营养均衡,禁烟禁酒,低盐低脂、高纤维、足量维生素饮食,增强体质,防治感冒。患者应当积极配合治疗,如果留有后遗症则积极进行心理康复和日常护理,以求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活动。
脑梗死如何家庭护理?
脑梗死患者家属应对此病应有初步认知,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工作,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抚和鼓励,帮助患者按时服药、勤加锻炼、定期复查。
对卧床患者,家属应做好护理工作,及时翻身擦洗,防止吸入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日常家庭饮食应注意合理营养,荤素搭配,强调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心理护理
因偏瘫、失语及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速度慢、需时长,日常生活需依赖他人照顾,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应关心、尊重病人,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人和刺激和患者病人的言行。
用药护理
患者家属应熟悉患者所用药物的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用药。
饮食护理
体位选择:选择既安全又有利于进食的体位。能坐起的病人坐位下进食,头略前屈。不能坐起的患者采取仰卧位下将床头摇起30°左右,头下垫枕使头部前屈。此种体位下进食,食物不易从口腔中漏出,又有利于食团向舌根运送,还可以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吸的危险。
吞咽方法选择:对能吞咽的患者,空吞咽和吞咽食物交替进行。对不能吞咽的患者,应鼻饲饮食,患者家属应了解鼻饲方法及注意事项。
侧方吞咽:吞咽时头侧向健侧肩部,尤其适合偏瘫的患者。
点头状吞咽:吞咽时配合头前屈、下颌内收如点头样的动作,加强对气道的保护,利于食物进入食管。
饮水方法:由于吸管饮水需要比较负责的口腔肌肉功能,尽量不可用吸管饮水、饮茶。用杯子饮水时,保持水量在半杯以上,以防患者低头饮水的体位增加误吸的危险。
1)为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家属应将瘫痪侧肢体保持功能位置上。让病人取仰卧位置,使瘫痪肢体的肘关节微曲、手握纱布卷,上肢垫高过肩。膝下放一小枕头,腿侧放砂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脚底放板以防脚下垂,并需常变换体位。
2)按摩与被动运动。因肌肉长期不活动易引起肌萎缩,所以应每天定时给病人的瘫痪肢体进行被动的运动和相关部位的按摩。在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关节韧带及肌肉损伤。
3)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也应随着更改,先是做一些坐前准备动作,如用健侧肢体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用健侧下肢去活动患侧下肢,也可练习翻身等等,但这些动作基本上仍在床上进行。锻炼强度和时间应按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为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即可。然后可让病人取半坐位,背部安放靠背架,上半身由三十度逐渐增大到七十度坐角。若病人七十度的半坐位能坚持坐三十分钟时,即可让其练习坐位了。坐起的动作可这样练习,健侧手握患侧手于胸前,健腿伸到患腿下面,以健侧肘关节为支点,健腿用力蹬床的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这时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后,家人可用手扶病人肩部左、右、前、后摇晃,同时嘱病人用力对抗以保持不倒,待坐稳后再开始练习坐床边、下床坐椅子等。然后再帮助患者练习爬、跪等活动。为防止肩关节脱位,当病人能坐后应用三角巾固定肩部至患肢能举过头为止。
4)病人能坐后就应开始锻炼其站立功能,这要先由家人从坐位上用力扶着站立片刻,以后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和减少扶他的力量,锻炼其下肢力量,直到病人自己能用拐杖从坐位站立起来。能站立后就应锻炼其平稳功能,首先将两脚分开,健肢与患肢轮换持重,直到能站稳时,家人可扶其患侧上肢,左、右、前、后摇晃 (摇晃时应严防跌倒),若病人仍能站稳时即可锻炼走路了。
5)走路的锻炼。先是用健侧手向前扶杠棒,然后患侧下肢向前迈步,再健侧下肢紧跟上,这样一步一步的向前移动。当独立步行稳定后,再进一步锻炼较复杂的步伐,如绕圈走、上下台阶或楼梯、跨越障碍物
日常生活锻炼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活动,使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恢复到最佳程度,力争达到能生活自理。日常生活锻炼应从能坐开始练习,如穿衣、进食、洗脸、刷牙、漱口、上厕所等;再以后就应开始各种家务劳动的锻炼,如洗碗、扫地、擦桌面、铺床、叠被、浇水、洗菜、做饭等等;还可进行锻炼手指细致活动的工作,如打结、解结、打字、糊纸盒、弹琴、编织、打算盘等。对右侧偏瘫的病人及早训练左手写字对日后工作有重要意义。这种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肌力,而且,可以协调和统一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并使病人注意力集中,提高智能、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在对瘫痪肢体的康复锻炼中,配合理疗及针灸是不可少的。在理疗中可选用超声波、间动电、中波干扰电等治疗,对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消肿、镇痛、防止肌肉萎缩等均有积极作用。用低频脉冲电剌激可降低痉孪性肌张力,适用于肌痉挛。中医的针灸、按摩等也有益于偏瘫病人的康复,常用穴位有:上肢——曲池、外关、合谷透后溪、肩前部等;下肢——风市、阳陵泉、环跳、解溪、绝骨等。
经过积极的康复锻炼一年以后,虽然已告一段落,但并没有终止,还需继续进行维持巩固锻炼,增强体力并使残肢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若要恢复工作需到医院作功能鉴定,根据智力与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提出可恢复何种工作及工作量等的建议。若因年龄较大或恢复程度不理想时,虽然不能去参加工作,也应让他参加一定量的家务劳动,这样做一方面可得到继续康复锻炼,同时在精神上也是一种安慰。
健侧卧位
即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以低枕为宜。将一枕头放于胸前,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切记不要内旋。手指伸直,充分伸展肘部,注意不要屈指、垂腕,掌心向下,自由舒适摆放健侧上肢即可。在患侧的大腿、小腿下各垫一软枕,使髋部屈曲、内旋,膝自然弯曲,踝尽量背屈,健肢自然放置,以舒适为宜。
健侧卧位要避免蜷缩姿势,否则容易引起关节软组织的萎缩和褥疮的发生。
脑梗塞(中风)患者的体位必须定时更换,以免褥疮的发生,尤其是在急性期。开始应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患者能自己翻身和在床上移动时,间隔时间可以延长,直到患者在清醒时或感到不舒服时能自己改变体位。采取正确的体位休息,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肌肉的松弛和痉挛,避免各关节畸形的发生,对其预后有着较大影响。
脑梗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脑组织疾病了,而且多是突然发作,轻度会导致瘫痪,严重的会直接失去生命。一般老年人很容易得,但是现在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和习惯,突发脑梗的也不少,即使治好了脑梗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脑梗后遗症怎么锻炼方法对于后遗症较为轻微者而言,重要的是积极进行锻炼,左手活动不灵活就要多动一下左手,平时多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帮助训练左手能力。也可进行一些基础的活动,如关节活动、持物、握紧松开活动等。总之就是要尽量的多活动,可尝试进行按摩、理疗等,以帮助尽快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而对于语言障碍者,平时说话要注意,尽量放慢节奏,慢慢进行训练,尽量恢复完全正常。
对于后遗症比较严重的患者而言,若初期瘫痪在床,就需要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必要的被动活动,以防肢体活动功能退化,可以是按摩、翻身、关节活动等;
后期可逐渐开始坐卧、起立、站立等,并逐渐恢复自理能力,自己吃饭、洗漱、走路;
然后尝试进行简单的家务活动,并在完全康复后坚持每天进行适度的活动,主要是以走路为主,一定要把握好运动的时间和运动的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脑梗后遗症的康复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脑梗患者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有焦虑、消极情绪,家属要做好生活护理,还要做好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乐观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
脑梗都有什么样的后遗症 1肩部问题。70%的脑梗患者会有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障碍、手肿痛和手部肌肉挛缩,常见于发病后的1-3个月。患者可以在康复师的帮助下做抬高患者上肢、腕关节背屈、鼓励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
2肌痉挛和关节挛缩。脑梗患者由于一部分脑组织坏死,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导致肌张力升高,肌肉痉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肌肉挛缩,导致关节不活动,继而关节软组织短缩、弹性下降,表现为关节僵硬。好的康复办法也是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也可以让患肢负重,应用矫形支具。
3吞咽困难。有脑干损伤的患者常出现吞咽困难和并有构音困难。吃饭的时候注意了,先从流食、软食开始慢慢过渡到正常食物,并且可以颈部稍稍前驱,这样更容易吞咽。多嘟嘴、伸舌、动动脸部肌肉都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脑梗能治好吗轻度的脑梗,即小脑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腔隙性脑梗,这种一般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就比较轻,能恢复正常。但是也要按时吃药,定期复查,不然很有可能二次发作。
如果脑梗发生的面积比较大,或者发生在重要区域,这时候要根据救治时间来判定患者的预后。
其实发生脑梗后,最有效、后遗症最少的办法是溶栓或者取栓治疗。但是溶栓取栓都有时间限制,如果能第一时间送达医院行溶栓或取栓,那么以后遗留的后遗症也会相对较轻,甚至能恢复日常生活。如果不能及时送至医院,则会错失溶栓或取栓的时间,患者后遗症相对较重,这种主要靠后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非常有必要,在病情稳定后第一时间介入康复锻炼。一般在病后24小时,就可以进行床旁康复。
脑梗塞的患者出现胳膊麻是由于脑梗塞本身引起的一种感觉障碍,一般情况下主要见于基底节区脑梗塞、放射冠区或者是腔隙性脑梗塞。
患者一般情况下多数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出现偏侧肢体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也可以出现单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异常,有些患者可以出现偏盲或者是象限盲。
如果患者为左侧病变时,也可能会出现言语功能障碍,一般情况下患者无意识障碍、无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多数患者经积极正确的治疗后,可能会临床治愈。
临床上主要是给予治疗脑梗塞,同时给予神经营养治疗,常用的神经营养治疗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6,腺苷钴胺和甲钴胺。
这个引起的原因是有以下几种:
第一、就是有糖尿病的患者,他会出现这个手麻的情况,身体任何部位,长期频繁的出现麻木、肿胀以及酸痛的情况,我们是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的。
第二、就是这个药物或者是化学药剂也会导致手麻的这种情况,例如在感冒或者是拉肚子的时候,服用了黄连素等等药物以后,就会在药效发作的时候出现手麻这种现象,或者长时间待在有氢、砷、二硫化碳这样的环境中也可出现手麻。
第三、就是由于神经炎引起的这种手麻,神经炎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病症,如果拉肚子或者是感冒达半个月之久的话,就会引起神经炎导致手麻的情况。
第四、由脑梗塞引起的手麻,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缺氧和缺血所导致的脑死亡,也会出现手麻症状,不过这种的话是轻微的,所以我们具体的要治疗手麻的话还是对症治疗,根据病因采取对症治疗。
后期康复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 目前认为脑梗塞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起搏器治疗脑梗塞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大都遗留偏瘫、失语运动不协调等后遗症,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的临床表现,肌肉本身并没有病变,病变在大脑。脑起搏器通过物理磁场与电场调频修复受损的大脑神经,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期的诊断性治疗和随访,取得良好疗效,肯定了只要电信号紊乱就可以通过脑起搏器电、磁场调频来治疗的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