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而有些人吃一点就胖?

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而有些人吃一点就胖?,第1张

  原因一

  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最大的生理原因可能是胃肠系统较弱,消化吸收系统无法正常运动,吃进的食物还没消化就被排泄掉,自然胖不起来。如果你属于这种类型,千万不要暗自窃喜,这样的人体质比较弱,免疫力较低,实际上也是处于一种亚健康范畴。建议先调理脾胃,吃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原因二

  不过话说回来,人的体质受父母遗传因素影响确实比较大。瘦人受父母的遗传或从小得到合理的饮食营养,身体能量代谢水平较高,人体消耗的能量也较多。很多实际情况说明:从小运动比较多的人,体内肌肉含量高,基础代谢高,消耗能量也较多。基础代谢率高的人,即使躺在床上不动,身体也会帮他们消耗比较多的热量。运动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调理体质。

  原因三

  当你在找吃不胖的原因时,你的朋友没准正在健身房挥汗跑步;当你还在熬夜时,你的朋友早已进入梦乡了。仔细观察身边体型好的朋友,他们是不是生活比你规律一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活动量很少,所以尽可能的利用空闲时间,让自己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健康,更可以提高活力,保持年轻状态。每天保持适量运动,是健康的不二法则。

  原因四

  有人吃很多蔬菜、水果,但热量并不一定很高,因为这些食物热量含量相对较低;有人吃的很少,你问她吃什么?蛋糕、披萨、冰淇淋……热量自然低不了。饮食结构不同,提供给身体的营养和热量就不同。举例来说,同样重量的蛋糕和馒头,蛋糕的热量是馒头的15倍。另外,烹饪方法也影响着增肥进程。一般来说,同等重量的蔬菜,拿油炒后热量比用水煮高得多,这盘菜的热量会骤增10倍左右。

  注意:

  在这里,想提醒那些自认为怎么吃都不胖的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新陈代谢会逐渐减弱,如果你长期吃进高热量的食物,体内脂肪肯定会增加。这就是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以前多吃不胖,现在注意控制反而胖了的原因。

  瘦人怎么吃都不胖的原因

  瘦人喜欢吃体积大密度小的食物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营养学教授芭芭拉路斯做了关于食物“卡路里密度”,即食物所含卡路里与重量的比值的专门研究。高水分含量的食物——水果、蔬菜、汤、炖品以及煮熟的粗粮——所含热量低并且使人吃得满足。这些食物大多富含纤维素(一只苹果含3克纤维素,一杯熟大麦含6克纤维素),使你吃得饱。不知是否有是意识地,瘦人常遵循这样的战略:一开始就吃大份的汤或者沙拉,这样接下来的正餐就会吃得更少。路斯的研究发现吃正餐时从低卡沙拉(3杯才100卡路里)吃起的人,很可能总体上摄入的热量更少。这样吃法帮助你减少12%的卡路里摄入量,路斯说。她还补充说,含大量水分的食物会让你觉得你已经吃了很多。同时她还发现,在吃饭时喝水,是没有这个功效的。

  瘦人留心食物的份量

  瘦人们总是留心他们要吃什么以防变胖,大多数时候他们只往自己的盘子上放水果、蔬菜或者瘦肉。他们同样使用一些战略,例如只点一样招牌菜,吃有份量控制的冰冻食品,不去家庭式大份量的餐厅,以及使用比普通尺寸小的盘子。国际体重控制登记 (NWCR)是一项对5000多人进行的研究,研究他们长期减肥后的如何保持他们的体重。研究发现成功的体重保持者倾向于每天吃5小餐而不是3大餐,这样比较容易控制份量。

  瘦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注册营养师安妮,《享“瘦”一生》的作者,在肥胖诊所里工作了5年。“我经常见过那些不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女性,”她说,“她们生活的全部就是给予,给予,再给予——尽管这并不是一个错误,但是有时候你需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瘦的女性的生活优先次序是吃得恰当,经常运动,以及减压,这些都是保持苗条的妙方。更适当地讲,是关于如何照顾好你自己。当人们燃起生活激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控制体的秘密已经在他们心中,而不是一些流行的神奇减肥食谱,弗来彻说。

  瘦人运动多站立多

  瘦人每天站立超过2个半小时,一年可减重15公斤。每天可在身上带一个步程计,看看自己的步行数字距离提倡的每天一万步差多少。每天还应加上30分钟伸展运动,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乘电梯爬楼梯,如果精力允许的话还可擦擦地板。计算一下这些运动燃烧了多少热量。

  瘦人睡得多

  瘦人每周平均比超重人群多睡2个多小时,也就是每天多睡17分钟而已,比起每天一大堆时间表来,把多睡17分钟加入其中也并非什么难事。工作之余找点时间打个盹,对成年人而言已经达到多睡的目的了。

  瘦人懂得照顾自己

  瘦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瘦女性的生活优先次序是吃得恰当,常运动及减压,更懂得照顾自己。

  瘦人的父母也很瘦

  肥胖一方面是基因作用,剩下的都是环境作用。”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负责人,NWCR的创办人詹姆斯O希尔博士说。如果你坚持运动,健康饮食,多吃未加工食物,一直坚持这些习惯,你保持苗条身段的机会大大增加了。霍莉约翰逊今年45岁,是一个8岁小孩的妈妈。她形容她爸爸像“一支竹竿”,她妈妈的体重“和她跟爸爸结婚的时候相差不过3磅”。尽管她的基因似乎对她控制体重很有帮助,但她把维持健康体重的原因归功于健康的饮食。“我们一家经常一起吃早餐和晚饭,”她说,“我吃住家菜长大,而现在我们的家人每晚都一起吃饭。健康的饮食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瘦人不会不吃饭

  苗条的人不会当他们的肚子开始叫时就放下手头上所有事情去吃东西,但他们也不会让自己饿得太久。“我接触过15000个病人,不吃东西最容易导致人失去对自己的控制。”心理学家史蒂芬说。为什么呢?过于饥饿导致过度贪吃,使失去你对暴饮暴食的控制力。40岁的剧作家艾利斯奥尼尔对这个现象非常熟悉。“不吃饭对我来说很致命,因为我变得非常饿,而我再也无法忍受。”她说,“然后我会开始吃任何东西,而且暴食。有时候我还把饥饿当成允许自己吃一些不健康食物的借口,比如比萨或者炸薯条。”

“内卷”这个词是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现在通俗的说就是社会内部激烈的竞争。

具体情况表现在:孩子教育问题压力越来越大,每个父母都很焦虑,几乎从小学开始就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不报别人就会觉得你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高中面临万人高考,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录取名额却有限,产生“狼多肉少”的现象,研究生每年的报考人数更是一年比一年多。

工作上一个人加班受到老板青睐,于是周围人为了防止落后,也开始加班,最后996的模式随处可见,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每天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加班、熬夜,但工资却不见长。

就像去看一场演唱会,有的人看不见,站起来,后面人看不见后,也选择站起来,这样循环下来导致的结果就是,除了第一排的人,其余的人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观感效果。

《奇葩说》中北大辩手刘纯懿针对这一现象疑惑的说:“既然我们这个市场可以孕育出这么多元的文化,那为什么还会有内卷这个概念,为什么大家都挤到同一条赛道上”?

而我们今天在反省内卷化这个问题,其实是机会来了结果。

因为市场本身就是孕育出多元化的一个最重要温床。

面对内卷化,那我们该如何在内卷中生存,从而实现人生的跃迁。

① 首先不要自怨自艾,先学会接受这个现状,适应当下的环境。

② 其次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说:“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就是说我们要以终为始的重新探索自我 。

③ 然后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去实践,要走出黑暗森林,你就必须去试错,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听听周遭的声音,试着找到突破点,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出黑暗森林。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向和节奏。

④ 最后去寻求第二个发展曲线。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告诉我们:应对不确定性,各种风险性,学会从中获益。

比如说“杠铃策略”,做多手准备,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在杠铃的两头都有储备,避免满盘皆输的局面。

可以想想自己做什么事会有成就感,或者通过朋友了解自己的优势,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第二个发展曲线。

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把内卷当成一个机会,一个给你带来进步的挑战。

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都要努力从中获益。

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竞争中逐步实现自我跃迁。

~~晚安(`˘ω˘)~~

1、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3、刘翔在刚从二线队到一线队的时候就是队里最差的一个,举杠铃只能举一个杠铃杠,孙教练对他说:“这些都是基础训练,你必须完成!”于是他只能咬着牙,一次次地坚持,终于从举空杠到可以加5公斤的杠铃片,再到10公斤、20公斤,最终达到50公斤。

4、郎朗三岁时开始学习乐理、指法等基本功,上学后,每天早晨6点准时练琴一小时,中午再练一小时,放学后还要练一小时,这样的勤奋练习持续了很多年,最终使郎朗化茧成蝶,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5、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

有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

辽宁队的新外援史蒂芬森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队中大中锋韩德君负重练习腿部力量的的视频,韩德君的手伤势并未完全康复,视频中韩德君躺在器械上,双手抱臂,双腿负重正在努力锻炼腿部力量,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韩德君负重相当大了,围观的史蒂芬森惊呼:“真是个怪物。”

关于韩德君的杠铃有多重,网友众说纷纭,不管具体是多少公斤,但是能让NBA级别球员史蒂芬森称为怪物,想必不会太轻。太恐怖了,虽然人双腿的力量要远远高于双臂,但这样的负重也是非常变态的。视频中可以看到,韩德君训练结束停止时,需要左右两个人推着杠铃,才能把杠铃放下来。

真够努力的,30岁的大韩无论在场上还是场下都堪称楷模,彬彬有礼,训练刻苦。韩德君的手掌是在上赛季常规赛末期与广厦队的比赛中骨折的,上赛季他缺席了剩余的常规赛和全部的季后赛,而辽宁队也在半决赛中输给了新疆队。韩德君一直在恢复之中,此前非凡12的比赛,韩德君也没有出场,而球队的新外援史蒂芬森在非凡12的比赛中表现帮助球队赢得了冠军,并且获得了MVP,韩德君是辽宁队的内线主力,他在未来的比赛中少不了与史蒂芬森配合。从现在看两人的关系似乎非常融洽,这是一件好事。

史蒂芬森晒韩德君训练的视频,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周琦又躺枪了,网友纷纷留言讽刺周琦,直言二者训练用的杠铃实在是差距太大了。

从视频上看差距确实不是一般的大,周期拿的更像是一个迷你杠铃,看了韩德君的负重练习,也难怪网友吐槽周琦的杠铃太轻了。客观的说,打篮球天赋很重要,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进步的,比如说,力量和体能。姚明刚进NBA的时候,也非常瘦,力量吃亏,但是通过几年的练习,姚明的力量在NBA也是排名前几位的。

国奥运英雄:威尔玛·鲁道夫

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因为肺炎和腥红热,引发高烧造成小儿麻痹,使得她的左腿萎缩无法走路,必须靠着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行走。11岁之前,她不能走路,穿上铁鞋才能勉强跟着别人走路。11岁那一年,她第一次把铁鞋脱掉,打赤脚跟着她的哥哥们打篮球玩耍。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铁鞋。

脱掉铁鞋之后,她的运动天分逐渐发展开来,才4年的时间,在16岁那一年,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在个人项目200米未能进入决赛,但是她是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成员,为美国队夺得了铜牌。她获得田纳西州州立大学运动奖学金,进入大学就读并且再度受训,顺利入选美国罗马奥运会代表队,共获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3项比赛金牌,都是以极大差距领先对手。因为她的跑步姿态轻盈美妙,步伐协调,被意大利人誉为“黑羚羊”。1962年她退出田径比赛,开始教师生涯和教练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用于培养年轻运动员。1994年11月12日,这位“黑羚羊”因脑癌病逝,享年54岁。1983年,她入选美国奥运名人堂,1993年被授予美国体育奖。

2004年7月14日,美国邮政为她发行一枚纪念邮票。这枚邮票面值为0.23美元,一版20枚,发行量为1亿枚,这是美国邮政的《杰出美国人物》系列邮票2004年版邮票,也是这个系列的第5枚邮票。

史蒂芬霍金当代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我找了很长时间,只能找到繁体字的,不过基本上也看得懂的。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811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