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衔大佐是什么官职?

日本军衔大佐是什么官职?,第1张

日军中大佐可担任的职务有: 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虽然主要以大佐担任,但由于其属于不同的系统并在师团长 (中将) 身边工作,实际权力比下面的少将旅团长还要大。

同为大佐, 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和师团参谋长的级别会有不同。 由上法快男监修,外山操主编,昭和五十六年芙蓉书房出版的『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一书中师团参谋长(大佐)被收录其内,可见在日军中师团参谋长已被视为将官。

日军中未设准将和大校一职,如要硬性区分的话,将联队长对应 "上校"、旅团参谋长对应 "大校"、师团参谋长对应 "准将" 较为恰当。

扩展资料

日本二战军衔:

1945年二战结束前,旧日本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所谓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

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日本海军军衔,分为将官,上长官(同陆军佐官),士官(同陆军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六等十八级。下士官以上的等级与陆军相同,而兵的等级较陆军多两级,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二战后,军衔称谓与旧日军有所不同,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分别相当于上,中,少将;佐官称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称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

曹士称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长(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设准尉,1980年又增设曹长(即军士长)。 二战后,日军官兵的军衔共有六等十八级。

-日本军衔

-大佐

“联队”是二战日本陆军单一兵种的最大编制单位, 而其上所有的旅团、师团、军、方面军、总方面军等建制,都可以视作诸兵种合成部队。由此,认真研究二战日军陆军将领队伍,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1000多名日本将军,都有担任过步兵或者炮兵联队长的履历。 

(日军大佐剧照)

而步炮兵联队长的标配正是大佐军衔,足见大佐军衔和联队长军职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细看“二二六事变”等日本**,你还会发现早期日军的领章上有数字符号,比如“3”的金色标记,注意那不是师团番号,因为“二二六事变”的主体是东京第一师团,那是联队番号显示,道理很简单:师团属联队是可以调入调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联队一经组建,除非整个部队番号撤销,否则基本维持编制不动。所以鬼子天皇才只授予“联队旗”,你肯定没有听说过旅团旗、师团旗吧?道理就在这。整个抗战期间,我们只在滇西战场全歼过日军两个联队,逼得鬼子在覆灭前焚烧了联队旗,缴获的干脆一面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大佐虽然在军衔对应上与“上校”类同(佐官三级对校官三级),实际重量要等于美式军衔的“准将”和苏式军衔的“大校”,是日本军官升为少将的重要节点。尤其是日军二战期间只设置了少将、中将和大将三级将官(元帅并非正式军衔,荣誉称号而已),更显得大佐的“含金量”较高。

关于大佐军衔的职务、待遇和权力,之前有过几次专答,本文着重介绍下日军参谋体系当中的“大佐”。众所周知,日本陆军的“军政”和“军令”体系是分开的,所谓的“军部”泛指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合体 ,陆军省负责平常“养兵”,而参谋本部专司战时“用兵”,因此在战争期间,参谋本部的权力明显偏重。

而日军各部的参谋长、参谋就属于参谋本部系统,参谋长领导的参谋团队只对上一级参谋单位负责(还有负责情报、后勤的参谋),同级军事主官对参谋长没有任免权,这就造成了参谋团队的飞扬跋扈和独断专行。日军在联队级别不设参谋长,所以“联队参谋”的权力多多少少受到抑制,但问题在于,大佐级参谋军官位置非常敏感。

日本陆军早期的步兵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军级作战主任参谋、方面军高级参谋、总军的作战参谋,绝大多数都是大佐军衔,同时包括参谋本部各二级部的主要“课长”也是大佐衔。这些家伙在参谋体系相对独立的体制下,掌握着日军主要的战役拟定权和作战指挥权,因此直接影响着战争走向,其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

也就是说,这些个大佐级参谋军官可以制定战略、策划战役和监督战斗,渗透到日军作战的方方面面,远比大佐联队长的破坏性要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元凶,罪行最严重的其实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进攻北大营的不过是日军一个步兵大队,而调动整个第29联队攻击沈阳城的,正是假借“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的板垣。

什么土肥原(大佐)、石原莞尔(中佐)、花谷正(少佐)虽然都是策划者,但都不拥有调兵作战权,而板垣征四郎的身份就可以,之后命令也得到了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追认,于是我们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就开始了。同样,板垣的前任河本大作,也是大佐军衔,正是他策划实施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大帅作霖。

在实施暗杀的过程中,河本大作可以从关东军以外的部队借调爆破专家、可以调动警备队进行现场封锁、可以准备敢死队准备二次攻击,甚至可以动用情报部门准确掌握张作霖的行程,一个大佐高级参谋的能量可想而知。而挑起“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这一批大佐或者中佐军官,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部分都成为了将军,板垣就出任过第五师团长乃至陆军大臣。

所以说,大佐这级军官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和不光彩的角色,一般而言,完全可以成为沦陷区中型城市或地区的最高指挥官,也可以在日军旅团、师团和军级部队的作战中“当家做主”,是不容忽视的职务军衔。 

这种“M”型标志是兵种识别色,日语称为“兵科胸章”。

最早出现在日租界的日本宪兵,“M”标志代表着宪兵(因为英语里面把宪兵叫做 MP(military police),所以日本为了国际化,在军服上用代表宪兵的英文第一个字母 M 表示宪兵(当时的日本宪兵也抓西方侨民,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国际标识)'。后来在九八式把"M"标志应用为区分各兵种的山形兵科胸章,用来替代锹型领章区分兵种。

九八式军服早期设计了山型兵科胸章,用来替代锹型领章区分兵种。其中步兵红色,炮兵**,骑兵草绿色,工兵茶褐色,辎重兵蓝色,航空兵天蓝,宪兵黑色,军乐队深蓝色,参谋部白色,经理部/会计部/监督部茶银色,军医部深绿色,兽医部紫色,法务部白色,技术部**。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军衔标志简介

1、昭和5式:1930年(昭和5年),日本军队开始实行制式化军装和军衔,法式立肩章(即竖肩章)、军兵种领章。此称“昭和5式”军装。“昭和5式”军衔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是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兵种。其中,红色(步兵)、绿色(骑兵)、**(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

2、98式: 1938年6月,日本军队改革“昭和5式”军装,换行“98式”军服,其特征是取消了肩章,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的情况下,日本军方担心不少上战场视察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同时,右胸佩带不同颜色的“M”型胸章来区分兵种,兵种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日本军队与军装

  我复制一下,你不是说越多越好么?

  阵亡日军将领

  [编辑] 与国民政府军作战

  (追授为原军衔提升一级,如"xx少将(追授)"则死亡时军衔为大佐,余同。最后括号内为不能对应之记载)

  1 林大八,陆军少将(追授),1932年3月1日,第9师团第7联队长,死于上海。

  2 仓永辰治,陆军少将(追授),1937年8月29日,第3师团第6联队长,死于上海吴淞。

  3 家纳治雄,陆军少将(追授),1937年10月11日,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死于上海。

  4 浅野嘉一,陆军少将,1937年11月14日,华北方面军碇泊场监, 战伤入院后致死天津塘沽。(实际为中共工人救国队击伤)

  5 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追授),1938年7月31日,死于长江下游 。

  6 杵村久藏,(误为杵春久藏)陆军少将(追授),第20师团参谋长,1938年8月2日,死于山西运城,疑为病死。

  7 饭冢国五郎,陆军少将(追授),1938年9月3日,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死于江西德安。

  8 小笠原数夫,陆航中将,1938年9月4日,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日方资料为坠毁未死,后死于医院)。

  9 饭野贤十,陆军少将(追授),1939年3月22日,第101师团第103联队长,死于南昌。

  10 山田喜藏,陆军少将(追授),1939年5月12日,第16师团第33联队长,死于湖北大洪山,另有日方资料为病死。

  11 田路朝一,陆军中将(追授),1939年6月17日,第15师团第15步兵团长,死于安徽南部,与之作战部队为国军第54军第50师及新四军一部。

  12 小林一男,陆军少将(追授),1939年12月21日,骑兵第14联队长,死于内蒙古安北。

  13 中村正雄,陆军中将(追授),1939年12月25日,第5师团第21旅团长,死于广西昆仑关。

  14 秋山静太郎,陆军少将,1940年1月23日,死于山东。(日方资料为“昭和20年(1945年)8月17日咸兴で自决”,是战争结束后自杀而亡。)

  15 佐藤谦,陆军少将(追授),1940年3月2日,第33师团第214联队长,死于江西鄱阳湖。

  16 木谷资俊,陆军中将(追授),1940年3月20日,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长,死于江西。(日方资料记录为,野戦重炮兵第二旅団长本(“木?”)谷少将ハ军命令ニ依リテ山西省新绛ヨリ太原、石家荘ヲ経テ北京ニ移动中脚気重症ドナリ三月二十日北京陆军病院ニテ戦病死ス,为病死非战死。)

  17 水川伊夫,陆军中将,1940年3月22日,绥西警备队队长,死于内蒙古五原。

  18 前田治,陆军中将,1940年5月23日,第35师团长,伤于山西晋城,死于北京日军医院。

  19 藤堂高英,陆军中将(追授),1940年6月3日,独立混成第14旅团长,死于江西瑞昌。

  20 大冢彪雄,陆军中将(追授),1940年8月5日,第1军经理部长,伤?于晋东南,死于北平日军医院。

  21 井山官一,陆军少将,1940年10月16日,死于湖北宜昌。(经查无此人。)

  22 大角岑生,海军大将,1941年2月5日,海军大臣,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日方战后资料:为大角岑生(男爵、海军大将、海军大臣、航空事故死)

  23 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1941年2月5日 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同上)

  24 上田胜,陆军少将(追授),1941年5月13日,第37师团第227联队长,死于山西中条山。

  25 山县业一,陆军中将(追授),1941年12月25日,第116师团第119旅团长,死于安徽。(实际为新四军孙仲德部击毙,但新四军自己并不知道击毙了山县业一,日本战史也只笼统地说被“中国军队”击毙。)

  26 酒井直次,陆军中将,1942年5月28日,第15师团长,死于(触雷)浙江兰溪。

  27 冢田攻,陆军大将(追授), 1942年12月18日,第11军司令官,死于安徽巢湖。

  28 藤原武,陆军少将(追授),1942年12月18日,第11军高级参谋,死于安徽巢湖。(日方资料为航空事故而死)

  29 浅野克己,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5月,第23军高级参谋,死于广东东江。

  30 仁科馨,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6月1日,第40师团第235联队长,死于湖南。

  31 黑川邦辅,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6月28日,第56师团参谋长,死于云南。

  32 布上照一,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11月23日,第116师团第109联队长,死于湖南常德。

  33 中畑护一,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11月25日,第3师团第6联队长,死于湖南常德。

  34 下川义忠,陆军中将(追授), 1944年4月19日,第11军第10野战补充队长,死于湖北应城。

  35 横山武彦,陆军中将(追授), 1944年6月11日,第62旅团长,死于浙江龙游。

  36 木村千代太,陆军中将(追授),1944年6月11日,第59旅团长,死于河南。

  37 和尔基隆,陆军少将 (追授), 1944年7月21日,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死于湖南衡阳。

  38 大桥彦四郎,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7月25日,第3师团第18联队长,死于湖南长衡会战。(日方资料:“1944-9-30任29师团18联队长”、“军旗の奉焼等……1944年7月25日夜にグアム岛で奉焼。连队长大桥彦四郎陆军大佐以下玉砕した”;“にグアム岛”即关岛,并非死在中国。)

  39 左治直影,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7月27日,第39师团参谋长,死于湖北荆州。

  40 志摩源吉,陆军中将(追授),1944年8月6日,第68师团第57旅团长,死于湖南衡阳。

  41 藏重康美,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8月16日,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死于云南腾冲。

  42 楠野礼重,(误为楠野丰重,日原文为“楠野豊重”,“豊”为“礼”的古体字,正译应为为楠野礼重)陆军少将(追授),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年9月8日,死于云南芒市。

  43 与野山寿,陆军少将(追授),1945年2月9日,第34军兵器部长,死于华中。

  44 山县正乡,海军大将(追授),1945年3月7日,第4南遣舰队司令长官,死于浙江椒江。

  [编辑] 与八路军、新四军作战

  1 大桥熊雄,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4月14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特务部长,北平地下党暗杀。

  2 清水喜代美,陆军少将(追授),独立混成第4旅团步兵第15大队长,1938-10-1,山西五台柏兰镇,战死。

  3 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追授),朝光丸号舰艇监督官兼第一港务部部长,1938-7-31,崇明岛南门港(待查),中共游击队击毙。

  4 和田纯久,海军少将(追授),中国方面舰队海南警备府政务局长,1944-2-6,海南儋县,崖山支队击毙。

  5 田中省三郎,陆军少将(追授),独立混成第8旅团第31大队长,1939-10-3(另说4日),陈庄战斗中被八路军击毙。

  6 石田金藏,陆军少将(追授),步兵第119联队长,1939-10-3(另说4日),陈庄战斗中被八路军击毙。

  7 沼田德重,陆军中将,1939年8月12日被八路军作战死于山东。

  8 阿部规秀,陆军中将,1939年11月7日与八路军作战死于河北涞源。

  9 吉川贞佐,陆军少将,1940年5月17日被***员刺杀于河南开封。(无论吉川、还是五省特务机关,除刺杀吉川一文外均无其他资料)

  10 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1940年11月28日与八路军作战死于华北。

  11 吉川资,陆军少将,1945年5月7日,与八路军作战死于山东半岛。

  12 土屋兵驻,陆军少将,1941年5月被八路军毙于山东长清(此条不实。长野县人,1884年4月30日生,1955年7月15日死,日本士官学校18期步科。 1936年8月1日近卫步兵第2联队长,1938年3月1日待命,升少将,3月25日预备役。1939年1月4日北支那方面军附,1月14日独立混成第6 旅团长。1940年3月9日14师团司令部附,3月10日召集解除)

  13 坂本吉太郎,陆军少将,1942年6月9日被八路军毙于河北深泽。宋庄战斗(此条不实。陆士24期,1945年2月1日,任驻大同的第4独立警备队司令,辖独立警备步兵19-24共六个大队及独立警备步兵作业队,补充地秋田)

  14 服部直臣,陆军少将,1943年10月24日被八路军三八六旅部队毙于山西临汾,韩略村战斗。

  [编辑] 被东北抗日联军击毙

  1 日野武雄, 陆军少将, 1938年9月28日 被东北抗联毙于黑龙江饶河。

  2 渡久雄, 陆军中将 1939年1月2日 被东北抗联毙于黑龙江密山。

  3 服部晓太郎,服部暁太郎,中将,1944-8-12,原关东军第1师团长、陆军部教育总监部附(未到职),抗联第四支队李树骅设伏击毙。

  4 铃木真雄,陆军少将(追授),关东军高级参谋,1944-12-24,黑龙江绥芬河,抗联击毙。

  5 细谷刚三郎,陆军少将(追授),第1师团工兵第1联队长,1943-12-19,黑龙江讷河新安屯,抗联击毙。

  6 半田伊之助,陆军少将(追授),铁道兵第2联队补充队长,1944-6-29,中蒙边境,抗联击毙。

  注:

  1以上全为战斗死亡, 不包括病死,自杀,飞机失事,死于苏蒙军、中美联合航空队和抗日民众之手(无资料分别国共)。

  2日军阵亡者军衔皆追赠一级。例如阵亡于常德的布上照一生前军衔为大佐,阵亡后追赠少将。[3]

日本军队等级的划分,日本陆军前期军衔分为长官(军官)、长官相当官(军佐)、普通士兵、专业士兵4类。

其中长官分将官、上长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长官相当官分将官相当官、上长官相当官、士官相当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军士)、兵3等,专业士兵分准士官相当官、下士官相当官、兵3类。

日本军衔是指日本的军队里面被授予的职位名称,明治维新以后,天皇根据兵库县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议,建立起中央直辖的军队,分为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

扩展资料

日本军衔发展分为传统和现行军队

传统的军衔发展,明治维新以后,天皇根据兵库县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议,建立起中央直辖的军队,分为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大元帅为最高统帅衔,授予天皇。当时的日本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军之统帅,全权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并宣战讲和及宣告戒严,凡有重要之军事,皆亲裁之。

现行的日本自卫队现行军衔设6等18级:

1、将官:将一、将二、将补。

2、佐官:一佐、二佐、三佐。

3、尉官:一尉、二尉、三尉。

4、准尉。

5、曹:曹长、一曹、二曹、三曹。

6、士:士长、一士、二士、三士。

日本军衔发展史:

自贞观四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之后,此后百年间,不停的有使团前来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将这些带回到日本,传播给众人。这些文化不但包括农学,天文学,绘画,艺术等,还有唐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官僚制度。

一直从公元700年前后延续到近代。当西方列强为了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候,同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双方都受到了侵略。日本人为了自强开始向西方学习,走上自强的道路。

-日本军衔

是**《坚不可摧》

是安吉丽娜·朱莉执导美国战争片,杰克·奥康奈尔、多姆纳尔·格里森、石原贵雅、加内特·赫德兰、芬恩·维特洛克、杰·科特尼、C·J·瓦勒罗主演,于2014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0122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