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中国人特别相信的理论叫1万小时理论。意思是说,不管任何行业,只要你经过了1万小时的练习,你就能够成为大师。
这个理论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不太准确。
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保安,可能累积有几万小时了,可是他一定是保安大师吗?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厨师,累积起来也有几万小时了,可是这样的人一定就是厨艺大师吗?再比如学习英语,现在很多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开始学习英语,有的在小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了。到大学毕业至少要超过1万小时的对英语的学习,可是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别说大师了,他们当中有几个人能够比较流利的对话呢?恐怕都很难吧!
反正我知道我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英语。其实我对英语还真的比较用功,上学那些年累积在一起学习英语的时间,没有1万小时也有几千小时了吧。可是到了国外的时候呢,我依然几乎是一句英语也说不出来,除了那句:I am 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光是我自己,你们懂的,太多学习英语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很多人讨厌英语学习呢?其实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练习的时间短,而是我们练习的方法有问题。
如果我们今天还特别相信1万小时理论的话,就有些误人子弟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某些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研究了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像国际象棋大师啊,顶级的音乐家,小提琴家,运动明星,杰出的医生等等等等。他发现无论在什么行业或者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和普遍原则命名为“刻意练习”。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刻意练习》。
一 真的有天才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这个世界真的有天才吗?真的有人不需要练习就可以成功吗?
人们通常以为,某一个人在任何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潜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生才能的限制。学钢琴的人很多,但只有那些有着特殊天才的人,才可能成长为真正伟大的钢琴家或者作曲家。每个孩子在学校都上数学课,但只有少数人长大以后能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或者工程师。
根据这种观点呢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具有一些固定的潜力,有的具有音乐潜力,有的具有数学潜力,有的具有体育潜力,有的适合经商。
其实这本书否定了这个观点,作者认为天才其实是练出来的。人和人天赋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套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直过于高估了天生才能的作用,低估了诸如动机和努力的价值。
当然,有的人是故意的高估天生才能的作用,经常听到有人说,咱没那个天赋啊。这是懒惰者的托词。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貌似天才,可是你不知道天才背后他付出的汗水。如果你刻意强调他是天才,你就抹杀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很多体育迷都知道NBA历史上有一个很多人认为是最伟大的三分射手雷阿伦。很多人都说雷阿伦天生就是三分王,他绝对具有常人所没有投三分球的天赋。可是雷阿伦自己说我其实一点儿天赋都没有,我的三分投得很准,那是因为我努力训练的结果啊。
因为雷阿伦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教练就发现他的三分跳投甚至比其他的同龄选手还要弱一些。但是雷阿伦这个人很有韧性,他就天天练,心无旁骛地刻苦训练,用我们这本书的话来说就是进行科学的刻意练习。一直练到了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投三分球的天才。
二百多年前的有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叫帕格尼尼,他的故事非常传奇,所有人都说他是一个天才。
他有一件非常经典的事,这件事的是真事儿啊。
二百多年前的小提琴的琴弦是用绵羊肠子制成的,比现在的琴弦更不好控制。有一次帕格尼尼在演奏,当慢慢接近曲子高潮部分的时候,那劣质的琴弦无法承受住有力的弹奏,结果第四根弦突然断了。此时帕格尼尼并没有停下来,用三根琴弦继续演奏曲子,但是演奏的质量一点也没打折扣。后来又断了一根琴弦,帕格尼尼用两根琴弦演奏,后来又断了一根琴弦,只剩一根琴弦了。帕格尼尼就继续用仅存的一根琴弦来演奏,可是发出的声音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比四根琴弦弹奏出来的声音都更美。
这次演奏让帕格尼尼一举成名。很多人都说帕格尼尼绝对就是天才。但实际上故事是这样的,按现在的说法,帕格尼尼是一个特别会营销自己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经常进行一些比较夸张的表演,只有夸张的表演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度。
某天有一个人随口问他,说你能不能用一根弦演奏呢?帕格尼尼就答应试试看,于是,用一根琴弦来表演,对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刻意练习。经过长期有效的练习,终于被他练成了。
但是在表演的时候他不能直接用一根琴弦去表演,那样效果不好。
所以他就玩了一个套路,先用四根琴弦来演奏,然后故意用很大的气力,一根一根貌似意外地挑断了琴弦,只剩最后的这一弦,然后用他最擅长的经过练习的一根琴弦的演奏技巧来演奏完整首曲子。所以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传说就不胫而走,其实背后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而已。
二 “刻意练习”的四个关键点
刻意练习至少要具备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一定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第二个特点,练习一定是专注的;
第三,刻意练习一定要包含反馈;
第四,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我们先说第一个特点,一定要有明确的特定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循序渐进。比如你学习英语,要背1000个单词,那你可以设定第一个星期背六十个单词好了,要完成这个目标,你平均每天背九个单词。这样一个一个去实现小目标,最后积小胜为大胜。
第二个特点,有目的的练习一定是专注的。有的人在练习的时候不走脑子,只是机械地练习,只是为了凑够那个练习的时间。这样的练习其实是无效的,这样去练习别说1万小时了,就是10万小时,你的进步也会非常地缓慢。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是练习,你拿着一本书,或者在电脑前发呆十小时,还不如你专注的看一小时。
第三,刻意练习一定要注重反馈,也就是你不能只顾低头赶路,只顾自己练习。你必须知道你的练习是否有效,一定要得到反馈,而且是即时反馈。
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学习任何东西都比以前变得更加有效率了。因为互联网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得到即时的反馈。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吧,我小时候,写好了一篇文章,先在稿纸上抄好,然后贴上邮票装进信封,寄到报社或者杂志社。然后可能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有了一点点的反馈,但这个反馈只能是你成功的反馈,也就是发表了。如果写得不好,那就是零反馈,没人给你退稿。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任何人写一篇文章都可以马上发在网络上,不管写得怎样,马上就会得到反馈。
比如说足球训练,如果你练习盘带过人的话,就必须有一个真人,最好是强力后卫陪你一起。因为你的过人训练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所以足球训练如果自己训练的话,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练那个定位球,因为练习定位球,你是可以得到即时反馈的。
有的人下了一辈子棋,还是一个臭棋篓子,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跟棋艺和他差不多的人下,得到的反馈不强力,无法刺激他的进步。
第四,真正的刻意练习,一定要走出舒适区。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学习时有三个区,学习区,舒适区和恐慌区。
比如对于一个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假如他已经掌握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那么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就是他的舒适区。如果总是重复做二十以内加减法那些题的话,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他应该学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这对于他来说才是学习区。但他学的一定不能太离谱,一定是他垫垫脚能够够得着的,否则就到了恐慌区了。比如你让一个小学生学微积分,他完全不能接受。
有效的刻意练习,一定是要突破舒适区,然后刚刚迈入到学习区,但是千万不要触及到恐慌区。
其实我们要走出我们的舒适区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
它保持稳定的内部温度,保持稳定的血压和心率,并使得血糖,ph值保持稳定和平衡。所以当我们进行某种强有力的体育活动的时候,心跳开始加快,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并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身体储存的各种不同能量都转换成肌肉可以使用的那种能量并注入血液当中。与此同时,血液循环也加快,以便更好地将氧气和能量传送到需要它们的身体部位上去。也就是说,我们身体原来的那些平衡已经被体育锻炼所打破了。于是我们的身体又建立了新的平衡。所以,我们的身体就能越来越轻松地应对以前感到十分艰难的那些体育锻炼活动了。
但是打破这种舒适区是需要意志力的,一般人很难接受,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有二八理论20%的人统治80%的人。因为80%的人都很难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三 大脑的适应能力远超我们想像
有人说,成年人的大脑已经定型了,再学什么东西都没用了。
我们得承认,在一些领域是这样的。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有适应的能力。因此年纪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科学家发现,成年钢琴家大脑的某些区域通常拥有更多的脑白质,这种差别完全是由他们在儿童时期经常练习钢琴所导致的。越早开始练钢琴,长大以后脑白质也就越多。尽管你也可以在成年之后再开始学弹钢琴,但和你在儿童时期开始学相比,大脑中不会产生更多的脑白质。
但是美国的一些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在很多领域,即便从成年之后再开始练习,只要方法得当,也完全可以达到相当的高度。最重要的是:成年人的大脑也会因为刻意练习而发生物理变化。
我们举一个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据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哪座城市像伦敦那样,让自己的导航系统陷入混乱。首先,这座城市并没有由大道构成的道路网络来指示方位或者路径,相反的,城市的主干道相互之间都形成奇怪的夹角。主干道居然是曲线状的弯曲着,城市中到处都是单行道环形交叉路,甚至连断头路都随处可见。而且泰晤士河在城市的中央穿过,因此伦敦的市中心被十几座桥梁跨过。此外,伦敦采用古怪的编号系统,有时候会让你搞不清楚到哪里才能找到某个特定的地址,即便是你已经找对了地址上标明的街道。
所以对于游客来说最好的建议是不要租一辆带有车载导航的车,而是一定要靠这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把你带到想去的地方。
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有25万名,他们无处不在,几乎无所不能。
世界上最难的测试之一的就是伦敦出租车司机的资格考试。
想要成为一名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必须先记住以查令十字街为圆心的96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大概两万五千条街道。当然了,记住这些还不够,还必须记住这25万条街道里面的标志性的建筑和主要的商店,地点。
有一个真事儿,有一次伦敦出租车司机考试的主考官说,你把我带到一尊手拿奶酪的两只老鼠的雕像面前。结果那个司机的还真的就用最快的速度把主考官带到那里。这尊所谓的雕像只有三十厘米高,而且他的周围全都是高耸入云的建筑物。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伦敦的出租车司机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科学家对他们进行了跟踪研究,我们大脑里有一种物质叫“海马体”,是涉及大脑中记忆发展的部位。科学家们发现伦敦出租车司机在成为出租车司机之前,他们的海马体和正常人一样。可是在通过了出租车司机的考试以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呢,几乎所有出租车司机大脑里的海马体都比常人更大一些,尤其是海马体的后部非常的大。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和科学界。这也许是证明人类大脑为响应密集训练而发展和改变的最引人关注的证据。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再进行刻意练习永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其实身体的适应能力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
以前有人做俯卧撑如果能做几百个,那已经是相当牛的人了。可是这个纪录还在不断的被打破,1980年一位日本人创下了连续做10507个俯卧撑的记录。1993年一位美国人在21小时21分钟之内做完了46001个俯卧撑。
所以说人的适应能力和潜力令人难以置信。
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中国最帅大爷”王德顺吧。70岁练成腹肌,75岁学摩托,79岁登上了T台。现在81岁了,仍然帅帅地活跃在各个影视作品里。
有人说90后思想活跃,可不是所有的90后都思想活跃。我就特别不喜欢和一部分90后接触,不是因为他们新潮。恰恰相反,他们太老了,我怕和他们接触,把我自己的思想也变老了。我认识很多年轻人很颓废不求上进,二十多岁就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甚至认为此生就这样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思想闭塞,保守,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价值观很low。
他们就是那些25岁就死了的人,只不过到80岁才埋。
而有些人,即使到了80岁,依然可以活得像个少年!
我们来总结一下:刻意练习至少要具备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一定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第二个特点,练习一定是专注的;
第三,刻意练习一定要包含反馈;
第四,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只要坚持“刻意练习”,一切皆有可能。无论你的年龄。
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通俗唱法著作(原著:潘乃宪)下面是原文的一小部分 请参考通俗唱法的训练步骤
气息:躯干站直,胸部放松地挺起,腿不能弯曲,面部肌肉一定要放松,不要有意识去吸入大口气,直接用小腹的动作来数“1”,(不是心中数,而是口中念出来)数完后小腹立即回复原状。再收小腹数“2”,再回复原状,如此反复地数到“10”,或“20”,让小腹灵活而有弹性,反复地收腹和还原,使下腹形成自动“换气”。因为在小腹还原时,气息已自动吸入,把吸气练成下意识动作的好处在于“气口”的灵活性,另一好处是无吸气声;数1、2、3、4、5的节奏可由慢而快。开始阶段下腹肌肉会很“酸”,这是正常的。
当快速练气适应之后,可用连续数123或12345或12345678910,再逐步从1----10,或1----30;最多可数到50位数。下腹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这是锻炼“保持”的基础。
第二步可用音阶来练气。先用三度下行3 2 1(咪来哆);再是五度下行5 4 3 2 1 ;甚至八度下行7 6 5 4 3 2 1 看下腹肌支持能力而定。下行适应了,可改练上下行三度音阶1 2 3 2 1 或五度上下行1 2 3 4 5 4 3 2 1 甚至九度上下行1 2 3 4 5 6 7i2i7 6 5 4 3 2 1 ,一切量力而行。关键是锻炼收紧小腹的支持余地。练下行音阶时,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练上下行就要求在上行时加强下腹肌向上“顶”的力量,下行时只需保持可;练八度上行当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顶”的力量,总的感觉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断向上提,切记这个练习不是为收腹而收腹,而是为了让胸廓张开,辅助动作是收紧臀部,这种基本功和练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练音阶时用什么元音为好?最好用Hm,因为Hm要求收缩声带,可为下一步的发声训练做好准备,这是第一步。 当“换气”的习惯建立之后,必需把训练重点放到张开两肋上去了,也就是在收腹发音的同时,有意识地“撑”开两肋,就如同手风琴的风箱那样拉开,这是呼吸训练中最难练的一个环节,两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撑力,光K小腹支撑的能力时有限的。
完成气息控制的最后一步是鼓上腹,在做这个动作时,必需带动腰围四周的扩张,此时的横膈膜才真正起到了“水闸”的作用。
以上三个阶段的气息训练,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的三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三种独立的呼吸方法,因为通俗唱法有层次性,对于像一些音域宽、力度对比度特别大的歌曲,要求强有力的气息控制。但对音域窄,不要求强烈气势的歌曲,就是用呼吸的第一阶段也足够应用了。
由于保持气息这句声乐术语,经常造成错觉和误解为----“迸气”、造成气息僵化,反而破坏了歌唱的流畅。所以使用“气势”----(象征一种动态中气息)这个名词或许更恰当。
至于为什么不讲吸气?理由很简单,因为歌唱是在“呼气”状态下进行的,吸气是人的本能,不吸气人就会死亡。所以把太多的精力去研究核心吸气的话,结果往往弊多利少,许多错误的呼吸方法都来自于对“吸气”的强调,永远不必担心体内无气。任何歌唱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气不在“吸得多”而在“吸得深”。用小腹作为“力点”,两肋为“支点”不是已很“深”了么!小腹也就是丹田。
气势的“保持”建立在一种意念上,决不是保持在某个不变的躯干姿势上。这个意念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在“加气”或“提气”均可,不论上下腹肌在歌唱中如何不停地运动着,摸上去均是有弹性的,不是僵硬的。
虽然说歌唱是呼吸的艺术,这只是说明屯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理解为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是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何种唱法模式,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否远比呼吸方法与否更重要,上述的有关气势的入门训练只能说是歌唱的一种“准备”而已。只有当发声方法的调节被歌唱者充分掌握之时,气势的功能才能被充分体现出来,初始阶段的气息训练是歌唱的准备。
上述的呼吸不是一种气功训练,歌唱中所要求的“气感”,和气功的“气感”性质完全不同。“气感”不仅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识,也是听众能感觉到的具体效果,声乐术语----“声音K在气上”是指一种具体的“效果”,在唱者的自我意识上觉得胸腔中有“回声”的感觉。在听者说来,听到的声音明显带有“混响”的效果。“气感”是通过声音来感觉的。
发声训练的入门一般的起点是从声带开始,西洋传统唱法的起点是先“放下喉头”,通俗唱法一般不需要经过这个“特殊”阶段。通俗唱法的发声起点是“让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它和传统声乐在声音效果上的根本区别是:西洋传统唱法的“基音”是被“共鸣”所掩盖的,而通俗唱法的“基音”本色是完全“暴露”的。虽然说传统唱法建立在说话那样自然的基点上,但每个人说话习惯不都是一样的,有的人说话粗重,有的轻浮,有的甚至不用“真声”。那么通俗唱法要求的“说话”状态是何种含义呢?应该是指平时说话时的“最低音高”位置上,自我感觉好象嘴巴长在喉下说话。这和传统唱法要求的“喉头放下来”不是一个意思。后者发音的喉音比通俗唱法“放下来”的喉位要低得多。不少学过声乐的人都可能知道“气泡音”。但他们发气泡音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声带,其实目的正好相反,“气泡音”是声带积极起来的最佳起点。(它的声音效果也正好非常像摩托车的发动声)作为通俗唱法的入门方法,“气泡音”无疑是较理想的选择。因它就是最低音高。但这种“气泡音”怎样“过渡”到歌唱呢?在接触这个问题之前必需要先认识一下通俗唱法中最本质的发声特点----收缩声带前文曾提到声带的整体形状如嘴唇,歌唱发音原理如同吹笛子或吹号的嘴唇,要求嘴唇收缩,吹高音时更要强化这一收缩的动作,必然使嘴唇边缘更薄。但声带看不 见,摸不着,光知道它的原理又有何用?人类是聪明的,著名西班牙声乐家加尔西亚发明了喉镜,他发现了声带的最佳歌唱状态是在咳嗽前一刹那的状态,这就为歌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另一个声乐家爱金(AKin)称之为“用制止的声带发音”,并注明用这种方式发出来的声音已不是真声。应该说这种声音既不是真声,也不是假声,是一种独立的声音(传统唱法叫它“混声”),更具有把真假声“焊接”起来的功能,因而它揭开了歌唱的秘密----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没有“换声”现象;有些人生来不怕高音的道理。
要想把咳嗽前一刹那的状态像镜头一样捕捉下来是不容易的事。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在声带前端直接发Hm的方式是比较容易“捕捉”这个动作。因此,用起动的“气泡音”逐渐向这种“声带前的Hm”过渡,被证明是一种可取而有效的入门方法。这个Hm音可以用音阶来练也可以像“拉警笛”的方式去练,也可用后者蟁业礁芯酰�儆靡艚资怪�衾只�br />
当这个Hm音练到人声的自然极限时(女声到#C,男声到#F,这和传统声乐的换声点相比,女声相差正好将近一个八度,通俗唱法女声换声点高。男声则完全相同)必需人为地强化对声带的“压缩意识”,也就是前文介绍的有关帕伐洛蒂的那段“经验之谈”,也等于人们吹笛、吹号到了一定高度时,嘴唇的收缩必需有意识地加强那样(这种声带压缩的意识必需是更“向前”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此时可能伴随产生的自我意识好象有一种“窒息感 ”,不要怕坚持练的话就闯过去了,此时所产生的声音常常使唱者自己感到和原来的中声区不统一,甚至怀疑这种声音的正确性,其实大可不必,相反应该庆幸,因你已找到了“唱法的秘密”。
接下来的工作是从“闭口”的Hm转为“开口”的Hm,再从开口的Hm过渡到e或o元音,再逐渐扩展到另外三个元音EH、AH、AW
整个过程必需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声带的压缩。具体的要求是把声音压缩成一个“点”。为了坚持声带振动这个前提,这个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离开声带前闭幕式端这个核心位置。那么,怎样说明这一个基本功的完成呢?铁尺磨成针的比喻当然夸张了一些,但如果把声带前的这个“聚声音”练到小如针尖时,便达到了上乘功夫了。这时出来的声音中,始终“贯穿”着一根可感觉的细如游丝的“线”,这如同老式电灯泡中那根能发光的钨丝一样。发光时的灯丝,视觉上比原来粗上千百倍,其实仍细如毛发。歌唱的发声原理也一样,声源虽细如游丝,声音却如灯光一样能强弱控制自如,千万不要把看到的灯光的粗细,理解为灯丝本身的粗细。许多不知其理的歌唱者最容易进入的“误区”之一就是拼命“扩大声带的振动面积”来放大音量,结果不是高音更上不去就是唱坏了嗓子还不知为什么。在西洋传统唱法的训练中,这种方法也叫关闭----集中。目的是为了使声音通过声带压缩和气息的阻抗作用,使声音产生最大的穿透力,产生强烈的“亮度”。在通俗唱法中这种关闭----集中的方法被证明:在话筒音响效果的相互作用下,同样会产生出最佳效果。虽然通俗唱法不要求太强音量,也不需要传统唱法那样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声音效果,但在“集中”这个要求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在通俗唱法要求的“三感”中的“质感”,只有声音被压缩成针尖那样一个“点”时,才能被听者感觉到“磁性”。有功底的歌星即使在唱弱声或气声时,仍侧隐约感觉到它的“质”。传统唱法的功底测试,主要是以唱半声和弱声(PP)时的音质来衡量的,在没有电声扩音的年代,一个真正有方法的歌唱家,不论唱得多“弱”,声音仍能送到剧场的每个角落,这才见真功夫。通俗唱法虽有电声扩音,但不集中声音,效果就是比不过集中的声音,点子越小的声音,质量就是比点子大的声音效果好。鲁迅先生说过:“比较是防止受骗的最有效的方法。”西北风唱法音量力度都很大,可惜生命力不强,原因在哪里?就在于音量虽大,但音不集中这个缺点上。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赛琳迪昂唱有力度的高音时,总能受到听众的赞赏。这种高强音之所以能令人叹为观止,原因就是她们用了关闭----集中的方法。不少羡慕者认为欧美歌星之所以能唱出与亚洲歌星迥然不同的声音效果,是由于民族体质不同所造成的,完全错了!这是方法不同的原因。菲律宾女歌手雷金就是亚洲人掌握欧美唱法的实例。本书介绍并推崇的通俗唱法,就是以欧美这一先进的唱法为楷模的,这种模式始终是以关闭----集中为发音的核心的。不论男女,不论音乐形式。用生理机能说,就是除了低声区之外,中高声区都应该用“制止的声带”(或叫做压缩声带)作为发声的基础来歌唱,也就是始终要以不真不假的混声来歌唱。
问题一:朗读应该注意什么?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大部分测试者在此项失分相对较多,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并取得好的成绩!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如“夹”,除“夹袄”、“夹衣”里读阴平外,其余都读阳平。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如青与菁,刷与涮。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朗读的技巧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 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
问题二:朗诵诗歌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你好!关于朗诵技巧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 ,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 地呼唤革命 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 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 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
问题三: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哪些朗读技巧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 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三、朗读的技巧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我们平时使用的是胸式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 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3、吐字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时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
问题四: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朗诵和演讲不一样,演讲是要让别人信服你的观点而朗诵,就像你说的,是表演,那就把你的感情,对朗诵的作品的感情都投入其中,错不了!其二,稿子要熟,不要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一定要脱口而出才可以,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朗诵的经验,站在台上,总是会有一点点的紧张,如果稿子再不熟悉,那就会更紧张了!第三,要加入合理的动作,表情,服饰也要相宜最后,如果有条件,加个背景音乐或是请人帮你伴舞,就更好了!!
问题五:朗诵时有哪些要点要注意?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大部分测试者在此项失分相对较多,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并取得好的成绩!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如“夹”,除“夹袄”、“夹衣”里读阴平外,其余都读阳平。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如青与菁,刷与涮。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定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问题六:诗词朗诵时要注意什么 5分 一般来说,诗词的朗诵需要突出音律感和韵味。
一、 诗歌的特点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的显著特征是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鲁迅先生曾经说:“散文是走路,而诗歌是跳舞。”所以诗歌的朗诵更要强调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
音韵
音韵是诗歌富有音乐性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古诗词,必须押韵合辙,就是说在每一句诗句的末尾或隔一句的句末字都必须落在相同或相近的音节上。如果考生的归音比较好,那么在朗诵的时候听上去自然就和谐优美,如果考生本身的语音基础不是很好,朗诵诗歌就很容易暴露自身的这一弱点。
音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其一,通过诗句末尾韵脚的串联把在内容上有极大跃进的各行诗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音韵协调上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
其二,诗歌的韵律形成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朗诵起来可以造成因情赋声、以声传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增强抒 彩。
比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其三,诗歌的韵律使朗诵者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动听、顺口、能唱和的特色。
诗歌的韵律大体分为十三类,具体的类别带有极强的专业性,考生不用在现在掌握,但要注意的是儿韵在诗歌中很少见,一般会出现在儿歌和民歌中。
(2) 节奏诗歌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节奏的强烈和明快。
郭沫若曾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从外在形式看,节奏具体表现在语音的强弱和语言的长短方面。语音的强弱处理有重读和轻读,语言的长短处理有快读和慢读,一般在具体的朗诵过程中交替地使用并且有规律地、大致整齐地安排就能够构成诗歌的节奏感。
中国古体诗词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要求很严格。五言诗要三断,七言诗要四断。
例如: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新体诗由于诗句不整齐,所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断句处理比较自由,可长可短。而且在掌握诗句的轻重、快慢和断连上要根据诗的内容找到统一的节奏,这就需要运用在“朗诵的准备工作”一章中所谈到的逻辑阅读技巧了。
例如《延河照旧流》一诗:
离别――延河――久延河――照旧――流流入黄河――流入海千年万年――永――不休永不休呵――爱延河终生――难忘――延河歌多少战马――在此饮多少战士――从此过多少英雄――杀敌回战刀沾着延水磨延河流入――黄河里如今歌声――遍全国。
2笔歌具有鲜明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
在《诗经》中有“诗言志”的说法,诗人通过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是在自己的心情最激动、感情最饱满的状态中将这种思想感情抒发出来。再加上诗歌受篇幅的限制,一定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将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奥的哲理表达出来,所以诗歌在表情达意的时候极其鲜明强烈,字里行间的思想观点热情洋溢。这就要求朗诵者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朗诵的时候需要 的发动和强烈的感染力。
3笔歌的语言精练,但非常生动,而且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叙述事件。例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手法,这在诗歌中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例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兴”是>>
问题七:散文朗诵要注意什么 音准确饱满、抑扬顿挫是最基本的。充分体会散文思想基础上做到诵读以思带读;准确把握散文结构的基础上做到诵读张弛有致。而最关键的还是对情感的驾驭和表达。淡淡的感伤需要舒缓以引人联想,满腔的激愤要恸声以使人共鸣,不禁的喜悦要忘我来与人分享,片刻的凝思要轻抑以把别人带入冥想。总之,要把作者注入文章中的情感思想充分的再现给别人,悉心揣摩,反复尝试是必不可少的。
散文的朗读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不过可以有一些基本的技巧,就是在读之前了解文章的整体思想,然后把自己当作作者,用语言把文章表达出来!
一定要避免我只是读文章的误区起初会有表达障碍感,不过慢慢练习就会好起来了!◎朗读的评分标准 语音(包含发音声调)占百分之五十 气势(包含句读语调文气)占百分之四十 仪态(包含仪容态度表情)占百分之十 一、语音 1发音---做到字正腔圆,口齿清楚,吐字分明。 发音时,字头、腹、尾要念清楚。 2声调---国音第一、二声较轻、较高、较长;第三、四声较重、较短、 较快。 二、气势:多探索作者心情,内容变化,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1句读---在要强调处稍做停顿,以加强说服力。 若句子太长,可在对文意影响最小的地方稍做停顿。 2音量适当 3 语调--- 不同的年龄、身份、感情,说话速度会呈现出不同感受。 按照文意决定声音的高低。(为了表达某些字眼比其他字重 要,可将不重要的字说的快一点或轻一点,遇到重要的字就 特别拉长或加重,这就是加重语气。) 三、仪态 1上、下台时:面带微笑,眼神注视四方,服装整齐。 2朗读时:不用一边念一边看台下,容易产生漏句,但注意手稿勿遮住 面部表情。 ◎ 准备步骤 1t解内容:拿到题目时先浏览一次,找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旨趣, 是什N用哪一些句法、词汇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 2注音正确:查没有把握的音。 3做上记号:喜、怒、哀、乐等语气要如何表达? 哪一句声调要低或高? 哪一句口气要拉长?哪一句口气适合短促? 哪里要停顿?那里要紧凑? 哪里应该安排大、小声?快、慢? 掌握句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