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无限山河泪,谁演天地宽。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无限山河泪,谁演天地宽。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这是夏完淳的《别云间》而不是《雁门太守行》。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悲愤,对家乡亲人的依恋,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祖籍浙江会稽,明毅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夏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离家在外抗清已有三年光景,如今身陷囹圄之间成为囚徒。

大好山河破碎人民泪无限,国土沦丧怎能说天地宽广!

自己知道慷慨赴死日期将近,没有办法告别故乡情太不容易。

等到英魂回来的时候,远看征旗布满天空。

赏析这首诗是公元1647年夏完淳在家乡松江被清兵逮捕,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故乡时所作。诗中抒发了对国破人亡的悲痛和毅然抗清的坚定意志,表现了一位十六岁青年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烈的爱国热忱。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的心情。第三、四两句既悲壮又激愤:大好河山沦陷敌手,人民群众惨遭涂炭,山河为之落泪,天地宽广也无力挽狂澜,自己也兵败被囚。诗人心中忧时伤世的激愤,如巨浪般涌出。第五、六两句表明诗人对死的态度与心境。“已知”说明诗人对死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心情十分平静;一个“难”字又把诗人与故乡父老乡亲难舍难分的悲痛心情表达出来。最后两句昂扬激越,表明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归来从空中看着后继者举旗抗清。使整首诗在悲愤不已的情感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中透出坚毅不屈的本色。

全诗叙事抒情,语言简洁明快,叙事由远至近,渐次推进,感情由悲而烈,逐层加深。令人深受感染,热血沸腾。

《别云间》

作者: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1、羁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

2、云间:旧时松江府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后人因此称松江为云间。)松江府约为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直至海边的整个区域,即今上海松江西部华亭,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3、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4、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5、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6、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7、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8、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翻译:

三年来我奔走四海,

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

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

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

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

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

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赏析: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华亭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题一语双关,自比成龙,消失在云间。暗喻我是英雄。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处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与故乡难割难舍的情谊。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暗指后来人,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悲愤,对家乡亲人的依恋,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对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除官去未间

除官去未间,半月恣游讨。

朝寻霞外寺,暮宿波上岛。

新树少于松,平湖半连草。

跻攀有次第,赏玩无昏早。

有时骑马醉,兀兀冥天造。

穷通与生死,其奈吾怀抱

江山信为美,齿发行将老。

在郡诚未厌,归乡去亦好。

别老母

黄景仁 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及注释

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叙,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赏析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 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像“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十分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意思是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请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简要鉴赏“无限伤心夕阳中”。

答:①以抒情为主,直接抒发作者亡国之痛。

②既写柳因春天逝去伤心,又写自己因故国灭亡而伤心,一语双关。

(2)作者借咏柳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借柳的经历遭遇写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自己悲伤之情。②诗人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飞絮无情,依旧烟笼,依旧生机勃勃,一片苍翠,不管东风西风,反衬诗人对明朝灭亡及反清复明大业难成的无限哀伤之情。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的精神。

夏完淳的《别云间》:抒写诗人誓死抗清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的诗文表现了抵御外辱、矢志复明的心志,抒写了兴亡之恨、山河之泪、家国之痛,歌颂、悼念为国捐躯的师友,痛斥了腐败的朝政,具有饱满的爱国精神、充沛的乐观精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悲壮的牺牲精神,是其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情。

即事

夏完淳

系列:古诗三百首

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释

1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称「即事诗」。

2角:即军中画角。

3缟素:孝服。作此诗时,诗人之父母抗清失败殉国。

4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师。

5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创作背景

〈即事〉共三首,是作者于顺治三年(1646)参加抗清义军后所作。这里选了其中一首。当时南明都城南京已为清军所破,鲁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亲也兵败殉国,他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此诗的。

赏析

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劲的风中,传来军中清远的号角声;血红的落日里,飘动着鲜艳明亮的战旗。我穿着素白的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这壮阔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耻复国,生死决战的激烈情怀!末尾通过胡笳声声,月色清冷,满城凄凉的景象描写,带给人无限的悲惨和凄凉。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93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