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背伸和趾屈两个方面,趾屈是脚前尖往下抬,这叫趾屈,背伸主要是脚前尖,相对身体往上边拉,这叫背伸,踝关节主要的功能是背伸和趾屈。
踝关节中立位为90°(相对于小腿骨),当角度小于90°所做的动作就是背屈,勾脚尖,这时小腿后部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拉长,有拉伸的感觉。反之当角度大于90°所做的动作叫跖屈,这时小腿后部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缩短,有紧绷的感觉,俗称踮脚尖(芭蕾舞)。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足背屈受限可能是小腿后群肌肉过紧造成的,首先用泡沫轴来进行放松,缓解小腿三头肌的挛缩,将小腿放在泡沫轴上,利用体重进行按压。滚动时动作要缓慢,范围越大越好。
小腿后群肌肉的拉伸,有助于恢复小腿后群肌肉的长度,缓慢牵拉,直到有比较强烈的牵拉感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保持至少20秒,每天拉伸5次。
-左侧踝关节背屈趾屈
解剖列车笔记的整理来自李哲老师。老师更多的是解读本书,我则是还原老师的课堂口述。
①锻炼后表线:耐力优先原则
②髋带动骨盆:猴形走☞四肢着地,同手同脚走
③翻身练习:头带动腿去翻身
④激痛点:肌肉出现问题最先期的表现
⑤身体评估
解剖列车,从应用的层面讲起。在讲解解剖列车的过程当中,筋膜链和肌筋膜链到底有什么区别?筋膜链=肌筋膜链,筋膜=深筋膜。我们想去改变人的体态、慢痛,我们是在深层的筋膜中去解决问题的。如同按摩是由浅入深的。
本源☞如何真正的理解课程?托马斯的理念
后表线-SBL,连接并保护整个身体的后表面,像一个从脚底到头顶的盔甲,可分为脚趾-膝盖,以及膝盖-头两部分。
当站立,膝盖伸直时,后表线成为整个肌筋膜上的一条连续线路。后表线也可以拆解成单个的部分。
小腿很重要,膝盖以上是一部分,上达头顶,膝盖以下是一部分,下达足底;站立时,后表线是一个连续的线路。
后表线中一个重要原则:局部的筋膜链
如非常重要的一个筋膜链☞ 思路 臀中肌、腰方肌☞解决骨盆稳定,腰痛,步态轻盈。
后表线整体的姿势性功能是在完全直立伸展的状态下支撑身体,避免身体像胎儿般蜷缩屈曲。
什么是姿势呢? 姿势:身体在完全放松状态下所维持稳定的姿势;肌肉在工作紧张时所维持的姿势。姿势分两种,放松的&紧张的,人的主要姿势包括站、坐、卧。
长时间的任何姿势,在不动的情况下都不好。长期坐姿会影响下背痛。
姿势(强调的是后表线),从后表线看,驼背、圆肩、香蕉背,整个后背被拉长,导致身体前侧的链条缩短,身体不平衡。
身体前后侧肌肉长度接近等长,不良姿势时如弓背时,身体后侧肌肉长度>前侧的长度,(就像弓箭一样),人可能就出现了问题。
长期保持姿势,需要肌筋膜链中的肌肉具备较高比例的慢收缩、耐力型肌纤维。
肌纤维分类 :☞ 快肌纤维 ,爆发力量的,存在于身体中的比例大,
☞ 慢肌纤维 ,耐力型=慢收缩肌纤维,维持姿势的肌纤维。
竖脊肌、小腿的比目鱼肌都属于慢肌纤维, 锻炼背部的耐力非常重要 。
同时也需要在筋膜部分具备加厚的薄膜与束带。 如在跟腱、腘绳肌肌腱、骶结节韧带、胸腰筋膜、竖脊肌的条索与后头脊处。
肌肉是一方面,而固定肌肉的肌腱,以及维持骨骼稳定的韧带,都是非常重要的。so在处理韧带时有一些巧妙的方法。
耐力训练优先 ,肌耐力是SBL(后表线)切入的最重要训练方式。
后表线的伸直功能中,在膝关节是个例外。
从弯腰状态直起腰,当伸懒腰时,整个人都是后表线在起作用。
SBL有自我协调能力☞靠小脑☞预想功能。
例子:站起来拿水拿一本书,他是从脚底到头顶都建立的稳定。
很多动作在肌肉中都是无意识的行为,所以建立本体感觉非常重要。(能控制肌肉到它不是有意识的行为)
在站立时,后表线的互锁肌腱能协助膝关节十字韧带维持胫骨和股骨间的姿势排列。
在后表线中,膝盖是一个例外,是互锁肌腱,是SBL重要肌肉。
SBL中重要肌肉:大腿外侧-股二头肌——小腿外腓肠肌与大腿内侧-半腱肌半膜肌——小腿内侧腓肠肌,互锁☞交锁机制(左手腕抓右手腕)。维持膝关节的稳定。
现代人的不良坐姿如屈膝+盘腿坐/跷二郎腿坐,导致大腿后腘绳肌缩短、无力☞膝出现问题。
姿势能功中,①从整体关注整个链条②从局部关注☞腘绳肌、小腿肌对膝至关重要。
除了膝盖被牵拉向后以外,后表线的所有运动功能都是产生伸直或过度伸直的。
膝盖被牵拉向后☞膝关节超伸(和腿部不强大有关)。
在人类发育过程中,后表线的肌肉使婴儿头部从胚胎期屈曲状态中仰起,逐步进入产位,通过眼睛接触外界,
当宝宝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这种后表线的产生就已经开始了。
后表线通过身体其他部分来提供向下的稳定力,—— 腹-臀-膝-脚——使儿童在每个发育阶段都能够保持身体稳定,并能在出生一年后能够直立。
练习 仰卧,从头☞脚去翻身。用颈带动胸-腰-腿的步骤去翻身。从发育模式来看,我们现在的翻身是从腿开始带动身体翻转,这是不正确的,这来自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懒。习惯是一种顽疾。
后表线从耐力,从上向下去锻炼。
我们以屈曲的姿势出生,发展到可以轻松维持伸直的姿势,这个缓慢又波折的历程,也伴随着后表线的力量、能力、平衡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我们关节屈曲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非常小,反之,当我们关节伸展的时候身体就会变得非常大。所以当人们精神状态很不好时,往往处于一种屈曲的状态。
屈曲的状态是一种情绪的反应,代表了害怕、不开心、可能最近有波折等。
当宝宝出生的时候,往往是屈曲状态,代表防御。
——下面非常重要——
锻炼后表线耐力优先选择:耐力+力量+能力(能做哪些动作) 即☞耐力优先+力量+能力+平衡
髋带动腿来走,对后表线力量加强,肩颈的调整非常重要,对前表线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髋☞稳定重心(核心) 。如果做完之后感觉肩颈非常累,错误的。该动作同样对于前表线也有帮助。
我要举目向山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后表线对于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由最基础的“主”线的远端或尾端开始。一般来说,我们从头部向下进行叙述。张力经常会沿着某条线路穿过身体或者从线路的中间向两端延伸。
在任何解剖列车路线中拉力、张力、创伤以及沿着筋膜路线传导的动作等都是基础性描述。
张力 :维持肌纤维稳定,完成维持形体改变的力量。
拉力 :自己的肌肉在做功发生形体的改变。如伸懒腰,驼背。
创伤 :伤害☞手术、疤痕。
从小的细节理解功能,局部与整体互相影响。
后表线是一条在矢状面上协调姿势与动作的主要路线。一方面限制向前屈曲的动作,另一方面,当其功能障碍时,强化和维持了过度后伸的动作。
矢状面 把人体分出左右两半的平面,如前屈、后仰、前走、后退,即前后方向的运动。
在后表线中,一个局部的紧会影响到全部。
肌肉是有记忆的,当出现不良姿态时,它为了保护你,就会僵紧,疼痛是好事,疼痛的原因是坏事。
虽然我们以单一整体来描述后表线,但按分布来说,是一左一右的两条线。若两侧后表线出现不平衡,应可观察出来,并由此调整两侧的限制模式。
后表线分左右☞不平衡时☞侧弯☞调某一个侧表线。
在SBL中,容易出现姿势性代偿,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代偿两种。
病理性代偿 ,由生理性演变,最终引发了问题☞疼痛或内脏器官的疾病。
生理性代偿 ,没有引发疾病,不痛。
激痛点 :肌肉出现问题最先期的表现。
条索状 :进入二期病变,半年-10年潜伏期(可调整)。
肌筋膜炎 :第三阶段☞各种难受(无力回天)。
激痛点,条索状都是肌肉的不同分期。姿势性代偿就是,先代偿☞激痛点出现☞无视疼痛☞条索状(上颈部的条索非常明显),在一步一步完成病理性病变。
——评估——重要——
与后表线相关的常见姿势代偿包括:踝背屈受限、膝关节过伸、腘绳肌缩短、骨盆前移、骶骨下垂、脊柱前凸、胸椎前屈时伸肌扩大、枕骨下方受限导致上颈椎段过伸、枕骨在寰椎上向前移位或旋转、眼-脊运动的不连续等。
①踝背屈受限 (背屈=勾脚背):角度受限
②膝关节过伸 :0-15度以内都算正常。
骨盆前倾: 正常时,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在一条线上。女性5-15度,男性0-5度,正常。
案例:有个15岁小女孩,蹲下☞脚踝内侧就疼痛。
下蹲,整个后表线代偿,足底压力大。
方法:先放松了膝关节下方的腓肠肌(膝下腓肠肌放松后无痛感。但放松只是暂时的,稍后还会痛。)强化整个踝部的力量。
③腘绳肌缩短
腘绳肌过短,①对膝关节不好,②如果硬拉也会造成骶髂关节很严重的问题 ,造成骶髂关节不稳定(骶髂关节痛)。
拉伸腘绳肌,循序渐进是最好的方法。
当腘绳肌过短☞ ④骨盆前移 。腰椎塌。塌腰=剪刀腰。
⑤骶骨下垂: 需要关注☞骶结节韧带
骶结节韧带,是稳定骶骨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条韧带。
触摸 位置:①先找臀线②然后摸到坐骨结节③摸到坐骨结节向里的位置就是骶结节韧带。
骶结节韧带不稳☞骶骨就会不稳☞上颈椎就会出现问题。(颅骶医学)
⑥脊柱前凸
腰椎前凸☞则胸椎后凸(胸椎后凸=脊椎后凸)
但胸椎过度后凸≠腰椎前凸(如驼背严重的人,腰是直的)
腰塌的很厉害的时候,由于工作关系,胸椎往往是屈曲的,导致整个胸廓出现挤压。后表线——前表线互相制约(后表线出现问题的时候,前表线也不好)。
⑦胸椎前屈时伸肌扩大
两侧肩胛骨扩大的时候导致肩胛骨不稳定。
驼背很厉害的人,上背部会出现疼痛。 技巧处理上背部疼痛 ,首先止痛+处理胸(把缩短的地方拉长),再收肩胛骨。肩胛骨的稳定,是肩部所有力量的基础。
当胸椎凸起时,在后表线上胸椎段伸张展时,肩胛骨变得不稳定。前边的胸变得更紧缩。胸大肌也称为“可能引发死亡的肌肉”。
⑧枕骨下方受限,导致上段颈椎过伸
驼背时头过度后仰,如:弓背抬头看电脑。
胸椎重要,之上为颈,之下为腰。在胸椎段发生侧弯的人极其多见。(胸大肌是引发死亡的肌肉)。
后表线中☞调胸和骶骨是非常重要的。
⑨枕骨在寰椎上向前移位或旋转
⑩眼—脊运动的不连续
你的眼睛和你的脊柱是连在一起的,人在摄取信息时,眼睛非常重要。所以可以通过眼睛去调整一个人。
DNS☞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术。如何理解?如小宝宝:0-1岁的婴儿。最核心的理念是用回归本源的方式调整一个人。
DNS方法:激痛点、穴位、局部筋膜链等。会将DNS带入到不同的链条当中。
提供思路:理解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根源☞一个点。
名词——颅骶医学
知识拓展:
筋膜到底是什么 ☞浅筋膜
到底什么是筋膜 ☞深筋膜
眼睛保健运动☞
又是考试题?
肩关节
组成: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连结构成。
结构特点:
⑴ 头大盂小,有关节盂唇加深关节盂;
⑵ 关节囊薄而松弛,上壁有喙肱韧带加强;
⑶ 关节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运动:肩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
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全能)
肘关节
组成:由肱骨下端、尺骨和桡骨上端构成。
结构特点:
⑴ 一个关节囊内包有3个关节,分别为:
肱尺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桡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 桡切迹构成
⑵ 关节囊前、后壁薄弱,两侧有韧带加强,
桡骨环状韧带与尺骨桡切迹构成骨纤维环,容纳和固定桡骨头
⑶ 桡骨环状韧带与尺骨桡切迹构成骨纤维环,
容纳和固定桡骨头
运动:主要为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参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
桡腕关节
组成:由桡骨的腕关节面、尺骨头下方的关节 盘、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构成。尺骨和豌豆骨不参与其组成
运动:屈、伸、收、展和环转
髋关节
组成 :由股骨头和髋臼连结构成。
结构特点:
⑴ 头小窝深,有髋臼唇以加深髋臼;
⑵ 关节囊紧张而坚韧,周围有髂股韧带等强大
的韧带加强;
⑶ 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韧带内含血管营养
股骨头。
运动: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全能)
膝关节
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连结构成。
结构特点:
⑴ 关节囊薄而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强:前方有髌韧带,内、外侧有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等;
⑵ 膝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防止股骨后移;后交叉韧带:防止股骨前移。
⑶ 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字形;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字形
⑷ 关节囊的滑膜层形成:髌上囊和翼状襞
运动:
⑴ 主要是屈、伸;
⑵ 半屈膝时,可作轻微的旋转运动。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组成: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连结
构成。
结构特点:关节囊前后壁松弛,两侧有
韧带加强。
运动:主要为背屈(伸)和跖屈(屈)
脚踝前侧疼痛
相关肌肉:胫骨前肌、第三腓骨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这4块肌肉组成小腿前侧肌间隙)
胫骨前肌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行走时,当脚后跟着地时脚掌突然失控着地,是踝关节背屈肌。当胫骨前肌过于紧张时,会引起足踝前内侧、拇趾背侧和内侧的疼痛,甚至脚尖下垂或踝关节无力,以及走路时背屈无力而导致绊倒。
第三腓骨肌的主要功能是:足背屈并辅助足外翻,与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一起组成小腿前侧肌间隙。这块肌肉损伤会引起踝关节前侧和外侧疼痛。
趾长伸肌的主要功能是:伸展四个脚趾并使足背屈和外翻。当这块肌肉损伤时,会引起脚踝前外侧、脚趾背部以及靠近中间三个脚趾趾尖痛,并会引发典型的锤状趾。
拇长伸肌的主要功能是:强有力地拉伸拇趾的近节趾骨,同样协助足部的背屈和外翻。当这块肌肉损伤时,会引起脚踝前侧、脚背、第一跖骨远端和拇趾底部疼痛,向下可扩散至拇趾趾尖。
脚踝外侧疼痛
相关肌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短肌组成小腿外侧肌间隙)
腓骨长、短肌位于小腿侧面(如上图),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步态的中期防止固定脚的腿向内侧倾斜,并能控制足的跖屈和旋后。当肌肉损伤时,会引起踝关节的外踝上方、后方及下方疼痛,还可沿足的外侧延伸一段,导致踝关节的无力。
脚踝内侧疼痛
相关肌肉:拇外展肌、趾长屈肌
拇外展肌的主要功能是:为扁平足的人静止时提供足弓平衡,还能在大脚趾的的近端趾骨中起到屈曲和外展的作用。当这块肌肉损伤时,会引起足踝内侧和足跟中线处疼痛。
趾长屈肌的主要功能是:稳定中后期足和踝关节的作用,保持内外侧平衡,协助其它跖屈肌使人体将重量转移到前脚,并可以屈曲四个脚趾末端关节,还能协助跖屈和内翻。当这块肌肉损伤时,会导致脚踝内侧、足底疼痛。
脚踝后侧疼痛
相关肌肉:比目鱼肌、胫骨后肌
比目鱼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足跖屈以及协助腓肠肌使膝关节屈曲。当这块肌肉损伤时,会导致足后部和足内侧以及跟腱远端的疼痛,甚至脚跟痛,小腿痛。
胫骨后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足旋后且跖屈。当这块肌肉损伤时,会导致从小腿中部到脚跟到脚和脚趾的跖面疼痛。
相关肌肉:胫骨前肌、第三腓骨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这4块肌肉组成小腿前侧肌间隙)
胫骨前肌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行走时,当脚后跟着地时脚掌突然失控着地,是踝关节背屈肌。当胫骨前肌过于紧张时,会引起足踝前内侧、拇趾背侧和内侧的疼痛,甚至脚尖下垂或踝关节无力,以及走路时背屈无力而导致绊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