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关节镜手术后步态怎么恢复

膝盖关节镜手术后步态怎么恢复,第1张

1保护期:(术后1天-4周)术后伸直位夹板固定(下地步行及夜间均需佩戴)。

麻醉消退后,开始尝试:

(1)踝泵练习:(病人体力良好可加上图示最右侧的踝绕环动作),要求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

(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

(3)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

(4)术后24小时后可扶拐下地行走,但只限去厕所等必要活动,并根据手术医生指导明确患肢是否负重。

术后2-7天:

(1)开始支具0°位固定下的多方向直抬腿练习:将下肢向各个方向伸直、抬起至一定高度。可选择如下两种训练方式:

静态训练模式:将腿抬起保持10秒,缓慢放松,休息10秒,之后再抬起,如此反复,10次/组,2组/日。

动态训练模式:将腿抬起-下落为1次,10-30次/小组,组间休息10-20秒,4-6小组/大组,2大组/日。

(2)术后1周,开始屈曲ROM练习:微痛范围内坐位垂腿。屈曲角度不超过90°。10分钟/次,1次/日即可。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每隔1-2小时冰敷一次(如棉花腿加压包扎未拆除则无需进行冰敷)。

术后2-4周:

(1)继续并加强直抬腿力量练习;

(2)强化髋周肌肉力量练习:保持5秒为1次,30次/组,3-4组/日。

动作说明:双足与肩同宽直立,足尖向前,借助支撑健侧单腿站稳,患腿踝关节处系弹力带,另一端固定,伸膝向前、向后、向外、向内四个方向顺序用力牵拉皮筋。要求至最大角度保持一定时间或完成动作为1次。此练习主要加强伸髋周肌群肌力及大腿前后侧肌群肌力。

(3)此期每周被动屈膝角度增加10°左右;

2 中期:(术后5-7周):

此期不得过多行走,防止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1)负重及平衡练习

保护下站立,双足左右分立与肩同宽,缓慢左右(图前两张)、前后(图后两张)交替移动重心,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及用力程度,争取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一般为5分/次,2次/组,2-3组/日。一般练习至可患侧单腿站稳1分钟,即可脱拐行走。

(2)膝关节被动屈曲练习:ROM达到110°-115°,并且关节肿痛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开始应用曲柄长度在170㎜的功率自行车进行灵活性练习(选择无负荷至轻负荷,20-30分/次,2次/日)。但被动活动角度最大维持在120°即可。

3 后期(术后8-12周):

(1)术后8周患肢可完全负重。

(2)术后8周后,逐渐强化屈曲练习(方法同上图),ROM达到120°以后,可开始股四头肌牵伸练习,力求在在术后12周内逐渐达到全范围屈曲。

(3)开始俯卧位“勾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以沙袋或弹力带为负荷,在0-45度屈伸范围内进行,练习后如关节肿痛即刻冰敷。

(4)静蹲练习:2分钟/次,间隔5秒,5-10次/组,2组/日。

(6)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4 恢复运动期:(术后3个月后)

(1)开始单膝蹲起练习(动作要领同上):在0-45°范围蹲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20次/组,间隔30秒,2-4/连续组,1-2次练习/日。

(2)功率自行车训练:中等负荷,20-30分/次,2次/日。

(3)坐位抗阻伸膝:使用沙袋等为负荷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 2-3次练习/日。

 腰椎退变性疾病,尤其是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常涉及脊柱的减压、固定、融合。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多数脊柱融合的患者可获得即刻的脊柱稳定性。着使得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成为可能。

  术后早期开展过剩肌和股四头肌以及腰背肌的牵拉训练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防止神经根粘连和瘢痕形成。每次牵拉动作可持续30秒,重复3次,左右侧分别进行。若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每2小时重复一次。

  神经牵拉训练可以仰卧位进行,将下肢伸直,慢慢抬离床面,直到大腿后部感觉到张力为止。可用手于膝下辅助抬腿,同时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股四头肌牵拉需仰卧位进行,使足跟尽可能靠近臀部。

  一、术后1-9周:术后静态稳定训练

  之所以称之为静态稳定训练是因为此期的训练只包括肢体,而应尽量避免躯干下部的旋转或屈曲。具体内容如下:

  1、骨盆倾斜训练,俯卧位,膝关节屈曲,使腹部向脊柱倾斜。

  2、相同体位,下肢交替抬起约3-4英寸,保持骨盆水平。

  3、提髋,使躯干升起,自肩到髋关节保持直线,也称搭桥训练。

  4、俯卧位,双手背后,将头和肩膀轻轻抬离床面1英寸,注意始终保持视线向下。

  5、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双髋关节交替后伸,注意保持骨盆水平。

  6、牵拉弹力带,作划船的动作,保持肩关节和胸廓固定,训练躯干上部的力量。

  手术后的最初6周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6周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训练量和训练项目。动态训练开始的具体时间要根据患者脊柱的稳定情况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

  二、术后6-12周:增加动态稳定性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活动躯干部,因此需训练球辅助训练。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1、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将头和一侧肩膀抬向另一侧的髋关节方,通过此动作训练腹部肌肉力量。

  2、四点跪位,将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交替抬起,以后伸背部。

  3、上肢保持固定,躯干部后仰以牵拉阻力带。

  4、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阻力带一端固定于地面,双手抓住阻力带另一端自左下向右上方向牵拉,同法训练另一侧。

  使用训练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关节活动度,而非最大限度的扩大关节活动度,这点对那些不熟悉训练球的患者尤为重要。每次训练强度以出现疲劳感或难以维持平衡为准。具体内容如下:

  1、坐于训练球上,交替抬起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

  2、坐于训练球上,以腰部为支点移动训练球,注意保持肩关节水平。

  3、腹部卧于训练球上,双上肢支撑并向前移动躯干,直到训练球移动到大腿下方,交替抬起大腿。

  4、跪位腹部卧于训练球上,利用上肢向前移动躯干,注意保持躯干平直。

  5、仰卧位,将训练球置于双小腿下方,抬起髋部,臀部和躯干下部,使腹肌保持紧张。

  三、9-12周:在轻度载荷下开始强化训练

  在此阶段常规有氧训练对促进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常规有氧训练可增加血供和氧供,保持体重,减少脊柱的所承受的载荷。训练时间可从每天几分钟增加到每天30分钟,以不出现疼痛为准。推荐的有氧训练项目包括散步、游泳、蹬车等。但不推荐跑步、跳舞和体育运动等。

  因害怕融合失败而放弃训练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尽管医生对训练的方法和强度有不同的观点,但研究表明良好的术后康复训练对提高融合率和手术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具体的训练项目应根据患者术后的不同阶段和植骨融合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

  一、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在胫骨关节面上有内侧和外侧半月形状骨,叫半月板,其边缘部较厚,与关节囊紧密连接,中心部薄,呈游离状态(图3-131)。内侧半月板呈 “C”形,前角附着于前十字韧带附着点之前,后角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和后十字韧带附着点之间,其外缘中部与内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呈“O”形,其前角附着于前十字韧带附着点之前,后角附着于内侧半月板后角之前,其外缘与外侧副韧带不相连,其活动度较内侧半月板为大。半月板可随着膝关节运动而有一定的移动,伸膝时半月板向前移动,屈膝时向后移动。半月板属纤维软骨,其本身无血液供应,其营养主要来自关节滑液,只有与关节囊相连的边级部分从滑膜得到一些血液供应。因此,除边缘部分损伤后可以自行修复外,半月板破裂后不能自行修复,半月板切除后,可由滑膜再生一个纤维软骨性的又薄又窄的半月板。正常的半月板有增加胫骨髁凹陷及衬垫股骨内外髁的作用,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起缓冲震荡的作用。

  图3-131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结构

  (一)致伤机理及分型

  多由扭转外力引起,当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时,身体及股部猛然内旋,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之间,受到旋转压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如扭伤时膝关节屈曲程度愈大,撕裂部位愈靠后,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机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关节之间,使关节活动发生机械障碍,妨碍关节伸屈活动,形成“交锁”。

  在严重创伤病例,半月板,十字韧带和侧副韧带可同时损伤。

  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可发生在半月板的前角、后角、中部或边缘部。损伤的形状可为横裂、纵裂、水平裂或不规则形(图3-132),甚至破碎成关节内游离体。

  图3-132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各种类型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多数有明显外伤史。急性期膝关节有明显疼痛,肿胀和积液,关节屈伸活动障碍,急性期过后,肿胀和积液可自行消退,但活动时关节仍有疼痛,尤以上下楼、上下坡、下蹲起立、跑、跳等动作时疼痛更明显,严重者可跛行或屈伸功能障碍,部分病人有“交锁”现象,或在膝关节屈伸时有弹响。

  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压痛部位 压痛的部位一般即为病变的部位,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及确定其损伤部位均有重要意义。检查时将膝置于半屈曲位,在膝关节内侧和外侧间隙,沿胫骨髁的上缘(即半月板的边缘部),用拇指由前往后逐点按压,在半月板损伤处有固定压痛。如在按压的同时,将膝被动屈伸或内外旋转小腿,疼痛更为显著,有时还可触及到异常活动的半月板(图3-133)。

  图3-133 膝关节半月板压痛点检查法

  图3-134 麦氏试验

  2麦氏(McMurray)试验(回旋挤压试验) 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将髋与膝尽量屈曲,然后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内旋、或内收、内旋、或内收、外旋,逐渐伸直(图3-134)。出现疼痛或响声即为阳性,根据疼痛和响声部位确定损伤的部位。

  3强力过伸或过屈试验 将膝关节强力被动过伸或过屈,如半月板前部损伤,过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后部损伤,过屈可引起疼痛。

  4侧压试验 膝伸直位,强力被动内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损伤,患侧关节间隙处因受挤压引起疼痛。

  5单腿下蹲试验 用单腿持重从站立位逐渐下蹲,再从下蹲位站起,健侧正常,患侧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时,因损伤的半月板受挤压,可引起关节间隙处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

  6重力试验 病人取侧卧位,抬起下肢作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侧关节间隙向下时,因损伤的半月板受挤压而引起疼痛;反之,患侧关节间隙向上时,则无疼痛。

  7研磨试验 病人取俯卧位,膝关节屈曲,检查者双手握住踝部将小腿下压同时作内外旋活动,损伤的半月板因受挤压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将小腿向上提再作内外旋活动,则无疼痛。

  X线检查:拍照X线正侧位片,虽不能显示出半月板损伤情况,但可排除其他骨关节疾患。膝关节造影术对诊断意义不大,且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宜使用。

  膝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可以直接观察半月板损伤的部位、类型和关节内其他结构的情况,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总之,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检查,多数病人有外伤史,患侧关节间隙有固定性疼痛及压能,结合各项检查综合分析,多数能作出正确诊断。对严重创伤患者,要注意检查有无合并侧副韧带和十字韧带损伤。对晚期病例,要注意检查是否有继发创伤性关节炎。

  盘状半月板呈较厚的盘状,易受损伤,常为两侧性。主要症状为关节活动时常发出明显清脆的弹响声。关节活动时外侧半月板处可摸到包块,并有压痛。半月板损伤后粘液性变可产生半月板囊肿,症状与半月板损伤相似,局部有明显包块,伸膝时包块较明显。

  (三)治疗

  1急性期 如关节有明显积液(或积血),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出积液;如关节有“交锁”,应用手法解除“交锁”,然后用上自大腿上1/3下至踝上的管型石膏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4周(图3-135)。石膏要妥为塑型,病人可带石膏下地行走。在固定期间和去除固定后,都要积极锻炼股四头肌,以防肌肉萎缩。

  图3-135半月板损伤解除“交锁”后,长腿石膏固定

  2慢性期 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和体征明显,诊断明确者,应及早手术切除损伤的半月板,以防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术后伸膝位加压包扎,次日开始作四头肌静止性收缩练习,2~3天后开始作直腿抬高运动,以防股四头肌萎缩,两周后开始下地行走,一般在术后2~3个月可恢复正常功能。

  3关节镜的应用 关节镜可用于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半月板边缘撕裂可行缝合修复,通常行半月板部分切除,保留未损伤的部分。对早期怀疑半月板损伤者可行急诊关节镜检查,早期处理半月板损伤,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损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二、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两侧有内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收肌结节,止于胫骨内髁内侧,外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髁外侧,止于腓骨头。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内外侧副韧带均紧张,维持关节稳定和控制向侧方异常活动;膝关节屈曲时,内外侧副韧带均松弛,关节不稳定,易受损伤。

  (一)损伤原因及类型

  膝伸直位,膝或腿部外侧受强大暴力打击或重压,使膝过度外展,内侧副韧带可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图3-136,3-137)。相反,膝或腿部内侧受暴力打击或重压,使膝过度内收,外侧副韧带可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在严重创伤时,侧副韧带、十字韧带和半月板可同时损伤(图3-138)。

  图3-136 内侧副韧带部分断裂

  图3-137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与手术修复示意图

  图3-138 (1)内侧副韧带和前十字韧带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破裂

  (2)切除内侧半月板、修复内侧副韧带和前十字韧带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般都有明显外伤史。膝部伤侧局部剧痛、肿胀、有时有瘀斑,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韧带损伤处压痛明显,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常在股骨内上髁或胫骨内髁的下缘处;外侧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在股骨外上髁或腓骨小头处。

  侧压试验(分离试验):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伤肢踝部,另一手掌的大鱼际顶住膝上部的内侧或外侧,强力内收或外展小腿,如内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外展时因牵扯损伤的韧带引起疼痛;如完全断裂,则有异常外展活动度(图3-139)。反之,如外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内收时因牵扯损伤的韧带引起疼痛;如完全断裂,则有异常的内收活动度(图3-140)。

  图3-139 侧压试验:内侧副韧带 完全断裂,有异常外展活动度

  图3-140 侧压试验:外侧副韧带 完全断裂,有异常内收活动度

  X线检查:在局麻下,伸直膝关节,按上述检查方法,强力使膝内收或外展,拍正位X线片,如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则伤侧关节间隙增宽。

  (三)治疗

  1新鲜侧副韧带损伤

  (1)部分断裂 将膝置于150~160°屈曲位,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不包括足踝部),一周后可带石膏下地行走,4~6周后去除固定,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注意锻炼股四头肌。

  (2)完全断裂 应急症手术修复断裂的韧带(图3-137),术后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周。如合并有十字韧带损伤,应先修复十字韧带,然后修复侧副韧带;如合并半月板损伤,应先切除损伤的半月板,然后修损伤的韧带(图3-138)。

  2陈旧性侧副韧带断裂

  应加强股四头肌锻炼,以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如膝关节很不稳定,可用邻近部位肌腱作韧带重建术。近来有报导用炭素纤维作为重建侧副韧带的材料,取得较满意效果。

  三、十字韧带损伤

  膝关节内有前、后十字韧带(又称交叉韧带)(图3-131),前十字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内面;后十字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向前、上、内止于股骨内踝的外面,膝关节不论伸直或屈曲,前后十字韧带均呈紧张状态,前十字韧带可防止胫骨向前移动,后十字韧带可防止胫骨向后移动。

  (一)损伤原因及类型

  暴力使膝关节过伸或过度外展可引起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如屈膝时,外力从前向后加于股骨,或外力从后向前撞击胫骨上端,均可引起前十字韧带断裂。膝关节前脱位常由于过伸引起,必然伤及前十字韧带。如为过度外展引起,可同时发生内侧付韧带断裂,前十字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也较常见。屈膝时,外力从前向后撞击胫骨上端,使胫骨过度向后移位,可引起后十字韧带损伤,甚至发生膝关节后脱位。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膝关节剧烈疼痛,明显肿胀,关节内积血,屈伸活动障碍。

  抽屉试验:屈膝90°,固定股骨,检查者双手握住小腿上端,向前拉或向后推胫骨。如前十字韧带断裂,胫骨有向前异常动度;如后十字韧带断裂,胫骨有向后异常动度(图3-141)。

  图3-141 抽屉试验

  (三)治疗

  1新鲜十字韧带断裂

  十字韧带断裂,或胫骨棘撕脱骨折有明显移位者,应早期手术修复断裂的韧带,或将撕脱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图3-142,3-143),术后用长腿石膏固定4~6周,并应加强股四头肌锻炼。

  图3-142 新鲜前十字韧带断裂缝合法

  图3-143 新鲜后十字韧带断裂缝合法

  如胫骨棘骨折无移位,可在抽出关节内积血后,用长腿石膏伸膝位固定4~6周,以后加强股四头肌锻炼。

  2陈旧性十字韧带断裂

  陈旧性十字韧带断裂,手术效果多不满意,宜加强股四头肌锻炼,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如很不稳定,可考虑用大腿阔筋膜,或用髌韧带的内侧部分,或用附近的肌腱作韧带重建术。近来有报导用炭素纤维作为十字韧带重建材料,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于俯卧位的方法及步骤,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如下,请各位护士资格考生仔细查看。

(1)患者俯卧,头转向一侧或支撑于头架上(后颅窝、颈椎后入路手术);

(2)胸部两侧垫一个大软垫,使胸腹部悬空,保护胸腹部呼吸不受限制 ;

(3)双上肢自然弯曲放于头两侧;

(4)双足、膝部各垫一软垫,使膝部不受压,踝关节自然弯曲下垂防止足背过伸,引起足背神经拉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手术治疗后可即刻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产生近期疗效。病人极易产生大功告成的心理感觉,因此必须让病人明白术后家庭护理的重要性,以避免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病人出院时如须远途乘车返回的,最好取侧卧位,可起到缓冲手术部位受颠簸震荡的外力作用,还能消除因颠簸引起的脊柱横向运动。若条件限制只能坐位返回时,必须用腰围保护,因坐位时,椎间盘内压力最大。佩带腰围可减少其压力。还可增加腰部力量,避免上下车时弯腰动作的影响。出院后做到3个月内不负重、不弯腰,同时应正确使用腰围,即每天间断佩带腰围,睡觉、吃饭时可取下腰带。起床后,工作前适当活动腰部,以增加腰肌的协调和脊柱关节的灵活性。搬东西时,物体要靠近身体,取下蹲屈髋屈膝姿势。平时应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力求练成自身的“肌肉腰围”。恢复后期腰带只用于久坐和弯腰负重时,防止腰背肌萎缩。出院后仍应卧硬板床,3个月内尽可能的多卧床,这样利于术后康复。术后一年内,提举重物时都必须十分小心;避免强烈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还要注意防止便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665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