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有套题好难大家看看帮忙做做?

解剖学有套题好难大家看看帮忙做做?,第1张

不一定对啊,你自己再看看

30 骺位于D长骨两端

31 关于面肌的错误叙述是C包括颊肌

32 喙突位于:A肩胛骨外侧角

33 属于关节主要结构的是:E关节囊

34 鹰嘴窝位于:C肱骨下端的后面

35 关于三角肌的正确说法是E受肌皮神经支配

36 关节主要结构的最正确说法是D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37 直接位于剑突上方的是C胸骨体

38 关于骨膜的错误叙述是:B包裹整个骨面

39 关于椎骨数目的正确说法是:D成人骶椎是1块

40 不参与膝关节构成的是:A腓骨上端

B型题:

42 参与骨盆组成的关节是C

十五部分哦:

详细的是

表情肌分别围绕眼、口、鼻、耳周围,拉动附近肌肉产生表情,颜面表情肌源自於胚胎时期的第二咽弓(2nd phryngeal arch),故由第二咽因的支配神经(CN7 facial nerve颜面神经)支配

眼睛周围

1眼轮匝肌(Obicularis oculi m):可闭上眼睛。

2皱眉肌(Corrugator supercilii m):位於眉毛内侧,可将眉毛向内、下方拉,形成不悦蹙眉之表情。

嘴周围

嘴周围肌肉分成嘴角水平高度以上、同高度和水平高度以下3个次区。以上区域肌肉往上拉,做出笑容或露齿动作;同高度往外侧拉,水平以下则往下拉,做出不悦表情。

朝上-

3顴大肌(Zygomaticus major m)和4顴小肌(Zygomaticus minor m):将口角往外上方拉,露出愉悦笑容。

5提口角肌(Levator anguli oris m):协同顴肌作用,露齿而笑。

6提上唇肌(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m):将唇上提,露出牙齿。

水平朝外-

7笑肌(Risorius m):由口角水平向外侧延伸再附著於皮肤,造成微笑时之酒窝。

8颊肌(Buccinator m):脸颊内主要肌肉,协助咀嚼、吸吮、吹气。

朝下-

9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 m):闭唇抿嘴、嘟嘴、协助说话所需之唇形。

10颏肌(Mentalis m):位为唇下方下巴正中央,嘟嘴时造成皮肤不规则凹陷。

11降口角肌(Depressor anguli oris m):使嘴角向外下方,露出哭泣、悲伤或嫌恶之情。

12降下唇肌(Depressor labii inferioris m):使嘴角往外下方拉,露齿呈装傻之态。

13阔颈肌(Platysma m):从锁骨开始沿颈部向上,到下巴缘再转而向口角。可拉下下颌骨和下唇及嘴角,露出惊讶不可置信之情。

鼻周围

14鼻肌(Nasalis m):闭住鼻孔(闻到臭味时)及张大鼻孔,但各自用到鼻肌之不同部位。

15提上唇鼻翼肌(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alaeque nasi m):位於鼻骨之上,将眉毛向内拉形成鼻梁横向皱纹。

16鼻眉肌(Procerus m):位於鼻骨之上,将眉毛向内拉形成鼻梁横向皱纹。

(退化的肌群)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诊断 4 治疗措施 5 病原学 6 流行病学 7 临床表现 8 辅助检查 9 鉴别诊断 10 预防 附: 1 旋毛虫病相关药物 1 拼音

xuán máo chóng bìng

2 概述

旋毛虫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3 诊断

诊断依据:①病前1~2周(1~40d)摄食生猪肉等史;②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热、肌肉疼痛和水肿、皮疹等,初期可有胃肠道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等;③确诊有赖于肌肉活检找到幼虫或(和)血清学检查。

4 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  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充分营养和水分。肌痛显著可予镇痛剂。有显著异性蛋白反应或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最好与杀虫药同用。一般强的松剂量为每日20~30mg,连服3~5d,必要时可延长;亦可用氢化可的松100mg/d,静滴,疗程同上。

(二)病原治疗  苯咪唑类药物中以阿苯达唑为首选,其疗效好、副作用轻。国内采用剂量为每日15mg/kg、24~32mg/kg,分2~3次口服,疗程5d(长者10d)的不同方案,均取得良好疗效。必要时间隔2周可重复1~2个疗程。一般于服药后2~3d体温下降、肌痛减轻、浮肿消失,少数病例于服药后第2~3d,体温反应所致。噻苯咪唑对成虫和幼虫(移行期和包囊期)均有杀灭作用;剂量为25mg/kg,日2次,疗程5~7d,必要时间隔数日后可重复治疗;本品偶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皮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清转氨酶值升高等反应,加用强的松可减轻反应。甲苯咪唑对各期旋毛虫幼虫的疗效可达95%,对成虫疗效略低;成人剂量为100mg,日服3次,疗程5~7d(幼虫)或10d以上(成虫)。

5 病原学

旋毛虫雌虫长3~4mm,雄虫长仅15mm,通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肠壁,交配后雌虫潜入粘膜或达肠系膜淋巴结,排出幼虫。后者由淋巴管或血管经肝及肺入体循环散布全身,但仅到达横纹肌者能继续生存。以膈肌、腓肠肌、颊肌、三角肌、二头肌、腰肌最易受累,其次为腹肌、眼肌、胸肌、项肌、臀肌等,亦可波及呼吸肌、舌肌、咀嚼肌、吞咽肌等。于感染后5周,幼虫在纤维间形成04×025(mm)的橄榄形包囊,3个月内发育成熟(为感染性幼虫),6个月~2年内钙化,但因其细小,X线不易查见。钙化包囊内幼虫可活3年(在猪体内者可活11年)。成熟包囊被动物吞食后,幼虫在小肠上段自包囊内逸出,鉆入肠粘膜,经四次脱皮后发育为成虫,感染后一周内开始排出幼虫。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

6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猪为主要传染源,其它肉食动物如鼠、猫、犬、羊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如熊、野猪、狼、狐等亦可感染并通过相互残杀吞食或吃了含有旋毛虫囊包的动物尸体而感染。有人提出本病的两个传播环,即家养动物环和野生动物环。人为此两个传播环的旁系,在无人类感染的情况下,这两个传播环均能各自运转。

(二)传播途径  人因吞食含包囊的猪肉、狗肉、羊肉或野猪肉等而感染。爆发流行与食生肉习惯有密切关系。

(三)易感人群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显著的免疫力,再感染者病情远较初次感染者为轻。

(四)流行情况  旋毛虫病散在分布于全球,以欧美的发病率为高。国内主要流行于云南、西藏、河南、湖北、东北、四川等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本病发生。近年各地调查,猪的感染率一般为01~02%,某些地区检出率达2%或7%,个别地区送宰的猪群检出率竟高达50%。鼠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亦较高较重。

7 临床表现

旋毛虫对人体致病作用的强弱,与摄入幼虫包囊数量及其活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有关。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因而致死。按旋毛虫在人体的感染过程可分为下列三期:

(一)侵入期(小肠期,约1周) 脱囊幼虫鉆入肠壁发育成熟,引起广泛的十二指肠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甚至浅表溃疡。约半数病人感染后一周内有恶心、呕吐、腹泻(稀便或水样便,日3~6次)、便秘、腹痛(上腹部或脐部为主,呈隐痛或烧灼感)、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伴有乏力、畏寒、发热等。少数病人可有胸痛、胸闷、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二)幼虫移行期(2~3周)  感染后第二周,雌虫产生大量幼虫,侵入血循环,移行至横纹肌。幼虫移行时所经之处可发生血管性炎症反应,引起显著异性蛋白反应。临床上出现弛张型高热,持续2d至2月不等(平均3~6周),少数有鞍状热。部分患者有皮疹(斑丘疹、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旋毛虫幼虫可侵犯任何横纹肌引起肌炎:肌细胞横纹肌消失、变性、在幼虫周围有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中性和嗜酸粒细胞,甚至上皮样细胞浸润;临床上有肌肉酸痛,局部有水肿,伴压痛与显著乏力。肌痛一般持续3~4周,部分可达2月以上。肌痛严重,为全身性,有皮疹者大多出现眼部症状,除眼肌痛外,常有眼睑、面部浮肿、球结膜充血、视物不清、复视和视网膜出血等。重度感染者肺、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亦被累及,相应产生灶性(或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甚至胸腔积液;心肌、心内膜充血、水肿、间质性炎症甚至心肌坏死、心包积液;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压增高等。血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除极重型病例外)。

(三)肌内包囊形成期(感染后1~2月)随着肌内包囊形成,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状减轻,但肌痛可持续较久,然无转为慢性的确切依据。

重症患者可呈恶病质,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8 辅助检查

(一)血象 早期移行期白细胞计数及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达1~2万/mm3,但重症患者嗜酸粒细胞可不增加。

(二)肌肉活组织检查 感染后第四周取三角肌或腓肠肌(或浮肿,肌痛最显著的部位)近肌腱处肌肉一小片,置两玻片中压紧,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蜷曲的幼虫,虫体周围有多数炎性细胞包绕,形成小型肉芽肿。肌肉活检受摘取组织局限性的影响,在感染早期及轻度感染者每不易检出幼虫。感染较轻镜检阴性者,可将肌片用胃蛋白酶和稀盐酸消化,离心沉淀后检查幼虫,其阳性率较压片法为高。

(三)免疫学检查 旋毛虫抗原可分为虫体抗原、虫体可溶性抗原(有感染性幼虫体可溶性粗抗原和自感染性幼虫体杆细胞内α颗粒提取的可溶性抗原两种)、表面抗原(自虫体表面提取或剥离的可溶性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或称代谢抗原)。国内外试用过多种免疫学检查方法,包括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皂土(亦称美粘土,bentonite)絮状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环蚴沉淀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间接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等。其中后四者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可用于早期诊断。①IFA对早期和轻度感染均有诊断价值。以全幼虫作抗原,在幼虫皮层周围或幼虫口部有荧光沉淀物者为阳性反应。患者于感染后2~7周可出现阳性反应。②IHA用冻干致敏绵羊红细胞、以IH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用滤纸干血滴代替血清,结果无显著差异,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③ELISA敏感性高于IFA。常采用以虫体生理盐水浸出液为抗原。④IEST用感染鼠肌肉冰冻切片作抗原,以IEST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血清学试验于感染后2~4周开始阳性,感染后7周多全部阳性。反应如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抗体效价4倍升高者尤有诊断价值。血清学检查在抗体检测上取得良好效果,但人、畜感染旋毛虫后,抗体持久存在于血清中,不利于疗效考核。近年国内外已成功地制备旋毛虫幼虫单克隆抗体。采用虫体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结合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间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抗原阳性结果提示为现症感染,且具疗效考核价值。

9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食物中毒(初期)、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热、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10 预防

(一)加 生宣教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其他哺乳类动物肉或肉制品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控制和管理传染源  改善奍猪方法,提倡圈奍,病猪隔离治疗;灭鼠,防止鼠粪污染猪圈;饲料煮熟以防猪只感染。

(三)加强肉类检验,未经检验不准出售。库存猪肉经低温冷冻处理,在15℃冷藏20d,或20℃冷藏24h,可杀死幼虫。

旋毛虫病相关药物 噻苯唑片

。也可用于治疗旋毛虫感染。重要用于类圆线虫病和旋毛虫病(肠内期)用法用量成人及小儿剂量①粪类圆线

噻苯唑片

。也可用于治疗旋毛虫感染。重要用于类圆线虫病和旋毛虫病(肠内期)用法用量成人及小儿剂量①粪类圆线

阿苯达唑片

,鞭虫病,一次400mg,一日2次,连服3日;旋毛虫病,一次400mg,一日2次,连服7日;囊虫病,

阿苯达唑颗粒

,鞭虫病,一次400mg,一日2次,连服3日;旋毛虫病,一次400mg,一日2次,连服7日;囊虫病,

阿苯达唑胶囊

  肌肉的机能分群如下:

  (一)上肢肌的机能分群

  1.运动肩带的肌群

  (1)上提肌群: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菱形肌。

  (2)下降肌群:胸小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间接)。

  (3)上回旋肌群:前锯肌、斜方肌上、下部。

  (4)下回旋肌群:胸小肌、菱形肌、肩胛提肌。

  (5)前伸肌群(外展):前锯肌、胸小肌。

  (6)后缩肌群(内收):斜方肌、菱形肌。

  2.肩关节运动上臂的肌群

  (1)屈肌群:胸大肌上部、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喙肱肌。

  (2)伸肌群: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三角肌后部。

  (3)旋内肌群: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背阔肌、大圆肌。

  (4)旋外肌群:小圆肌、冈下肌。

  (5)外展肌群:三角肌、冈上肌。

  (6)内收肌群: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冈下肌。

  3.肘关节运动前臂的肌群

  (1)屈肌群: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前圆肌。

  (2)伸肌群:肱三头肌、肘肌。

  (3)旋内肌群: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4)旋外肌群:旋后肌、肱二头肌。

  4.手关节运动手的肌群(略)

  (二)下肢肌的机能分群

  1.髋关节运动大腿的肌群

  (1)屈肌群: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耻骨肌。

  (2)伸肌群:臀大肌、股后肌群、臀中、小肌后部。

  (3)旋内肌群:阔筋膜张肌、臀中、小肌前部。

  (4)旋外肌群:臀大肌、髂腰肌、梨状肌。

  (5)外展肌群: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

  (6)内收肌群: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

  2.膝关节运动小腿的肌群

  (1)屈肌群:股二头肌、半膜、半腱肌。

  (2)伸肌群:股四头肌。

  (3)旋内肌群:缝匠肌、股簿肌、半腱肌。

  (4)旋外肌群:股二头肌。

  3.足关节运动足的肌群

  (1)屈足肌群:小腿长屈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2)伸足肌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三)颈肌的机能分群

  1.颈屈肌群

  斜角肌、头前直肌、头长肌、颈长肌。

  2.颈伸肌群

  斜后肌上部、胸锁乳突肌、爽肌。

  3.颈侧屈肌群

  同侧斜方肌上部、同侧胸锁乳突肌、同侧斜角肌。

  4,头旋转肌群

  对侧胸锁乳突肌、对侧斜方肌上部、同侧颊肌。

  (四)躯干肌的机能分群

  1.运动脊柱的肌群(下固定)

  (1)伸脊柱肌群:竖脊肌、夹肌。

  (2)屈脊柱肌群:腹肌(除外腹横肌)、胸锁乳突肌、腰大肌、腰方肌。

  (3)躯干回旋肌群:同侧腹内斜肌、对侧腹外斜肌、同侧夹肌、对侧胸锁乳突肌。

  (4)躯干侧屈肌群:同侧腹肌(除外腹横肌)、同侧竖脊肌、同侧夹肌、同侧髂腰肌。

  2.运动骨盆的肌群

  (1)骨盆前倾肌群:髂腰肌、股直肌、耻骨肌。

  (2)骨盆后倾肌群:臀大肌、股后肌群。

  (3)骨盆侧屈肌群:同侧臀中、小肌、同侧臀大肌上部。

  (4)骨盆旋转肌群:同侧内收肌群、同侧臀中、小肌前部、对侧臀大肌、对侧髂腰肌。

  如果是为了健身塑像从美术角度,主要以上身壮硕为主以上资料希望能有所帮助

表情肌有

眼部周围肌主要是眼轮匝肌(orbicularoeulimuscle)。该肌为圆形环状肌,由眶部、睑部和泪囊部组成。眶部和睑部起于睑内侧韧带,止于皮肤及睑外侧缝。泪囊部起于泪骨和泪囊后壁,连接到睑部肌束。眶部肌束的收缩是紧闭上、下眼睑,睑部肌束作用是闭锁上、下眼睑。泪囊部肌束的作用是牵引眼睑和泪乳头,并扩张泪囊,促使泪液流入泪囊。眼轮匝肌受面神经颞支、颧支支配。

口部肌肉分为上组、下组、颊肌和口轮匝肌四组。

1、上组肌肉:包括上唇方肌、颧肌和笑肌。①上唇方肌:近似四角形,有三个起点分别是内眦头、眶下头和颧头。内眦头起于上颌骨额突,止于鼻翼和上唇皮肤。眶下头起于上颌骨眶下孔上方,止于上唇皮肤。颧头起于颧骨,止于鼻唇沟内侧皮肤。上唇方肌的作用是上提上唇,开大鼻孔,该肌受面神经颧支、颊支支配。②颧肌:呈带状,起自颧骨颧颞缝前方,斜向下前方,经咬肌、颊肌及面动脉、面前静脉浅面,止于口角皮肤和黏膜。颧肌的作用是牵引口角向外上方,受面神经颧支支配。③笑肌:呈带状,起自腮腺咬肌筋膜,行向前下,越过咬肌与面动脉、面前静脉,止于口角皮肤和黏膜。该肌的作用是牵引口角向外上方,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2、下组肌肉:包括三角肌、下唇方肌和颏肌。①三角肌:又称口角降肌,呈三角形,起于下颌骨外斜线,止于口角皮肤,作用是降口角,受面神经颊支支配。②下唇方肌:下唇方肌也称下唇降肌,呈方形,起于下颌骨斜线,止于下唇皮肤和黏膜,作用是下降下唇,受面神经颊支支配。③颏肌:呈圆锥状,起自下颌中侧切牙下方,止于颏部皮肤,作用是上提颏部皮肤,受面神经下颌缘支支配。

3、颊肌:位于深层,起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外侧面,翼突下咽缝,颊肌嵴止于口角皮肤。颊肌的作用是牵引口角向外。该肌受面神经颊支及下颌缘支支配。

4、口轮匝肌:口轮匝肌,呈椭圆形,浅层肌束为固有肌束,中层肌束来自三角肌和尖牙肌的纤维。深层肌束由在口角处交叉或不交叉的至于上、下唇的肌束组成。口轮匝肌的作用是关闭口裂,深部肌束可使唇靠近牙,口唇突出,成为吹口哨样动作,并可与颊肌共同作用作吸吮动作。此肌受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支配。

枕额肌,覆盖着颅盖前、后部,有两个肌腹,额腹(额肌)位于额部皮下,枕腹(枕肌)位于枕部皮下,两腹之间以帽状腱肌相连。额肌收缩可使额部皮肤出现额纹。

头部的肌肉 头部的肌肉 — 颈部 — 躯干 — 上肢 — 下肢— 人体肌肉列表 颅顶: 枕额肌 (枕肌

额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眼睑: 眼轮帀肌 - 皱眉肌 - 降眉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鼻部: 鼻锥肌 - 鼻肌 - 降鼻隔肌 - 后鼻张肌 - 前鼻张肌 - 鼻唇举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口部: 上唇举肌 - 口角举肌 - 颧肌 (大颧肌

小颧肌) - 颏肌 - 下唇掣肌 - 口角掣肌 - 颊肌 - 口轮帀肌 - 笑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咀嚼肌: 嚼肌 - 颞肌 - 翼肌 (外翼肌

内翼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眼外肌: 上睑举肌 - 直肌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外直肌) - 斜肌 (上斜肌

下斜肌) | 眼内肌: 睫状肌 - 瞳孔开大肌 - 瞳孔括约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听觉: 耳肌 - 镫骨肌 - 股膜张肌 | (Template:GraySubject-Template:GraySubject) 喉肌: 环盾肌 - 后环瓢肌 - 侧环瓢肌 - 瓢肌 - 甲杓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舌部: 舌体外 (颏舌肌 - 舌骨舌肌 - 小角舌肌 - 茎突舌肌) 舌体内 (上舌纵肌 - 下舌纵肌 - 舌横肌 - 舌垂直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颚部: 软颚举肌 - 颚帆张肌 - 悬雍垂肌 - 颚舌肌 - 颚咽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咽部: 咽缩肌 (下咽缩肌

中咽缩肌

上咽缩肌) - 茎咽肌 - 耳咽管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颈部的肌肉 头部的肌肉 — 颈部 — 躯干 — 上肢 — 下肢— 人体肌肉列表 浅颈部: 阔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侧颈部: 胸锁乳突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舌骨上部: 二腹肌 | 茎突舌骨肌 | 下颌舌骨肌 | 颏舌骨肌 - 舌骨下部: 胸舌骨肌 | 胸盾肌 | 盾舌肌 | 肩胛舌骨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脊椎部 — 脊前: 颈长肌 | 头长肌 | 头前直肌 | 头侧直肌 (Template:GraySubject) 脊后: 前斜角肌 | 中斜角肌 | 后斜角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躯干的肌肉 头部的肌肉 — 颈部 — 躯干 — 上肢 — 下肢— 人体肌肉列表 背部: 头夹肌 | 颈夹肌 | 骶棘肌 | 半棘肌 | 多裂肌 | 回旋肌 | 棘间肌 | 横突间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枕骨下部 : 头后直肌 (大头后直肌

小头后直肌) | 头斜肌 (头下斜肌

头上斜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胸部: 肋间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 肋下肌 | 胸横肌 | 提肋肌 | 背钜肌 (背下钜肌

背上钜肌) | 膈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腹部: 斜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 腹横肌 | 腹直肌 | 锥肌 | 提睾肌 | 腰方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骨盘部: 肛举肌 (髂尾肌

耻尾肌) | 尾骨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会 : corrugator cutis ani | 括约肌 (外肛环束肌

内肛环束肌) | 会阴浅横肌 | 球海绵体肌 | 坐骨海线体肌 | 会阴深横肌 尿道括约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上肢的肌肉 头部的肌肉 — 颈部 — 躯干 — 上肢 — 下肢— 人体肌肉列表 脊柱: 斜方肌 | 背阔肌 | 大菱形肌 | 小菱形肌 | 提肩胛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胸腔: 胸大肌 | 胸小肌 | 锁骨下肌 | 前钜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肩部: 三角肌 | 肩旋板 (肩胛下肌

棘上肌

下棘肌

小圆肌) | 大圆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上臂: 喙肱肌 | 肱二头肌 | 肱肌 | 肱三头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前臂: 手掌浅层 | 圆旋前肌 | 掌长肌 | 桡侧屈腕肌 | 尺侧屈腕肌 | 屈指浅肌 手掌深层 | 屈指深肌 | 屈拇长肌 | 旋前方肌 手背浅层 | 肱桡肌 | 伸指肌 | 桡侧伸腕长肌 | 伸小指肌 | 桡侧伸腕短肌 | 尺侧伸腕肌 | 肘肌 手背深层 | 旋后肌 | 长拇展肌 | 伸拇短肌 | 伸拇长肌 | 食指伸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手: 掌外侧/鱼际肌 | 拇外展短肌 | 拇指对掌肌 | 屈拇短肌 | 拇收肌 掌内侧/小鱼际肌 | 掌短肌 | 小指展肌 | 短小指屈肌 | 对小指肌 掌中间 | 蚓状肌 | 背侧骨间肌 | 掌侧指间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下肢的肌肉 头部的肌肉 — 颈部 — 躯干 — 上肢 — 下肢— 人体肌肉列表 胯部/髋部屈肌: 腰大肌 | 腰小肌 | 胯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大腿部: 股前部 | 缝匠肌 | 四头肌 (股直肌

外股肌

股间肌

内股肌) | 膝关节肌 股中部/内收臀肌 | 股薄肌 | 耻骨肌 | 内收短肌 | 内收长肌 | 内收大肌 臀部 | 臀肌 (臀大肌

臀中肌

臀小肌) | 阔筋膜张肌 侧旋部 | 梨状肌 | 外闭孔肌 | 内闭孔肌 | 下孖肌 | 上孖肌 | 股方肌 股骨后部/大腿后肌 | 股二头肌 | 半腱肌

半膜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小腿: 前胫部 | 胫骨前肌 | 伸拇长肌 | 伸趾长肌 | 腓骨第三肌 | 伸趾短肌 | 伸拇短肌 上后胫部 | 腓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 蹠肌 深后胫部 | 膕肌 | 屈拇长肌 | 屈趾长肌 | 胫骨后肌 侧胫部 |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脚掌: 第一层 | 外展拇肌 | 屈趾短肌 | 小指展肌 第二层 | 蹠方肌 | 蚓状肌 第三层 | 屈拇短肌 | 拇收肌 | 短小指屈肌 第四层 | 骨间背侧肌 | 骨间足底肌 | (Template:GraySubject)

参考: zh /w/indextitle=%E4%BA%BA%E9%AB%94%E8%82%8C%E8%82%89%E5%88%97%E8%A1%A8&variant=zh-

有一些寄生虫或病菌,是可以在煮熟煮透时被杀灭的,资料显示,我国沿海鱼、虾、蟹的体内含有多达86种寄生虫,只需煮熟数分钟,这些寄生虫就可被彻底杀死。但为了美味或猎奇,很多人在野生动物肉还未完全煮熟时就食用,通常不能有效地杀灭寄生虫和病菌,进而造成一些传染病或胃肠道疾病。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要贪图一时口快而食用未熟的肉类或水产品。

 以往人们认为,只有吃了带有旋毛虫病动物的生肉时,才能感染人。但是近年来发现,在原来无食生肉习俗的地方,如果人们吃了烤得半生不熟的羊肉串、牛肉串、猪肉串,隐藏在肉中的旋毛虫未被高温杀死而进入人体,也能感染旋毛虫病。

  旋毛虫通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肠壁,交配后雌虫潜入粘膜或达肠系膜淋巴结,虫可产出成千上万条幼虫。幼虫由淋巴管或血管经肝及肺入体循环散布全身,但仅到达横纹肌者能继续生存。以膈肌、腓肠肌、颊肌、三角肌、二头肌、腰肌最易受累,其次为腹肌、眼肌、胸肌、项肌、臀肌等,亦可波及呼吸肌、舌肌、咀嚼肌、吞咽肌等。

  经过1~2个月,幼虫逐渐发育并在周围形成包囊。到6~7个月时,包囊开始钙化。部分幼虫可在其中存活10~30年。

  当幼虫在全身移行时,还能引起变态反应。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全身肌肉疼痛(尤以小腿腓肠肌敏感)、眼及面部水肿(重者可遍及全身)或咀嚼、吞咽、说话困难。部分病人出现类似心肌炎的表现,甚至出现肺、肝、肾等器官的病变。重症患者可出现恶病质、脱水和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据国内报道,这种病的死亡率约为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758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