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爱子情深。
对长大成人的儿子,希望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心让孩子远离身边。父母亲辛苦,一步一步地养育着孩子,在儿女成才之际,也是离开屋檐的时候。身为父母,既为他们感到高兴,又为之悲伤。就是要体会懂得父母的苦心,回报父母含辛茹苦的教养。
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付先生对儿子的录音,做了细致的分析,还有客观的评价。他还谈到了儿子。他们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孩子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自信。同时,也为孩子们提出希望,指明前进的方向。
傅雷的嘱托。面临社会变化无常,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百感交集。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儿子少走弯路。父母亲走了很多弯路,都不想孩子再犯,他们都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
母亲的关心。
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多用理性,少用情感。要有坚定的信心,要克服所有的困难,这并不容易,但要克服也很困难。妈妈告诉他怎样处理自己的感情和事业,让儿子明白了什么是重点。
傅雷爱子心。
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太过严厉。傅雷反思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傅雷只是想“严父之下出才子”罢了。
1、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3、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4、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创作来源: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
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傅雷的教子之道四个方面概括是如下:
1、生活细节
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比如衣食住行的规矩比如饭桌上要讲礼仪,吃饭不能发出声音等等方面。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2、精神世界
傅雷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成长得更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况时,傅雷先生也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要锻炼得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好朋友们喊加油。人当自强为先,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
3、音乐方面
作为艺术家,要求儿子真诚地爱艺术,发扬艺术,提高艺术的品味鉴赏力;作为音乐家,要求儿子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钢琴家就更要细水长流,不断演绎不同风格的新乐曲,不浮于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对整个乐曲的把握控制。
4、感情处理
在傅聪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时,傅雷先生给了他极重要的观念。傅雷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他并不看重儿媳的家境、学历等外在条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
对于夫妻的相处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嘱傅聪和儿媳弥拉,一定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傅雷家书》的作用
1、讨论艺术。
2、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3、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4、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1、傅雷: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3、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4、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扩展资料: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
1、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扩展资料: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说明傅雷的教育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根本的道德素养,要求儿子宁静淡泊、真诚待人、认真做事。作为艺术家,要求儿子真诚地爱艺术,发扬艺术,提高艺术的品味鉴赏力;
作为音乐家,要求儿子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钢琴家就更要细水长流,不断演绎不同风格的新乐曲,不浮于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对整个乐曲的把握控制。首先,他教育儿子要爱国。其次,傅雷教育儿子要学会独立思考。
书中也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比如傅雷身患疾病时,还坚持带病写信给儿子。一字一句,都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
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扩展资料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