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肌肉注射“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房,再左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
第二题:静脉血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肩髎穴的定位 8 肩髎穴的取法 9 肩髎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肩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肩髎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肩髎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1 拼音
jiān liáo
2 英文参考Jiānliáo TE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ānliá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肩髎 汉语拼音 Jianliao 罗马拼音 Chienliao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4 富耶氏 德国 3E14 英国 T14 美国 TB14
肩髎为经穴名(Jiānliáo TE14)[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1]。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肩髎,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
5 穴名解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
肩,颈项之下,臂与身联属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当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为三焦经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2]
6 所属部位肩[3]
7 肩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4]。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后端较深的凹陷中[1]。
肩髎穴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5]。
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8 肩髎穴的取法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后端较深的凹陷中[1]。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陷窝即是本穴;或垂肩时,肩髃后约1寸处取穴[6]。
垂肩,于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2寸,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处取穴。
快速取穴: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7]。
9 肩髎穴穴位解剖肩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部)、小圆肌、大圆肌、背间肌。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分布著腋神经肌支。皮肤由腋神经发出的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经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经。腋神经为臂丛后束的分支,与旋肱后动脉一起通过四边孔,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靠肱骨外科颈后面走行。所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肩关节脱位时,都可以影响腋神经而导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区域感觉消失。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后部和小圆肌。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深抵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冈下肌[8]。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分布[8]。
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5]。
10 肩髎穴的功效与作用肩髎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
肩髎穴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作用[1]。
肩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扬举,取局部也[2]。
11 肩髎穴主治病证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等[1]。
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5]。
肩髎穴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8]。
肩髎穴主治荨麻疹;臂痛,肩重不能举,中风偏瘫[6]。
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直刺1~15寸[8][5][1][6],臂外展[6],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进针[6],深刺可透极泉[6],酸胀可扩散至整个关节腔[6],或可有麻电感向下扩散[6]。
向下斜刺2~3寸,退针至浅层,再依次向两旁斜刺,即“合谷刺”,酸胀感可扩散至肩部,或麻电感放散至手指[6]。
12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13 肩髎穴的配伍肩髎穴配条口透承山,肩髎透极泉治肩周炎[1]。
肩髎穴配阳谷、天宗治臂痛[1][6]。
肩髎配肩髃、曲池、合谷,治上肢瘫痪[6]。
肩髎配肩髃、肩贞、臑俞、曲池,治肩臂痛不能举[6]。
肩髎配肩井、天宗,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举。
肩髎配风池、曲池,有疏风泄热、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风疹。
肩髎配外关,章门,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间神经痛。
14 特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缓解臂痛不能举、胁肋疼痛等症状[7]。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针灸大成》: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备急千金要方》:臂痛,肩髎、天宗,阳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