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肠的功用..........

大小肠的功用..........,第1张

大肠的功用: 大肠上接小肠,下通 。它接纳小肠输送下来的食糜,吸收其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后,把糟粕形成粪便,最后从 排出体外。糟粕在大肠内的传导,一方面与大肠本身的运作有关,另外也依赖胃的降浊、肺的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这些脏腑病变都可使之失常。大肠有病,表现有腹痛、肠鸣和腹泻等。有时候,由于体内「热」盛,大肠津液干涸,就会出现便秘。 小肠的功用: 小肠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指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而化物,则有消化及化生之意。小肠会接收胃未完全分解的食物,并让这些食物在小肠停留,以作进一步消化,之后小肠便会将食物分为清﹝水谷精微﹞与浊﹝食物残渣﹞两个部分,清的精微部分会输于脾作运化,输送全身;浊的渣滓部分会下送大肠,而无用的水液亦会渗入膀胱,并化为尿液,这功能在中医称为「泌别清浊」。中医认为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糟粕各走其道,小便通利,大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常,则会出现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 2007-12-25 16:43:44 补充: The intestinal tract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o different parts

the all and large intestine Grayish-purple in color and about one and a half inches in diameter

the all intestine is the first and longest

measuring enty feet on average in an man 2007-12-25 16:45:26 补充: 仲有大肠既结构

唔知你有冇用!!!1 升结肠:自人体的右下腹往斜后方上升,直到肝脏下缘,形成直角朝 左侧水平前进,此直角急转弯区称为肝弯(Hepatic Flexure)。 2 横结肠:紧接着升结肠,往左方横走,横过左上腹,在脾的下方形成一个直角往下行,此直角区称为脾弯(Splenic Flexure)。 3 降结肠:自左上腹往下行,在将靠近骨盆时转向内侧。 4 乙状结肠:上承接自降结肠,在骨盆腔内,往下走朝左弯,为最弯曲的一段结肠。

参考: shen-nong/chi/principles/s_intestinesixyang

大肠全长约150公分,可分为盲肠、结肠、及直肠,首先就其解剖位置来予以介绍。 (A) 结肠 结肠分为升、横、降及乙状结肠 1 升结肠:自人体的右下腹往斜后方上升,直到肝脏下缘,形成直角朝 左侧水平前进,此直角急转弯区称为肝弯(Hepatic Flexure)。 2 横结肠:紧接着升结肠,往左方横走,横过左上腹,在脾的下方形成一个直角往下行,此直角区称为脾弯(Splenic Flexure)。 3 降结肠:自左上腹往下行,在将靠近骨盆时转向内侧。 4 乙状结肠:上承接自降结肠,在骨盆腔内,往下走朝左弯,为最弯曲的一段结肠。 (B) 直肠 直肠位于骨盆之内,位于荐、尾骨的前方,乙状结肠的末端,就是和直肠接,直肠的末端有一段25公分长的肛管,其对外的开口就是 。 (C) 有内外括约肌,内括约肌为平滑肌,乃内环肌增厚所形成,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可由意志来控制,平常未排便时, 呈收缩状态, 括约肌松弛,将引起大便失禁。 (D) 盲肠 盲肠为大肠最粗大的部位位于右下腹,末段的小肠(回肠)和大肠的交界处称为回盲瓣。 回盲瓣为一个阀门,掌控食糜进入大肠的速度,平常是关闭的,离回盲瓣开口不远处可以见到一蚯蚓状,长约8公分的突出物,那就是阑尾。阑尾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若有食物掉入,或其他因素可能引起发炎,那就是阑尾炎,(俗称为盲肠炎)。 二、大肠的血流支配 上肠系膜动、静脉支配盲肠,升结肠及大部分的横结肠。下肠系膜动、静脉支配偏左侧靠近脾弯的横结肠及乙状结肠及近端直肠。 内 动脉及静脉支配远端直肠及 。上、下肠系膜静脉回流经门静脉至肝脏,所以大肠、直肠癌常合并肝脏转移,但是内 静脉直接回流至下腔静脉,再回流至心脏及肺脏,不经过肝脏,所以 癌及远端的直肠癌若发生转移,其位置可能是肝脏以外的组织。 三、大肠的运动 为自小肠运送来的食糜吸收水份及电解质,为大肠主要功能之一,功能之二为储存粪便,和小肠相比,大肠的蠕动较迟滞,但这已足够达成大肠活动的功能,大肠的肌肉分成内环肌及外纵肌,结肠的纵肌分布不均,部分纵肌汇聚变厚形成三条明显的肌束,合称为结肠带,当环肌和纵肌同时收缩时,使结肠出现一系列膨大的袋状构造,及结肠袋,粪便在这肌肉收缩之间逐步前进,原本自小肠进入大肠液体状的食糜每天约有1500ml,食糜中的水份及电解质在盲肠及升结肠中逐渐被吸收,当水样的粪便到达肝弯附近时,已呈现半液态的粪便,到横结肠时,粪便更进一步浓缩成粥状,到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时,粪便已是固态状,到直肠时就是成形硬的粪便了。每天若有1500ml的食糜进入大肠,到最后粪便排出时只剩下80ml到150ml。 食糜自回盲瓣进入大肠后,要花8小时到15小时才能到达横结肠,这时如前所述,粪便已呈现粥状或半固体状。正常的人在早餐之后15分钟有便意,这是因为这时自横结肠至乙状结肠有一阵肠收缩,这种收缩以约莫20公分为一段来收缩,不形成结肠袋,将粪便强力往前推进,持续10分钟到30分钟,最后将粪便送到了直肠,这时即有便意。 当人进食后,食物进入胃及十二指肠,也能引起神经反射 大肠的收缩,当大肠有病灶,如肿瘤或炎症时,也能 大肠引起收缩,造成排便习惯的异常。 便秘就是粪便在大肠停留的时间过久,造成水份被过度的吸收,后果就是过硬的粪便及排便障碍。大肠神经反射的退化及肠肌无力或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才是更多便秘患者的病因。 排便 大部分时间里,直肠中是没有粪便的,然而当粪便到达直肠之后,将引起神经反射让人有便意,而掌控粪便使之不会失禁地排出,主要靠 两条扩约肌。 (a) 内扩约肌:由平滑肌所构成,不能由意志来控制,位于 的内部。 (b) 外扩约肌:由骨骼肌所构成,可由意志来控制。 四、大肠分泌腺的功能 和小肠类似,大肠表面亦分布众多的分泌腺,但是和小肠不同的是,大肠没有绒毛,其分泌腺主要分泌黏液及碱性的碳酸根离子,黏液能够保护大肠肠壁,并且让粪便更结实、紧密,而碱性离子的分泌能抑制肠内菌的过度增长,以免伤及肠壁。当罹患大肠炎症时,大肠黏膜将分泌大量的水份及电解质,以利于尽速排出 物及病原,这时粪便的水份及次数将增加,这现象就是腹泻。 大肠内肠内菌的作用 大肠中,又特别是右侧大肠中,有许多杆菌,它们的作用,诸如可以消化一些纤维素或是制造有益于人体的维生素,如维生素K、B12、B1、B2。 肠内菌也会制造出气体,如甲皖,二氧化碳,及氢气,这些气体就是由 排泄出来。 :::::好啦到小肠::::::: 小肠是肠的一部分,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和消化器官。 人的小肠上起幽门,下止回盲瓣。成人的全长约5—7米,盘曲在腹腔中下部。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部无明显界线。 十二指肠长约十二个手指的横径,因而得名。呈「C」形,凹内包裹胰脏头部,与幽门相连的一段管壁较薄,粘膜光滑无环形皱褶,称十二指肠球,是溃疡好发部位。十二指肠降部的内壁上有十二指肠 头,是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上方约1—2厘米处有十二指肠小 ,是副胰管开口。 空肠占空回肠全长2/5,主要在腹腔左上部,回肠占远侧3/5,位于腹腔右下部。其中粘膜有很多环状皱褶和绒毛,扩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空肠粘膜下层的肠腺可分泌消化酶与粘液。肠壁还有孤立及 的淋巴滤泡。肠腺分泌小肠液,弱碱性,含有肠致活酶和多种消化酶,有的酶可能不是肠腺分泌,而是脱落的肠上皮细胞溶解后进入肠液的。小肠每天约有200克左右的上皮脱落到肠腔。离幽门越远,小肠液的分泌量越少,酶的含量也越少。 END

大肠和小肠是用来排泄的粪便。

1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可引起心的外形增大、心室壁增厚,心肌的相对重量和绝对重量增加。这种由于适应运动需要所发生的心脏增大,称为功能性增大或称运动员心脏。通过体育锻炼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大,心脏容量增大,使心的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增加。

体育锻炼对血管的影响,使动脉管壁中的膜增厚,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增厚,血管壁的弹性增强,搏动有力,有利于血液流动。改变毛细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和数量,如使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及新生血管增多,口径增大,面积和表面积增大,行程迂回,分支吻合增多,改善器官的供血,进而增强器官的功能。

2血液循环路径及特点。

体循环(大循环)

当左心室收缩时,含氧较高和营养物质丰富的动脉血,自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毛细血管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转换为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较多的静脉血,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此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体循环的主要特点: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位,而将其代谢产物运回右心房。

肺循环(小循环)

从体循环回流的静脉血,自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富含氧的空气,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此循环称为肺循环。

肺循环的主要特点:路程短,主要是经过肺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结肠(colon)

观察标本结肠横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肠壁的粘膜染紫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的突起为半环形皱襞的断面,肌层局部的膨大为结肠带低倍和高倍观察。

(1)粘膜:无绒毛和环形皱襞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较多的杯状细胞

②固有层:含大量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在粘膜表面细胞组成与上皮相同,无潘氏细胞

③粘膜肌层:为内环形,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无肠腺

(3)肌层:为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在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可见几条结肠带

(4)外膜:为纤维膜或浆膜

结肠长约130cm,约为小肠的四分之一。结肠比小肠短而粗,盲肠直径75cm,向远侧逐渐变小,乙状结肠末端直径只有25cm。

结肠的解剖特点有三:

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

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

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结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那么你对结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结肠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结肠的介绍

 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结肠的特点

 观察标本结肠横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肠壁的粘膜染紫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的突起为半环形皱襞的断面,肌层局部的膨大为结肠带低倍和高倍观察。

 (1)粘膜:无绒毛和环形皱襞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较多的杯状细胞

 ②固有层:含大量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在粘膜表面细胞组成与上皮相同,无潘氏细胞

 ③粘膜肌层:为内环形,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无肠腺

 (3)肌层:为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在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可见几条结肠带

 (4)外膜:为纤维膜或浆膜

 结肠长约130cm,约为小肠的四分之一。结肠比小肠短而粗,盲肠直径75cm,向远侧逐渐变小,乙状结肠末端直径只有25cm。

 结肠的解剖特点有三:

 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

 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

 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结肠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由于其病程和治疗时间较长,恢复慢,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身心不适。为提高本病治疗效果和缩短疗程,我科对70例患者行中、西药灌肠液局部用药进行比较,并采取

 一系列护理 措施 ,取得满意疗效。现 报告 如下。

 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的试行方案。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21~49岁,平均37岁;干部27例,工人26例,农民17例;病程0~1年41例,1~3年29例。所有病例均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并除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大肠癌等疾病。

 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本组病例因病程长,恢复慢和担心预后,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心理,护士需耐心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方法、效果和说明病人的配合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指出局部用药优于全身用药,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疗效。介绍本病相关知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取得主动配合,按质完成灌肠治疗。

 灌肠护理灌肠前瞩患者自行排尽二便,深呼吸,全身放松,以提高插管成功率和减轻痛苦。依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灌肠体位,如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采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采取右侧卧位。灌肠中药液用2层纱布过滤除渣,温度以39~41℃为宜。温度过高易引起肠粘膜烫伤,过低则致使肠痉挛,加重腹痛。液量以100ml为宜,便于在肠腔中保留。药液灌入采取直肠滴入法,护士动作轻柔,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导管前端及肛门口,呈螺旋式插入肛门。插管过程中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不适感。根据病变部位正确掌握插管长度。药液滴速宜慢(60~70滴/min),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灌肠后臀部和床尾均抬高10cm,嘱患者尽量延长药液在肠腔中的保留时间,期间更换左、右侧卧位2~3次,2h后可下床活动。

 灌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能耐受,嘱其深呼吸,放松腹肌;如腹痛加剧、心慌者应立即停止灌肠,行腹部热敷、按摩,至腹痛消失,继续完成治疗。

 健康宣教

 1、饮食指导:进食高热量、高纤维、低脂肪食物,饮食宜清淡,忌浓茶、咖啡、巧克力、生冷食物,戒烟酒。2、出院指导:出院后严格遵守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生活有规律,不过度疲劳和紧张,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周卫生,减少感染因素,定期复查肠镜,及时复诊。

 护理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精神四大因素有关。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在疾病愈合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根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和取得病人的合作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护士在操作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减轻病人痛苦、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条件。正确的心理、饮食、出院指导能降低疾病复发率。

结肠炎的介绍

 定义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 其它 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漫长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类型

 1轻度型:最多见、起病慢、病状轻、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次,并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血况正常。

 2中度型: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腹泻每天5—6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3重度型: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6次,血便或粘液脓血便。

 在日常生活中结肠炎是比较好确认,如有腹泻大便不成形、腹痛、肠鸣、便秘、粘液便及脓血便,此病刚开始服用磺胺类及抗生素药物可控制病情,多次复发后,用此药疗效甚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结合中国情况拟定3项诊断标准:

 1溃疡性结肠炎需先排除细菌性痢疾、阿迷巴性结肠炎等病因明确的结肠炎。

 2具有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脓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至少有结肠镜“X”光线的特性改变中的一项。

 3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结肠镜、X光表现或粘膜活检组织学表现。

 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某些原体感染,遗传基因及精神因素有关,大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重症患者大便带粘液和脓血,患者十分痛苦。这些症状不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益肠就能解决的,而应寒热通补、健脾和中、燮理阴阳,就能从根本上治疗肠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肠 31 耳穴名·大肠 311 标准定位 312 主治病症 313 方法 32 六腑之一·大肠 33 推拿部位名·大肠 331 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大肠 332 位于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大肠 333 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大肠 4 脊椎动物器官名·大肠 5 西医·人体器官名·大肠 51 盲肠 52 结肠 53 直肠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肠 1 拼音

dà cháng

2 英文参考

large intestine [朗道汉英字典]

large intest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àch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7(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arge intest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医·大肠 31 耳穴名·大肠

大肠(dàcháng CO7 large intestine)为耳穴名[1][2]。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1]。

311 标准定位

耳穴·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1]。

耳穴·大肠位于耳轮脚上方前部[2]。

312 主治病症

耳穴·大肠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痤疮等[2]。

313 方法

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2]。

32 六腑之一·大肠

大肠为六腑之一,位于腹中,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出口为 (包括结肠和直肠)[1][3]。其主要功能是接纳传导经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食物糟粕与水液,并吸收其中的水津,经过燥化,形成粪便,经 排出体外[1]。大肠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3]。《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手太阴肺经络大肠[2]。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2]。手阳明大肠经络于肺,与肺互为表里[3]。

33 推拿部位名·大肠

大肠为推拿部位名,出陈氏《针灸大成·小儿 经》[3]。

331 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大肠

大肠为推拿部位名,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幼科推拿秘书》)[3]。

332 位于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大肠

大肠为推拿部位名,位于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3]。

333 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大肠

大肠为推拿部位名,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推拿广意》)[3]。

4 脊椎动物器官名·大肠

脊椎动物的肠,以盲肠附着点为界,区分为前、后二部分,分别称为小肠和大肠。大肠分为盲肠和屈曲于前方的结肠、直行于后部的直肠等三部分。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和分泌粘液的机能很强。小肠以绒毛的有无为主要区别点,和它相联系的机能也有差别,在胚胎发生的后期,由于肠绒毛的退化消失而分化为大肠。其他动物也由于与此相类似的而被称为大肠部分。

5 西医·人体器官名·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 ,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51 盲肠

盲肠(cecum)是大肠的开始部(图222),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vermiformappendix,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厘米,内腔与盲肠相通,它是盲肠末端在进化过程中退化形成的。

图222 盲肠内腔及阑尾炎

52 结肠

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的部分,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结肠。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53 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图223),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平面贴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于 ,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 c ,长约34厘米。直肠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 内括约肌。围绕 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 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59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