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水火不容的?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水火不容的?,第1张

慈禧太后不仅是光绪帝的养母、亲姨妈、还是他的伯母。刚开始母子关系很亲近。

1875年,慈禧年仅19岁的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无子嗣。慈禧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把3岁半的载湉(光绪帝)接进宫收为咸丰帝的养子,继承了皇位,年号光绪。光绪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七王爷),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

幼小的光绪帝突然和亲生父母分开,哭闹不止,主要由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照料。据慈禧自己说: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按照慈禧自己的说法,她起初是疼爱光绪帝的,她让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为光绪帝的老师。

(光绪帝读书)

另外慈禧还保证

“一俟嗣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但是她的保证至始至终都未兑现。

相比慈禧光绪帝更喜欢慈安,因慈禧权力欲极强,对光绪帝的要求很严苛,束缚的厉害。慈禧性格强硬,无论是谁,只要是说话做事损害了她的私欲,都会严重处罚。光绪帝见到她自然害怕。  相反,慈安太后对权利不感兴趣,比较随和。就连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也喜欢和慈安亲近。在选皇后时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而不立慈禧选中的富察氏。这对嗜权如命、唯我独尊的慈禧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她感到丢人丢大发了,嫉恨儿子与慈安站在统一战线上对抗自己。  而光绪帝也和温和的慈安太后更亲近些。慈禧心中不快。

(慈安太后)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45岁的慈安太后身体一直很好,突然暴毙于钟粹宫。朝野皆惊,有人怀疑是慈禧下的手,但没有充足的证据。  

长大些的光绪试图拦阻慈禧的权利欲望,不愿接受慈禧的摆布,慈禧对光绪帝反感。  光绪为自己争取权利引发慈禧恼怒 ,光绪皇帝成年后,慈禧继续把握大权不交。

“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 慈禧为了更好地控制光绪帝,就把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皇后)指婚给光绪帝,慈禧的目的是让隆裕皇后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光绪帝一点都不喜欢她,而喜欢漂亮、聪明伶俐的珍妃,慈禧心中不快。  

(隆裕左,珍妃右)  

光绪帝大婚后以为慈禧该交权了,因为清朝祖法规定,皇帝大婚后就要主持朝政,而嗜权如命的慈禧违背祖制,把朝中大臣全部换为自己的心腹,继续变着法子操纵朝廷大权,控制光绪。她规定光绪帝每日向她问安,把朝中一切事宜向她“禀白而后行”。

光绪皇帝苦苦读书十余年,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受压多年,血气方刚,满腔的治国之道和政治抱负渴望施展。

在对日本的战争中,慈禧集团主和,而光绪帝主战。  光绪帝在对日作战中,多次下令加兵筹饷。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光绪下令立刻停止慈禧的大兴土木,把银子用于军费,但没有被批准。

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方草签了《马关条约》时,光绪帝拒绝割地,拒绝签字,他想通过迁都和日本周旋,但遭到慈禧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令心腹大臣逼迫光绪帝在条约上签字,光绪帝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光绪帝的所有想法和做法与慈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1898年戊戌变法损害了慈禧守旧派的利益,彻底激化了帝后的矛盾。光绪帝为救国,慈禧为了自己的大权,怕手中大权不保。她生怕光绪帝通过变法,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夺权。无论是谁,不管处于什么目的,只要有敢和慈禧夺权的意向,慈禧绝不会放过。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知道了维新派的密谋。9月28日她将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六人杀害。光绪帝被囚禁瀛台,珍妃被打入冷宫。

慈禧想废掉光绪,在宗室中选了溥儁( jùn),想立他为“储君”,以达到继续顺利垂帘听政的目的,但遭到西方列强反对,未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带着光绪帝西逃,她在逃跑前,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光绪对慈禧的恨可想而知,慈禧自知“母子”关系永远不能恢复,开始寻找新的傀儡,立3岁的溥仪为储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正值壮年突然暴崩,死于砒霜中毒。第二天,74岁的慈禧也离开了人间,二人死亡间隔约20个小时。

慈禧太后能够掌控中国晚清那么多年,她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人,相反她是中国历史上最精明的人之一,因为不是这样的人的话,是不可能掌控整个天下的。在晚清末年,在1900年的时候,她却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那就是向八国联军宣战,这简直是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之外。因为当时满清早已经腐朽不堪,和列强中的某一个打起来都极其吃力,更不可能说和所有的列强开战,那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很难想象以慈禧太后这样聪明的人,居然会做出如此自招灭亡的决策,只能说明她当时确实是处于相当疯狂的状态。

事实上,当时慈禧太后和洋人的矛盾主要就是在于废立光绪的问题上,因为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皇帝甚至打算阴谋动手囚禁慈禧太后夺取大权,所以惹恼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反过来把光绪给囚禁了,并且把端郡王的大儿子溥仪接到宫中,先是立为为大阿哥,准备择日登基取代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想来,自己是当时满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完全可以决定一切,废立皇帝这种事情也不过是手到擒来而已。可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列强的反对,列强甚至出动军队进行威胁,最后迫使慈禧太后打消这个念头。

不过慈禧太后打消这个念头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所以肯定窝了一肚子的火,当时的她肯定对列强是有相当的不满。当然另外最重要受损失的人物,那就是端郡王和他的儿子了,因为眼看就要当上了皇帝,成为九五之尊,谁知道却因为列强的反对无法实现,反而成了一个笑柄。话说这件事中,慈禧太后倒是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但是端郡王父子的受的损失可就大了,因此他们更憎恨洋人。端郡王无时不刻想处理洋人,同时谋划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

当时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可谓是风起云涌,义和团本来是山东那些穷苦农民组织起来的一个团伙,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对洋人也是非常的痛恨,所以那个年代没有少发生义和团和洋人之间的冲突。本来慈禧太后对义和团这种运动还是坚决予以镇压的,当时义和团在山东等地甚至混不下去了,所以北上跑到直隶京城等地方,声势相当的浩大。当时的端郡王看到了机会,所以开始联络义和团,利用他们来反对列强。在满清朝廷中,也有很多人对列强不满,所以他们或多或少的也支持起义和团,义和团也适时搞出了所谓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赞同。                                                                                                                                                                                                                                                          到了关键的时候,端郡王为了能够让他儿子登上九五之尊,直接点了一把火,那就是伪造了一个所谓的列强的照会,要求慈禧太后把所有的权利交给光绪皇帝。这种照会简直要了慈禧太后的命,因为当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早已经撕破脸,双方可谓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一旦慈禧太后真的把权力交还给光绪,那么她自己的性命就很难保了。再加上慈禧太后这个人对权力非常的热衷,一直到死都不敢放弃权力,要她把权力交还给别人,那简直就是要她死。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自然表现得极其疯狂,根本听不见有识之士的话,直接对列强宣战。至于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像很多人说的一样,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猛兽。

话说如果当时李鸿章在京城的话,他肯定会劝告自己太后不要这么做,而且他的威望和资历是能够劝服慈禧太后的。不过他当时是两广总督,在几千里之外的广州,根本无法顾及京城。而其他有些人即使觉得不对,但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劝服慈禧太后,当时朝堂上跟随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的人也非常的多,他们忍了那么多年,早就对列强有满肚子的不满,所以有了这个发泄的机会,他们肯定是趁热打铁。李鸿章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的震惊,但是他也无能为力,所以只能说此乱命也,死不奉诏,和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搞东南互保,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不受列强的侵扰。

慈禧一直都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而戊戌变法就是慈禧和光绪的政权之争,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慈禧一直把持着国政,还是一直沿用闭关守旧的政策,没有跟上西方国家发展的步伐,导致了清王朝的衰落,一步步走向灭亡。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光绪一直都很想改变清朝停滞不前的状态,一直都想促进国家的发展,其西方的新技术来振兴国家。最终在康有等人为支持下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了清朝守旧派的抵制,他们担心光绪皇帝的新政会重要他们的地位和利益。而慈禧更害怕光绪皇帝变法撼动她的统治,所以慈禧太后最终发动了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政变一直记在心中耿耿于怀。甚至慈禧太后在病危的时候,他还在担心光绪皇帝会重新执政变法。慈禧便指使了称身边的太监,毒死了光绪皇帝,可怜的光绪皇帝就这样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光绪皇帝主持朝政之时,距离甲午中日战争只有几年的时间,几年就想通过勤政爱民和改革来挽救晚清王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总体来说晚清王朝确实太弱了,根本没有什么实力能够跟西方国家抗衡。就算最后慈禧把政权交给了光绪皇帝,当时的情况下,光绪皇帝也改变不了晚清王朝的命运。短短的几年时间,还来不及等光绪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磨合好,还来不及去富国强兵,西方国家就打进来了,清朝的灭亡只能是历史的进程。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所欺压这一点,从光绪帝被选为皇帝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光绪帝坐上龙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傀儡皇帝的命运,而这个命运,是慈禧太后为他决定的。

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帝驾崩,皇帝驾崩,新君继位则是一件大事,但是同治帝并无子嗣,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新君的选择至关重要,而这个选择权就在清朝权力高层的那几位人物手中。

一场决定清朝新皇帝的会议在养心殿开始召开,参与会议的有亲王、大臣,当然,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后,在会议之中,有人提出立“溥”字辈宗室为新帝,但被慈禧太后所否决,因为若是立溥字辈的宗室,那么慈禧太后的身份就成了“太皇太后”,而这样就不利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所以清朝的新帝必须在“载”字辈中出现,最后慈禧太后拍板决定,将载湉过继于咸丰皇帝,立为清朝新帝,即为光绪帝,这一年,光绪帝仅四岁。

年幼的光绪帝被养育在慈禧太后身边,言传身教,而在光绪帝年幼的时期,朝政大事处于太后垂帘听政阶段。在光绪帝能够亲政的时候,按理来说,太后可以交接权力了,但是慈禧太后怎么可能会把权力完全放给光绪帝。

亲政后的光绪帝依然被慈禧太后所压制,不管光绪帝愿不愿意,朝中大事光绪帝都需要向慈禧太后“禀白而后行”,处处都受限制。而光绪帝长大成人之后,也有着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也想掌权,但是太难,慈禧太后的根基太过深厚。

在光绪帝的皇帝生涯中,也就“戊戌变法”一事让光绪帝进行了短暂的掌权,但是在慈禧太后一出手,光绪帝根本就无法抵抗,光绪帝本人也在变法失败之后被囚禁。

结语

光绪皇帝是一位有着悲情色彩的皇帝,他本人与皇帝这个身份相关的就只是皇帝这个称号,在位期间,没有正儿八经的掌握过这个至尊之位的权力,从被选定为皇帝到驾崩,光绪帝都一直处于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而被慈禧太后这位晚清实际统治者所压制,是光绪帝从继位为帝开始,就已经注定的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74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