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周秉昆结局是周秉昆结局和郑娟相守一生。周秉昆撑着伞和郑娟漫步雨中,他期望还能有来生,还能和郑娟在一起,郑娟嘴上笑着周秉昆想得美,周秉昆嘴角扯出一丝笑意,想想来生能在一起他就心里美,郑娟依偎在周秉昆身上憧憬未来。
如果你也在追这部电视剧或者你对该剧有所耳闻的话,相信你一定会知道这句评价并非夸张。相反的是,人世间这部电视剧的感动指数堪称2022年开年以来最高级,人世间播出期间超越诸多历史纪录,成为2022年不得不看的一部好作品。
人间世剧情介绍
尽管很多人对周家三姐弟的故事所吸引,但是全剧最吸引我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段剧情非周秉昆与周父吵架的名场面莫属。在人世间中饰演男主角周秉昆的演员是雷佳音,最近几年时间里活跃在大荧幕之上,演技自然毋庸置疑。在人世间中贡献了多次炸裂的表演,堪称行走的演技教科书。
人世间之所以能够打破严肃文学写实剧作不吸引年轻人的规律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真实的背景带来紧密的联系,每个人几乎都能够从这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与大哥周秉义和二姐周蓉不同的是,小儿子周秉昆打小成绩就不好。所以也算是被哥哥姐姐的好成绩和好学生光环所笼罩,秉昆很不容易。
《人世间》周秉昆是周志刚和李素华的孩子。
《人世间》周秉昆特点
越是自卑的人,越希望获得别人的表扬,越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很显然那时的周父并没有这么想过。因此也没有给秉昆他想要的表扬和肯定。秉昆为了做最好的那个孩子,开始了一生的奋斗,他辞去了酱油厂的铁饭碗,去金土地杂志社做了一名临时工。
也是在这里秉昆达到了自己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当上了饭店经理,开了图书馆,最后还坐到了杂志社的后勤处处长,不仅赚到了钱,还买了新房子,顺便还帮助了国庆媳妇和赶超妹妹解决了工作,这时的秉昆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秉昆好的时候想着朋友,不好的时候还是想着朋友,秉昆帮大家事情可能并不大,但那已经是尽到他最大的能力了。虽然德宝和春燕没有借钱给秉昆,而且还举报了秉义,但是秉昆还是原谅了他们,真的是有情有义,有始有终。
《人世间》是由李路执导并担任总制片人,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领衔主演,丁勇岱、成泰燊、萨日娜、宋春丽、隋俊波、黄小蕾、于震、王阳、白志迪、胡连馨、吴幸键等主演,张凯丽、冯雷特邀主演的现实剧。该剧于2022年1月28日在综合频道播出,并在爱奇艺同步播出。
《人世间》剧情简介
20世纪60年代末,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居住着周姓一家,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长子周秉义响应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追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
在五十年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在大刀阔斧的中经历仕途沉浮;周蓉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却情路坎坷。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经历下岗的阵痛和“下海”的挑战,在平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共同前进。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最近一直在看《人世间》这个电视剧,每每感动之余,带给我的是反思,主角人物与父母同时代的背景,让我对于长辈之间又多了一份理解。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是2019年。记得当时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疑惑的,甚至是好奇的,毕竟在我看来,“人世间”实在是一个异常复杂、多面且宏观的概念,可写的内容有时候觉得太多,有时候又觉得太少。
各个演技在线的演员,有序推进的剧情,高还原度的服道化,又把无数人重新拉回到了那个年代,让观众的心情跟着他们的命运一路起伏跌宕。
看过原著的我,还是要感谢电视剧的编剧,她把春燕这个形象编写得更加丰满,原著的春燕,主要活跃在小说前期,和电视剧一样,洒脱美丽,敢作敢当,中间虽然有些故事,但明显没有电视剧这么丰满。
作为一个九零后,我或许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火热,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当时包办婚姻,分配工作的社会传统,但通过这部剧,我确确实实看到了人生,读到了自己。
有时我们被眼前的困难困住了,难倒了,在我们看来,这困难就如同巨石一般,把眼前的路挡的死死的,但如果我们跳脱出来,从一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困难就只不过是人生沧海中的一颗小泥沙,平平淡淡,不足为奇。
《人世间》的故事是辛酸的故事,它讲遍人间苦楚,但也是幸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大家子是如何在相互扶持中走过风风雨雨。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人生故事,有笑有泪,又起有伏,有时觉得人生境遇已跌至谷底,有时又觉得自己到达了人生巅峰。唯有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才能在这不被这生活的浪潮所打翻。
《人间世》主要就是讨论“人如何处世”的学问。
《人间世》是《庄子》一书第4篇文章,是继《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之后的名篇。
庄子在本篇文章通过七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处世哲学。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解读庄子都认为庄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包括《人世间》在内,很多学者认为庄子强调“不劝勉无德君王”“不追逐名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等等,这些思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
其实这些都是对庄子的误解,仔细研究,恰恰这些正是庄子思想的大智慧所在、原创精华所在,或者说是最正确、最有用的部分所在。
从总体上来分析,我认为《人间世》主要包含三层智慧境界:第一层境界,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第二层境界,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第三层境界,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这三层境界正好对应《逍遥游》中提出来的“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下面我们一一讲解。
人间世
一、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
在第一层境界,庄子用孔子教导颜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强调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学。
值得注意,在这里庄子用孔子和颜回来举例,可见庄子对孔子还是很尊崇的,或许他认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那么,他也是借此对儒家门徒的一个提醒,不要忽略孔子的核心思想的“无为”潜意识,而做“有为”的动作。
在这一则寓言故事里,颜回听说卫国国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意思是卫国国君年轻识浅,独断专行,鱼肉百姓。所以,颜回想用孔子的仁政理念去卫国改变卫国国君,就来与孔子告别。
孔子听了颜回的“梦想”以后,就知道颜回这孩子还有问题了。因为,颜回是带着去改变卫国君的心态去的。那么,反过来就是颜回认为自己的德行很高,其潜意识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去教化卫国君,然后自己可以获得美名。
说白了,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无疑等于拿着刀剑去刺杀卫国君,那么颜回无疑肯定要遭到卫国君的迫害。
所以,孔子并没有大赞颜回的勇气可嘉,或者为有这样敢于担当的弟子表示高兴,而是叹气说:“恐怕你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
孔子接着说: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其意思是,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私欲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更何况拯救国家。
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
紧接着,孔子很严厉地对颜回说: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在这里,庄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个议题,就是道德和智慧其实就像两把凶器,不过是人世好名和好争的产物。当然,庄子在这里说的是指世俗中的智慧和道德,或者说世俗的小聪明、小把戏。
就好比夏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干,这些贤臣他们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都以臣下的地位抚爱百姓,但他们以臣下的地位,拥有了超越国君名气。
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他们、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世俗中有了这两样东西,人们都会以拥有这两样东西为追求,不管有德无德之人,都爱用这两样东西来标榜自己,有德之人固然理所应当,无德之人则就会为此不择手段。
这就造成了更加不道德、不智慧的状态了。
假使我们是颜回,听到这里,心里未免会犯嘀咕,照你老这么说,那国家永远都不可能治理好了,因为贤臣当不得啊,只能做些溜须拍马之徒才保险嘛。
庄子当然知道我们会有这个想法,所以他又借孔子的口对颜回说,即使这样,我还是听听你的做法。
颜回就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秉正诚直,勤奋努力终始如一。总之老老实实的,手拿朝笏躬身下拜,做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也不求名声,这样总可以吧。”
孔子严肃地说:“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露于言表,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有丝毫违背他的地方,他也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以此来放纵他的欲望。
这真可以说是每日用道德来感化都不会有成效,如果你像那些大臣一样,服服帖帖,又怎么能感化他呢?”
到这里,别说颜回,我们普通人也感到郁闷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怎么办?不过,颜回很谦虚,他对孔子说,如此,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请问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庄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办法:斋戒清心,即先修炼心斋。所谓修炼心斋,其实对应逍遥游中的“无己”的概念,意思是消除一切自我私欲、自我喜好、自我成见,让心达到虚无空明、不掺杂一丝私念的境界。
那么,当达到这个境界了,你去入世时,你就不会那么执迷,看不清险象环生的环境,从而走向死胡同;此外,你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诚意”,比如你对别人好,就真的是对别人好,而并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你才能够无论做什么,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也就是说,颜回想要去感化卫国君,他需要先做到“无己”,先获得卫国君的信任,就像圣人一样,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场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凡事心里通透明亮,张弛有度,拿捏精准,这样才能保全生命。
否则,一味的想着用自己的优越感去碾压别人的不足,肯定会先遭到毁灭。
可能有人会说,做人就应该敢于直言,或者说直来直去。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颜回的目的是解决卫国君“不道德”的问题,这才是目的,而不是成为英雄。解决不了问题,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成为英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成为英雄自然光荣无限。
这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含义,即达到凡事无己的境界,你的心才会明亮,知道适可而止,明白得之为幸,不得之亦为幸,便不会在行事时生出机心、怨恨、悲喜、诡计,从而就吉祥如意了。
所以,庄子强调,如果你入世没有这个修炼,注定是要经历各种磕碰、挫败,直到有一天你达到无己的状态,你才会否极泰来。
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很复杂,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面对,不是你能回避得了的。当然,庄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人间世》第二部分讨论的话题。
二、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
庄子在第二层境界写了两个寓言:在第一个寓言里,庄子讲楚国叶公子高将被楚王委派去齐国传达楚王的政令,但齐国人表面恭敬其实内心抵抗,而且两边君王都有自己的情绪,无论事情办成办不成,都会得罪某一方,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去传达这件事,就向孔子请教;
与第一则寓言相近,在第二则寓言里,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但卫太子是一个残暴无德的人,颜阖不想去做这种人的老师,但又不得不去,于是他向蘧伯玉讨教该怎么应对?
这两个故事内容相差不大,都是讲人在处世时,面对不得不做的事情时的困境该怎么办?
庄子首先就借孔子的口说,其实,道德修养高的人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他知道做一个臣子的道义,就是要完成臣子的道义之事,作为一个臣子,本来就有不得已的事情。所谓“物来顺应,直下承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只要按实际情况去办就好了,不要在这其中添加个人的东西,超出实际的东西不要去做,这样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受上司委派办什么事时,不要带着功利之心,将这件事交托于道,成则就成,不成则不成,万不可为了讨好上司,想一些歪主意去做。
就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成长自己,切不可为了晋升去耍小聪明,免得最好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甚至为了利益,不惜损害同事的利益,这就更危险了。即使有人上位成功,但总有一天他也会因为不能“厚德载物”,从高处摔下来。所以,还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凭实力晋升,才能走得稳、走得踏实。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最划算的、最正确、最安全的成长之路。
所以,在第二则故事里,庄子借蘧伯玉的口进一步强调:要警惕,要谨慎!如果君王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
在这里,庄子强调的应对法则,就是用逍遥游里讲的“无功”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不要想着能得什么功,不被其所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不被其害,就要顺着他,也就是顺道而为。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惯着他,由他自生自灭,你不去抵挡他,自然会有比你更有能量的人来抵挡他。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不道德,因为你一道德,就是破坏了真正的道德。
举一个列子,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奸诈的小人,通过耍手段上位的人,你想要去改变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只能会被打压或开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炼好自己,想好应对他倒台时的解决方案,而且你越没有干涉他在作恶路上的奔跑,他就会越早垮台。
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定律,同样,面对那个残暴君王,颜阖被请去当他的师父,他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从他,一点一滴去引导,能改变就改变,不能改变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想着一定要改变,当你一这样想,你就会想方设法。
一想方设法,就容易产生“逆方法”,一用“逆方法”就必然会遭到暴君的讨厌,那么离危险就不远了。但如果你顺着他,没有要改变他的“功利”之心,你不仅可以保身,还可以不成为“他自作孽不可活”的畔脚石——因为总有一天他会被人推翻。
这就是“顺其自然、顺道而为”在特殊困境中的实际应用。简单说,就是事情该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如果我处在其中,就是保持“无为”态度,“顺其自然”的发展,千万不要以一己之私欲去阻挡自然的力量。
当然,这是第二层境界,人只有达到第三次境界,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圆满。
三、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在第三层境界里,庄子通过四则寓言故事来强化了活出道性的重要性。
道性是什么,就是无形、无为、无争、上善若水、柔弱、无限性等,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无用”。但这个无用并非原则意义上的无用,而是世俗上的无用,但却在“道”上的大用,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举一个列子,一个科学家可能不会洗衣服,但他却能够发明电灯、计算机等,做出更大的作用;或者一个哲学家,可能不会赚钱,但他却能够用文化拯救人心,这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另一种阐述。
但如果,有人在这位科学家或这位哲学不会做的地方嘲笑他们无用,这就是人的无知了。这个举例目的是让大家更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上“从无用到大用”是要比这个例子要宏阔、高深得多,或者正确得多。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形就是这样:人们普遍用世俗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有用”和“无用”,从而加剧了人类紧张的生活状态。比如现代人都会以金钱、房子、车子这些东西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高低,这就让很多人一股脑儿往这方面专营,因此各种欺骗、争夺、竞争、虚耗等情况就随之出现,也就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诸如人心冷漠等等。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明知这是要不得的、无聊的、荒谬的,但却仍然熬夜、不惜损坏身体都要投入到这股洪流中。
所以,在第三层境界里,庄子讲了四个故事,都是提醒人们打破认知,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首先,在前面两个故事,庄子用大树因为“材质不好、形状弯曲”等无用的现象,道出了无用背后的大用,大树因为无用,所以不会遭到匠人的砍伐,从而能够活得无限大,大得超出常人对树的认知。
在这里,大树没有活出某种作为世俗的用途,而是活出了“彰显道性”的用途:即大树活出了巨大的模样,活出了他本该活出的样子,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身量。而那些因为有某种用处的树木,所以早早就被砍伐了,没有活出更伟大、更周全、更圆满的生命。
也就是说,我们要活出道性或者生命的最高价值,就要消除世俗的种种评判概念,或者不同流合污、不误入这些概念的圈套里,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讲的“无名”思想。
那么,讲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人不去竞争、不去拼搏、不去自私,而是追求无用、无为状态,那么人怎么活下去呢?
当然,庄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又接着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天生残疾,所以不能像常人那样进取,但他靠给人缝补、洗衣也能养活一家人,甚至在国家发放补助金的时候,他能获得更多补助。
很多人读到这一段故事,有点莫民奇妙,庄子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个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什么关系呢?甚至与这一篇文章的主题也相关不大?其实这一段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这篇文章的制高点。或者说,正是这一点推高了庄子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庄子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你不去与世人争、不陷在世俗的名利场所中,你就无法生活了,不可能的,你只要顺道而为,活出属于你的天赋价值(或说道性),天不会不给你活下去的机会。
如果了解西方文化或者读过《圣经》的人,对于这个寓言故事更能心领神会。在《圣经》中有一句话这样说:
“你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天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所以,庄子真的不是一般的高明。他的哲学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直通形而上学,即高深奥妙,又十分接地气实用。他在更高层面上,给了我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高深逻辑和支撑。
最后一个故事,庄子借接与的口批判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生命观的问题: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在这里,庄子通过接与的口,很客气的对孔子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君昏暗天下混乱的时代,不要在这样的时代传播你的德性,这样就是给人设置障碍,妨碍人民行走。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问题,在于国君昏暗,如果你去传扬德性,就是给老百姓画地为牢。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助纣为孽。
因为,人民见国君昏暗,人民自然会在忍无可忍之下推翻昏君,也就是让混乱不堪的天下、萎靡不振的天下重新回到有道的状态。所以如果你去传扬道德,就是框住了人民的行动,同时也是破坏大道。
其实,在前面那一个故事里,庄子这篇文章已经算是高规格的完成了,但他最后又加了这个故事,显然就是要提醒儒家,要知道天下混乱的根源所在,不要做了助纣为虐的事,还以为自己很高尚。这就是庄子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
人世间》全剧终几天了,相信许多观众和我一样感到意犹未尽。
第一,郑母下跪
当郑娟拒绝秉昆替水自流和骆士宾送来的钱后,郑母急忙跑出房去追赶秉昆,不慎摔倒。她接着跪下请秉昆把钱给她,郑母由在**《我不是药神》中大放异彩的老演员苇青饰演。相信这一刻跪下的郑母是不会让观众瞧不起的,因为她是为了让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养子养女和未出生的外孙活下去才下跪的。跪下的她让笔者觉得她反而是高大的。
第二,周父周母去世
突然昏倒的周父在医院苏醒过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就要求回家。当三个孩子和他们老两口又像多年前一样同睡在一张炕上时,周父和三个儿女躺在床上谈笑风生。他把自己最快乐的一面留给儿女后溘然长逝。
当人们还没有擦干因周父去世掉下的眼泪,更震撼人心的情节又来了,那就是周母在冰天雪地的东北院子里握着老伴的手也离开了人世间。
这一刻,相信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的眼泪是泪飞顿作倾盆雨一样。
第三,曲秀贞与以秉昆为首的六小君子的故事
对秉昆做一个坚强、正直的好人有着重要影响的老干部曲秀贞的离世,也打动着观众的心。曲秀贞为人一生光明磊落,喜欢与平民打成一片,与“六小君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说周父对秉昆成人之前的怎样做人有着重要影响,那么曲秀贞就是对秉昆成人之后怎样做人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曲老太太幽默可爱,与秉昆在公园谈完事后,执意要坐秉昆的自行车,摔倒后不服老的她依然第二次要坐,这次她成功了,也让观众们见识到了她的可爱和执着。
曲秀贞最后一次见她的忘年之交小朋友秉昆是在秉昆服刑的狱中,她的出现和对秉昆的鼓励,让处于人生低谷的秉昆对人生重又鼓起了莫大的勇气。
最让人遗憾的是曲老太太没有等到秉昆出狱就离开了人世间。
第四,赶超离世
赶超得了尿毒症,为了不拖累家人,卧轨自杀。他临死之前最后一次为儿子洗了一次澡,最后一次跟妻子道别后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然后喝着一瓶酒从容离世。
第五,金月姬逐渐的视秉义为儿子一样
郝省长在世时,金月姬对女婿是客客气气的。郝省长去世后,正是有了秉义的劝导,金月姬才逐渐走出了丧夫之痛。郝省长去世前曾对金月姬说过秉义是个可造之材。
正是这句话加上后来金月姬和秉义继续共同屋檐下的生活,让金月姬看出了秉义的正直无私善良和对事业的抱负。
后来每当女婿周秉义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甚至打了退堂鼓时,金月姬总是想尽办法给秉义出谋划策并鼓励他。
金月姬临终之前,向来看望她的省领导和市领导提出看能否把秉昆提前释放过年。她的这个要求让观众彻底原谅了她从前对周家的不来往。
实际上自郝省长去世后,每一个观众都能看出金月姬是把秉义当成儿子来对待了。
第六,秉义的信
《人世间》最后一集,退休后的周秉义身体越来越差,他写了两封信,分别给了妹妹和弟弟,信中他叮嘱妹妹和弟弟,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一定要照顾好大嫂冬梅,青山见证了秉义对爱人冬梅最后的海誓山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