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红楼梦》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的关系

求教《红楼梦》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第1张

顽石”是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呀,它见证了神瑛侍者下凡的一切。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

你说的那一段来历许多版本是没有的,解释很生硬,所设定的因缘很牵强,本来就是自相矛盾之语,你要按这段话理解,一辈子都看不透了,以下是摘自脂本上的原话:

————————————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

脂本上压根就没说神瑛侍者是补天石幻化的,那段来历是画蛇添足之笔,是伪作!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自己去看看脂本。还有一个证据是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被魇了,最后和尚道士出来解救。您自己再好好看看和尚对通灵宝玉说的话,通灵宝玉前身到底是什么。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故事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故事,但完全打破了才子佳人之作的固定模式。

它不仅写出宝黛的爱情悲剧,更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

  《红楼梦》是一部谜一般的奇书。它的主题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好的见解。小说开篇即宣称“大旨谈情”,脂砚斋说“因情得文”,“因情捉笔”,其书也一名为《情僧录》。花月痴人《红楼幻梦自序》为说明《红楼梦》为“情书”,竟一连用了近二十个情字:“作是书者,盖生于情,发于情,钟于情;笃于情;深于情,恋于情;纵于情,囿于情;癖于情,痴于情;乐于情,苦于情;失于情,断于情;至极乎情,终不能忘乎情。惟不忘乎情,凡一言一事,一举一动,无在而不用其情。此之谓情书。”脂砚斋深昧《红楼梦》中的“情”意。他说:“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

  作为一部长篇巨著,《红楼梦》的大处在于总体的构思,包括主要的故事、故事的主要环境设计、情节发展和人物配置安排等,这诸多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的风神气韵,应是它煌煌大旨的唯一明证。当然,今见曹雪芹 《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后面的部分我们只能根据前八十回的暗示伏笔和脂批的某些透露有一定的了解,这不能不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精确性。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无碍于人知其神。现有脂本大半部《红楼梦》已够我们确认其“大旨”的基本需要了。

  曹雪芹批判此前才子佳人小说(含“*词小说”)“千部共出一套”,“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历来的爱情故事“不过传其大概”,多不出“偷香惜玉,暗约私奔”,“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第一回文本写道: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文本接着写道: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既然传统的社会文化无视“儿女真情”,要表现这真实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作得奇想”(第一回脂批),在现实社会之外去寻找其源头和来历。《红楼梦》以顽石“幻形人生”为机缘,“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第一回脂批)。这便是《红楼梦》故事起始的两件事:一是女蜗补天所弃的一块顽石通灵思凡,由一僧一道幻缩为美玉携历红尘,去“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一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久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概”,修成女体,思报灌溉之德。适神瑛侍者“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便随他下世“还泪”,以偿“甘露之惠”,从而 “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这后一件事是全书故事的主体。

  贾宝玉含玉而来,林黛玉带病降生;宝玉以自己的乖僻邪行发展个性,黛玉则以自己幽僻绝尘的诗情与世俗抗衡。宝玉为带玉而恼怒,黛玉为还泪而怨艾。两人是为了前生的约定而来,只不过是为了把前世欠下的还回去,把原本不属于自己而是归结于对方的东西重新交还给对方。来世为人,不过是还回这一份人情,了结这一份情缘。情感心理上的还情在现实世界的大观园中便是还泪,由此他们两人都是“情痴”,所以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他们的性情心意早就相互认同。即使最终以悲剧结束,贾宝玉也只念那“木石前盟”。所以第十九回脂批称之为“古今未有之一人”,“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在贾宝玉、林黛玉面前,中国传统的分析理念和评价准则已丧失言说能力。连深通人情世故的贾母也纳闷:“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其实史老太君看透了一半!

  曹雪芹之所谓“大旨谈情”,是指他在小说中所描写记叙的系作者本人“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甲戌眉批云:“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怎么理解“大旨谈情”?大旨,自然与“主要题旨”、“中心思想”基本重合。具体应指两个层面:首先,是说《红楼梦》以爱情为题材,以爱情为框架;叙述爱情故事,咏叹爱情情怀。同时,鉴于《红楼梦》的内涵极为丰富,因此,以上所引鲁迅的概述、一代伟人的认识,或者教科书上叙述的“封建社会末世意象”、“封建大家族败亡主题”、“贾宝玉人生幻灭情结”等重要意蕴也是通过爱情故事折射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框架是小说《红楼梦》表达丰富复杂的人生理念、人生感悟的载体。 那么,这“大旨谈情”,到底又“谈”了哪些“情”呢?简而言之,描写了三个层面的社会人群的爱情生活——贵族的爱情,奴婢的爱情,另类的爱情,三者交叉的爱情。贵族的爱情,主要是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才子佳人间的缠绵悱恻爱情,自然也有迥异于宝黛式的;还有林林总总的大家闺秀之悲、贵族少寡之孤、宫闱嫔妃之怨…… 爱情不是贵族的专利,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爱情。因此,《红楼梦》作者还用他的如椽巨笔触及了社会生活底层的奴婢、下人们的爱情,她们也爱的热切,爱的壮烈,阐释人生真谛,闪耀人性光辉。另类的爱情,那是社会世俗所不允许有爱情的那一类人的爱情。这里指的是僧尼、优伶等。——妙玉、智能的爱情,芳官、紫鹃的爱情,蒋玉菡、柳湘莲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有“爱”而不能“情”,是另类的苦涩甚至的滴xiě的爱情,哀唱着不幸,咏叹着幽怨,从而提供给读者对那个时代那种社会的又一种解读。然而,在《红楼梦》里,无论哪一种爱情,却都涂抹着同一种凄婉的色彩,——叫做悲剧,那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掌管天下所有女子爱情的警幻仙子奉给宝玉的一盏茶、一杯酒的名称所决定的,茶名“千红一窟(哭)”,酒名“万艳同杯(悲)”!

  因为《红楼梦》“大旨谈情”, 不知何故,古往今来万千读者,似乎不太留意曹雪芹自己的真心实话,却总是生发出一些议论,什么“言情”“爱情”,什么“情场忏悔”,什么“*书”,什么“哥哥妹妹吊膀子”。当然,你可以说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人人的眼光、心境各有不同,也不足奇怪。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红楼梦》何以“大旨谈情”呢?有两个原因,一是适应市场即迎合读者,二是便于隐伏。

  这第一个原因小说写得甚是明白:“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这一段引文所反映的背景是:康熙二十六年,发布了“禁*词小说及僧道邪教”的上谕。康熙五十三年四月,又发布“严法禁毁小说*词”。云:“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近见坊间多卖小说*词,荒唐俚鄙……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不免游目蛊心……。”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上谕中未提“僧道邪教”事,可见用武力铲除邪教易,正文化之本难!早在二十四年,康熙曾谕内务府,中云:“今见内务府佐领人员,善射及读书善文者甚少……。”何止内务府?清初,经多年征战而定鼎中原,居功自傲、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不说,就这腐化享乐之风、不求进取之风,已是康熙的心腹之患。试想,后来的《脂评石头记》问世时,又有几个‘愚民’看过?*词小说有市场就有“作”家,恐怕其中汉族文人为主。这是“康熙之治”重头戏之一。

  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凡例》及小说第一回,借“石兄”之口,长篇界定“言情小说”与“*词小说”的区别,以分清良莠。作者关于“言情小说”、“*词小说”的看法和界定,比起康熙的上谕可以说是“理高一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能因“*词小说”的出现和泛滥而被扼杀 !更何况,“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总一时稍闲,又有贪*恋色,好货寻愁之事……”,也就是说有它正当、正常的市场需求。如此看来“上谕”似乎有点“左”,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交代透彻。

  作者说,在他那个时代的“市井俗人”、“贫者”和“富者”,都少有兴趣、没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唯“谈情说爱”之书“市井俗人”爱看,富者“醉*饱卧之时”爱看,贫者“避世去愁之际”亦爱看,因为看“谈情说爱”之书不仅可以消遣,“省了些寿命筋力”, 而且还可以“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看这“大旨谈情”的《红楼梦》,还可以令读者即“令世人换新眼目”。

  第二个原因——“便于隐伏”亦即便于分层次。说白了,“大旨谈情”是浅层次的,亦即消遣层次。在这一层次上阅读是书,无须动脑筋便可知晓。“便于隐伏”何解?请看文本:“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红楼梦》“大旨谈情”,“伤时骂世之旨”就只能在其他层次中隐写了。

  《红楼梦》大致有五大层次:“大旨谈情”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即“红楼解梦”,第三层次即隐写曹氏家族史及主要成员,第四层次即隐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和重要人物,第五层次借用网络语言就是“凭栏观史”。 深入到“大旨谈情”以外的层次,“大旨谈情”层次中的人物就演变为演员(伶人)了。因为有五个层次,所以小说中人物的年龄忽大忽小如贾母、贾宝玉,有的人物如十二钗之十的巧姐儿怎么也长不大,所以小说中的结构、情节有些令人费思忖。

顽石与神瑛侍者 在脂本中神瑛侍者是与顽石互不相干的两个“人物”,顽石在神瑛侍者下凡之时夹带入世,由此而与贾宝玉关系较为密切而已。脂本在甄士隐炎夏书房梦中所见所闻: 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但在程高本中,顽石与神瑛侍者却是合二为一: 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这里程高本添加了一段关于神瑛侍者来历,说得很明白,神瑛侍者也是无材补天的顽石。 那么,程高本中神瑛侍者的来历为什么与脂本不同,二者孰优孰劣?笔者认为,程高本中添加的这段文字纯属程高的妄改,理由是: 1顽石并不能“自去自来”行走自如。曹雪芹说得很明白,顽石是“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的,独自在那“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经过“入世”、“出世”之后仍“复还本质”,回到青埂峰,只是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而已。如果能“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就不至于“日夜悲号惭愧”了吧?! 2女娲补天剩下的只有一块顽石,在早期脂本中,这顽石(及其幻化的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关系非常清楚——互不相干。然而在程高本中,顽石化成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两个身份,即一分为二,上面程高本那段引文中,那僧一面“袖了那石”并拿出来给甄士隐看,同时嘴里却在介绍另一个顽石——神瑛侍者,并将通灵宝玉附在神瑛侍者身上一同入世,这么一来顽石就应有两块,否则顽石(神瑛侍者)如何将自己夹带其中,这就与补天只剩一块顽石产生矛盾。 3在早期脂本中顽石只是个“质蠢”的巨石,因而它自己自称,同时亦被僧道称其为“蠢物”,如一僧一道交谈中多次说到“蠢物”,如:“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将蠢物交割清楚”以及甄士隐“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而欲求那僧道一见“蠢物”等,士隐所见的“蠢物”为“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即已幻形的顽石。而程高本中仍保留了这些文字,令人不知“蠢物”何指了。曹雪芹对神瑛侍者和贾宝玉从没用过“蠢物”来形容,贾宝玉也只是被贾政骂过“蠢物”而已”。 4在早期抄本中,顽石是红楼故事的见证者和记述者,而神瑛侍者是幻形为贾宝玉的小说主人公。书中有许多顽石(通灵宝玉)记述故事时的叙事性文字,如:第八回宝钗将通灵宝玉托于掌上观看时,“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补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第十七至十八回在元春进园时有:“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随后还有:“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如果贾宝玉也是顽石的化身,就不会有“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之叹了。 5通灵宝玉具有“一除邪祟,二除病孽,三知祸福”的功能,是贾宝玉的护身符。在《红楼梦》中有玉无光而贾宝玉中邪,失玉而贾宝玉痴癫等情节。说明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由两个不同的个体幻化而来,不可能合二为一的。 由于程高本将顽石不仅看作灵性已通,而且直接认为就是通灵宝玉,在介绍木石前盟时把神瑛侍者与顽石合二为一,添加了“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等文字,把顽石看作是来去自如、伸缩自如的异物。据此,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在脂本的“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1 红楼梦关于顽石的诗句

红楼梦关于顽石的诗句 1描写顽石的诗词

1、《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2、《书怀寄友人》

年代: 唐 作者: 黄滔

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

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砻近。

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

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3、《腊中作》

年代: 作者: 李中

冬至虽云远,浑疑朔漠中。劲风吹大野,密雪翳高空。

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

4、《寄柳道传黄晋卿两生》

年代: 宋 作者: 方凤

太璞散已久,鸿甄疑未均。

惟有砥砺志,搜剥得其纯。

勿以珪璋质,顽石置勿陈。

君揽国香蕊,每与荆棘邻。

荆棘岂不刺,反以扬素尘。

5、《谢通讲师五偈》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五月人间膏火煎,清风麈对有夤缘。

点头顽石能明证,借口虚空解讲玄。

随类佛身分百亿,出尘红卷等三千。

未闲相约蒲禅稳,作别又趋华雨筵。

2嘲顽石诗的出处是什么

嘲顽石诗的出处是《红楼梦》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诗词鉴赏

第八回写宝玉去探望宝钗,宝钗要看宝玉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便笑着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宝玉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就在此处,作者假托“后人曾有诗嘲云”写了这首诗。

女娲补天丢弃不用的那块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人人世,变成了通灵宝玉,同时又是贾宝玉其人。这是作者凭空虚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所以说它荒唐而又荒唐。石头由自由自在的神物,变成一个被人百口诮谤的“臭皮囊”,表面上是对人生意义的否定,其实是作者在发抒他对人生社会幻灭后的愤激情绪。“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是暗示宝钗、宝玉夫妇命运蹇涩,将由花柳繁花的顶峰,跌入贫困凄凉的底层。最后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两句显得很突兀,然而只有这样出入意料的有“分量”的句子才能把全诗结住。它告诉读者,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转眼即逝的过程,最终全告毁灭。书中这类带有浓厚悲观色彩的地方不少,毋庸讳言,其作用是消极的。重要的问题在于要会读,会分析,作正确的弃取。

3关于红楼梦的诗句

红楼梦十二曲——引子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十二曲——恨无常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红楼梦十二曲——乐中悲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 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着长生果。 红楼梦十二曲——喜冤家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娇奢*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红楼梦十二曲——好事终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红楼梦十二曲——终身误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十二曲——晚韶华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朱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红楼梦十二曲——留馀庆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以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红楼梦十二曲——世难容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宁府上房对联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临江仙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葬花吟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

4红楼梦前五章描写人物的诗句

第一回: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癞头和尚)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贾雨村)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贾雨村)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跛足道人)第二回:

回前诗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第三回:

荣禧堂对联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评凤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西江月嘲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赞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四回:

护官符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由于限定1024个字,后面无法补充,后续补上。

5红楼梦第一回诗句翻译

1女娲石上偈语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2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3癞头僧嘲甄士隐

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4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6红楼梦中所有诗词的详细解释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诗词鉴赏(1)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 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 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 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 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 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 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 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 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 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 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 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 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 ,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 ,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 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 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 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 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 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

红楼梦最后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以作者前八十回文章里的暗示,推测一些结果,贾宝玉在经历大千世界情感的悲欢离合,释放了对人性痴的解读之后,最终回归自然,恢复了顽石的本性。林黛玉的一生,是来还恩的,香魂殆尽,也流尽最后的泪水。

结局也有对各个人物人性的暗示。曹公笔下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而且各个人物之后的选择也都是极符合其性格、身份、教养背景。好一以飞鸟各投林,落得个自茫茫大地干净。秦可卿夭折黄泉路中,警示王熙凤,多置田产,走耕读之路。如还有一种结局,便是“桂兰"齐芳,贾桂贾兰走科举之路,再度中兴。我以为以耕读为本,走科举之路不失为上策。

如果仅仅只限于此,还不够警世的话,那么,更深入一层解读,就有问题了。那就是隐射了当朝的末世之态,而后归于空寂。曹雪芹构思的红楼梦结束不是这样的。贾家被抄的结果是注定的。关于宝玉的婚姻,林黛玉在宝玉结婚前已经离世,所以宝玉娶薛宝钗时并不勉强。还有人说,宝钗也是早卒,宝玉最后娶了流落中的湘云。关于其他人,凤姐被休冰丝,探春远嫁和亲。巧姐被刘姥姥救下。妙玉流落风尘。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因为父母早亡,外祖母看其可怜,便收留贾府抚养。这便是曹公手下的红楼梦。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注释

1、“又向”句:又向荒唐的人间敷演出这一石头的荒唐故事。荒唐,指荒唐的人世间。大荒,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又“大荒”亦即荒唐、无边际的意思。这里兼用二义。

2、 “失去”二句:石头本居于青埂峰下,脂评说它“坦腹而卧”的青埂峰下,有“松风明月”,“猿啼虎啸之声”,这就是作者所肯定的“幽灵真境界”。后人改此五字作“本来真面目",磨灭了这层意思。亲就,自己造成的。石头是自己乞求下凡的。有的本子“亲”作“新”,就看不出这个词的“嘲”的意味了。石头幻形入世后,就失去了它的本相,而变成了一位翩翩公子,以及他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鲜明莹洁的通灵玉。称之为“臭皮囊”,也正是借佛家语嘲其幻相。

3、好知:须知。运败金无彩:靖藏本批:“伏下文。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可知原稿后半部有宝钗(金)“运败”时“无彩”的情节,但难知其详。续书写宝钗的玲落是因为宝玉疯癫,后来则因丈夫出家而成为实际上的孀居,与原稿归因于贾府“运败”不同。

4、堪叹:可叹。时乖:与“运败”同义。玉不光:第二十五回癞僧曾说,通灵玉的被蒙蔽是“粉渍脂痕污宝光”。可见,“玉不光”不仅指宝玉后来“贫穷难耐凄凉”,很可能是嘲他在不幸的境遇下与宝钗成了亲,即所谓“尘缘未断”。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精神上有默契,肉体只不过是臭皮囊而已,所以为之而发出末联的叹息。续书中写宝玉“疯癫”中不辨结婚对象而听人摆布,,并非原意。据脂评谓黛玉死后,宝玉有“对境悼颦儿”文字,又指出“后文成其夫妇时”宝玉与宝钗有“谈旧”事,可知原稿中宝玉并不痴呆,写法要现实得多。

5、红妆:美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4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