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历史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沿着他们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鼎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份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强大的统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这个目的也几乎达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约二万五千个战士,尔后则透过征服其他游牧民族来增强实力,并在1211年攻击中国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占北京,这场战役造成三千万的中国人丧生。其后蒙古人转往西方,在1220年时,夺取在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贸易城市布克哈拉,整个个城市被夷为平地,居民亦惨遭屠杀。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阔实鲁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阔实鲁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消灭了回教的「刺客团」,并在1258年攻占回教徒的首都巴格达,城中十万民居被屠杀。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高级的奴隶兵,为回教军队的一种)在今天的以色列打败蒙古人,结束了蒙古人对回教和圣城的威胁。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死于中国,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此人名叫添穆仑 (意即「瘤子」添穆,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 年,他洗掠德里,屠杀当地居民达十万人,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图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族历史悠久,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3世纪初,成吉斯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
甘肃省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9月1日)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
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另配调料。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蒙古人起名习俗: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蒙古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名字的符号作用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 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女子: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 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三,以珠宝玉器为名, 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四<以理想为名 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 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宗教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节庆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展览、放映**、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婚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亲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一一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新神谱
新神谱诸神都居于奥林匹斯山上,宙斯推翻了父亲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有十二主神:(古罗马神话大抵与之相对应,名称和气质有所变化,太阳系行星就是以之命名的。)
宙斯(Δίος/Ζεύς、Zeus):(神王,雷霆)奥林匹斯(Olympus)神族之王,众神之主,天空、雷电、乌云之神。
赫拉(Ἥρα、Hera): (天后,婚姻、生育、保护妇女)天后、妇女的保护神、掌管婚姻和生育。又被罗马人称作朱诺·莫纳丽达,克洛诺斯和瑞亚的第三个女儿,宙斯的姐姐和夫人。
波塞冬(Ποσειδῶν、Poseidon):(海洋、自由、欲望)大海之神和大地的震撼者(宙斯的二哥)
哈迪斯(Ἅιδης、Hades):(冥界,财富,人类死亡,火焰)冥王,掌管着冥界的魂灵们与地下一切的财宝,另一种版本说,他是三大主神(即冥,海,天三界)中最强的。(也是宙斯和波塞冬的哥哥)
雅典娜(Ἀθήνη、Athena):(智慧,胜利,公正)智慧女神,战争,和平、法律、秩序、科学技术、劳动女神,三处女神之一(阿瑞斯代表的是暴力与血腥之战,雅典娜则代表正义之战)
赫利俄斯(Helios),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他是许珀里翁的儿子,喀耳刻的父亲。在晚期的神话中,赫利俄斯与光明之神阿波罗相混淆。罗得岛巨像就是赫利俄斯的雕像。
阿波罗(希腊语:Απόλλων;拉丁语:Apollo)为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是众神之王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的儿子,阿尔忒弥斯的孪生兄弟。他主管光明、预言、医药、畜牧、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预言之神、迁徙和航海者的保护神、医神以及消灾弥难之神。
阿尔忒弥斯(Ἄρτεμις、Artemis):(月亮,狩猎,处女)妇女之神、狩猎女神、月亮女神(宙斯和勒托之女。三处女神之一,是女性纯洁的化身。公元前5世纪与塞勒涅混同。)
阿芙洛狄忒(Ἀφροδίτη、Aphrodite):(美与爱,欲望)爱与美的女神,以“维纳斯”著称(克洛诺斯把乌拉诺斯用魔斧砍成碎片之后,身体内的精华撒入爱琴海中,诞生了阿芙洛狄忒。)
赫尔墨斯(Ἑρμῆς、Hermes):(商业,传信,欺诈,小偷鼻祖)商业、市场、旅游、交通之神、盗窃之神、冥界引渡(宙斯和迈亚的儿子,众神的使者。)
阿瑞斯(Ἄρης、Ares):(战争,暴力)战神,力量、勇武之神(宙斯与赫拉之子。)
赫菲斯托斯(Ἥφαιστος、Hephaestus):(火焰,铸造,手工艺术)火神,锻造、工艺之神,铁匠守护神(宙斯和赫拉之子,阿芙洛狄忒的丈夫。但是美丽的阿芙洛狄忒并不欣赏赫菲斯托斯的巧手,外貌,反而经常与其他的神偷情。)
狄俄尼索斯(Διόνυσος、Dionysus):(酒,欢乐)葡萄酒神,戏剧之神(经炉灶女神赫斯提亚让位。他是十二主神里唯一有凡人血统的神。)
赫斯提亚(Ἑστία、Hestia):(炉灶,家室)炉火女神,家宅女神(她曾经是十二主神,后让位给酒神狄俄尼索斯。德墨忒尔、赫拉、哈德斯和波塞冬的姐姐,宙斯的大姐。三处女神之一)。
德墨忒尔(Δήμητρα、Demeter):(农业,生命,大地,植物)[8] 农业丰产的女神,她是克洛诺斯与瑞亚的第二个女儿,宙斯的二姐与第四位妻子。她与宙斯生下了冥后——珀耳塞福涅(春之女神)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神祗可以理解为创世神或者第一代神祇,按诞生的先后顺序排序为:
在神谱中,一切皆从混沌(Chaos)开始……
卡俄斯(Khaos/Chaos):混沌之神。
天地未形,笼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实为一相,今名之曰混沌。万物之先有混沌,随后诞生了大地之母盖亚(Gae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神厄瑞波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世界由此开始。
盖亚(Gaea):大地之母,卡俄斯之女。大地的本体,她诞生了天空乌拉诺斯(Uranos)、海洋蓬托斯(Pontus)和山脉乌瑞亚(Ourea)等。
接着她又和她两位儿子生了许多神。和乌拉诺斯生了提坦(Titans)分别代表了世界最初的些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和蓬托斯生了五个孩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海。她算得上是众神之母(是奥林匹斯神的始祖)。
塔尔塔罗斯(Tartarus):地狱深渊神,卡俄斯之子。五大创世神之一,可以说是地狱冥土的创造者,深渊的本体。
他出生在大地盖亚之后,在盖亚的下面,后来和盖亚生了盖亚最小儿子的就是怪物提丰(Typhon)。他是一个无形的深渊,位于世界的最底端,此后他是关押妖魔怪物和一些神祇的地方。宙斯就把一些提坦神关押在塔耳塔洛斯。
厄瑞波斯(Erebus):黑暗神,卡俄斯之子。五大创世神之一,塔耳塔洛斯诞生后,在塔耳塔洛斯之处以上(地下/盖亚之下)诞生。黑暗的化身与本体,位于大地(盖亚)与冥土之间。他和她妹妹黑夜女神尼克斯(Nyx)生了三位古老的神祇,他们是:太空之神埃忒耳(Aether)、白昼之神赫莫拉(Hemera)和冥河的渡神卡戎(Charon)。
尼克斯(Nyx):黑夜女神,卡俄斯之女。五大创世神之一,厄瑞波斯诞生后在大地(盖亚)之上诞生。黑夜的化身和本体,她是一位古老而强大的神坻,她不但同他哥哥生了三个孩子外还独自一人生了一大批神。
厄洛斯(Eros):或称爱洛斯。爱神,卡俄斯之子。五大创世神之一,诞生在黑暗和黑夜之后。爱欲、生育及性欲的化身。是他促生了诸神的生育相爱,他是一切爱欲的化身(包括同性、异性)。
乌拉诺斯(Uranus):天之神。盖亚的长子和丈夫,第一任神王。被他儿子克洛诺斯推翻。
蓬托斯(Pontus):海神,盖亚之子和情人,最早的海神。
乌瑞亚(Ourea):山神,盖亚之女。
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的神祗可以理解为提坦神或者第二代神祇,按英文名称的先后顺序排序为:
十二提坦
科俄斯(Κοίος:Coeus):智力。福柏的丈夫。
克利俄斯(Κρίος:Crius):生长。
克罗诺斯(Κρόνος:Cronus):十二提坦中最年幼者。天、空间神,推翻父神而成为第二任神王,后因与柯罗诺斯相混而被认为主司时间。
许珀里翁(Υπερίων:Hyperion):太阳之神。太阳,月亮和黎明之父。
伊阿珀托斯(Ιαπετός:Iapetus):灵魂。阿特拉斯、普罗米修斯、厄庇墨透斯和墨诺提俄斯之父。
谟涅摩叙涅(Μνημοσύνη:Mnemosyne):记忆,缪斯之母。宙斯第五位妻子。
俄刻阿诺斯(Ωκεανός:Oceanus):十二提坦最长者。大洋河的河神,生育了地球上所有的河流及三千海洋女神。
福柏(Φοίβη:Phoebe):无明确主司,传统上认为与月球有关。月之女神勒托与阿斯特瑞亚之母。
瑞亚(Ρέα:Rhea):时光女神。克洛诺斯的妻子,第二任神后。后因与库柏勒相混而被认为是大神母。
忒堤斯(Τηθύς:Tethys):所有海神的祖母,沧海女神。俄刻阿诺斯之妻。
忒亚(Θεία:Theia):璀璨,太阳神、月亮女神、黎明女神之母。许珀里翁之妻。
忒弥斯(Θέμις:Themis):土地,后来因与奥林匹斯神结合而被认为主司法律与正义。宙斯第二位妻子时序三女神之母。
第二代提坦
赫利俄斯(Helios):太阳神、许珀里翁与忒亚之子,塞勒涅和厄俄斯之兄。
厄俄斯(Eos):黎明女神,许珀里翁与忒亚的女儿,赫利俄斯和塞勒涅的姐姐。
阿斯特赖俄斯:星辰之神、克利俄斯与欧律比亚的儿子。
勒托(Leto):暗夜女神,克俄斯与福柏之女,宙斯第六位妻子及堂表姐,阿尔忒弥斯与阿波罗之母。
珀耳塞斯:克利俄斯与欧律比亚之子。
阿特拉斯(Atlas):普罗米修斯的兄弟。最高大强壮的神之一。因反抗宙斯失败而被罚顶天。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伊阿佩托斯之子。最有智慧的神之一,被称为“先知”。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者。因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每日有一只鹰啄食其肝脏,然后又长好,周而复始。后被赫拉克勒斯救出。
厄庇墨透斯(Epimetheus):普罗米修斯的兄弟。最愚笨的神之一,被称为“后知者”。因接收了宙斯的礼物——潘多拉为妻,结果从“潘多拉之盒”中飞出了疾病,罪恶等各种灾难降临人间。
塞勒涅(Selene):月亮女神,许珀里翁与忒亚之女,太阳神赫利俄斯与曙光女神厄俄斯之妹。
阿斯忒里亚:科俄斯与福柏的女儿。
帕拉斯:
墨诺提俄斯(Menoetius):普罗米修斯的兄弟,暴力愤怒之神,被宙斯用雷电劈中。
墨勒忒(Melete):提坦之一,十二提坦姐妹,诗歌女神(Musa)之一,深思女神。
阿俄伊得(Aoede):提坦之一,十二提坦姐妹,诗歌女神(Musa)之一,歌唱女神。
艾泰(Aitna):提坦之一,十二提坦姐妹,西西里火山女神。
狄俄涅(Dione):冰海女神[又一常说的说法是她是俄克阿诺斯和泰西斯之女。
阿得努斯(Adanos):提坦之一,十二提坦兄弟,裁决之神。
厄斯塔廋斯(Ostasos):提坦之一,十二提坦兄弟,替换之神。
安得斯(Andes):提坦之一,十二提坦兄弟,安第斯山神。
奥利博若斯(Olymbros):提坦之一,十二提坦兄弟,圣山之神(奥林匹斯圣山的化身)。
墨提斯(Metis):智慧女神,俄克阿诺斯之女,宙斯的第一位妻子,雅典娜的母亲。
欧律诺墨(Eurynome):海洋女神,俄克阿诺斯之女,宙斯第三位妻子,美惠三女神之母。
及三个独眼巨人(勇敢无比库克诺贝斯‘醒目者’,赠与宙斯雷电):
布戎忒斯(Βρόντης,意为闪电)
斯忒罗佩斯(Στερόπης,意为雷电)阿耳戈斯(Ἄργης,意为闪光)
和三个百臂巨人:
布里阿瑞俄斯(Βριάρεώς,意为强壮)
科托斯(Κόττος,意为敌意、忌妒)
古革斯(Γύης,意为一块陆地)
魁梧,强劲的无法形容。目空一切,他们肩膀上长着一百只无法战胜的胳膊,他们的肩膀和肢体上长着五十个脑袋,是诸神所有子女中最可怕的。一开始就受到了乌拉诺斯的厌恶,被藏到大地不可见的隐秘之处(深渊),不能见到阳光。
墨利亚(Meliae)女仙:一群梣树宁芙,属自然神女系。她们生性好战,人类制作长矛的枪杆就是梣树。
蓬托斯生下了涅柔斯(海之友善)、陶玛斯(海之奇观)、福耳库斯(海之愤怒)、刻托(海之危险)和欧律比亚(海之力量)。
青铜时代
一代奥林匹斯众神,宙斯为神王的一代。
宙斯(Zeus):
克洛诺斯与瑞亚最小的儿子,主管众神。希腊神话中的至高神,掌握雷电,所以又被称为雷神,手持雷霆和埃癸斯的神盾治理天和地。在母亲瑞亚的支持下,杀了父亲克洛诺斯,成为了第三代神王。性格极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和凡人私通,私生子无数。
象征物是雄鹰、橡树、节棍、王座和山峰;他最爱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涂成金色的白色公牛。
宙斯出生时,正值他父亲克洛诺斯当权,母亲瑞亚害怕宙斯被其父吞掉(克洛诺斯推翻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才得到众神之王的王位,所以他的父亲诅咒他注定被自己的孩子推翻,就像他推翻他的父亲一样,所以克诺诺斯对此感到害怕,自己的孩子刚出生就将其吞入腹中),宙斯刚出生就用一块石头代替,将他藏到克里特岛交给三位女仙抚养。在岛上,一只母山羊为他提供神圣的乳汁,一只雄鹰则给他带来仙酒;每当他哭叫时,瑞亚的仆人们就到摇篮边为宙斯跳舞,并用短剑敲击铜盾掩盖他的哭声,因此克洛诺斯一直未发现这一秘密。
宙斯在岛上一天天茁壮成长。一天,他和母山羊玩耍时不小心推倒了她,摔断了一支美丽的羊角。仙女阿玛尔忒亚赶忙为她治伤,宙斯则拾起这只羊角,赋予它神奇的魔力,并将它赠给了这名善良的仙女。这只羊角从此被称为“丰饶之角”,因它能出产各种美味的食物。
宙斯成年之后,用呕吐药救出了被父亲吞下的五个兄弟姐妹,并合力推翻了父亲克洛诺斯,最后登上王位。
赫拉(Hera):
克洛诺斯和瑞亚的女儿,宙斯的姐姐和夫人;神圣的婚姻女神,掌管婚姻,捍卫家庭,是妇女的保护神;赫拉不仅容颜美丽,而且有着女王的优雅和尊荣,对伴侣忠贞不渝,无愧于天后的地位,但她的善妒亦闻名于世,因此,赫拉和宙斯经常发生激烈争吵。不过,通常宙斯的花言巧语又总能让他们和好如初。
象征为百眼孔雀,因为这种有着五彩缤纷羽毛、体现着满心星斗的鸟是美丽壮观的夜空的象征,而天空正是天后赫拉光彩照人的脸庞。
波塞冬(Poseidon):
海洋中的最高神明,宙斯的二哥,安菲特里特的丈夫,手持巨大三叉戟,统领海中所有生物。有被描写为半人半鱼的模样,能呼风唤雨,是仅次于宙斯的强大掌权者,性格凶暴残忍,而且头脑简单。
在希腊神话中,海神和安菲特里特夫妇与宙斯和赫拉夫妇是相对应的。宙斯和波塞冬两兄弟都以喜欢生孩子而出名,他们的无数后代既有神灵也有混血者。
马和牛是他的圣物,他非常喜欢马,也创造了马。因此,他统治海洋后,将几匹马变成了长有尾鳍的鱼马杂交动物。这样,它们在水中也为他拉车。
哈迪斯(Hades):
宙斯,波塞冬,得墨忒尔的兄长,主管冥界,力量很强,但性格平和,众神中最神秘的神。他令人想到死亡,往往也作为财富的象征。人们很少称呼他的真名,因为他始终穿着大衣,遮住脸和全身。因为被阿芙洛狄忒与阿瑞斯的儿子丘比特的箭射中,抢夺丰收女神得墨忒尔与宙斯的私生女春之女神珀耳塞福涅为妻外,无它恶行。
最喜爱黑色,最爱的祭品是全身裹着黑纱的黑母羊或黑公牛。白杨树是他的圣树。
雅典娜(Athena):
智慧及战争女神,是宙斯与墨提斯的女儿。
阿瑞斯象征战争残酷冲动的一面,作为她的对立面,雅典娜代表着军事策略,象征着在计谋和智慧上胜一筹。她勇敢、强大而又善良、仁慈。她出生时宙斯头部剧烈疼痛,之后赫菲斯托斯将宙斯的头部用大斧劈开后,雅典娜手持长枪,身披战甲从中跳出,并从母亲墨提斯继承到了高度的智慧和实践技能,因了成了艺术和手工业的保护神。因失手杀死好友帕拉斯而改名为帕拉斯·雅典娜(Pallas·Athena)。橄榄枝是她的代表,在与波塞冬争夺雅典守护神时,就是因为她抛出橄榄枝,打败波塞冬,成为雅典守护神。
橄榄树、眼睛在夜里发亮的猫头鹰、还有公鸡和毒蛇,对于眸子明亮的女神雅典娜来说,均为她的象征。
阿波罗(Apollo):
射术、艺术、科学的保护神,公正的惩罚神,光明之神。宙斯和勒托之子,弯月之女神、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孪生弟弟或哥哥,希腊十二大神祇之一,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PhoebusApollo),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
代表着光明,他快乐聪明,永远年轻,拥有着阳光般的气质。美貌英俊和谐和沉静。掌管医药,文学,诗歌,音乐等。十二大神中最俊美的男神。
最了不起是预言本领。月桂树是他的圣木,最喜欢的宠物是海豚和乌鸦。
阿耳忒弥斯(Artemis):
贞洁的狩猎女神,弯月之女神,弯月是她的弓,阿尔忒弥斯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或妹妹),三位处女神之一。所以也被称为处女的保护神,代表女性美及贞洁。她还是野生物的主人,与阿波罗同为出色的弓箭手,神界的主要猎手。她的另一大喜好就是舞蹈,因此是位热爱唱歌跳舞的音乐女神。
丝柏是她的圣木,鹿是她最喜欢的宠兽。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
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同时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性爱与美貌女神,她代表最感性的生活观,象征着美丽、年轻和情欲的满足。克洛诺斯割下他父亲乌拉诺斯的阳具,抛入爱琴海从掀起的浪花中诞生。她的丈夫是赫菲斯托斯,但是美丽的阿芙洛狄忒并不喜欢丑陋的丈夫。她钟爱英俊的阿瑞斯,并与他生了五个子女,其中一个就是小爱神厄洛斯。阿多尼斯也是爱神所爱,但他同时也被爱神与冥后爱上,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阿芙洛狄忒身边,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冥后身边度过。
桃金娘是她的圣树,鸽子是她的爱鸟。天鹅和麻雀也很受宠。
阿瑞斯(Ares):
宙斯和赫拉的儿子。从小就娇生惯养,拥有凶残、狡诈、冲动、非理性的个性,有勇无谋,为战争而战争的神。曾与工匠之神的妻子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私通,被装进一张工匠之神特制的大网中而无法脱身。
兀鹰是他的圣鸟,宠兽是狗,也有一说认为是猎犬。
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
火神及手艺异常高超的铁匠之神,宙斯和赫拉的长子。因为长的丑陋,所以一出生就被赫拉踢下奥林匹斯山。不同于其他美丽的神,他长相奇丑,跛足。但性情温和,热爱和平,在天庭人间都很受欢迎。相传火山是他为众神打造神兵和神器的工匠炉。他是诸神的工匠,具有高超的技巧,制造了许多著名的神兵、神器。传说阿波罗驾驶的日车、厄洛斯的金箭银箭、宙斯的神盾都是他铸制的。
赫尔墨斯(Hermes):
众神的使者,向人间传递神谕的传令官。宙斯与阿特拉斯之女迈亚所生的儿子,是奥林匹斯山上最机灵的神。脚生双翼,速度如飞,成为天界众神传令的使者,后为旅人,商人,盗贼的保护神,经常化为凡人下界帮助保护者。是最聪明狡猾的神。传说,他是一位天才的雄辩家,所以他还是雄辩术之神。
动作敏捷优雅,脚穿带翼凉鞋,头戴有翅膀的低冠帽,手握双蛇盘绕的金魔杖(为其特殊标志)。
狄俄尼索斯(Dionysus):
好客的酒与狂欢之神,宙斯与一名凡间女子塞墨勒的儿子,唯一有凡人血统的正式神祇,众神中最接近人类的一位。他象征着非理性、放纵和激情;发明了葡萄酒,并推广了葡萄的种植。本身具有双重性格,他能给人带来欢乐和迷醉,但同时又残忍,易怒——正像酒一样。
哈尼族 ,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寮国、越南的北部山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尼族总人口数为1660932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哈尼族 别名 :和人 人口 :1630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 文字 :拼音文字 信仰 :多神和崇拜祖先 分布地区 :中国云南,缅甸、缅甸等北部山区 别称 :阿卡族 名称,历史,人口,分布,聚居区,经济,文化,信仰,服饰,语言文字,文学,天文历法,艺术,建筑,乐舞,习俗,传统节日,家庭,姓氏,住屋形式,婚俗,日常礼仪,饮食,人物, 名称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喔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喔怒为西摩洛等。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 哈尼族 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称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从“和”音,其义均为“和人”。历史名称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罗缅(自称和泥)、糯比(自称哈尼)等,其禾、窝、斡、俄、阿、哈亦从“和”音,含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在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和人”。 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族统一的名称。 历史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领主纳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定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纳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哈尼族贫苦农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县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贫苦农民在团田乡绿叶凹壁村举行起义,迅速占领了哀牢山中段地区。 1856年,田四浪领导的起义军和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共同联合作战,起义军在经济上实行“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不纳租,课税二成,荒不纳”的土地纲领,得到各族贫苦农民的拥护。 1895年,法国强迫清 割让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赖、猛梭、猛乌、乌得等5个“猛”地区。 1900年,蒙自的汉、哈尼、彝等各族奋起反抗,焚烧了侵略者在蒙自开设的洋关。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侵占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县龙膊地区),哈尼族和各族人民击退了侵略军。 1917年,元阳县猛弄和金平县猛丁地区近两百个村寨爆发哈尼、苗、彝、傣等族联合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是元阳哈尼族贫农妇女卢梅贝。 1925年和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侵扰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逐步改土归流,推行区、乡、镇制度。但土司区仍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无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土司封建领主制度被废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红河地区访问,带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热情关怀,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帮助成立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 和元阳县民族民主联合 。 1952年初,盘踞在哈尼族地区的土匪、特务已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安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创造。 1952年,中央人民 政务院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同年,哈尼族地区成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县人民 ”,及区、乡级的“元阳县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联合自治区人民 ”、“元阳县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人民 ”。 1953年,西双版纳“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7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人口 分布 云南省哈尼族人口163万(2010年),位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云南省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分布 红河州哈尼族人口为7897万人,占红河州总人口的175%;西双版纳州哈尼族人口为21543人,占总人口的1901%;普洱市哈尼族454666人,占普洱市总人口的1788%;玉溪市哈尼族人口为130279人,占玉溪市总人口的566%。昆明市、楚雄市、曲靖市等地也有哈尼族分布。楚雄州哈尼族人口为6176人,占楚雄市总人口的02%;曲靖市哈尼族人口为 2114人,占曲靖市总人口的004%。 聚居区 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自治县: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经济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原始、传统农业十分普遍,生产落后,工业十分薄弱,仅有少量的矿业土法采冶和手工业作坊。 新中国建立起,哈尼族农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为梯田,改旱地为水田,修建水库,扩大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粮食加工机械化。现已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纺织、塑胶制品、卷菸、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为全国的“锡都”。 文化 信仰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哈尼族 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1949年以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服饰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著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摺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岁数较大的妇女把辫子盘于头顶,用黑或蓝布缠头,或戴自制的帽子。帽上镶小银泡、料珠,或是垂下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也有的喜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和耳坠。澜沧的妇女喜戴大银耳环。 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纹,额前脑后还挂著一束束艳丽的璎珞。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双辫,并把辫子缠绕在头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红色围腰,婚后改系蓝色围腰,系围腰的高低是区分女子是否结婚的标志。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红河县叶车妇女一般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 。 语言文字 语言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哈尼语特点为元音有松紧之 分,无长短之别;韵母多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用。居住在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会讲汉语、傣语等语言。 文字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中国 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区试行。1981年西双版纳州在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帮助下,以格朗和哈尼族乡苏湖丫口老寨的语言为标准音,对试行的哈尼文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双版纳试行。 文学 在云南哀牢山哈尼族流传着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阿培:祖先,聪坡坡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也有逃难之意),记录了哈尼族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 哈尼族的传统文学是口头文学,依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并不断充实。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纪》解释了天地物的来历、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传人种》是叙述人类经历了严酷的江水灾害继续繁衍的故事,还有《祭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习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识和习俗的重要资料。 天文历法 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造它”为冷季,“渥都”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冷季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和冬季;暖季约当于夏历的春季和初夏 ;雨季约当于夏历的夏季和初秋,体现和适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哈尼族在“三季节”划分之外,有物候历的划分。物候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根据哀牢山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动物(主要是鸟、虫等)变化的规律来确定月份及安排农事活动 。 哈尼族的农事历法基本上同于夏历,按自然界天象和哀牢山区物候变化轮回周期纪年,每年分为12个月,以月亮圆缺周期纪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哈尼族的日,以12生肖命名,推算方法同于夏历。哈尼族的历法,是对自然生态、自然规律的逐步认识而逐步发展的。据研究,哈尼族曾实行过“十三月历”,即将一年分为13个月,其中有两个月是各15天。哈尼族还实行过“十月历”,即每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上述“十二月历”、“十三月历”、“十月历”都是每年360天,与现行公历(太阳历)的365·25天略有差异。哈尼族不是采用隔年置闰的方式解决,而是每年五月和十月各设三天过年日,,一年为366天。 艺术 建筑 哈尼族选择半山居,哈尼族人家都建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哈尼族建筑 耳房一般都做为未婚儿女的住房。哈尼族社会盛行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凡成年的男女青年其自由社交父母均不干涉。有的地方,在儿女成年未婚时,在住宅的旁边建盖小房(扭然)供儿女住。耳房则做为碓房,或作为客房,或堆放农具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哈尼族住的则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 乐舞 哈尼族能歌善舞。乐器有三弦、四弦、巴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用竹管制成,长六、七寸,7个孔,吹的一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音色深沉而柔美。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流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浓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民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哈尼族舞蹈 哈尼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独绳秋千、打陀螺、爬杆、射弩、抢拔竹签、撑杆跳高、蔑帽舞、拔河等。 习俗 传统节日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哈尼族节日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哈尼族节日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家庭 哈尼族家庭是父权制家庭,男子主管生产、出售牲畜等大事,妇女负责家庭琐事,如饲养家畜,烧火做饭等。妇女如能多生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丈夫基本平等。子嗣婚后分住于子房或另盖房子。父亲去世后,长子迁入母房行使家长职责,瞻养老人,次子幼子成婚后即分家自立门户。过去,无子也不可招婿上门,现在可以招婿上门,也可与其他民族通婚。 在红河地区,重大节日(包括丧礼)之时,男女不可同桌吃饭(特殊情况,家中最长男性去世,则家中最长女性则会代替其为,重大节日需长辈先言祝福语及先食),幼嗣同女性吃饭,在客人多的情况下,先给所有男性排椅子,如不够,家中二代女性一般站着吃饭。 姓氏 古代哈尼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儿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认宗族、亲戚,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若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吉维支系是以孩子出生的那天的属相取名,如生在牛日,取名牛xx,生在鸡日,取名鸡xx;吉坐支系一般是与“莫批”连名,如大儿子死了,下面的儿子名“批修”;孩子生在路途间,就以路连名,如嘎(路)南;妻子怀孕期间,丈夫在外非正常死亡,婴儿生下来就用“罗”连名。 现代哈尼族各支都有自己的姓氏,哈尼语称为“阿古”,但是这种姓氏不普遍使用,也不与名字连用。只是在需要证明自己宗族归属时才使用。姓氏的种类很多,如“当参阿古”、“鱼鸟阿古”、“当且阿古”,这些姓氏的名称一般是各支宗族祖先的名字。 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号之分,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号只在背诵家谱、给小孩命名或比较隆重祭礼仪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也取汉族名字。现在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当参阿古”用“杨”姓.“参先阿古”用“李”姓等等。但取啥尼族名字时,仍保持传统的“父子连名”习俗。 住屋形式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这草顶不仅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一般为三层楼房。由于哀牢山区湿度较大,地气严重,直接地面的房屋第一层不宜人居住,多用于关养牲畜;第二层则住人。住人房层中有火塘,在楼板上用土筑成方形,有的人家还在火塘边筑有灶台,供炊爨之用。该层内靠墙隔出数室供人居住,一般为房主夫妇及幼儿居住。第三层,堆放粮食及贮藏食物,该层是为顶楼,蘑菇形房顶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粮食及其他物品不易受湿宜于保存。 哈尼族房屋 婚俗 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为农闲时举行。 哈尼族婚俗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就算订婚了。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 哈尼族婚俗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日常礼仪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待客食吕讲究食多量大,真诚实惠。在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有的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吕。西双版纳的僾尼人,宴请客人有男女分桌之习。按传统习惯,家中分别设有男室、女室。只有男人可以与客人同桌用餐,妇女一般不陪客。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长者坐。在男室进餐,首席由男性长者坐,在女室就餐,首席则由女性长者坐。 哈尼族 饮食 饮食习惯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著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饮食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特色饮食 长街宴:哈尼语称为“资乌都”,被译作“祭龙比菜”、“长街宴”或“全寨团结酒宴”。“长街宴”在农历十月的哈尼新年期间举行,历时3天,全寨农户分为三拨轮番做东——每家办一桌精美的酒菜,连桌椅一起抬出到街心,摆成百多米长的街心盛宴,全寨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龙仪式。 长街宴 暴腌芭蕉心:哈尼语称为阿罗喔切。烹饪时将野芭蕉的幼嫩茎心切细,加入适量盐巴和稀饭拌合均匀,放入瓦坛内腌渍1~2天,即供食用。 蜂蛹酱:哈尼族僾尼支系风味小吃,用蜂蛹剁细与调料拌成酱而成。 煮蛇圆子:哈尼族风味菜肴,用蛇肉泥挤成丸子先炸后煮。 清汤橄榄鱼:哈尼族传统风味菜,用橄榄树皮与小白鱼煮制而成。 其他特色哈尼族饮食还有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螃蟹炖蛋清、竹筒鸡、炸竹虫等。 人物 田四浪:原名田以正,又名田政,“四浪”是其绰号。清朝咸同年间哈尼族起义军首领,他郎厅(墨江)农民。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说明特点,人口数,风俗即可
(kuai,45分钟后)
解析:
蒙古族简介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 。
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实和丰富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总的来看,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三、移动的住房--蒙古包
蒙古人爱唱歌,衣食住行都有歌。东蒙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描绘蒙古族传统房屋——蒙古包的民歌:
因为仿造蓝天的样子,
才是圆圆的包顶;
因为仿造白云的颜色,
才用羊毛毡制成。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
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
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
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产物。这首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蒙古包形状、颜色的由来。直到今天,牧区的夏营地上仍然传唱着这首悠扬的古歌。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四、白色食品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饮食结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粮食、蔬菜的比例大为增加。牧区中奶食、肉食和粮食已近三分天下。半农半牧区以粮为主,肉乳为辅,农业区中肉乳所占的比例更小。
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地区不同,其品种和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
奶皮子,蒙古语称"乌日莫"。其制作方法是把鲜奶倒入锅中用微火煮沸,然后用勺子反复扬洒,并不断点入生奶。直到奶上有凝结物漂起,便可撤火冷却,数小时后,蜂窝状的奶皮子便凝结成形了,此时用筷子将其慢慢挑起,控干沾在上面的奶水,对折放好,干后即可食用。奶皮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元代《饮膳正要》说:"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毛发增色、治愈吐血之能。"
奶油,制法及名称较多。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待其变酸后用木棍上下反复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漂浮在上面的白色油脂,撇出来就是奶油。用它拌食炒米或炒面鲜香可口。把这种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慢慢搅拌,还可熬炼分离出一种**的油脂,这就是黄油。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黄油是奶之精华,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安心养神,润肺通络,明目增寿。
奶酪,也叫酸 。其制法是将鲜奶置于缸、罐、盆等容器中,令其自然发酵凝结,这种乳浆分离后的凝状物即为奶酪。赤峰等地还有一种制作奶酪的方法,是将鲜奶放入锅中加热,一边用勺扬洒,一边将浮起的泡沫取出放入另一容器中,待这些泡沫冷却凝结即成奶酪。奶酪可清饮,也可拌炒米或拌饭食用,清凉可口,消暑提神。
奶豆腐,其制法是将提取出奶油的酸 放入锅里熬煮,使水分蒸发,奶液逐渐凝固,然后将其装入各种形状的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阴晾风干即可。也有的是将酸奶加热后冷却,然后装入粗布口袋中过滤挤压,浓缩后再压制成各种块状的奶豆腐。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即甜,不加糖则酸。晒干的奶豆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远行又可以充当干粮。
五、民族特色小吃——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和待客佳肴。
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由于他们整日骑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奶酒。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奶酒的方法,即将鲜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上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待锅中的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奶酒。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高些。如果将这头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马奶酒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其色类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之情的传统方式。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六、民族传统运输工具——马·骆驼·勒勒车
蒙古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正如蒙古族谚语所说的那样:歌是翅膀,马是伴当。无论外出放牧、搬迁转场、还是传递信息、探亲访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骑马去完成。马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在他们的心目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他们崇尚马,以马喻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马的诗词名句、谚语等。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之辞,如追风马、流云马、白龙马、青龙马、千里马等。由于爱马,草原上还形成了一些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
骆驼,性情温顺,易驯服,耐饥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负重。既产乳、肉、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长,迈一步可达一米多远,能日行一二百华里。长途跋涉经久不衰,而且负重力相当大。能载二百公斤货物,相当于一匹骏马和两头犍牛的负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誉,是沙漠地区的货运主力。今天,虽然有了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但骆驼仍不失它的特殊使命。在内蒙古西部的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地带,一队队骆驼常常在这里负重远行,阵阵驼铃不时从沙漠中传出。勘探队考查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只有那傲视沙漠的骆驼才是他们忠贞不渝的伙伴。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如围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车";安装有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
近些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广大蒙古族人民,已不满足于使用这些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丰富多彩。
七、"那达慕"与"男儿三艺"
"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性群众 ,起源于十三世纪初。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清代以后,那达慕一般以盟、旗或苏木为单位,半年或一二年举行一次,对三项竞技的优胜者奖给马、骆驼、羊和砖茶、绸缎等物。解放后,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变化,除了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放映**、物资交流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现在的那达慕多在金风送爽、牛羊肥壮的夏秋季节举行,一般进行3至7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带着蒙古包、各种肉乳食品,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
"男儿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自古即是男子汉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他们有无本事的标志。这些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数,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因此,不仅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劳动之余或婚礼、节日等喜庆时刻,民间也经常开展。
蒙古族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朴,其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比赛规则和方法是:不分等级(不分年龄、不分体重),没有人数限制,只要是2、4、6、8、16、32、64、128等双数即可。所有选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编排配对或抽签配对后上场。比赛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每轮淘汰半数。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然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可以采取勾、拉、踢、绊、推、抱、举等各种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准乱踢,更不能扯裤子,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摔跤手有专用服装,上身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坎肩"昭德格",下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颈上套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围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挑战歌,以助声势。摔跤手入场,退场时都要模仿雄鹰的动作,跳跃行进,威武雄壮。
蒙古族赛马一般分为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指让马跑对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错前进),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参赛的马多用5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以成年人为主。比赛时,要求骑手有高超的骑术,能够驾驭好马,使其既走得快、稳、美,又不能跑起来。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奔马的步代与走马不同,是4蹄分前后成双交错奔跑。参赛的选手大多为男子,尤以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居多,因为他们体形轻便敏捷。为了减轻马的负荷和照顾骑手的安全,奔马都不备鞍具或配备轻巧的鞍具。骑手们只穿华丽的彩衣,头束红绿飘带,显得英武、神气。赛程一般长25至35公里。奔马赛比走马赛普遍,参赛的人数也多,少则几十,多则逾百。比赛开始,选手们迅速跃马,扬鞭飞奔,观众则雀跃欢呼,呐喊助威。按蒙古族的习俗,赛马结束后还要赞马。取得名次的马依次排列在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诵唱赞马词,然后还要朝获得第一名的骑马身上撒奶酒或鲜牛奶,以示祝福。除这种传统的赛马方式外,近些年还出现了障碍赛、花样赛等新的赛马形式,使这一马上运动项目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蒙古族射箭也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各取其便。一般规定每人射9箭,分三轮射击,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静射即指站立不动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间的距离可依具体情况而定,但同一次比赛赛程是固定不变的。骑射是指选手在特制的跑道上边骑马奔驰边拉弓而射。跑道通常为一条4米宽、85米长,半米多深的沟。跑道左侧立有两个靶位,右侧立有一个靶位。比赛时,射手跃马进入跑道,在疾驰的马背上张弓搭箭,瞄准劲射。
蒙古族人民群众性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了体魄,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近几十年来,内蒙、新疆等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蒙古族运动员在全国的各种比赛中屡屡获奖,在国际比赛中也常登领奖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八、马头琴的故事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近几十年来,蒙古族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奏家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弹性,用尼龙弦代替了马尾弦,使音量显著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蒙古人爱马,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关于马头琴的来源,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察哈尔草原上,有一个蒙古族青年叫苏和。苏和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靠放羊过活。一天,苏和在牧归的路上捡到了一匹小白马,便将其抱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一天天长大。它浑身雪白,美丽健壮,深得苏和祖孙俩的喜爱。它也整日与主人形影不离。一年春天,王爷举行赛马大会。并许诺谁取得冠军便把女儿嫁给谁。在朋友们的劝说鼓励下,苏和也骑着自己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了比赛,而且获得了冠军。可王爷不但不兑现诺言,反而打伤了苏和,抢走了他的小白马。一天晚上,睡梦中的苏和被外面的声音惊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来是为摆脱王爷、回到主人身边而身中数箭的的小白马跑了回来。因伤势过重,小白马第二天便死去了,苏和悲痛万分,几天几夜茶饭不进。一天夜里,苏和梦见了小白马,他抚摸着它,它也靠近主人,轻轻地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做成了一只琴,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他思念小白马时,便拉起琴来。从此,马头琴便传遍了草原。
《仙剑奇侠传1诗集 》
人物诗
翩翩潇洒美少年,灵岛求药结仙缘。
千里崎岖不辞苦,仗剑江湖为红颜。
——李逍遥
仙灵岛上别洞天,池中孤莲伴月眠。
一朝风雨落水面,愿君拾得惜相怜。
——赵灵儿
刁蛮少女贵千金,比武招亲动芳心。
盼能与君长相依,结伴江湖侠侣行。
——林月如
如花苗女鬼灵精,喜逢君子初尝情。
落花有意结连理,拌月愿作一颗星。
——阿奴
春花那堪几度霜 ,秋月谁与共孤光。
痴心若遇真情意, 翩翩彩蝶化红妆。
——彩依
嫉恶如仇剑如蛟 ,除魔重任一肩挑。
纵横四海荡诸邪, 跨越千山斩群妖。
——剑圣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酒剑仙
林家堡主霸一方,富可敌国豪气扬;
为保威名垂千古,逼女比武赘东床。
——林天南
歌曲赋诗
蝶舞春园
春花哪堪几度霜,秋月谁与共孤光;
痴心若遇真情意, 翩翩彩蝶化红妆。
情 愿
繁星点点,跨越银河能否与你相见?
不怕遥远,只盼此刻飞奔到你身边。
往事如烟,魂萦梦牵,增添我心中思念;
纵然追寻万年,今生的情缘不变!
雨
悲悯众生女娲孙,诚心祈雨求龙神;
感动诸神奏玉帝, 上苍垂怜降甘霖。
白河寒秋
垂柳落叶河上飘,
轻烟浮云随风摇。
落暮寒鸦添秋意,
小挢流水任寂寥。
云谷鹤峰
青山幽谷笛声扬,
白鹤振羽任翱翔。
往事前尘随风逝,
携手云峰隐仙乡。
蝶 恋
挥泪别痴心,
只怨情长天未怜。
真爱永不悔,
盼君忆我千百世。
再续未了缘
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红颜惹人怜;
今生情尽空悲切, 来世再续未了缘。
桃花幻梦
紫嫣红云霞光绕,青山绿水尘世遥;
粉铸脂凝柔似水, 桃林深处伴君娇。
君莫悲
红颜如月有圆缺,君名逍遥莫悲切。
今日种种深心总,他夜梦里见芳踪。
比武招亲
逍遥仗义管闲事,欢喜冤家相敌视。
为解前仇泯旧怨,招亲擂台来比试。
游戏中诗
梦中大侠
小李子、志气高,
想学剑仙登云霄。
日上三竿不觉醒,
天天梦里乐陶陶。
吕洞宾,乘风飘,肩背龙剑斩群妖;
悲心救苦传妙道,至今万古姓名标。
韩湘子,品玉箫,志学修行家室抛;
雪拥蓝关难行马,曾度文公上九霄。
曹国舅,爱逍遥,不恋荣华卸锦袍;
世上万般修行好,手执云阳仙板敲。
李铁拐,相咆哮,黑脸浓眉腿又跷;
虔心修炼长生法,挂拐登云蔼蔼飘。
汉钟离,性儿矫,识透人情事态枭;
终南山上修妙道,列位仙班道行高。
何仙姑,容貌娇,懒伴红尘愿寂寥;
苦志真修千百载,也归仙界乐逍遥。
蓝采和,年纪小,最爱修行却富饶;
名山修炼成真果,使执棕篮驾海潮。
张果老,年纪高,须发苍苍两鬓萧;
倒骑骡子呵呵笑,竟把繁华世界抛。
小李子、志气高,想学剑仙登云霄;
日上三竿不觉醒,天天梦里乐陶陶。
——村子里小鬼嘲笑李逍遥的诗。
赵灵儿: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需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吟于仙灵岛,与李逍遥缠绵之夜
酒剑仙山神庙见面诗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酒剑仙:
御剑乘风来,除魔天地间,
有酒乐逍遥,无酒我亦颠,
一饮尽江河,再饮吞日月,
千杯醉不倒,唯我酒剑仙。
——吟于山后破庙,传授逍遥“御剑决”之后
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
欲非欲、情非情,姻缘由天定。
——算命仙的告别致词
酒剑仙尚书府施法
狂饮琼浆数百钟,醉舞长剑指空虚。
脚跟戏蹑群星斗,长啸一声天地红。
仙灵仙岛藏仙踪,翩翩少年把仙求。
仙宫仙女不相识,错把牛朗当情郎。
——吟于镇妖塔 灵儿被绑于七星盘龙柱,与李逍遥感人的再会。此瞬,逍遥忆起了对灵儿的誓言。
罗刹洞内月如诗
红颜如月,阴晴圆缺,既名逍遥,为何悲切。
昨日种种,我心深种,期盼梦里,再现芳踪。
春夏勤耕种,
秋冬收满仓。
儿女若不教,
老来没人要。
——十年前丁大伯所作的诗
拜月欺天
身处朝堂权术露,
谗言君主陷巫后。
欺天叛逆施毒计,
肉身啖魔召水兽。
林月如隐结藏局
红颜如月有圆缺,君名逍遥莫悲切。
昨日总总心深种,他夜梦里现芳踪。
赵灵儿隐藏结局
(李逍遥与赵灵儿对诗)
昨是今非望无尽,生死相隔两茫茫。
解愁肠,度思量,人间如梦,倚笑乘风凉。
赵灵儿隐结藏局
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红颜惹人怜。
今生情尽空悲切,来世再续未了缘。
结局
不识情愁枉少年,檐下赐酒结仙缘。
情难消受美人恩,仗剑江湖为红颜。
仙剑神曲
==痴情长剑==
独立云山,长风满袖。
南国春秋,记逢前缘。
江湖俪影,青山踏遍,不负风流。
截波百回,绝域万里,一剑光寒动神州。
算而今,是陈缘未了,情怀依旧。
重寻碧落茫茫,笑江湖浪迹十年游。
只浮萍随水,逝水随风。
哀弦英续,好梦难留。
惊鸿掠水,波荡无痕,却道爱恨总难休。
凝伫久,向回首,思渺难收。
==仙剑神曲==
少年不堪弄情愁,
泛小舟,付水流。
可怜彩蝶,
风雨花满楼。
仙人奇侠虽逍遥,
妖魔道,爱义柔,
红尘万丈有恩仇,
剑气收,笛音休。
憔悴宽衣,红颜为君忧。
霜雪依稀灵珠泪,
奴有梦,月如钩。
==情话==
自古多情空馀恨?
几千年来,
汉民族深受儒道保守礼教的束缚,
完全是男性的社会。
从唐代以后,
女子在社会上可说是毫无地位可言,
尤其是爱情与婚姻,
只有完全被动的一面。
爱他在心口难开的枷锁,
何尝不是许多悲剧的开端?梁祝双双的殉情,
向这不合天理的礼教作最大的控诉之际,
人们也只有传颂着他们化成一对蝴蝶,
翩然飞去的凄美诗意。
相对於汉族,苗族女子敢爱而敢恨,
热情与痴情的个性,
恰与汉族女子成强烈的对比。
这类的女子,
即使在现今社会中,亦不复几人,
但这样的爱情观,
却是本篇故事里,最真挚的诉求。
==神话==
天地开辟以后,
半蛇女神 女娲创造人类;
每当妖魔肆虐,
莫不挺身拯救万民。
有一回,人不敬天招惹天怒;
天帝遣诸凶星、恶神下凡兹扰四方,
又令共工发天河之水淹灭神州。
四方诸神纷纷避走天界,
唯女娲独留人间,
力阻诸诸神魔贻害人间。
女娲身披红衣,手持蛇杖奔走四方,
杀共工止洪水,斩玄龟补天柱,
降青龙伏白虎,逐凶星除恶神,终而四方平复。
天帝恼怒,愤而断建木之丘,绝通天之梯;
从此,女娲及诸凶星,再也无法回到天界。
千百年后,四方神州的百姓,
未再遭受神魔们的迫害,
人们已经淡忘了这位女神的存在,
但是,这位半蛇女蛇的传说,
仍然在南方的苗族之中流传着。
==仙话==
四川境内群山矗立,
自古为天下名山之秀,
蜀山一带颇多灵迹,
素闻有剑仙在彼服气辟谷精勤修为,
凭着一柄飞剑出入青冥、横飞山川、
纵贯宇宙,游戏人间好不逍遥。
剑仙行事首重仁义,
入世行善、广积功德,
若是路见不平必伸援手,除魔卫道义不容辞,
多少看破红尘的凡夫俗子,
舍弃世间的富贵荣华、爱恨喜乐,
千里迢迢欲上蜀山寻仙访道,
祈能超脱生老病死之苦。
惜蜀山千峰万岭高耸入云,
异人散仙洞府又极其隐密,岂是易寻?
再者,往蜀山之路必经苗疆,
汉苗自古对立恩怨难解,
苗民养蛊成风,专害过路汉客,
又多半精通巫术,禁忌颇多,
稍有冒犯,便纠缠不放,至死方休。
就算是向道心坚者,
又有几人能通过层层考验,
得蒙高人传授,修炼成仙?
仙剑奇侠传2诗集
仙剑奇侠传
之
相思长吟
浪子一朝偶遇仙,得约夜半会西山。惊闻阿婶染重疾,求药心急无可拦。
仙灵仙岛难觅仙,忽见灵池一朵莲。为求仙丹窃霓裳,天雷地火紧相连。
待把原委从头叙,一颗孝心使人怜。已得良药身难出,解围还须美人助。
仙灵洞天成佳偶,相诉衷情共良宵。医得阿婶疾虽愈,迷药突发忘前言。
月上柳梢忽忆起,白日道人许诺言。既至山神旧庙处,得授御剑除妖术。
天明匆匆把家还,却闻鹊巢鸠已占。忙过密道寻原委,痛打苗人采花贼。
仙岛托孤心如碎,浪子佳人相伴回。夜半门外谁人泪,浪迹天涯为觅亲。
初逢豪门蛮千金,各不相让刀剑鸣。投宿客栈遇不平,恩结兄弟相伴饮。
比武招亲擂台前,为化旧怨挺剑行。谁料无意柳成荫,不凡身手动芳心。
忽成豪门东床婿,心意难决种孽因。新人笑语旧人伤,仙岛情缘君记否?
君心已绝情已逝,冥冥宿命何所惧?滚滚红尘终有尽,惟祝君好鸳盟谐。
月夜谁知起变故,寻人心切入蛇窟。不见爱妻心生怒,何惧毒蟒与妖狐?
白河村中遇医仙,寻得爱妻赴前路。大道感化小顽石,为除真凶闯古墓。
剑气如虹斩妖巫,鞭舞若风退毒物。赤鬼虽恶无足惧,败之惊得土灵珠。
鬼阴寨里惨将别,深情满腔寄何处?往日旧情难相诉,明月不谐离恨苦。
夜宿扬州逢飞贼,仗义行侠奋起追。无知衙役昏庸官,栽贼侠女陷牢关。
浪子再探聚宝窟,擒得贼首嬉贪官。山闲野店血冲天,纤纤弱女复遭劫。
天意弄人事难料,匆匆交错恨无尽。魂萦梦牵清莲影,辗转相思尽成空。
京城之富甲天下,尚书府中尤贵华。难却明月深情许,执手予诺共今生。
蛛精作祟病难愈,彩蝶报恩化红妆。情至深处无怨尤,弃道却把夫君救。
翩翩双翅独飞去,柔肠寸断复何求?感怀蝶恋探君意,君虽不语心已明。
纵使明月辉如玉,白莲于君心深种。寄言世间痴情客,无忧何必觅闲愁?
酒仙施展飞仙术,顷刻已过蜀山路。不辨青红顽剑圣,错把神女作蛇妖。
情丝难断心难负,怒向险中辟征途。惊见爱妻蛇纹身,迷药自破忆前缘。
败得明王断龙柱,冲宵宝塔顷刻崩。良缘未成身先殒,祗原痴心永随君。
红颜自古多薄命,幽梦一帘几时醒。锁妖塔下成永诀,天涯何处觅行云?
神木林中斗神兽,凤凰宝蛋将到手。谁料风波平地起,还魂仙咒凭生误。
参天树下识苗女,同赴密林寻宝途。风灵宝珠破云雾,桃林曲径通幽处。
宝物琳琅又满目,惟独不见水灵珠。麒麟洞中叮咛语,神殿圣像有玄虚。
回魂仙梦幻境中,览尽十年恩仇事。女皇末世孙,同归尘土除水兽。
水灵宝珠失复得,浪子有朝亦为父。承母遗志灵珠泪,重践昔时旧悲剧。
神殿圣坛祈天雨,干戈顿化流水去。犹有恶霸心不伏,调唆魔兽为作乱。
举杖直驱南绍宫,父女重逢阴云浓。血脉相连终难断,应承江山挽国难。
拜月欺天施毒计,亲情所困遭暗算。怒火填胸发冲冠,欲斩魔首倚仙剑。
血雨腥风乾坤乱,天崩地裂日月穿。杖剑合璧伏元凶,孰料天人将此绝?
水兽复活浪滔天,神女捐躯定乾坤。香魂一缕随风散,芳容几时入梦还?
愿君莫忘旧缠绵,来世再续今生缘。悠悠春梦再云散,片片飞花逐水流。
细数长路多情恋,难忆当时几悲欢。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飞龙失伴云中探,恨遗天际陨灵珠。仗剑江湖梦已远,浪漫惟有奇侠传。
《仙剑奇侠传二 诗集》
忆年少
悠悠笛韵 望君远走 空留遗憾
灵山送君后 拒婚绝情怨
圣女离尘香魂散 叹而今 启心扉难
相思寄何处 望天边轻叹
随笔诗(一)
竹风飒飒大侠影,杨柳袅袅月有憾。
青莲绽放谁见了,小星点缀名姝旁。
牡丹彩碟艳无双,公子心偏击女侠。
林间飘飘桃花雨,似泣有情人无缘。
随笔诗(二)
灵散红尘渺无迹,月迷巴蜀似木人。
霜叶舞剑真似假,狐媚情仇有还无。
刀剑辉映情难禁,恩怨纠缠叹无份。
千里烟波寻踪影,神魔乱舞乱烟尘。
阿奴
笛音送客情依依,万般痴心葬雪堆。
如花苗女自梳髻,斩断姻缘为了谁。
定风波
平静江湖波澜生,舞剑霜飞刀光冷。
风定,烟水雨云各西东。
神魔相斗苍生恼,飘摇,
天蛇杖泣甥女渺,风云色变云黑罩,
祈祷,何年相守永桃夭。
游戏中诗
霜落倍凄凉,愁肠千百转。
——齐弄霞
蜀山峰,入云霄,
掌门逍遥人品高,
平魔卫道不辞苦,
江湖奇人大英豪。
——杭州村童
死生自有命,聚散皆是缘。
有幸说坤地,无心话乾天。
娲皇怜世意,苗裔永遵循。
悲悯人间苦,蒙怨亦无恨。
——江宁算命仙与忆如对诗
六朝景色致陈迹,江南古都飞瑞雪。
玄武湖心青莲绽,金陵风云齐来聚。
——子扬
家贫何所计,卖艺酒肆问。
岁岁复年年,旋舞不得闲。
——宣樱
秋笛哀哀诉思情,软语绵绵忘忧心。
爱君择倩断恩义,幻歌声声为君唱。
——荆州幻歌
人生漂泊无依,有如浮萍菱花,随水飘流。
——酆都旅人
有缘系丝萝,兼鸟鲽两情深。
奈何命无后,无语问苍天。
——冯和元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诸葛明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与归,宜其室家。
——酆都宜家
风起天末杨别柳,月照陵上望故园。
——鬼都颦儿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刻难为情。
——鬼都司徒
解愁肠,度思量~~~~~
人间如梦,倚笑乘风凉。
——李逍遥
水涟溪畔忆旧梦,景在情断心凄凄。
虽见血雠不忍弑,干回万转君可知。
——水涟溪苏媚
多舛红颜芳踪渺,挥别郎君断情恼。
人妖殊途难成双,愿汝永结秦晋好。
《仙剑奇侠传3诗集 》
诉衷情旖旎情景天初遇雪见时的诗
星沉月落夜闻香
素手出锋芒
前缘再续新曲
心有意
爱无伤
江湖远
碧空长
路茫茫
闲愁滋味
多感情怀
无限思量
一剪梅寥落风景天初遇龙葵时的诗。
大梦初醒已千年
凌乱罗衫
料峭风寒
放眼难觅旧衣冠
疑真疑幻
如梦如烟
看朱成碧心迷乱
莫问生前
但惜因缘
魂无归处为情牵
贪恋人间
不羡神仙
眼儿媚朦胧雾云霆回忆雨舒的诗
身世飘零叹孤独
回顾盼相扶
情天不老
雷霆易逝
雨过云舒
相思不忍轻离别
携手更如初
风急波涌
扁舟不系
终恋江湖
采桑子凄凉雪雪见死去时候的诗
刻舟行远人归去
笑靥无凭
私语无踪
魂断香销弃旧情
玄冰刻悔风吟恨
好梦成空
泪眼迷蒙
遥看春花朔雪中
宜男草紫萱紫萱为女儿所做的诗
碧水连天静无浪
转东风
滟纹微涨
个中趣
莫遣人知
年年日日
兰州共上
平生书癖已均恙
解名缰
更逃羁网
春近也
梅柳频看
花间闲度
细雨流光
谒金门萧瑟霜景天与雪见鬼界重逢
情眷恋
古往今来相看
几度流光人更远
伤离方寸乱
回梦空传幽怨
依旧尘缘未断
碧落黄泉寻觅遍
愁来天不管
御街行失魂雨冰风谷,龙葵与景天从悬崖落下
纷纷雪落人飘坠
同死生
共玉碎
前尘后世君莫问
柔肠百结如醉
情丝未断
尘缘难了
萦绕千千岁
舍却残生犹不悔
身已空
尽成泪
路长梦短无寻处
总是情愁滋味
眉间心上
柔肠百结
尽付东流水
点绛唇重楼紫萱结局,叹重楼的词
酒入愁肠
一生惆怅情多少
纵横吟啸
思恋相萦绕
魔堕凡尘
难遣流年老
人间道
天涯芳草
依旧多情好
画堂春紫萱结局
灵珠有泪自千行
等闲芳草斜阳
离人过客暗凄凉
偷羡鸳鸯
伤心脉脉难诉
风剪寸寸柔肠
神仙人鬼两茫茫
情短恨长
醉花阴花楹结局
锦瑟年华谁与度
莫问情归处
只影向斜阳
剑吼西风
欲把春留驻
天涯芳草无归路
回首花无数
解语自销魂
弱袂萦春
尘缘不相误
长相思雪见结局
花似伊
柳似伊
叶叶声声是别离
雨急人更急
湘江西
楚江西
万水千山远路迷
相逢终有期
阮郎归龙葵结局
临流揽镜曳双魂
落红逐青裙
依稀往梦幻如真
泪湿千里云
风骤暖
草渐新
年年秋复春
温香软玉燕依人
再启生死门
误佳期完美结局
千金难求珍宝
家和易得欢笑
人生自是有情痴
原做双飞鸟
情两难分付
是一丝烦恼
蓦然回首神仙地
还道人间好
换巢鸾凤制作群片尾
弃剑封刀
大隐归闹市
自觉逍遥
断江湖旧梦
任六界风飙
金窗绣户看妖娆
情丝暗生
心事难描
佳期晚
怕流年暗消年少
春到
人难老
回首仙家
自是人间好
旧雨新知
两难分付
别有一丝烦恼
几度轮回误尘缘
换巢鸾凤教偕老
羡鸳鸯
纵千金难买一笑
十年一剑(一)
苍茫蜀山觅仙踪
人间韶光几度
莫负好花好景
前世约 今生盟
翻覆六界 啸聚五灵
舍却三生石刻
补情天 再塑苍穹
十年一剑(二)
苍茫蜀山觅仙踪
挥剑难断未了情
千载之下同晓梦
死生不渝共鸳盟
永忆江湖初相逢
欲回人间共形影
海枯石烂心不弃
誓补情天鬼神惊
紫萱
萱花寂寞红
亭亭发几丛
凝露仰宿雨
窈窕舞熏风
宜男不忍佩
仙人岂相通
解语朝暮伴
忘忧了残生
鬼炼狂魔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无题
飞琼神仙客
误落古桃源
乱云天一角
弱水路三千
《仙剑奇侠传3外传问情篇诗集 》
得意
年少不惧江湖老
放歌四海任逍遥
未解前路多少事
欲与青天试比高
观山
临流问月水随风
镜里折花梦不同
且放红尘三界外
相逢一笑此山中
初会
落絮无声春堕泪
飞花有梦燕归愁
金风玉露相逢处
纵使无语也含羞
酒剑仙
仗剑红尘已是癫
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
醉卧云端笑人间
知味西江月
妙手烹调百味
炊烟半掩孤星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一饮一啄天定
世态浮云见惯
未解别样浓情
心波已乱意难平
清夜悠悠谁共?
忆紫萱宜男草
更忆当年初相见
三世缘
今生续断
运五灵
自渡渡人
胸怀碧水
身被火焰
逆天行事终有谴
宿命里
长留嗟叹
情天下
欲海波涌
半生离索
凄凉无限
约阮郎归
绮罗风动恋绣纬
含羞明月窥
曙色遥盼倚门扉
夜长梦永随
千缕线
一腔痴
珠明双泪垂
愿如鸳鸯比翼飞
问君归不归?
张看如梦令
梦里如真如幻
醒后芳心迷乱
犹念梦中言
低首娇羞无限
张看
张看
情意欲诉不敢
去国别旧沁园春
红衫飘零
蜀道崎岖
无限巍峨
叹空怀宝镜
未识恋意
难逃宿命
心愿谁托
北地连营
旧京巷陌
娇躯难承家与国
别离意
望仙山圣境
泪眼婆娑
花折
不忍轻责心如鉴身随千倾波
叹此番别后
关山路远
万千心事
更与谁说?
朔雪南飞
罡风北渡
遥寄相思一曲歌
怀长恨
对千军万马
不惧金戈
心意书南歌子
执手权为笔
金笺暂代沙
情迷醉向耳边花
笔下乱书心事竟不察
未解其中意
檀郎笑不答
含羞无语鬓飞霞
唯有笑顾左右再言他
情怨诉衷情
江湖风雨染轻霜
联袂走四方
幽林妖魅惊变
情做怨
易成伤
别旧爱
卸残妆
褪华裳
身如飞絮
命似琴弦
为谁断肠?
夕瑶苏幕遮
爱如潮
情无尽
万叶千声
空吟斯人韵
别后不知君远近
春意秋情
盼断隔世信
一生情
千古困
碧落黄泉
顾影无人问
地老天荒离人恨
寸断琼枝
化做相思烬
别离眼河传
风急云乱
掩孤星半点
天涯遥看
几度梦回
一颦一笑肠断
强欢颜
不忍见!
离情几度天人远
相见时难
更有分飞怨
云雨哪堪
尽被东风吹散
一生缘
相见晚
忆平生钗头凤
天人乱
妖仙变
五灵初转空如满
红尘路
多踌躇
孑然孤影
不知归处
悟!悟!悟!
青锋剑
情难断
静思应悔前缘散
登云麓
寒盟误
塔高人远
此心难诉
不!不!不!
思永江城子
韶华不为少年留
死生义
在心头
倾盖如故
曾为系归舟
情吞四海千钟酒
挟长剑
带吴钩
情深情浅论缘由
休相问
莫开口
心无归处
结尽半生愁
醉里悲歌惊深梦
万古恨
几时休?
无语问情眼儿媚
飘零身世遍风霜
无语自凄凉
苍茫大地
软玉千幛
不是归乡
残生舍却应无恨
错爱又何妨?
镜中人面
枕上断发
犹恋残香
星陨惜分飞
遥看曙色四溢处
一腔痴心辜负
唯盼光阴驻
情长梦短无归路
易散浮云难再聚
星落纷纷如雨
寂寞飘零絮
魂断一夜随风去
思旧赋相见欢
平生欢少憾多
不曾说
造化弄人
此身更难托
思往事
悲离恨
念旧歌
迷离望眼
相看恍如昨
结局一昼夜乐
星沉碧落人归去
脉脉情
总难语
为何永诀阴阳
方解情深如许?
唯盼来生长相聚
最难谴
离愁别绪
对皓皓星天
系相思千缕
万般寂寞凭谁诉
花落尽
春光暮
心中悔不当初
梦里思量百度
斯人再度红尘处
真似幻
不敢轻触
早知死生盟
造化不轻负
结局二一剪梅
人世不平一剑消
天上鹰翱
梦里花凋
胸中块垒酒难浇
往事迢迢
难舍难抛
造化无情爱更高
孤雁逐涛
暮暮朝朝
南飞候鸟北归巢
旗正飘飘
风正萧萧
结局三浪淘沙
翠柳戏炊烟
莠草疏栏
桃源别有一片天
解剑放舟清波上
随遇而安
鸳鸯不羡仙
今夕何年?
人生有酒需尽欢
醉卧红尘最深处
遥望千
《仙剑奇侠传4诗集 》
谪仙
瑶宫寂寞锁千秋
九天御风只影游
不如笑归红尘去
共我飞花携满袖
天河 琢磨
匣浅难羁宝剑锋
玉藏石中也玲珑
初试清啼长天破
云光凝碧远岚平
菱纱 翩翩
执手看歌敲金钗
笑语落珠明眸睐
忽然蝴蝶春风满
焉教冷镜瘦朱颜
紫英 明光
瞳凝秋水剑流星
裁诗为骨玉为神
翩翩白衣云端客
生死为谁一掷轻
梦璃 离歌
谁言别后终无悔
寒月清宵绮梦回
深知身在情长在
前尘不共彩云飞
玄霄 永劫
峰壑辗转日月追
谁闭尘关不得归
长欲挥剑断逝水
却尽青春铸劫灰
琴姬 情殇
草色没春光
花影曳沉城
弦上情未极
泠泠动悲声
逍遥游
意气凌霄不知愁
愿上玉京十二楼
挥剑破云迎星落
举酒高歌引凤游
千载太虚无非梦
一段衷情不肯休
梦醒人间看微雨
江山还似旧温柔
世上岂有神仙哉
涛山阻绝秦帝船
汉宫彻夜捧金盘
玉肌枉然白生骨
不如剑啸易水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