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打周身”指的是对肢体主要穴位的拍打为主,同时兼顾对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拍打的方法。具体指的是采用手掌、手背或用拳的不同部位拍打全身各处。拍打周身是经络保健操中比较核心、重要的一节,同时也是最为集中的直接刺激穴位的练习,做这节动作的时候要求具有更多的腧穴知识,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保健功效。
在拍打的过程当中,手的不同部位会与被拍打的部位相互作用,这就会刺激到包括手足三阴经、三阳经、任脉、督脉等十四经脉上的穴位。《灵枢逆顺肥瘦》篇日:“手之三明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明从足走腹。”故而循行联系规律为阳阳经衔接于四肢、阳阳经交汇于头面、阴阴经交接于胸部,所以只要拍打得当,在拍打时尽可能拍准穴位或者是经络循行的部位,便可以起到疏通全身经脉的效果。
另外,在拍打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注意用腰身的自然扭转去带动双手发力,而且要用爆发力,力度要以穴位部位产生酸疼感为宜,每个部位最少需要拍打20~ 30次。
除此之外,拍打时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般都要 求拍打前吸气,拍打到身体的那一刻,要呼气,绝不能憋气。由于每个人的健康状态都不相同,可以进行拍打的穴位和部位很多,下面仅选择一些常用的穴位或部位进行介绍。
1拍打上肢
拍打上肢能够使气血通达、阴阳调和。这个动作需要用掌进行。由于上肢内外侧,按照前、中、后三条线分布有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且相互连接。所以我们拍打时,只需要遵循这些经络的走向,上下拍打20~ 30次,然后再左右交换。在拍打合谷穴、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等主要穴位时,可以加力多拍。
2拍打肩偶穴和肩关节周围
这个动作有助于防治肩周炎,要通过手掌来进行。对臂外侧三角肌正中的肩偶穴和肩关节周围丰富的腧穴进行左右交替的拍打,各进行20 ~ 30 次。
3拍打肩井穴和秉风穴
这个动作需要用掌进行,可以防治肩背和肩颈疼痛。在拍打的过程当中,肩井穴、秉风穴左右交替,各拍打20 ~ 30次。
4拍打肺腧穴和大椎穴
拍打这两个穴位可以使气机通畅,有利于增加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
用掌对肺腧穴和大椎穴进行拍打,左右交替进行,各拍打20~ 30次。
5拍打天宗穴
拍打天宗穴可以治疗肩背痛。用掌对天宗穴进行拍打,左右交替,各拍打20- 30次。如果拍打到位,又有力度的话,会感觉整个肩背部及上肢都产生了串麻感。
6拍打气海穴、命门穴
拍打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两掌相向于腹部与腰部正中,同时发力拍打,除主要拍击到气海穴和命门穴外,还应该兼顾腹部的神阙穴、关元穴、中极穴、天枢穴和腰部的阳关穴。在每次拍打的刹那,尤其要注意呼气,这样做,既可以预防内脏震伤,又可以明显增强舒筋活络的效果。持续拍打30~ 40次。
7拍打脊柱与脊柱两侧
在拍打脊柱与脊柱两侧的时候要使用手背,这样可以疏通全身阳气。在用手背左右交替拍打脊柱与脊柱两侧部位时,应特别注意要扭动腰身来带动双臂,拍打时,双臂要抡开,一定要有较大的爆发力。从低部开始,依次逐渐向上拍打,上至不能再向上为止,然后依次逐渐向下拍打, 慢慢回到骶部。如此反复上下来回拍打10 ~20次来回。 整个拍打过程,实际上是刺激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脊柱与脊柱两侧的所有道络脏腑的腧穴,这个动作除去具有全面调节各个脏腑的功能之外,还可以防治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以及颈椎病。
8拍打臀部和大小腿外侧
用拳的掌侧面对臀部和大小腿外侧进行有爆发力的拍击,这样可以明显缓解腰腿痛。按照前、中、后的位置,足三阳经脉都分布在人体大、小腿的外侧面,其中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居中,足太阳膀胱经行后。
在对这些部位进行拍击时,双侧要同时进行,以拍打环跳穴开始,从上自下,再从下自,上依次从小腿外侧面的前、中、后位置进行循环拍打。将这些部位挨着拍打一遍即可。
9拍打大、小腿内侧
通过对大、小腿内侧进行拍打,可以防治腰腿痛、健脾胃、补肝肾。
在拍打这些部位的时候要用拳的小鱼际部进行。人体大、小腿内侧按照前、中、后位置,分布有足三阴经脉,足太阳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居中, 足少阴肾经行后。拍击时,双侧同时进行,以拍打箕门穴开始,从上面下,再从下面上依次从小腿内侧面的前、中、后位置循环拍打。
10拍打前胸
通过对前胸进行拍打,可以一吐郁闷,令心情变得愉快。
拍打左侧前胸用右掌,拍打右侧前胸用左章。拍打之前先深深吸气,然后自上而下用稍快的节奏进行拍打,同时还要发出“啊”的声音并且深呼气。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能治百病的医生
但,这个医生需要有力气才能治病
因此,只要我们把力气养足,大多数的疾病都能自我修复
整体养生观 以自然之理 养自然之根
人体是一台精密机器
只要我们掌握如何使用?
如何保养?如何自我修复的规律?
就可以延长这台机器的使用寿命
中医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分为12条经络运行
人的12条经络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是怎么样工作的?
每一个时辰都有一条经络出来值班当头。
经络是人体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1、12条经络对应的时辰
手太阴—肺经 ( 3 — 5点)
手阳明—大肠经 ( 5 — 7点)
手少阳—三焦经 (21—23点)
手太阳—小肠经 (13—15点)
足太阴—脾经 ( 9 —11点)
足厥阴—肝经 ( 1 — 3点)
足少阴—肾经 (17—19点)
手厥阴—心包经 (19--21点)
足阳明—胃经 ( 7 — 9点)
足少阳—胆经 (23— 1点)
足太阳—膀胱经 (15—17点)
2、 经络走向:
手三阴经 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 从手走头
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胸
足三阳经 从头到足
五脏: 心、 肝、 脾、 肺、 肾
六腑: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三焦
三焦:上焦 中焦 下焦
上焦:指体腔胸脯以上:(心、肺)
中焦:指胸脯与肚脐之间:(脾、胃、肝、胆)
下焦:肚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
3、经络在人体上的分布
阳经均分布在头部:
督脉(正中间)
膀胱经(正中旁开)
胆经、三焦经(侧头部)
胃经、大肠经、小肠经(面部)
经络在背部的分布:
督脉(后背正中线)
膀胱经第一侧线(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膀胱经第二侧线(后正中线旁开3寸)
经络在胸腹部的分布:
任脉(胸部、腹部前正中线)
肾经(胸部正中旁开2寸、腹部正中旁开05寸)
胃经(胸部正中旁开4寸、腹部正中旁开2寸)
脾经(胸部正中旁开6寸、腹部正中旁开4寸)
1、手太阴—肺经
肺为相傅之官,容易感冒拍肺经
肺主气,调节呼吸,助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外和皮毛
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
1)肺经的循行
从胸走手,起于胸部中府穴,止于手大拇指甲角少商穴。
2)与肺经相关器官
鼻、咽喉、皮肤、支气管、肺
3)肺经不通引起的症状
怕风、容易出汗、伤风感冒、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咳嗽气喘、皮肤干皱、无光泽、头发脱落、胸部胀痛、支气管哮喘、背部肩部酸痛、四肢末端麻木。
4)肺经的主要穴位
中府穴:胸闷咳嗽中府收。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 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尺泽穴:
肺热,孩子肺炎泻尺泽穴。
在肋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穴:治疗咳嗽最灵。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上,
腕横纹上7寸处。
列缺穴:颈椎,感冒拍列缺穴。
在前臂桡侧处,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太渊穴:肺气虚弱、咳喘太渊首选。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少商穴:咽喉痛第一穴,
用刺血法治疗急性咽炎最灵。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脚01寸。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经的功能
大肠传导之官,人要无病,肠要干净。大肠负责排泄人体大部分废物从而确保人体内环境的清洁通畅。
大肠经的循行
从手走头,起于手食指甲角旁的商阳
止于鼻子旁的迎香穴。
大肠经相关的器官
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大肠经不通引起的症状
出现津液失调而导致牙痛、咽喉肿痛、流鼻涕、鼻血、长暗疮、肩痛、上肢痛、肠鸣、便秘、手足怕冷、头痛、指痛、体热、口干等症状。
大肠经的主要穴位
合谷穴:痛症第一穴,凡是身体上的一切痛症都可以按、刺激这个穴位止痛,“头面问题合谷收”。(注:孕妇不能按这个穴位,会导致流产)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髁骨桡侧的中点处。
手三里穴:肩周炎首选穴。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
下2寸处。
曲池穴:大肠炎症热症泻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连线中点。
肩髃穴:肩周炎、手臂痛、手不举首选穴。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迎香穴:鼻炎 鼻塞按迎香穴。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未完,待续。
1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
起于无名指吃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外侧(阳池穴),上行于上肢外侧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髎穴),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2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分支
膻中分支:从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至肩部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于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3 手少阳三焦经的作用
三焦是人体的最大一个腑,主一身之气,说白了就是调气的大通道。三焦经主内分泌失调,情志,气郁,对于女性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络,尤其对于更年期女性更为重要。经常按摩三焦经穴位还有保健美容的功效。心中有郁结之气,情绪不稳定,都可以从三焦经上来调节。
4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穴位
关冲:在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有泻热开窍,利咽喉之功。
液门:握拳,在第四五指缝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有清头目,利三焦之功。
中渚:握拳,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液门穴后1寸。有开窍明目,清热通络之功。
阳池: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处。有祛风散热,疏经活络之功。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有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之功。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有通关开窍,活络散瘀,调理脏腑。
会宗 :支沟穴尺侧约1寸,尺骨桡侧缘取穴。有清热解郁,疏通经气之功。
三阳络:在腕背横纹上4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有通络开窍,镇静止痛之功。
四渎:尺骨鹰咀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有清咽喉,通耳窍之功。
天井:在尺骨鹰咀后上方,屈肘呈凹陷中。有疏风清热,通络宁神之功。
清冷渊:屈肘,天井穴上1寸。有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消泺:尺骨鹰咀与肩髎连线上,清冷渊穴上3寸。有疏经,活络,清热之功。
臑会:在肩髎与尺骨鹰咀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有清胃热,通经络,利关节之功。
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有通经活络,祛风散湿之功。
天髎:在肩井与曲垣穴连线的中点,当肩胛骨上角处。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天牗: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天柱穴相平。有祛头风之功。
翳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有散风热,通络开窍之功。
瘛脉:在乳突之中央,当翳风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接处。有清热解毒,镇痛之功。
颅息: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有散风通窍,镇静之功。
角孙:当耳尖上的发际处。有清头明目,疏风通络之功。
耳门:耳屏上切迹强,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张口取穴。有疏通经络,开窍镇惊之功。
禾髎:耳门前上方,平耳廓根前鬓发后缘,当颞浅动脉后方。有祛风通络之功。
丝竹空:在眉梢处的凹陷中。有散风止痛,清头明目,平肝熄风之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