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场农村**,是在邻村的小学校里看的。人特别的多,我是骑在父亲的肩上,就看到了两个人物的大脑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知道了这两个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个老师是部队家属,常常给我们住校学生联系驻军部队的**,晚上老师组织我们去看。好多的**名字记不住了,但是**制片厂的名字还记得。部队放映的**大都是八一**制片厂的,每部**的开始都是先出现放着光辉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别激动。然后看的内容也大多是战争题材的。部队周围的村子里的人也来部队看,露天的。
还有一次是在海南岛三亚的山里,与当地驻军部队一起看**,露天的,部队战士看**,下起了雨,还坐着看,一动不动,纪律严明,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几乎看不到露天**了,有了电视,也不去影院 ,电视上的**频道也不看,几乎与**绝缘啦!(源自网络)
谢谢!我咱们山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露天**,放映的趣事。在那个时代山村很少通公路,放**的设备又大又笨重,需要六至八人才能肩挑,木棒抬,才能从一个大队运送到另一个大队去放映。虽然运送**的设备的活,又苦又累(运送的距离一般七至八九里远近),农村的青年人还是很乐意去干。到了傍晚,银幕挂好,山村的孩子们早早就从家里搬来板凳,争个好位置。**机旁边放上两张藤椅,一个是放映师傅坐的,一个是大队书记坐的(因为书记放映前要讲些政治性的话,是那时候的必修课。顺便叫各生产队长安排明天运送**机器的人手)。**开始后,原来鼎沸的人声,顿时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其间随着剧中的高潮,那时间的全场的男女老少无一不是张开嘴巴,专注可见一斑(因为那时文化,嫔乐生活大贫乏了)。记得好像是放映《南征北战》的吧!当银幕上出现“再见”两字时,整个露天**场“轰”的一声,有大声评论剧情的,有呼儿唤女。手电,火把一齐亮了起来。嘈杂,乱哄哄一片,再过一会由**场边,分成好几条明亮的火把队伍,边议论**,边走向各自的家里。那时,虽然文化 娱乐 活动很少,村民们一部**的情节,如老牛反刍般,只要一有空就议论纷纷。(因为一年只有四次**上门来放映,收费很便宜,一场才三,五块钱,放映师傅一般吃住在大队书记家中),可见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很欢迎这样的 娱乐 活动。
记忆非常深刻,场景可以用人山人海一点不夸张。
那时 娱乐 节目几乎为零。夏季农闲时,大家多是晚上吃过饭聚一起聊聊天、乘乘凉,之后各自回家。如果是哪村有**放,那高兴劲不亚于过年,都是提前通知的,十里八村的人人皆知,大家提前忙完农活,早早的吃过晚饭。离的近的搬着凳子占好位子,等待家人的到来,远的骑自行车或步行也要去。开始之前,小孩子特开心,围着整个场地戏喜打闹,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开始放映了才能安静下来。
那时不管放什么类的**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记得第一次看露天**,居然是动画片黑猫警长,小孩子爱看毋庸置疑,大人们也是津津乐道,疑惑动物怎么会说起话了,不可思议。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又是大人们晚上闲聊的话题。小孩子呢更是模仿**里的人物说话、动作,还用泥巴做成玩偶把有趣的情结用自己的想法演一遍,旁边看得小伙伴因为不是自己想看的结果,还要争执一番,最后闹的不欢而散。现在想想有些可笑。
那时候的露天**,是所有小伙伴共同的美好回忆,有露天**要放映的时候,我们都会早早出过饭,然后相约一起赶在**放映前就赶到现场,放映的**如果是比较喜欢的,大家就一起聚精会神的看到三场,如果不感兴趣,大家也不会有丝毫的难过,就在**幕布附近,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 游戏 ,一直玩到**散场,结伴回家。
我的第一场农村**,是在邻村的小学校里看的。人特别的多,我是骑在父亲的肩上,就看到了两个人物的大脑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知道了这两个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个老师是部队家属,常常给我们住校学生联系驻军部队的**,晚上老师组织我们去看。好多的**名字记不住了,但是**制片厂的名字还记得。部队放映的**大都是八一**制片厂的,每部**的开始都是先出现放着光辉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别激动。然后看的内容也大多是战争题材的。部队周围的村子里的人也来部队看,露天的。
还有一次是在海南岛三亚的山里,与当地驻军部队一起看**,露天的,部队战士看**,下起了雨,还坐着看,一动不动,纪律严明,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几乎看不到露天**了,有了电视,也不去影院 ,电视上的**频道也不看,几乎与**绝缘啦!想想小时候还真是怀念(源自网络)
问答活动
畅聊夏天:参与提问回答,瓜分千元奖金
夏天来了,燃就现在!
我记得**银幕支架以后,村里的大爷抽着旱烟袋,手拿着赶蚊子的蒲扇,同大妈一起坐在小木凳子上静静的等候放映,小伙伴手拿着烤玉米,一边啃一边围着银幕跑,青年小伙子总是不自觉地朝有大姑娘的地方靠拢……
**开始放映后,首先上映新闻简报,然后放映主片,观众自觉肃静下来聚精会神的看**儿,偶尔有人放个屁会引起观众咒骂和叽笑声,
当然我还发现有的小伙子偷偷的拉着心爱的姑娘手提前退场了。
**要放映一个半小时左右,结束时观众恋恋不舍地询问明天在哪里演出。
那时候我们作为农村**放映员,每天取送影片,维修机器,搬运设备很累,但是很高兴很自豪。
农村夏天的露天**时代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因当时电视机还没普及,条件好点的村,也就三两户有电视机,条件不好的村,整个村没有一台电视机。因此,当时的农村夏天纳凉时没有更好的 娱乐 项目,而露天**就成为了农村 娱乐 的主项目。
当时农村演**,基本上是哪户人家结婚或生小孩子吃喜面,晚上图个热闹,演两场**。记得当时的露天**一般是放映两个片子,偶尔还会遇到转片的现象,在转片的空隙时间,整个**场成了小孩子欢乐的天堂。
村里哪户家里有喜事要放**,这个消息早几天前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小孩子更是消息的优秀传播媒体。到了放**的那一天,天还亮着,农村基本上开始做晚饭,为的是早早吃过饭去放映场里看**,小孩子日已对晚饭失去的味道,早早的聚集在放映场,尽管放映员和放**的设备还没到位,不过小孩子有的是**开场前的活动项目,“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因为放**,晚上也就被家长特批不用在家看书习作了,因此,都是尽兴的先玩上一段傍晚时光。
放映员带着设备来了,小孩子就停止各种活动,把放映设备围个水泄不通,一些好奇的大人也跟着小孩子围在一起一起,不时的对设备评论一番,多的是羡慕和赞叹。
当银幕挂好之后,小孩子就奔回家中,搬出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凳子、椅子,争先恐后的记下最好的观影位置,叫着自己的家人,赶着影响观看效果的邻位,放映场开始了久违的沸腾。
**开始了,全场立时安静下来。农村放映**的片子,一般是一个地方戏区片,一个武打片,戏曲片对小孩子没有吸引力,这个时候,**场里渐渐剩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则三五成群的跑到场外的小树林里再次开启了自己的活动项目,他们是边玩,边等着自己喜欢的武打片。等到武打片开始放映了,小孩子重新归于自己的座位上,有的会因找不到自己的凳子、位置被别家小孩占了而争吵,甚至达到动手的地步,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在大人的喝斥下和拉扯下,不得不遗憾的离开**场,随着**的放映,剩下来的观众也渐渐平息了声音,静静的观起**来。
有的小孩子因放映前的兴奋过头,在看**的时候会随着音乐声渐渐入睡,不知不觉中被大人抱着、背着带回家中,一直到下次**的到来,都会成为他们的遗憾。
农村夏天的露天**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更是一代人永远的记忆。观影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可以聚拢全村的人一起相互聊聊天,小孩子相互玩 游戏 ,在满身汗水的洗刷下享受暂时的凉爽。
这个暴露年龄了吧,看过露天**基本上都是80后以前的人了,那个年代农村的 娱乐 项目基本上没有,就是吃完饭在门口街头闲聊,什么地方一听说放**大人小孩都赶紧吃饭,晚上跑大老远去看,然后几个人边看边聊,很是有年代感。
现在没有了,要么去**院,要么在家看,人们平时也交流的少了,都看手机了, 社会 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一切都在改变。
得往前看了
看**来回三十多里地 ,《地雷战》和《地道战》以及《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等好多这样的。
没有看过,所以没有回忆
耳听为虚,眼见未必是实,通过包装后的所唯农村生活其实是做作,虽然说是有人羡慕农村的田园生活,无忧无虑,青山绿水,空气新鲜,小菜园,自吃自采,如同童话般的世外桃园,是那么的清心惬意,其实你如果真的长期落户农村生活后,你才真真正正的体验到了农民的甘甜辛苦,这也是为什么农村青年一代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真实心理,李子柒和华农兄弟或许是新式农民的佼佼者,但无论你怎么描,也描不出一个真实农民的写照。,
只要爱农村、在农村就是真实的,无需谁是谁。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没见过他们本人,看的听的都是别人操作后的视频、声音,所以都不算数!
我真不知道他们谁是真农村地啊啊 ,但是我是真农村滴——因为城市套路太深,我 只能回农村!
无论哪个都不是真实的农村生活,要想知道真实的农村生活,我来给你做以真实的真示。
第一:农村环境。有的农村座落在优美的山中环境,有水,有山,有野味,鸟语花乡,就象美丽的一幅画。人见人想往,真是一片生存的净土,诗情画意。这就是视频带给观众的效果,但是,你从视频中从来也看不到这些画面,大片的粮田缠绕在山间,农民在烈日的晒烤下手拿镰刀在割麦子,然后将割好的麦子肩扛马驮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的运送麦子,然后摊开凉晒,打碾,杨麦,然后晒麦,凉干装袋子运回,这些过程不是一二天就能完成的,它里边包含了全家人的生活艰辛和汗水。
二:麦子的播种,山地的深翻,然后出苗,旱情严重时,怎么用人工担垃运水抗旱保苗,然后打药防虫等等,这些过程不是一二天的功夫就能顺利完成的。得靠全家人的不懈努力几天才能完成。这些场面在视频男咋看不到呢?
三:有些家庭忙完了夏收,老人由于劳累过度而病倒,家里还没钱看病,并且山区医疗条件差,又要跑外地。光打车都不容易,别说去大地方看病了。为啥视频里看不到这些呢。
四:别说其它,就人的吃水都要用驴驮几十里路,有些就在河里挑水吃,孩子还要跑很远的路去读书,农村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贫穷,有时饥饿。穿的最烂,吃的最差,无钱看病,奋斗了一辈子还住在窖洞里,孩子娶不上媳妇,等等,这些在李子柒的作品里咋见不到呢?
五:饥饿,贫穷,自然灾害,病痛,风险无时都伴随在农民身边。而这一切还要靠农民自身克服和解决,朋友,农村生活多难呀。有些青年朝思梦想脱离农村苦海,有些人就是在城市愿意干最脏最累的活也不愿留在农村,哪些想往李子柒田园生活的人,每人每天给你补助20元钱请你来农村生活。你打死也不会来的。
我就是农村长大的,经常有人会说赚钱了花一百万去农村修别墅,我想说有那钱我换城里大别墅,物管啥的都有,外面绿化美美的,农村你以为真有那么美,外面路经常脏兮兮,我们还是新农村,经常回去扫院子一身汗,小时候山里住过一个月,讲真真是啥都有,门前一颗梨树啥都不管挂满梨子,想吃了去摘一个,去镇上得走石头路半小时,路上果园的枣子压得垂到路上抬手就能摘了吃,那时候我觉得这种生活美好吗,一点也美,只觉得好苦逼,没有电视看,小灵通打电话到处找信号,现在回想起来就那么点意思,是因为也有一点点经济水平才觉得有意思,去玩玩可以,常住拉倒。
真实的农村生活是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的,哪有可能一片祥和岁月静好。 即使农村出身的人回忆起以前也是夏天的晚上听着虫鸣鸟叫在树下乘凉,而不是顶着四十度的大太阳在田里踩着打谷机收稻谷,手被稻草割的跟个蜘蛛网一样,向往真实农村生活的人应该给他一架犁和一头牛去犁他个几亩田先,不过这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说李子柒的不真实???她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哪点不真实?只是不同而已,只是大多数人没那个心思和力气去创造而已。都是真实,不过存在于大多数和少数。两者在意的点也不同,李子柒喜欢的生活是环境比较美看她的穿着是比较喜欢古风,她打造这种生活很正常啊,华农兄弟这种汉子除了养殖业,就是比较喜欢玩乐,生活上比较不拘一格嘛。
是什么让你产生的国外农村精致的假象?欧洲小农不算多,有些小国的农民地基本是荒的,美国大农场壮观,但是糙得很,房子里也是乱七八糟到处补丁,能算上精致的,我去日本青森县的农村见过,去台湾的时候,台南的农村也算整洁,但是农民干活一样和国内农民一样,草帽旧衣服大胶鞋,照样脏的可以。李子柒那种是有钱人在自己的庄园别墅里玩而已名和农民没关系。干活哪儿有不脏兮兮的,华农那个才是展现真实的农村生活,实际上华农这个还算比较富裕的农村吧,不过据我妈他们说其实那种日子还是很开心的,因为他们是养殖户,比起很多城里快过劳死的,依然算是很富足且快乐的,不知道怎么有人觉得自己可以用脏兮兮去形容的。
华农干活那麻利劲,不怎么干农活的人是很少干的那么干净利落的。我见过能这样的多是常干农活的人,一般城里的人哪怕力气大也因少干而显得笨拙。华农的打野刀是华农使才会这样三下两下放到一棵大竹子的,你看金洋兄弟干就会明显的“内功”不足。金洋跟他哥进山差点跟丢那段不要太真实,我爸就说过他小时候和我叔进山砍柴,我叔跟丢了,全家进山去找到天黑才找到的,这很明显的对山路不熟悉且不怎么走,脚力不如华农。华农兄弟也不真实,他代表的是农村极少数的养殖大户的生活但他呈现的状态和面貌很农村。李子柒的场景很农村,但面貌和状态是超脱于农村的。要说真实的农村,结合一下更接近。那就是李子柒干的活,华农兄弟的面貌。另外,其实农村差别也大,北方和南方区别不是一点半点。南方普遍有院子,院子里面会种花,侧边还有鱼塘,后院一般是果园,但是北方这些都很少。
小时候一帮村子里的男孩女孩一起玩,有时会爬上别人家的小别墅屋顶,闲了就到处走走消食,夏天秋天偷红薯到桥底搭小台子烤,生活极其惬意,就是没有一个去干农活的,就算干也只是帮家里人收收稻谷,插秧种田?蝌蚪那么多早就撒丫子拿个米篮子兜去了。干活是不可能干活的。我们村后面就有座山,那里的水库留下的水可清澈了,山边有些壁岩还有田野边上还长那种像覆盆子一样的果子,我们又分的出哪些是蛇果那些是类似覆盆子的果子。外面的后山还有条河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去游泳,以前我们可讨厌村子了,可我们村能玩的地方又那么多,所有美好记忆都是建立在这个村里的,这边夜晚的星空也真的很美,夏夜在外面跑嗨了,回来就躺到爷爷奶奶在屋外铺的草席子上吹夜风吃刨冰,草席子外点着蚊香驱赶蚊虫,还带一瓶六神花露水立着旁边。我们这一代的童年可以说是最他妈开心的时期。所以有些人啊,不要把你们自以为是的那种观点,带到每一个在农村里的长大的孩子中。我们一起长大玩过的发小一个村里加起来就有十几个,孤独的童年?不存在的。
李子柒和华农兄弟的表现都不是真实农村生活的反映,顶多带点浓缩了的农村生活影子。浓缩的是精华,从李子柒和华农兄弟的智慧和能力看得出,他们是农村土地上站出来的佼佼者,凤毛麟角。他们,尤其是李子柒,心灵手巧,在全国可堪先锋,生活和文化水准甩一般人几条街,所以不能说明真实的农村生活与他们有太多的联系。
真实的农村生活从两方面可看出端倪。
一是面貌。交通比过去好,90%以上的行政村有了水泥路,只是有些路窄,隔很远才有错车之地。水、电、通信通了,这些是扶贫攻坚必做的。除烧煤炭外,有些家庭仍然烧柴做饭。绿化天然比过去好了,要去祖坟烧香,往往被植物挡路。露天厕所少了很多,多是搭了棚子的。
二是文化。除上面所说的物质硬核里自有文化提升外,其他就要看人了。农村留守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少数几个教师和卫生员、护林员……乡村振兴在文化这块是突破的难点。
中国的农村主要分布在广阔的西部。李子柒虽在西部,四川绵阳是个工业城市,所以单从她和华农兄弟身上根本不能窥豹一斑,见到农村生活的面貌。他们无论是做兰州拉面,还是饲养竹鼠,并拍成视频,俨然一批现代知识青年了。这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憧憬。
不好意思,两个我都很少看,特别是华农一次都没看。
我觉得如果有团队的,绝大多数都不可能那么真实,真实的彻底你还能拍什么?
他们表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农村生活,我想视频都是经过修饰和加工的,应该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环境。李子柒的是更多都市人向往的那种田园生活,华农兄弟的更贴近现在农村的生活现状,各有各的特点,都很赞!
个人认为,视频中展示给我们的都是投人所好的各种人设,想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可以选择纪录片。
农村的夏天都很热的,白天那地面被晒得热腾腾的,一出门便瞬间裹挟上整个人。像带着个热浪的面具一样。
六点后,太阳余晖已逐渐西斜,燥热退却。整个人还有些闷闷的燥。
七点后,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准备吃饭了,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放几个凳子,这个温度吃饭是适宜的。
八点多后,天空已经全黑,抬头看天上月亮星星清晰可见,不时的小风吹过,树叶飒飒作响,非常舒适宜人!
桌子旁边摆张躺椅,人躺上面,摇摇晃晃得,整个人都呈现出慵懒的放松。
晃晃躺椅,凉风一吹,再拿起茶杯喝两口,恣意!
农村树多,作物多,吹起来的风特舒爽,微微凉,在这样的环境下也特别能起到安抚与静心的效果。偶尔前面人家养的鸭子叫两声,不时传来村子尽头狗的叫声,附近人家养的羊的叫声,这就是农村的声音,身处其中特别有氛围。
晚上上工的人回来,洗去一身的疲倦,最喜欢晚上坐躺椅上,看看周围,想想事情,一个人坐着也是种享受!
夜晚有幸去麦田的话,会震撼与那一望无际的作物,黑黝黝,散发着淡淡、清爽的香。风吹来,一层层的浪来过一番又被后来的浪覆盖,自然发出飒飒的作物之间摩擦的声音,身处其间体验到突如其来的的渺小。非常震撼。
农村的夜,静是夜晚的主旋律,万籁俱静,抛却浮华,去除焦躁,最是修身凝神的状态!
农村妇女为一些鸡毛蒜皮事情吵架的、大打出手的较为常见,但是气不过喝农药死掉的还是第一次见到。在我们乡下,女人被称为长舌妇,只要她们挤到一堆,就会家长里短说人是非。彼此之间关系好的当时说当时就烂到肚子里了,关系欠一些的就会到处外传,甚至还会给被说者传话。
当被说者听到有人在说她坏话后就会气冲冲的找去对质,于是就相互之间发生口角引起对骂,如果不敢承认就会被骂街——指桑骂槐那种,让你自作自受。
书上不是有些形容女人的词语吗?“长舌妇、头发长见识短、最毒不过妇人心”等,虽然这些话比较片面偏激,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女人一旦撒起泼来,任何人也招架不住。
我觉得你所说的女人吵架后气不过喝农药应该处于几个原因。一是被对方揭穿了不为人知的老底无地自容、二是受到极大的冤枉和侮辱、三是骂不过对方,受到旁人不公平看待从而产生了厌世情绪。
在我们这里我曾亲眼见识过农村女人吵架,她们功底之深厚是任何男人无法企及的。记得我有个三嫂,吵架尤其厉害。只要别人给她惹急了,她会放上一只板凳在平房楼顶,然后上一杯好茶,和别人骂上一天一夜。而且她们吵架的内容繁多,上骂对方祖宗十八代,下诅咒对方断子绝孙出车祸,语言之恶毒难以想象。
人活着固然要争气。但要争的这口气,不是不分场合,不分事情,不分人群,跟什么都过意不去,怨气冲天。哪些事情值得去较劲,哪个理值得据理力争,什么人可以放在心上,什么人不值得一提,这些都在检验着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谁都活的不容易,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没有谁敢说自己是置身世外桃源。因此人们才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农村妇女之间吵架的事,过去很常见。猫猫狗狗鸡鸭鹅等等细小的事情都是吵架的原因。如今这些现象少了,但还是时有发生。如牌桌上的争吵之类。问题中的妇女因为吵架喝了农药而死,这只能是白送性命。
虽然吵架的对方对于她的死负有一定责任,但死者本身还是负主要责任的。心理承受打击的能力太差。就算你是一个弱者,在吵架上输了,但也没有输到送命这个地步啊!
很多事情,冷静一下,处理的方式多样。找人评理,依法维权都是可以的。就是不能拿生命当儿戏。这样子图了痛快,却害了家人,真不值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