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括内容
钟嵘在“自然英旨”中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自然英旨”即主张诗歌应是诗人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创作应以直寻为主,要求音韵自然,实际就是强调抒发个性情感的自然之美,亦即个性之美,其目的在于提倡自然真美。
二、“自然英旨”一说的影响
在魏晋以前的中国古代思想中,真正美的东西从来就不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是一种与事物本性有关的东西。这种本性在儒家表现为人性和德性,在道家则为本性和自然。儒家美学是一种人性论美学。儒家把人性概括为仁和仁的具体化。围绕着仁,孔子提出孝、信、义、忠等思想。围绕人性,孟子提出“四端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可见儒家虽谈人性,但涉及更多的却是道德伦理的情感。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其全部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 ”四个字。这个“自然”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界,而是事物(包括人)的本性。与此相应,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认为美就是天地本身运行所显现的东西,即美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这种本性的获得就是“回归自然”, 即按人的本性生活、思考和行动。如何回归自然?庄子认为应该无欲、无情、无名、无功、无物、无己、无待。可见庄子虽然提出的“自然本性”,其本质却是虚无,即无情无性。两汉时期切虽大谈性情,但性善情恶的观点相当流行。他们认为性禀阳气,合乎理,合乎仁,是善的表现。而“五性”——仁、义、礼、智、信,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概括。情生于阴气,是恶的表现。“六情”——喜、怒、哀、乐、爱、恶,则时时诱发贪婪的欲望。
而钟嵘的“自然英旨”一说是对前人的一种超越。他赋予了传统“自然”以新的内涵,他的“自然”不是儒家为伦理道德所规范束缚的性情,也不是庄子的虚无,更没有对性和情的偏见,而是一种自然没有束缚的自由自在的个性情感。他强调的“自然英旨”实际上就是强调诗歌是抒发个性情感的自然之美。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建安诗人是曹植。
钟嵘《诗品》,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架溢今古,卓而不群”。形容的是曹植的诗歌。
因为曹植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他的诗善用比喻,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工于起调,善为警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明显地表现出文人卓越的艺术才华,由此而造成了他的诗作“词采华茂”的一面。
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钟嵘的这句话是物感说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物感说起源于《礼记》,后来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神与物游”是对钟嵘论说的传承和创新。物感说的基本内容就是,文学作品来源于作者对受到外物兴发的感情的表达。物感说是对文学起源的一种认识。物感说有着很深的中国文化和哲学传统,“气之动物”中的气指的便是《易经》中提到形成天地的阴阳两种气。这里出现的公式是:气——物——心——作品。
这里简要提供一些答题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在《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
《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