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样练力量的

古代人怎样练力量的,第1张

力量,是健身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古人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力量的重要性,所以形容一个人厉害与不厉害,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轻功高强、刀法严密,而是力量怎么样,比如“力大无穷”、“力能扛鼎”、“手无缚鸡之力”等等,都是说的力量。

可是,古人没有现在健身房啊,没事儿弄个卧推腿举飞鸟啥的,那时没那条件啊。俺们今天就来看看古人练力量的主要工具都是些什么吧。

古代练力之“王”——石锁 石锁在中国古代,绝对是练力量的首选法宝,石锁也是练整劲的最好的器材。(按:可能有些没接触过传统武术的道友,不知道什么是整劲。其实整劲就是靠全身力量走的劲,一个石锁,就可以练到全身的力量,这比起现代的那些先进的器材,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的,只不过现在没多少人练石锁了。) 石锁功也是中国武林中十大硬功之一,一般从二十斤开始练,练好了三十斤、四十斤、五十斤、六十斤……逐步递增。能玩六十斤的石锁的人,力量就非常可观了。

古代练力之"霸"——石担 如果说石锁是练力之王,那石担就一定是练力之霸。石担就是一个杆子上,两头各穿一个石饼,形状与今天的杠铃是一样的,只不过今天的杠铃两头穿的是铁饼罢了。 中国古人练石担可没有现代人练杠铃这么老实,现代人拿着杠铃无非是举一举、蹲一蹲、推一推、弯一弯,古人可不这样玩儿。古人是除了举以外,还拿着这玩意儿象舞枪舞棍那样舞得风车似的转,这也是练整劲的最好的方法。毕竟古人不讲肌肉好看,讲的是练好了能上阵杀敌!

在劳动中练力——石磨 石磨本是劳作工具之一,不过放在古代武人那儿,就可以用来练功了。我们知道,磨有大小,小磨可以练手劲,大磨(驴拉的磨)可以练整劲。 其实这主意挺好的,您想想,练半天下来,力量也练好了,肌肉也发达了,还能有粥吃,何乐而不为啊?呵呵 考试科目之——春秋大刀 明清武举科考,舞大刀是必考项目。这里考的不是刀法如何花哨好看,主要看的是力量,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 所以,习武之人平时练力量,大刀是非练不可嘀。 考试科目之—— 拉硬弓 与舞大刀一样,拉硬弓也是武考的必考项目。与骑射时的拉弓放箭不一样,这里考的也是力量,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 因此,练拉弓,也是习武者的日常必练基本功。

  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关注锻炼,许多名人也正在引导这个趋势,然而在古代也有许多健康爱好者让我们看看一些记载宋朝(公元960-

1279年)人的锻炼故事。

  古代诗人陆游:长啸

  作为一个有记载的作品多产的诗人,出生在宋朝的陆游一生写了20000多首诗。陆游可以写这么多诗的原因是他很有天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活得相当长。根据历史记载,他活到了85岁,是宋朝活得时间最长的诗人。

  然而陆游小时候很容易被疾病感染,身体很虚弱。当他少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他的病如此严重以至于他必须提前停止做考卷。那么陆游是如何在这样虚弱的体格下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的

  中年时期陆游作为军师加入了军队,然后开始锻炼身体,学习武术。在锻炼了两年之后,陆游已经能够用弓箭射击一只飞翔的老鹰,他甚至能杀死一只老虎。

  在晚年期间,陆游开始一种叫长啸或者喊叫长长一声的健身运动。长啸在古代相当流行,它不是咆哮或尖叫,而是一种优美的,严肃的,有技巧的健康方法。当古代人长啸时,他们舒展了身体,并有节奏的深呼吸。

  长啸能够帮助增加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力,放松身体,使人保持好心情。对于陆游来说,长啸帮助他远离疾病和药物。当被问到长寿的秘诀时,陆游说:“在读了这么多医药书,吃了这多多药物后,我发现长啸对于我来说是最有效的方式。“

  苏东坡:长跑,五每天千米

  伟大的宋朝诗人苏东坡(苏轼)更喜欢长跑,他认为只有通过规律性地活动身体才能拥有健壮身体并且快速适应季节变化。

  在他给朋友程政符的一封信中,苏东坡谈论了他每天跑五千米的锻炼习惯。当他呼吸困难时他会慢速,当呼吸均匀是他会加速。苏东坡会跑步跑到他热的流汗,血液循环,四肢舒展。

  我们可以看到当苏东坡跑步时,他重视代表“能量”或“生命本质”的“气”苏东坡很喜欢气功。

-一种深呼吸系统他在早上跑步,在晚上坐着沉思,在他身体中的气流动。在他给朋友张安道的信中,苏东坡说在沉思几乎20天后,他感觉他的身体越上越强壮,还可以不休息的从一楼到五楼他相信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他可以长生不老。

  呼延赞:冷水澡

  。古代学者如此喜欢锻炼,军事家也不例外在北宋有两个直系大家族,其中之一就是呼家。根据历史记载,来自直系呼延赞在下雪的冬天让孩子们站在雪地里通过往身上到冷水训练他们。

  初唐时期在11月有个叫“泼冷水”的节日,一群几乎裸着的健壮男人在大街上又唱又跳同时人群向他们泼冷水。这个向老天爷供奉的节日被认为对身体塑造有帮助。

  在宋朝期间,呼延赞通过移除唱歌跳舞部分,保留泼冷水部分恢复了这个传统,作为一种锻炼人们身体的方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曾创造了许多民族体育活动。

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石器时代,它是人们同野兽搏斗的技击术。战国时代,武术又有了娱乐活动和军事技术双重性,并广泛地传入了民间。随着历史的演进,现在武术已成为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运动手段。现在的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徐疾、刚柔虚实矛盾的相应变化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一种体育运动。

气功:气功是我国古代人民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养生方法。它源起于远古时期,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按摩等基本运动。五禽戏、八段锦皆属气功一类。

摔跤:我国的摔跤起源甚古,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古代摔跤称为“角抵”、“角觚”、“角力”、“相扑”、“争交”等等,各朝不同。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角抵是军事训练项目。秦汉之后,演变成娱乐性的体育活动。魏晋南北朝时,中原角抵接受少数民族摔跤的某些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摔跤形式——相扑。隋唐以来,摔跤活动开展更为广泛,定期举行比赛。隋朝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唐朝除了元宵节外,还增加了一场秋季比赛,放在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举行。宋代摔跤称“争交”,优胜者可得奖品甚至官位。宋代“争交”比赛还有女选手上场,有的还获得奖品,可知当时“争交”活动非常兴盛。

放风筝:最早称“木鸢”。传说是鲁班受鹰鹞在空中盘旋的启迪所发明的。墨翟也曾斫木为鹞放飞蓝天。汉初,韩信剖篾扎成架子,用纸糊成鹞,以线牵引,乘风放飞入空,始称“纸鸢”。五代时,李邺在纸鸢上装竹笛,置丝鞭,飞入空中后,经风一吹,“声如筝鸣”,因此得名“风筝”。唐代贵族王孙用贵重的绫作风筝,于清明节夜以继日放风筝取乐。北宋后,风筝开始在民间流传,明清时候,放风筝已成为民间的普遍活动。后来,风筝又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在,我国每年4月1日至5日还在山东潍坊举行风筝节,进行风筝比赛呢!

踢毽:踢毽子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汉砖的壁画上就已绘有踢毽者的形象。大约南宋时,踢毽已普遍流行。到了明代,已形成非常考究的踢毽技法,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等各式踢法。到了清朝,皇帝还曾把踢毽子列入八旗军的军操之一。

跳绳:古称“跳白索”。在我国民间流传已有几千年历史。南北朝时很盛行。每逢农历正月十六,黄河流域的农村中都要举行儿童跳绳比赛。明末清初时,跳绳有了进一步发展,北京一带有元宵节跳绳的风俗。明代《帝京景物略》有明确记载:“正月十五日,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秋千:相传是古代山戎(北戎)族的一种游戏活动。公元前663年齐桓公讨伐山戎时,将这种活动传入中原。到了唐代,皇族及不少官宦人家的妇女爱好这一活动,大约是妇女们荡秋千时裙带飞舞,飘然若仙,秋千又被称为“半仙之戏”。北宋时,不仅妇女爱好荡秋千,民间艺人还将它列为杂技表演项目。以后,秋千一直在民间流传。

拔河:始于2400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水军使用一种名为“钩拒”的兵器来钩拉战败欲逃的敌船。军士们用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得,而战败的船则拼命摆脱,双方形成一种力量的抗衡。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到了唐代,拔河活动已广泛开展。现在,拔河仍是一项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

此外,还有蹴鞠(足球)、举重、踏青、射柳、水秋千以及围棋、象棋等智力竞赛项目。

中国古代体育,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运动形式、独具东方文明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文化特质,正在对今天的人们产生独特且深远的影响。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体育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并没有词意同今的“体育”一词,它是由日本引入的,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运动中,蕴含体育之意的实践活动却早已有之。中国古代体育,是随着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而逐渐传承、丰富起来的,并在历史的进程中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身体运动体系。根据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演进及其本身的特点与活动方式,可以分为如下五大体系:

第一类,由生产实践与军事训练及战斗技能转化而来的体育活动内容。其形式如射箭、射弩、跑步、跳跃和投掷,由人类最初自身防卫手段发展而来的角力、角抵、相扑与摔跤,展现身体技能的练力与举重,驾驭车马技能的御术与马术,水域地区的弄潮、游泳、跳水、潜水,以及流行于北方寒冷地域的滑冰、拖冰床和滑雪等。

第二类,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术与养生体育。前者如传统的武术器械、徒手技击术以及徒手与器械结合的器械对练;后者包括了由古老医疗保健活动发展起来的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和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

第三类,具有娱乐竞技特色的球类运动。诸如蹴鞠、击鞠、步打球、捶丸、踏球、十五柱球及其他球类活动。

第四类,从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及,具有益智特点的棋牌博弈类活动。如以围棋、象棋、广象戏、三人象棋、三友棋为代表的盘上棋戏,以六博、樗蒲、双陆、打马、象戏、弹棋为代表的骰戏,以叶子戏、酒牌、马吊、宣和牌、麻将为代表的纸牌戏,以摊钱、关扑、敲诗、骰宝、压宝、花会、闱姓为代表的猜射戏。

第五类,具有地域、民俗时令和休闲特点的民俗民间体育。如龙舟竞渡、舞龙、舞狮、荡秋千、打陀螺、拔河、跑旱船、登高、踏青、放风筝、抖空竹、跳百索、垂钓、捉迷藏等民族特色浓郁的活动形式。

上述五大体系基本展现了古代体育活动形式的概貌。根据近年来我们对相关文献并结合文物考古资料的分析,在古代不同时期流行的体育活动形式达到了200余项。古代体育发展、演进与最终体系化的历程,始终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军事、舞蹈、杂技、教育甚至宗教等文化形态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使得古代体育在发展与演进过程中,既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也同时为不同的体育运动形式嵌入了德、艺相兼的东方传统文化烙印。

古代体育积淀了独特的东方体育精神

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是古代中华民族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一种客观活动。其所蕴含的竞技、娱乐、科学和教育价值,亦同时积淀出了具有独特东方人文特点的体育精神。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发轫于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庄子·外篇·山木》的“人与天一也”的理念。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体育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如由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化而来的跑、跳、投等早期体育活动,其动机和活动的范围,均显示出对自然的顺应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再如蹴鞠、捶丸、礼射、保健养生、武术等体育活动,在表现形式和竞赛规则等方面,均将“天人合一”视为人类通过体育活动而获得健康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石。正因如此,古代体育追求的并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与挑战,而是两者的协调与顺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身体和精神于同一过程中得到颐养。这也是以中国古代体育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追求的独特价值准则与理想境界。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中国古代体育作为古人一类实用主义意义上“利用安身”的身体活动,亦处处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古代体育的庞大运动体系中,以武术、保健养生乃至形式多样的球类活动为代表的运动形式,无论是它们的活动特点还是规则要求,均体现着古人一往无前地对自己命运不屈不懈的抗争,这实际上是古人对“生生不息”之天赋禀性生命追求的展现。从《吕氏春秋·尽数》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生命在于运动”理念的提出,到千年之后中国体育大师颜元“养身莫善于习动”、日动而日强的“日益精壮”(《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的主张,均将“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融进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之中。

身心兼修的生命整体优化观。身心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模式,最突出地体现在中国古代体育动与静、神与形、劳与逸这三对基本矛盾的统一中。正是这种既科学又实用的生命整体优化观,构成了古代体育健身功能的理论精华。如保健养生术就注重强调人的机体内运动与外运动的高度统一,而这种通过整个身体运动使自我意识得以调控,进而使动作达到松静自然、身随气动、气由意领、动静结合、浑然化一的运动方式,就是身心并育这一生命整体优化模式的展现。古代体育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养生功法,虽然各自的功能和锻炼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终极目标皆是通过身心并育的整体优化功能,使人体动作能力和身心健康达到俱佳水平。

循规守礼的传统道德规范。德育为先,德礼并重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大特点。如商周时期盛行的射礼,就被孔子解释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将射礼这一重要的集体性体育活动提升为一种外在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使循规守礼的体育形式转化为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并成为融入道德传统的标志。再如以“君子之争”模式框定的御术(驾车)、龙舟竞渡、捶丸等项目,在其竞争过程中也被打上礼仪规范的烙印。其实,如果透过其表面而寻其内涵,这类古代体育中循规守礼的传统道德模式,亦不失为古代体坛上最佳的“维稳”工具,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体育实现了持久的等级和谐状态。

古代体育体现了东方智慧的文化特质

由于中国古代体育植根、发端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传统思维模式,理所当然地对古代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智慧的体育文化特质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之中。

弱化竞争性的人格培养模式。中华传统文化中原始朴素的和谐理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决定了古代多数体育形式在竞技中对抗与刺激色彩的弱化。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催生了古代运动活动在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的身体机能调节过程中,通过无形精神的升华,最终达到利于人格培养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代体育求竞求动的生命张力。如古代体育中射箭、龙舟竞渡、舞龙舞狮、弈棋等众多运动形式所强调的个人身体锻炼与心理素质、精神升华与自然和谐关系等,都是传统文化影响下人格培养模式的显现,而这一模式就是在多数体育形式弱化竞争性的前提下形成的。

凸显教育与社会功能的运动形式。作为典型农业文明特征的中华传统伦理教育观念,始终贯穿于古代体育的发展之中。汉魏以来,诸多运动形式的内在个性深受传统学风、士风影响,不同程度地凸显出寓艺于教的特色。如射礼、赛车等活动,西周时期被纳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体系之中,并形成了一整套体育教育规仪。再如武术活动中所蕴含的宽厚、容忍、人道、谦虚、忠诚等理念,本身就与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相通相融。在明人汇编的辑录中国古代蹴鞠历史与运动规则的《蹴鞠谱》一书中,还专门指出参与蹴鞠活动者“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等。这类体育运动理念的展现与相关规仪的要求,凸显了古代体育所具有的教育与社会功能的示范意义。

“与众乐乐”的推广效果。中国古代体育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文化特色——与文娱活动融为一体。宋元以后,多数体育活动形式开始冲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趋势,如水嬉、蹴鞠、马球、摔跤以及其他民俗游乐项目,其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特色愈来愈明显。在宋代瓦舍一类市民综合性娱乐场所中,不但出现了民间自发组织的业余运动团体,而且娱乐式竞赛形式也更为多样化。这种体育项目的广泛普及及其平民化的推广模式,体现出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众乐乐”的文化特质。

体美合一的艺术展现。中国古代体育所蕴含的身心一体思想,使其体美合一的特点表现得殊为突出。对于古人来说,其所理解的“体育”既是一种身体之“强体”活动,又不失为一种地地道道的身体的“健美”之举。中国古人所主张的灵与肉、神与形、理性与感性、能动与受动、人为与自然有机的统一“美”,成为了古代体育的重要文化特质。如包含在儒家文化“六艺”教育中的体育形式“射”“御”,之所以与“艺”联系在一起,就是古人心目中体育亦即“习艺”理念的体现,反映出体育活动已经超越了人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一种“美的追求”“美的活动”的文化展现,当然这种“美”是人体通过运动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是古代体育运动体美合一的艺术再现。

当代,随着人类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由中国古代体育演进而来的中国传统体育,其强调个人身心同步发展,着眼于直接深入人心理意识和内部生理功能的运行模式,将会为当代人类体育提供一种新的以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为目的的运动模式,并与世界现代竞技体育一起,共同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对于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在十几二十几岁的年纪的时候,很多人最希望的就是可以吃饱穿好。可是只不过过去了短短的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自生活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的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吃好、喝好、玩好,住好,如何生活得更健康也成了现代的一种非常时尚的生活方式。

虽然养生这个观念自古以来就有,但是相对于过去养生只可能在于大户人家之中,现代的我们养生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观念,无论男女老少。这种养生并不仅仅是吃的健康,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健康。生理健康,意味着身体素质良好,不容易生病;同时还意味着良好的身材,保养得当的皮肤;心理健康,则是指经过适当的锻炼和调节之后,心理达到一个非常愉悦,放松的状态。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对身体素质方面更高层次的要求。于是为了顺应人们的这种生活理念,健身房、瑜伽等等锻炼身体的方式油然而生。

蹴鞠

无论是健身房里令人眼眼花缭乱的健身器材;还是健身房里昂贵的私教课程;或者是五花八门的瑜伽姿势;又或者是我国流行了千年的太极、气功等等,都成为了人们达到健身目的的手段。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养生这个观念是自古就有的,只不过过去的人们由于技术手段欠缺,再加上大多数的穷苦百姓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生存上面,所以养生对于这些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种非常奢侈的活动。既然要养生,自然就离不开健身,那么古人们是否也会健身呢?他们又是如何健身的呢?

健身其实自原始时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只是没有明确的概念

其实早在原始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了健身,只不过那个时候文明还未出现,也并没有关于健身,养生的这些概念。原始时期,刀耕火种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只能通过狩猎、摘取野生植物的方式来生存。但是他们所面临的敌人可不只有动物,他们还要躲避自然灾害;也要与别的部落争夺地盘、资源。那么强壮的身体就成了他们的资本,而强壮的体魄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后期锻炼的

狩猎

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简单而淳朴,所以他们健身的方式就更加简单淳朴。上山砍柴、狩猎、种地,以及其他的一些体力劳动,这些都是他们的健身方式。既达到了锻炼的效果,同时也把活儿给干了,一举多得。当然,部落之间也会爆发战争,所以他们也会演练,这也算是健身的一种。在演练的时候他们也会使用到工具,比如说石头、棍棒、还有当时特有的不太先进的弓箭,这些物品假如放到现在对应的就是我们的某些健身器材。就拿砍柴来说吧,千万不要小看了这项活动,这项活动既锻炼了腰部,又能够锻炼到手臂肌肉,而且效果显著。长期从事这项活动的人,第一力气会很大,第二手臂上的肌肉一定会很发达。

除了这些以外,在原始时期,便已经出现了气功。《黄帝内经》中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虽然这不是黄帝本人所作的,但是据考证,黄帝活了118岁。那个时期的人类平均寿命在三十到四十岁。以那个时期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水平来看,假如没有气功来健身的话,黄帝是怎么活到这么大年纪的?因此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除了日常的体力劳动之外,那些有身份的贵族皇帝,还会修炼气功来强壮体魄。

剑舞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是进步带来的是较为先进完整的健身方式

当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也得到了一个飞速的进步。最重要的是,生产者发生了变化:封建社会以前,君王同样也要劳作;但是在春秋战国社会交替之际,奴隶主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主,便不用再劳动了,他们所有的劳动全部由贫苦百姓来承担,而他们只需要剥削百姓就可以了。即便是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我国开始彻底的进入封建大一统时期,这种情况亦是如此。说白了,一个国家的君王实际上就是最大的"奴隶主、地主"。所有普通的百姓是不需要健身的,因为他们需要日以继夜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以及他们上层的"奴隶主、地主们"。而这些长期不劳作的奴隶主、地主们,便要想别的方法来追求健康长寿了。

1、君子六艺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这当中就包含了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不过这六艺被贵族所垄断,不过它的产生原本也是为贵族培养精英子弟的。

可以看出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他们还要学习相对应的武艺来强身健体:射箭和驾车。这两种活动实际上是自周朝产生的军事作战技能,是所有的贵族子弟必须要掌握的两种。并且周朝每年还会定期举行狩猎活动,几乎所有的贵族子弟都要参加。不过这并不代表其他的四种都没有健身的效果,比如礼乐。要知道礼乐是有一套固定的规范的仪式的,想要学会就要一遍一遍地练习,为了保证不出错,所以要练习很多遍,并且还得经常练习。虽然不是什么特别重的体力活,但是这样锻炼下来效果就相当于每天做几遍广播体操。

五禽戏

其实这个时候在宫廷内部已经出现了一种"武舞",虽然这种舞蹈是用来娱乐的,但是却意外的起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武术开始诞生了。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各个实力不同的诸侯国,国家之间经常爆发战争,士兵没有强健的体魄的话要如何上战场杀敌呢?

2、各种体育活动

其实自周朝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很多体育活动:战国时代 射箭、角抵(就是所谓相扑)、剑术、击壤、泅渡(也就是游泳)。

过这个时期所有的体育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战争而产生的,这些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加灵活、有力,在战场上更容易活下来。而道家出现之后,易经五行则成为了这些活动成为健身活动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道家利用这一套理论,告诉人们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人追求长生。

有了这样的理论支撑,再加上当时战争频繁,士兵的确需要强健体魄,才能够让自己在战场上生活下来,所以这个时期中国的武术发展到了一个近乎巅峰的时代,也因此诞生了无数的沙场战将。而所谓气功,其实更像是一种引导术。不过这些项目在当时仅限于贵族,所以后来便产生了很多平民百姓也可以参与的健身活动。

举重

3、举重

是的,不要以为举重活动只有现代才有,早在千年之前就产生了这项活动。这是中国传统武艺练习气力的必修课程,不过和现代的举重活动又有很大的区别。使用的器具有石锁、石担等等,而且不是单纯地拉举,是要玩儿出花样玩出技巧的。还有拉滑车,拽地秤,举铁链,抖大绳等等,这些方式和现代的某些格斗中的训练技巧以及健身方式有相通的地方。

4、五禽戏

说到五禽戏,大家肯定不陌生,这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健身方式。通过对虎、鹿、熊、猿、鸟这五种动物的长期观察,他总结出了一套五禽戏,其实就是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他有一位徒弟就是靠这套五禽戏,一直活到90多岁,身体强壮不聋不花。

投壶

5、蹴鞠以及其他的球类运动

蹴鞠是我国一项历史非常悠久,也非常受欢迎的健身活动。这项活动始于战国时期,最初被发明出来仍然是为了战争,即使是到了汉朝的时候,也仍然是练兵之法。像高俅就是因为蹴鞠踢得好才被皇帝看中的。由蹴鞠衍生而来的还有一种击鞠,也就是马球,这个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男女皆宜。还有一种和现代高尔夫非常相似的活动叫做捶丸;以及和保龄球很相似的木射游戏。

6、跑步

说起跑步,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夸父追日,虽然这个是神话故事,但是这种健身方式的确在古代非常实用。苏东坡曾这样说:"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不仅仅是健身方式,同样也是古代军事训练的重要方式当中的一种。

搬砖

所以即使是现代,在我们的军事训练当中,仍然会有越野跑负重跑这样的训练方式;而对于我们普通人健身来讲,跑步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跑步的过程当中,锻炼的是全身的肌肉。除了跑步以外,还有步行。北宋张方平就非常喜欢晨练,每天早上都要步行五里,一直活到了八十五岁。"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356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