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这次主动攻击印度,是要和中国一起对抗吗

巴基斯坦这次主动攻击印度,是要和中国一起对抗吗,第1张

巴基斯坦这次主动攻击印度,是要和中国一起对抗吗?

从2017年6月延宕至今的“洞朗事件”,实为印度军队越过边境线对中国领土的公然入侵。消息传来,中国民间群情激愤,要求对印采取强硬手段甚至武力反击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对峙依然持续中,中国政府工作依然在抗议印度士兵赖在我方边境不走,印度士兵也在作持久的打算,一时之间局势不好预测,而我们的巴铁兄弟再次出手教训了一回印度,真是解气!

7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三军公共关系处证实,巴军方9日动用包括破击炮在内的武器,一举摧毁了印军2处哨所,至少打死4名印度士兵,作为对此前一天印军“无故跨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对巴境内炮击”的强硬回应。当前,中印仍在边境对峙,印度拒不撤兵甚至作出长期对峙的准备。

当前,中印仍在边境对峙,印度拒不撤兵甚至作出长期对峙的准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炮击印度军营,对其进行了有力牵制。之前印巴战争,巴基斯坦都是吃亏多,多亏中国出手相助。如果印度胆敢在对峙期间搞过激动作,巴铁一定会再出手揍印度,让其顾首不顾尾。之前印巴战争,巴基斯坦都是吃亏多,多亏中国出手相助。如果印度胆敢在对峙期间搞过激动作,巴铁一定会再出手揍印度,让其拆东墙补西墙。

印度T-72坦克,希望首批交付18辆坦克参与巴基斯坦国庆大阅兵。而离坦克正式交付还有半年之久,巴方这一要求没有被中国拒绝!反之中国决定提前供货,这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也是绝不仅有的。中国担当一段时间无保留、无偿的在巴技术服务,也只有作为全天候朋友朋友才能这样做。

俗话说,如果你看不到对手的进步,那么在不久的将来,现实会给你狠狠的一耳光。现如今只要提到印度的军事实力,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无非就是印度阅兵式上的叠罗汉表演,印度航母三次下水仍然没有服役,以及印度的坠机率世界第一等等,在对印度军事实力不认可的同时还充满了吐槽的意味。那么印度军队的真实战斗力真的如此吗?

据一名曾经与印度军人共同参加了演习的中国士兵是这样评价的:“经过同他们演习我们感觉到,印军的每一个行动,都贴近于实战。而且他们细节方面处理的很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印度军队的真实战斗力到底如何。

我们先来看一下印度军人的实力。目前印度军人总数大概在127万左右,世界排名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也是一个军事大国。而且印度由于和巴基斯坦经常在边境上爆发冲突,所以印度军人的实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再加上印度经常与美国等国家举行联合军演,所以印度军人在战场上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除了印度军人的实力不弱外,印度武器方面也不差。就拿印度国产航母来说吧,我们知道是三次下水仍然未服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印度是二战后亚洲第一个有双航母的国家,研究航母比中国更是早了50年左右。而且虽然印度的穷人很多,但是印度在购买武器方面却从不手软,哪怕是借钱也要买最先进的武器。

有了这么多的武器,虽然印度现在的仿制能力还不强,但是并不代表以后也不强,说不定印度是在扮猪吃老虎呢?而且买了这么多其他国家的武器对印度军人来说也能更了解其他国家武器的性能。俗话说,坐井观天永远不知道天有多大,固步自封永远不知道别人走了有多远。我们在战术上要藐视敌人,在战略上要重视敌人。狮子搏兔还需用尽全力,作为现如今世界军事实力排名第四的印度,我们一定不能还保持着原来的观点。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the Himalayas )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国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这些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藏语“喜马拉雅”即“冰雪之乡”的意思。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喜马拉雅山脉自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带:南带为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带为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带是大喜马拉雅山带,是喜马拉雅山系的主脉,由许多高山带组成,宽约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数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呈一片银色世界。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南坡从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公里,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升高,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渐增加,在2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再往高处,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由灌丛代替森林,出现灌丛带;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

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余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现在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登山

人类攀登珠峰的不完全历史

对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活动,开始于20世纪之初。20世纪以来,各国历次攀登珠峰的情况如下:

1、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2、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我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3、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我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十六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1、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2、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4、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6、1953年,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十人组成),有两名队员登上了珠峰顶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依·希拉里(新西兰人)和藤辛·诺尔盖(即1952年春、秋两季随瑞士登山队两度登上八千米的那个尼泊尔人)。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队(队长阿尔贝尔·埃格尔)由五人组成,队员埃·施米特,尤·玛尔米特,阿·列伊斯,格·贡钦,在大批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人员的支援下,于5月23日,先后分两个结组登上了珠峰。他们使用的路线,是1952年由瑞士运动员所打通后来为英国队首先通过并取得成功的路线。即从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达珠峰与其姊妹峰洛泽峰(海拔8,501米)之间的山坳(通称南坳),然后沿东南山脊登顶。所用珠峰标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中国境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在当时国际帝修反的一片反华叫嚣声中,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功修背信弃义单方面退出中苏两国登山运动员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动的时候,我国登山运动员这次从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这次登山战斗中,中国登山队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顶队员外尚有十三名队员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当中国登山队正在从北坡向珠穆朗玛峰突击时,一支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的印度登山队也在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当他们到达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时,宣布由于风大无法前进,而放弃了这次登顶活动。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队,在队长——印军陆军中校捷·狄阿斯率领下,再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为怕大风而宣告失败,队员中有两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恩·狄林法斯),采取从尼泊尔境内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顶的路线取得成功。美国队先后相隔二十一天进行了两次突击,第一次5月1日有两人登上顶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两次共上去六人,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个登山队。

22、1965年,印度登山队(队长是印海军少校穆·郭利)于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后共四个梯组从南坡尼泊尔境内登上珠峰顶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队的正副队长和队员,全部是从印度现役军人中选拔的,所用路线是过去英、瑞等队使用过的老路线。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队从珠峰南坡首次进行试探性登山,在登达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区之后,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气象观测人员,他们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对气象、冰川等作了较长时间观测,为1970年日本队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队(队长藤田佳宏),企图在当年春天登山侦察的基础上,争取从南坡拿下珠峰,但他们在到达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后,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侦察任务”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队,在七十岁的老队长松方三郎率领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虽然参加了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动中的全部时间是在大本营渡过的,既未参加适应性行军,也未参加登顶活动。他的参加说明日本登山界对这次活动很重视),分两组对珠峰进行突击:

一组从珠峰正南面沿一条长达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称岩石墙)直插珠峰顶峰,这是日本人自己选择的一条比较难攀的路线,因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于进行“技术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这是过去别国登山队没有搞过的。另一组仍然是选择的传统老路线,也就是从南坡经南坳沿东南山脊登顶的路线。

日本队之所以兵分两路,而且敢于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战,这是与当时的世界登山趋势分不开的。因为从南坡沿传统路线登顶,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高山登山运动已无太大意义。日本队的南山坡正面登顶路线,按预计方案上升了大约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败,最后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组的传统路线。1970年5月11日、12日,该队先后分两个梯组共四人从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登顶队员是松浦辉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尔籍的搬运工人乔塔里。

26、1971年春,由欧洲英、法、意、奥、瑞士和印度等十一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的“国际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队长、瑞士登山运动员恩·基连富尔特的率领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线登顶(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国登山队的路线)。由于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内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队员胡古纳遇雪崩死亡后,宣告失败。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费尔率领的欧洲八个国家(英、法、意、奥、西德、瑞士等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欧洲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沿传统路线从南坡登顶,在到达海拔8,20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28、1972年秋(9-11月),英国军事登山队(队长博宁顿),沿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击营地之后,由于气候变坏被迫宣告失败。

29、1973年春(2-5月)意大利军事登山队,在意大利军事登山学校校长基多·蒙齐诺的率领下,组成一支包括意大利陆、海、空军,警察部队,海关人员,医务、气象和其他军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大型珠穆朗玛峰登山队,于当年5月5日和5月7日两次,每次一个结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顶峰。全队中意大利军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为止的外国登山队中,到尼泊尔登山人数最多的一次。他们雇用了三百多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动员了各种运输工具,包括军用直升飞机和坡地牵引车等现代化山地运输工具。

意大利军事登山队的登顶路线,原来也是两个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国队用过的路线)登顶,一个是备用方案,即沿比较保险的,东南山脊传统路线登顶。结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后还是采用备用方案登上了顶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水野祥太郎),从当年8月间进入珠峰,原企图从1970年日本队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线登顶,事先曾想方设法改进了装备,如适合于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装备,但仍未能越过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条大岩壁,结果被迫采用备用方案,沿东南山脊经南坳的传统路线登顶。两名队员,石黑久和加藤保男,于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顶峰。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顶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洛伦特·苏加萨,生理学家),由十六人组成,使用南坡传统路线,在5月19日突击队员到达第6号营地(8,600米)时,由于强烈大风使他们不能前进而宣告失败,当时距离珠峰顶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国著名的登山滑雪运动城——沙莫尼市(阿尔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长德渥阿松担任队长的法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由十名法国人组成,雇用390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选定1963年美国登山队沿西南山脊的路线登顶。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试验人体在高空的生理变化,他们专为每个登顶队员制作了遥控心电图装置,准备对运动员从山下到顶峰的全部心电图作一次系统的观测。但是在9月19日夜间,发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较大的雪崩,使队长和五名尼泊尔搬运工人死亡,全队的登山活动因此而宣告失败。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妇女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记者陪同,于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营。副队长田部井淳子(36岁)于1975年5月16日中午当地时间12时30分同尼泊尔向导安则林(27岁)一起,沿南坡传统路线登上了珠峰顶峰,共停留25分钟。

日本女队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难较大。她们从日本出发到山下大本营,曾丢失了大量装备和食品;5月3~4日夜间,在海拔6,450米的营地上又突然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队员和二十三名尼泊尔向导遭受雪崩袭击,整个6,450米的营地全被雪崩吞没,情况非常危险,但在得到及时抢救后,全体遇险人员脱险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没的队员中一个,她在登上顶峰之后表示,“以后再也不干登山这种活动了!”

34、1975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党委书记王富洲,队长史占春),由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等七个兄弟民族的队员组成,共434人,其中运动员179人,包括女运动员36人,其余255人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交通运输、炊事及其他后勤人员,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工农兵。

全队从3月初进山,6月初撤营。经过多次行军(前三次是适应性行军,后两次是突击顶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30分,女队员潘多和八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继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

这次集体登顶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从此,不断有更多的中国人登临珠峰峰顶。中国的进步和强大,使中国登山者逐渐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之一。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尔时间下午6时,英国登山队的两名队员黑斯顿(32岁)、斯科特(33岁),从珠穆朗玛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队的路线是1969年日本队侦查时确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队沿此线两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间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败了,后来国际登山队、欧洲选拔队和英国队相继沿此线攀登珠峰也都失败。这是迄今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条路线,也是四条路线中最短的一条。它的特点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条平均坡度达75度的很长的岩石大峭壁,英国人采用了特殊的氧气装备和进行了专门的高山攀岩训练才取得了成功。

据外电称,英国队此次攀登珠峰,从建立大本营到登顶成功先后共用了三十三天时间,这是22年来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动中时间最短的一个队,说明在组织运输和掌握天气时机方面都作得比较顺利。英国队全队由十八名运动员组成,队长是博宁顿。在突击顶峰过程中,队员朱·布尔克死亡。据英队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万美元。

1975年春、秋两季,三支登山队员从三条不同的路线攀登珠峰成功,这是珠峰攀登史上过去所没有的。

36、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登山家携手挑战珠峰,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双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国的3名队员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顶,次仁多吉创造了在顶峰无氧停留99分钟的世界纪录。

37、1990年,中国、苏联和美国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义会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中国的7名藏族队员在这次登山中先后站到了顶峰上。

38、1993年,海峡两岸的6名登山运动员首次携手登上珠峰,在历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吴锦雄成为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台湾同胞。

39、在之后的1996年和1997年,中国先后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开展联合攀登活动,4名藏族队员登顶,其中次洛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大齐米、开村成为两次登过珠峰的人。

40、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队10名藏族队员一次全员登上珠峰,并在8848·13米的顶峰采集到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火种。这是一次充满智慧和奇想的壮举,是12亿中国人满怀信心走向新世纪的见证。桂桑成为世界上首位两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历史不仅仅是专业队员的专利,近年来不断有业余爱好者挑战珠峰。2000年,中国第一个民间单人挑战珠峰的黑龙江勇士阎庚华于5月21日登顶,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难。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汉终于单人挑战珠峰获得成功。

2003年,中韩联合登山队和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的14名中国队员分别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是小齐米、普布卓嘎(女)、仓木拉(女)、尼玛次仁、梁群(女)、陈俊池、阿旺、普布顿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罗申、王石和刘健。

截止2003年5月,在过去的43年中,中国健儿已经14次登临“地球之巅”,先后共有61人次把的足迹留在地球之巅。同时,在攀登珠峰的众多登山者中,多名勇士长眠于珠峰洁白的世界里,一些人留下了终身残疾。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历史,是一个前仆后继和不断取得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2005年3月20日到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将再次对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还将联合中国女子登山队员登上珠峰顶,用雷达的手段以及GPS定位方法重新测高。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来说,善于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获得成功的最基础性条件。对于战争更是如此,我国是在不断的跟敌人周旋,不断的较量中,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才能不断的取得胜利。而这个放在国际上也是如此,那么印度是怎么总结当年战败的原因的呢?他们苦思冥想,总结出了三点。

印度虽然古代一直没能获得统一,自古就不是一个完整国家,而且90%的时间处于亡国状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盲目自信和妄自尊大。尤其是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印度跟随英国几乎是打遍世界,因此信心更是爆棚了,所以一直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蒙巴顿方案后,印度独立,成为南亚最大国,更是奠定了其信心的基础。

当时的印度喊出了要迅速成为世界大国的口号,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但是在1962年的战争,给了印度当头一棒,至今都是对其打击最大,始终认为颜面尽失。所以从当时到现在,印度全国都在研究战败的原因,可谓是苦思冥想,大概总结出了三条原因。

第一,武器太差。

印度总结,当年战争,印度士兵虽然多,但是使用的武器,大部分还是二战,甚至一战时期的武器。最典型当时印度军队还装备了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这些落后武器是造成失败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还总结道,当时中国已经是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武器了,所以武器方面相差太远,所以必然会失败。

第二,海拔太高。

印度总结的第二点原因是,当时士兵没有做好在高原作战的准备,因为印度士兵普遍都是从平原来的。而且当时战场都是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进行,因此,海拔太高,印度士兵没办法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就仓皇迎战,所以失败告终。

第三,空军没参战。

还有一点很重要,当时印度认为自己世界第三强国,有美苏的支持,有强大的空军,但是空军当时没有参战。所以印度人认为只要当时印度空军参战,狂轰滥炸,那么印度肯定能赢。但是当时印度空军据说不允许参战,而且主要给陆军士兵投送物资补给,所以才失败的。

从这三点可以看到,印度人总结的当年失败原因,反正都是不怪自己,只怪武器,怪海拔太高,怪空军。对于这三个原因,其实那也是站不住脚。首先,印度当时获得美苏的支持,在武器上大量购买美苏武器,怎么可能还是一战的呢?

其次,海拔太高,没准备好,那么谁又准备好了呢?打仗不行就不行,还怪天气和地理,真是有意思。最后,空军参战,当时我国的空军更强,不也没参战么?如果印度空军参战,按照强弱照样不是我国对手。从这些原因来看,印度人都是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没用,所以啊,还是没有总结到位。

但是这些原因印度人却当真了,武器不是不行么,于是花费巨资购买美苏武器,从坦克,战机,到航母都买。不是海拔高没准备好么?于是直接组建山地师,专门在高海拔作战。不是空军不参战么,现在印度不断加强空军力量,并且不断演练作战方法。看样子是自己信了这三条啊,自己把自己给骗了。

  

同样在印军服役,在印巴边境阵亡比在印中边境阵亡更受优待?

8日报道称,目前的情况是,如果印度士兵在印巴边境阵亡,其家属将得到相当于该士兵生前全额月薪的抚恤金,以及一笔450万卢比(约合45万元人民币)的优待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士兵是在印度北部及东部同中国的实控线上阵亡的,其家属能拿到的抚恤金只相当于该士兵生前月薪的60%,优待金也只有350万卢比。

“在锡亚琴冰川因雪崩遇难的士兵被视作战斗伤亡,家属可得到高额补偿。为什么在拉达克、锡金或‘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同样海拔地区阵亡的士兵不能被同等对待?”一名印度军官这样抱怨。另一名印高级官员则强调,相比于印巴控制线,印中边境实控线上的地形条件和操作难度都更具挑战性。

士兵阵亡后在抚恤赔偿上被区别对待,缘于印度国防部一直将印巴控制线列为“交火前线”,而包括印中实控线在内的其他边境地区则被划为“非交火前线”。隶属于内政部的印度“边境安全部队”和“印藏边境警察部队”并不存在抚恤金不平等问题。

这一局面在莫迪政府上台后有所改观。该报称,今年早些时候,关于增加印中实控线上阵亡士兵抚恤的新条款已经出台。但据消息人士透露,尽管经历洞朗对峙的严重局面,这一方案仍未落实。

不公平对待肯定会引发不满的啊。

印度在中印边境部署的兵力已达10万,有冲突发生。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日前宣布向中印争议地区附近增兵6万,加上原有兵力,印度在中印边境部署的兵力已达10万。同时,《印度时报》7月2日报道称,印度陆军还计划向东部边境调派一支新组建的炮兵师,并重启更多的军用机场。 

增兵山地师演练“飞狐” 在一座山脉的脚下,一位印陆军指挥官向山顶上的士兵大声下令:“开始飞狐(一种极度危险的登山技巧)!”随后,士兵们将绳子攥在手中,双脚离地,头朝下向地面迅速冲来。 就在即将接触地面的时候,手里的绳子猛然停止了自由落体的趋势,3秒钟之内完成从50米至60米的高度安全着陆。 据印度《论坛报》报道,印度陆军目前正在海拔6400米的山脉地区进行山地战演练,其目的是不仅要控制印巴控制线附近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想要控制沿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喜马拉雅山脉。 一位印陆军少将称:“飞狐”技巧是训练之它是与确保伤员生还相关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进行了用绳索护送伤员过河和下山的演练。据悉,绵延的山脉、横贯的冰河以及湍急的河流,都是印度士兵训练课程的一部分。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印度将向东北部的阿萨姆邦部署两个山地师,以增强山地作战的攻击力和防御力。阿萨姆邦位于印度所称的“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以南,印度一直以印方处于弱势为借口持续在这一地带强化军事存在。 同时,印度陆军又组建了两个新的山地师,每个师的规模是15000人。目前,印度陆军35个师中已有10个是山地型作战师,其中6个驻扎在东北部,进行高海拔地区作战训练。报道引用驻扎在克什米尔的卡尔吉尔地区的第八山地师师长苏什雷·卡卓瑞尔的话称:“在不久的将来,山地战将变得非常重要。” 

据印度陆军高级官员透露,这两个新成立的山地师将配备价值358亿美元的中型和重型直升机,以提高其机动能力,新的山地师将于2015年至2016年真正形成战力,目前印陆军正在为这批适合山地作战的直升机招标。 《印度防务》网站报道称,为提高山地作战能力,印度还曾向英海军陆战队“学艺”,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拉达克地区举行联合山地作战演习,学习高寒雪山的生存和特种作战技巧。英海军陆战队是世界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快速反应部队之一,经常在格陵兰冰原探索极地作战。

除了增派两个山地师,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陆军还拟向东部边境增派一个新组建的炮兵师。 重启机场部署苏-30战机 在增加地面兵力的同时,据印度亚洲新闻社6月15日报道,4架苏-30MKI战机当天被正式部署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提斯普尔基地内,这里距中国边界最近的一个哨所仅370公里。苏-30MKI目前是印度空军最先进的战机。 

印度防务部门一名发言人称,他们很快将扩充至一支由18架战机组成的苏-30MKI中队,并将重启更多的边境机场。据印度《印度时报》报道,在2008年重启接近中国边境位于拉达克地区两处军用机场后,印度如今正在将该地区的涅玛机场改造为高级机场,以供印度空军使用。 从地图上看,涅玛机场虽然距离2008年重启的两处机场都很远,但是对于为印军提供军事支援来说它足够近。 目前,涅玛机场的修复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印度空军准备在标准跑道上起降固定翼飞机。一旦涅玛机场的修复工作完工,它将成为印度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附近重建的第三个高级机场。为此,印度空军西方司令部飞行指挥官巴博拉将军毫不掩饰地说:“重启这些机场是印度空军加强印中和印巴边境空军力量系列计划的一部分。”

军事观察家认为,印度此举有更深的考量,以适应对中国采取的“守势”向“攻势”战略的转变,大幅增强对中国的威慑和作战能力。 印度空军以前认为机场和跑道目标明显、防护脆弱,如果将战机部署在靠近边境的一线机场,很容易因机场和跑道被毁而丧失战斗力。但在“攻势”战略的指导下,印度空军认为战机前置部署显然更有利于向对手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这样机场和跑道防护脆弱的缺点就不用那么令人牵肠挂肚了。 实际上,重启机场仅仅是印度振兴军事基地战略的一部分。

据《印度快报》披露,印度还计划在印中和印巴之间修建608公里的公路网,以及修建一条长900公里,从喜马拉雅山脚一直通 到印度内陆腹地的铁路,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加强军队部署的机动性。 为新一轮边境谈判增“筹码” 当前,虽然中印两国签署了旨在保持争议边境“和平与宁静”的协议并同意寻求政治手段解决争端,但双方在边界领土上的主权争议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2003年至今,中印两国针对领土争端进行了12轮的谈判,除2005年稍有进展外,其后就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中印两国将举行新一轮的边界谈判。国际观察家表示,印度新政府一上台就向中印边境大举增兵,可能是想为新一轮的边界谈判争取主动,妄图以既有的军事占领作为边界谈判的“筹码”。 

对于增兵边境,印度一直借口中国军力占优势,实际上,根据巴基斯坦《亚洲防务评论》的资料,当前印度在中印边界地区部署的军队,已在数量上超过了中国军队,并且形成了局部优势。因此,在中印新一轮边界谈判即将举行的敏感时刻,印度单方面在边境地区增兵将严重危及两国的政治军事互信,这种做法不但对于解决问题毫无益处,而且大大增加了中印在边界爆发冲突的危险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91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