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下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第1张

表达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诗意: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赞美了 晴日 春天景色

同时也点出了 春风 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朱熹(1130915-1200423),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春游曲 》王涯,

  描写了:杏花、江水互相映衬的美丽春景,

  表达了诗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意和出游时惬意的心情 。

  《春游曲》

  唐·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春游曲 》写了:

  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万树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杏花浸染着江水,江水浸润着杏花,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春意倍加浓郁!

出众风流旧有名—长孙皇后传

--------------------------------------------------------------------------------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就是这一阕《春游曲》,婉转、清亮地唱响了唐朝女性的最初声音。作为七律,它似有失粘的瑕疵,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上自由——格律尚未最终定型,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拘无束,充满了萌动时的盎然生机。桃色的面颊、嫩柳的腰身、律动的春情……短短的诗行里写满了一个时代的无限春意——那是乐府的流风余韵,那是尚未褪尽的民间情趣。

以我来看,《春游曲》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构成了一种隐喻。上苑桃花明媚鲜妍的意象和“出众风流旧有名”的自负自信,都指向盛唐宫廷里不老的红颜,她们以自己的明艳照亮了整个时代。所以,我才选择桃花下一个少女啭呖呖的天籁之音来作为一段叙述的开篇。

她就是长孙氏。

两唐书的后妃传的记叙起于太穆皇后窦氏,而不是文德皇后长孙氏。但是,窦氏早在高祖李渊被贬涿郡时就崩逝了。严格地说,她不属于这个由她的丈夫和儿女开创的朝代。她和这个朝代的联系是由祔葬、尊号等礼仪性元素构成的;再有,就是为人夫者、为人子者的无尽追忆了。长孙氏才是唐宫里为人记取的第一红颜。

长孙出自北魏拓拔氏,因为是宗室长,所以以长孙为姓,是真正的虏姓。自长孙氏的高祖大丞相、冯翊王长孙稚以降,长孙裕、长孙兕、长孙晟,累世显宦,但总体上家族的运势略有走低。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任右骁卫将军,长期对突厥进行分化、离间和策反,是葬送突厥霸业的第一人。不过,后人更多是记住了他在沙钵略可汗面前一箭双雕的英姿。长孙晟是听从他的兄长通道馆学士长孙炽的劝说将女儿许给李世民的。因为他们从窦氏劝抚突厥女的行为中看到了睿智与大气,相信这样的女人一定会有和与众不同的儿子——他们是对的。

严格地说,这只是《新唐书》“后妃传”的说法。两唐书的“高士廉传”都将长孙氏许嫁李世民归功于传主。在长孙晟去世后,由于异母兄长的冷遇,长孙氏和他的兄长长孙无忌跟着母亲投奔舅父高士廉。如果与李氏的联姻发生在大业五年以后,那倒确实多半出于高士廉的主张。也许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不管怎么说,长孙氏是将永兴里舅父家当成自己的娘家,而不是那个不能给她们孤儿寡母以温暖的长孙家。两唐书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说长孙氏归宁时,高士廉有个妾媵曾在她下榻的房舍外看见一匹两丈高的马,鞍勒皆具。高士廉请筮者推演,是《坤》之《泰》的卦象。对史书上记载的灵异事件我们大可以一笑置之。但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筮者对长孙氏的论断: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总结,而不是预言。这八个字与其说由推算得来,不如说是从长孙氏的生活中总结而来。因为她“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在兄弟阋墙渐露端倪的时候尽心尽力地去弥合日益扩大的裂痕;也因为她从不专横地干预政局,却又能很有分寸地对政治施良性影响;更因为她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些即将和丈夫一起奔赴玄武门的将士得到了长孙氏亲切的慰勉;因为各种原因开罪于皇帝的大臣和宫人得到她的庇护;她将出生不久就失去母亲的豫章公主视同己出,甚至宽恕了曾经虐待过她的异母兄长孙安业……为所谓的灵异,不过是对长孙氏一生的事后肯定,并将其神秘化,或者说,神圣化而已——

那个桃花林里自由自在地放歌的灿烂少女很快就隐没在遮天蔽日的历史深处了。日渐清晰和明亮起来的,是厚德载物的母性形象,是使人如坐春风的端庄笑容。

我们不曾因先天的相貌丑陋而鄙视任何女性,那只能证明我们有远比相貌丑陋的内心。但是,当西晋皇后贾南风丑陋的脸上出现如此丑恶的表情时,我们意识到那其实是无可避免的厄运露出他狰狞的面目,我们必须在接踵而至的血雨腥风里去经历礼崩乐坏、家破人亡的苦楚。在眼前闪回的,是羊献容的无可奈何、冯妙莲的*荡表情和潘玉奴、冯小怜、张丽华所谓的红颜祸水……即使是独孤伽罗写满妒意的表情也不能够为动荡的年代作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总结。当凝视历史的目光不再囿于将从一时一事,而是将几百年乃至更长时间收入眼底,也许你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长孙氏主妇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比李靖的赫赫战功、魏征的犯颜直谏,甚至比李世民的霸业宏图更具有历史意义。那是琐碎细节里表现出来的磅礴大气,是风诡云谲后的波澜不惊——它标志三百多年颠沛流离的真正结束。以贾南风的丑陋开始,结束于长孙氏的美好,两张迥然不同的女性面庞之间,是中国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分裂时代。

现在,风和日丽的贞观时代在一个贤惠女性操持家务的纤纤素手中缓缓拉开了序幕。

就象《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总结的那样:“贞观之治”的概念一直是有力的政治象征,不仅终唐之世如此,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说来也是如此。它甚至可以成为激励蒙古的忽必烈、满清的乾隆和日本的德川家康的政治样板。那么贞观之治象征什么呢?象征着君明臣贤;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还比较隐蔽地象征了操控历史话语的士大夫们所信奉的政治理念最大限度的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帝王对个人欲望的克制,这也就意味着生活上朴素和政治上纳谏。

如果要为这个已经成为象征的时代寻找一个象征的话,我觉得应该是长孙氏。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贞观之治从底子里讲,是漫长严冬后一个和煦如春的季节:横扫中原数百年的胡风羯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柔和下来了,连隋末的十八路烟尘也尘埃落定了;丽日般的朝廷,和风般的政策,丽日和风下,华夷融合正以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深度进行;芸芸众生如此接近传说中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生活。我不否认,贞观四年生擒颉利可汗于铁山和其后“诸蕃君长诣阙顿颡,请太宗为天可汗”,都是可以夸耀百代的盛事,使我们这个已经略现孱弱的民族有了可以津津乐道的话题。可金戈铁马已经是过去几百年里屡见不鲜的,就是天可汗的无上荣光也不足以将贞观和大业前期完全区分开来。我总觉得这些都还不是贞观一朝的主流,贞观是野火燎原后的芳草吐翠,是破冰后的春江水暖,是一个生长中的王朝所具有的无限生机——休养生息才是它的主题。

休养生息内在地要求朝廷相对地无为,宫廷绝对地节制。这两点都在长孙氏,而不是李世民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长孙氏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理由拒绝豫闻政事。只有在天子的决定可能带来更多的纷扰时,才会恰倒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当李世民预备起用妻兄长孙无忌来辅政的时候,长孙氏就顽固地表示反对。因为她认为这会重蹈汉代吕、霍的覆辙,使朝廷和自己的家族都卷入本可避免的旋涡里。除了可以避免麻烦事的事情,长孙氏不想做任何事情。甚至当病情渐有不起之势的时候,她仍不愿意采纳太子承乾的建议,奏赦囚徒,度人入道,来为自己祈福,因为她认为“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这可真是至死不渝的“无为”。

长孙氏的简朴也是为史书所盛赞的。不仅她自己的服饰什物非常简朴,还对太子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当李承乾的乳媪遂安夫人奏请增加东宫什器,长孙氏直截了当地说“太子患无德与名,器何请为?”不留余地地拒绝了东宫增加用度的请求。直到弥留之际,长孙氏所念念不忘的,依然是“生无益於时,死不可以厚葬”——这也是一种至死不渝。我相信,长孙氏所统摄的后宫一定能有效地节制物欲。

相比之下,李世民虽然是贞观的核心人物,却不能象征它的灵魂。他天纵神武、光彩照人。这样的人物似乎不是为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准备的,虽然这样一个年代却因为有了李世民而神采飞扬,比起同以休养生息为国策的文景之治有别样的风采。真正与民生息的时间实际上只是短短数年而已,随后就是“东征高丽,西讨龟兹,翠微、玉华,营缮相继,又服玩颇华靡” 魏徵、马周、房玄龄,还有御史柳范,那么多人的劝谏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转变如需要一个分水岭,不妨选择贞观十年——长孙氏去世的时间。

为什么是长孙氏成为时代的象征,而不是更具体地影响了贞观朝政治的帝王将相呢?也许一如西蒙•波娃所认为的那样,男性想从女性身上享受到的美感、温暖和亲密感,不再具有形体的性质……而是变成了它们的灵魂。她是房子的灵魂,也是全家人和这个家的灵魂。她还是那些更大的群体,如城市、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那种美感、温暖和亲密感在她回护魏征时最为典型——

有回李世民罢朝回到后宫,怒气冲冲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

长孙氏问他是为谁发这么大的脾气。天子说是魏征,因为每每当廷给他难堪。长孙氏没说什么就退了下去,换了一身庄重的朝服站在庭前。李世民很惊讶地看着盛装的妻子。长孙氏解释道:“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于是,魏征得到了悉心的关照,而太宗得到了温柔而不伤体面的提醒。

除了说教的意义外,这个故事是如此恰当地表现了长孙氏母性的一面和妻性的一面。当然远不止这个故事:长孙氏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出嫁时,希望嫁妆要比姑姑永嘉公主加倍。但魏征听说了此事后认为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唐太宗本来对魏征的话不以为然,随口告诉了妻子。长孙氏却十分赞赏魏征的意见,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温言勉励他。甚至在一视不暝前,长孙氏仍惦记着谴归第的贤相房玄龄,用弥留的一点时间为他说情——温婉地给予了男性世界以温柔的力量。男性主导的世界“派给女人的所有角色中,这种怜悯与温柔的角色最为重要……女人驾驭男人的力量来自这一事实,即她温柔地提醒他们要适度地实现他们的真正地位”。长孙氏如此完满地注释了别人的论断。

当明朝的文臣将背臀裸裎在如雨而落的廷杖下面,当满清大僚在奉旨申饬的太监唾沫横飞的辱骂里可怜地瑟索的时候,他们才会更深刻地意会到故事背后的诉求。在我们这样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里,皇帝为君父,文官是臣子,君臣关系被比拟为父子。这使我们的政治伦理在理论上具有一种血缘的亲密感和家庭的温馨感,并依靠这种先天的亲密与温馨来证明传统政治伦理先验的正当性。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时候,这是一种残缺的家国同构。因为母性缺位。唐朝近三百年里只有八位皇后,肃宗以下便只有昭宗曾立后。更不用说,仅有的八位皇后中的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心思或没有能力对臣子、子民进行那种慈母式的悉心呵护。再往后,随着集权的畸形强化,我们的君主权威以一种更加暴戾的面目出现。大臣们失去了他们的座位,失去了他们直立的权利,最后在廷杖和申饬下失去了仅有的尊严。失去自尊的大臣反过来也用极端的方式来诠释那已经被扭曲的政治关系。

在我记忆中无论是演义中的庞德还是历史上的左宗棠、冯子材,抬棺出征的壮举都是针对敌人的。当海瑞去向嘉靖皇帝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候也预备下了棺木,是暗示着他们对长孙式的宽容和回护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没有了希望的文官才会用面对仇寇的决绝态度来面对天子,准备用生命去捍卫他们内心所信奉的准则。而这种态度,其实很隐晦地包含有一种“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意味,从根本上否定了君臣间拟制的血缘关系,撕下了那层温情脉脉的薄纱。

我们从来不缺少魏征这样的直臣或貌似魏征这样的直臣,明朝的大礼议到东林党人没落这段时间里,甚至是批量发行。但是,我们缺少了长孙氏那种母性的关怀——这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会打动很多须眉男儿的心。当他们抬着棺材走向高处不胜寒的庙堂,去行使一些本质上很平常的职责时,他们回忆长孙氏,就象孤儿回忆自己早丧的母亲,并在回忆中不断地修饰回忆。

长孙氏的形象就是被这样精神化了,非常非常典型地精神化了。

萧让告诉我,鲜卑人有“凿石造佛,如朕帝身”的风俗。武则天就为自己在云冈石窟凿了一尊卢舍那佛像。不过,我认为刻意雕凿出来的佛陀与女皇形似而已。你看那线条柔和的嘴唇、若有若无的笑意,还有平静地下垂的眼睑里流露着俯视苍生的怜悯目光……那是分明是长孙氏的神态,透着武则天所不可能有的平和。我在这柔美端庄的历史形象前久久地驻足,不忍离去,试图通过反复揣摩来发现她的缺陷。

除了为长孙安业脱罪外,长孙似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即使是这唯一的瑕疵,也有着让人谅解的理由。长孙安业是长孙氏的异母兄,有嗜酒无赖的名声。父亲死后,他便将年幼的长孙氏兄妹逐出家门。但长孙氏以德报怨,对他相当亲厚。在追查一次谋反事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义安王李孝常曾酝酿过宿卫兵叛乱。身为监门将军长孙安业也卷入了这个阴谋。这可属于“十恶不赦”的重罪。但长孙氏还是流着眼泪在天子面前求情,最终使长孙安业免于一死,流放巂州。

在这个案件中,我们无意赞美这样一次徇私枉法,尽管它蕴涵了为儒家所倡导而又最难做到的“恕道”。长孙氏以非常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伤害过她的人的宽恕。但我非常感谢史书记载了这样一次徇私枉法。它让我们知道,长孙氏也有自己的弱点:要么是割舍不下手足亲情;要么是过分地爱惜名声,生怕人们将长孙安业伏诛归因于她的报复。

弱点的存在,生动了长孙氏的形象,使她不再因为过分的完美而显得虚假,给了她属于凡人的生气,不再是那个伫立在百丈崖壁上精美绝伦的冰冷石像。

那点生气在贞观十年烟消云散。那年夏天,长孙氏崩逝于立政殿。

哀伤的李世民在宫苑中建起了高高的层观。这样他就能登上高处,凝视昭陵——那终将埋葬他自己的地方,现在埋葬着他所爱的人,埋葬着他的爱情。这段感情不是七月七日长生殿里低声诉说的,更不是洒金笺上浓墨涂写的,是峥嵘岁月里携手走来的,甚至是刀光剑影里杀出来的。

《旧唐书》告诉我们“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这段记载可能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世民是将妻子带在身边的。由于东宫和齐王府甲士数量远多于秦王府,加上唐高祖的支持使京城其他军队更可能站在太子一边,李世民是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试图依靠突然袭击来了结他与兄长的政治斗争。在这么一个凶险的时候将柔弱的女子带在身边,看来他是打算与长孙氏生死与共的。而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长孙氏也是带着毒药和同生共死的决心守侯在他身边。

可惜,魏征不能理解这样一段和两个人的生命纠缠在一起的感情。李世民请他一道登上层观凭栏远眺昭陵。魏征熟视后却说:“臣昏眊,不能见。”

李世民不懂他的皮里阳秋,还亲自指给他看。魏征却说:“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

我知道自己不应该敌视一个还算正直的大臣,但我因这话而对这位道德力量的捍卫者心生厌烦,并因此怀疑他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理解能力。我是一个在解读历史时从不忽视道德评价体系重要性的人,但我同样坚持认为剥离了情感基础的道德,是貌似崇高的卑劣。魏征的问题就在于无视情感去奢谈以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将李世民对长孙氏的爱和对父亲的“孝”人为地对立起来,并希望用后者去贬低,甚至摧毁前者。

我为长孙氏感到庆幸,这种对立发生在她长眠之后,使她没有象礼教禁锢下的许多女性一样因为这种对立而成为悲剧的主角。但我又为长孙氏感到辛酸。

这不能完全归罪于魏征的不解风情,甚至不能简单归罪于纲常。那是一种深自内心、远至上古的观念在悄悄的左右着思维。在爱琴海,女人是用美妙的歌声引诱水手触礁毁灭的海妖,是把情人变成了野兽的喀尔刻;她是把渔夫吸入潭底的精灵。在近东,女人被奉献给了撒旦;在我们这里,她是妹喜、妲己、褒姒的身影叠印出来的四个字:红颜祸水。

看似强大的男性始终将女性看作男权世界秩序的潜在敌人,害怕以情欲去对抗责任,以现时去反对未来,害怕为欲望所奴役并割断与社会联系,最终受制于对方,成为在折磨与快感之间被动地摇摆不定的肉体。这是潜意识里对女性所怀有深深的恐惧。

长孙氏已经做得如此完美。她符合男性世界对他的另一半的全部期望,和他们共同构建起一种近乎于完美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又完全是男性主导的。可魏征还是将她和属于她的一段感情看成了威胁。其实,随着长孙氏的亡故,爱情因为主人公的离去而残缺。不会有真实而美好的肉体来诱惑,精神也因为死亡而凝固在一个时间点上,并部分物化为十卷《女则》。时间将抽绎这段感情,使之最后完成从实在到抽象的转变。但这不能消解魏征们的疑虑。他们害怕李世民会沉湎于对一个女人的怀念,他们害怕李世民树立起一个看重女性的样板,他们害怕……

风里的层观观照出男性的虚弱和他们所憧憬的理想状态的脆弱,于是它很快就被拆毁了——“上泣,为之毁观。”

但眺望的目光也许从来就没有收回来过。因为,长孙氏代表着一个几近圆满的境界。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注定要被支解和颠覆的境界。李淳风和袁天罡已经看见支解和颠覆的那个人悄然在昭陵上方的星空里闪烁不定。

春游曲当作于长孙氏当上皇后期间,因为诗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园,又有唐太宗曾对此诗“帝见而诵之,啧啧称美”的记载。 贞观初的某年春,长孙皇后在上苑游玩,写下了一首抒发她春游的欢乐心情的诗作。

写几句有关酒的古诗,在归纳这些古诗一般表达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其它与酒有关的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今朝有酒今朝醉。

曾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醉里挑灯看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但愿长醉不愿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将进酒》

楚兰不佩佩吴钩,带酒城头别旧游。

年事已多筋力在,试将弓箭到幷州。

——卢殷《长安亲故》

诗成斩将奇难敌,酒熟封侯快未如。

——高骈《依韵奉酬李迪》

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

——杜苟鹤《白发吟》

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

——白居易《对酒行吟赠同志》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梁园吟》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

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唬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容,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

(段成式《哭李群玉》)

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碧

最喜欢的却是人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的桃花诗: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后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马尘车驰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车马, 他的富贵我的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 。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葡萄美酒夜光杯,与饮琵琶马上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入愁肠愁更愁

兴来买尽市南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共挹西江,细斟北斗,永珍为宾客。诗酒切须今日醉,功名休问几时成。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明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酒酣胸胆尚开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

醉里挑灯看剑

酒逢知已千杯少

醉翁之意不在酒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龙头泻酒邀酒星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仗剑红尘已是颠,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故乡

春水初涨鸭先戏,

青草才美鲜牛羊;

牧笛云霄仙声起,

渔舟咿橹江心移;

江心渔舟半山夕阳红,

绿原牧归一片赤子心;

珠玑晨露雾仙烟嫋 清风生酒亭,

琉璃碧波花红含笑 朗月赏妆台。

天子呼来不下船,自称尔是酒中仙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咏酒壶

大肚汤里坐

把酒觜对觜

只嫌无单耳

酒少即自醉。

衣上征尘杂酒痕,细雨骑驴入剑门。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落拓江湖载酒行! 贺铸

破船载酒泛中流 鲁迅

忆昔洛水桥下饮,坐中多是豪英!

莫笑乡村腊酒浑! 陆游

水调歌头 · (宋) 苏轼

丙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及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饮酒(一)·(东晋)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字元亮,号靖节先生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唐)元结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拒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飘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把酒对月歌·(明)唐寅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如今李白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对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当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能复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长歌行[李 白]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花下醉[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

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仿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怀古诗一般表现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怀古伤今讽今、爱国忧国伤时类:缅怀古人之情,人事沧桑、昔盛今衰之叹,建功立业之志,壮志未酬之感,劝谏或讽刺统治者,同情人民疾苦

古诗《 风桥夜泊 》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1-2]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该诗作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响。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

江上渔者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本文描绘了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写10句关于酒的古诗或词,并写出他们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酒与诗词——唐朝

夜别韦司士(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有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别故,知君到处有逢迎。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泊秦淮(杜牧)

烟拢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 留卢秦卿(韩愈)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

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水,

薛王沉醉寿王醒。

自谴(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酒与诗词——宋朝

无题(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廖伤酒后,

一番萧瑟禁酒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

郊行即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

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野色(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香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正月末雪中有作(吕本中)

柳著河冰雪著船,

小桃应误取春怜。

床头有酒须君醉,

又废蒲团一夜禅。

北郭(文同)

绕树垂萝荫曲堤,

暖烟深处乱禽啼。

何人来此共携酒,

可惜拒霜花一溪。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秋(戴复古)

把酒冰壶接胜游,

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是中秋月,

肯为狂夫照白头。

春游(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

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西村(王令)

远近皆僧剂,

西村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

沽酒入芦花。

古诗长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达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长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的写照和热情的歌颂。它集中的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心惊胆寒的心情,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品质

关于雪的古诗词,表达了诗人哀的思想感情。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讯息断,愁坐正书空。

赏析: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储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著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阪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讯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讯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讯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著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有什么古诗表达了诗人悠闲随性的思想感情

江村即事

作者:司空曙 (唐代)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

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2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