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和蹲马步哪个锻炼效率高?

跑步和蹲马步哪个锻炼效率高?,第1张

马步效果好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的说法。马步桩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因姿势有如骑马一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因而得名。马步蹲得好,可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而且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还能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马步是练武前的基本功之一,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指空学那些拳谱套路上的招式,而没有实际进行全身肌肉的重力与耐力训练,最终将会沦为花拳绣腿。马步是大多数中国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基本的桩功训练,包括形意拳等极少的拳种也有桩功,如三体式,只是内家拳的桩功与外家拳的桩功与外家拳有一些外形上的区别,并且以马步为基础。通过练习马步主要是为了调节“精、气、神”,完成对气血的调节、精神的修养的训练,锻炼对意念和意识的控制。在蹲马步的时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静气,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肌肉缩进,腿步肌肉紧张,以图达到全身性的综合训练。这种桩功,由于是长时间的静功,所以对于人体全身各器官是很好的锻炼,通过这样的锻炼能够有效的提升在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反应能力。武术的许多门派中,常把马步桩作为最基本的桩功之一进行训练。它一直都被武林前人视为一种不可不练的、对内功的增长和提高搏击能力极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常以步法的形式出现在许多套路中。作为一种桩法和步法,它为什么会受到特别的重视,它在武功训练中又是如何产生那种特有的效应,练习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大致有哪些呢[编辑本段]马步桩能满足武功的特殊要求武术作为一种制服对手或与敌手殊死搏斗的技法,对人体机能有着不同于一般竞技项目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精神意识,二是人体的特殊体能。内在的精神意识主要是指在搏击时人体通过练功得到的那种自然的、快速的反应与应变能力,以及对对手那种特有的精神震慑力和令对手不战已输掉三分的气质。人体的特殊体能要求主要是蹿、蹦、跳的灵活性,手、足、膝、身等各部位打击敌手的发力力度,头、胸、腹、喉、裆等部位的抗打击能力等。要满足这种特殊的要求,就要有特殊的训练方法。也就是武术界所说的“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在这一点上,马步桩则是一种基本能够满足武功这种特殊要求的、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编辑本段]马步桩能满足武功特殊要求的机理练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当为代表的内家拳,还是以少林为代表的外家拳,在练功时都需要内外兼修,二者缺一不可。从炼内的角度讲,气血的调节、精气神的修炼、意念意识的培养,都要通过桩功来完成。从练外来讲,肌肉的力量与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内脏的抗打击能力等,也都需要通过桩功训练来完成。而马步桩恰恰是能满足这两者要求的一个极好的桩法。对此,我们首先从炼内说起。不管何种武功,在演练马步桩时都要求首先做到心平气和(或者凝神静气)、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上都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异的要求。也就是说不管哪种武功,通过马步桩都能得到意念上的特殊锻炼,使人体的机能在搏击中能够得到充分或者超常的发挥。一个练武之人,首先要练就强健的体魄。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强健的体魄,要想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体能的强弱则与内脏功能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用武术和中医理论来说,就是体内气血的调和与否,内气是否充盈。从现代医学来看,就是内脏功能的强弱和内分泌功能的好坏。现代医学和现代运动生理学是很注重人体在运动时肾上腺素的分泌状况的,它的分泌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人体体能的发挥。而马步桩站得得法,将使人体内脏得到特殊的锻炼,其功能将得到改善,从而使体内气血平衡,内气充盈,内分泌功能增强。由于内脏功能的增强,将使人体四肢百骸得以滋润,使其在搏击时能爆发出超常的能量。至于站马步桩时,能通过意念和假想来增加功力,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大成拳(意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门派,尤为注重站桩时意念的作用,其功效在实战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外家功夫,也同样成就于桩功的意念和假想的修炼。如排打功、铁布衫、铁裆功等功法的初级阶段,都开始于桩功的意念和假想的锻炼。最典型的实例排打功,在初级阶段就是通过站桩,待内气充盈后,进而假想身体的某些部位不断抵御外来的打击,最后再进行实物排打,从而练就较强的抗打击能力。对于练外,马步桩的姿势就决定了它是一个力量强度较大的桩法。因为对于习武的人来说,必须要练得外强内壮才能适应搏击时的特殊体能的需要。这里所说的外强内壮与我们日常所说的健壮还有所不同。它要求既要身体强健,又能符合武功对体能的特殊要求。因为与敌交手,是一种殊死的搏斗,这就要求既要有极强的打击爆发力,又要有一定的抗打击力。交手要有高度灵敏的反应,并在一定的时间内高速完成蹿蹦跳跃等动作。要做到这些,身体必须有相当强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力的强弱除了与内脏和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有关外,还与其它的部位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部位主要有咽喉、胸膜、腰肾、肛门、阴部等。如在用力时,咽喉不能瞬间强有力地屏气呼吸,阴部不能上提,肛门不能紧缩,腰肾无力,胸膜不能横托胸腔脏器,那么这个人是绝对不可能有较大力量的。一个脱肛或疝气患者,一个久咳肺虚的病人,绝不可能有力量举起较重的物体。而马步桩则是一个对内对外都要进行负载承受力锻炼的极为科学的桩法。先从练外说起,在蹲马步桩时,两腿的负荷是很大的。两腿的肌肉需要承受较大的静载力,而静载力的练习在武功中是锻炼内脏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机理是,当两腿下蹲呈90°时,负载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这时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锁(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缩阴,气沉丹田。也就是要从满足腿部承受力开始,而后锁闭两头(即咽喉、肛门与阴部),使上下两处的承受力得到锻炼。如果这两处的任何一处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会有较强的承载力。武术界常说的“不提气”或“沉不住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这两种现象。只有在两头沉住气的情况下,胸膜才能将胸部脏器托住,通过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缩,将腹腔各器官自然收紧,使整个身躯处在一个内气非常充盈的状态,身体的任何部位将有能力来承受较大外力,或以较大的能量向外发力。也就是说马步桩练功的机理,是从腿部的承受力开始,由外向内,由内向外达到内强外壮。当咽喉自锁、提肛缩阴时,腹部肌肉会自然跟着收缩。随着腿部静支撑力的需要,肾上腺素的分泌将会大大增加。由于是静支撑力,所以呼吸既不是有氧运动的大呼大吸,也不是静养功的内腹式呼吸,而是既要配合咽喉与肛门的锁闭,又要气沉丹田均匀自然,既不用力憋气又不过于无助的呼吸方式。许多初练此桩者,练上三两分钟两腿就感到难以支撑,为满足上下锁闭,或保持桩形,不自觉地将气聚顶于胸部,不一会就使人感到憋闷难忍。此时练功者不是口中撒气,便得急忙收势,累得气喘吁吁,这说明初练者的整体的承受力相对较弱。还有一点,就是这种功法对人体的锻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练功初始,身体各部肌肉和内脏就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因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位功能较弱者,开始都不可能久站此桩。反过来说,认真练习此桩,任何部位的功能都将随着功力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改善。随着功力的增长,人体咽喉和肛门的锁闭能力将大大增强,胸部和腹部各器官的承受力和内分泌功能将会大大改善。身体各部肌肉,特别是腿部与腰部肌肉将变得非常强健有力。这就为进一步练就更深的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练习排打功,如果内脏和肌肉没有特别强的承受力,在练习排打功或在搏击遭到对方打击时,轻者内脏受伤,重者将会毙命。再有就是马步桩对腰肾功能改善极为有益。武术搏击是一种需要在瞬间产生极大能量来进行攻击或防守的剧烈运动,这就要求人体要有很好的腰肾功能。通过站马步桩,人体的肾脏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会明显改善。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实例就是套路的演练。在演练套路时需要在三五分钟内,一鼓作气干净利落地完成所有的动作,尽管中间有亮势动作(亮势时多为短暂的停顿),但不容停下来大口喘气。假如不能一口气完成这些套路的演练,或勉强完成之后,除了气喘吁吁外,感到腰肾处空乏无力,说明其腰肾的功能是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剧烈运动的,更何况更剧烈的散手搏击呢站马步桩时要求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就是对腰肾和脊椎的最好锻炼。[编辑本段]马步桩的修炼马步桩作为内外家都修炼的基本桩功,其练功方法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拳种,有以修身(练体能)为主和修心(以培养意念)为主的,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通过不断增加练功时受力的强度,加大静支撑力力度来增强内脏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二是站桩时侧重于意念和假想来增加功力。当然,这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是在练功时侧重于哪一方面的问题,决不能将两者分开来进行练习。当然,由于练习此桩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故而其姿势和意念的引导也是不一样的。若以增强体能为主,如演练套路、硬气功、排打功、铁布衫以及增加自身力量的锻炼等,就要从不断增强静支撑力开始。不管马步还是丁马步,势子都要由高到低,受力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通过静支撑力的作用来达到内强外壮的目的。此练功方法多为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外家拳、硬气功等功法采用,往往能练就超常的体能和不可思议的功夫。以武当拳为代表的内家拳,其桩功多以意念的培养为主,在站桩时特别强调意念和假想的主导地位。因此桩法的步法相对要小一些,势子相对要高一些。这样做相对减少了腿部肌肉的承受力,以便能静下心来进行假想和意念的培养。而站桩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站桩时要求多以松、静为主。上面所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并非桩步大下势深就不能练习意念的培养,也不是势子高步子小就没有练就肌肉和内脏承受力的功效。关键还在于个人体能的好坏、功夫的深浅,以及练功时所追求的目的。假如一个人的功夫较深,一口气可以轻松地蹲上半小时的马步桩,那么他就可以更多地注重意念的培养。这样既增强了体能又培养了意念,真可谓一举两得。反之,如果体能和功夫都不行,站桩时势子又较低,还没有站上3分钟,两腿就开始战抖,同时胸闷憋气,哪里还顾得上去存意假想呢。很多练功者特意将桩功架子放高些,就是为了能够相对轻松地去体验意念和假想。因为意念和假想的培养需要相对的放松和较长的站桩时间。当然,马步桩的练功要求在不同的门派中,还有各自的具体法则,并无高低之分,只有练功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罢了。总之,马步桩在武功中,是一个非常有效和非常实用的基本桩功。常练此桩对武功功力的增长是非常有益处的。[编辑本段]马步健身术第一步,低桩(九十度)马步冲拳(拳心要空),一次约100下(约30秒可完成),练后要意守小腹三分钟。每天练两次。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断。第三步,三月后,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过10分钟(一般一分钟200下)。第四步,当达到1000下时,不再冲拳,只习四平式马步桩功,静站即可。如是达到10分钟则结束,意守小腹3分钟。第五步,当达到第四步不费力时,双手握拳屈肘做双峰贯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尽力向后扳;同时,站四平马步桩,塌腰挺胸,如是10分钟,结束。意守小腹3分钟。效果:1力大千斤,行步如飞。2内气可贴背走,气通督脉,上达头顶并回丹田(不是气通周天)。3精力充沛,饭量增加,睡觉极香。4带脉、督脉真气通畅,小腹时有热团,口中津液常满。5如果功夫下得深,则内气鼓荡充沛,可随意而行;带脉及小腹、腰处,以手碰之可自然腾起。与人碰一下手,可知对方“空不空”(有无内力及达到的程度)。6如果第五步动作下的功夫足够,当达到“心手相应、得心应手”之境时,不必学一切武功,尽可找会武的人去切磋。无论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结束战斗。(关键是要产生“心手相应”的灵劲)。7此时,如人有小疾,可应手而解。如打坐,可迅速入静,即所谓助道一品也。功深可达“仙人指路”之效(比如摸西瓜,比如判断事物)。注意事项:1如有练丹功者,在内气功充足后,可能会有小周天运转情况。彼时如有气憋感,则活动双手即可。2记住一句话:宗(中)气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师原话如此)。3如果疲惫,则喝白开水可解之;尽量不饮冰凉之物。另,初学者开始可稍缓一些。4此术运动量大,适合青年人练习如有心脏等疾患,或感不适者,停练此术。马步冲拳,一般是从腰出,但依习惯为好(此时,腿上着力,但全身反而要放松)。第五步,手要紧握拳,越用力越好(最后出功夫全在手上);同时,其它地方不必用力(顺其自然)。你如果能坚持做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两分钟或冲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并深为之喜。我还没发现哪种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周内就有)。如果可能的话,最后要练跏趺坐并以深切心念诵佛号(或数息)。那是从心理到身体方面的彻底改变。佛经说:禅定之乐,彻骨彻髓,如大雨滂沱。那是所有世间乐都无法比之万一的。如进入禅定,深入下去,要用“观”字,达到“定中生慧”的终极目的。主要是大腿要与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桩。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内部中心处,你试练几天就会在那里有感觉的,如热、烫等。站时不要意守,只在收时用一下。其他的,主要是要顺一点,按自己习惯来,不要太拘泥。为什么要先练练马步冲拳?主要是因为,一般的人没基础,一上来就练第五步,有点吃力。如果马步冲拳能一次有五六百或千把的水平,则四平桩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钟,则做第五步就能容易点。记住:要循序渐进。宁可慢点,也要保持兴趣。掌握核心,自己可以变动一下:如,一天多做几次,一次只打一百拳。这样,时间长了,也能长功夫。但重点,当然是第五步了。彼时,功夫主要在双手上。扎马步的姿势:两腿平行开立,两脚间距离三个脚掌的长度,然后下蹲,脚尖平行向前,勿外撇。两膝向外撑,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大腿与地面平行。同时胯向前内收,臀部勿突出。这样能使裆成圆弧形,俗称圆裆。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圆。两手可环抱胸前,如抱球状。虚灵顶劲,头往上顶,头顶如被一根线悬住。这就是马步的基本要求。初时不易站久,能站5分钟以属不错,但贵在坚持,能站半小时已算有所成就了。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时间长了自然会气聚丹田。单脚马步是双脚马步功夫纯熟之后自然能达到的功夫阶段,是练功的成果。反过来说,双脚马步没有站好的话是不可能会单脚马步的。你的问题里也说得很清楚,这是扎马步的阶段,也就是功夫的层次。我所知的马步功夫,有站稳,站实,站空这三个阶段,你所说的单脚马步也就是站空的阶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马步的标准动作站好,身形不移动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个脚上,另一脚可以自由提起。所以还是脚踏实地,能站好双脚就不错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会了。补充:两脚同肩宽或三脚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马要求四脚距离,南拳有些门派要求窄马(脚同肩宽)。宽马和窄马锻炼的部位有所区别,另外窄马的动作相对难些,特别是低窄马步。很容易产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动作不易标准。如果动作错了,当然无法增长功力,甚至可能出现伤害。初练时宜站大步,三脚或三脚半比较合适。

可以,空跳和跳绳一样只有坚持并有一定的强度就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空跳和有绳跳区别在于一个有绳子,一个无绳子,显而易见,无绳子跳只是通过自己对于跳绳的频率的设想而进行的跳的运动,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场所,无需任何道具均可锻炼,而有绳子可以确定跳绳的频率和协调程度,因此有跳绳不仅减肥,还可以训练协调能力,锻炼心肺功能。

跳绳是非常好的有氧全身运动,可以非常有效的减去全身各处脂肪,特别是小腹和臀部。有氧运动减肥需要消耗脂肪才能打到目的,而运动前期消耗的是人体中的糖元,30分钟才能开始消耗脂肪,所以需要跳绳减肥的朋友跳绳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上,加上休息的时间,大概40分钟是比较理想的。当然,这个需要循序渐进,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花两个星期的时间达到这个运动量。跳绳一般的速度控制在一分钟80到160个,太慢运动量偏小,太快会变成无氧运动,但是不管是健身还是减肥,建议大家尝试不同的跳绳方法,比如变速跳、交换脚跳、反摇跳、双摇跳等等,不断变换跳绳方法种类对减肥或者健身的效果更明显,还可以克服跳绳减肥的平台期。

(一) 速度补强之训练:(3~5公斤哑铃)

1 手持哑铃在肩上做上下举30次后,绕场慢跑2次。

2 手持哑铃原地摆臂交互弓步跳30次后,绕场慢跑2次。

3 手持哑铃体前弯哑铃触地后上举交互弓步跳20次,绕场慢跑2次。

4 手持哑铃侧上下举开合跳20次后,绕场慢跑2次。

5 拉轮胎训练,用80%速度来进行(重量要够才有效果),60公尺2次。

(二) 速度(短跑)之基本训练(A):

1 原地摆手(左、右脚)各32次。

2 小阶梯单脚跳(左、右脚)各2次。

3 跑小阶梯4次。

4 抬腿走(缩短半径)20公尺2次。

5 抬腿踢腿走(缩短半径)20公尺2次。

6 抬腿踏蹬跳(缩短半径)20公尺2次。

7 抬腿踢腿踏蹬跳(缩短半径)20公尺2次。

8 抬腿跨大步跑20公尺4次。

9 原地抬腿跑(缩短半径)8次40公尺 中速跑2次。

10 原地抬腿跑(缩短半径)8次40公尺 中速跑(20公尺)接全速跑(20公尺)2次。

11 原地抬腿跑(缩短半径)8次40公尺 全速跑2次。

(三) 速度(短跑)之基本训练(B):草地上(跑道上)

130公尺快跑接30公尺放松跑(速度不变,双手自然下垂放松,嘴巴张开呼吸),中间慢走60公尺;6次(约800公尺之速度)

2草地上斜对角进行中加速度:

以较慢速度前进听到口令以快速度(快频率),作六步的加速度跑,在慢下来,再加速度至对角后,慢跑至对面;再作慢速度加速度慢速度加速度;6次(约1500公尺之速度)

35个栏架节奏跑6次(协调性训练)

(四) 步幅及步频训练:

星期一:步频训练 30公尺加速度30公尺全速20次

星期二:步幅训练:1小阶梯单脚跳6次。

2跨大步跑20公尺8次。

3大阶踢跳上跳下30次。

4重量肌力训练(哑铃)2组。

原地摆手(左、右)各24次。

全(半)蹲10次。

反握举杠铃至胸12次。

原地举踵抬腿20次。

双手侧平举8次。

开合跳(双臂下垂)20次。

弯腰举杠铃至胸10次。

上下阶梯(左、右脚)个12次。

星期三:步频训练:下坡跑50公尺20次。

星期四:步幅训练:上坡跑50公尺20次。

星期五:步幅训练:同星期二。

星期六:步频训练:1跑小阶梯10次。 260公尺12次。

(五) 短跑(韵律感)周期训练表(A):

星期一:渐速跑100公尺16次(前50公尺由慢而快,后50公尺全速冲过终点)

星期二:惯性跑150公尺12次(2/33/44/59/10全速,以体会快跑放松感为主)

星期三:斜上坡训练50公尺16次(全速)(注意提高膝盖,加大步伐,手臂后摆,脚用力向后推蹬)

星期四:160公尺12次(全速)

2200公尺4次(85%之速度)

星期五:惯性跑200公尺10次(2/33/44/59/10全速,以体会快跑放松感为主)

星期六:1100公尺2次(全速)

2150公尺8次(90%之速度)

(六) 短跑(加速跑)周期训练表(B):

星期一:1100公尺渐速跑5次(前50公尺由慢逐渐加速,后50公尺全速冲过终点)

2助跑式20公尺加速跑,80公尺全速跑6次。

350公尺抬腿跑2次。

星期二:1助跑式10公尺加速跑,50公尺全速跑4次。

2150公尺6次。

350公尺抬腿跑2次。

星期三:160公尺10次(全速)

2300公尺2次(全速计时)

星期四:1助跑式10公尺加速跑,50公尺全速跑8次。

2100公尺5次(计时跑)。

星期五:1助跑式10公尺加速跑,50公尺全速跑6次。

2助跑式20公尺加速跑,80公尺全速跑6次。

星期六:160公尺蹲踞式起跑10次。

2100公尺4次(计时跑)。

(七) 短跑(速度)训练:

星期一:站立式起跑:40公尺50公尺60公尺70公尺80公尺70公尺60公尺50公尺40公尺2次。(计时)

星期二:进行中冲速:加速跑20公尺,60公尺冲速20次。

星期三:300公尺6次,每趟休息5分钟。

星期四:进行中加速跑:10公尺进行中,100公尺加速跑12次。

星期五:200公尺8次;每次200公尺跑完后,走200公尺。

型期六:站立式起跑:40公尺60公尺80公尺6次。

(八) 短跑(起跑、加速度)周期训练表(C):

星期一:1蹲踞式起跑:20公尺10次(全速)。

260公尺8次(全速)。

3300公尺2次(85%之速度)。

星期二:150公尺小快步跑8次。

2助跑式20公尺加速跑,接80公尺全速跑8次。

星期三:1蹲踞式起跑:30公尺10次(全速)。

260公尺3次(全速)。

380公尺2次(全速)。

4100公尺2次(90%之速度)。

5200公尺2次(90%之速度)。

6300公尺1次(80%之速度)。

星期四:1蹲踞式起跑:20公尺10次(全速)。

280公尺3次(全速)。

3200公尺3次(90%之速度)。

星期五:1200公尺150公尺100公尺50公尺1次

2100公尺4次(全速)。

星期六:1蹲踞式起跑:10公尺6次,20公尺6次,30公尺6次

2100公尺渐速跑8次(前面50公尺由慢逐渐加快,后面50公尺全速冲过终点)。

(九) 短距离(纯速度)训练:

星期一:150公尺小快步跑10次。

2助跑式20公尺加速跑,接80公尺全速跑6次。

3120公尺全速跑3次。

4150公尺全速跑3次。

星期二:1蹲踞式起跑训练:30公尺10次,50公尺6次。

2100公尺渐速跑10次(前面50公尺由慢逐渐加快,后面50公尺全速冲过终点)。

3三点式起跑(双脚、单手)30公尺6次。

4转身180度跑30公尺6次。

星期三:1助跑式30公尺加速跑,接50公尺全速跑8次。

2100公尺计时跑6次。

3200公尺计时跑2次。

星期四:1蹲踞式起跑训练:30公尺6次、50公尺6次、60公尺6次。

2100公尺渐速跑6次(前面50公尺由慢逐渐加速,后面50公尺全速冲过终点)。

星期五:150公尺小快步5次。

2蹲踞式起跑训练30公尺12次。

3100公尺计时跑4次。

4150公尺计时跑3次。

星期六:1蹲踞式起跑训练30公尺10次。

2助跑式30公尺加速跑,接50公尺全速跑4次。

3100公尺渐速跑6次(前面50公尺由慢逐渐加快,后面50公尺全速冲过终点)。

4200公尺计时跑2次。

(十) 短距离(速度持久力)训练:

星期一:150公尺6次计时跑。

2200公尺2次

350公尺抬腿跑6次(原地)

440公尺抬腿跑6次(行进)

5细步跑20下6次(原地)

6细步跑5公尺6次(行进)

7单脚跳30公尺4次

星期二:1400公尺变速跑6次(首先慢走100公尺,接著慢跑100公尺,然后快跑200公尺;第三次时休息8分钟)。

250公尺抬腿跑6次。

型期三:(反覆间歇训练)

1100M200M300M400M300M200M100M(均计时)

星期四:150公尺6次计时跑。

2200公尺2次

350公尺抬腿跑6次(原地)

440公尺抬腿跑6次(行进)

5细步跑20下6次(原地)

6细步跑5公尺6次(行进)

7单脚跳30公尺4次

星期五:1300公尺4次

2400公尺变速跑4次(首先慢走100M,接著慢跑100M,然后快跑200M)

350公尺抬腿跑4次

星期六:1150公尺100公尺50公尺3次

2200公尺计时跑3次

(十一) 短距离次佳无氧耐力训练:

星期一:斜坡跑(草地)12次;每趟休息2分钟。

星期二:100公尺15次;每趟休息2分钟。

星期三:150公尺(休息2分钟)200公尺(休息2分钟)250公尺(休息3分钟)300公尺(休息3分钟)250公尺(休息3分钟)200公尺(休息2分钟)150公尺。

星期四:50公尺30次;每趟休息90秒。

星期五:3分钟持续跑8次,中间慢跑2分钟(亦可1分钟或3分钟)。

注:3分钟跑完800公尺至900公尺(视选手能力而定)。

星期六:1120公尺6次;每趟休息2分钟。

2150公尺6次;每趟休息2分钟。

(十二) 短距离无氧耐力训练:

星期一:100公尺(休息2分钟)150公尺(休息2分钟)200公尺(休息2分钟)250公尺(休息3分钟)300公尺(休息3分钟)250公尺(休息3分钟)200公尺2次

星期二:1200公尺6次;每趟休息2分钟。

2300公尺2次;每趟休息3分钟。

3500公尺2次;每趟休息4分钟。

星期三:1300公尺4次;每趟休息3分钟。

2500公尺4次;每趟休息4分钟。

星期四:1300公尺4次;每趟休息3分钟。

2500公尺2次;每趟休息4分钟。

3600公尺1次

星期五:600公尺6次;每趟休息4分钟。

星期六:1150公尺6次;每趟休息2分钟。

2200公尺6次;每趟休息2分钟。

(十三) 400公尺配速表

1 特殊型公式:300公尺(37秒) 3  125  05  37  400公尺(49秒)。

2 一般型公式:300公尺(39秒) 3  13  10  39  400公尺(53秒)。

3 较差型公式:300公尺(42秒) 3  14  15  42  400公尺(57秒)。

4 更差型公式:300公尺(45秒) 3  15  20  45  400公尺(62秒)。

5 初学型公式:300公尺(51秒) 3  17  30  51  400公尺(71秒)。

抬头挺胸姿势怎么做才正确

为什么很多舞者的身材都显得非常匀称,线条都很修长,一方面因为舞蹈比较讲究动作的伸展性,使力量比较不会集中在哪一块肌肉爆发,另一方面是跳舞的人因为经过长期训练,已经改变了调动肌肉发力的方式。譬如很多MM都为自己上臂外侧的那块“腱子肉”烦恼,看起来显得肩膀很宽,人也很壮,可是平时并没有去练这里啊。实际上这是因为我们平时看到一个物品,就会习惯性地伸手去拿。

一般人多半用肩膀发力,调动手臂向前伸,无形中就在锻炼肩部肌肉。而跳舞的人比较习惯用后背的肌肉发力,由肩胛部分传递到手臂,所以通常不会导致这一块肌肉变得发达。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跟大家强调一个学习的基础,就是从每一节瘦身操开始到结束,都要保持舞者的体态,简言之可以概括为“抬头挺胸、紧腰收腹”。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啊,从小学就开始被老师和父母耳提面命,谁不会呢?

会做,和做得对,其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压力、生活不规律,不自觉地就会忘记正确的姿势,而养成一种不健康的体态,日积月累身体就会给你颜色看。

抬头+挺胸

人的脖子是自然有弧度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感觉自己的脸部保持水平周正,脖子也并没有放正。当人进人运动状态的时候,脖子应该保持挺拔的状态。这就需要以耳垂后方为坐标,想象把头往斜后方靠,一直靠到感觉自己的锁骨被缓慢地上提直到仰起来,这个时候鼻尖正对前方,这样才算是做到所谓的"抬头”,脖子放松了。

有很多人的挺胸,都是靠肩部发力向后拉,这样把胸“拱”出来。其实这个动作在舞蹈里面叫做“夹肩”,不能算作挺胸。真正的挺胸应该从背部的斜方肌发力,钭方肌在背后有四个起止点,分别位于肩胛骨的两侧、脖子的颈椎末端和脊柱的中段,是一块菱形的如同风筝一样的肌肉。斜方肌的发力就是像把风筝收拢一样,四个端点发力向中间聚拢,使整块肌肉收紧,胸就自然挺起来了。

颈椎间盘突出的锻炼方法分为以下五步:

1、左倾右斜:即头部向一侧倾斜后回归正中位置,再向另一侧倾斜;

2、前屈后仰:即颈部前屈后回到正中位置,再后仰30°;

3、左顾右盼:即头部看向一侧后回归正中位置,再看向另一侧;

4、环转颈项:即头部进行前后左右环转运动;

5、回头望月:即保持半蹲位,左手放置头部,右手放置腰部,进行左右望月状。

三明市老体协太极拳剑分会从10月10日下午开始无偿传教国家体育总局号召的全民健身全面推广八法五步太极拳竞赛套路课程。当天下午三点市老年活动中心三楼多功能厅聚集了7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中老年学员,这次培训教学由黄美满会长担当。

太极者,无极生。太极生两仪,两仪藏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卦化万物,宇宙万物皆蕴含着太极之理。习练太极者,心中静身正,生活就会时时迷漫着太极的味道,从太极运动中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八法五步太极拳竞赛套路编创得非常合理,打起来动作非常大方和优美。采用腹式呼吸,在呼吸吐纳间,极尽沉缓;在虚实开合中,极尽舒展;在阴阳转换时,极尽轻柔,感受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的一招一式所带来的太极气旋。八法也就是指太极拳理法的八劲。1棚字当头步要弓,劲在身整守在中。2捋在手臂步后弓,胯须放松方见功。3挤在手肘身前弓,劲要合住不挤空。4按在手上击敌胸,劲含丹田利于攻。5采在十指劲达稍,阴阳旋转真奥妙。6挒在肘腕要轻灵,折叠之法劲须整。7肘在屈使身须正,运用肘法劲要整。8靠在贴身用寸劲,贴身寸崩敌大惊。五步也就是太极脚法的前、后、左、右和中定。习练中切记用意不用力,坚持习练会感觉到身心得以松弛,灵魂得以解放,仿佛那一刻天地人已浑然合一,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对初学者而言,他的习练会有手、脚、臂、肢等部位的酸痛、不适,但是坚持几天后,酸痛就会减少乃至消灭;古人云“人老先老腿”,腿部力量增长,肌群体增强了,你的身体也开始发生正向的改变,它让你的心率加快,血液匀速畅通流过全身,乃至末稍;身上多余的脂肪,也将开始融化,你的心情一定会感觉到舒畅。一位老学员对老师说:她打太极后,一天都是好心情和更加轻松的人生态度,觉得身边的景致都不一样了。常练太极者,会从太极的阴阳平衡中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内外兼修,修身养心,让人心态平和,心胸开阔,虚心学习,沉稳处事和待人宽容。它能最大限度地调节人身体的内分泌机能和免疫系统,人的生病无外乎就是五脏六腑不协调,不平衡,气血、经络不顺畅、浑乱,当身体各机能协调了,气血自流了,自然身体也就强健了,总之太极会让人身体健康,还能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身心愉悦。

八法五步太极拳竞赛套路发挥了阴阳协调理法,欲动先静,欲发先收,运柔成刚,拙中藏巧,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实生活也就是在阴阳中找到相生相克之道,你会把难事变得简单化,你将有好的心法和招式在举手投足间融会贯通,你会有一种良好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明晓许多世情,拥有太极一样的心境和生活。让我们大家坚持不懈地习练太极吧!

现代格斗的力量训练观

现代格斗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力量训练体系。具体来说,有三大原则和五大项目。

现代格斗力量训练的三大原则

●集中发展核心力量

人体的力量分为核心力量和非核心力量两大类。前者主要指腿部力量,后者指其他部位的力量。核心力量占人体总力量的大部分,而且实用性强,便于借力。根据格斗各种技术的力学分析,拳击力量的90%依赖于核心力量,腿击力量的70%依赖于核心力量。核心力量在其他格斗技术的发力中也都居于主要位置。因此,应该将格斗力量训练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核心力量上。

●大重量,低次数

在力量训练理论中,能连续完成1—5次的重量称为大重量,能连续完成 6—12次的重量称为中等重量,能连续完成12次以上的重量称为小重量。大重量训练主要发展力量,中等重量训练主要发展肌肉,小重量训练主要发展耐力。格斗力量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腿、膝、拳法的重击力度,因此应坚持大重量,低次数。但这并不意味着训练应该采用较少的组数。格斗力量训练的组数设计必须保证每次训练课都全力以赴。

●项目集中

力量训练的项目有很多,每个都有不同的作用,价值也有大有小。格斗士不是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最重要,价值最高,对格斗最有利的项目,进行集中练习。

现代格斗力量训练的五大项目

●杠铃深蹲

将杠铃扛在颈后斜方肌上,双手在两侧扶住杠铃杆。屈膝下蹲,上体尽量保持竖直。一直下蹲到最底部,稍作停顿后站起。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在这个练习中,你需要一个深蹲架和一个训练伙伴在身后保护。

●杠铃前蹲

双臂交叉,将杠铃靠压在前胸固定住。屈膝下蹲,上体尽量保持竖直。一直下蹲到最底部,稍作停顿后站起。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在这个练习中,你需要一个深蹲架和一个训练伙伴在对面保护。

●机器腿举

坐在腿举机座位上,将座位固定在最靠近踏板的位置。将踏板向前上方蹬起,直到双腿伸直。慢速将双腿收回,直到大腿接触胸部。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在这个练习中,你需要一台腿举机。

●机器腿屈伸

坐在腿屈伸器座位上,小腿顶住腿屈伸器横杆,用力向上翘起,直到小腿水平为止。稍作停顿后慢速回到起始位置。整个过程中大腿保持不动。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在这个练习中,你需要一台腿屈伸器。

●机器腿弯举

俯卧在腿弯举器长凳上,小腿内侧勾住腿屈伸器横杆,用力向上翘起,直到横杆接触臀部为止。稍作停顿后慢速回到起始位置。整个过程中大腿保持不动。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在这个练习中,你需要一台腿弯举器。

徒手力量训练动作

以上五个项目都有很高的价值,是格斗力量训练的首选。但如果你实在无法找到有这些器械的地方,下面一些动作可以用来过渡一下: 

●单腿深蹲

单手扶住一固定物体,将一侧腿向上抬起到接近水平,支撑腿屈膝下蹲,蹲到最低点后向上站起,如此反复,整个过程中抬起的那条腿保持不动。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

●徒手深蹲跳

徒手深蹲,不负重。站起后顺势向上跳起,脚落地后再次下蹲。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

●快速登楼梯

找一个楼梯较高并且无人打扰的地方,快速向上攀登,可以跑步也可以跳跃,登到顶部后再快速返回,如此反复。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

●蛙跳

找一块空地,双手背到身后,下蹲,然后尽力向前跳去,落地下蹲到底后再向前跳,如此反复。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整个过程中双臂不要借力。

●原地高抬腿跑

原地高抬腿跑步,频率尽量快,并且将腿尽量抬高。连续做,直到力竭为止。

要迅速有效地击倒或制服对手,力量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仅凭技术训练能够达到格斗对于力量的要求吗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看看足球、篮球或者田径吧,谁都不能否认这些项目的技术训练能够提高力量,但专门的力量训练仍然是训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格斗作为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当然更不能例外了。不过,历史上各流派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很大不同的。

  各流派的力量训练观 

  拳击:拳击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人宣扬“力量训练有害论”。这种声音一度还非常强大。但是真正强大的拳击手从来没有相信过这种说法。原因非常简单。首先,拳击比赛是像泰拳比赛那样的实力型格斗比赛,而不是像奥林匹克跆拳道那样的技术型格斗比赛。按照拳击比赛的规则,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很难在比赛中占到便宜。其次,拳法和腿法与膝法相比属于攻击力比较差的技术,要获得比较强的攻击力必须借助腿部力量,而这就依赖于力量训练。

事实上,职业拳王的力量一直都是格斗界最高的,例如,迈克.泰森深蹲462公斤,乔治.福尔曼深蹲474公斤,维塔利.克里钦科深蹲459公斤。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拳击缺乏腿法和膝法等重击手段,因此力量训练的迫切性更高。第二,职业拳击商业化程度高,拳手选拔的范围更广,拳王的平均身体素质也比其他项目的冠军更强。

目前在职业拳击界,力量训练已经成了必要项目。著名拳手大都有专职的力量教练,很多教练还是举重冠军,例如维塔利.克里钦科的教练史蒂夫.高金斯,伦诺克斯.刘易斯的教练弗雷德.哈特菲尔德等。 

空手道: 空手道讲究“一击必杀”,力量当然是强调的对象。传统空手道喜欢用同伴作为负重进行练习,例如扛人深蹲,扛人纵跳等。传统空手道也经常使用石制杠铃之类的工具,例如大山倍达就经常用重达360公斤的石杠铃练习深蹲。空手道与泰拳不同,它有很多展示击破能力和力量的表演,力量训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表演的需要。

现代空手道非常重视力量训练,美国和欧洲的空手道训练馆里大多都有力量训练房。空手道界甚至还将力量素质与级别段位直接联系起来,例如规定黑带选手必须能够深蹲25倍体重以上的重量,黑带七段必须能够深蹲35倍体重以上的重量。

一般认为,空手道将过多的精力用在了表演方面,偏离了“实战中心”的思想,如大量的击破表演,套路,“寸前即止”的规定等。但它对力量训练的重视却受到了广泛赞赏,而且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著名的“腿王”安迪.哈格身高、体重都不占优,但却获得了K-1冠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强大的力量 (深蹲351公斤)。现任K-1冠军、“巨人膝”萨米.舒尔特的深蹲更是达到了420公斤,难怪他能连续用飞膝KO前K-1冠军欧内斯特.胡斯特和雷米.本加斯基。

泰拳:传统泰拳很重视力量训练,但我们在很多流传至今的泰拳高手训练计划中不会看到大量的深蹲练习,这主要是因为器械和训练理论的限制。泰拳理论认为,战术第一,力量第二,技术第三。我们能找到很多力量很足但技术单调的泰拳手,但很少看到技术完善但缺乏力量的泰拳手。

传统泰拳的力量训练大多使用一些非常原始的器械和方法,例如,扛沙包跑步、挑担登山等。传统泰拳和军事关系密切,因此力量训练方法很多都和跑、跳有关。和现代力量训练方法相比,这些方法虽然在提高力量方面效率较低,但却能同时提高耐力和灵活性等其他素质。

现代泰拳吸收了现代力量训练方法,在力量提高上也越来越有效。相对来说,泰国本土拳手由于财力和传统意识的限制,在现代力量训练方法的使用上比较保守。而欧洲和美国的泰拳手积极运用现代力量训练方法,已经成了国际格斗赛场上最令人生畏的力量。例如,“铁腿王”彼得.阿兹深蹲407公斤,“铁膝王”雷米.本加斯基深蹲402公斤,他们都以重击而著称。

这是我在散打吧和泰拳吧里总结出来的 楼主请把分给我吧 我很需要 谢谢了 。对于现在格斗来说 提高力量的话 还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好

  啤酒花成分有助遏制肌肉萎缩

 研究小组介绍说,他们利用腿部麻痹的实验鼠进行实验,一组实验鼠用混有1克干燥啤酒花粉末的食物喂食两周,另一组只喂一般食物,结果发现前一组实验鼠的肌肉萎缩症状受到遏制。

 研究小组解释说,这主要因为啤酒花中含有丰富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这种物质能抑制促使肌肉蛋白质分解的酶发挥作用,有助抑制肌肉进一步萎缩。

 研究小组指出,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如果实验动物受伤或将其四肢长期固定,均有可能导致其肌肉萎缩。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对这种病症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领导这个研究小组的寺尾纯二说,目前防止肌肉萎缩主要依靠康复训练,这对卧床不起的老人非常困难。希望今后能通过服药和进食含药用成分的食物来遏制肌肉萎缩。

  缺少肌肉有三大危害

 科学统计显示,男性在20至40岁时肌肉含量变化不大,但40岁后就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到了60岁,男性体内肌肉含量仅相当于年轻时的75%/。

 肌肉衰退能自测

 中年男性有必要用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的方法大体了解一下自己的肌肉状况。热身3至5分钟后,如果两者都可以每次连续完成20至30次,则说明肌肉善合格。

 或者用“上楼梯测试法”,即用稍快于平时走路的速度,连续上40层台阶,如果在40至50稍微人感觉轻松,则表明肌肉耐力不错,若感到吃力则表明状况较差。

 上述方法只是一种大概的标准,为了及时掌握肌肉力量下降的情况,可每隔3个月做一次。现在很多城市都设有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大家可以到那里进行更为精确的肌肉测试。

  锻炼腹部肌肉是重点

 向下弯腰锻炼腹肌的方法最简单。腰部往下弯,腿直立,手臂及头部下垂,悬在空中,不要强迫自己双手触地,尽量放松,然后自然起身,伸展背部及腿部的肌肉,约停一分钟,再重复3次,一日两次,连续两到三个月就能见效。

 另外,仰卧起坐锻炼腹肌的'方法也简便易行。如果一开始比较困难,中年男性还可以试着平躺在床上,双腿并拢伸直,向上抬起接近胸部。

 为了增强全身股肉力量,有时间的中年人还应针对腿部、背部及双臂的肌肉进行一些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跑步、登山等。如果再辅以力量器械训练,则效果更显著。

  锻炼必要肌肉,只需五步

 第一步:协作延展。目标是提升臀部和大腿柔韧性。

 两人面对面坐下,双腿尽可能分开,且脚对脚。手拉手,保持上身直立。一人向后倾斜身体,拉着另一人大幅度前倾。保持动作几秒,换另一人向后倾斜。重复这一动作10次。

 第二步:反向弯举。目标是锻炼腹肌、提高背部的柔韧性和骨盆的灵活性。

 一人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另一人仰面躺下,膝盖弯曲双脚着地,双手后举抓住爱人的脚踝;然后,慢慢将臀部抬离地面。保持这一姿势并默数到10,再慢慢将臀部降低放回地面。重复上述动作15—20次,然后两人交换。

 第三步:俯卧撑加向上纵跳。目标是提升腿部和臀部的力量,并增强上肢力量。

 做俯卧撑时,保持支撑状态30秒,同时尽可能收缩腹部肌肉。向上纵跳要注意保持身体直立。每个动作尽量重复10次以上。

 第四步:借助健身球进行挤压练习。目标是锻炼背部、臀部及大腿内侧肌肉,增强耐力。

 平躺在地上,膝盖弯曲,双脚分开平放于地面,且靠近臀部,再将健身球夹在两腿之间。保持脚后跟着地,同时尽量抬起臀部,直到感觉肩胛骨成为身体的支撑点为止。用大腿内侧挤压健身球,这一方法和专门的骨盆运动效果差不多。保持3秒后,恢复初始姿势,再重复整套动作8次。

 第五步:不同侧的手脚抬举。目标是锻炼背部肌肉,提高稳定性、臀部灵活性以及平衡能力,可适当延长性爱时间。

 跪在地上,两手分开撑地,与肩同宽。抬起右手,手臂伸直与肩部呈水平。同时,抬起左腿,也与身体保持水平;手臂和腿尽量向两侧伸展。交换相反侧的手臂和腿,重复上述动作。恢复最初的跪地姿势,重复动作,每一侧8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4969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