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军队和古马其顿军队士兵的穿着是什么样?

古罗马军队和古马其顿军队士兵的穿着是什么样?,第1张

罗马军队前期穿链甲,后期穿的是片条甲穿链甲的罗马成年枪兵,前方是青年枪兵

罗马军团后期步兵

马其顿步兵

这是来自罗马:全面战争

秦代盔甲分将军甲胄和士兵甲胄,以出土的秦兵马俑为例  将军甲胄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但都绘彩色花纹,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罗马时期不同不一样 分军制改革前后来看吧 改革前:按从军年龄来看分为青年士兵和成年士兵,装备大体一样。你提到的红毛是区分兵种的,例如罗马突击兵带“鼠头”,后备长矛兵代两根羽毛,成年军团兵带红毛,还有的编制不带头盔装饰。 早期军团兵:通常战时161人一方阵,带方盾,配铁片和皮制成的锁子甲,3-4跟投枪,刺杀短剑。 后备长矛兵:161人一方阵,防具和早期军团兵一样,武器为对付骑兵的长矛。 突击兵:108人一方阵,带轻型甲或不带甲,配8-10根投枪,小形轻便的盾,多为木皮制 改革后:出现附属兵团,产生正规兵团,罗马城防还有禁卫军团,军团骑兵编制普遍化 正规军团:分161人和255人两种编制,其中大编制一般定型为英雄部队,挂金图腾旗,方盾板甲,刺剑投枪。纪律严明,不愧是首屈一指的古代军队,头上没有了装饰。 附属兵团:蛮族人居多,链甲长枪,椭圆盾,纪律明显不如军团 禁卫军:为元老院或重要家族的亲卫队,是军团中的精英,一般为161人一队,护卫主上致死,有着古代最好的防御甲。方盾牌,投枪,刺剑,其头盔装饰和一个向上的刷子一样,挺常见的那种。

  西罗马灭亡后,欧洲开始学着接受文明生活,但蛮族人却始终无法提高,不论是诺曼人还是加洛林骑兵,锁子甲一直是其主要装备,这些锁甲和罗马时代相比,完全没有进步,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甲的进化要有技术突破不是容易的事,有人说,蛮族人不懂造更复杂的甲,但从出土文物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诺曼人甚至使用过全身鳞甲。

  同罗马和西欧一样,拜占庭的盔甲也是锁子甲为主,其着名的重骑兵kataphractos的标准配备就是锁子甲,但是一种叫的盔甲lamellar也十分流行,不论单独还是配合锁子甲,这种盔甲在东欧和阿拉伯各族广泛使用,是那个时代的西方世界的最好铠甲,有趣的是,这种铠甲多是胸甲,无袖或者短袖,长及膝盖的非常罕见。lamellar可以说是札甲和鳞甲的结合,这种盔甲在12世纪大量流行,我曾有幸在网上问过Timothy Dawson(著名拜占庭军事研究者),他的解释是经济是决定盔甲的首要因素,lamellar在拜占庭不同历史的普及度不一样,就从侧面反映了拜占庭的经济状况,其后在他的拜占庭步兵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证,这位老兄很随和,可是他的书我还是一本正版都没买。与拜占庭临近的东欧国家,他们的盔甲一直是东方式样,通过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中国对东欧盔甲产生影响,直到10世纪以后波斯盔甲的大量引入,才改变了东欧的风格,前段时间有媒体称匈牙利人的盔甲像连环画的岳飞,说法虽不够专业,但却点出了早期东欧盔甲和中国的渊源。

  萨拉森人的盔甲是西方和东方的结合体,由于萨拉森人的成分较复杂,所以其盔甲也有多种风格,既有类似于中国步人甲的披挂甲,也有古罗马风格的锁子胸甲,还有拜占庭风格的复合盔甲(将锁子甲和布甲及札甲混合使用达到加强防护的目的,通常是用札甲式胸甲结合锁子甲,这种盔甲拜占庭也广泛使用)。在早期战争时期,阿拉伯人的盔甲水平和西欧人相比都一个样--寒酸,真正解决他们盔甲问题的时候是控制波斯和印度后,这是两个传统的盔甲制造大国,尤其是伊朗,在10世纪到15世纪,波斯人出口的盔甲,支持了土耳其,俄罗斯,帖木儿的扩张,波斯风格的盔甲也称为西欧板甲甲,中国唐式披挂甲之外的第三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甲胄。萨拉森人的盔甲风格也由早期偏重西欧风格演变成中亚风格。当然由于文化弱势,萨拉森人的盔甲很少被人关注,也由于其来源的混杂性,使他们的甲胄集世界之大成的同时变得毫无特色。

  波斯中世纪铠甲除了从古老时代留下来的鳞甲,还包括新型的链板甲和新型镜甲,链板甲是在锁子甲上加装铁片,根据铁片大小多少分为数种风格,在印度,伊朗,阿拉伯,俄罗斯都有广泛应用,直到16世纪中叶,土耳其和印度人依然把这种铠甲作为主力铠甲,蒙古西征时遭遇的花剌子模骑兵,也是使用链板甲的。镜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诞生于印度的铠甲,早期镜甲只有四片方形铁片,分别保护躯干的四个方向,后期镜甲造型复杂,其基本结构就是大块不同造型铁片,通过锁子来连接适应人体曲度,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完整的大块的铁片比零碎的铁片和锁子更受欢迎,大块铁片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适应人体外形,通过锁子连接在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古罗马,古希腊都曾经广泛使用大块完整铜片制成的铠甲,如肌肉甲,但这种铠甲都无法适应人体的外形,穿戴既不舒服,罗马环甲是一种尝试,但同样无法完美解决问题,加上造价的原因,被锁子甲和鳞片甲淘汰掉。印度将圆形和方形的完整铁片安装于腹前和胸前,虽然防护力很高,但保护范围很窄,链板甲和后期镜甲的出现是大块甲片广泛应用于中世纪战争的标志,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对整块甲片的追求是从古到今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造价,不是性能,而是工艺--如何适应人体。

  我们还要说下披挂甲,锁子甲很轻,所以能够用肩承担重量,但其他甲叶式铠甲,比如,山文甲,札甲,鳞甲却不行,必须用身体多个部位承担重量,伊朗,拜占庭很少出现大型甲叶甲裙,而使用锁子裙代替,中国是最多最早使用甲叶式甲裙的国家,唐式披挂铠是中国最经典的铠甲,我们的关于铠甲的艺术造型多是用他们,从敦煌到当代连环画,唐式披挂铠几乎就是唯一的造型,这种铠甲在宋代达到完美,可是实际使用和艺术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知道唐式披挂铠有巨大的腹甲,甚至可以垂到膝盖处,可骑过马的人都知道,这种装置对骑兵而言毫无用处,反而是累及,我们在兵书上看到的骑兵铠甲并没有这种部件,同理,中亚,拜占庭的披挂铠也没有,明代中期的图同样没有,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东西不是实战用或者不常用,考虑到步人甲是有这东西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步兵甲的设备。

  盔甲的穿戴讲究简单,唐式铠甲的穿戴非常麻烦,而且不稳固,应该不是盔甲的主要趋势,或许我们看到他们多只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的宠儿,明孝陵前的将军像是穿这种铠甲的,各地的天王像是穿这种铠甲的,清末的武侯祠雕像同样穿这种铠甲,可见这是一种艺术造型,与真正的中国实战铠甲关系有限,也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误导,我联想到拜占庭遍地都是的圣武士像,这些永远身着和古希腊甲裙的武士像从6世纪到14世纪都广泛出土,我们只能明确他们是早期拜占庭军队的造型(也许就是贝利撒留时代),但绝不是后期的武士装备,拜占庭的研究者曾经感叹,非常的不幸,在经历了战火和毁灭后的拜占庭军事文化,留下了一大堆艺术而非写实的东西。

  西欧的盔甲骑士走了一条和世界截然不同的路,当其他国家在锁子甲上使用札甲或皮甲来增强胸部头部防护能力时,西欧的骑士却选择了锁子裤和锁子袖(手套)来增强手臂和腿,同时,还最广泛的使用面甲,所以西欧骑士的防护面积在11世纪到14世纪为世界第一,这里面的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国内曾有人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并认为这代表西欧兵器落后,连破锁子甲都难,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西欧是世界上使用盾牌最广泛的地区,骑士可以说是人手一盾,盾牌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躯干,忽略盾牌去探讨盔甲是极为幼稚可笑的,我们如果关注俄罗斯,拜占庭和土耳其十二世纪后的盔甲发展,也能发现这个规律。直到13世纪中叶,欧洲仍然以锁子甲为主,宽大的骑士袍罩在锁子甲外边以表面骑士的身份。我们知道,由于历史积淀,很多不好的习惯会被保留,骑士袍是非常影响战斗的,欧洲人非常清楚,但他们不换,就是强烈的传统意识作怪,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此时的拜占庭已经丧失了科技的主导能力,不仅从意大利进口盔甲,式样也完全向西欧靠拢,虽然仍有使用lamellar,但数量日减。

  13世纪末,西欧骑士首先使用护腕护胫增强前臂小腿的保护,接着护肘,护膝,护肩,大腿甲叶开始应用,尤其是此时,腿甲和臂甲往往是半开的,接着一种胸甲开始应用,欧洲板甲时代的黎明开始了,最早的胸甲不是整体的,是分成数块,通过覆盖在表面的织物进行连接,称为coats-of-plate,我们姑且称为板甲衣,这很类似蒙古的布面甲,由于这种盔甲在14世纪中在德国最先开始广泛使用,我们甚至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布面甲的一种变形。板甲衣标志着板甲时代正式开始,几乎是紧接着,意大利和英国开始生产整体式胸甲,这些胸甲有的是正面,有的是正面背面都有,此时,我们第一次看到带弧度的,可以适应人体的整块甲片,板甲在消失了近1200年后,重新在地中海出现。

  此时的西欧骑士已经不再流行长长的骑士袍surcoat,更短,更适合穿戴的式样出现,jupon(紧身袄)也有使用,这些衣服是骑士的造型非常优雅,由于英法百年战争的高潮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它们是中世纪欧洲盔甲最好的代表,接着铁片制成的甲裙开始流行,由于锁子甲还在应用,历史上便称这种铠甲为混合甲(mixed armour),当腿甲臂甲变成管状时,欧洲骑士脱掉了只有好看而无实际作用的罩袍,圣女贞德随后穿着米兰的大白甲驰骋疆场,1410年,锁子甲让出最后的保留地--颈部,世界盔甲的终极产品--全身板甲出现了。

  板甲出现后,立即跟随上文艺复兴的脚步,各种艺术造型构思出现在其上,板甲也在快速改进,胸甲从一片式变为两片式,左肩护肩增大,形成防护手取代盾牌。到16世纪中叶欧洲板甲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先进的地步,不止是性能,还有产量,那个时代的欧洲军队已经彻底放弃其他铠甲,不论是德国佣兵还是西班牙征服者,板甲成为了一件能在中层士兵中普及的装备。

  随着火枪的发展,板甲通过减少某些部件以增强机动性能,首先减少的就是腿和臂的甲,在英国内战等着名战争中,这种精简过的盔甲备受宠爱,同时土耳其,波兰也开始采用板甲,西帕西骑兵和翼骑兵都曾广泛装备板甲,日本则采用了南蛮胴,换而言之,除了中亚,西亚和中国,全世界都认同了板甲。

  这还不是板甲的结束,当板甲精简到只剩胸甲时,世界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但胸甲骑兵依旧是那个时代的风云宠儿,此时,凡是受到西方影响的国家,只要采用带甲骑兵,都使用板甲,比如印度。

托莱多的剑因硬度极高而闻名,上千年来一直是古代世界的黄金标准。事实上远优于日本钢铁。

要充分描述托莱多钢铁武器与其他类似的欧洲刀片相比的优势是具有挑战性的。有关于罗马人与北欧人作战的记载,罗马人的敌人在一次刀锋攻击后不得不撤退,以摆正他们弯曲的剑。

早在公元前500年,高质量的托莱多剑就已经生产出来了

汉尼拔(公元前218年到202年的布匿战争)是第一个用托莱多剑装备军队的人。罗马人使用青铜刀。罗马人在汉尼拔军队的武器下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于是他们很快改用了西班牙的剑。

托莱多剑,军刀和中世纪盔甲

托莱多的钢剑所使用的钢材的化学成分极其不同:坚硬的高碳外壳包裹着一个更软、更坚韧、含碳量极低的铁芯。

夹(层压)钢在世界各地的武器制造中很常见。然而,罗马剑兰的“秘密武器”似乎是西班牙铁匠使用的锻造方法。现代测试表明,古代西班牙人拥有惊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他们似乎使用了精确和一致的锻造温度和刀片到刀片的加热时间,复杂的沙子(可能也有盐)熔炼(净化)和油淬火。古代的铸剑师很可能每周只能铸一把剑。

罗马的盔甲质量也很高。几个世纪以来,工具箱一直被回收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军团的盔甲和其他装备可能包括钢、铁和青铜装备,既有同时代的,也有古代的。很可能并非所有的军团士兵都全副武装。

它在绝对规模上并不“好”,但在相对规模上,至少在公元200年以前的帝国时代,它比大多数对手都要好。富有的野蛮贵族本可以拥有更好的装备,但普通的战士却没有。那就是罗马帝国可以给它的前线士兵配备与一些野蛮人对手的小贵族同等的装备。普通的农民战士有长矛,也可能是盾牌。如果他有钱,也许会有头盔。罗马军团有投掷矛,短剑,防弹衣,头盔,坚固的盾牌。这就像拿现代美国士兵与挥舞正义与发展党(AK)武器的叛乱分子作比较。

按照结构来说,古代盔甲可以分为鳞甲、锁甲、札甲和板甲四种类型。

先说鳞甲这种类型,全世界古代文明都不约而同,大规模使用过。就是将甲片按照鱼鳞状重叠排列,缝制或者钉在内衬上制成。不同时代的工艺造就了鳞甲不同的性能,比如斯基泰人的鳞甲,内衬多是织物或者软皮,甲片固定较难,在遭受攻击时容易脱落。

而一千年后,拜占庭帝国的鳞甲,融入不少东方的“奇技*巧”,将鳞片缝制在一条条硬质皮革上,用铆钉加固,防止外翻,再串连起来,可靠性能大大提高,这也成为拜占庭重骑兵战场超强生存能力的保障。

锁甲,古代流行于中东和欧洲,十字军时期达到高峰,这种由金属环相连,编织构成的盔甲,对抗刀刃、弓箭有着较高优势。

锁甲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接锁甲,由锁环相连而成,而锁环没有闭合,受到冲击时,圆环因为结构缺陷,会很容易变形、脱落,防护性能一般。另一种锁甲是铆接锁甲,每个锁环由铆钉闭合,防护性能大大提高,这种锁甲也是锁甲中的高端货,为当时的贵族和皇家所亲睐。

在中国,锁甲早期主要是西域诸国和吐蕃的装备,比如唐朝《通典·吐蕃传》中记载,“人马俱披锁子甲,非劲弓利刃所能之伤也”,中原地区普及锁甲,基本是在宋朝之后了。

至于札甲,则是典型的东方盔甲样式,由金属甲片用绳索连接,纵横两个方向叠压编制而成,在宋金时期达到高峰。

札甲的代表之作——“铁浮屠”,从现代的复原作品来看,在战场上遇到穿这个盔甲的,跟汉阳造遇上捷克式的心情差不多。

板甲,是西方盔甲的代表作,如果不算希腊肌肉甲和罗马环片甲,经典的板甲大概在英法百年战争之际(1337年 - 1453)就开始大规模应用。

板甲韧性强、硬度高,对抗刀剑长矛、乃至钝器都有较高的防护性。在古代盔甲冶金学权威著作《骑士与风炉》中,通过金相学研究,给出了些有趣的数据。

在不计算受力角度的情况下,要突破2mm的中碳钢,以弓箭压强来说,需要192J的能量,而且除此以外,还需要额外80J的能量来贯穿盔甲的内衬,才能伤害到人体。而斧头和刀剑攻击时平均能量在60-130J左右,而子弹直击情况下,需要825J能量才能贯穿,要知道16世纪的火绳枪,发药为黑火药时子弹初始能量为1300J,算上子弹能量耗损和板甲结构强度,板甲面对火枪时也具备较高安全性。

所以到了19世纪拿破仑战争,战场上依然活跃着大量板甲骑兵。即便今天,板甲也是军警们的最佳选择。

希望泰森的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转载)

世界拳王谈力量训练

迈克泰森拥有历史上最凶狠的拳头。自从他进入拳击界以后,已经有许多曾经不可一世的拳王在他的重击下倒在拳台上。很多人感到奇怪,人类怎么会打出如此有力的拳头?在看过他的训练之后,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这个1。80米的立方体一直在进行力量训练,其训练强度之大,让很多举重运动员也感到惊讶。拳王是怎样看待力量训练的呢,还是让他自己告诉我们吧。

拳击手应该进行力量训练

以前的拳击教练总是告诉拳手,不要进行力量训练,那会让你四肢粗大,关节僵硬,在拳台上变成活动的靶子。幸好库斯(库斯达马托,泰森的启蒙教练和养父)不这样认为。力量和灵活性并不是不可兼得的。索尼利斯顿(前重量级拳王,以力量而著称)能劈纵叉,尽管他的大腿有36英寸。

用拳击的眼光重新认识你身体的各个部位

首先是大腿。粗壮的大腿是真主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在拳击的每一个动作里,大腿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腿的主要任务是在重击时发力,绝对力量越大越好,如果你能像火箭一样启动是最好的。你不可能每一拳都憋足了劲打,因此大腿的耐力对拳击手并不十分重要。现在对于大腿该如何训练就十分清楚了。以重击能力著称的重量级拳王的深蹲成绩都在1000磅以上,腰部是力量的通道,把大腿的力量传到上身,腰部本身也能产生很大的力量。腰部产生的力量比大腿小,但使用的频率更高,职业拳手的每一拳都应该充分借助腰部力量。对腰部绝对力量的要求可以低一些,但耐力不能忽视。我通常用400~500磅的重量,每组做6~10次。

脖子对于拳击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位。野牛一样的脖子能起很好的减震作用。要是你的脖子又细又长,头部被击中时就会像梨形球一样摆来摆去。脖子不主动发力,因此力量和耐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肌肉,也就是要把它练粗。我用头倒立、俯卧颈屈伸来达到这一目的,完全采用肌肉训练法。这里我不关心重量和次数,只要能长块就行。

哪个部位是拳击手用得最多的?大腿?腰部?肩膀?正确的答案是小腿。只要你不想成为活的沙袋,就得保持移动,小腿就要一直保持紧张。发力时小腿要有良好的弹性,才能流畅地发力。小腿最重要的是耐力,它的训练关键是次数、时间。我用500磅做每组300次的提踵练习。据说阿里的训练每组1000次,但我不知道他用的重量是多大。

以上是拳击手的力量训练中最重要的四个部位,它们组成了人体坚实的躯干。你可能会对我把腿部归入躯干感到奇怪。腿部的用力方式和躯干是完全一致的,它是躯干的延伸,而且比躯干更重要。我喜欢研究动物,我研究了霸王恐龙、老虎、熊和袋鼠,它们都是非常强壮的动物,后者虽然没有锋利的牙齿,却是自然界最好的拳击手。结果非常一致,强壮的下肢、腰部和颈部是生存的最好资本。而且上述四个部位体现了四种完全不同的要求,其他各个部位,都能归入其中的某一类。

肩部是拳击手最重要的部位,任何动作都需要肩部。但这决不意味着你要把肩部练得像保龄球一样。拳台上有很多这样的家伙,他们让我感到好笑,通常他们最多只能在我面前跳两回合。肩部并不是发力的部位,它的灵活性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肩部应该像小腿一样练习。最好的动作是侧平举和直立上拉,我通常用5磅的小哑铃和20磅的杠铃,能做多少次就做多少次,通常每组不少于200次。这样你才能一直保持规范的拳架。如果你到了第8回合胳膊就抬不起来了,对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揍你。

拳击手有一个部位可能是所有运动员中最发达的,就是腹肌。它要非常强壮,才能耐住重击。这个部位的唯一要求是发达肌肉,仰卧起坐、仰卧举腿、悬垂举腿,需要什么就练什么。钢铁一样的腹肌才是拳王真正的金腰带。

背部是发力部位,但只是辅助的。对它的要求和腰部差不多,但力量上的要求更低,耐力上的要求更高,这个要求实际上和肌肉训练的要求是很相似的。所以你能看到,很多拳手都有漂亮的背阔肌。杠铃划船是最好的动作。

胸部的要求比较简单,力量、耐力要求都不高。肌肉发达些可能好些,单也很少有人被击中胸部倒地的。总之,这个部位要求更低。过分练它反而会给出拳和防守造成障碍。卧推作为发达上身的基本练习还是应该练的,但不用花太大精力。

胳膊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部位。胳膊本身的发力是很有限的,你越主动让胳膊紧张,就会显得越笨拙。胳膊应该像钩子,而不是起重机,那是腿部该干的事。对二头肌和三头肌的要求就是耐力。你可以挑一副哑铃,然后就开始数数吧。但是前臂的要求有所不同,它是直接接触部位,很容易受伤。对它的力量、耐力和肌肉,你都要比较留意。哑铃腕屈伸、握力器都可以发达前臂。很多家伙上臂很粗,比前臂粗得多,这些家伙肯定不是拳击手。拳击手的前臂比上臂更重要,上臂多细都行,但前臂一定要发达。

现在你看到了,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要求,按照要求练习,你才能成为优秀的拳击手,而不是好看不中用的人。如果你在拳台上看到胸肌、胳膊、肩膀涨得像面包的家伙,尽管跳上去揍他们好了。但是如果你的对手大腿和腰部粗壮,腹肌像罗马的盔甲,脖子粗得像犀牛,那你就得当心了。了解对手的训练,那更能说明问题。如果他能像千斤顶那样做深蹲,像上了发条一样做仰卧起坐,那他一定是个难对付的家伙。如果他只是猛练卧推,或者经常照镜子看二头肌(展示二头肌确实是个作秀的好办法,我也很喜欢),那如果不是在作秀,就肯定是门外汉。

保罗戴维斯让我给每个部位的重要性排个顺序,并用力量、耐力、肌肉给每个部位的训练分配权值,就是下面这张表:

力量耐力肌肉重要性

肩部10%80%10%1

大腿前部100%2

腰部60%40%3

脖子100%4

小腿20%80%5

大腿后部80%20%6

腹肌100%7

背部40%30%30%8

胳膊10%70%20%9

胸部50%50%10

我常用的力量训练计划,包括四个课程:

课程一:

1.深蹲8组每组1~6次使用重量超过1000磅,最后一组使用能够举起的最大重量。

2.屈腿硬拉4组每组6~10次重量为400~500磅。

3.仰卧起坐2组每组15~25次负重80磅

课程二:

1.腿弯举2组每组3~8次重量为500磅。

2.提踵2组每组300次重量为500磅。

3.头倒立1组训练到力竭。

4.俯身划船2组每组3~10次重量为135~315磅。

5.杠铃弯举1组每组100次重量为10磅。

6.掌心向上腕屈伸1组每组3~8次重量为60磅。

7.侧平举4组每组100~250次重量为5磅。

课程三:

1.腿举8组每组1~6次重量约600磅,最后一组使用能够举起的最大重量。

2.直腿硬拉4组每组6~10次重量为400~500磅。

3.仰卧举腿2组每组15~25次负重80磅

课程四:

1.直立腿弯举2组每组3~8次重量为500磅。

2.坐式提踵2组每组300次重量为500磅。

3.俯卧颈屈伸1组负重100磅。

4.卧推2组每组3~10次重量为135~285磅。

5.胸前下推1组每组100次重量为10磅。

6.掌心向下腕屈伸1组每组3~8次重量为20磅。

7.直立上拉4组每组100~250次重量为20磅。

附:泰森颠峰时期的身体资料:身高1。80米,体重99公斤,腰围34英寸(86厘米),大腿28英寸(72厘米),颈围20英寸(50厘米),胸围48英寸(122厘米),臂围16英寸(40厘米),小腿18英寸(46厘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480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