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竹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竹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这句话出自苏轼诗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全诗大意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2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5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6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7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刘禹锡《庭竹》

8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马谦斋《水仙子·咏竹》

9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

10隔岸好山罗数峰,绕檐修竹添深丛。--王炎《用元韵寄周推萧法》

11秋雨亦嫌秋热在,打荷飘竹为人来。--杨万里《还家秋夕饮中喜雨》

12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陈子昂《修竹篇》

13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杜甫《咏春笋》

14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朱淑真《初夏》

15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16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李白《姑孰十咏·慈姥竹》

17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18最爱此君秋一片,湘江烟火晓初晴。--仇远《花竹图》

19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叶绍翁《送冯济川归蜀》

20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佳人》

21客初西蜀来,遗我双筇竹。上有红泪斑,断非湘娥哭。--梅尧臣《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

22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岑参《范公丛竹歌》

23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24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2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新竹》

26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箨。--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

27旧时长见挥毫处,修竹幽兰取次分。--仇远《题赵松云竹石幽兰》

28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宋之问《绿竹引》

29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韩愈《新竹》

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寄托了高雅的品味。该诗出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苏轼非常喜欢竹子。他宁愿不吃肉也要住在有竹子的房屋,表达了古代文人对居住环境具有非常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子的高度评价,自古以来就有岁寒四君之称的梅兰竹菊。这些植物是人性化的,竹子代表着非凡、清新和优雅。这句话也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

竹子在中国是一种气质不同的植物,大多数文人给竹子带上了气节和高风亮节的寓意。特别是在古时候,许多人喜欢竹子。不仅因为它非常漂亮,而且因为它的气质。每个人都希望像竹子一样为世界感到自豪,因此他们喜欢这种植物并用这种植物来表达他们的寄托和正直。我国广泛而深刻的竹文化也催生了许多竹画杰作,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在某些农村地区,竹子的含义是“平安”,而且由于竹子是分段的,所以有些人还认为竹子代表“节节高”。而且竹子是一种流行的植物,我国的大熊猫喜欢吃竹子。实际上,这些不是科学的说法,只是人们的最美好的祝愿,所以许多文人更喜欢竹子,有些人会在院子里种些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竹子的“重视”。在中国古代,竹子是“气节”的象征。许多文人在参加科考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房屋周围种了一些竹子,这也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期许”。

此外竹子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植物,它也代表着一种完整性。在我们国家,热爱竹子的文人人数不胜枚举,这也表明我们是一个诚信的民族。因此,我们必须记住这句话的实质并继续前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种植竹子或粉刷竹子,只要每个人都将竹子的精神牢记在心。

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借物明志,表达自身愿如竹子有气节、坚守节操的高洁志向。

咏竹 宋 · 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译文

不论亭台楼阁还是山林之间,喜欢竹子,从来不是因为它创造的阴凉。而是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龙须竹化龙而去,取自嶰谷做成十二个竹筒来听凤凰的鸣叫。月朗风清之夜,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竹是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之一,竹秆挺秀、刚正有节。注重气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气”是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节”是一种人格;“气节”指人应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不取媚于权贵,处危难之境仍恪守刚直不阿的人格。“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因其有节,节中空虚,能虚心自持,秆挺直不弯,节节向上,直达青云。

竹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制成各色的物品,小巧精致的竹篮能盛放物品;坚实的竹凳、竹椅能让人坐着舒心;精制的竹席又是盛夏必不可少的。竹制的钓杆虽不是金贵之物,但却是实用的。小时就是用它一次次为餐桌上增添了新鲜的鱼汤,在那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这样的日子也就算是幸福了。竹还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秀长的竹节制成一支支竹笛、箫等乐器,随即,天空中就会响起一曲曲动人的思乡曲,竹把我们的情感融化在这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之中。"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是苏轼对竹的一往情深;"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先娟娟秀,风吹片片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是杜甫笔下竹的娟秀……有了文坛先圣们的赞美,竹子也就更加被文人墨客看好了。

竹子的清高或许是它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一日,小村的边上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从此竹子就走向了灭绝。没有竹的日子,人们一样快乐,那是经济腾飞的结果。然而,竹林在我的心中却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在竹林中,有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有过我的欢笑、我的快乐。

鲜嫩的竹笋是我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样的异常清香。日暮西斜时,成群的鸟雀是我追击的目标,虽说手中有的只是一把由几根橡皮筋制成的弹弓,射出的小石子未必能击中鸟雀,但兴奋的心情却是无法形容的。爬竹子、荡秋千、掏鸟窝……竹的清雅高洁,因此与文人墨客产生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到了"不可居无竹"的地步。在院子里种上一丛竹子,它在带给你绿色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致,于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汝,虚心高节雪霜中。"的感慨,元稹与刘兼把新竹的静幽和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隐在山间的的小舍,那几丛青翠的竹子就是全部的装饰,隐士就像仙者神客,在院间品茗赏竹,这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灌入的世外仙境之美景吧。

竹影摇曳的日子已成过去,只有那编有美丽图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着怕热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个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长年的日晒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绿色,变成了泛黄的回忆。

也没见竹子的开花,但它却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4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