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找重归于好情感机构有用吗?

挽回找重归于好情感机构有用吗?,第1张

“墨”作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产品之一。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书写,还可以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因此,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墨”作为我国古代的书写用品,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从“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发展历程,人工墨由原来的单一实用功能而逐渐延展至文化鉴赏与收藏的层面,这个时间的“墨”早已不是简单的文房用品,而是成为了文人的赏玩之物。

因而,此时的“墨”便具有了艺术欣赏的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墨文化体系,而这一体系皆完备于宋代。

墨的起源:从“天然墨”到“人工墨”的转变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这其中“墨”出现的比较早,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就有用朱和墨书写的。而当时使用的大都是天然墨,如矿物石墨、燃烧过的木炭、植物墨和动物墨等。

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天然墨己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质地好、可大量生产的“人工墨”便应运而生。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墨是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末期圆柱状墨,“圆柱状,墨色纯黑。圆径21、残长12厘米”。

到了后来,由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书画艺术的不断成熟,还需要质量更高、产量更大、更易于控制的墨来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关于人工制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和使用墨的区域逐渐扩大,更加广泛。

相较两汉时期,生产和出土过墨的地区多了江西南昌、江苏南京、浙江新昌、江苏江宁、辽宁北票,尤其是江南地区十分突出。虽然以上地区未必都是墨的产区,但至少说明墨在以上地区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

第二,形成了墨的著名产地。

①陕西隃糜。早在汉代,陕西已经是墨的主要产地,宋人《墨经》记载:“汉贵扶风、隃糜终南山之松。”其中隃糜,即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所制墨最为知名,故以地名为墨名。

②江西庐山。东晋时期,江西南昌尤其是庐山成为了墨的著名产地,时人“贵九江、庐山之松”,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曰:“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今江西南昌多个墓室出土了墨也可佐证。墨的著名产地的形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工制墨的生产和使用迅速发展和成熟的折射。

第三,出现了人工制墨技术的理论总结。

其中,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韦诞,所著《合墨法》,其中对合墨的原料及数量、制作过程、注意事项做了比较系统、详细的总结,具有一定操作性。

书中记载的原料有:醇烟(墨屑)一斤、好胶五两、梣皮、鸡子白(去黄)五颗、真朱砂一两、麝香一两。以上原料为三类:烟、胶、辅料。烟与胶为基本原料,比例为 1:2,其它几项为辅料,分别有益色、增香、防腐的作用。

隋唐五代时期,是制墨业的一个黄金时期。制墨技术得到了飞快的进步,并且出现了一些制墨名家,他们父子兄弟,技艺相承,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隋唐以前,制墨业的重心在北方地区,至唐末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造成了北方地区的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一些制墨工匠徙居江南,促进了当地制墨业的发展,由此,制墨业的重心开始向南方地区转移。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墨”作为中国古代的书写用品。对其使用经历了使用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发展历程。天然墨一般指的是矿物石墨、植物墨和动物墨等,其中对矿物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迟于战国末期,人工制墨开始兴起,至两汉不断发展。

宋代文化的痴“墨”行为——促成了宋代的“墨”文化体系

墨的制作与使用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墨的基本功能原是用于书写绘画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制墨业更为兴盛,制墨工艺极大提高,墨品精美,堪称艺术品。因此,“墨”逐渐成为了宋朝文人案头上的把玩之物,宋代文人不仅将墨视为“简牍所资,盖不可少”的工具和颜料,更是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墨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情趣和理趣。

就比如大才子苏轼,就曾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阁”的这种诗句。在当时,“墨”同样也是宋代文人之间人情往来馈赠佳品,人们赠墨、斗墨、品墨、藏墨,对墨的赏爱在宋代已成风尚,甚至有些人嗜墨成癖,被称为“墨颠”。并且这种玩墨之风,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更加盛行。

而且,要说宋代文人对于墨的喜欢程度有多深?几乎可以说达到了痴迷近疯狂的状态!

其表现之一便是——藏墨。

在宋朝有一种比较出名的墨,即五代南唐的李廷珪墨。李廷珪是南唐的制墨名家,其墨精坚如金玉,被宋人称为“天下第一品”,并且在庆历年间,还居然出现过其墨价值一万钱的现象。

李廷珪墨:现珍藏于台北博物馆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种墨由于流传至宋朝时,已经不多见,因此宋人视李廷珪墨如同宝玉,如果有机会得到得话,就一定会精心的收藏起来,并且还要将它视为传家宝供奉起来,世代相传。这可能让人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但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宋朝确实存在。例如根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录:

因为是传家宝,因此严肃告诫子孙谨慎收藏,不允许自己使用。因此,宋人当时对于墨的珍惜程度,真的是花费万金也不觉得可惜,并且一旦拥用,便觉得自己“富可敌国”,十分荣耀。

表现之二为——夺墨。

如果说宋人只是简单的藏墨,那绝对不足以显示出他们的疯狂。宋人痴迷墨的表现之二,那就是——夺墨。都说世间佳物难得,宋人嗜墨,爱墨之极,见墨便抢,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北宋元祐间书画家“李公择见墨辄夺,相知间抄取殆遍。近有人从梁许来,云‘悬墨满堂’。”甚至大文豪苏轼也不例外,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从苏轼学书法。

不能过于追去书本,世界和生活都是变化的。

要懂得珍惜。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2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