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指导农业生产.下面图1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

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指导农业生产.下面图1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第1张

(1)图1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④表示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图2包含4条食物链(大麦→蝗虫→青蛙;大麦→蝗虫→蜘蛛→青蛙;狗尾草→蝗虫→青蛙;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

(3)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因此调查大麦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给麦田施农家肥时,由于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使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将大麦的秸秆投入沼气池,进行再利用,这样可以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

(4)假如青蛙增重m千克,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20%,每条食物链为青蛙提供的食物量相同,则蝗虫被捕食

1
2
m÷20%+
1
2
m÷20%÷20%=15m千克.农民设法除去狗尾草、消灭蝗虫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①有机物       A

(2)四(或4)

(3)样方      二氧化碳浓度    能量多级利用(或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也可以是提高能量利用率)

(4)15m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在坊间,一种流传着一些说法,大意就是石油大概会在未来的多少年内用完,或者多少年后石油会枯竭。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时间版本。那石油真的会枯竭吗?

“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这要从我们上世纪50年代说起。“石油枯竭”的说法就是在那个时候兴起的。在当时有个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专家,他的名字叫做: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他长年研究相关领域,提出了一个石油峰值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绘制出了一张图,这张图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全球石油的年产量。通过他的研究,他得出这应该是一个“钟形曲线”。

他通过理论预测:石油的年产量将会在1966年到1972之间达到峰值,随后就逐渐下滑,直到石油被耗尽为止。

虽然马里恩·金·哈伯特在当时学术圈名气,但是大多人觉得这理论太扯了,所以并没有当回事。可问题是,后来人们发现:他还真的说对了一部分。因为到了1970年前后,石油的年产量真的达到了一个峰值,并且在那时候下滑了几年。于是,许多人开始相信他的理论,甚至这个理论还被媒体开始大肆宣传。

可问题是,后来,又过了几年,石油的年产量非但没有继续降低,相反是处于波动的。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石油年产量又开始逐年上升了。

也就是说,石油年产量的曲线并没有按照马里恩·金·哈伯特预言的那样呈现“钟形曲线”。

不过,马里恩·金·哈伯特的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加上石油会产生温室气体,增重环境污染,因此基于种种原因,“石油枯竭”的观念就这样一直流传至今。

石油真的会枯竭吗?

了解了“石油枯竭”观念的由来,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石油到底会不会枯竭?

客观地说,如果把时间放大无限久,那地球上的石油总会没有的,只不过它并不是枯竭了,而是随着地球一起消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得来了解一下石油到底是什么?

石油本质上是一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机物。它的含碳量很高,可以用来燃烧,因此可以充当能源使用。石油和煤炭一样,形成的原因和机理一直都说不清楚,或者说,都是假说,而没有一个石锤理论,因此,在这里就不过多的阐述。

虽然我们还没有搞清楚石油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但是,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石油说白了就是地球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碳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所谓碳循环就是碳元素在地球的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中互相交换,形成一个流动的循环。比如说,我们使用石油,石油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圈当中,接下来二氧化碳可能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生物圈,或者溶于水,进入到水圈中。如果进入到生物圈则会随着食物链流动,或者当动植物死亡后,回到岩石圈,最终可能再形成化石能源。

如果我们从碳循环的角度来看“石油”,我们就会发现,即便是人类有朝一日灭绝了,石油也不会枯竭,它应该会比人类存在的还要久。

石油会被开采完吗?

我们可以来思考一下,整个石油从开采到售卖的过程。首先,石油公司要找人去勘探石油,找到石油后并非是直接开采,而是要进行评估,有些地方开采起来容易,有些地球开采起来费力,这时成本就会上升。如果开采石油的成本要大于卖石油的收益,那还继续开采不就是赔钱吗?

因此,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亏本买卖。石油的开采会被市场所决定。如今其实有很多地方,我们明明知道那里有石油,但是因为开采成本太高,最终就被弃置了。

除此之外,那些被开采过的油田也会剩下很多石油。这是因为开采的过程中,难度是越来越大的,也就是说,开采成本会越来越大。绝大多数的油田只开采了一部分就暂停了。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就会发现,石油其实也是开采不完的。因为,如果持续开采下去,有朝一日开采石油的成本实在太高,大家都用不起,或者说不划算,甚至是价格远远比使用新能源高时,人类就会选择新能源,而非石油。

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增长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如今石油年产量还在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一直在增加。也就是说,我们每年都在发现新的油田,地球上还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油田是我们还没找到的。所以,石油的储量还是很有潜力的,并不会那么快迎来瓶颈。

总结

基于上述的这些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是不可能开采完石油,石油在人类灭绝之前也不可能会枯竭。

(1)图1中的甲在其食物链丁→乙→甲→丙中处于第三营养级,因此对应图2中的③.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由于没有了天敌,其数量会增加,后又因为食物缺少,数量又会下降,最终会维持稳定.

(2)甲种群在c点,从图中可看出,甲的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因此此时种群呈现增长型.甲在其食物链丁→乙→甲→丙中,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分析:①从食物来源、②从天敌数量.因此其原因为  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3)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g,在食物链A→D→E中,E的增重为:5000kg×20%×20%=200kg.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的CO2 库,AC之间碳的循环的形式 CO2.

故答案为:

(1)丁  甲  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

(2)增长型  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3)200  二氧化碳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量输入(供应)

(2)有机物   250

(3)

(4)营养级

(5)D内两种污染物的PQ>1,B内汞(Hg)的RQ>1,铅、汞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且汞的威胁更为严重;由于A和C生物的RQ<1,生物A厦C的生存不会受到此两种污染物的威胁。

(1)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因此a属于第二营养级,bc属于第三营养级,d即为第四营养级,由此可写出食物链.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K值(环境容纳量);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主要是人为因素的乱砍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A(生产者)的大量减少,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导致的.

(2)在该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A总共为1kg,比例未改变前能使C增重Xkg,比例改变后能使C增重Ykg;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因此比例改变前:1kg=10×

X
2
+10×10×
X
2
,由此计算出X=
1
55
;比例改变后:1kg=10×
X
3
+10×10×
2X
3
,由此计算出Y=
1
70
,因此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
Y
X
=079倍.最高营养级由于缺少天敌,因此其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是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3)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该功能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由于某种因素使得图乙中的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水平,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    K值(环境容纳量)    A(生产者)

(2)079     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3)信息传递    调节中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我调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71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