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的市场分析及前景

健身房的市场分析及前景,第1张

健身行业从海外进入中国已有20余年,并且经历了多次改革。近两年来,健身行业再次迎来增长提速,2019年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共有健身房近28万家,会员数量达到879万人。在模式上,除了健身俱乐部,也衍生出团课精品工作室、私教工作室和24小时健身房等新兴模式,当前健身房行业保持火热发展的趋势。

乐刻成为我国健身房一哥

乐刻成立4年以来快速渗透了8个城市,拥有超过450家门店,为全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健身房。其余新模式健身房中,以LikingFit、光猪圈、快快智能、超级猩猩为代表,在团课内容、收费模式、运营时间上进行创新,并尽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标准化,从而吸引消费者。新模式品牌几乎都是轻资本、轻人力运营,所以扩张压力较小,近几年扩张速度较快。根据公司官网,截至2020年6月底,乐刻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健身房门店数450家,会员数450万人,位居行业第一。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6月底

目前门店数量以中高端健身房为主

国内健身房模式从大而全的传统健身房起步,受限于较大的占地面积、较高的资本投入和本地化能力,市场较为分散、品牌区域型特征明显,未来在资本介入下行业洗牌将加速。

我国健身房知名品牌区域化非常明显,一兆韦德和威尔仕分别有73%和66%的门店在上海,壹健身所有门店均在北京,金吉鸟44%的门店在南京,尚无一家品牌能做成真正的全国连锁。

健身市场正在形成全新竞争格局,健身业态将更为细分和丰富,传统健身房、私教工作室、团课工作室等数者并存,彼此呈现出明显差异化。

消费分级趋势显现,大众定位健身房仍为主流模式,高端健身房开始快速发展,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将流向不同类型的健身房。从健身房定位来看,价格差距将拉开。随着收入水平和健身意识的提升,消费者从纯价格敏感转变为注重性价比,同时付费意愿也在提升,定位中高端(年费高于4000元)的健身房发展迅速,同时高端(年费高于8000元)的健身房也有很大潜力。

渗透率看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根据IHRSA 2019的数据报告显示,美国截止2019年健身俱乐部数量是39570家,健身持卡会员数6250万,健身人口渗透率为203%。整个欧洲共有61984家健身俱乐部,从2017年起每年的增长率约为46%,健身人口达到6220万,渗透率为101%。其中,德国、意大利、英国以及法国是欧洲健身市场最大的前四个国家,这几个国家的俱乐部发展相对都较稳定,每年健身俱乐部数量的增幅都在3-5%区间,相比健身产业发展中国家增长曲线较显平稳。

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9860家(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已远超美国,甚至已经逼近整个欧洲健身市场。2019年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6812万,在会员的绝对数量上中国要高于美国,但在1395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49%的健身人口渗透率相比美国的203%有着约41倍的差距,相比欧洲平均水平的101%也还有约21倍差距。疫情间接地促进健身人群的增长,尤其是家庭健身人群大幅度提高,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在持续增长。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从总量上看,2018年国内健身俱乐部门店数已达46050家,规模和美国基本持平。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健身产业的渗透率还远远低于美国。其中,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健身房相对规模较早,但受限于市场容量,规模相对较小。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健身产业的潜力十足,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北上集中,新一线西南繁荣

全国城市中,2018年北京、上海俱乐部数量旗鼓相当,均为1300-1400家左右。还有,深圳俱乐部数量为731家,广州685家。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重庆健身产业发展势头旺盛,在过去一年内保持了较高增长率,而成都俱乐部数量达到558家,仅次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可谓是发展繁荣。

转型升级,智能健身成趋势

互联网智能健身房因其创新运营模式,也引发了资本关注。2018年,在健身领域融资事件共41起中,其中与互联网智能健身房有关的融资数量有15起,占比达37%。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此类创新模式尽管看似更适应市场需求,但占比仍然较低。从细分品类来看,健身俱乐部依然占据最多的市场资源并且增长稳定,北上广深有4179家健身俱乐部,而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智能健身房目前仅在一线城市布局,北上两地不足400家,仅占比4%,未来有望成为健身房的新一轮发展趋势。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全民健身计划规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务 (三)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体育健身提高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马术、极限运动、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发挥网络等新兴活动组织渠道的作用,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立残疾人组别,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运动融合开展。支持各地、各行业结合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重视发挥健身骨干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引导、服务、规范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 (五)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积极发挥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龙头示范作用。加强各级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六)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有效扩大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利用社会资金,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七)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结合“健康中国2030”等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使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八)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引领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全民健身理论、项目、人才、设备等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 搭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互动交流。传播和推广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理念、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中国标准、中国产品,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有效发挥全民健身在推广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九)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着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点人群、项目发展。依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 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面增加获得感和满足感。 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部队、残疾人、中老年、五人制、沙滩足球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举办多层级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 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利用筹备和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契机,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支持各地建设和改建多功能冰场和雪场,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冰雪运动领域,推进冰雪运动进景区、进商场、进社区、进学校,扶持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等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冰雪健身休闲项目,打造品牌冰雪运动俱乐部、冰雪运动院校和一系列观赏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培育冰雪设备和运动装备产业,推动其发展壮大。鼓励各地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运动,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使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三、保障措施 (十)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政府要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联动;各有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智库可为有关全民健身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并在顶层设计和工作落实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可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健康为主题,整合基层宣传、卫生计生、文化、教育、民政、养老、残联、旅游等部门相关工作,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十一)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设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依据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要求和有关规定,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完善中央转移支付方式,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十二)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制定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建立政府、社会、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工作平台,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评估,注重发挥各类媒体的监督作用。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的内容,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为衡量各地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出台全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标准,推进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鼓励各地依托特色资源,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城市、体育生活化街道(乡镇)和体育生活化社区(村)。继续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做好体育场地普查、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结合卫生计生部门的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等,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 (十三)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搭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拓展激励范围,有效调动城乡基层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试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鼓励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等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运用,引导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健身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 (十四)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制定并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中国人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水平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创新,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升级换代,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科学、安全、灵活、无障碍的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 (十五)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与综治、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文化、卫生计生、工会、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人才教育培训相衔接,畅通各类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大对社会化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 (十六)完善法律政策保障。推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的相关内容,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推动加快地方全民健身立法,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旅游、科技、养老、助残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做好全民健身中的纠纷预防与化解工作,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保险产品,为举办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全面风险保障。 四、组织实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各地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十八)严格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做好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并在2020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形成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监督机制。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代表企业门店数量

──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体量

根据iHRSA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19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达到了967亿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287%,增速有所放缓。

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面临寒冬。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为8969亿美元,相比2020年下降了725%。2021年,在全球疫情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有所增加。根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约为942亿美元。

──欧美国家健身俱乐部较为发达

从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区域格局来看,北美地区及欧洲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地区。美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肥胖的增加可能会支持该地区的市场增长。20至64岁的成年人是最大的健身人群,其人数有所增加,这刺激了美国最近对健身房会员的需求。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水平目前在全球属于中等程度,高于非洲等地区。

──行业中已经有全球规模的龙头企业

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上最活跃的公司包括F45、Planet Fitness、Xponential Fitness、Lifetime Fitness等。此外,在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运营的公司采用的主要策略是扩张和并购。主要参与者正专注于扩大其地区影响力,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并赢得市场。

──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将按照复合增速7%快速增长

未来,随着疫情好转、社会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以及传统健身行业智能化升级,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健身俱乐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了1010亿美元。2027年,全球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大于7%。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先看百度指数

这是2012-2017“健身”这个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整体趋势是上涨的,每年夏天关注度是高峰,冬天关注度是低谷。这也符合我们的认知,夏天露肉的季节,人们更关注自己的身材,冬天身体都包裹在衣服里,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把“减肥”和“健身”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关注减肥的人是关注健身的人的3-5倍,同样是夏天关注度高,冬天关注度低,但整体趋势是下降的。

从地域分布来看,是北、上、广,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关注健身的人比较多。这些地区健身房相对多一些,健身氛围比较浓。

这是新浪舆情关于健身的地域分布数据,和百度基本一致。

从年龄分布来看,20-39岁的青壮年是主流健身人群。

健身人群性别分布上,毫无疑问是男性多于女性。

关注“减肥”的人群分布则男女数量基本一致。

再看的健身大数据统计

健身年龄分布和百度搜索指数基本一致,但是能清晰地看出在30岁这个年龄段,健身人数达到了顶峰。30而立的年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这个年龄段的人确实应该注意健身。

健身的首要原因,四成人是出于减肥的目的,其次是健康,塑身,看来要像欧美那样真正把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消耗卡路里前三名的运动项目分别是:室内骑车、游泳和跳绳。这些运动项目,搞肌君都有介绍过(可以看下公众号历史文章)。以体重60KG人为例,室内动感单车能使人一小时内消耗680卡路里,成为当之无愧的消耗卡路里之王。

同样,在关注健身的男女人数分布上,和百度指数的数据也基本一致。女性应该更多是奋斗在“减肥”的道路上。

的数据,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跑步稳居第一,器械,骑车分列二,三位。芭蕾竟然排名第四,搞肌君也无法理解。还是看看今日头条的数据吧。

今日头条的数据,关注度最高的健身方式仍然是跑步。其他健身方式关注度则不太一样。

再看百度搜索指数,瑜伽的关注度远超游泳和跑步。游泳在夏季的指数显著增长。跑步的指数波动较小,比较平稳。

再看微信指数,这三大项运动的数据波动比较大,但搜索量都非常大,也基本都在同一区间波动,可以说跑步,瑜伽,游泳是最受关注的三个主流项目。

以上这些数据,还是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只是用图表,数字帮我们进一步印证了一下,下面我们看看几个意想不到的数据。

头条数据显示,健身最受关注的身体部位是臀部(搞肌君还以为大家都喜欢腹肌呢,看来以后要多写点关于翘臀的文章)。最受关注的10个身体部位里面竟然没有手臂,这点还是让人很难理解。

微博数据显示,健身的人群也喜欢旅游和美食,说明健身的小伙伴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啊。

微博数据显示,最关注健身的星座是摩羯座,对此搞肌君不做评论(无法理解摩羯座)。

新浪舆情数据显示,关注健身的人情绪走势呈中性,不悲不喜,比较稳定。

随着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以及全球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的劳务、物质和信息服务及其它相关产品的体育经济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扩大就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获取巨额出口的重要第三产业。

进入 21 世纪,体育产业被广泛誉为“最具活力和前景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基于体育产业在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国民体质、扩大文化影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世界各国均把体育产业当作新世纪经济战中的重要战略。相对于农业、工业等传统行业而言,全球体育行业产业化时间尚短,但体育行业整体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十几年商业化的快速发展,美国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3%。

然而,我国的健身行业现阶段处于“朝阳产业”,健身行业 2000 年才正式在国内起步,历时 10 余年,2015 年全国规模以上健身俱乐部发展到 4425 家,健身人群近 664 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数字确实微乎其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闲暇时间的增多,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体育健身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健身娱乐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场所、专项休闲运动俱乐部、有氧运动健身中心等,使得体育健身服务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特别是,国务院 2014年 10 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行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则指出,“到 2020 年,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将超过 25%”。2016 年 4 月 15 日,发改委等 24部委联合发布的《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也将体育健身列入“十大扩消费行动”。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2020 年将达到 435 亿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健身氛围的不断培育,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国家对体育健身行业的发展已经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健身服务业在我国也即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

二、行业发展趋势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健身行业全景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我国的健身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健身的普及,我国城镇居民的健身意识逐步有所提高。然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健身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未来我国的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将呈现以下特点:

1、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健身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只有少部分参与体育竞赛的人群才有健身方面的需求,而当时主要目的为塑造健美体形,运动项目以高强度、大运动量、时间短的运动项目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识的增强,针对普通民众的健身会所开始出现,一部分中高收入人群开始走入健身会所,通过体育运动获得健康的身体,如参加有氧、无氧等器械锻炼、集体运动课程、单项体育运动等。近几年来,伴随城市生活压力日渐增大,在越来越多中低收入人群开始走入健身会所参与健身运动的同时,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在健身运动的需求之外,还产生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这种健康生活方式除了保持科学的运动之外,还包括日常的皮肤保养、健康的饮食、积极的心态和充实的社交生活等。受目前城市中高收入人群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影响,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业健身会所开始逐步增加健康讲座、美容、大型会员活动、会所内餐饮服务等延伸业务,在健身业务之外为客户提供有助于其身心放松的服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由于服务范围更广,收费项目更多,提供综合服务的健身休闲会所相比提供单一健身服务的健身会所的盈利能力更强。因此,我国也将逐渐呈现出跨业态的综合性健身会所。

中国健身房市场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总体来说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打力量型健身,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健身房投资规模小,主要针对男性顾客,强调体型肌肉塑造,专业性强,参与人少;第二阶段,主打有氧健身,90年代初到1998年,国外有氧运动的兴起,带动中国健身房发展,有氧健身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会员制的概念逐步流行;第三阶段,主打时尚健身,自1998年后至今,产生了健身房投资人,凭借投资者的资金保障,大型健身房应运而生。

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倡导,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人的健身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管理,近年国人尤其重视通过体育运动增强预防疾病。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针对20-69岁人群的调研发现,我国有51%的人群进行健身运动,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9-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上升,2014年人数达到383亿人,庞大的健身人口未来将为健身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

目前全国健身房正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行业规模不断增大,2015年,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房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但是国内健身房市场品牌分散,中国前十大品牌健身房仅占市场整体的164%,剩下的健身房又以非连锁为主,约占668%。较为分散的市场格局,对于巨头而言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今后健身房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实力较强的连锁健身房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因为今后人们对连锁健身房的信任度会逐渐增强。

未来健身房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在美国,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健身,平均1万多人就拥有一家俱乐部,而我国平均100万人还不到1个,这意味着我国健身房市场还有较大潜力尚待开发。当前健身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健身房的市场价值将会进一步释放。

健身房的模式正在不断创新,与互联网融合后,逐渐出现娱乐化、碎片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健身当前已经成为了一种健康、时尚的运动,能够覆盖更为广泛的消费者。而线上课程的出现,能够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产品的线上课程进行健身。目前人们对专业教练的需求日益增强,专业教练对人们的运动指导有较大意义,同时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运动体验。

2015年我国健身房市场约为700亿元,随着人们健身意识进一步提升,健身房商业模式进一步成熟,市场将呈稳健发展态势。到2020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30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

欢迎关注活跃传媒的官微官网与我们探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49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8
下一篇2023-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