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历史被多次搬上影视舞台,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其中很多细节是经过改编的,就像是赵姬要杀嬴政这一段就不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不过嬴政真的想要杀了赵姬才是真。
赵姬虽然是秦始皇嬴政的亲生母亲,但也是嬴政不愿提及和感到羞耻的一个人。历史上关于赵姬出身记载不多,有人说她出身贫困,也有人说她是落魄富家女,此事没有得到考证。所谓的赵姬并不是名字,赵是她的国家,姬是女性的一种称呼。
历史上的赵姬和吕不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对于吕不韦来说他有家室,但是身边总是有赵姬出现,让人猜不透两人的关系。
后来赵姬被秦庄襄王看上,之后便有了嬴政。秦庄襄王继位之后赵姬一下就成了王后,嬴政成了太子。秦庄襄王去世之后嬴政继位,赵姬地位无人能及。
那时刚三十出头的赵姬不甘寂寞于是和男宠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男宠还被加官进爵,因为是自己的母亲,嬴政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知道赵姬过于贪婪,她甚至谋划想要她和嫪毐的孩子将来继承王位。嬴政忍无可忍彻底和赵姬撕破脸,抵抗住了嫪毐发动的政变,并且杀掉了嫪毐,那两个孩子也被杀。
嬴政原本是想处死赵姬的,但是大臣谏言要想统一天下要以孝义为先,赵姬这才保住了生命,但是终生在冷宫中度过。
秦王政十九年赵国灭亡,赵姬也在该年病逝,享年五十多岁。赵姬生前不知收敛,死后受到诟病。但未了脸面,嬴政还是将赵姬和秦庄襄王合葬。对于秦始皇嬴政来说,赵姬是他一生最不愿提起的事情。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王朝不断更替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自秦始皇登基以后,就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虽然寿命极其短暂,仅仅只有10余年的国祚,这放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那是相当不起眼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秦朝国祚虽短,但留下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可以说秦朝之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大体都没有跳出秦始皇所画的这个圈子,先不说秦朝实施的各项被后世沿用的制度,单说秦始皇创造出来的“皇帝”这个称号,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当皇帝这顶帽子从溥仪头上被摘掉之后,还有不少人依然想把这顶帽子给拾起来了,比如说袁世凯,就是这种人,只可惜历史洪流可不是哪一个人所能挡住的,袁世凯也最终成为了被人们唾弃的人物。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秦赵两国在长平进行对峙,而后嬴政度过了一个极其悲惨的童年。
后来经过吕不韦的活动,嬴政的爹嬴异人得以回到秦国继承了王位,后来嬴异人早逝,而在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了王位。
但是嬴政继位并不代表他就掌权了,嬴政真正开始掌权是在公元前238年,而在这近十年的过程中,秦朝发生了动乱,而嬴政正是平定这次叛乱囚禁赵姬之后才真正掌权。
囚禁生母,这在当时是有违背世俗道德的,所以就有大臣站出来劝谏嬴政不要这样做,结果27位劝谏大臣接连被斩,但却终止在第28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第28位劝谏嬴政的人又是谁呢?
想当年,嬴异人被他的爷爷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送到赵国的时候,或许根本想不到,这个不受待见的王室子弟,会最终继承大统,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庄襄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吕不韦出力最多,甚至不惜倾尽家财来资助嬴异人,要知道那个年代虽然商人地位不太高,但手里有大把的银子,还是可以比普通人生活地更好,可是吕不韦不甘寂寞,觉得“谋国”这笔买卖一旦做成了,回报将不可估量。
所以当嬴异人看上了吕不韦的歌姬赵姬时,吕不韦想都没想就把她送给了异人,而之后嬴政出生,后来嬴异人回国继承了秦孝文王的王位,就把赵姬和嬴政母子接回了秦国。
吕不韦也因此成为了大秦的相国,嬴异人去世后,继位的嬴政年幼,他和赵姬两人便共同把持了秦国的朝政,当然赵姬的后宫也成为了这两人谈论国家大事的地方。
但是秦国的时局却愈发不可控制了,因为嫪毐此人权力欲极强,利用赵姬的关系,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而嬴政亲政前夕,就是面临着吕不韦、赵姬、嫪毐等三股强大的阻力。
嬴政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这种本事,是与生俱来的,或许是经过了悲惨的童年,或许是受到了吕不韦的耳濡目染,又或者是赵姬从小教育的好,无论是哪种因素导致,还是受这些因素综合的影响,嬴政的心机和年龄与日俱增了。
他每时每刻都想着亲政,但如何解决掉这三只拦路虎,嬴政还是真的犯了愁,而他从嫪毐的身上,看到了机会,他要做的就是等。
毐跳出来,然后给他致命一击,顺带着把赵姬和吕不韦都一起解决掉。
毐的事件爆发之后,嬴政对自己的生母赵姬也是恨得牙痒痒,但是又不能把她也给彻底解决掉,毕竟那是自己的亲妈,经过一番思考,嬴政决定将赵姬迁出咸阳,囚禁在雍棫阳宫,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茅焦:脑袋掉了碗大个疤,让我去组成第28个,按道理来说,这事吧,说出去确实不太好,而嬴政借此机会也彻底将秦国的权力笼络到自己的手中,权相吕不韦也悻悻不敢言语,因为这是他牵头的,一时间咸阳人人自危。
嬴政很是得意,毕竟自己一石三鸟这一招玩得相当高明,处决了嫪毐,囚禁了赵姬,顺带着还把吕不韦的权力给收了回去,而就在嬴政享受着站在台前的阳光时,一群大臣却跳了出来。
他们跳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赵姬求情,说到这,或许就有人说了,这群人脑袋秀逗了不成,嬴政的家事他们也管?
其实囚禁生母这事,放在嬴政身上,这事已经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当然在大臣们看来,这也是大逆不道的,虽然赵姬有过错,但嬴政这等处理结果,明显是有违孝道,既然他们觉得嬴政做得不对,自然要劝谏。
结果这群人,还是忽略了嬴政的心狠手辣,一些劝谏者非但没有扭转嬴政的态度,反而把自己的小命给搭上了,此外也让嬴政怒不可遏,直接发布了这样的命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
不过即便如此,先后共有27位大臣去劝谏嬴政,结果无一例外,全部斩首示众,而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茅焦出现了,并且扬言自己愿意做第28个人,于是进宫去劝嬴政去了。
他见到嬴政说: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这句话当真是简单粗暴,将嬴政囚禁生母这事,直接和国家大事挂上钩,并且让嬴政明白,囚禁太后会让天下诸侯离心,有着统一天下之心的嬴政自然不敢拿诸侯背离开玩笑,于是便: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而茅焦也没能成为他横尸在秦宫门口的第28个人,反而成为了嬴政十分尊敬的上卿。
所以,有时候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前27个劝谏的人很显然没有找准嬴政的软肋而对症下药,所以下场很惨,而茅焦显然对嬴政很是了解,继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成了劝谏的效果,让人不服都不行。
赵姬最后结局是被囚禁。
嬴政到了22岁拿回自己的权利。他第一个要清理的就这个替身的集团和自己的母亲,这一天他带领了士兵将太后的寝宫围了起来,将这替身和两个孩子杀死,至于他的母亲,他本来是要亲自杀掉的,不过最后在大臣的劝阻下没有下手,最后改为流放,没过多久就改为了囚禁。
史记记载太后对嫪毐是“绝爱之”,非常宠爱,太后沉浸在与嫪毐的情爱之中,不久就怀了孕。
赵姬介绍
帝太后赵姬,真实姓名失载,“赵姬”这一称呼始见于《东周列国志》,故史学家称呼她为赵姬。赵姬出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子楚的王后,秦始皇嬴政的生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太后。
赵姬是赵国豪门之女,起初是吕不韦的姬妾,后被献于秦公子子楚,生子嬴政,遂被立为夫人。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赵姬擢升为太子夫人。秦孝文王一年(公元前250年),赵姬的丈夫继承了王位,赵姬遂被立为王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7年),赵姬母凭子贵,被立为王太后。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大一统的皇帝,但是对于她的母亲,史书却并不愿意给她过多的记载,对于秦始皇的母亲,你们有多少了解?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关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的故事,你们知道哪些?咱们一起往下看!
赵姬:赵姬,赵国邯郸人,秦庄襄王的王后,秦始皇的生母,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西安。赵姬原为吕不韦的姬妾,后成为秦庄襄王的王后,其子秦始皇即位为秦王,她成为王太后,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尊她为帝太后。
一、飞上枝头变凤凰
赵姬原本是吕不韦姬妾,不仅拥有绝世美颜,而且还善于舞蹈,异人子楚在吕不韦家中筵席上见到她便十分喜欢她,便向吕不韦要求将此姬献予他,吕不韦便将赵姬献给异人,赵姬便成为异人的姬妾。
二、一朝分娩
《·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子楚在娶赵姬之前就已经有身孕,怀的就是秦始皇,怀秦始皇12个月,才将他生下来,从医学角度讲,晚产儿一般具有先天性智力障碍,赵姬生下一子,取名为政,就是秦始皇嬴政。
三、旧情复燃
子楚在位三年后便逝世,十三岁的长子嬴政继位,封赵姬为王太后,吕不韦为相国,秦王政尚未成年,委政于太后和大臣。
赵姬成了王太后,新寡的太后宫闱寂寞,赵姬生性浪漫放荡,她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吕不韦时常出入宫闱,私 通太后。
四、祸乱宫闱
吕不韦看着秦始皇一天天长大,深知和太后这样的关系迟早会出事,便想断绝和太后的关系,听说嫪毐在房帏之事上能力异常,吕不韦便将他找来,吕不韦故意不时在帝太后面前提起嫪毐,引起了太后的兴趣,于是让吕不韦将嫪毐送到自己的身边来。最后两人在宫里私生活极其混乱,还生下了两个孩子。
秦始皇知道后,嫪毐和他的两个儿子被截杀,赵姬得以安享晚年!
在男权主义严重的古代,女人与人私通本来就被人所不齿的*乱之罪。何况缪毐和赵姬生下了孩子证实了罪名,还以嬴政“假父”的身份自居,和赵姬两人祸乱朝政企图谋朝篡位。缪毐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据传缪毐和赵姬的相识是吕不韦介绍的。当时已经长大的嬴政中央集权巩固势力,权势日益强大。本是夫妻的吕不韦与赵姬的关系私底下一直藕断丝连,面对欲望越来越大的赵姬,吕不韦害怕嬴政得知此事借此发难,于是就祸水东引把功夫甚好的缪毐推荐给了赵姬。本就*乱的赵姬与目的不纯的缪毐一拍即合,爱得“如胶似漆”。后来缪毐官封长信候,财富权势也日益壮大,性格也日益嚣张跋扈,喝醉了酒还放言他是嬴政的假父,谁敢与他对抗。
权势日益强大,性格日益嚣张跋扈的缪毐终于让吕不韦容忍不了下来杀心。吕不韦欲借嬴政的手铲除这个大祸害,于是就把缪毐冒充太监与赵姬私通产下儿子,酒后放言是嬴政假父的事情一并告诉给蒙在鼓里的嬴政。
嬴政大怒,传令追杀缪毐。为求自保的缪毐心生一计,劝服赵姬与其联手杀害嬴政让他俩的儿子继位,结果以失败告终。缪毐被擒获施以车裂,并诛三族。嬴政宣布与赵姬断绝母子关系永生不见,直到后来第二十八位不怕死的大臣抢谏,嬴政才把赵姬接回宫中安享晚年。
赵姬最后的下场安享晚年后去世。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赵姬被囚居在雍城,嬴政明示与太后断绝母子关系,永不再见,并明令朝臣敢有为太后事进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背。结果,有二十七个进谏大臣被残酷的处死,并把他们的尸首挂在宫墙示众。
及至第二十八位谏臣茅焦,以秦王要统一天下,需以孝义为先为由,打动秦王嬴政将母亲赵姬接回咸阳。赵姬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扩展资料
赵姬生平:
赵姬原本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后来成为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嬴子楚,成为嬴子楚的夫人。于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后来,嬴子楚成为秦国国君,即“秦庄襄王”,她成为秦国的王后。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嬴子楚去世,她的儿子嬴政即位为秦王,赵姬成为王太后。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姬去世。秦始皇追尊母亲赵姬为“帝太后”,与秦庄襄王嬴子楚合葬茝阳(芷阳)。
《大秦赋》开播以来,无数 历史 迷大呼过瘾,但随着中间剧情的又臭又长,很多《大秦帝国》的粉丝开始严重不满。
不过经过了无数的隐忍和曲折的过程,秦始皇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他要亲政了,面对吕不韦的强势,赵太后的专权,嫪毐的跋扈,这一切嬴政都看在心里。
自己虽然贵为秦王,但嬴政心里明白,没有亲政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被人的提线木偶,但限于体制他也只能忍着,加冠成人礼之后,他就能够有正当的理由亲政了。
熬了这么久,《大秦赋》终于迎来了他的高光和痛快时刻,嬴政终于变现出一点秦王的样子,嫪毐作乱,一场大戏开演,赵姬被幽禁,嫪毐被车裂,吕不韦被罢职,秦始皇这十几年的恶气终于出了。
但随着而来的另一个问题,让他非常苦恼,那就是如何处置自己的母亲赵姬,嫪毐死有余辜,但赵姬是堂堂正正大秦的太后,如何处置成了朝堂上人们热议的问题。
这里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茅焦,关于他的身份,电视剧上面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因为电视里演的非常不合逻辑。
关于茅焦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如下:
这里的原话是齐人茅焦,电视剧里演的茅焦变成了齐国使者,这里有个重大的逻辑缺陷,那就是茅焦如果真的是齐国使者的话,那么他说的话和秦始皇之间的行为逻辑严重不符。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前明争暗斗非常频繁,这样就促成了一门学问的诞生,那就是如何说服别人,有本书叫《战国策》就是专门记录各种言论对国内国际局势的影响。
可以说是一言以兴邦的典型代表,开篇就开宗明义的说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现象。
茅焦就是那个时代产物,他说服秦王的逻辑很简单,是那个时候惯用的手法,即你要想说服对方,必须是以为对方好作为出发点的。
试想一下,不管你有多么好的口才,如果你的出发点是你方的利益,那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别人,你只有说出的观点是为了对方好,才有可能打动并说服对方。
别人劝说秦王迎回赵姬,二十七个大臣都被杀了,这个时候茅焦出场了,他的逻辑很简单,大秦是要以平定天下为最终目的的,但是你现在背负着不孝的罪名,其他国家听说了,会更加讨厌秦国,这样秦国统一的难度就加大了。
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有人会说,那秦不是要灭六国吗,干嘛好要在乎六国怎么看,只能说这会儿秦的志向是统一天下,但是实力不是绝对的像捏死蚂蚁那么简单,这个时候没有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让六国的人更加厌恶秦国。
这个话说的很有水平,以天下为目标的秦始皇,很快就被说服了,但是这里面的逻辑漏洞是,如果茅焦真的是齐国使者,那么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秦王都不可能那么嚣张说要烹了他。
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相互向往,互派使者都是很正常的,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礼仪制度,你想呀,秦始皇都在意自己的名声好不好,怎么可能说出动不动就要烹了齐国使者的话。
你真的要烹了齐国使者的话,那可比你幽禁母亲的罪名大多了,你幽禁母亲顶多是个不孝的罪名,烹了齐国使者,那可是挑衅了当时的国际交往基本准则。
而且战国七雄,只有齐国和秦国不接壤,所以当时齐国一向亲秦,这样的关系,你更不能说烹了齐国使者,注意这里吓唬吓唬也不行,吓唬吓唬那也是折损了齐国尊严,跟烹了他是一样的。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果,史书上写的,茅焦说服了秦始皇,用的逻辑是害怕秦国的名声不好,那么茅焦的身份就不可能是齐国的使者。
他的身份同李斯商鞅一样,是秦国当时典型的人才已尽制度,属于秦国的客卿,不是秦人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
葛优说过一句话,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岂止是二十一世纪,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最贵的,尤其是在乱世,比如说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秦国之所以能够强盛,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以为秦国能够吸纳各国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这里面从各国崛起的例子就能看出来人才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一个人能抵一国国运,这样的描述丝毫没有夸张,吴王夫差得了伍子胥,直接领兵攻打当时非常强大的楚国,攻破楚都,把楚王拉出来鞭尸。
魏文侯有了吴起,直接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逼的秦国丢失了河西之地,也成了战国时代第一个强国,燕昭王有了乐毅,直接把齐国财富掠夺一空,打的齐国这个老牌大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很快乐毅被排挤,齐国复国燕国就此平淡无奇。
连韩国这种存在感极低的国家,有段时间被成为劲韩,那也是因为有了申不害的变法,可以说春秋战国,每个国家的高光时刻,背后都有一个超级人才的出现。
而秦国更是懂得吸纳人才,不断的出现超级人才,这才让秦国不断的强大,对此李斯的谏逐客书说的很清楚。
因为当时发生了郑国渠事件,大家觉的这些非秦人在秦国做事的目的不纯,所以要驱赶这些外来人,于是有了李斯这篇雄文,文章就不引用了。
里面李斯详细列举了秦国之所以强盛不衰,就是能够不断的吸纳这些从外国来的人才,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雎、穰侯这些奠定了秦国强大的人物,全都不是秦人。
秦国也正是靠着这几百年来,不断的吸收人才,才能一直做大做强,对比赵国,战国四大名将赵国有两个,廉颇和李牧,一个被逼走一个被杀,人才的不同待遇最终决定了秦国的强盛和最终一统天下的实力。
茅焦真是这种事身份的秦国客卿人才,所以在史书中才说他是齐人茅焦,也只有在秦国做官,那就铁了心要为秦国办事,那怕是冒着被杀的风险,也要以秦国利益为重,这才是当时在秦国客卿的态度,他们虽然不是秦人,但他们真的是死心塌地为秦国办事。
这里面李斯不好意思说自己也是人才,李斯的确是人才,但是大秦赋里太高估李斯了,把茅焦劝说秦王变成了李斯的功劳,这也太高看李斯,小看秦王了。
《大秦赋》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秦始皇演的太简单了,把李斯说的太厉害,这里面有太多的事情是不符合 历史 事实的。
李斯的确是个人才,从秦国的低级官员做起,一步步做到秦国的丞相,的确是个人物,但是嫪毐之变的时候,李斯还没有出场,或者说角逐高层权力,李斯还不够格。
李斯的确是当了丞相,但是吕不韦之后的丞相不是李斯,是芈启也就是昌文君,他又做了十年的丞相,之后才是李斯,李斯有点最后出来摘桃的感觉,前面吕不韦和昌文君做宰相二十年,把秦国最难最危险的路走完了,李斯顺利的从秦国宰相变成了秦朝丞相,成了千古第一帝的股肱之臣。
各种大臣眼花缭乱,大家却忘记了秦始皇,他才是主角,电视剧把他几乎演成了傻白甜,这完全不符合 历史 上秦始皇的雄才伟略。
俗话说,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秦始皇最后迎回赵姬太后,的确有茅焦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能够拎得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他作为秦王,秦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样的事情, 历史 上已经发生过一次,那就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郑庄公的母亲不喜欢他,而喜欢另外一个儿子,老是帮着小儿子欺负郑庄公,甚至还要造反,也是忍无可忍之下,郑庄公收拾了弟弟共叔段,并发誓说除非到了黄泉3地下,否则永不见母亲。
后来郑庄公后悔了想见母亲了,大臣颍考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地下挖一条隧道与母亲相见,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成全孝道,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黄泉相见的故事。
秦始皇作为国君,这个故事他是知道的,他也知道赵姬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还是太后同时也是赵国外戚势力的代表,为了保持势力平衡,为了国际名誉,秦始皇迎回赵姬才是雄才君主的正确选择。
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秦朝太短,刘邦建立的汉朝又太长,对秦始皇的抹黑实在是太多了,没想到电视剧里居然也把秦始皇弄得跟傻子一样,完全没有展示出秦始皇雄才大略的一面。
秦始皇最终统一了中国,他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异常精彩,岂是用一个残暴就能形容的,暴秦也只是后世对秦简单粗暴的看法,都是后世对秦不公正的待遇。
秦始皇是有雄才的,李斯的水平没那么高,这是《大秦赋》表现的有些过头的地方,我们要的是雄才伟略的秦始皇,不是一个只会宫斗和怒吼的嬴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