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案的分析来背:
《桂林山水》教学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教学建议:
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通过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这就是危峰兀立”。也可找一些展示给学生。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二、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三、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眉纹之中的是做准备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五、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六、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七、“教学设计示例”采用下列方法。
1.运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导入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2.运用投影方式,将桂林风景和文中对山水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理解作者描写的手法。
3.展示,丰富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4.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望采纳啊
陈澧波山水画艺术漫谈
韩少玄
据我的了解和观察,陈澧波是一个有着浪子气质和心胸的书画家。
我所理解的浪子,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苦苦的追寻,为此可以不畏艰辛而四海漂泊、南北游走,他们是大地的行走者,他们不会安于平静安稳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内心永远狂热、疯狂。也许,他们注定要流浪只属于行走。浪子的命运注定是不平凡的。这种具有浪子情怀和气质的书画家,相对就是脱俗的。很明显的,阿波的山水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文人画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绘画本体的东西,而随之在画面上加入了更多的绘画之外的因素,比如说个人意趣的表达、比如说文化修养的体现、比如说诗词书法的注重等等,归根到底它体现的是画家本人的心境与胸襟。
阿波的山水画最引人注目处莫过灵性二字。绘画中,灵性两个字是至关重要的。有灵性的绘画,是生动的,是活泼的,也就是禅家经常提到的活泼泼的那种境界。那是一种生命自身跃动勃发的境界和状态,由此也可以看到,禅是反对枯寂的,虽然它也讲空将无,但它没有否定生命,而且是把生命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灵性,即是绘画的生命。那么,灵性究竟是什么呢?它来自哪里或者说怎样才能获得呢?我想,首先灵性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敏锐而内在的感受力。一个画家,他是用审美的超脱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看待绘画,还是用世俗的平庸的眼光来看待,或者说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敏锐的还是木讷而空泛的,都会直接的影响到他的绘画。说到底,艺术终归是人的境界的表现。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的息息相通,正如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要做到这种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就已经是把人之外的一切都赋予了人的灵性,也就是说拟人化了,不能够想象一个本身就缺乏灵性的人可以做到这一切。可以把灵性看作是一种气质,甚至也可以说,灵性是属于某些人的一种天赋。它是与生俱来的,不囿于学问、修养、见识,即使它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获取,那么其被获取的方式也是极其独特的。即使单凭灵性二字,就足以使陈澧波其人其画,卓尔不群。
具体来说,陈澧波的绘画创作有着三方面的努力——一是对其导师卢禹舜先生“八荒精神”绘画理念的深刻理解;二是发挥自己在书法创作中所占有的的优势,以书入画;三是注重写生,且多写家乡山水。
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的一贯传统,由此,笔墨的运用成为品评书画作品优劣的金科玉律。谢赫提出的六法,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两点始终是不可分的,不仅笔和墨不可能分而用之,而且笔墨和气韵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所谓笔主气而墨主韵,就是这个道理。陈传席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写字和画画都用毛笔和墨,于是人们便扬长避短,用书法笔意作画,赵孟頫总结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念书画本来同。”画中各种用笔都从书法来,于是画画又叫写画,元代及元代之后的文人画笔笔写出,功力全在于书法。清初的石涛说:“画法关通书法津。”清末民初的吴昌硕说:“直丛书法演画法”。因而,不懂书法或者书法功力不深的人,要想画好文人画,那都是妄谈。陈澧波把书法中最精要的那部分东西移植到绘画中去,比如说节奏,比如说韵律,比如说气息,如果没有对书法艺术精深的见解和出色的把握能力,这些是不容易做到的。
陈澧波的山水,多从写生中来,而且多写家乡的山水。这就必然决定了他的画不拘凡格不落俗套,在写生的过程中,是直接面对真实山水并与之倾心相通的过程,此时的山水形象一旦进入画面,就会使画面多了些真实而少了些程式。而且,写家乡山水,那种亲切的感情更能够突出真实感情的流露和抒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朝夕相对,这种情感可以一直追述到一个人的童年。这里的真实,也如同荆浩在《笔法记》里所说的,“似者,得其形而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也正是画家与画匠的区别。陈澧波先生深深地热爱、深刻地理解家乡这方山水,这样的笔墨又怎能不感人呢?!
陈澧波拟将近作结集付梓,嘱我为序,不免拙陋,揣揣然,勉而为之,权当抛砖引玉。是为序。
作者韩少玄:书画家、艺术评论家,供职于《中国书画》杂志社 千山巍峨凌云志,万林叠翠湘水情
梁巨涛
我和陈澧波先生是湖南同乡,结缘于羊城。初识陈先生,是他行云流水般的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今再品味他创作的张家界山水画,别有一番美意。陈澧波先生先后师从著名画家龙清廉、王金石老师,最后在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山水画课题班深造,感悟几位老师对中国山水画的不同理念,不断探索张家界山水气象的独特意境。
张家界是陈澧波先生的家乡,它的山水之美想必从小就在其心里印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其作品中布局大开大合,气势恢宏,氤氲之中一股气象贯穿其中,山川健朗,骨气奇高,随笔点染的小桥、流水、人家在超逸之中更糅合一番冲和之气。见《青翠湘西北》画面中,层峦叠嶂,莽木苍翠,山奇岭峻,翰墨点点,如同仙外之境,又不离人间“ 地气 ”,山水灵动中可见一番笃定神情 、醇厚性格。而《人间仙境张家界》这幅大作把张家界山水中的各种自然元素以及其心中的艺术理念塑造成了自然界完善的山水境遇,也描绘了陈先生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抒发出他高远而纯洁的艺术趣向。
书画同源,但又独具不同语言、符号。陈澧波先生之山水画融入了书法独具的线条美,在枯、湿、浓、淡、曲、承、转、和等表现手法上,对山石独特的皴法和水墨画意象性的表达,丰富的艺术语言来构建心中的“大山水”。中国的山水画受西方绘画艺术的传播、交流、撞击,大多数画家把西方的造型、色彩运用到中国画的语言里去,但却缺少传统里的“笔”。陈澧波先生作为一个书法家去探索国画中的书法语言和表现形式,其坚守和创新难能可贵。
陈澧波先生敏于思考,从表象发现问题,然后返观内心,诉诸笔墨。他意识到山水画在当代的特殊意义,即在高度商品化的今天,人与自然疏离,天人合一的关系破裂、变异,生态危机迭起,青山秀水成了稀缺品与奢侈品。此时青山秀水已经不是单独的自然现象,更具备了精神家园,心灵故乡的指向。
美,向来难以说清道明,无数哲人著书立说以论证,艺术家一生无悔去寻求。陈澧波先生山水画的“大美”实际上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合人的审判取向和精神境界。观陈澧波先生的画,你会被其所传达出来的美与真挚、质朴的气象所感染,不知不觉地恍如走进了你似曾相识的故乡,又或一片蕴化天地神韵之地。
作者梁巨涛为中国美术名家网总编、《名人名家》杂志主编 云 山 墨 戏 张 家 界
——张家界白族画家陈澧波山水画品鉴
覃代伦
人间仙景今何在?
世人遥指张家界!
张家界,中国的山水诗!
张家界,世界的山水画!
诗画同体的张家界,有一条大河从桑植大山深处奔流而来,那就是张家界的母亲河——澧水。澧水河上,鱼鹰傲立,渔舟如刀,从绿丝绸一般光滑的河面上轻轻划过;澧水河中,鱼翔浅底,顽童似海豚,在飘逸着美女长发般绿苔的河水中打着水仗氽子,捉着小鱼小蟹。白族少年陈澧波,就是这样喝着澧水河的河水,在澧水河的波涛中长大,就是这样在张家界的山林间特立独行!
元代山水画大家赵孟頫诗云:“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赵孟頫等前贤的从艺箴言,深深地启迪着白族山水画家陈澧波,回首陈澧波的从艺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堪称“艺术苦旅”。18岁,高中二年级,许多男孩还在父母怀中撒娇耍赖的年纪,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少年陈澧波,就背着小小的行囊独闯新疆,拜蒋兆和入室弟子龙清廉为师,在西域新疆当了整整八年美术老师。之后,陈澧波又弃教从商,在新疆、浙江、湖南三地单枪匹马走江湖,商余师从王金石教授在名山大川多地写生,师法自然!再后,陈澧波又弃商从画,拜师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门下,澄怀观道,中得心源。如今,深知图画非儿戏的陈澧波客居广东,以云山为师,以绘画为职业,师古人,师造化,开始纯粹的、新鲜的艺术征程了!
张家界民谚云:“大江大河长大鱼,没见过塘坝里长排长的大鱼。”以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为人生标杆的陈澧波历经数十年艺术历练,如今在中国山水画界小荷才露尖尖角了。《人间仙景张家界》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我看来,陈澧波山水画最出彩之处,就是“读懂”了张家界山水,就是“写活”了张家界山水。在那些到张家界走马观花式写生的山水画家看来,张家界山峰“类剑插空”,奇绝险拔,刚劲锋利,在构图布局时又不好排列组合,即使用大斧劈皴也难以体现透视感、层次感与神秘感,陈澧波认为,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张家界!陈澧波生于张家界,长于张家界,青年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壮游祖国大好河山,如今回望张家界,他认为他已经“读懂”了张家界!何以言之?
陈澧波深知中国传统山水画三大用材:笔、墨、纸;四元素:树、石、云、水。三大用材与四大元素无穷组合,无穷化合,始成中国山水画自魏晋以来的洋洋大观,所以他力求从树、石、云、水上“读懂”张家界!“张家界的树”树树有型,“张家界的石”石石有态,“张家界的云”云云有灵,“张家界的水”水水有魂。一年有四季,四季树、石、云、水皆色有别、形不同、神有异;一天有四时,四时树、石、云、水同样色有别、形不同、神有异。要想读懂张家界不同季节的形、神、美,不同时段的形、神、美,不同光影下的形、神、美,走马观花难得其万一,唯有经年累月活在张家界,沉在张家界,爱在张家界,才能得其万一也!陈澧波历时数年搜尽张家界奇峰打草稿,张家界三千奇峰已进入他的灵魂深处,张家界的秀水八百已流淌在他的血管里,得张家界之天时、之地利、之人和,陈澧波再画张家界之山之水,张家界大山外之山水画家终难敌也!
宋代山水画大家米芾父子认为山水画只是“云山墨戏”耳,所以时而万壑松风图,时而江山小景图,时而云山得意图,时而远岫晴云图,时而潇湘白云图……画中元素多是云山、曲径、烟树、溪桥、村落、人家、高士、处士、渔樵……所追求的山水画精神就是“高逸”,就是“脱俗”,就是“隐世”。何也?“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也”(倪云林语)。陈澧波山水画绝不是无源之水,他自宋元山水而来,因为张家界山水让人洗肺,让人洗心,也让人高逸,让人脱俗!但陈澧波绝不是“食古不化”的山水画家,他进得去,也出得来,他在艺术表现张家界山水的同时,他还把张家界特有的土家族民居吊脚楼、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界上的小木桥,小溪边的碾房,田埂边的水车和澧水河上的渔舟、天门山里的小庙等民族文化元素都植入画面中去了,取代了宋元山水画中高士对弈、品茗听琴和渔樵耕读等传统意象,创新性地表现了张家界民族文化的形、神、美!
陈澧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绘画书法,原本一家。陈澧波多年临写米芾父子书法,得益于深厚的书法功底,所以他的山水画不是描出,不是画出,而是笔笔写出!陈澧波相当重视笔墨精神,线条有生命,画就有生命,因此他的山水画线条特有力度,无一点“女儿态”!他的山水画不仅有笔,不仅有墨,还有彩,还有光,还有影,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山水画的“黑白二极”世界,新添了山水色彩之靓之美!陈澧波在运用传统山水画勾、皴、点、染诸技法的同时,特别注意借鉴西画的透视技法与光影感,因而笔墨显得有层次,有厚度,有力度,有光感,有气象!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副院长如此评价入室弟子:“澧波不是用笔画画,也不是用心画画,而是用思想画画!”
神川仙山张家界,云山墨戏欲何求?张家界,陈澧波梦想起飞的地方,愿他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美,飞得更潇洒!
2013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澧兰居
作者简介:
覃代伦,国家民委直属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湘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美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 ——探究陈澧波其人其画
莉婵
一、以书入画,墨丰笔健
书、画本相通,但又独具各自不同语言、符号。陈澧波深谙其中之妙。他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书法家,曾潜心静气研习书法数十年,不断求索书法之道,先后参悟二王、米芾、王铎、颜真卿、何绍基、董其昌等诸家。行、楷、隶、篆、草等各体皆擅,或精致清雅,或意态生动,风格不一。陈澧波的山水画因得以秉承书法的笔墨精神,更显笔丰墨健、气息贯通。陈澧波融入了书法独具的线条美,枯、湿、浓、淡的变化,曲、承、转、和等表现手法,结合了山水画的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等皴法技巧和水墨画意象性的表达,以丰富的艺术语言来构建心中的“大山水”。吴昌硕在绘画上的后劲足得益于其几十年的书法修为,陈澧波“以书入画”的艺术经验与吴昌硕相似。随着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中西方绘画艺术相互交流、撞击、融合,许多中国传统画家把西方的造型、色彩运用到中国画的语言里去,但却缺少传统里的“笔”。陈澧波作为一个书法的探索者,其坚守难能可贵,更不说陈澧波还锐意创新,以书入画,写出笔墨精神,缔造心中的山水风范。
数十年的书法功底,让陈澧波在遇到新载体山水画之时,能够在书画之间舒卷自如。陈澧波笑言,书法现 在成了他的业余爱好,山水画成了日课。数十年来,陈澧波早已习惯深夜万籁人静之时,或奋笔疾书,或揣摩沉思,从中澄怀味象,沉浸于书法带给他的创作快感,更平添几分沉潜净气之心。以至后来创作山水画,还是一以贯之,每到晚上,陈澧波就莫名兴奋,不得不将心中酝酿已久的构思、忽然闪现的灵光以山水画的形式挥毫写之。
二、奇山异水见大美,心灵故乡溢深情
艺术家的思想境界、理论认识、文化视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的艺术创作高度。陈澧波敏于思考,往往从表象发现问题,然后返观内心,诉诸笔墨。陈澧波意识到山水在当代的特殊意义,即在改革开放后高度商品化的今天,人与自然疏离,天人合一的关系破裂、变异,生态危机迭起,青山绿水成了稀缺品与奢侈品。此时青山绿水已经不是单独的自然现象,更具备了精神家园、心灵故乡的指向。陈澧波决意“画出神州大地的青山秀水”,以此作为艺术理论与存在的方式。最早也是最终给予陈澧波这种艺术冲动的,是陈澧波的家乡湖南张家界。
陈澧波从小就生长于被誉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的张家界,张家界的奇山异水之美早就在陈澧波心里印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激发你对它的热爱。”陈澧波对张家界的热爱溢于言表,谈及张家界时神情飘渺,似乎走进了如幻如梦的张家界。正是源于对故土的热爱,陈澧波笔下的山水画在性灵之中更添了几分厚重和质朴。只见陈澧波的《天朗气清》大开大合,气势恢宏,氤氲之中气象贯穿其中,山川健朗,骨气奇高,随笔点染的小桥 、流水、人家在超逸之中更糅合一番冲和之气。《奇观张家界》层峦叠嶂,莽木苍翠,山奇岭峻,翰墨点点,如同仙外之境,又不离人间“地气”,山水灵动中可见一番笃定神情、醇厚性格。《上云宵》奇山直入云宵,流水淙淙而下,谱写一支自然万象之歌。陈澧波喜爱音乐,常以赏乐相比赏画,他的另外几幅无题的写意山水画恰如一首首真情迸发的幻想曲,前景如同激越的前奏,墨色浓厚,点划之间饱蘸深情,中景浓荫重影中掩映一二人家,欲遮还羞,乃乐曲中精要微妙之处,远景天高云淡山色有无中,乃余音绕梁之尾声,此中有大美!
“美”,向来难以说清道明 ,无数哲人著书立说以论证 ,艺术家一生无悔去寻求。陈澧波山水画中的“大美”实际上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境界。受众在欣赏山水画之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与情操,一草一木皆美,一山一水皆情,从而达到审美愉悦,从而完成与大自然、与内心的对话。陈澧波画的是具象的家乡山水,但又超越了家乡山水本身,达到了一种普通性,即既具备了艺术的个体性,又具备了艺术的共通性。陈澧波山水画,画的乃是一种心灵故乡,此故乡集神州之大美,与每个艺术浪子的心灵相互契合,从而共鸣!
三、“毁我,塑我”的胆识与湖湘之子的“冲劲”
陈澧波近 期的山水画呈现出两种看似矛盾的审美取向,既有古朴、苍健的品格,如《溪山云趣图》、《武陵幽境图》等,又有富丽、重彩的风貌,如《满庭诗境飘红叶》、《清溪映夏图》、《叠翠》。对此,陈澧波走的是一条“散淡——富丽——新散淡”的创作路子,从“简”到“繁”再到“简”——这一层次的“简”,不是“简单”、“简略”,而是形式上的空白之美,思想上的高度提纯,以致标新立异。在不断的“肯定——否定——肯定“中超越自己,正如陈澧波自己所说,“毁我,塑我。”即毁掉旧的我,塑造新的我,这恰是艺术求索者的胆量与气魄。
为了不断地激活、保持艺术创作的新鲜活力,陈澧波每年都要外出写生三四个月。纯净的大自然渐渐洗净心中的杂念、触发了陈澧波内心对自然原本的敏感与亲和。面对此山此水,陈澧波难掩心中欢喜,直接对景写生,将外在的“象”转化为“心象”,再化为“笔下之象”。
“从08年接触山水画来,每到山下,一看到这山这水我就情不自禁,每次都很有激情……这几年来,感觉时间都不够用,感觉每天都有画不完的画,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要赶紧去画才行。”时不我待,陈澧波与时间赛跑,将内心的执着与激情化为一幅幅曼妙深情的山水画。陈澧波也深知艺术道路的艰辛,但他知难而上,这与陈澧波浸*湖湘文化已久已深紧密相关。“湖湘之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股冲劲。要干就干得最好,要不就不干。”正是源于湖湘之子的这股冲劲,当年年仅18岁的陈澧波就只身奔赴新疆追寻心中的梦想,其后幸遇恩师龙清廉、王金石等,2008年投师于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老师门下,在卢禹舜工作室山水画课题班求学期间,陈澧波尽管恰逢患腰椎病,但是仍然坚持跟随卢禹舜老师外出写生,观摩老师创作、聆听教诲,深味其“八荒精神”,学业日进。对艺术难以言说的喜爱、强烈的探索欲望,更加上湖湘之子的这种冲劲,使得陈澧波中年转攻山水画而心无所惧,心无旁鹜地一心画画,以画出“属于自己的青山秀水,属于自己的笔墨境界”。正是在不断地写生中,在对绘画语言反复的锤炼中,陈澧波达到了对神州大美的生动阐释。
今天一访,得以开怀畅谈,陈澧波尤为尽兴,并即兴挥毫泼墨,勉励我们后辈。其现场挥毫的成竹在胸、酣畅淋漓之境更让我们感染到艺术家的艺术真诚与胸襟。
作者莉婵为《名人名家》杂志特约记者、艺术评论员
桂林山水
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的槽谷平原,包括桂林市、阳朔县以及临桂、灵川、兴安、永福、龙胜等县的部分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商周时代,这里即与中原有密切关系。秦汉时,是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桂林山水有奇丽俊秀的风貌,宏伟博大的气势,气象万千的姿态,含蓄深长的意趣,极富浪漫色彩和诗画情趣。中唐时已是名闻全国的风景胜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流传古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桂林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尤以山水取胜。唐朝诗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是桂林山水的最佳写照。而簪山、带水、幽洞、奇石,历来被誉为桂林风景的四绝,其山水洞石浑然一体的景象组合,举世无双。烟雨、光影、植物、动物、田园、村舍、名园、古迹,则被称为桂林风景的八胜。这些胜、绝的风景因素融合成各具特色的16个风景区和数百个风景点。
回答者: lovemydream - 总监 八级 2-26 20:29
桂林很美
回答者: 孙舟逸 - 兵卒 一级 2-27 12:20
去wwwguilincomcn桂林旅游局官方网站各个景点的介绍都有
回答者: 倒☆熊猫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8 13:40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思想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 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踏来,流连忘返。
参考资料:
回答者: smzyyak47 - 初学弟子 一级 2-28 18:39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西岸,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地方产品多以象山作为标记。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它是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的。明代孔镛有诗赞道:
象鼻分明饮玉河,
西风一吸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
百日相看不厌多。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1986年依象鼻山辟建象山公园,园内以象鼻山为主体,还有“象山水月”、仿古建筑云峰寺、爱情岛、明代建筑普贤塔等景观,象鼻山是桂林重点的旅游景点。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写道:粤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则又其奇之甚。已故国家***杨尚昆同志曾说:“在象鼻山前要照像,才算来过桂林,这是独一无二的风景。”有道是: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在象鼻山的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东西穿洞,高大明亮的洞底,旅行家徐霞客曾有描绘:“飞崖自山顶尺跨,北插中流,东西俱高剜城门,阳江从城南来,流贯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莹波,"象山水月”之称以此。每当月朗清风,水平如镜之夜,水月洞倒影,酷似一轮皎月浮江,江中二圆月并浮,一幅“水底有明月,水上明白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绝妙意境。
出水月洞,沿石级登山,山腰有个20多米长,左右对穿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因名象眼岩,象山南北两洞 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风景的绝妙窗口
山顶有明代所建普贤塔, 为喇嘛式实心砖塔, 高136米。基座北面, 嵌有青石一方, 平雕“南无普贤菩萨”之像。远看塔似剑柄, 又像宝瓶, 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
象鼻山与穿山、塔山分布漓江两岸, 山形、塔影、明洞构成美丽的“三山景色”。穿山月岩与象鼻山水月
伏波山 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山长120米,宽60米,海拔213米,
相对高度63米,因其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说,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兵交趾郡。马援
从交趾回来的时候,沿途“则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人
们怀念马援,就在此山上建祠奉纪,并用他的伏波将军名号作为山名。现
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试剑石、米芾自画像、千佛岩等名
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为清定
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还珠洞内的试剑石,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
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相传为伏波将军试剑所致。
还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
胜境”。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宋代曾于山周建癸水亭、所思亭、蒙
亭、正夏堂、进德堂、八桂堂、喜丰堂等,这些古建筑虽物废而遗迹尚存。
伏波胜境牌楼联
洪荒初辟,是群星陨落银河?是女娲补天遗石?千峰竞秀,八桂名城。象鼻低垂,静 吸江心皓魄;金鸡对峙,争迎塔顶朝晖。繁花照影,嫔姬献建花桥;龙隐岩中,龙去尚存 脊印;高阁伏波,将军壮志堪钦;晴岚叠彩,烈士坚贞不屈。画嶂神工,奔腾九骏。仙笛 幽奇,惊游幻境魔宫。
参考资料:
回答者: jkli440 - 试用期 一级 2-28 20:14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回答者: 西方之王 - 试用期 一级 3-3 21:12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东经109o36ˊ至111o29ˊ、北纬24o15ˊ至26o23ˊ,平均海拔150米。下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华侨旅游经济区六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蒲、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人口近500万,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人口68万。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壮、瑶、苗、侗等几十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桂林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3℃,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四季宜人。市区周围峰林密抱,清澈萦回的漓江由北向南流经市区,市区和四郊星罗棋布着突兀的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
推荐景点
桂林山水·龙脊梯田
桂林山水·漓江
桂林山水·印象刘三姐
桂林山水·两江四湖
桂林山水·民俗风情园
漓江民俗风情园座落在丽的漓江与小东江汇合处,由桂林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经营。园内集中了广西四个主要少数民族壮、侗、苗、瑶的民族建筑、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是一座融观赏性、刺激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杉木青瓦,屋檐层叠,古朴典雅的民族寨楼、…
桂林山水·两江四湖
漓江、桃花江、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谓之两江四湖。</P><P> 两江四湖景区遍植名树、名花、名草,造榕树、银杏、雪松、水杉、木兰、棕榈诸园,以改善桂林中心城之生态;架设名桥19座,以增加江湖之灵气;恢复、修建古之名…
桂林山水·芦笛岩
桂林市西北的光明山,洞深240米,游程约五百米。洞内天然形成密集的钟乳石,它们的线条丰富流畅,有雄伟广阔之势。加以灯光陪衬。创造出各种意境,使罗列疏密有致的石柱、石笋、石钟乳、石旗、石幔成为一件件艺术品,给人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整个岩洞…
桂林山水·伏波山
伏波山濒临漓江,孤峰雄峙,东枕江水,遇阻回澜。园内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园、文物、六美兼具,有“伏波胜境”之誉。 伏波山 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
桂林山水·叠彩山
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漓江西岸,是市内风景荟萃之地,由于越山、四望山、与明月峰、仙鹤峰组成。叠彩山地貌奇特,由367亿年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石质坚硬,岩层呈薄层,山石层层横断,好象匹匹彩绸堆叠起来,顾名叠彩山。山上桂树成林,每至…
桂林很美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总面积约27809平方公里,2000年末人口约为48360万。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秀丽的山水与浓郁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使原已妩媚的山水更有了几分生动,也使纯厚的民俗风情增添了几分清丽和脱尘。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据地质研究,大约在三亿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蚀,形成了神姿仙态的峰林,幽深瑰丽的溶洞和神秘莫测的地下河。这些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并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因“玉桂成林”而得名,每年农历八月秋风宋爽的时节,就会闻到扑鼻的桂花芳香,真是:“芬芳丹桂满山城、花市端宜赐今名”。在古代,这里是百越之地,战国时属于楚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不过秦朝时设的桂林郡,郡治不在现在的桂林,而在现今的桂平西南(一说在贵县)。现今的桂林,魏晋南北朝时叫始安;唐代改称桂州,在这里设置桂州都督府,后因静江军节度使驻在这里,宋高宗赵构曾做过静江军节度使和桂州牧,又把她升为静江府。桂州被称为桂林,首见于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明清以后,桂林这一名称就固定了。桂林的别号"榕城",则源自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7年)李靖在桂林筑城后,明代杨基一诗"兰根出土长斜挂,榕树城门却倒生"。
桂林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有以甄皮岩为代表的丰富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墓、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
往往是还没有到桂林就被她“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所吸引,总想精心准备一个假期、一份心情去细细体味这里的山水、人情、风俗和悠闲舒适的生活。泛舟漂游在如诗如画的漓江上;月上枝头时到象山欣赏水中映月;徜徉在龙脊梯田中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把自己慵懒地放在阳朔,悠然地放纵思绪,融入到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或者在桂林的小街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桂林米粉……桂林总是能给人无穷的回味
桂林,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幺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色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呜山更幽”,那幺,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幺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七星岩,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杨贵妃缓缓撩开石幔,观看群芳共舞,娇媚多姿,不禁令人联想起昔日的盛唐繁华;恐龙国里,恐龙“嗷嗷”怪叫,神态怪异,昭示着它们的威武看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我们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正是这一滴一滴的水珠,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尝尽了亘古的沧桑,雕琢出如此神奇的景观,这是怎样的博大与精深啊!而这些岩石,经受了千万年的磨砺,封存了长久的渴望,今日终被世人所熟知,这是怎样的坚忍啊!与此相比,“滴水穿石”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而已
追溯历史的源头,桂林的山水在向我们每一位游客阐述着一个哲理:持续将造就永恒是的,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方成就今日的光彩与辉煌的呢坚持不懈是击败任何挑战的宝剑游过桂林,我们没有理由再轻言放弃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思想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 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踏来,流连忘返。
林,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幺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色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呜山更幽”,那幺,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幺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七星岩,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杨贵妃缓缓撩开石幔,观看群芳共舞,娇媚多姿,不禁令人联想起昔日的盛唐繁华;恐龙国里,恐龙“嗷嗷”怪叫,神态怪异,昭示着它们的威武看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我们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正是这一滴一滴的水珠,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尝尽了亘古的沧桑,雕琢出如此神奇的景观,这是怎样的博大与精深啊!而这些岩石,经受了千万年的磨砺,封存了长久的渴望,今日终被世人所熟知,这是怎样的坚忍啊!与此相比,“滴水穿石”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而已
追溯历史的源头,桂林的山水在向我们每一位游客阐述着一个哲理:持续将造就永恒是的,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方成就今日的光彩与辉煌的呢坚持不懈是击败任何挑战的宝剑游过桂林,我们没有理由再轻言放弃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思想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 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踏来,流连忘返。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1]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之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编辑本段桂林的洞奇石美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2]、七星岩,[3]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
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杨贵妃缓缓撩开石幔,观看群芳共舞,娇媚多姿,不禁令人联想起昔日的盛唐繁华;恐龙国里,恐龙“嗷
嗷”怪叫,神态怪异,昭示着它们的威武。看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我们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正是这一滴一滴的水珠,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尝尽了亘古的沧桑,雕琢出如此神奇的景观,这是怎样的博大与精深啊!而这些岩石,经受了千万年的磨砺,封存了长久的渴望,今日终被世人所熟知,这是怎样的坚忍啊!与此相比,“滴水穿石”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而已。 追溯历史的源头,桂林的山水在向我们每一位游客阐述着一个哲理:持续将造就永恒。是的,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方成就今日的光彩与辉煌的呢坚持不懈是击败任何挑战的宝剑。游过桂林,我们没有理由再轻言放弃。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编辑本段"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历
留下桂林山水诗歌千古绝唱的地方是位于市中心的独秀峰,这绝唱的作者,叫王正功。王正功,平心而论,从官职,从文名上来讲,他都不可能与那些文坛泰斗相比。可是,一句千古绝唱,已经足以使这位耿直的老者跻身文化名人之列。这位宁波籍老人,一生以为官正直清廉而得名,不惧得罪权贵,故虽从20余岁便步入官场,为官几十年,也颇有政绩,却不见什么进步,多次转任,都是平调微升之类,始终未能青云直上。60多岁的时候,他在潮州任通判,曾在韩江上修湘子桥,以便民往来,为地方民众所赞。之后,在庆元六年(1200),又以68岁高龄,到桂林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算是稍事提拔吧。 王正功
王正功初到桂林,已是老人新官,照章办事而已,照理来说,不会有什么激情了。不久,嘉泰元年(1201),又恰逢值年大比(乡试之年)。是年,广西学子乡试者,共得举人11名。王正功久闻桂林学子在科举中常有不俗成绩,令人不敢小看。这次乡试的成绩,也使他为学子们高兴,便依鹿鸣宴惯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请中举的学子。与学子对饮,谈些努力学习、报效朝廷的话,少不了要作诗相勉。 王正功在微醺中挥笔而就,作七律二首: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 诸君端是斗之南。 诗中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从这酒桌边传遍华夏,经久传唱。
通读全诗,我们知道,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在赞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在学业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这句名言,也许是王正功的独创,也话是信手拈来,引用他人句子,总之是天衣无缝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写诗的才情绝非一般。由此诗也可知,这句名言本是出自一首科举诗,说明早在宋朝,中科举求功名的价值观,在桂林已经深入人心。王正功席上赋诗,老当益壮,意气风发,为举子们所折服。一位叫张次良的人,将王正功的这两首诗刻在了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上方。选中这里勒石,恐怕也是为了与读书岩之名相呼应吧。 赋此诗后不久,发生了兴安县令放纵儿子打死县衙小吏案。作为地方主官,王正功秉公执法,将案犯送邻路交押,以利口供,因而得罪了那位兴安县令,违背了官场潜规则,竟被诬告罢官。后来,案情虽已查清,王正功得以恢复名誉,但已无官可做,年事又高,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一个庙祝,主管冲佑观,算是退居二线,在那里终老。也许是王正功被罢官的缘故,当事人为了脱离干系,而有意用泥淖盖住了读书岩上方的那块石刻;也许是天长日久,从崖壁间渗出的雨水夹杂着岩缝间的泥沙,遮住了那块石刻。总之,刻在独秀峰读书岩上方的王正功诗,不久就不见天日,以至被人们忘却了。幸好,名言的影响力量大得惊人,王正功在鹿鸣宴上作的诗,被席间的学子们带到京城临安,并且从临安又流传到四方。随着岁月的推移,加之传颂者文化教养、艺术品位各有不同,全诗被传颂者们省略或者遗忘了,只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坊间流传千年而不
绝于世。 1983年,两位年轻的桂林考古工作者在整理独秀峰崖壁上的石刻时,发现读书岩上方的崖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与石壁并不为一体。他们轻轻地掀开那层腐殖层,竟然有了意外的发现:一块保存完好的石刻作品。当他们将石壁清洁干净,再用娴熟的技术拓印那帧石刻作品时,发现那腐殖层下掩盖的,竟是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差不多八百年的名句之所在!
编辑本段王正功
王正功是谁,为什么要树他的雕像呢?原来,这与一句天下闻名的诗句有关。 据桂林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当时,这一论断只在桂林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名人圈中传播,直到上世纪末,才在桂林旅游界、政界等有关部门中传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说,王正功的诗句及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编辑本段《桂林山水》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编辑本段《桂林山水》教学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教学建议
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通过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这就是危峰兀立”。也可找一些展示给学生。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二、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三、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眉纹之中的是做准备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五、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六、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编辑本段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示例”采用下列方法。 1.运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导入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2.运用投影方式,将桂林风景和文中对山水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理解作者描写的手法。 3.展示,丰富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4.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编辑本段桂林山水的魅力
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吉米·卡特偕夫人一行12人,于1987年6月24日至25日对桂林市进行友好访问。6月24日上午,卡特总统的专机从香港飞抵桂林。卡特,人称平民总统,他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他身穿一件斑马条纹的T恤,一条牛仔裤,脚穿一双旅游鞋,一身休闲打扮,怎么也看不出来他就是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到达桂林机场后,直接乘车赴杨堤码头乘船游览漓江。但是在去码头的路上,卡特先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要求,游览漓江到达阳 吉米·卡特偕夫人
朔后,卡特夫妇一行要从阳朔县城骑自行车去大榕树景区游览。 这下可麻烦了,原来的日程安排是游完漓江就直接回市里参观芦笛岩,晚上还安排了会见宴请。 这样一来,把原来的日程全打乱了。 外事无小事,不能出任何差错。当务之急,参与接待的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意见,及时调整时间、警力。 阳朔到大榕树的路况是否完好按照当时的条件,一下子到什么地方去找几十辆性能完好的自行车阳朔县城到大榕树有5公里路程,客人的体力是否吃得消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决不能在毫无思想准备和警力戒备的情况下,让赫赫赫有名的美国大总统卡特夫妇骑自行车去大榕树,安全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怎么办但谁又能够拒绝一位国际政坛风云人物的要求!我方领导经过细致研究、周密考虑,在能够确保总统一行安全的情况下,重新拟定了一套方案,以满足客人提出的要求。方案定下后,中方接待部门立即兵分两路,一路陪同卡特夫妇乘船游览漓江,一路随车队直奔阳朔调整布置警力,勘查路线,筹备挑选自行车等等。一切工作都在紧张有序、不知不觉中进行。为了保证卡特一行所用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所有的车辆全部从县直机关干部和阳朔饭店职工中挑选。 6月的漓江,山清水秀。清澈的江水映着倒影,显得更加绚丽迷人。卡特夫妇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风景。卡特先生高兴地说:“我孩提时代就听说过桂林这个地方,看过桂林的山水画,可我认为这不过是艺术家丰富的想象而已。今天来到桂林,才知道我以前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真的。”
没想到吧,上英语课也要准备教案哦,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下册人教版(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下册人教版(通用)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
教学难点: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4/4
123—|123—|54325432|1———‖
师:呜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生:呜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1234|5—|1234|5—|
啊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XX,XXXXXXX,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sol—mi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篇二: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下册人教版(通用)一、节奏律动 组织教学
1、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乘坐今天的音乐小火车,听,我们的小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你们准备好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今天的旅程吧(播放音乐伴奏《新疆是个好地方》,做新疆舞蹈动作)
2 礼节问候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啊,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刚刚表演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吗
师:对是新疆,新疆人热情好客,对人礼貌大方,他们在见面时总是以特有的礼节“萨拉姆里空”(边说边做动作)进行问候,有祝福亲人朋友平安吉祥的意思,我们也来学一学吧。
师:让我们把吉祥平安的祝福也送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吧,用新疆的礼节向他们问好吧。
二、初步感受 了解风俗
1、师:同学们做的真好啊!同学们你们知道新疆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吗在中国的地图上找找看,这块用红色标出来的就是新疆。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占我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这片七彩的土地,是国内外游客渴望一游的秘境,它素有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美誉, 这里是令人神往的理想去处,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介绍想不想去新疆看一下呀,(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疆是个好地方》,一起到新疆游玩,好么请看大屏幕老师有一个字谜同学们来猜一下“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圆溜溜,掐它一把水溜溜,咬他一口酸溜溜”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恩,同学们真聪明啊,对,是葡萄,新疆吐鲁番就是葡萄的故乡,也是葡萄的王国。
师:谁来说说你对新疆还有哪些了解 比如特产、风光、服饰、小吃、民俗等等都可以,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知道的真多啊,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新疆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老师要当一会导游,带着大家乘上民族列车,畅游一下新疆吧。
2、课件播放介绍新疆风情,背景音乐是《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伴奏。 出示新疆风光,并借助语言和多媒体画面,与课本歌词内容结合创设情境:我们来到了新疆,先来看一下新疆美丽的风光,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这里有闻名世界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喀纳斯,有地处伊犁的那拉提大草原,还有拥有着雅丹地貌的魔鬼城,还有天山南北的好风光,在这美丽的家园里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其中以维吾尔族居多,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为远道而来的小客人们端上了香喷喷的美食,有我们同学喜欢的羊肉串,还有抓饭,香喷喷的馕,以及特色美食油馓子,除了这些美食之外,香甜的瓜果也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酸甜可口的石榴,哈密的哈密瓜,还有我们前面就认识过的吐鲁番的葡萄,以及库尔勒的香梨,哇,新疆的美景美食真多,还有一样比这些更好更美妙的你知道是什么吗是新疆的歌舞,新疆人能歌善舞,瞧,新疆的小朋友正载歌载舞的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学生合着节奏拍手) 新疆的风景多么优美啊,音乐多么欢快!老师这里有一件小乐器,
它叫铃鼓,是维吾尔族主要的伴奏乐器,下面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吧
老师手边拍鼓,边说:“请你跟我这样做,x x” 生回应:“我就跟你这样做,x x”, 节奏部分分别换成xx x xx xx xxx xxx xx x xxx xx xx 同学们做的真棒啊,听宋老师表扬你们了 xxx xx 小朋友真棒, xxx xx xx 小朋友真呀真棒 (师做一遍,生做一遍)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新疆音乐中很有特色的节奏,叫“切分节奏”。下面我们来换一下内容在来读一遍吧,富饶的花园、肥沃的草原放牛
三、学唱歌曲 培养兴趣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啊!经过了解和学习,你对新疆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新疆呢 师小结:你们说得太好了,新疆真是太美了、、、、、、
师:老师这有一首夸赞新疆的歌谣。
新疆是个好地方吔,天山南北好风光,富饶的花园结瓜果,
肥沃的草原放牛羊
师:看来新疆不仅风光秀美赛江南,而且物产丰富遍地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把对家乡的赞美汇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歌名就叫《新疆是个好地方》,同学们知道新疆语中“好”怎么说吗“亚克西”让我们一起用新疆语来夸一夸“新疆亚克西”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把歌谣念一下好吗(师用手鼓敲节奏读歌词,学生模仿按节奏读词。)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啊!下面让我们完整的听一下这首歌曲,不过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你解决一下,请你仔细听一下,
1、这首歌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呢 生答;活泼欢快优美等等,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啊,新疆人民非常的热情,他们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一般都是活泼欢快的,那你还有没有听出一种自豪呢,新疆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着这片土地,带着一种自豪和高兴夸赞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老师知道我们的同学们也同样热爱着自己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份喜悦的心情,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吧,听的时候你可以跟着旋律轻轻的晃动身体,
2、在听的时候。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你来解决,让我们一起在歌曲中来找出新疆有哪些好地方吧
此处加连线
天山---风光
花园---瓜果
草原----牛羊 伊犁河---苹果
吐鲁番---葡萄
果子沟—风景 阿勒泰—金子 和田—玉石 师:同学们真棒!听了这么优美的歌曲,欣赏了美丽的风光 老师也惹不住想用歌声来唱一唱新疆的好,下面听老师唱一下这首歌吧
1、师范唱。
2老师发现同学们也想唱歌了下面跟着老师的琴声用“啦”音 轻轻哼唱第一段旋律,请同学们听好老师的要求,我先弹一句,
请你仔细听,然后再来模唱
学生在钢琴伴奏下用“啦”轻声哼唱。熟悉旋律
3同学们唱的真好,再跟着老师的琴声在轻轻把歌词加进去吧。 4处理歌曲
同学们唱的还不错,不过老师觉得这个地方唱的还不太好,听老师怎么唱的,下面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来一遍吧。
5、同学们让我们再完整地演唱一遍吧
6、同学们演唱的真好啊,让我们把二三段的歌词跟着琴声也轻轻加进去吧。
7、同学们注意第二段的果子沟的风景这一句的唱法
8、同学们真聪明啊,下面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完整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吧
四、表现创新 体验风格
师:同学们演唱的真好听啊,我们刚刚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 我们一起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一下这首歌曲吧。你们看,新疆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舞蹈。(播放〈新疆好〉音乐舞蹈画面) 师:让我们同她们一起欢庆吧!想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呢下面老师播放《新疆是个好地方》录音,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随着音乐自己编舞,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表演,也可以个人表演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师: 看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表演,你想夸夸谁„„
五、结束教学
师:新疆美,新疆好,新疆是个好地方,其实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感受,我们56个民族就像一家人,团结在一起,幸福的生活,愿同学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好了,同学们,我们的音乐小火车到站了,老师期待下次与你们的相遇,再见。
篇三: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下册人教版(通用)一、教材依据
小学音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第四课《螃蟹歌》
二、设计思路
《螃蟹歌》是一首四川民歌,歌曲活泼风趣,富有戏剧性,充满生活气息。有些字要用方言来唱才能表现出歌曲的地方特色。如“哥”读作“guo”,“壳”读作“kuo”等。歌曲为2/ 4拍,徵调式,由上下乐句构成,风格比较诙谐,演唱速度较快。表现了在江边玩耍的孩子们遇到螃蟹并观察螃蟹,和螃蟹发生有趣故事的情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螃蟹夹人的过程,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颇具情节性和戏剧性。这首歌曲共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描述了螃蟹的长相、形态;第二段随着音乐戏剧情节的展开,描述了顽童的脚趾被螃蟹夹住了,一方面顽童努力挣脱,要甩脱螃蟹的大夹夹,一方面螃蟹紧夹不放,从而将歌曲推向高潮;第三段是顽童祈求螃蟹放开“我的脚”,充满幽默感。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受教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年小幼稚,注意力容易松懈、分散或转移,但是他们敢说敢做,想象力丰富,爱唱爱跳爱玩,表现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一旦对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
四、教学内容
唱歌《螃蟹歌》
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体验诙谐活泼的情绪,感受音乐中的幽默感与乐观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律动、表演唱的形式来学习歌曲,并能运用四川方言和诙谐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学生运用四川的地方方言演唱歌曲,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准确地唱好歌曲《螃蟹歌》
教学难点:歌曲旋律的音准及运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聪明的你们谁能最先猜出答案。
1、谜语:一位将军八只脚,舞着钳子当大刀,背着硬壳横着走,顶着泡泡当将军。(课件出示谜语)生:螃蟹
2、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分厂聪明的孩子,一下就猜出来了。(出示螃蟹ppt)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初听歌曲,感受节奏
1、播放《螃蟹歌》请同学们聆听一首有关螃蟹的歌,歌曲中是如何描述螃蟹的同学们,谁能说说螃蟹的特点啊生:圆壳、八只脚、两个大夹子、横着走(示范动作)随后课件展示不同螃蟹的。
2、歌曲中不仅描绘了螃蟹的长相、形态,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是什么样的趣事啊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你们听听歌曲里面的小螃蟹有多顽皮,它是怎样顽皮的生:夹住我的甩呀甩不脱。一方面顽童努力挣脱,要甩脱螃蟹的大夹夹,一方面螃蟹紧夹不放,顽童祈求螃蟹放开“我的脚”,充满幽默感。
3、节奏练习:小螃蟹除了顽皮还喜欢吐泡泡 吐 咘噜 吐 咘噜 吐 咘噜 吐 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螃蟹吐泡泡的声音吧!课件展示节奏型并练习。
4、旋律练习:先有节奏的朗读歌词:ppt出示带节奏歌词前四小节。接着师唱旋律,生演唱歌词。
(设计意图:几次聆听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他们有意识的听,更利于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在有意识的聆听中潜移默化地熟悉歌曲旋律,将枯燥的节奏、旋律练习用吐泡泡的形式游戏化,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歌曲打下坚实的节奏基础。)
三、学唱歌曲
1、再听歌曲: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节奏和旋律的练习,你已经基本掌握了歌曲的前四小节,我们再来一起听一听歌曲,这首歌中,有哪些字或者词与我们平时说的普通话是有差别的生:哥、脚、河、壳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出来了。(ppt标出相应字音)
2、这是一首运用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相结合演唱的一首歌曲,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语都运用了四川方言的发音。
3、用四川方言朗读重点歌词:小妹妹 小姑娘 ——幺妹 好 ——要得
4、哥、脚、个、硬、壳、河、脱 由读到逐句旋律演唱。
5、随琴轻唱第一段歌词,注意四川方言的运用和音准。唱第二段。
6、最后一段语气要重一些,展现出歌唱者迫切想要挣脱束缚的心情。(加入双响筒)
7、歌曲情绪处理:一方面顽童努力挣脱,要甩脱螃蟹的大夹夹,一方面螃蟹紧夹不放,顽童祈求螃蟹放开“我的脚”,充满幽默感。
8、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对四川方言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方言演唱歌曲,通过对歌曲情绪的处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童谣的风格特点以及音乐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风趣与幽默。)
四、拓展延伸:欣赏四川方言歌曲
篇四: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下册人教版(通用)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聆听河北民歌《放风筝》。
1、聆听中国风格的音乐。
提问:《放风筝》与前面刚听过的乐曲《出发》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听歌曲歌词,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
三月—姐妹穿着—放风筝—风筝飞翔—回家
3、介绍这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传唱,不同地域《放风筝》的音乐也不一样,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样。介绍歌曲之中的衬词、装饰音以及旋律等特点。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四、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1、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春天的想象,将春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全体学生顺序表演。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1)春雷轰隆轰隆轰隆轰隆……
(2)春风呜—呜—……
(3)春雨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
(4)山泉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5)布谷鸟布谷O布谷O布谷O布谷O……
(6)……
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五、教师总结本课。
顽童MJ116歌曲大全在线听免费,百度网盘下载资源:
slig
简介: 顽童MJ116,中国台湾嘻哈说唱男子组合,由瘦子(陈昱榕)、小春(周文杰)、大渊(林睦渊)组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