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第1张

1.题目与题干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通过题目,有时可以抓住整首诗的主旨,如以"别"、"送"、"忆"为题目,基本可以确定上反映离情的。另外,题干和注释,也能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帮助,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帮助。一定要认真对待。例:山中留客 唐 高适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正面描写山景的只是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并且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境界。因为本诗的重点是"留客",重点内容应在"留"上,又由于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山中美景。因此诗中舍去了山中泉石花木等具体景物。"弄"字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莫为轻阴便拟归",点明"留"意,但只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必须激起客人心中的游兴。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如果说今天没有雨,但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经出现,这样很难打消客人的疑虑,因此后两句便说"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这里作者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你怕天雨湿衣吗?天晴也会"沾衣","沾衣"虽然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此诗必须抓住题目中"留客"二字,才能明白诗中所写景物的用意,才能不会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2.知人论世高考命题,不会过多地涉及诗歌本身的背景知识,但有些是属于高中生应具备的历史大框架知识,命题人也不会回避。比如:研读唐诗,要知道安史之乱,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这也影响到诗坛的创作。乱前,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或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好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是侠少。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李颀、高适和岑参。或者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安史之乱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与此类似,研究宋词,就要知道统治者提倡填词,要知道柳永是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情景交融,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了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就要知道宋与金、元的对峙,要知道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就要知道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风的大变化,就要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将军,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思想甚至风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

中国是公认的“诗歌王国”,唐诗宋词一向被世人推崇和景仰。诗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到了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现总结个人对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如下。一、 审查题目。 (一)、理解题目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做题有指导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赵师秀的《约客》表明诗人在等朋友;2001年全国卷,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表明中心是送别;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该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诗人听到了一曲笛子独奏。表明诗人心里不平静,为什么不平静?这就是中心。又如司马光的《晓霁》,“梦觉繁声绝,林光透隙来。开门惊乌鸟,余滴堕苍苔。”诗中“繁声”是鸟叫声还是雨声?考生容易理解错。如果读了标题《晓霁》,知道夜里下了雨,“繁声也就好理解了”。再如欧阳修的《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拟说归期”的是谁?“未语”的是谁?“惨咽”的是谁?都不好判定,如果研究一下标题,《玉楼春》告诉我们,这是青楼,离别的人不是在家里夫妻,而是青楼里才子与歌妓间的离别,就很好理解了:男的要说出回去的日子,还未说,女子就哭了。 (二)、在诗的题目的指导下通读全诗,理解诗句,把握中心。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人不离事(背景)。”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这首诗,我们从标题中“独”字可以知道李白的心情是孤独。通读全诗,再联系李白的经历,我们会理解更深:李白离开长安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把孤独之感写尽了。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作者本身蕴涵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现以李白、杜甫为例讲解。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从中学教材选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都可以看出。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索,得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现实世界的反映进入作家的头脑,通过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读者进行接受,而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的。三、抓关键词句诗歌最大特点是简练,因此解读诗歌,有时我们要具体到对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理解上。而解读诗歌,我们需要的就是抓住这些关键的词。(一)、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的语句。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诗中,作者通篇只用了一个词“可怜”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态度 。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可怜一词,可谓是把要表达的意思尽收其中。抓住这个词,就抓住哦了这首诗的脉搏。(二)、表明作者处境的语句。《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诗篇。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三)、展示姿态风貌的语句。一类是展示景物风貌得词句。如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这是把视觉艺术转换成听觉艺术表现的奇妙效果。另一类则是展示人物风貌的词句。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病”一词让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流浪,贫病交加,在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的诗人形象,这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艰难苦恨繁霜鬓”,“繁霜鬓”三个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诗人诗中透漏出的浓浓得苦闷也就跃然纸上了。四、从形象入手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找出具体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是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一)分析景物特点。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诗中写到: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米。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这棵梧桐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解读完梧桐特点,我们发现,似乎这已经不是在写梧桐,而是在写人了。通过解读我们就知道了,作者不光是在写梧桐,更主要的是要借这棵梧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二)、把握意象的文化内涵。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就以月为例来说,《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这些诗中都写到了月,但这些月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它有边塞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情爱意象等,在不同的诗中它的内涵不一。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意象要有一定的了解。常见的如松、竹、兰、梅、菊、梧桐、芭蕉、细雨、鹤、水等。五、品意境,析感情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 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因此研习诗歌,对意境的把握必不可少。1品色彩氛围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里的氛围一下变得温馨起来。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2品指向和强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同是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 诗歌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历史,但却常读常新。以上只是针对中学生阅读诗歌中常见的方法的探析,当然,阅读诗歌,我们还要将序、诗后注释等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诗歌。总的来说,探寻诗歌感情的方法不是唯一得。能够帮助我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方法就该是我们要找的方法。

一,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①诗歌是一种艺术,包容性很强(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感性之人所著)。②诗歌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上的(诗歌都是在作者有感而发时才创作出来的)。③诗歌传递作者的情感(诗歌同时也是作者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思想情感)。

二,诗歌是一种艺术。诗歌不仅仅是些花架子,诗歌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诗歌表达的不仅仅时高雅的一面,也可以是平易近人的。比如现代的诗歌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创作。比如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种就是现代诗歌,可以没有那么多繁杂晦涩的词,但是意境是很美的,像这句诗歌就是表达了你不仅仅在看风景,你也同样是别人眼里的风景。所以诗歌的这种意境是只可意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种情感。

三,而且诗歌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和背景上的,一般的诗歌创作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所以诗歌一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创作出来的,一首好的诗歌一定贴近生活。同样诗歌也是作者来传递自己想表达的情感,比如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这首诗歌就给我们传递了毛泽东的理想抱负,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毛泽东说过:“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而战。”而这首诗歌将他这种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诗歌是具有传递性的。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所占比例非常之大,所以我们应该了解熟悉诗歌的一般知识。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所表现的景象,最终都体现在意境上。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从而形成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怎样捕捉和体味诗歌的意境呢?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遣词是体味诗的意境的第一步。诗的语言是极度凝练、浓缩的语言,我们体味诗的语言可以从其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首句北、西两个方位名词用得非常准确,把景物的方位确定下来。写水面用初平 二字体现了春水的特点。莺乃早莺,树乃暖树,燕乃新燕,都是紧扣早春而写。渐欲才能很准确地写出一种早春景物的变化过程,有一种春苏的动态感。诗中一个低字,把水天相接的茫然景象表现得生动壮阔,一个争字、一个啄字刻画出莺、燕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二、体味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 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意象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诗的形象。因此,体味诗的意象是理解意境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 玉门关就是意象。这是一首描写戍边生活的诗,这些士卒在遥远的玉门关,想见黄河在黄土高原延伸,一直与白云相接,在白云中间流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的黄河之象中显然包含有保卫祖国之意,而他们现在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座孤城和高高的山脉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孤城和山的物景之中难道不可以看出士卒们孤独、寂寞的情感吗?其中还暗示了此处环境的艰苦险峻。羌笛本来是一种乐器,而作者却把它拟人化,似乎它也有感情。杨柳即《折杨柳》,曲名。这是首抒写离愁别绪的歌曲,在诗中它也同时反映了士卒们的离愁别恨。他们怨什么、恨什么?原来春风吹不到他们这儿来,玉门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这里他们感受不到皇帝的恩泽,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由此可见,我们只有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

三、体味诗歌的含蓄之美。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都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要用心体会的地方。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 四字前后重复运用,跳跃大,语浅情深,曲折含蓄,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只有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 、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一、观赏自然美:培养幼儿发现的能力。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观察力、注意力、抽象想象思维能力正在初步发展。而对美丽奇妙的世界,该如何引导幼儿去发现美,为表现美、创造美积累经验呢?

1、倾听自然美 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丰富的事物和现象给了他们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师应利用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一起倾听自然中各种好听的声音,如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等,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音色、强弱、快慢等,想象声音像什么,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带领幼儿领略自然美。

2、欣赏节日艺术美 一年中有很多的节日,节日里都会有各种庆祝的活动。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六一节等,在这些节日来临之际,可组织幼儿观赏这些文艺节目,让幼儿感受节日特有的艺术美。

二、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俄国儿童文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幼儿美的感受力不但需要从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欣赏活动中获得,同时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促进其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1、教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引导幼儿从作品旋律的节奏,强弱,快慢和情绪、乐段的变化去感受音乐的特点,甚至是讨论作品的背景和意境等,如在学习音乐欣赏课《奇妙的大森林》时,在乐曲中高音区跳跃的旋律表现出了小松鼠的欢快,低音区缓慢的旋律则代表了大象的稳重。在欣赏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2、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音乐作品 。由于幼儿期孩子感受力的有限,还不能感知音乐中细微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音乐作品,最好是选择一些简单,情绪情感鲜明的乐曲(如摇篮曲、进行曲、舞曲)等,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表现力。从《纲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充分挖掘其表现形像的潜力。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幼儿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歌唱活动 :唱歌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孩子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做到真确的呼吸,准确的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等等,孩子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幼儿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含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幼儿对理解歌词的兴趣,引导他们将自己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如在音乐活动《小树叶》中,因为歌曲有两段,而两段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小朋友唱歌的情绪是不同的,开始小朋友们总是把握不了歌曲的感情,唱起来没有表情,声音不好听。对此,我把歌曲用一个孩子离开妈妈的故事讲解给小朋友听。我说,第一段是树叶宝宝要离开自己的妈妈,心里又难过又害怕,因此唱的时候声音要低沉,缓慢些。脸上的表情是难过害怕的。第二段,小树叶是坚强勇敢的,它告诉妈妈明年春天又会回到妈妈的怀抱,应该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来唱。脸上的表情是开心的。在经过这样的理解与练习后,幼儿的歌声中充满了感情,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2、乐器教学 :乐器教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增强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总按捺不住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这时,我会先告诉幼儿怎么正确地拿放乐器,怎么样让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达到正确演奏,老师说什么,孩子做什么,给幼儿画一个框。虽然活动是井井有序,可是幼儿的学习是被动的,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想到这里我又利用平时户外活动剩余的时间带领幼儿去音乐大教室感受乐器,在这里也让他们'乱一乱',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幼儿对新玩意儿产生的好奇。

3、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律动培养与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而不在于律动的动作本身,它是一种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的审美体验活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孩子学”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和大脑。我在音乐活动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幼儿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每次的音乐活动最后我都会让全班孩子起立自己找一个空地,尽情的跳舞,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四、提供创造机会与空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是当前的一些社会环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我认为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种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意义、最终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声音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同时进行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活动,创造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新的音乐过程。

1、利用多种途径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和空间。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录音机、电视等)播放音乐、表演等,鼓励幼儿模仿表现,不过多限制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参与的条件和机会。甚至是有意组织、邀请和鼓励幼儿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唱歌、律动、舞蹈和表演等集体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艺术活动中培养美的经验,并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鼓励支持幼儿对声音的探索,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性。工具、材料还有自然界都能发出声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聆听、探索和想象。如引导幼儿聆听和分辨用不同物品、打击乐器或敲击方法发出的声音的不同,用不同的物品、打击乐器模拟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特点的声响,用嗓音和身体动作发出不同的声响和节奏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重视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表演,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创造活动,感受创造乐趣。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南昌市青云谱实验学校 叶萌 摘要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呢?第一、注重现代诗歌的朗读训练;第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第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关键词 现代诗歌教学 朗读 生活体验 捕捉意象 仿句练习 人们常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呢?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停留对诗歌的背诵上,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或者觉得难以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可实际操作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感情的体会,并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忽视朗读训练。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比较深刻、细致地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有了抑扬顿挫。 比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与想像是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月亮不甚明亮,天河被云气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像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所以,朗读时就要读出两者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来。像《理想》一诗,前面六节是从正面歌颂理想,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要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接着两节写理想的复杂特性──“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要读出悲壮、沉思的语气;随后三节写要坚持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想,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一节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气,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这样下来,整首诗就显出了回环起伏,具有了动人的旋律。《金色花》和《纸船》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恋之情,而《金色花》以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纸船》则以柔弱的女子的口吻来写,二者在情调上明显不同,朗读时要读出其间的区别来。又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人生哲理待,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解上的隔膜,教师如果把重点放在挖掘诗歌中的哲理并极力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上,效果未必很好。应该根据这首诗热情明快、娓娓动人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喜欢上它,并自觉地铭记在心。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在确定了理解整首诗的关键所在后,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这是很有成效的方法。如《理想》一诗,多用判断句式,表现诗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对“理想”所作的思考,跟其他诗相比,它以哲理性强取胜,是一朵理性之花。这首诗是流沙河经受了长时期的厄运与灾难后,眼光穿越古今、横跨中外,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进行了深沉、厚重而终不掩明朗的反思,然后唱出的对“理想”的颂歌。很显然,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都跟学生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如诗中有:“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国;/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几句其实讲的是树立“理想”要从国家、民族、集体等大方面着眼,不能只是为了一己的富贵与功名,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使人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理想”中获得的是永不枯竭的进取的信心与动力,为“理想”牺牲的是个人“小我”的狭隘的利益。在这地方,结合运动员的事例来讲解很合适。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耳听着自己国家的国歌奏响,注视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升起,他们常常会流下热泪,因为他们为国家争荣誉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而也不乏这样的运动员:他们太过着重个人的荣誉与利益,结果思想上背上沉重包袱,反而影响了自己在比赛时的正常发挥,个别极端的还有可能阻碍队友取得好成绩。 又如《金色花》《纸船》这两首诗歌,它们的抒情方式别具一格,前者借小小孩童的“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和母亲捉迷藏,表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后者借“我”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冀望母亲能收到纸船这个举动,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变成金色花固然是出于想像,叠纸船恐怕也不是实有举动,它们都是诗人为自己的感情抒发寻找的外化物罢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与母亲的感情,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感情已经有些内敛,不轻易表露自己对别人包括对母亲的感情。教师这时候要善于创造气氛,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之类的话题,让学生设想自己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从而将学生引入教学这两首诗歌所需要的情境中。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实际,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候的产物,和实际生活难以避免地会有一定落差,诗歌教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文学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如果为了照顾学生的实际,而将诗歌本身“降低”,就会减弱诗歌的熏陶感染作用了。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例如在初一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中,“山”──凝固、封闭,“海”──变动、开放。向学生讲解清楚“山”与“海”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使得“翻过山去看海”获得超出这个实际行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代表着一种追求发展与进步的人生信念,作者要表达的诗歌的内涵就能形象的被学生理解了。《未选择的路》中的“路”,很明显地被赋予了“人生之路”的意义:“路”除了具有“通向不同目的”这一层意义以外,还具有“人生之路”的不可逆转的意义。这两层意义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在结尾完成:“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学生理解了“路”在诗歌中的意义,对诗人要表达的“人生中要经历选择,选择之后无法更改”的观念就能理解了。《华南虎》中的“老虎”是贯穿全诗的关键形象。老虎通常代表着威猛、野性与自由,从这一点出发,诗人对动物园里的老虎的关切、猜测、同情、心折等种种感情就都能得到理解了。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现代诗语言的精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仿造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里的使用对象是山。它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让学生模仿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物当中加以表现。在学生的仿句中,很多人学会了将自己考试失利的失落或获得友情的欣喜等感情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少好的仿句。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的审美、理解进一步加深了,真是水到渠成。此后再把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对诗作的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的教学,除了传统的着力于朗读、背诵的教学方法之外,的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激发学生自身的体会与想象;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总而言之,尽教师所能,引领学生体验到诗中的形象情感、领会诗作语言的魅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4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