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第1张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

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中国人历史造假的传统很悠

久,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胡乱写了个《屈原列传》。

王思想家很推崇胡适,但是对他质疑屈原的存在与否,认为意义不大。因为屈

原已经成了一个符号,真假已不重要。我们所要质疑的,是这个符号。

屈原这个符号很重要,已经重要到了要弄出一个端午节、吃粽子来使之具体

化、固定化,以便于推广。屈原、端午、粽子,已经成了三位一体的系列产品。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这款原本以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品还吃出国际争端

来了,韩国朋友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他们的非遗。这可急坏了中国的爱国小青年。

为了强化端午粽子“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2008年开始,中国粽子

的地位一举超过了包子、饺子,专门放1天假,让大家使劲吃,使劲纪念屈原。

为什么屈原那么重要?答案很简单:屈原是个爱国符号。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

人,都被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灌输了这个符号意义。

屈原有资格做 爱国系列产品的主打品牌吗?我认为:可以吃粽子,可以纪念

屈原,但是,请不要称他为“爱国”,他与爱国无关。

以下是王思想家的分析,仅供参考,欢迎探讨。

1,屈原爱的哪个国?

祖国?别扯了,什么叫祖国?少蒙我,说清楚点儿,说清时间、地点、目标。

屈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

演“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角色,楚国属于“亚非拉”。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

的,只是他的楚国。

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

当时的楚国,后来的湖北人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

当时的秦国,如今的陕西人及周边“自古就是我国(秦国)一部分”的那些人,

吃粽子纪念屈原,就有点敌我不分、卖国主义了。

当年的齐、燕、赵、魏、韩这5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跟你

没有关系的一个外国人,瞎纪念什么?

2,抵抗与自杀,哪个是爱国?

敌人来了,自己去投江自杀就是爱国?如果投江自杀是爱国,那上吊、撞墙、

吞金、抹脖子,甚至俯卧撑、躲猫猫……莫非主动结束生命的行为都叫爱国?

或者说老百姓投江自杀不是爱国,有地位的人投江自杀就是爱国?

自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然后去投江就是爱国,一个糊涂的

人投江自杀就不是爱国?

有人说了,屈原一心抵抗秦国的侵略,可惜不被楚怀王重用,所以他本身就是

个爱国主义者,与自杀无关。这个解释稍微上一点档次,但是却无法回避一个实

用主义问题——投江自杀,就被树了爱国牌坊,那么,那些英勇抵抗秦军侵略的将

士呢?如果屈原真的爱国,那你就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

杀”,实在打击我方士气,起到了“楚奸”、“卖楚贼”的作用。

我一向认为,秦朝的建立,是中国走向深渊的开始。秦朝高度集权的暴政,终

结了春秋战国各国分立、人才辈出、思想争鸣的辉煌时代。如果屈原能阻止秦朝

暴政的建立,那他就是当时各国人民及其后裔的救星,应该被我们世世代怀念。

可惜他没有。

3,是忠君,还是爱国?

爱国,先要搞清楚“国”是什么。

从社会学角度,国家可以看做山川土地、森林矿产、人群、政权的集合体。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屈原所在的楚国,肯定不属于人民。人民的国家是政权获得人民授权,如果一

个国家的政权没有得到人民授权,那么,该国就不是人民的国,政权就不是人民

的政权。

这个国家在大多数时候属于整个统治阶级,在任何时候都属于最高统治者——

皇帝或国王之流的。

必然会有爱国小青年跳出来说:“你不应该拿现代思想去衡量一个古代人”,对

此,我的回答是:“那么,你们就别拿一古代糟粕来糊弄我们这些现代人”。

屈原爱他的统治阶级,爱压迫被统治阶级的那个暴力工具,其实最终是爱那个

皇帝,即所谓忠君。那么,屈原为什么要爱皇帝,难道他是同性恋吗?闻一多、

孙次舟等历史学家认为屈原真的是同性恋,与楚怀王相好。我宁愿屈原是为爱情

投江。不过,我认为,无论他是否同性恋,他爱皇帝都是有理由的,这就要看下一个问题

4,是爱既得利益,还是爱国?

屈原是楚国的大夫,用今天的名词说,他这个大夫,可不是医生doctor,而是

部长minister。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并且还是其中的要员。

如果楚怀王的统治能够继续,屈原也不犯什么政治路线错误,也没有贪污行为

(或者说贪污了,但没有被发现),也不出现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也不与统

治阶级的其他成员发生太激烈的冲突,那么,他这个大夫,就可以长期过富裕快

乐的幸福生活,他的子孙,也可以跟着楚怀王的子孙继续这样的生活。

可恨的秦军,让屈原的梦想破灭。如果秦军灭了楚国,那么,作为楚国的一个

部长级官员,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屈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即便投降了作为贰

臣,也远没有现在风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当然要反抗秦军,这很正

常,我很理解。屈部长的行为,表明了既得利益集团对维护原有社会秩序是多么

渴望。但是硬说成爱国,就属于扯淡,因为他是爱自己的金钱地位财富,爱他所

在的统治阶级。

所以,屈原是统治阶级的好榜样。统治阶级的成员,应当在家里供奉“屈部

长”的画像,每天烧香祭拜。

至于被统治阶级,他们整天想的是推翻现在的统治阶级,皇帝轮流坐,明天到

我家(那时尚无民主思想),他们怎么能去热爱“屈部长”这个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

阶级成员呢?

5,投江实质:想当奴才当不了,含泪投江

在一个陕西农民导演的带领下,秦军喉叫着“大风,大风”,逼近楚国首都。屈

部长可能有点军事才能,他提出了自认为很管用、可以抵抗秦军的某些策略,但

是,楚怀王不采纳,并且放逐了屈部长。三年放逐期间,屈部长整天都盼望圣上

能想起自己,可是,直到后来楚怀王被囚死在秦国,也没盼到圣上回心转意。

想想以前,屈部长手下有一群奴才,他本人又是皇帝的奴才。回味着往日纸醉

金迷的奢华生活,屈部长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眼看着这种“做稳了奴才”的时代要过去了,屈部长痛苦、懊恼,想来想去,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某一天,62岁的

他,告别了自己妻妾成群的深宅大院,走过江边那些破旧房屋,身穿锦衣千金

裘,很鄙视地看了看那些蓬头垢面的穷鬼,咕咚一声,跳进了汨罗江。当天是农

历五月初五,黄历上写着:宜跳江,宜爱国。

于是,一个伟大的爱国符号诞生了,一个爱国牌坊成功地树立起来了。

6,统治者为什么要宣传屈原?

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茬都要坚持的。为什么?

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大家学习领会贯彻,让广大老百姓去爱国呀。

皇帝自己号称“奉天承运”,但他们知道自己是骑在人民头上的混蛋,从未得到

人民授权,是不可能让老百姓去拥护的。所以他们想了个花招:先让草民爱国,

然后在“爱国”二字前面加上“忠君”二字。如此以来,忠君就跟爱国混成一团了,甚

至忠君成了爱国的前提。

为了让忠君爱国这一花招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树谁呢?找来找去,瞄准屈原了。首先,此人能写点诗歌什么的,容易引起老百

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第三,屈原是个好奴

才,圣上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奴才。

要树立这么个榜样,不能让老百姓整天干巴巴地唱“学习屈原好榜样,忠于朝廷

忠于党”,还得有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国人总也吃不饱,所以弄得节

日都是吃。这就好办了,皇帝昭曰:再多吃一次,吃粽子,钦此。老百姓最朴

实,听说可以借屈原来编造一个吃的理由,立刻就谢主龙恩,乐呵呵去包粽子了。

这个粽子可不简单,爱国是包装,屈原是商标,忠君是实质,欺骗愚民是目的。

60年,对一个人来说,岁月足以苍老了容颜,对一个国家来说,时代已经跨越了新生。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它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60年的流行语,或浮光掠影,或刻骨铭心,如同人体内的神经,传感着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在各个时期发展的“体征”,成为时代的年轮,镌刻在每个人的肌理里,历久而不磨灭。

五十年代——

新生之际的激动与冲动

50年代对共和国来说,是一个新的开端,“同志”、“统一”、“改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主宰着整个社会,交织着共和国新生之际的激动与冲动。

“同志”: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那个年代,人们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之中,无论彼此相识还是陌生,见面一声“同志”,带着特有的温馨和亲切。即使是爱人,也称为“同志”,青年男女写起情书来,往往以“某某同志”开头,结尾还要表决心:“向某某同志学习,共同进步”。无锡宜兴市收藏家储敖生先生收藏了大量婚书,五十年代恋人之间赠送的照片、礼物、信件,一律以“同志”称呼。在“同志”流行的同时,“先生”、“**”、“太太”、“阁下”、“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流传了数千年的称谓暂时退出历史舞台。这从储敖生的婚书藏品中同样可以看出来,1949年之前,这些称呼还历历在目,建国后就销声匿迹了。

有人说,“同志”可能是中国最流行的流行语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同志”的称呼还经常见到,只是范围大大缩小了,只有在一些很正统的场合,比如说,领导开会讲话,往往喜欢用“同志”作为称呼。网络时代,纸质信已经很少了,偶尔,收到一封信,信封上突然见到一个漂亮的“同志”,带着遥远而郑重的气息。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文化气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为苏州小朋友陈永康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此,这句话进入整个教育系统,并很快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中国几乎每一间教室的黑板上方,都张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今年70岁的姜宁,还记得1950年在老家淮安农村上小学的情景:用土坯堆起来的破败教室,张贴的第一张标语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次,他没有好好听课,老师突然大喊一声“站起来”,拿起教鞭,严厉地指指黑板上方,并让他大声朗读三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即使到现在,走进很多学校的教室,还有红色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这个流行语始于政治,但在流行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普适性,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一些网友的网络签名,用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所谓越“传统”越现代。

六七十年代——

文化革命的粗暴与扭曲

在突出“政治第一,思想挂帅”的文革时期,除了毛主席语录外,一些特殊流行语在民间的传播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当时的流行语大多是口号式,很多被写成大大的黑、红体字,贴得满城都是,有些流行语更是在各种大会小会上,由会场专有的领号人在特定的时候振臂高呼。

一是对领袖表达赞颂、祝福的。如“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反对我反对!”、“把对毛主席的忠诚,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等等,最为迷信的流行语还有:“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可见“文革”时期人们对领袖的虔诚和忠心。

二是显示出强烈的阶级性和斗争性。最流行的是那句著名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此外还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要斗私批修!”“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踢开党委闹革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文攻武卫,针锋相对!”“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翻在地,踩上一脚”等。

在南京从事建筑行业的顾先生,今年40多岁,经历过“文革”末期,回忆少年时代,他说,那时,大一些的孩子,人手一把木头枪,“头头”还有红缨枪,大家聚集在操场上演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声震耳欲聋。如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句流行语,已经变得那么遥远,偶尔有人用起来,那一定是为了调侃和搞笑。

另外,“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如今这些看似平常、简单的口号,在当时每句话都曾在全国掀起一场又一场不息的波澜。

八十年代——

理想主义的激情与憧憬

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中国,开始拨乱反正,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到处充满了激情与憧憬。经济建设成为主旋律,流行文化开始崭露头角,一些流行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五讲四美三热爱”:1981年,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要“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不久之后,又发起“三热爱”活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统称“五讲四美三热爱”,它们逐渐走进中小学教育,自然也就成了流行语。

那个时代的学生,写作文离不开这样的主题:“那天我上学迟到了……因为我扶一个盲人过马路,盲人说:"谢谢你",我敬了个礼说:"不用谢,这是少先队员应该做的"”,这就是典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类小学范文。记者一位朋友当年上小学,在班上当学习委员,记得一次作文,叫“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没想到,全班40个学生,24个写到了这样的情节。

“脱贫致富”:改革之初,“投机倒把”还很流行,随着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提高,“个体户”、“万元户”、“小康”、“迪斯科”、“交谊舞”、“镭射厅”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特色”、“脱贫致富”、“一国两制”、“合资企业”、“包产到户”、“转换机制”、“国优省优部优”、“公关”,这些流行语更充分体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这其中,最流行的可能就是“脱贫致富”了。有趣的是,消失了多年的“先生”、“**”、“女士”、“太太”等词汇逐渐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当年,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中,“脱贫致富”成为绝对的流行语,穷怕的中国人,一心一意想过上好日子,抹平曾经的创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哪个村里出了个万元户,是一种光荣,万元户这个称谓既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也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最直接、最明显的目标。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1987年,歌星费翔在春晚上唱响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也许,那首歌激越的旋律,可以代表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此后的几年当中,这首歌风靡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点起了这样的“一把火”,把属于八十年代的激情和憧憬渲染得淋漓尽致。类似的流行歌曲还有《八十年代的新一代》等,同样是激情澎湃。如今,“一把火”已经显得有些遥远了,多元文化的时代,好像什么东西也无法占据绝对的主流。

九十年代——

大众文化的流行与激荡

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全面兴起,新流行语层出不穷:“爷儿托儿”、“腕儿”、“款儿”、“角儿”、“老板”、“小资”……部分地方流行语借助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升格为全国性流行语,外来新用语也为生活增光添彩,经济、娱乐、生活方面的流行语占据主导地位。

“大哥大”: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哥大”、“抢滩”、“登陆”、“生猛”、“炒作”、“玩家”、“做秀”、“酷毙了”、“帅呆了”、“靓丽”、“人气”、“指数”、“打工仔”……不计其数的流行语涌入人们生活,互联网产生后,其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大大丰富了当代汉语。那个年代,大哥大自然成为身份和富裕的象征。小品里,农民当上了老板,也拿上了大哥大,让村里人投来艳羡的目光。现实中,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很多做起了泥瓦匠,每每有邻居问起,“你家孩子在外面做什么工作?”“在外面拿大哥大呢!”

整体而言,流行语的兴起,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第二职业”、“电脑”、“发烧友”、“因特网”、“伊妹儿”自然就出现了;“下岗”、“上岗”、“希望工程”、“弱势群体”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变迁。

“心太软”:90年代末,一首很普通、甚至于比较俗的流行歌曲《心太软》,带着世纪末的迷茫和伤感,竟然一下子唱遍大江南北。当年,大学校园里,到处可以听到大学生们扯着嗓子,唱起“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你无怨无悔的爱着那个人,我知道你根本没那么坚强……”一首爱情歌曲,其实有别样的滋味。在世纪末的风景中,《心太软》成为那个年代流行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有一点颓废,有一点怀旧,也有一份无奈。这是一个调整期,告别20世纪,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对如今的90后来说,《心太软》这首歌已经太老、太土了,他们热衷的是周杰伦的“咿咿呀呀”,是蔡健雅的小资情调……对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来说,“三天河东,三天河西”已经成为流行最好的生存状态了。

新世纪——

网络时代的开放与多元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生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思想、意识、文化的全面更新,流行语也从一元到多元,从严肃拘谨向轻松诙谐转变。

“网虫”、“粉丝”、“超女”、“经纪人”、“丁克族”……两千年以来,中国人最关注的国家大事是“申奥”与“入世”;最常听见的社会问题是“就业”、“三农”、“征地”、“拆迁”;耳熟能详的政治流行语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过去,人们崇拜的对象是科学家、英雄人物,如今出现超女、“粉丝团”,这就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新世纪,网络流行语大爆发,凸显了大众无与伦比的才智和创造力。一件事,一句话,很容易一两天内窜红网络。

从“很黄很暴力”到“很傻很天真”,极具娱乐精神的网民们总是乐于通过恶搞来表达自己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的见解。网络流行语也因此各领风骚——

继“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受到无数人的疯狂追捧后,“俯卧撑”也迅速蹿红;从山寨手机开始,现在已无所不“山寨”,引申为“以草根对抗权威,以大众对抗精英”;“雷”原是名词,现在被当成动词或形容词,“很雷”、“被雷到”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囧,音同“窘”,原意是光、明亮的意思。这个原来陌生的古字,只因“长得”像张皱着一双愁眉的人脸,竟被网友“篡改”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成为“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宅女”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孩子,在疼爱的目光下成长,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随着“宅女”词汇的出现,“宅男”的概念也被引入;在报道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中,CNN的新闻报道严重歪曲事实,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道歉。随后,网络流行语“做人不能太CNN”也被网友编成RAP风格的歌谣。

现在的流行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横空出世”,乃至于网络上经常要以月为单位,评选当月的流行语,而年度流行语,各大媒体都要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评选,因为实在是太多了,要想评选出“10大流行语”往往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争议不断,媒体之间“掐”起来的例子也不少,是啊,在这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流行语正像发酵一样,从社会的各个角落冒出来,各领风骚三五天,见证着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如今,流行语已经插上了翅膀,网络上看似无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谁能想到,贾君鹏,一个子虚乌有的名字,竟然成为流行语,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转型期社会,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节奏,我们常常眼花缭乱,心思迷离,流行语往往成为一个窗口,承载着我们一点一滴的情感脉动。不知道再过10年,20年,乃至于60年,该以怎样的心情回顾今天曾经的流行?

1c

教材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2b

3d

C项明显错误:A项符合新三民主义的特征,容易误造。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心“时代潮流”,要联系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新三民主义所体现的时代潮流即此。答案为D。

4d

BC209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浪潮,继起的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

农民军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明:宋应昌、李如松,第一次抗日援朝战争的大明统帅和主军将领,在朝鲜大败倭寇。

戚继光,东南沿海打击倭寇,东北边境镇守长城。

于谦,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后力主决战抗击蒙古,北京保卫战的指挥官。

清 1661年至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

康熙要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以全力对付发展势头正盛的准噶尔部的噶尔丹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分别写在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和契柯夫小说中人物的戒指上的两句铭文,看似是一对矛盾,不同视角看世界的不同结论,其实有很深刻的哲理在里边,阐述了生活的真谛,是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

看到这两句话,我脑中涌现出了两段名言,很能说明这两句话的含义。一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另一句是列宁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实学哲学的哥哥在大学毕业给同学题的临别赠言:该忘记的不要记住,该记住的不要忘记,就是我们理解这两句铭文的钥匙。

先说一切都会过去。人生在世几十年,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么这八九里,有生活的种种不顺和磨难,有天灾也有人祸。每年的旱、涝、冰雪、泥石流等自然灾难都会袭击我们,偶而还发生汶川那样的大地震,还有过去十年动乱的种种悲剧;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人际关系的恩恩怨怨,更是司空见惯,考试失利、找工作无果,找对象失恋,事业受挫,生意倒闭、被坑被骗、与同事失和面对这些,我们是仰天长啸、长嘘短叹、耿耿于怀、萎靡不振,还是辩证对待、积极应对、乐观顽强、坚定信念,相信一切灾难都会过去,一切的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只要人在,精神不垮,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时。相信未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记住和寻找那些哪怕是很小很少的愉快经历,忘却烦恼和忧愁,无数事例证明,显然两种心态会导致两种结果。

再说一切都不会过去,这种心态同样是睿智的。是告诉我们绝不能忘怀的、需要我们永远铭记的历史。比如:今年建党90周年,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先锋战士。我们纪念党的生日,是为了巩固党的地位,证明它的伟大与光荣。同样,十年“文革”已过去了46年,但这场浩劫不能轻易过去,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借鉴了它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落后,更是为了警惕后人,防止类似灾难的重演,用鲁迅的话说,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还有南京大屠杀等中华民族的国难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鉴,不蹈履辙,失败是成功之母,学费不要白花。其实我们生命中也有太多的“从来也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刻铭心的事情,它深刻地烙印在我们心灵深处。有的变成了亲切的回忆,有的变成了一笔财富。比如帮助过你的人,特别是雪中送炭的人,深深触动过你心灵的事、人生重大抉择和转折的事都不会随着时间而轻易抹掉记忆的。

想起一则寓言,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3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牢记别人对你的帮助,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这才是做人的本分。

究其实,这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间完成,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谓苍茫人世,短暂人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记取经验教训以外,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许多人喜欢这样一首白话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记住某些事某些人,忘记某些事某些人,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你便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一切都会过去,是忘却,一切都不会过去,是铭记。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都是我们的一种达观的心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723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