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当前中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第1张

当前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希望。可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却有不少的中学生染上了社会上的坏习性,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已成为每个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值得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笔者就当前中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作一浅析。

 一、中学生犯罪的特点

 现在的中学生犯罪,与其他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一样,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犯罪种类较集中。中学生犯罪,主要集中表现在盗窃,抢劫等图财型犯罪,聚众打架斗殴等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以及玷污、奸*幼女、故意伤害等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

 第二、结伙作案多。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智力、体的发育时期,尚不十分成熟,既有胆大妄为不计后果的一面,又有胆怯心虚的一面,加上同学之间又一直处于团体生活之中,因此在犯罪之时,大多三五成群,结伙作案,且多以男生为主。

 第三、作案动机比较单一,而且多数有不良劣迹。中学生犯罪,多数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或满足生理需求,或寻求刺激。

 第四、作案手段简单、残忍,侵害对象明确。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智能水平的局限,作案时多数是一时冲动,犯罪手段及方法多数模仿不良影视作品中某些手法。所犯罪行大多属于暴力性犯罪,简单犯罪,而复杂性和智能性犯罪则较少。

 第五、案发后,逃跑者多,自首者则少。有不少中学生在犯罪之前,不计后果,犯罪之后,才知道大祸临头,除被当场抓获者外,大多数是仓惶外逃,以逃避追诉。

 第六、认罪态度较好、多数有悔罪表现。中学生毕竟涉世不深,一旦被抓获后,多数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能检举揭发同伙的犯罪事实。大多有悔改之意。

 二、中学生犯罪的原因

 尽管当前中学生犯罪的类型各有不同,但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本身的原因。个别中学生,或自我约束力不强,控制能力差,法制观念淡漠,逞强好胜,不辨是非,一呼而应聚众殴斗;或贪图享乐,绷面子,讲排场,大手大脚,时时争强好胜,处处贪小便宜,向一些不良消费靠拢,进而拦路抢劫,入室盗窃,敲诈勒索,走上犯罪的道路;等等。一次得逞,便铭记在心,不肯回头,乃致愈滑愈远,终于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有的家庭,夫妻离异,父子反目,甚至视子女为累赘,不闻不问。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容易从电子游戏、不良影视作品中寻找慰籍,投入坏人的怀抱。有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溺爱到放任,如最近一则新闻中,两个高中生因篮球场上的小争端而斗殴,一方的母亲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给儿子“扎起”,买凶砍手杀人。

 再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中学生自己约束不严,是中学生走向犯罪道路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思潮的浸*。最后,学校教育重成绩轻德育,是导致中学生犯罪的又一原因。目前多数学校的中学生教育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重成绩轻德育,片面强调智育的现象,相当普遍。

 三、如何预防中学生的犯罪

 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是家长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犯罪?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应当密切配合,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以预防为主,打击为辅,从小事抓起,才能防患于未然。

 首先,加强德育教育,培养优良品德。对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学校、家长应彻底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观念。德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学校应增强德育课程比重以及授课时间,培养学生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拾金不昧、礼貌待人、遵纪守法、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法律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之一。大部分中学生毕业后,都将直接走上社会。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不仅对减少中学生犯罪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对全社会减少犯罪,减少纠纠纷,对国家长治久安,建立法制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作为学校应开设法律常识课,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讲解家宪法、民法、刑法、合同法、诉讼法的基本常识,使其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是以非对非,以暴力对暴力。

 第三、加强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犯罪,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相互轮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学校老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铸造灵魂,学校应当严明纪律,加强管理;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子女严要,随时掌握其子女的思想动态;执法部门应加大对流氓等团伙的犯罪行为进行有力打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打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家庭、学校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搞冬令营。夏令营。让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一些错误、错误观念进行科学教育,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了除法律另行规定外,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首先,孩子上初二,未满18周岁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在运动会上与同学相撞,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过错方,当然也有可能双方都有过错或者是都无过错。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 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在此基础上,学校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也应对受伤同学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可以三方协商各承担三分之一责任,或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对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分析。依据体育运动的特性:规则性、竞争性和娱乐性,提出在运动中,体育教师运用创设挫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挫折观、指引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恰当的运用教育评价等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运动;中学生;抗挫折;能力 前言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社会阅历较少,并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溺爱现象严重,使得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明显减弱。近些年来,各大报纸、媒体对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现象时有报道,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学生承受不了来自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对于身边所出现的挫折不知道怎么解决,抗挫折能力较差。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规则性和娱乐性等特性,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始终处在与人竞争、对抗,不断地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情景中,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中学生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 11 家庭的过分保护和溺爱 处在生长发育期间的孩子,其身心的发展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没有基本的认知和判断,家长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保护和指导是必要的。然而,由于现在独身子女的增多,家长们对孩子的疼爱越来越多。比如,孩子摔倒时,家长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对孩子说“是教师没有教好,你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不是你的错”;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出现吵架或者是打架时,家长不是批评自己的孩子,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批评别人的孩子等等。家长过分的溺爱和保护孩子,使孩子以为在世界上没有困难和挫折,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家长帮忙解决。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走入学校,进入社会后,面对学习、交往、生活带给他们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无能为力和沮丧,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样容易使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经不住挫折的考验。 12 学校的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接受教育时间最长,对人影响最大的地方。由于高考的指挥棒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都采用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至上的方针,来开展教学工作,即“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的教学形式。这种教育使学生缺乏生活锻炼、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依赖心理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走入社会后,很难适应快速发展和多变的社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学生却无力解决,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报道上出现很多学 生的伤害事故、自杀和他杀的现象,对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13 个体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不同 从生理条件来说,由于先天因素造成的残疾人、智障儿童、盲人和聋哑人等,他们出生时身体就存在某些缺陷,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事故和其他原因造成身体方面的挫伤,这些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扭曲心理,他们经常受到周围的人的歧视和另眼相待,在求学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时时都在经历着挫折,经历着未知的挑战。 另外从心理方面来说,处于生长阶段的中学生,他们向往独立和自由,存在童趣、贪玩的心理。然而学校的分数至上,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学生出现动机冲突,容易出现既不想努力学习,又害怕考试不及格受老师、家长批评;既想参加比赛,又害怕失败的矛盾心理。 1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腾飞,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信息的共享,使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获得信息也越来越方便。各种观念、想法和诱惑,通过传播媒体向中学生狂轰乱炸,使得中学生不知所措。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不完全,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使中学生对所面对的挫折无力以对,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2 体育运动的特性 21 规则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它特定的规则和目的,运动员在比赛或练习时要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活动,比赛优胜者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的鼓励,对不遵守规则的运动员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意识到做什么事情都不是随心所欲、一帆风顺的,都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遵守一定的规则下适应万变的处境,并迅速的做出应对策略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处处都会有挫折,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应该逃避,应该勇敢面对。 22 竞争性 只要是比赛就会有对抗和竞争,就会有或输或赢的结果。由于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而进行的,体育活动的竞争性更强。在比赛中运动员不仅有身体的对抗、耐力的抗争,还有心理素质的考验。谁能顶得住压力、困难、挫折,坚持到最后,谁就会取得成功,获得快乐。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强,并能够在大的压力下,勇往直前、积极乐观地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因此,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能使学生意识到成功来之不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辛勤的汗水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23 娱乐性 体育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身体活动的目的从狩猎、 祭祀、军事到现在的增强体质、缓解压力、娱乐等等,体育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始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员,能深刻体会到运动的快感,体会到通过挑战自己的极限而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体会到在活动中与同伴相互合作,得到同伴信任的认同感;运动的快感可以吸引学生不断地投入到运动中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伴的认同可以使学生得到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有勇气和胆量战胜挫折和困难。 3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31 教师创设挫折情景 学生对挫折的感受和对挫折的承受程度,与受到的挫折阈大小有关,挫折阈越低,对轻微挫折也就越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越低;挫折阈越高,对轻微的挫折也就越不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较高。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针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创设不同的挫折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例如:在跨栏技术教学中,由于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给予中学生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让他们在一定的高度进行跨栏练习,而对于体质不好和害怕不敢跨的学生,让他们先从简单的学起,逐渐的增加高度,不断的战胜自己,挑战自身的极限。进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战胜困难的喜悦,不断建立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使学生以后在生活中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积极应对。 32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和世间的任何事都一样,有它的普遍性和两面性。普遍性是说挫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存在于任何一件事件中。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挫折是不可能避免的。如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进行800 米的长跑,学生就会觉得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很难坚持下来,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困难,体会到挫折;又如在篮球比赛中,学生要想突破防守,提高命中率,就要正视困难,解决困难。只有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困难存在的普遍性,学生才不会对困难有害怕心理,才能正视困难和挫折,勇于接受挑战。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它给人们的身体、心理以沉重的打击,造成人们身体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烦恼,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造成困难,会使意志不坚定的人一蹶不振。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挫折可以使人们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己的体力。它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但是挫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挫折由不好的影响转化为好的影响的条件是:受挫折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能够承受挫折的打击,在挫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振奋精神,重新鼓足勇气,变压力为动力,从而走向成功。 33 指引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 测的认知过程。正确的归因是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归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未来学习中的成就动机,在归因的诸要素中,“努力”这一要素对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作用特别重要,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动力。因此,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这样容易使学生明白无论未来成败都是努力与否的结果,只有坚持不懈,最终都能取得成功。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客观地进行“归因”。 34 教师恰当的教学评价 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教师不同的教育和评价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一种诊断,一种总结,以便于在以后的锻炼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肯定性的评价对于学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定性的评价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的提高。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听到否定性的评价时,自尊心就会受到挫折,就会出现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学习的效果会更差,并且也容易打消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4 小结 根据我国现在的教育状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对中 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进行耐力教育。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要学生多接触挫折,多经历挫折,在挫折中勇敢地站起来,从而能深刻体会到从挫折中站起来所拥有的自信、自尊、快乐和喜悦。根据体育活动“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能经常遇到挫折,经历成长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喜悦。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20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