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出十种健身运动的内容

请列出十种健身运动的内容,第1张

1、平板支撑。

平板支撑能锻炼核心肌肉群。在健身间隙可做3次平板支撑,每次30秒。具体动作:俯卧,两肘打开与肩同宽,肘关节支撑于地面,上臂与躯干尽量保持90°。两脚尖并在一起减少支撑面积。颈部自然伸直,眼睛看向前下方,挺胸,头、肩、髋和下肢等部位保持在同一平面,使脊椎骨处于自然生理弯曲的形态。

2、脚踝训练

脚踝是男性锻炼最少的部位之一,脚踝灵活性不足会导致身体缺乏稳定性,使脊椎更易受损。具体动作:双手前伸扶墙,左脚尖抵墙,右腿后伸;身体前倾,尽量使左膝靠近墙壁,坚持10秒,两侧交替进行,每侧3次。

3、侧弓箭步

大多数人缺乏侧向运动。侧弓箭步有助于增强身体两侧肌肉,锻炼髋关节灵活性,以及臀部周围肌肉力量。具体动作:站立,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左脚向左侧伸出,同时右腿屈膝,身体下蹲,重复10次,然后换另一侧进行。

4、箭步蹲。

这一动作难度最大,因此很多人避而远之。具体动作:背对凳子站立,距凳子1~2步远,屈左膝使左脚脚背搭于凳子上;身体挺直,右膝弯曲使身体下降,直到左膝几乎触地,然后站直,重复8~12次,再换右腿做。

5、跳绳

跳绳简单易学,器械也简单,一小块空地就可以锻炼,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可以说是物美价廉,跳绳能在几分钟内提高心率和呼吸频率,能在短时间内减轻体重。

6、有氧操

有氧操种类繁多,太简单的达不到心率要求,比较复杂的对身体的力量,灵活性,柔韧性要求都较高,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但动作不到位,也没什么效果,还容易造成伤害,所以建议初习者或体能条件不好的朋友应在自己能够达到要求是再做有氧操。

7、单车

健身房的动感单车以及室外骑行都非常适合有氧训练,它能让运动者在短时间内出大量的汗,并且全身肌肉和身体的协调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8、跑步(快走)

户外跑步和跑步机皆可。如果条件允许,在跑步机上跑步放开跑步机扶的手能增加8%的氧利用率和5%的心率,减肥效果更加明显。而在户外跑步一定要先做热身运动。

9、交叉踢腿

练习者仰卧在床上,两手叉腰或下垂体部两侧,双脚笔直抬起与床成45度角,然后两脚做交叉运动,重复20次。

10、抬臀

练习者仰卧在床上,两手叉腰或下垂体部两侧,一只腿屈膝,另一只腿笔直抬起与床成45度角,利用腰部力量将臀部抬起,重复10次。换腿再重复10次。

1、坚持健身需要身体肌群参与配合,可以提升心率,促进身体流汗,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身体代谢水平,从而有效抑制脂肪的堆积。

长期坚持健身的人,可以减掉身上多余赘肉,逐渐恢复一副苗条的身材。而多做力量训练的人还能雕刻出一副好看的肌肉身材,收获完美的身材比例。

2、坚持健身可以提高身体细胞再生能力,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减缓皮肤松弛、下垂的情况出现,长期健身的人,你会保持紧致皮肤状态,比同龄人显年轻,拥有冻龄的颜值。

3、坚持健身可以强健肠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减轻身体负担,提高身体运转水平,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质。

随着身材慢慢瘦下来,你的身体机能也会变得越来越年轻,有效抵抗衰老的来袭,让你保持旺盛的体能。

4、坚持健身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跟负面情绪,促进身体分泌多巴胺,制造愉悦因子,让你保持一副积极乐观的心情,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你会发现长期健身的人,情绪都是比较稳定温和,因为他们在健身的过程中释放了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心情会保持得比较好。

5、坚持健身提高身体对钙质的吸收,强化骨质密度,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情况出现,有效提高身体健康指数。坚持健身还可以锻炼大脑记忆力,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跑步可以锻炼弹跳能力,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弹跳力是全身力量、跑动速度、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体现。

狭义指篮球、跳水运动员在跳板、跳台起跳时两腿做蹬伸动作与躯干和两臂配合所爆发的一种力量。它使运动员向上运动。

综合的针对全身的力量训练是增长弹跳的基础,就是要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针对于下肢的力量训练应以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为主,因此,必须在半蹲、提踵、全蹲、负重硬拉、延时下蹲和坐式蹲起上多花工夫,并要熟悉这些动作的运用方法,这样才能增加你的弹跳能力。

锻炼方法:

第一项:半蹲跳

1、开始时,半蹲至水平的位置,双手放置于前。

2、向上跳离地面。 当在空中,你的双手需放在后面。

3、着地时,完成一次。

第二项:抬脚后跟

1、首先,找个梯级或一本书来垫脚,然后只把脚尖放在上面,脚跟不得着地。

2、脚后跟抬到最高点。

3、再慢慢放下,完成一次。

第三项:换脚

1、找张椅子来, 把一只脚放上去,呈90度。

2、尽全力的跳开, 在空中换脚,在放在椅子上。

3、重复2,将原起跳的脚放回椅子上,完成另外一跳。

第四项:纵跳

1、双脚放直, 与肩同宽,"锁紧"膝盖。

2、只用小腿跳, 只能弯曲脚腂, 膝盖尽量不弯曲。

3、到地时,再迅速起跳,完成一次。

第五项:脚尖跳

1、将脚尖抬到最高点。

2、用脚尖快速起跳, 跳时不必太高。

扩展资料:

影响弹跳力的因素:

一、形态角度

人体形态是弹跳力的基础,有良好形态的人弹跳能力有较大的潜力:

1、小腿细长,腓肠肌线条清楚,活动距离大,踝关节小,踝腕细,跟腱两侧对称。踝关节活动范围,尤其是屈伸角度大,足弓高;

2、膝关节髌骨前突隆起大,胫骨粗隆高,大腿肌群变化比例小,臀部肌肉上提,骨盆底角小窄;

3、肌肉弹性好,紧张状态硬度大,放松状态软。坐高、身高指数小,肩宽腰围适中,背肌发达,脂肪少而分布均匀。髋、腰、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大。

二、生理角度

全身有数百块肌肉参与躯体的随意运动,而每块肌肉都挥发这不同的作用,肌肉力量是弹跳力的关键主导因素。

肌肉力量的提高是以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充分协调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用力动作的条件反射结果。从解剖学角度看,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因素包括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初长度、肌纤维类型等等。

其中决定肌肉力量大小最重要的就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绝对肌力取决于该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就可能愈大,同样的,衍生而出弹跳力就越强。

除此以外,肌肉的初长度对肌力大小也起到关键性作用。这表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增加或弹性拉长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程度就越大,肌力也就越大。

三、生物力学角度

无论是哪一类弹跳能力,其最后的起跳方式基本相同,正确认识人体动力系统的特征对我们充分利用动力系统的规律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弹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人体各主要环节弹跳高度的影响:

人体各环节对弹跳高度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各环节对弹跳高度的贡献率却有所不同。

2、主要环节角度对弹跳高度的影响:

双脚助跑起跳时,最有利于弹跳高度的环节、角度却基本相同。

-重视“跳跃”运动 跳一跳身体才更好

-弹跳力

-跑步

打个比方,运动健身就像是汽车在行驶一样。汽车行驶, 需要动用发动机并让其在行驶中的燃料消耗来提供动能。我们在健身运动中,也是需要消耗我们的体能。正如汽车发动机需要汽油作为燃料一样,肌肉运动也需要燃料。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其中的能量会以糖类或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人体中,不同类型的运动,所调用的储能物质是不一样的。

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人体的主要供能来源就是脂肪,其次是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参与无氧运动的供能系统为ATP-CP系统、糖酵解系统、氧化能系统,三大能源系统并非互相独立的,当我们进行无氧运动时,所有能源系用会共同参与机体的能量供应,通常以一个能源系统为主,除非出现主要供能系统向另一个系统转变。例如,10秒内即可完成的百米跑,ATP-CP系统为主要供能系统,但糖酵解和氧化能系统也同时供应少部分能量。

即时能量系统: 即时能量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非常迅速的产生ATP,而劣势是产生的ATP非常有限,只能维持5~10s,超过这个时间以后,肌肉将通过糖酵解和有氧氧化产生ATP供能。

这也称为乳酸系统,短时能量系统与即时能量系统非常相似,也属于无氧代谢,它能够比ATP-CP系统产生更多的能量,但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并且会产生乳酸短时能量系统主要为较高强度,中等力量的肌肉活动进行供能,持续时间为30s~130s。如匀速做30个俯卧撑。在持续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时,肌糖原在缺氧状态下进行酵解,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在体内产生 乳酸 ,同时释放 能量 供肌肉收缩。期间产生的乳酸迅速转化为乳酸盐和带正电荷的氢离子,在骨骼肌运动中,高浓度的氢离子会产生酸性的灼热感俗称酸痛(同时伴随其它的生物化学神经和生物力学因素)而导致提前疲劳

完整的无氧运动中,以上 这两个系统只能维持不到2分钟,长时间的运动需要第三个能量系统——氧化能系统。

长时能量系统本身属于有氧代谢,也就是有氧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需要利用氧气来产生ATP。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分解底物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细胞内呼吸,此过程需要氧的参与,因此成为有氧过程。在长时间运动中,骨骼肌需要一个稳定的供能系统来维持肌纤维的收缩。相对于无氧产生ATP,有氧代谢系统的动员速度慢,但其具有强大的产能能力,因此有氧代谢是耐力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

当运动健身时,人体非常剧烈的动作,或是急速爆发的动作时,人体会在短时间里消耗大量能量。此时,氧气因过度剧烈运动而来不及到达人体细胞中参与燃烧,就好似剧烈运动时,我们都会大喘气,好像氧气不够吸似的。“有氧代谢”很难满足身体因大量的耗能需求,于是体内糖分就会进行“无氧代谢”来满足人体需求。无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肌肉力量、爆发力、增加肌肉体积,提高运动速度。

常见的无氧运动项目有 : 短跑 、举重、投掷、 跳高 、 跳远 、拔河、 俯卧撑 、潜水、肌力训练(长时间的肌肉收缩)等。

当运动健身的强度相对比较低时,人体消耗能量相对就较少,这时的运动,氧气会被相对充分地内输送到人体细胞中进行代谢,也称“有氧代谢”。比如我们在从事以下方式的运动,就是这种类型: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瑜伽、跳舞、打球、健身操等等。这些类型的运动根据以上提及的供能来源的顺序,是通过运动燃烧脂肪,来满足人体能量消耗的补充,这种运动被叫做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也叫做 有氧代谢运动 ,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的好处是: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坚持3到5次。通过这种锻炼,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 心肺功能 ,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瑜伽、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 太极拳 、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有氧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为氧化能系统。

健身时,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因人体供能形式的不同,从而导致锻炼效果的差异化,运动带来的优势也各有不同。

充分锻炼肌肉力量,增强肌肉围度,增强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不过,如长期长时间锻炼,会导致人体肌纤维被破坏而得不到补充,进而导致轻度时不利于肌肉生长,重度时可能出现身体损伤。还有,糖分在身体内不能够充分消耗时会在体内形成乳酸,而身体内大量的乳酸堆积会造成肌肉酸痛。

充分燃烧体内脂肪,有利于血糖、血脂的控制;不过,长期长时间锻炼,会导致人体肌肉的流失。

高效科学的方法最好采用无氧+有氧的组合运动,不管是男性目标的力量增肌,还是女性目标的减脂塑形,都要采用组合锻炼法。

男性的力量增肌,采用70%无氧运动+30%有氧运动

女性的减脂塑形,采用70%有氧运动+30%无氧运动

增肌主要是以无氧运动为主;减肥减脂是以有氧运动为主。

坚持健身至今3年,坚持健身给我带来的改变包括身材变好,平衡学习与健身,甚至最后乐于去研究健身,我对健身真的是有无比的热忱。

最初走进健身房是希望增加自己在大学篮球场上的对抗能力。本人自小就喜爱各项体育活动,进入健身房一开始也是白纸一张,为了能快速进入正轨,从网上购入一本《施瓦辛格健身全书》开始按照书中的内容锻炼自己。三年没有间断的健身生活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身材改变,三年前只是一个身材跟鹿晗类似的热爱运动但是全无肌肉的男生,进而演变成纬度追赶美队的壮汉。

‍‍因为学习工科,经常有课程作业要设计同时码代码论文,又要上课,这样的频率想要维持健身,保持身材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效率。每次累的时候想偷懒放松会告诉自己,现在再加把劲,今天就又不会耽误训练了,精神上就可以保持一个奇高的效率为了赶紧去训练。每天出门会背两套衣服,训练完在健身房洗完澡晚上吃饭后就又可以投入实验室的工作中。这种高效的习惯对未来上班后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很有利。当每天把自己除工作以外的社交兴趣定好时间,那么工作也不会被动和无趣。‍‍

最后关于钻研爱好,这个跟个人兴趣有关。为了提高自己的运动表现能力以及更科学合理的健身,我阅读了《最佳合成代谢法则》《nsca体能概论》《运动训练学》《运动力学》《临床运动营养学》《运动解剖学图谱》《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学》等等,在这些书中逐渐从理论上来指导自己的训练,这样可以更健康更合理的运动,同时也可以帮助家人降低运动受伤风险更好的进行健康的运动。‍‍

健身给我带来的,不只是外形的改变,而是由外及内的提升了我的自信心、让我懂得坚持的意义、不断的磨砺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我读「美」的看法,我想这些就是健身对我的意义。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动动手指点个赞吧!你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啦!

健身中核心力量及核心肌肉群的定义和作用分析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 ,核心稳定性的提出源于脊柱稳定性。1985 年 Panjabi 首次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 ,他认为脊柱稳定性包括被动脊椎骨、 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个系统;1992 年 ,在脊柱稳定性的启发下 ,核心稳定性随之被其提出。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训练 ,其认为核心稳定性有产生力量、 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三方面功能。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结果 ,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核心力量的定义探究

 1以人体的重心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IanHasegawa以腹部、 臀部、 腰骶部、 胸部和背部上的肌肉称为核心肌肉; Travis Brown 则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 ,其中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 Paul J· G oodman 以联合体上的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胸腰筋膜、 腰方肌、 髂腰肌、 臀大肌、 臀中肌和竖脊肌等 29 块肌肉称为核心肌肉。

 纵观以上学者 ,核心肌群的范围是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 ,包括正面、 两侧、 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

 2以脊柱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MARJORIE ,JOHN D WILLSON , J EFFREY M WILLARDSON , KIM MSAMSON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确定在腰椎 - 骨盆 - 髋关节部位 ,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膈肌 ,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KATHL EEN R LUST学者认为核心肌群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 ,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

 3以人体的腰椎、 骨盆和髋关节联合的周围与重心位置的关系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王卫星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界定在人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 ,将膈肌 - 盆底肌区域之间的肌群称为核心肌群 ,位于大腿上股直肌、 肌二头肌也被列为核心肌群。这些肌群分别从人体的矢状面、 额状面、 水平面三个层面包裹腰椎、 髋关节和骨盆。李文霞等学者认为核心部位是由腰部和腹部肌肉组成的 ,包括腹横肌、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 腹直肌和竖脊肌等。

 4以整体肌群与局部肌群的关系为角度 ,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

 J· H Pilates 认为 ,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 ,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 背肌群、 横隔肌、 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其认为核心是腰、 骨盆、 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 ,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竖脊肌是腰 - 骨盆- 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 ,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竖脊肌与腹肌互相配合完成人体在技术动作开始前的预备姿势及运动过程中的躯干动作维持 ,在此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骨盆带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 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研究以人体的核心部位与非核心部位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力量的不同观点 ,根据人体解剖学核心肌群的结构特点 ,本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能够稳定机体的脊柱、 骨盆 ,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 ,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的整体肌群 ,即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 ,包括正面、 两侧和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

二、核心力量的作用机制分析

 1核心力量的解剖学作用机制分析

 骨盆带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 ,附着上的肌肉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 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相接融合 ,形成耻骨联合。由于骨盆和骶髂关节的柔韧性较差 ,在运动时肌肉收缩和拉长对其施加的压力增加 ,加上内收肌力的薄弱 ,对耻骨极易造成损伤。因此 ,只有稳定住骨盆才能保证髋关节肌群有效的工作。腰- 骨盆 - 髋关节包括的肌肉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 ,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 传导力量、 发力减力等作用。竖脊肌是腰 - 骨盆 - 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 ,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竖脊肌与腹肌互相配合 ,为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持和保证。例如 ,在投掷项目的最后用力过程中 ,运动员强有力的左腿支撑和右腿的积极蹬、 转、 挺 ,促进骨盆、 髋关节、 腰部相关肌群参与工作 ,形成肌肉动量由下而上的转移。强有力的核心肌肉对投掷运动中的身体姿势、 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椎体、 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组成脊柱的前柱 ,起传递重心的作用;后柱包括椎弓根、 椎板、 横突、 小关节突、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在脊柱运动中起张力带作用。

 2核心力量的生理学作用机制分析

 根据脊柱的功能分类,可以将其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稳定肌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椎,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的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性活动时被激活,稳定肌群主要有骶棘肌、 横突棘肌、 横突间肌、 棘突间肌、 多裂肌等,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锥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运动肌位于脊柱周围的表层,呈梭状,具有双关节或多关节分布,以快肌为主,在爆发性活动时被激活,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通过向心收缩控制锥体的运动,如背阔肌、 腹外斜肌、 竖脊肌及腰部的腰大肌,这些肌肉控制脊柱运动并且应付作用于脊柱的外力负荷,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脊柱运动和稳定性调节。

 根据人体的解剖位置关系 ,可以将核心肌肉分为整体肌肉和局部肌肉。整体肌肉包括竖脊肌、 臀大肌 ,它们大多处于身体浅表位置 ,多为长肌 ,连接着胸廓和骨盆 ,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矩并引起大幅度的运动 ,它们负责脊柱运动和方向的控制。局部肌肉包括多裂肌、 椎旁肌 ,这些肌肉通常起于脊柱或分布于脊柱深层 ,它们控制脊柱的曲度以及维持腰椎的稳定性 ,收缩时一般不会造成肌肉长度的变化和运动范围的改变。

 3核心力量及核心肌肉群的定义和作用分析

 腹横肌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腹横肌是腹部阔肌中最薄的肌肉 ,其纤维环绕腹部 ,经胸腰筋膜与各个椎体的横突、 棘突相连。腹横肌产生外侧的张力横向箍紧腰椎 ,通过增加腹内压对抗外力的作用以及增加腰椎的稳定性 ,在核心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多裂肌是腰部椎旁肌群中最大和最内侧的肌肉 ,其位于棘突两侧 ,腰背筋膜的内侧缘。多裂肌的强直性收缩可以增加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 ,对腰椎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力 ,躯干深层的椎旁单关节肌肉 ,如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有利于核心稳定性的维持。

 胸腰筋膜的后层主要为背阔肌筋膜 ,附着于棘突 ,维持矢状面的稳定性 ,胸腰筋膜中层附着于横突 ,可维持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稳定性。腰方肌是腰椎稳定的一个重要肌肉 ,腰方肌的等长收缩可以帮助呼吸 ,增加腹内压 ,也可以维持脊柱在额状面和矢状面的稳定性。

 4核心力量的神经学作用机制分析

 a“三亚系模型” 作用机制学说

 在脊柱稳定的生理机制的研究中 ,1992 年 Panjabi 提出了 “三亚系模型” 理论 ,即被动亚系、 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被动亚系特指关节和韧带 ,主要由锥体、 椎骨关节突和关节囊和脊柱韧带等组成。主动亚系特指相关肌肉和肌腱 ,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它通过深层和浅层肌群间( 即稳定肌和运动肌) 协调活动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神经亚系特指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 ,它接受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 ,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性需要 ,然后控制主动亚系的有关肌肉实现稳定性的维持 ,脊柱就是通过 3 个亚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实现稳定性。

 椎骨、 椎间盘、 脊韧带构成了被动亚系 ,也称为内源性稳定系统;脊柱周围的肌肉、 肌腱、 内压构成了主动亚系 ,亦称外源性稳定系统;神经控制亚系控制被动亚系和主动亚系 ,使它们协调起来实现脊柱稳定 ,这三个子系相互依存 ,互为代偿。

 被动亚系是由椎体、 椎间关节、 关节囊、 脊柱韧带、 椎间盘等结构组成。它们在脊柱活动中起着支撑作用。在脊柱的中心区域 ,被动亚系作为本体感受器感觉椎体位置的变化 ,并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反馈信息。对于同一部位的不同运动形式 ,被动亚系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如 ,在躯干前屈过程中 ,后韧带、 椎骨关节突及其关节囊和椎间盘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在躯干后伸过程中 ,前纵韧带、 纤维环、 前部纤维和椎骨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在躯干水平旋转运动中 ,椎间盘和椎骨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无论脊柱是静止还是运动 ,主动亚系都在神经控制亚系的协调下共同维持着脊柱的稳定。有无腰椎所能承受的压力大小 ,说明了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和肌肉的紧张性起到了稳定腰椎的作用。

 神经控制亚系主要接收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 ,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性需要 ,然后启动相关肌肉活动 ,实现稳定性控制的作用。如 ,在上肢运动发生之前 ,多裂肌和腹横肌活动能够先行启动 ,而下腰痛的患者的肌肉启动时间相对较慢 ,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在人体的核心力量整个系统中 ,被动亚系、 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是相互依靠的 ,共同维持核心力量的稳定性并应对核心力量的变化以及静态与动态负荷。

 b神经控制作用机制学说

 人体核心区域主动稳定的实现取决于多块肌肉的协同工作 ,该工作是在神经支配下的一个复杂和精细的过程。对于复杂的竞技运动来说 ,核心部位的稳定并不是运动的目的 ,稳定是给不同肢体的运动创造支点 ,为不同部位肌肉力量的传递建立通道。Hodges等人运用肌电图仪对人体做全身运动时的上肢肌、 下肢肌和核心肌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核心肌肉(腹横肌、 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腹直肌和多裂肌)肌电的发生早于上下肢肌肉 ,尤其是腹横肌的肌电明显早于三角肌和下肢主要肌肉。因此 ,他们认为 ,核心肌群的提前动员使身体的核心部位首先做好准备 ,为四肢的发力建立支点。核心部位的力量不单纯涉及到单块肌肉收缩力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能力。

 骨盆作为脊柱稳定的根基 ,同样遵循神经肌肉反射机制 ,它的稳定性保持除盆带肌外 ,还依靠核心部位的腰肌、 腹肌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 ,这些肌群间的协调作用使脊柱和骨盆合为一个整体 ,所以在核心稳定性训练中不能割裂骨盆和脊柱之间的关联 ,不然将会失去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真正意义。神经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核心力量进行干预 ,一种是通过运动前期的预兴奋反射性提高参与肌肉的力量 ,为姿态的调整和承受外部负荷做好准备;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是影响核心力量的重要因素 ,人体核心部位的稳定、 稳定程度的变换以及稳定与运动之间的动态交替都需要多块肌肉的参与和配合 ,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募集和协调是完成多块肌肉共同运动的关键。另一种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梭反馈式调整肌肉的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 ,解决核心部位的稳定、 稳定程度和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神经系统基于肌梭、 高尔基键器和脊柱韧带的本体感受 ,根据运动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连续不断地监控并调节核心肌肉的力量以及不同肌肉之间力量的配比 ,尤其是支配与控制核心大肌群与核心小肌群在核心稳定与运动上的不同功能 ,小肌群主要起固定作用 ,而大肌群除固定作用之外还具有运动功能 ,核心部位稳定程度的变化和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交替转换主要取决于大肌群的收缩。

 核心稳定性的训练首先是动态下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 ,通过激活、 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能力。训练时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 ,身体就是在这个动态的支撑面下完成。第二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本体感觉性的力量训练。在上面肌群本体感受性训练的同时进行负重力量训练 ,渐进性从开始负重部分或全部身体重量到增加体外负荷 ,实现了提高核心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提高了脊柱深层稳定肌的力量。

 4核心力量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分析

 有关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人体在两臂下垂的对称站立姿势中 ,身体重心位于第 1 至第 5 骶椎的某一水平面上 ,大约在髋关节额状轴上方 4~5 cm 处 ,接近人体正中央的矢状面稍向右偏的骶骨与耻骨之间;取卧姿时 ,身体总重心向头部偏移。身体重心会随人体的姿势的变化而改变 ,运动时变化范围更大 ,有时会移出体外。重心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运动姿势变化而改变的特性 ,是确定核心肌肉的主要依据。

 人体分为头、 躯干、 上臂、 前臂、 手、 大腿、 小腿和足等多个环节 ,各个环节可动地连接起来构成生物运动链 ,力作用在生物运动链上 ,各环节发生相对位置改变 ,于是产生了人体姿势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躯干是人体生物运动链上的枢纽环节 ,在运动中对技术动作的发挥和能量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躯干由多块骨骼组成 ,关节较多且结构复杂 ,要充分发挥躯干在生物运动链中的作用 ,躯干的平衡稳定性尤为关键。在运动中 ,躯干的平衡与稳定影响着各种动作技术发挥和运动环节间能量传递。人体在运动期间 ,重心起伏不定 ,姿势不断变化 ,躯干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稳定 — — — 非平衡不稳定— — — 平衡稳定的动态变化中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人体依靠核心力量来调整姿势和维持躯干的平衡稳定。核心力量训练中的非平衡不稳定支撑练习就是为提高躯干的平衡稳定性而进行的身体练习方法。这种在不稳定的支撑而上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 ,能够创造独特的动态训练环境 ,练习者进行训练时必须依靠核心力量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 ,这增加了神经肌肉的训练负荷。实践证明 ,在这种动态非平衡不稳定环境中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对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加有明显作用 ,而且能够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及躯干的稳定性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

1 晨起基础心率监测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基础心率稳定并随运动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提高而趋平稳下降。如身体状况不良或感染疾病等,基础脉搏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基础心率随

2 定量负荷前后血压监测测定定量负荷前后血压的变化及恢复情况,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并对心血管机能对运动的反应做出恰当的判断。体育锻炼时,可根据血压变化了解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

有氧运动的最大强度意味着最大可能的肌肉需氧量,运动生理学家称之为最大摄氧量(MOU)。运动强度,可以用MOU的比例来衡量。

一次快跑,可能需要90%的MOU,一次闲逛,可能仅需要50%的MOU,可是这种衡量方法几乎对我们所有人根本没啥实用意义。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自己的心跳速率(心率)的方式。我们发现,吸氧量最大时,心跳也最快。

因此,心率可以用来作为有氧运动强度的衡量参考。

多年来,估算最高心率的一个方法是用220减去年龄数。最高心率出现在有氧运动强度的峰值。

旧公式:最高心率=220 - 年龄

在2013年,一组挪威研究人员研究了3320人,19到89岁男女都有。他们得到了一个估算最高心率的新公式,即211减去年龄的64%。

新公式:最高心率=220 - 年龄x64%

对20岁的年轻人来说,新旧公式的计算结果,差别并不大,也就每分钟差两次。但对于年龄大的人,新公式的计算结果会明显变大。

结论:“强度多大才能达到效果”可以理解成“要保持最高心率的多少比例才能达到有氧训练的效果”,对此虽然大家看法不一,但根据美国卫生部给出了一个目标范围,保持最高心率的60%~75%才能达到有氧训练的效果。

早期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保持坐姿的中年人,每周只要锻炼36分钟,就能实现非常明显的健身效果。但前提是,他们的锻炼强度都保持在最大心率的85%左右。

摘自: 每周只锻炼36分钟就能实现非常明显的健身效果,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780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1
下一篇2023-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