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的技巧,正确姿势

跳高的技巧,正确姿势,第1张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

一、助跑的技术要素

(一)技术特点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点是弧线助跑,助跑线一般为“J”其优点是:

1.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线曲,因此全球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

2.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

3.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频。

4.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对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

(二)助跑技术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二、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助跑弧线的曲率不当:

在学习弧线助跑中,经常会出现助跑弧线不正确的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错误1: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是逐渐加大,而是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最大,跑至最后两步时身体反而直立起来,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直线的不合理现象。错误2:在助跑中,身体内倾没有变化,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圆弧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3:在助跑中,身体内倾由不变大,表现在助跑上有绕弯的不合理现象。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学生未能掌握好弧线助跑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弧线并并依靠本体感觉来控制身体内倾的变化。

检查错误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助跑步点及路线是否正确,可以按照弧线助跑的技术要求,对每一步进行检查,通常每一步跑进方向的转折(一般称转折角)应逐渐加大。

主要教学手段:

1、运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

(1)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

(2)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跑和“8”字跑;

(3)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

2、借助器械练习

教师利用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学生用内侧手抓绳子的一端)。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

3、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

教师利用标志线或在地面上画出前进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或路线反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途中的大小块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可以放在弧线的一边或两边都放,只放单侧可以避免直线助跑,放两侧可以避免圆弧助跑和绕大弯助跑。

(二)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最后一步出现的问题通常比较严重,主要会产生外八字的跑法,最后起跳时的正确位置应仍然沿弧线方向跑进;而错误技术往往造成错误的起跳位置,致使最后一步的路线偏离了弧线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下肢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分离,导致力的分解,县最后一步支撑中助跑速度方向偏离支撑点,以致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产生原因:起跑前有躲杆意识或急于做背向横杆动作,起跳腿下意识地偏离起跳点。

主要教学手段:

1.反复进行上1-3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起跳腿的摆动方向。

2.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

3.在起跳点放置适当大小的综垫或弹性跳板,反复进行起跳练习,练习中强调跳上起跳点起跳;

4.标出起跳点,反复练习。

(三)起跳时脚位不正

背越式跳高最后一步放脚尖的方向与起跳同等重要,脚位不正确,同样会对起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初学者在起跳时脚尖会自然地产生外展,形成外八字的放脚动作,这种放脚技术,一会造成起跳时横向水平速度过大,产生冲杆现象;二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教学手段:

1.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要求放脚方向要正;

2.行进间沿直线做上1-3步起跳练习,注意强调沿直线放脚起跳;

3.在起跳点沿跑进方向放一小垫子,要求在垫上起跳;

4.短程助跑弹性跳板起跳练习,在起跳点上放置有弹性的跳板,方向与助跑方向一致,要求踏板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训练有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及恢复训练四方面。

身体训练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身体训练水平的发展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基础,是大负荷训练的物质保证,是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先决条件。身体训练有以下内容:速度训练有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一般速度30—6m反复跑、100—150m,反复跑、30—60m追逐跑;专项速度有弧线跑30m计时,全程助跑计时,后四步助跑计时,下坡跑接弧线跑20m,下坡跑度弧线跑20m,,快速摆臂摆腿的模仿练习,快速起跳练习。

弹跳力训练有自然弹跳力和专项弹跳力两种。前者的方法有各种行进间跳跃!跨步跳、单足跳20—30m,计时、四步助跑五级跳";后者有带助跑4—5步的跳跃,计时30—60m,跳跃及各种跳深、跳栏架、跳台阶、综合跳等。

力量训练有一般力量素质训练和专项力量素质训练两种。前者的训练方法有助木举腿、高抬腿走、实心球练习等;后者的训练方法有负重弓箭走、负重蹬台阶4cm,负重半蹲起、及利用其他器械练后群肌、小肌群力量。

协调性训练有各种体操技巧练习,各种绕栏、跨栏跑,各种球类运动等均能提高运动员的灵敏和协调能力。技术训练跳高技术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掌握合理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潜力,取得好成绩。

技术训练在教学和训练中反复进行,技术训练中应包括学习掌握跳高的基本技术和一些主要环节的动作,但应侧重于进一步改进技术细节,不断完善整个技术的节秦,提高技术水平。在训练中应采用简化的练习和专门辅助手段,各个技术环节分别练习,逐一改进,并进行大量的完整技术练习,进一步增强肌肉感觉和体会技术动作。只有不断地在突破某些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再进行完整的技术训练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在技术训练时,更强调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在技术细节上有所创新,如:对弹跳力好的运动员要求多练跳跃,发挥自己的长处;对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强调大强度,时间短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比赛成绩。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心理训练有感知觉训练、表象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自信心培养五种。

在训练中不仅要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还必须因人而异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心理训练水平,逐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恢复训练随着运动员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的负荷越来越大,故恢复过程也显得十分重要。主要的恢复训练方法有:教育学手段与方法,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心理恢复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应对恢复训练的水平进行必要的测定。一、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特点:

(一)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点是弧线助跑

弧线助跑与直线助跑相比较有不足之处。如弧度不易固定、步点不易准确、助跑不易丈量和起跳时容易造成过早转体倒肩等。但是弧线助跑的积极因素,特别对于背越式起跳、过杆等动作结构,却是非常必要的。助跑线一般为“J”形,其优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降低身体重心。背越式最后3-4步弧线跑,因身体承受离心力作用,致使身体向弧心倾斜,半径越短跑速越快,人体内倾越大,这就自然降低了身体重心。研究资料证实:身体内倾30度可降低重心13厘米。重心降低,自然加长了起跳时的工作距离。

(2)由于背越过杆的要求,起跳后身体要转成背向横杆的姿势,采用弧线助跑在不影响跑速的情况下,至起跳时身体已成侧对横杆了,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对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这为起跳作好了准备,有利于起跳时的身体绕纵轴旋转。

(3)弧线助跑在起跳时有一个身体由内倾转向垂直的运动,弧线曲率由小变大,使身体逐步加大内倾,有关资料表明:其所产生的法向加速度可以加大支撑点的压力,增加起跳效果;所产生的切向加速度(即离心加速度)有助于向横杆方向的运动。这是身体起跳后由垂直转为水平的主要动力。

(4)弧线助跑由于身体内倾,可以避免起跳时的过早倒向横杆。

(二)助跑技术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步幅由大变小,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积极为弧线助跑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为起跳作准备。

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二、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助跑弧线的弯曲程度不当

在学习弧线助跑中,经过自我的学习和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助跑弧线不正确的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错误1: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是逐渐加大,而是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最大,跑至最后两步时身体反而直立起来,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直线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2:在助跑中,身体内倾没有变化,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圆弧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3: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变化,表现在助跑上有绕弯的不合理现象。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学生未能掌握好弧线助跑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弧线并并依靠自我的感觉来控制身体内倾的变化。

检查错误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助跑步点及路线是否正确,可以按照弧线助跑的技术要求,对每一步进行检查,通常每一步跑进方向的转折应逐渐加大。

主要教学手段总结:

1、运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

(1)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

(2)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跑和“8”字跑;

(3)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

2、借助器械练习

利用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学生用内侧手抓绳子的一端)。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

3、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

教师利用标志线或在地面上画出前进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或路线反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途中的大小块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可以放在弧线的一边或两边都放,只放单侧可以避免直线助跑,放两侧可以避免圆弧助跑和绕大弯助跑。

(二)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最后一步出现的问题通常比较严重,主要会产生外八字的跑法,最后起跳时的正确位置应仍然沿弧线方向跑进;而错误技术往往造成错误的起跳位置,致使最后一步的路线偏离了弧线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下肢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分离,导致力的分解,县最后一步支撑中助跑速度方向偏离支撑点,以致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产生原因:起跑前有躲杆意识或急于做背向横杆动作,起跳腿下意识地偏离起跳点。

主要教学手段总结:

1、反复进行上1-3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起跳腿的摆动方向。

2、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

3、在起跳点放置适当大小的综垫或弹性跳板,反复进行起跳练习,练习中强调跳上起跳点起跳;

4标出起跳点,反复练习。

以上练习中,教师应在一旁观察并及时进行纠正。

(三)起跳时脚位不正

背越式跳高最后一步放脚尖的方向与起跳同等重要,脚位不正确,同样会对起跳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初学者在起跳时脚尖会自然地产生外展,形成外八字的放脚动作,这种放脚技术,一会造成起跳时横向力量过大,产生冲撞到杆的现象;二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教学手段总结:

1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要求放脚方向要正;

2行进间沿直线做上1-3步起跳练习,注意强调沿直线放脚起跳;

3在起跳点沿跑进方向放一小垫子,要求在垫上起跳;

4短程助跑弹性跳板起跳练习,在起跳点上放置有弹性的跳板,方向与助跑方向一致,要求踏板起跳。

对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中常见的错误,还有许许多多,等待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中解决,但一条不能变的是一经发现马上纠正,从而提高整个背越式跳高的质量

跳高是田赛项目之一。过竿技术有跨越式、剪式(亦称“东 跳高方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跳高运动最初起源于英国,是从体操项目中派生出来的。1864年,英国首先将跳高列入田赛比赛项目,英国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简单的跳高姿势)跳过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于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跳高于1928年开始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剪式跳高起源于美国。 19世纪末,美国东部州运动员创造并采用了这一跳高姿势,故曾被称为“东方式”;又因跳时身体各部分成波浪形状依次越过横竿,因此也有“波浪式”之称。滚式跳高亦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西部州运动员创造并采用滚式跳高,因跳时运动员形似滚过横竿而得名。又因美国运动员霍拉英首用此式创造201米世界记录,因而又称“霍拉英式”。俯卧式跳高起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时已被普遍采用。现在,最流行的是背越式跳高,而其他几种跳高方式在大赛中已几乎绝迹 跳高起源于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越过垂直障碍的活动。现代跳高始于欧洲。18世纪末苏格兰已有跳高比赛,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国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行的首届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Adam Wilson)屈膝团身跳越1575米,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高成绩。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过杆技术,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横杆可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长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可以在规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试跳,但第一高度只有3次试跳机会。男、女跳高分别于1896年、192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跳高作为一种游戏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跳高运动在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曾广为流传。在古代日耳曼人中曾盛行过跳越横排马匹的比赛,有人最多跳越过横排着的 6匹马。非洲的图西人还曾有过利用厚木头的跳板或石头踏跳进行的跳高比赛。 跳高作为比赛项目始于爱尔兰和苏格兰。1800年,跳高已列为苏格兰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世纪60年代以后跳高在欧洲和美洲开始普及,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成绩,运动员不仅发展速度力量素质,同时还改进过竿技术动作。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前30年提高成绩主要靠改进起跳技术,后30年当采用跨越式姿势跳高的成绩达到193米以后,跳高的发展主要靠改进过竿技术。19世纪末,美国高等学校的跳高运动员开始采用一些新的、比较省力的姿势。美国东部各州的运动员用“波浪式”,在较长时间内它也被称为“东方式”。这种姿势的特点是运动员助跑时与横竿成很大角度,迅速起跳后向助跑开始的方向转体,躯干最大限度地向下倒,摆动腿在竿后压腿,由于躯干和摆动腿下压,臀部在这一瞬间升得高于横竿,而在竿上的身体部分好像处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们把这种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国家称作“剪式”)。美国西部各州的大学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种跳高技术。它的助跑是从起跳腿一侧与横竿成35~55°角,过竿时上体倒向起跳腿,在竿上呈水平姿势,好像滚过横竿,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滚式”或“霍莱恩”式(G霍莱恩是美国第 1个采用这种姿势并创造世界纪录的人)。经过不断改进,1936年美国又发展了一种基本上是新的跳高姿势──“俯卧式”。从1941年以后的11年内,世界男子跳高纪录一直为跳俯卧式的美国跳高选手所保持。他们把成绩提高到211米。1953年,美国跳“滚式”的运动员W戴维斯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成绩为212米。他虽然采用的是最完善的“滚式”,然而他身高204米,身体条件较优越。英国女子跳高运动员T霍普金斯也采用滚式。而苏联女子跳高运动员多采用“剪式”或“俯卧式”。 20世纪60年代, 世界上男女跳高运动员普遍采用“俯卧式”。当时美国的J托马斯和苏联的ВН布鲁梅尔之间争夺很厉害。托马斯首先征服和超过220米。布鲁梅尔18岁时就创造了世界纪录,以后连续几年提高成绩,到1963年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提高到228米。1968年,在第19届奥运会上,美国男子跳高运动员R福斯伯里又采用了一种新的跳高姿势,人们称之为背越式(不少国家称作福斯伯里式)。福斯伯里以224米的成绩获得了金牌。此后,这种姿势在世界各国很快流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6岁女跳高运动员U迈法特用背越式跳过了192米,成为历届奥运会最年轻的女跳高冠军。从此,各国运动员采用背越式跳高的人越来越多。

各种跳高姿势的技术特点

跨越式

  1864年第一种正式载入田径史册的跳高姿势是跨越式,它出现在1864年 跳高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田径对抗赛上。当年,英国运动员罗伯特·柯奇以“跨越式”创造了170米的第1个跳高世界纪录。

剪式

  1895年美国人斯维尼改进了跨越式,其特点是运动员在过杆时,身体急速侧向转体,两腿交叉如剪刀,这就是“剪式”,这种技术在当时创造了197米的新纪录。

滚式

  1912年美国运动员霍林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田径赛上采用左侧斜向助跑,过杆时以身体左侧滚过横杆的技术赢得冠军,霍林把这种技术命名为“滚式”,也正是这种技术使人类首次越过了2米的高度。

俯卧式

  1923年苏联运动员伏洛佐夫又创造出“俯卧式”跳高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动作很快就被田径选手们所接受。 在1968年第19届奥运会上,39名跳高运动员中有38人采用这种技术,使“俯卧式”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巅峰。然而也是在这届奥运会上,一种新的过杆动作开始崭露头角。

背越式

  在19届奥运会上,美国21岁的福斯贝里过杆动作与众不同,他越过横杆 跳高

时,不是面朝下,而是面朝上、背朝下地“飞”过横杆,这个动作被命名为“背越式”过杆技术。在这一届奥运会上,福斯贝里以224米的成绩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背越式”跳高也随之风靡全球。 此后十余年间,俯卧式跳高和背越式跳高究竟哪个技术更先进,田径界一直没有定论。直至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上,联邦德国运动员韦希格以背越式跳高技术一举征服236米的高度,战胜了所有采用俯卧式跳高的运动员后,背越式跳高才逐渐开始占据跳高技术的统治地位,俯卧式跳高技术也从此逐渐被冷落

由于运动员过杆的姿势不同、肢体位置的变化,人体重心的位置也是变化的。根据重心模型估算:

用跨越式过杆,重心在横杆上方约40厘米左右;

用俯卧式过杆,重心在横杆上方约10~15厘米左右;

用背越式过杆,重心在横杆下方约0~5厘米左右。

从以上比较看出,在相同弹跳能力的情况下,跨越式的重心相对于横杆最高,跳高成绩也最差;而背越式时的重心相对于横杆最低,跳高成绩也最好。

可以看一些实际的数据:

一个身高180米的运动员,直立时重心距地面的高度为11米,最大弹跳高度为100米,当他竖直向上跳起后,重心高度为210米。当他用不同姿势过杆时,跳高成绩分别为:

跨越式的跳高成绩约为170米;

俯卧式的跳高成绩约为195~200米;

背越式的跳高成绩约为210~215米。

在背越式中,人在越过横杆时,臀部、腹部位置较高,头、四肢位置较低,往往低于横杆,人呈弓形,重心在人体外,在横杆的下方。故而跳高成绩可以好于正常竖直跳起人体重心的高度。

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身体各部分依次越过横杆的姿势并以背先着垫的跳高方法叫背越式跳高

跳高运动中,人体可看成多体系统。运动员的跳高过程如忽略空气阻力,只考虑重力作用,那么质心运动轨道是一条抛物线,而身体各部分的相对运动改变不了抛物线的形状,那么初时起跳的条件决定了质心抛物线的轨迹和最高点的位置,这是与跳高高度有关的重要因素。背越式跳高,人背成弓形从杆上越过,这种姿势可能形成人从杆上过,而人体质心从杆下或杆中通过。因此,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跳高姿势

跳高是田赛项目之一。过竿技术有跨越式、剪式(亦称“东 跳高方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跳高运动最初起源于英国,是从体操项目中派生出来的。1864年,英国首先将跳高列入田赛比赛项目,英国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简单的跳高姿势)跳过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于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跳高于1928年开始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剪式跳高起源于美国。 19世纪末,美国东部州运动员创造并采用了这一跳高姿势,故曾被称为“东方式”;又因跳时身体各部分成波浪形状依次越过横竿,因此也有“波浪式”之称。滚式跳高亦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西部州运动员创造并采用滚式跳高,因跳时运动员形似滚过横竿而得名。谢谢,请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57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8
下一篇2023-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