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文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营造出或欢快优美,或朦胧迷离,或凄清冷寂,或迅疾狂骤的审美意境,用来烘染氛围,具有了生动的表现力,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
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空灵愉悦的映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杏花繁丽,是一诗境;深巷卖花,又是一诗境。杏花春雨,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蕴蓄着无尽的想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雨后空山洁净清爽的艺术空间里显得滋润光泽、意味悠长。是诗人心境的映射。
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政治险恶的象征。 无情的风雨象征险恶的政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祖国山河破碎得象风吹飘散的柳絮一样,自身如同雨打水上浮萍,动荡不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由眼前的“风吹雨”联想到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元稹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凄风寒雨是写实,又是朝廷斗争。
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凄苦心灵的写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室南渡之际,李清照仓皇南逃,动乱中,丈夫身亡,她孤身流离,奔走逃难。雨成了她愁苦心境的写照,雨成了心灵里流下的泪水,滴破了诗人苦难的心灵。“帘外雨潺潺,春雨阑珊”李煜亡国被俘,极度思念故国。潺潺之雨是自己凄苦的泪水,雨声中汇聚了词人的泪水和哀愁。
四、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凄凉孤独的心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雨淋涔的夜晚,诗人孤灯独坐,思念远方亲友。营构出一个情味深挚、包蕴丰富的意境氛围。巴山夜雨从池中涨起是景,更是诗人的孤寂凄寒。对亲友的思念以及郁积的愁思,随着淅淅沥沥雨声涨满了秋池。”巴山夜雨为诗人抒发漂泊孤独之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五、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艰难生活的写实。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被秋风吹破,大雨下个不停,屋漏床湿,屋中无一处干地,叫人怎入眠?把安史之乱时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处境形象写出来。雨如麻和诗人的愁苦心理相遇,赋予了雨悲凉的象征含义。
不同时节的雨,唤起了人们的诗兴和情感,引发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形成了古诗文中咏雨的一道亮丽风景,寄托了诗人、词客丰富而细密的感悟。给见的雨,赋予了最多彩的艺术生命,陶冶、熏染我们的精神乃至灵魂!
“春雨”在我国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气候现象,其在古代农业中是决定粮食丰歉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春雨喻为生命之水,“春雨意象”也随之形成。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是独具特点的抒情载体,使得春雨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
春雨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美好的,是人们开始一年美好生活的开始,万物复苏,一切生机勃勃,春雨象征着勃发向上,它洗去旧一年的尘埃,为新一年带来光彩。代表新一年人们工作和新生活的开始。
春雨[chūn yǔ]
汉语词语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5个义项
春雨chūn yǔ,汉语词词,意为:(1)春天的雨;(2)用以比喻恩泽;(3)曲名。
中文名
春雨
国籍
中国
拼音
chūn yǔ
释义
春天的雨
快速
导航
释义主要谚语
名词解析
词语:春雨
读音:chūn yǔ
注音:ㄔㄨㄣ ㄧㄩˇ
释义
春天的雨。
《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唐方干《水墨松石》诗:“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 。”
明刘基《春雨》诗:“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用以比喻恩泽。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幸天恩同沾春雨,最堪悲,又分襟云山两处暌违。”
曲名。
苏曼殊《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自注:“《春雨》,曲名。”
描写春雨的经典天气谚语[2]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春雨贵如油,夏雨满地流。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春雷响,万物长。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春雷响,万物长。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天的雨-希望,浪漫情怀
夏日的雨-焦躁不安,苦尽甘来
秋日的雨-思念,伤感,离别
冬天的雨唔如果有的话也该是雪上加霜的意思吧,更加寒冷, 衬托在人物心情就是更加失落吧==
在我看来,古代诗词人,是与自然最为亲近的群体。他们的诗心、词心大多从美丽的大自然中来,他们观春花、赏秋月、看山川、叹河流,把自然的景物融化进自己的情感之中,从而将普通的自然之景,转化为带着我之感情的意象,让我们感受到诗歌之美。
其中,雨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美丽的意象。由于季节的不同,由于诗人们观察雨的视角和情感的不同,特别是当听雨、赏雨成为古人的一大雅事后,许多诗词人更愿以之为题进行创作、抒发感情。雨总是以不同的情态,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下面,就请大家借着窗外之雨,一起附庸风雅一番,品评一下艺术家笔下的雨中之景和雨中之人,且度凉爽的雨夜。
古诗词中的雨大致分为四类:
一、雨之禅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 诗佛王维 曾写过 《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的雨有了空灵之美,有了禅意的跳动。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落在碧绿的竹叶上,显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动态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 宋人方岳 的 《听雨》 :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静谧。
雨可以冲刷掉世间的污秽,也可以荡涤人的心灵。若是诗人在雨中的静观和沉思中逐步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的哲理,也会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 苏轼的《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东坡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丝毫不慌张,依然用最豪放乐观的脚步,在雨中漫步而行。与其他人慌乱躲雨相比,苏东坡在雨中的心境是那么的平静。深受道家思想洗礼的苏东坡认为,人生中所谓的风雨、晴天,其实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个人心境的反映而已。人生遭遇苦雨,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去坦然面对,就可以无忧无喜,一片淡然。
蒋捷《虞美人·听雨》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雨的感悟是不同的。在蒋捷的眼里,一场雨横跨了整个人生的历程。少年时候的雨,是浪漫的是红粉的,是带着情欲与荷尔蒙的。无论它是绵绵细雨还是狂风骤雨,都带着青春的气息。这是少年侠气的青春澎湃的雨。人到中年,漂泊已久的江湖游子,这雨伴随着他多少的悲欢离合,也许更多的是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无奈与悲伤。而到了暮年时节,雨伴着我们年华的老去,我们已经看惯了春月秋风,看惯了悲欢离合,好像眼中的雨,也有了苍凉的味道。面对世界的无常,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你喜,你忧,雨都在那里。就像岁月一定会流走一样,我们回天无力。为什么要渴望回天呢?还是让这夜雨,在台阶上滴到天明吧。
韦应物的名诗《滁州西涧》,最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的虽是荒津野渡之景,但却充满了禅意。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郊野渡口,并无人渡河,只有一叶扁舟随波飘动。一个“带”字,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连在了一起,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并非从天而降;“急”字补足了春潮和雨的动态。最后一句写渡口无人,扁舟荡漾,本是一幅荒凉之景,但“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的情趣。“自”有 “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韦应物眼中的雨,是平静的,是自然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万物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自得其乐。这可能是中国诗歌中最有意境最具有禅意的雨了。
二、雨之喜 春雨
春雨多给人以喜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诗圣杜甫围绕春雨,讲了喜欢春雨三个理由, 一是及时雨 ,年前,京畿重灾,“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冬去春来,美妙的雨当春发生,滋润万物,为大地增添勃勃生机,,杜甫感到这场及时雨是救苦救难的良药,心生无限的喜悦,反映了诗人崇高的忧国忧民之情。二是 体贴雨。 春雨为不打扰了正在入睡的人们,伴随着春风,悄悄地潜入夜幕,寂静无声的滋养着整个干涸的大地。 三是善解雨。 作者来到成都官封工部员外郎;草堂落成有了安居之地;心境大好。此时无声的春雨让他安静的睡了一夜,醒来满城繁花似锦;这雨自是诗人喜欢的雨。在杜甫的眼里。这一场春夜的雨,是多么美丽啊,它催生了春天,盛开了花朵,它装扮了美丽的锦官城。在杜甫的眼里,这一场夜雨,是希望,是未来。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志南和尚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些雨都是令人喜悦的。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三、雨之愁秋雨
秋雨多给人以悲伤。人生苦短,倏忽而已,当诗人们正处人生低谷时,加之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的情感,再逢雨飘然而下,这雨就成了苦雨,它承载了诗人们的失意与愁苦。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一剪梅》 写了一场雨过后,把洁白的梨花都打碎了,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这是何等悲伤的意境。最为难受的是,我只能在雨后的庭院中徘徊,左边是你的影子,右边是你的声音。醒着有你,梦中有你。这一场雨,算是把我和你融在了一起。真所谓“相思总在风雨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情人的离别本来就肝肠寸断的,何况还是在深秋的季节,还是秋风秋雨愁杀人的场景。在夕阳西下暮色四合的时候,在十里长亭外,在一场大雨突然而来倏忽而去的时候,情人的感情是悲伤的。在雨中,舟人不合时宜的催促,更加深了这种悲伤的情感。这也许是爱情中最后一场雨了,也许从此之后,再见只是美好的幻想。在今晚的雨中,我们牵手,然后一别天涯!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雨,除了少女时代的开心的雨之外,在进入中年暮年之后,她的雨是伤悲的雨,是孤独南渡丈夫不在的雨,是晚年百无聊赖寂寞的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愁思,让我们难以卒读。
《浪淘沙令》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做了俘虏之后的 李煜 ,也许他的此生中再也看不到江南了,再也淋不到江南的雨了。身在北方,他感受到的雨除了寒冷,还有国破家亡的悲哀。一切都变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季多雨,雨摧残了花儿,加速春天的离去——晏几道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秋季多雨,雨打叶声,滴在愁人的心头。——柳永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常表现悲愁意境。
暮雨 如 姜白石《点绛唇》)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许浑《谢亭送别》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 苏轼《浣溪沙》 : “潇潇暮雨子规啼”。
夜雨如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晚春的雨如 戴叔伦《苏溪亭》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李煜《浪淘沙》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这些雨是都惹人忧愁的。
四、雨之韵
雨声并非都是惹人忧愁的,轻柔细腻的雨声沙沙轻响,给人的心灵带来宁静;圆润有致的雨声叮咚作响,如一支和谐的曲子,给人的身心带来畅快。有雨的天气迷蒙一片,如梦如幻,这是在晴天丽日中体味不到的韵味。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如宋代词人 王淇的《望江南》 :“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还有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 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苏轼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写夏天的雨,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总之,雨在诗词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可以使人喜也可以使人忧,它可以锦上添花,亦可以雪上加霜。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风雨”意象解读
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雨的一般特征。
1、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之所以“喜雨”,最重要的是应时而降,依时发生。虽然雨不尽是春雨,但却以春雨最为得时。谚语所谓“春雨贵如油,”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春雨应时之需、及时而降的艺术概括。春天万物萌发,最需雨露滋润,一夜春雨浇绿群山旷野,带给人们生存的喜悦和生命的希望。应时而降的春雨成为人们最为企盼的歌吟对象。它之作为一种生命催化剂的主题意义,因而也就通过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朴实而自然的诗句,得到了集中的概括。
2、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我们注意到,在喜雨模式里,人们所吟咏、赞美的雨,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无声地融入泥士、滋润万物的微风细雨,它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从容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微风细雨的这种生命特征,因其“温柔敦厚,”恰恰与中国百姓的精神、心理审美趋向相吻合,具有深邃的文化意味,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侧面的艺术写照。
3、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喜雨带给人的总是生机与希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不是写实而是绚烂的想象。在満怀喜悦的对春雨的熟视与耹听中,诗人已联想到经春雨滋润会争相怒放的簇簇花团。这种充满着诗意的想象,既是诗人即时心境的生动而形象的吐露,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怀,其中一样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步,生活感受与体验的加深,这种初始意义上的雨意义,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更加不是原先的纯自然物,而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成为融会诗人各种不同情感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意象,从而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要而言之,发展、丰富了的雨意又滋生出三种常见的引申意象。即:
第一,它是能洗尽尘世烦恼、慰藉心灵的清新、明秀、空灵的自然之音。如卞之琳的《一城雨》:
一城雨正在抚慰着你;
你如今皱着眉,望天宇,
一个人枯坐在屋子里,
或是在冷清清的街衢,撑着伞,走向东,走向西。
你总会觉得罢,一城雨
正在轻柔的抚慰着你;
要不然你为甚不言语,
不管你再想起不想起。
“我要上哪儿去,哪儿去?”你看,你真的像着了迷,
出了神,呆听着一城雨。
在这里,“一城雨”被抒情主人公赋予了一种灵性,它可以抚慰寂寞、忧伤的“你”。当代诗人严阵在《红雨》中也这样写道:“一颗雨点染红一个花骨朵╱一颗雨点染红了一张笑脸╱三月的雨:红雨啊╱无声地,染红了江南。”雨在此被赋予一种清新、明秀、灵动的品质,它给不甚如意的人生以无限宽慰。
第二,它是一帆风顺的得意遭际和生活状态的象征符号。宋人黄庭坚有诗曰:“三雨全淆六合尘,诗翁喜雨句凌云。”又清人诗曰:“儒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透过二者,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壮志豪情以及在这种壮志豪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昂扬洒脱的书生情怀跃然纸上。
第三,它是人生失意及其所伴生的忧郁伤感情怀的心灵寄托。
大自然的日落月升,风霜雪雨每每进入诗人的诗歌意象,尤其"雨"这种意象更为多见心思敏感的诗人往往借"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据有人统计,杜甫诗中"雨"的意象竟达246次之多,而"晴"的意象仅有36次;李商隐诗中"雨"的意象出现73次,"晴"的意象仅10次唐诗中频频出现"雨"的意象,宋词中"雨"的意象更是不可胜数,仿佛没有"雨"便没有词在毛泽东的古体诗词中"雨"的意象也很常见
一温润的雨
雨本无形,但在诗人笔下却有了温润的质感"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雨应该是极品了春天的雨是温柔,多情而美好的请看这些诗句: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__杜甫<<春夜喜雨>>
"梨花一枝春带雨" __柳永<<倾杯>>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__孟浩然<<春晓>>
"双燕归来细雨中" __欧阳修<<采桑子>>
"微雨燕双飞" __晏几道<<临江仙>>
二愁绪的雨
古诗中有许多"雨"的意象蕴涵着诗人淡淡的愁慵懒,低落,缱绻的诗人望着茫茫的雨,心思或随了伊人,如烟似雾的轻愁便蔓延了开来所谓"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真是雨湿离愁愁更愁再如: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__李憬<<浣溪沙>>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__王维<<渭城曲>>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__李商隐<<夜雨寄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__柳永<<雨霖铃>>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__柳永<<安公子>>
我们再看看秦观这首<<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此词描写了一幅晚春拂晓的清寒景象,透露出淡淡的惆怅迷茫的心情下阙用了两个奇妙而贴切的比喻,用抽象的"梦,愁"来比喻具象的"飞花,丝雨";"飞花"前加以"自在",将眼前花的倏忽而去,飘然而落的神态形容得极具神韵;用"丝雨"来比喻"愁",将烟雨无边无际,连绵不断而又幽细如丝之状表现得美妙绝伦全词融情入景,以淡雅细小的景象展现了人物曼妙幽深的内心世界,意蕴空灵婉妙
三悲苦的雨
凄凉的身世,不幸的遭遇,又遇上凄风苦雨,使诗人心中更添悲苦之情"雨"这个意象在这些诗中就仿佛是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悲哀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__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垂死,暗风,雨,寒窗"这一组意象,写出了元稹多舛的命运以及闻听友人谪贬的悲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
词人李清照把亡国之痛,丧夫之悲,全寄托在这"暮雨"之中,真是潇潇细雨,点点伤心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蕴涵着陆游多少身世之嗟!
四洒脱的雨
在豪放浪漫的诗人眼里,"雨"却是磨砺诗人意志的形象,他们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经受风雨这"雨"的意象就反衬了诗人形象的豪迈,洒脱例如苏轼即使是遭受贬谪,又是出行中猝不及防地遇雨,词人依然等闲视之,从容面对,多么阔大的胸襟气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不以物喜,不因己悲,以人格的超旷消解挫折磨难,何等洒脱的人生态度再如,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这一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非凡的领袖人物藐视困难的魄力令人震撼!
以上所说的古诗中的一些关于"雨"的意象仅为一鳞半爪,其丰厚的内容非本文所能详尽意象是诗人将主观的情意倾注在客观的物象上,两者融合所产生的诗歌形象因此,不同的经历际遇,不同的场合环境,还有不同的气氛撩拨,"雨"的意象趣味殊异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意象"变化的一些规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短短一首词,概括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曲;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前后衔接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的人生道路
可见,"雨"的意象的丰富多彩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背景作具体的分析
梧桐雨 是组合意象 如:“关山月”、“梧桐雨”梧桐雨这一组合意象是想说明秋风萧瑟,梧叶飘零本就让人心生寒意,再加上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雨一下,梧桐叶更是凋落殆尽,可谓雪上加霜了“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声声入耳却更是声声入心,怎不令人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